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音乐论文

古典音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音乐的生命意蕴探究论文

摘要中国古典音乐最能彰显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蕴,从古代乐论中可以看出:音乐是古代乐家吸纳天地创化之元气,高扬主体之生命情趣的结晶;圆和、清寒、古雅等音乐审美境界,体现出一种大化流衍的生命精神。

关键词元气乐论境界宇宙意识生命精神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音乐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蕴。中国的古典音乐,一直是声乐占据主导地位,古代音乐推重“自然”,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1]58器乐的发展也以近乎自然为旨归,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说“音如石上泻流水”,所谓“音如流水”,就是说琴声要近于自然之音,即“天籁”。“天籁”是音乐家追求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音乐推崇自然之音,即强调生命蓬勃的情调和生机盎然的化境。

音乐能表现人类生生不息和无限关联的生命精神,在古代乐家的视野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徜徉天人之际,游心物我之间,手奏五弦之曲,耳闻山水之音。音乐表现为时间的一维性(线性)和空间的无限性,无处不盈,生生流转。古代乐论中所涉及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问题,均体现出中国艺术活泼灿烂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

一、乐与宇宙元气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化流衍、生机浩荡的生命整体。中国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生命为本体的哲学。[2]1中国生生哲学认为,只要是生命,就具有孳生化育之能力,万物一流转,天地一无限,新新不停,生生无尽。中国艺术也追求这种生生无尽之趣。中国艺术美学强调,一切艺术生命都是整体中的生命,必自一物之生命表现宇宙全体之生命,“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从一花一草可洞尽宇宙之奥妙。在微尘中显大千、有限中见永恒,这是中国艺术的创造法则。

古代乐论著作《乐记》中就体现了生命本体的艺术精神和美学思想。《乐记·乐礼》云: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东藏,义也。

全文阅读

古典音乐西方文化论文

1古典音乐中对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1.1莫扎特:维也纳乐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莫扎特

在其作品中也充分继承了海顿的风格,将大量的人文主义因素注入进了作品中。莫扎特作品的风格可用“刚柔并济”四个字来概括,即这同样是受意大利优雅风格和德国的巴赫的动情风格的影响,在音乐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运用小调进行创作,如他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和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他还吸收了巴黎的肖贝特、埃克哈德的表现压抑风格的音乐。英雄性风格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也有体现,这是受意大利正歌剧和格鲁克歌剧的影响,其音乐具有雄辩性的特点,叙调加进伴奏,使之更富于戏剧性的紧张特点;音乐中运用合唱,突出其英雄气概;主题还带有某种宫廷气质。莫扎特同时又是遵守传统的,形成了学院派风格。帕勒斯特里那的对位风格为他提供了范本,他把对位运用得像学院学生用宗教音乐方式做的练习。萨尔茨堡当时的音乐生活是相当活跃的,而这种学院派风格尤其受到青睐,这种饱受西方古典文化熏陶的音乐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莫扎特产生了影响,使其作品也带有了一些人文主义的色彩。从历史角度来说,莫扎特的音乐作品继承了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文主义传统,人文主义即人本主义,莫扎特的音乐中处处蕴含了这种以人为本,关注小人物喜怒哀乐的思想。时至当今,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之所以仍然被奉为圭臬,其主要原因就是,那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流派的人文主义内涵。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莫扎特是上帝派来的音乐使者,因为只有它的音乐才能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超越了文化,带给我们灵魂上的安宁。

1.2贝多芬:众所周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在古典音乐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他虽也偶尔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这也在前两位音乐大师的基础上,融入了更深层次的人文主义因素。不仅如此,贝多芬的作品在体现了西方文化所固有的人文主义元素的同时,也融入了罗马文化中英雄主义的色彩。在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中,罗马英雄主义文化体现的尤为明显。贝多芬内心的“英雄”形象,并不是拘泥于某一个具体历史人物的形象,而是他心目中中的完美救世主。这位救世主并不与政治或者战争挂钩,而是一位精神上的救世主,他要将全人类从深切的苦难中救赎。

2总结

艺术,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艺术根植于文化,同时文化也以其固有的文明特性不断地影响艺术,从而使艺术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与民族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风格,不同特征的艺术。而音乐,也就在这饱受文明特性滋润的文化土壤中,不断生长,不断繁荣。西方文化如此,东方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亦是如此。总之,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其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产物之间互相包容,互相体现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融合的过程即是发展的过程,正是这种互相包容的发展模式,不断推进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滚滚向前,永不停止。

作者:田笛 单位:湖南省湘西州民族艺术学校

全文阅读

幼儿园古典音乐论文

一、根据音乐欣赏活动侧重进行曲目的选择

教师要结合幼儿水平确定欣赏曲目,曲目宜选择短小(可以节选)、音乐形象鲜明、音乐元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富于变化、曲式简洁明了(ABABABACA)的乐曲。如:国家级“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中的曲目。教师还应考虑活动侧重选择曲目———以感知音高为目的的活动应选旋律性强,适宜演唱的乐曲,如《欢乐颂》《梁祝》;以感知速度为目的的活动应选速度变化明显的乐曲,如《乌龟》《康康舞曲》对比聆听;关注力度的活动可以选择《天鹅》与《电闪雷鸣波尔卡》对比聆听……同一首乐曲,可能会多次聆听,每次各有侧重,如初次聆听关注节奏与主旋律、再次聆听关注再认与故事创编、还可以与其他乐曲对比聆听欣赏……

二、欣赏之前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相关表象、经验

教师要对欣赏曲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曲谱、节拍、节奏、乐曲风格、曲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以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欣赏活动前丰富幼儿前期经验。缺乏前期经验的对乐曲进行盲目猜想对幼儿是有害无益的,在感性经验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接触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幼儿头脑中与乐曲相关的表象、体验相关经验,以使幼儿在欣赏乐曲时能够用日常积累的丰富表象为音乐想象提供加工材料(有像可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独特的贴切的想象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地直接听乐曲就让幼儿表述音乐内容。例如,教师在幼儿午睡时播放轻柔音乐,用柔和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平时和幼儿有过关于做梦的谈话,在组织进行《梦幻曲》欣赏时,幼儿很容易感受乐曲传递的安详温柔恬静的情绪,描述出贴近乐曲内容的画面。欣赏《赛马》前一段时间应通过看视频、讲故事、看图书等形式了解与马有关的知识、蒙古族的生活、骑兵的形象等等。欣赏《天鹅》前,教师为幼儿讲述有关天鹅的故事,如“天鹅湖”“七只天鹅”,学习相关的优美抒情风格的诗歌。

三、关注幼儿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

缺乏音乐的耳朵,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想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幼儿音乐基础技能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培养一定要注重趣味性,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如通过达尔克罗兹身体音阶、柯尔文手势帮助幼儿感知音高;玩音符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旋律概念;通过体态律动、奥尔夫声势活动、有趣的打击乐学习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与节拍的异同;选取短小的乐曲或乐曲节选通过聆听、对比聆听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幼儿具备初步的鉴赏理解能力,使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时能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分析乐曲情感倾向,较准确地感知乐曲内容和情感。

四、着力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欣赏与倾听联系紧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保证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好作品应反复欣赏,但最忌无目的无要求地反复听———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带幼儿反复倾听,但一定要注意教师应提出适宜问题———如倾听+想象、倾听+分辨、倾听+记忆、倾听+对比、倾听+再认等,让幼儿带着问题安静投入地倾听,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乐曲全貌。例如,第一次倾听侧重于想象的伴随,教师用“音乐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你听了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等引导语激发幼儿边听边想,听后用语言、动作描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高兴、伤心、优美、想唱歌……”等等,描述出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之后每次倾听,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要通过倾听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还是通过倾听让幼儿感知主旋律,感知节奏,或是通过不同乐曲的对比倾听感受速度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风格,教师在目标的指引下使用明确的指导语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伴随着分辨、记忆、对比、再认等思维活动进行倾听,教师的指导语如“听一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这首乐曲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首乐曲带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教师用不断变化的要求引领幼儿充分挖掘作品内涵,创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够汲取新营养,获得新感受,激发起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杜绝放上音乐让幼儿反复听,教师一边坐着或没有感彩地教授等不负责任的欣赏活动,因为反复无目的、无动于衷地听一首乐曲,最容易倒人胃口,磨蚀甚至消除幼儿对高雅音乐的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

全文阅读

幼儿园古典音乐的论文

一、根据音乐欣赏活动侧重进行曲目的选择

教师要结合幼儿水平确定欣赏曲目,曲目宜选择短小(可以节选)、音乐形象鲜明、音乐元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富于变化、曲式简洁明了(ABABABACA)的乐曲。如:国家级“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中的曲目。教师还应考虑活动侧重选择曲目———以感知音高为目的的活动应选旋律性强,适宜演唱的乐曲,如《欢乐颂》《梁祝》;以感知速度为目的的活动应选速度变化明显的乐曲,如《乌龟》《康康舞曲》对比聆听;关注力度的活动可以选择《天鹅》与《电闪雷鸣波尔卡》对比聆听……同一首乐曲,可能会多次聆听,每次各有侧重,如初次聆听关注节奏与主旋律、再次聆听关注再认与故事创编、还可以与其他乐曲对比聆听欣赏……

二、欣赏之前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相关表象、经验

教师要对欣赏曲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曲谱、节拍、节奏、乐曲风格、曲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以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欣赏活动前丰富幼儿前期经验。缺乏前期经验的对乐曲进行盲目猜想对幼儿是有害无益的,在感性经验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接触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幼儿头脑中与乐曲相关的表象、体验相关经验,以使幼儿在欣赏乐曲时能够用日常积累的丰富表象为音乐想象提供加工材料(有像可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独特的贴切的想象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地直接听乐曲就让幼儿表述音乐内容。例如,教师在幼儿午睡时播放轻柔音乐,用柔和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平时和幼儿有过关于做梦的谈话,在组织进行《梦幻曲》欣赏时,幼儿很容易感受乐曲传递的安详温柔恬静的情绪,描述出贴近乐曲内容的画面。欣赏《赛马》前一段时间应通过看视频、讲故事、看图书等形式了解与马有关的知识、蒙古族的生活、骑兵的形象等等。欣赏《天鹅》前,教师为幼儿讲述有关天鹅的故事,如“天鹅湖”“七只天鹅”,学习相关的优美抒情风格的诗歌。

三、关注幼儿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

缺乏音乐的耳朵,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想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幼儿音乐基础技能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培养一定要注重趣味性,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如通过达尔克罗兹身体音阶、柯尔文手势帮助幼儿感知音高;玩音符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旋律概念;通过体态律动、奥尔夫声势活动、有趣的打击乐学习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与节拍的异同;选取短小的乐曲或乐曲节选通过聆听、对比聆听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幼儿具备初步的鉴赏理解能力,使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时能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分析乐曲情感倾向,较准确地感知乐曲内容和情感。

四、着力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欣赏与倾听联系紧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保证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好作品应反复欣赏,但最忌无目的无要求地反复听———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带幼儿反复倾听,但一定要注意教师应提出适宜问题———如倾听+想象、倾听+分辨、倾听+记忆、倾听+对比、倾听+再认等,让幼儿带着问题安静投入地倾听,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乐曲全貌。例如,第一次倾听侧重于想象的伴随,教师用“音乐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你听了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等引导语激发幼儿边听边想,听后用语言、动作描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高兴、伤心、优美、想唱歌……”等等,描述出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之后每次倾听,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要通过倾听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还是通过倾听让幼儿感知主旋律,感知节奏,或是通过不同乐曲的对比倾听感受速度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风格,教师在目标的指引下使用明确的指导语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伴随着分辨、记忆、对比、再认等思维活动进行倾听,教师的指导语如“听一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这首乐曲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首乐曲带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教师用不断变化的要求引领幼儿充分挖掘作品内涵,创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够汲取新营养,获得新感受,激发起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杜绝放上音乐让幼儿反复听,教师一边坐着或没有感彩地教授等不负责任的欣赏活动,因为反复无目的、无动于衷地听一首乐曲,最容易倒人胃口,磨蚀甚至消除幼儿对高雅音乐的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

全文阅读

论中西方古典音乐之美学价值

摘要:中西方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演变,音乐的意境、体裁、表现力等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典范亘古永恒。对中西方古典音乐在古典范畴、音乐形式、音乐形态、美学观念以及文化精神等论述,讨论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音乐;美学;价值

“古典”一词被翻译作Classical or Classic,体现了古典中蕴涵着的典范之义,由此也将古典的概念延伸至美学价值观[1]。音乐一直以来用它的和谐之音、美妙之乐给聆听着带来生理、心理层面的诸多感受。中西方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演变,音乐的意境、体裁、表现力等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典范亘古永恒。笔者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范畴、形态、美学观念、文化精神等方面浅论中西方古典音乐之美学价值。

四、论古典音乐范畴的美学价值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在中西方的范畴求同存异。首先从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然而即使在国外,对于“classical music”一词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异议来自于对“古典音乐”时代划分理念的不同。

中国古典音乐最基本的要素为节奏和旋律,分为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并能反应现实生活的艺术。最早的器乐记载于大禹《大夏》中的籥,最早的声乐黄帝时《弹歌》。相对应的表现形式为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和综合作品。在中国古文明时期就存在音乐的流传,在春秋时期,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发展之势,而那时的欧洲音乐相对落后很多。西方古典音乐经历了早期、中期和盛期三大阶段。

二、论中西方古典音的形式形态美学价值

四音音列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体系调式构成的基础与中国古典以三音小组为核心的五声性存在不同。四音音列构成西方古典音乐的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中国古典音乐的“宫、商、角、微、羽”五种五声调式,有“五声、七声”。多声部的组织方法或规律的处理和思维方式,中国古典音乐多为横向伸展的线性思维,表现多为单声;而西方能兼顾纵向配合的网状体力思维,表现注重主旋律于其他部分的和声。节奏方面,中国古典音乐在此基础上多有变化,创作者的自由空间较大,西方音乐强弱拍交替均匀规律。中国古典音乐更注重意境的呈现,如中国古典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堪称意境美的典范,曲调清新优美,以琵琶表现江楼钟鼓和急浪拍岸、二胡重在渲染淡远之情、古筝的跳跃舒缓似汩汩水流、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扬之美被洞箫表现的淋漓极致,各种乐器围绕同一主题,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意境追求的美学价值。西方音乐重在求真和开拓,音乐的形态表现上纵横兼顾使得旋律更富饱满的立体美感,结构上也能有效的做好多层次、首尾呼应。如《第三交响曲》以它独特内涵和恢弘气势极大的推动了传统的前进步伐。贝多芬增加了乐队编制,创新结构,通过浮点音符、调性对比、运用赋格复调展开主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达到高潮,是音乐动人心魄,体现出较高的美学价值。通过对中西古典音乐审美观念的比较,可以发现中方注重“神”、“意”,而西方重实体,重“形”,由此产生的美学审美的观念就具有较大的不同。

全文阅读

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关系

摘要: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音乐无国界的趋势不断演化,这直接导致了国内音乐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转变传统音乐事业管理制度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将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来研究探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道路。能否正确处理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国音乐能否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曲文学;音乐情感;关系

一、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关系

(一)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的互通性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两者的根源其实都是为了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它们都具有可靠性、互动性、真实性和创造性等共同特点。一般说来,歌手会选择一些适合自身演唱风格的作品来进行演唱,而作曲家也是会为歌手“量身定做”一些歌曲,使其符合演唱的主题和风格。中国古典戏曲文学蕴含着深厚的音乐情感,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是互相融会在一起的。(二)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是指对音乐形成的理性认识,是对音乐实践的一种科学性指导,它在总结现有的音乐基础知识上还要融入新的理论认识。而音乐情感则是音乐的灵魂、主题,如果离开了音乐创作,音乐本身就会飘忽游离,很难发展。可见,音乐情感是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三)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关系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音乐也逐渐同世界接轨,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音乐情感是朝未来发展的,而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是研究过去的表现,二者没有多大关系。这样的结论是带有很大主观性的,过于片面的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划清了界限。其实在现阶段的研究当中,音乐情感始终影响着中国戏剧文学的研究。如果没有了音乐情感,中国戏曲文学的创作的内容也会显得单一浅显。可见,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基于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者同步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只有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前进。

二、影响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关系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研究群体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研究者如果想要提高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总体水平质量的话就必须将自身情感融入到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当中。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自身能力也会直接影响整个音乐情感的表达效果。例如:在传统戏剧当中的京剧演员,自身素质主要包括演员的唱腔、身体素质、发声、心理素质以及艺术表达能力等多种因素,由此可见,要提高京剧表演效果就必须提高演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演员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发音能力和自身演技,通过不断的自我训练,才能在实践当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和学习,并且与时俱进再扬长避短地进行优势互补。(二)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与主观因素相对外的其他因素,包括音乐和舞台表演等其他方面的表现。如京剧演员的服装、戏曲伴奏、戏曲舞台等,只有上述因素综合利用,才能优化戏剧舞台的效果,提高戏剧人才的质量。因此,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和音乐的情感是根和叶之间的关系,融合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和音乐情感,不仅可以提高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创作水平,还可以丰富原有的音乐情感,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三、增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的情感关系的有效对策

(一)分析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对现代音乐情感的影响在中国音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发展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创作的技法虽然古老,但它源远流长,不仅反映了我们国家音乐发展的持续性,也有助于我们从古典音乐中吸收养分。我们可以把古典音乐的审美体验和技巧融合到现代音乐的创作中来,在发展现代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从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当中去总结去改革,从而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让它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表现形式。(二)加强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情感的研究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和音乐情感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过去那种片面的研究方法,要为音乐注入新的理念,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进一步加强研究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和音乐的情感。只有把音乐理论作为强有力的保证,才能进一步推动音乐创作的发展。(三)提升相关文学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文学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优化中国古典戏曲舞台的效果。文学相关人员也要树立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远大目标,培养吃苦的能力,提高古典戏曲舞台表演的能力。还要通过不断的培训,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创新的步伐。(四)发挥客观因素的巨大优势除了自身的素质及员工的专业水平需要提高之外,客观因素的优势也应该把它发挥出来,比如说综合利用舞台效果、伴奏、灯光、服装等多方面因素,力争为中国古典戏曲表演的演员打造一个好的空间去展现。例如:在京剧表演过程中,演员应该学会与不同的音乐情感相融合,同时京剧表演也应该从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剧种当中学习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促进京剧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这样,京剧表演才能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五)国家政策扶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中国古典戏曲文学这类中国文化,应该给予政策上面的支持,大力发扬和宣传。可以在各大高校开设免费的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方面的课程,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活动的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公众参与度。同时,国家也可以对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比如说可以优化服装,提升基础设施和设备,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创作者也应该在理论知识与实践两方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国古典戏曲演员。总之,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与音乐情感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会艺术表现中的音乐情感将会推动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发展与实践,国家也应该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稳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道路,要真正做到与时代与未来接轨,兼容并蓄的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为我们自己的音乐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全文阅读

论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发展

摘要: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受当时社会变革、人文风情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音乐美学特征。古典主义时期以卢梭、康德为代表的音乐美学家纷纷对音乐美感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浪漫主义时期追求主观个人化的表达,各种美学观点诞生,其中以形式主义和反形式主义两大美学学派为代表。本文试图从社会背景、创作特征等角度对这两个时期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字: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审美观

艺术,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每一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方向都以其所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着变化,作曲家的创作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该时期的音乐审美观的影响。从狭义上说,古典主义时期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形成于德奥地区的音乐流派;而古典主义音乐美学则是对古典主义时期整体音乐风格、创作手法、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描述。浪漫主义时期是指19世纪初叶至中叶半个多世纪的欧洲音乐文化进程中的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和创作倾向①;而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早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就已出现预兆,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古典主义的音乐审美观

18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目的在于封建王权和宗教腐朽的统治。古典主义音乐受启蒙运动影响,力图恢复古希腊古典艺术,追求古希腊古典文化中形式与结构上的和谐,力求简洁、清晰的音乐表达。人们开始不再认为音乐是上帝的恩赐,只能歌颂上帝,而是可以服务于人,满足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受启蒙运动中“理性”力量的影响,古典主义将“理性”的音乐放在第一位,追求客观的音乐表达。理性并非只是单纯的严肃和平静,更多地表现为普通的人性,注重内在激情的表达。作曲家们在创作中擅用客观和非写实性的表达方式,十分注重器乐的创作,突出音乐自身的美感,力图实现一种不通过文学、语言或音乐以外的其他因素来理解和表现音乐,这种审美观下创作的音乐被称为“纯音乐”。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为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音乐美学家,他的情感论观点在音乐美学领域内产生巨大影响。早期美学观点认为语言和艺术都被归于同一个范畴之下——模仿的范畴,语言是对声音的模仿,而艺术是对周围一切的模仿②。而卢梭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模仿是表达情感的手段③。于是,卢梭将模仿说与情感论相结合,使模仿成为情感表达的必要条件,而情感是模仿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作用。音乐通过模仿自然、模仿人类,来描述事物和景象,从而表达一切情感。与卢梭情感论相对的是以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为代表形式主义学派,他们认为“美”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它并不依赖于内容而更多是形式上的美感。康德主张音乐自律论,提倡无标题的音乐,无标题音乐本身不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概念性,他们既不指代什么特定的客体也不表现什么,无标题音乐是自由的美,对客观的理解与欣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音乐的感官娱乐性和形式自律性,使音韵能表达情感而不需要依附文学艺术确切的表达。

二浪漫主义的音乐审美观

随着179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人们普遍对现实感到失望,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寄托不抱幻想,这些思想表现在艺术上形成一种不满足于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同时,浪漫主义时期开始音乐家们拥有了真正的自由音乐家身份,不再依附于贵族宫廷和教会,开始能够随心所欲的去创作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人们逐渐厌倦了过于理性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追求热烈的个人主义表现。为了纠正启蒙主义将理性绝对唯一性,重新唤起对自然和神的崇拜,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力图恢复中世纪音乐文化。但与中世纪所崇拜的天主教的“神”所不同的是,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通过赞颂“神”使人放弃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这一时期作曲家们题材多选自东欧和北欧的神话故事与民间,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态度。由于创作环境的自由和音乐评论的高度发展,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家和各种音乐美学观点相继迸发。以情感论为代表的他律论和主张音乐本身形式美的自律论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领域内的两大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中以柏辽兹、瓦格纳、李斯特为他律论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将音乐和文学、戏剧等音乐以外的因素相结合,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汉斯立克(eduaraHanslick,1825-1904)和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自律论学派主张延续古典主义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从音乐以外的因素去获得和理解音乐。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1897年)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创作之中,用理性的思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创作中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

三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性

全文阅读

论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

摘 要: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音乐的鉴赏能力和音乐素质而且能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课堂,单一的音乐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陶冶情操的需求,从而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可行的趋势。本文将阐述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并探讨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更好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高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能够培养优秀专业的音乐人才。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将古典音乐与大众流行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纳入音乐课堂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高职音乐教育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力能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得高职音乐教育焕发别样的活力。

1. 高职音乐教育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

高职音乐教育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不仅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个人修养还是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高职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意义。

1.1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不同的音乐特点使得学生对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接受能力不一。由于流行音乐具有通俗传唱、朗朗上口等特点,比起严肃的古典音乐,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接受能力和喜爱程度远远高于古典音乐。但是相比流行音乐的通俗,蕴含于古典音乐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严肃的思想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甚至是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地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触古典音乐,这使得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并不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更何谈从古典音乐中引起心灵或思想的共鸣。因而高职音乐教育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音乐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完善音乐教学

全文阅读

简论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流变

摘 要:自斯特拉文斯基在2。世纪20年代开辟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风格以来,先后有萨蒂、欣德米特和萧斯塔科维奇等一批作曲家追随其后,通过创作将这一音乐风格推向了多元的发展吮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经脸加以掌握、选择和利用,并通过这些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坚实而优美的形式,向世人宣称了属于这一音乐风格的核心技术原则,反映了西方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典型阶段。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 萨爷 欣德米特 肖斯塔科维奇

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几位作曲家用17, 18世纪的形式和风格来创作音乐,以反对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极度繁复的配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 1971)等作曲家,后来,人们把这一流派叫做“新古典主义乐派”。国内学术界涉及到斯特拉文斯基或新古典主义乐派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硕博学位论文,如徐孟东的《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张艺昆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超越》、川徐立翔的《现代与古典的有机融合一一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感悟与分析》、陈雅春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一“深躺五寻之下的父亲”之分析》、洪奕哲的《普罗科菲耶夫及其的演奏》、孙洋的《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等。这些文章差不多都在围绕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们的作品做个案研究,在微观上有对新古典主义创作技法和风格形成的认识结论,但缺少纵向上的历史描述和总结。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古典主义音乐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做一梳理,以期获得对该音乐流派的清晰认识。

历史地看,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围绕着战时社会生活的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和观念发生着变化,不同程度上在作曲家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新古典主义风格音乐作品(如《管乐八重奏》)之前,己然预示出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露出。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将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起点归结在斯特拉文斯基的身上,事实确实也如此,在这位现代作曲家毕生音乐风格的变化中,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他的创作中一如他的国籍变化一样富有意义。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风格变化也是先后由俄罗斯风格时期转向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最后进入十二音乐时期。50余年的音乐创作历程中,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约占31年,是他艺术生命总历程的一半多的时间。在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他先后创作了《浦尔钦奈拉》(以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未曾发表过的一些乐谱片断为素材,于1919年动笔,1920年完成)、新歌剧《马甫拉》、清唱剧一歌剧《俄狄浦斯王》(1926-1927年)、《魔女之吻))(1928年)、《诗篇交响曲》(1930年)、芭蕾舞剧《帕赛芬尼》 (1934年)、《小提琴与钢琴双协奏曲》(1931-1932年)、《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1937-1938年)、(C大调交响曲》(1940年)、《三个乐章的交响曲》(1942-1945年)、《钢琴奏鸣曲))(1843年)、(D大弦乐协奏曲》(1946年)。最后以三幕歌剧《浪子的一生》(1951年)结束了他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时期,转而开始了十二音序列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走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通道,他吸收了巴洛克时期以来音乐中的结构因素,将早期浪漫主义的抒情性风格特征也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具体在创作中,主要采用自然音阶,谱面上看起来虽然是大小调体系的,实际上的旋律线条可以是任意一个音的附加,或者是一个三度或四度叠置的和弦,或者是多声的网状音群织体等,但是,风格显得十分纯朴。这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在这种观念之下创作的声乐作品,“不是纯音乐,却很接近纯音乐”;而器乐作品尽管由于作曲家主观上一直追求音乐的“无感情性”,“但有的作品还是存有一定的感情因素的”,如《诗篇交响曲》。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中,他早期的作品如舞剧《浦尔钦奈拉》就没有过多注意到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有些受到柴科夫斯基的《野玫瑰》的创作影响,作品中,较多地强调了节奏、和声方面的改变。

同时代秉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其他作曲家中,主要是生活在巴黎的一批法国作曲家,他们与斯特拉文斯基一样,对过去同样采取了与往常不一样的态度,如诗人让・科克托领导的“六人团”。科克托宣称“贝多芬在他的发展方面是令人厌烦的”,“瓦格纳的作品是一些为长而长的作品”,他们的先期的老师德彪西也过时了,现在的音乐必须是率直坦诚的,干净利落不加渲染的,且是最新的。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异同及融合分析

【摘 要】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既有区别,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希望能够对音乐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异同;融合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73-01

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之中,人类将从巴洛克时代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而20世纪初到现在,以非传统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被称为现代音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对古板、严肃的古典音乐渐渐被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所抛弃,现代音乐则成为主流。而在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古典音乐也是渐渐地被融合进现代音乐之中。所以现阶段,音乐艺术呈现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交织的发展现象。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异同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

古典音乐严肃、庄重,起源于古代欧洲的皇室音乐,更加注重强调乐曲本身,在创作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严密的思考甚至是计算,而这也很有可能是现代大多数人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注重人声,以演唱者为着重点,相较于严密的古典音乐缺乏旋律的严密和思维的严谨。但也正是因为其通俗、随意,现代音乐在现代更为人们所接受。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