首页 > 文章中心 > 贵族礼仪

贵族礼仪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礼仪与贵族精神

时光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的父亲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最高巴斯爵士”(CBE)的殊荣,我们全家都为之骄傲。荣誉颁发设在白金汉宫,祖母、母亲和我们孩子一辈都受邀成为女王陛下的宾客,在其伦敦官邸――英皇室总部的舞会厅中观赏仪式。作为一个从未进过白金汉宫的小男生,我被那里的宏伟景象彻底征服:而当时让我尤为难忘的是男洗手间,我发现它们居然隐蔽在一座移动墙壁的后面!

多年后我故地重游,童年记忆里的壮丽场面历历在目。无论你是什么来历或信仰,身为一名游客很难不为这里壮观的建筑与内饰所动容。这是一种内敛而细致的高贵,气势无与伦比。珍贵的塞夫勒瓷花瓶与古典名画无需任何标注,它们的存在足以说明一切。

时代在变,当下的信条渐渐挡住了昔日贵族阶层与贵族价值的光芒。张扬的华丽,傲慢的举止,糟糕的礼仪:在它们的甚嚣之下,品位与细致几近消失。“老派”的价值观念依然还在,但它仅对这个社会的一小部分人开放,也只有那些最最精英的人士才能获益。现在人普遍接受无限度的价值表现:钱财或与金钱相关的一切都该每时每刻得以彰显。我们能看到那些印满了设计师商标的服装:许多人的眼镜就连商店标签都不摘掉,唯独怕人不知这是某某大师设计的:女士们会在餐馆里多要一把椅子专门用来放包。说句实话,这些行为只会让真正的贵族捧腹。显然,不把眼镜上的店家商标摘掉是为了表明自己买得起奢侈品:但对贵族而言,包包碰了点污渍或是淋了点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单独用把椅子放包的女士并不是在说“我很有钱”,她们似乎在说:“这包花了我很多钱,所以我得好好保护它。”尽管这么想没什么不对,但这种信号也许并不是她们所期望的。

历史上的贵族是由皇室给予显赫社会地位的一个阶层,他们不是拥有可观的财产,就是为这个国家身负重任。他们对饮食与着装十分讲究,宅邸则以壮丽著称。在欧洲,许多贵族家庭之间都保持某种联姻关系。

早期的法国曾被看做为礼仪的中心,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当时本国贵族大量迁移至英国(另一部分则悲惨地上了断头台)。英国的礼仪与贵族从此闻名遐迩,甚至更有过之。而现在的不列颠人鲜有资格上升到贵族阶层,这是因为当时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早已通过法律将世袭贵族废除,这让人十分惋惜。早在1528年,一位叫卡斯蒂利奥内(Castiligone)的意大利人写了一本礼仪专著《侍臣论》(The Book of the Courtier)。该书认为教育比背景更加重要:一个人会因出生背景被视为高贵,但真正的贵族精神是一种思想状态,它可通过教育与学习获得。我最新的著作《社交初哥礼仪指南》(The Bluffer’s Guideto Etiguette for the Soccially Less Fortunate)2014年就要出版了。我用幽默的方式网罗那些容易让人有失身份的言语和举止,对于想成为文化精英的人士饶有益处。从最简单的一些措辞(比如客厅里带软席的巨型沙发该叫什么),到如何使用餐具:诸如怎么邀请婚宴宾客,怎么与英国皇室间交往等等。我一直在一所英式礼仪培训公司The English Manner内任教。这是一家全英最知名有关礼仪、礼节及私人管家咨询公司。而我的这本著作便是我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延伸。我们在中国与伙伴PEC(普蕾帝斯)紧密合作,旨在为人们提供提升社交礼仪与社交文化的课程。我们的课程遍布全球,而在非洲、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也十分普及。

日益频繁且便捷的旅行把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域不同的人有必要了解他人的文化。全球普遍可行的礼仪文化不仅有助于商业或社交沟通,同时也能让人找到自尊。

遥想贵族阶层全盛的时代里,无论在餐桌、运动场,还是在马厩或其他活动场所,上流社会始终仆人成群:而现在的英国贵族深居简出,少有随从。当然,现代科技发达,确实也没必要有那么多的帮手和佣人。尽管这种排场已成历史,但贵族的标准仍不会变――事实上,当今社会不拘小节的风尚只会更加凸显贵族的品质。现在招摇撞骗的人随处可见,而真正的文化精英却很难找到,我们也只能寻找他们内在的尊严和绅士气度,来挖掘今天的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一贯不变的是对户外的热爱。马匹、马球、马术、马车和赛马,这些都是极受热捧的活动。人们常开玩笑地说英国上流社会爱马甚于爱人。要识别这些绅士并不困难,只要留意鞋子即可:除了周五或周末,他们平时不会在城市中穿褐色鞋子。对于他们来说,褐色只针对乡村度假,周一至周四应当穿黑色皮鞋。也许你无法确信是否现在的绅士都会这么做,但这一修养有助于证明你是同类。所以当我们想买双褐色的粗皮鞋子时,我们须得三思:除非是在乡村工作,否则穿着它上班是否有待斟酌?

全文阅读

高贵的品质作文700字

‘高贵’它即不是金钱的体现,也不是外貌的体现,高贵而是一种礼仪礼貌的体现,一种优美语言的体现。

人言常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之如果小事不好好处理也会是大事,众观历史、众观现今有多少事不是因为小事而来的。例如∶过去的历史,封建王朝时的臣子,公主、奴隶、王公贵族无一不讲礼仪,如不守礼仪往往便会死亡,就连当当今社会也是十分注重礼仪的,例如满族等各族民族,向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以礼仪礼貌是中国人必做到的,它是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礼仪礼貌是对人基本的尊重,它能体现你的品质,素养,它是一种美与高贵的体现,它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带来和平,是的它是非常小而又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往往由这些小事也就伴随大事的发生,例如∶如果因为一些小事而打架而导致生命的死亡那便是一件大事。是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无法衡量它到底有多大,自己对它又起多大的影响力,所以发生打架,打仗的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减少哪些没有必要发生的事,例如∶我们可以尊重别国及其他民族习俗,礼仪可以帮助他人,可以他人及其欢迎到我国游玩,这些都是非常小而又简单的事,从这些事可以体现你的品质,一种高贵品质的体现。

列宁俄国人,他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曾经我看到一个有关他的事,有一个女工看到列宁正准备给他让路然而列宁并未因他高贵的生份而特殊,他有礼貌的对她说不必如此,这真是一位高贵美丽的人,这样一个美丽的人是极少的。美国总统林肯和他的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问路人,那路人并不知道他是总统,就说你是个他妈的大笨蛋,然而林肯竟毫无怒容反而谢谢他。哎!真不愧为美国总统呀!

讲礼貌不是一种弱小的体现而是高贵的品质。

全文阅读

高尔夫球场上的绅士

威利・马与他的英国同事尼奥陪同一位到伦敦来访的中国商界名人方总打高尔夫球。在伦敦曼特莫尔高尔夫球场的第一个洞的开球处,3个人正等待着发球。

这时,方总的手提电话响了起来,电话铃声使前面一组正在挥杆的人停住了动作。方总打开电话,热情地说:“你好,我在伦敦打高尔夫呢!这里好极了……” 前面一组人回头观望着方总,等待着他关机,以便再发球。方总并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眼光背后的内容,继续聊天。开球处一位管理人员走过来对威利说:“先生,球场的规矩,你们了解吗?”威利尴尬地说:“对不起,我请他马上关机。”方总不高兴地关了手机。

开始打球了,方总的技术并不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高超,第一杆下去,他的球就落进了草丛。他毫不介意地说了声:“重来一次!”就再次发球。连发几次,他的球不是落在草丛中,就是落在沙坑里,他都要求重来,却不在自己的计分单上加杆数。

由于他常常要求重打不理想的球,影响了他们的速度。缓慢的速度使威利不得不两次按规矩让后面一组超越他们。每次打完球,方总都会把球杆递给威利,由威利替他放回包中,击球前又向威利发号施令――“3号木杆”或者“7号铁杆”。每当他的球打丢了,他就把手伸向威利:“再来一个球。”每当威利要找球,他都会豪爽地说:“别找了,别浪费时间。” 一场球下来,他丢了十几个球。尼奥非常不满地对威利讲:“你应该教他球场上的礼仪。难道他在中国也这么打球?”从此,威利发誓再也不陪同中国的代表打球了。

高尔夫在全世界拥有“贵族的运动”的美誉。美国作家艾丽斯・卢丽把高尔夫描述成“高级运动”,因为“一项高级别的运动项目,从定义上来说,就是要求大批昂贵的用具,或者昂贵的设施,或二者兼备。最理想的是,这项运动应该能够迅速消耗物品和各种服务。例如,高尔夫就要求许多亩未经耕种、建筑,未用于商业目的的宝贵土地。完善的高尔夫球场还需要经常除草、浇水、修剪,并且用价格昂贵的机器对草地滚轧。”在这样昂贵的运动中,我们认为,一个人能够出现在高尔夫球场上,他至少是个有产阶级,他一定能够支付得起昂贵的费用,他一定事业有成,他一定有品位和修养,他的举止应该和他的成就一样让我们敬佩。

但是,出现在高尔夫球场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所谓的贵族阶层,并不是能够挥杆就是绅士了。所谓的贵族,并不是有钱之族。它是需要一定的精神品质和文明修养的。因此,“贵族的运动”的真正含义,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它昂贵的场地费及运动器械,更重要的是,进行这样的运动,需要运动者有一定的贵族品质。它要求运动者心平气和、全神贯注,及周密的策略、冷静的头脑,任何杂念和外界扰乱都会破坏运动者的心绪,而导致出杆失败。任何懂得高尔夫技术的人都知道,这项运动的取胜在于稳定、平和、自信、沉着的心理,排除焦躁、好胜、争斗、恐惧、多变的情绪,能够从容镇定地处理不理想的状态。依靠体力、爆发力、激情、冲动和冒险,在高尔夫球场上并不能给你带来优势,相反,它可能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正是打球者必须修炼的绅士品质,成为高尔夫被列入“贵族运动”的原因。只要焦躁,你的球一定进入草丛;只要你望着前方的水池时缺乏自信,祈祷“千万别落到水里”,你的球一定落入水中;只要你大脑不专注,距球洞半英尺的球也不会进洞。没有比这个小小的球再能够考验你的心理素质的了!没有高度的自我修养,就无法达到这种平静、祥和的境界,也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球手。

高尔夫在西方又被称做“绿色鸦片”,很多人接触它后,就情不自禁、不能自拔地爱上了它。那挥杆的动作看起来简单,它却让你体会到了:我永远也达不到完美,我永远需要超越,我的不良心态是最大的敌人。但是,它又在不断地鼓励你,因为你会发现,你每天都在进步、提高,只要你努力,总能够战胜自己。这个一转身、一挥杆的动作,几乎包括了成功学所探讨的一切人生内容,它教会了你什么是领悟,什么是提高,什么是超越,什么是专注,什么是和谐,你深深地懂得了平和、松弛、自信的心态会如何回报你。就在这样的专注投入、静心领悟中,你修炼了平静,你成了贵族。

全文阅读

西方礼仪语言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东方的意化和借鉴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日趋强化,语言作为传播的媒介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而滋养在经济和文明范畴内的西方礼仪语言随着政治的跌宕起伏表现出独特的人文现象,人们对“西方礼仪语言”这个极具生命力的概念给予了极大的青睐。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个性、西方礼仪语言的文化内涵,旨在强调西方礼仪语言在现代化社会中具备的优势以及东方人应借鉴西方礼仪语言的意义。

[关键词]礼仪语言;文化内涵;民族个性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87-04

一、西方礼仪语言概念的历史

语言产生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探索和理解之中,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它的发展和延续与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习俗、信仰和观念密切相关,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产物。

西方礼仪语言最初源于中世纪的骑士群体。中世纪的欧洲,城堡随处可见,生活在城堡中的贵族豢养了众多的青年人为他们守卫城堡,这些人便是所谓的“骑士”。这些骑士年轻、聪慧,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经常写一些诗歌送于城堡中的贵妇及小姐。在十四、十五世纪或更早一些的时候,在骑士群体中出现了大批用各种语言写成的关于礼仪语言用法的诗歌以及如何运用礼仪语言表达爱情的文章,这些诗歌和文章或长或短,便于记忆。另外,中世纪时,书籍极少,且价格昂贵,所以,背诵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手段在当时极为流行,礼仪语言由此开始从萌芽发展到传播。但是,中世纪的欧洲是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封建社会,骑士群体以十字军的名义多次发动宗教战争,这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礼仪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在当时是有局限性的,并不具备社会含义。

16―17世纪,随着封建骑士这一战争贵族的逐渐消亡和新的专制主义的宫廷贵族的兴起,礼仪语言作为文化概念在西方社会才有了意义。礼仪语言这一概念出于当时著名的文化倡导者埃拉斯穆斯・封・鹿特丹的《男孩的礼貌教育》这本书,随后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众所周知,在语言的发展历史上,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首先是由个人所倡导的,不管埃拉斯穆斯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显然是在该书中说出了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吻合的语言,这个概念随后便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并在各种流行的语言中得以发展。这期间,由于商业和技术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就餐礼仪语言发展和传播得较为迅速,出现了大批的关于“就餐礼仪语言”的诗歌,其中以意大利和德国的就餐形体礼仪语言流传得最为广泛。例如:

1.就食之时,靠外用手。人坐尔右,用尔左手。须避须戒,用尔双手。

全文阅读

孔子的发明及其对儒学创立的意义

[摘 要]儒学的创立赖于孔子的两个发明。第一个发明是确立了“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为道德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提供了前提;第二个发明是以仁释礼,为建立有机的道德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这两个发明的基础上,孔子创立儒学,将许多富含道德精神的材料加以整合,纳入新的思想体系之中。儒学以道德来解释社会的变革,并试图以道德为工具、手段,重塑人生、整饬社会。

[关键词]道德 人 仁 礼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10-0028-06

读《左传》、《国语》、《诗经》,不难发现,《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在这几部典籍中已有论述。兹举几例。

其一,《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之说法在僖公时已有之,孔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显然是对古语的直接借用。

其二,《左传》哀公十五年说:“事死如事生,礼也。”《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此观点是将“事死如事生”拆开来论说。

其三,《国语・晋语四》载,《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立人”、“达人”之说与《晋语》所引《礼志》的话的意思完全一致。

其四,《国语・晋语二》说:“杀身以成志,仁也。”《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杀身成仁”是在“杀身成志”基础上提出的。

全文阅读

从《仪礼·士冠礼》解读古代男子成人礼的礼仪形式和文化内涵

摘 要:本文以《仪礼·士冠礼》为基本原始文献,阐释了冠礼的基本涵义,概况了周代冠礼的十个程序,探析了冠礼礼仪中“成人权见证”、“长者祝福”、“ 报答亲恩”和“效力于国”的四个核心文化内涵,并论述了冠礼蕴含的“礼让三先”、“东主西宾”和“以北为上”等文化习俗。

关键词:仪礼;冠礼;礼仪形式;文化内涵;文化习俗

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仪礼》之初名为《礼》,汉朝人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仪礼》是中国古代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的重要礼制文化典籍,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记载着周代士大夫的各种礼仪。

1 冠礼概要

众所周知,男子二十也称弱冠。这种称谓源于周朝的“冠礼”。《礼记·曲礼上》载:“二十曰弱,冠。”唐代的大学问家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表明古代时,二十岁的贵族男子,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冠礼”很可能源于古代早期原始社会的为“成丁礼”、“入社礼”,而周代之后直至明清成为男子成年礼的定制。古时候,不论男女皆须蓄留长发,男行“冠礼”就是要把长了二十年的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并佩戴冠冕以示成人。《仪礼·士冠礼》是记载贵族男子成人礼的权威文献,该篇详细记述了行冠礼的过程、陈设、仪式及行礼时所的辞。篇末的《记》,简要说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礼的沿革、异同,论述了行冠礼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所适用的范围。《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一切贵族。一方面,行冠礼标志着一个贵族成员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因冠礼意义重大,故《士冠礼》在《仪礼》中被列首篇。

2 周代“冠礼”的礼仪形式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主人”(一般是该男子的父亲,如父亡则代之以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冠礼的程序首先是“筮吉日”,即要在宗庙门口占卜吉日;其次是确定和邀请宾客,包括“戒宾”、“筮宾”和“宿宾”三个步骤,“戒宾”就是由主人通知参加冠礼的所有见证宾客,“筮宾”则指从中占卜出一名行冠礼时主持加冠的正宾,“宿宾”是迎请正宾提前来到宗庙。这前两个程序属于冠礼的前期准备阶段。第三个程序是“设洗”和“陈服”,“设洗”是指当日凌晨在宗庙的堂前设置供大家洗礼的设施,“陈服”就是准备行加冠礼时所需的各种特制服装和冠冕,有爵弁服、皮弁服、玄端三种,首先,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之后的程序是“迎宾入庙”,即恭请正宾和其他宾客进入庙门来到堂前。第五个程序“加冠礼”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仪式,由正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不同的帽子。“加冠礼”之后的程序是“礼宾”。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礼宾”之后是“拜母”,即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再后则是“取字”,即由正宾为冠者取一个寓意良好的“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第九个程序是“送宾”与“拜亲”,“拜亲”指拜见兄弟和姑姊,最后的程序是“拜君卿”,即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3 冠礼礼仪的文化内涵

全文阅读

浅析“过渡仪式”中冠帽的象征性符号意义

摘要:冠帽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在特定情况下作为一种文化习俗的载体,具有象征性符号意义。对“成年礼”“婚礼”“丧葬礼”三个特定时期的“过度仪式”中的冠帽所传达出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关键词:冠帽;符号语义;过度仪式

1.引 言

德国学者阿诺德范盖内普在人类学理论中提出的概念“过渡仪式”,它指人从一种社会角色地位通过生物性事件进入另一种社会角色和地位,因此他总结出出生、成年、婚嫁及丧葬等仪式,研究其符号意义。而在人被整合到社会这个仪式过程中冠帽作为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过渡仪式”中最重要的载体和角色转换最直接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系统。

在这每种“过度仪式”中独有的服饰套件里,冠帽不再是不可或缺的物质需求,而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习俗,出于礼仪的需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伦理常规。

2.“过度仪式”中具有符号属性的冠帽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有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要求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习俗,在人际礼仪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中国“礼”占主流的人文体系。

2.1成人礼

全文阅读

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当代继承

(贵州省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学上的探讨分析,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容和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继承方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礼仪文化 继承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因历史文化的不断积累,最后沉淀出了最宝贵的文化底蕴,这些丰富的文化之一就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礼仪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让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展现出谦虚礼让、以和为贵的文化形式。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介入,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渐渐退出主要舞台,极大的冲击着我国体育礼仪文化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礼仪文化。据了解,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礼仪的发展,这使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继承问题成为了世人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

所谓体育礼仪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们相互尊敬、友好和谐的文化形态。从某些角度来讲,体育礼仪就像是仪表、装饰、礼貌礼节、语言等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在漫长的发展史程中,由最开始的走、跑、投、攀、蹬、爬、越等运动项目就已经有体育礼仪的形成,经过岁月的演化、发展、传承渐渐变成了如今的民族体育礼仪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是多民族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结晶,其的形成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密切相关,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崇尚道德。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以身心修养和精神追求放在首位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特性

1.时间变化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

全文阅读

唐代婚姻制度浅析

【摘 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婚姻制度也有自己的特色,并不完全遵守礼法。不仅结婚仪式未必遵照《大唐开元礼》等礼仪制度的规定,《唐律疏议》中关于不同辈分不婚等规定也没完全被遵行。“不遵礼法”是那个时代现实的反映,是由于开国统治者把礼教、门第、官爵等同起来,压制了山东旧士族代表的礼法文化。但唐代联姻却十分注重门第,衰落的山东士族也愿意通过与有金钱和政治地位的新贵联姻,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关键词】唐代 婚姻 聘财 礼法 门第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23-02

在中国古代,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婚姻缔结形式,也没有官方登记手续。因此,结婚仪式就成了合法夫妻证,他不仅是一种风俗习惯,而且是一种法律行为。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所谓的婚姻礼法文化认识基本正确,中国古代婚姻礼法文化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先秦儒家文化奠定了其基础,汉唐时代是其发展的关键时期。故本文就以唐代的婚姻礼法为例加以论述,以求分析其婚姻制度特色,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有所认识。

一、婚姻与聘财

唐代的婚姻礼仪,从文献上看,仍然是“仪礼”的一套程式。此套程式据说是周代的遗制,是儒家礼法文化的本源,儒家的法礼制在士大夫阶层被广泛接受,因此士婚礼在汉代儒生的重新编订下,不仅在士大夫之家推广,而且汉代的官长也据此为民间制定了婚姻嫁娶之礼。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礼仪都在不同程度的保存或强化。熟悉儒家仪礼的士大夫在北魏孝文帝鲜卑政权中获得重用。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士大夫仍然对古代的婚礼不甚了解。就《唐律疏议》来说,它关于民间婚姻成立的条件其实很简单:“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若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情,减一等,女追归前夫,前夫不娶,还聘财,后夫婚如法”。对“约”的解释是: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这说明唐朝官方认定的婚姻条件,要么有正式的订婚书(包括双方另有私约,即女方对男方身体和身份等情况已有了清楚地了解),要么是女方已接受了男方的聘财,符合其中的一条,这桩婚事就算是约定的了。女方毁约要负刑事责任,男方毁约则不准追回聘财。

关于聘财或彩礼在婚姻关系的认定中的意义。《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华州参军》记载的故事极具代表性,名族之子华州柳参军在长安曲江邂逅绝色女子崔氏及侍女轻红,崔氏亦对柳生有意。但崔氏之舅王某已替儿子向崔母王氏提亲,崔氏不愿嫁表兄,且说非柳生不嫁,崔母爱女,乃命轻红给柳生达意,劝偷成婚姻。“两三日就成婚”,柳生大喜“自备数千财礼,期内结婚”。及王某来问,崔母抱怨侄儿不待婚礼就把女儿抢走了。王生因此白挨父亲一顿鞭笞,及崔母丧,柳生携夫人和轻红来奔丧。王生见之,急忙告诉父亲,事情终于到官府。官府的最后裁断是:王家先下彩礼,合归王家。王生对表妹倾心已久,对前事毫无怨言。但崔氏心中只念柳生,伺机与轻红偷偷跑去投奔柳生,又被夫寻得,之后不久崔氏和轻红都死去,魂魄却归柳生处,与其生活。

民间相传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唐代的柳崔婚姻中却不可能。官府在判崔氏归谁妻上,从来不会去问女当事人的意见,唯一的依据就是谁先下彩礼,先定婚约。崔母虽然与柳生先定婚约,柳生虽然也是“纳彩娶妻”;却被官府以王家纳彩为先而把崔氏判给王生。这里柳生婚姻失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获得崔家的许婚之书。许婚书就是使婚姻当事人具有排他性的身份。在唐代明确指出,许婚之书可以判定婚姻的成立。男方通过媒人(即使双方都满意,也要有个媒人作中介)送《通婚书》给女方提亲,女家则有《答婚书》。实际上,正式下通婚书之前,媒人已在两家往返多次,传送通婚书只是程序上的一种象征意义。王柳两家显然都没有给崔家的通婚书,那么彩礼则成为判定其归谁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唐律所云:“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

全文阅读

透过《红楼梦》与《唐顿庄园》的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逐渐融合,透过《红楼梦》与《唐顿庄园》中所体现的餐桌礼仪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此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红楼梦;唐顿庄园;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7-02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识、要求、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食礼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饮食,同时又约束着饮食活动。由于地域、文化、餐桌礼仪、文明发展等文化差异,中西方食礼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究《红楼梦》和《唐顿庄园》中的餐桌礼仪,了解不同的食礼文化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中西方文化的根性。

一、从红楼梦看中国餐桌礼仪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宴饮文化,至少在周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宴会中贯穿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的繁荣与衰败,还原了当时贵族家庭的生活场景,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具有极大的空间。

黛玉进贾府,是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繁复描写,贾府繁紊的餐桌礼节也一览无遗,在贾母吩咐过传饭后,王夫人带着黛玉进去,已有很多人在此伺候,但却为何“在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脂砚斋在此处有批语: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这是规矩。再而提到的是这侍膳的礼仪“李纨捧饭,王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而上桌的只有贾母、黛玉和三春而已”,在古代,根据满族重小姑的习俗,未出阁的女儿在家是姣客,身份是很尊贵的,所以女儿可以和父母一同吃饭,而媳妇则要在一旁伺候,待公婆和小姑吃罢才可以吃。最后吃饭的座次自然也值得一说,书中这样写道“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贾母自然是坐在正面,又有左右相对,左为尊的规矩,所以熙凤让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有王夫人、李纨等在场,黛玉自然是不肯,在知道她们不在这里吃饭后,方才坐了。此时“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也显示了古人以左为尊,尊者或长者坐上座,然后从左至右的吃饭座次的讲究,黛玉是客,所以礼让至左手一座,元春不在迎春居长,坐右手一座,接下去是探春惜春。孔子曰:“兴于诗,成于礼”,尽管这些封建礼仪十分繁缛,但表达了古人内心对长辈的尊敬及为人待客之道。

《红楼梦》中还有一段描写贾府中秋设家宴赏月的桥段。家宴是中秋节家人团圆的重要形式,贾府的家宴设在山之高脊凸碧堂内。为了达到阖家团圆的目的,能到的家人一律都到,连平时公务最繁忙的贾政也到了场。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坐法也有讲究,按照辈份,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封建社会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