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经济

古典经济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经济学

[摘要]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继承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进行了修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修正的经济人假设;

二、非零交易成本假设。从而确立了新制度经济学范式,即修正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

[关键词]经济学范式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人假定

一、经济学范式的界定

范式是哲学家库恩1968年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它有两层意思:(1)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2)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它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或是范例。因此,范式可理解为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范式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及其行为方式。

范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有一套独特的基本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有足够的容量,被信奉它的理论家用来解释各种理论问题。(2)能持久地吸引相当一批理论家在其基础上进行研究。

全文阅读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比较研究

摘要:近年来,新兴古典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且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有相关专家学者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借助超边际的分析方法总结出了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且为后人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资源。本文从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差异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旨在其能推动当代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比较

前言:经济学研究是一门系统学问的研究,其源自于《国富论》中,且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后形成了众多派别。纵观经济学发展历史,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衍生与新古典经济学始终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针对此现象,当代经济学专家开始对其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与了解。以下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比较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新兴古典经济学考察的不断深入。

一、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差异

(一)二者研究核心不同

从大量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而研究核心的不同即为二者间差异的主要体现。经过经济学者的大量研究可以看出,在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其研究核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将资源配置问题化为了自身研究重点。而导致研究核心发生转变的原因主要归咎于马歇尔专家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工具较为匮乏等问题,最终导致其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将重点转移到了资源配置层面。然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的选择存在着异议,进而致使其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中的限制,并借助现代化研究工具展开了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重点研究[1]。

(二)二者分析框架不同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的分析框架也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即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由于其自身研究重点定位的不准确导致其分析框架的设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在设定分析框架过程中强调了对于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绝对两分限制了经济学的解释力,同时,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中利用了供求边际分析方法对资源配置等问题展开了详细阐述,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却无法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剖析。其次,新古典经济学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是利用生产函数来对厂商的生产情况进行描绘的,因而其对专业化经济概念来说无丝毫作用。在此背景下,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摒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建符合自身研究特征的新型经济分析框架,且通过经济化概念的形式体现厂商生产状况。

全文阅读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复兴

摘要: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但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关注的重心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才重新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以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核心,是关于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此后,随着经济学新古典框架的构建,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共同组织起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关注的重心是价格制度对于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而非价格制度协调专业化和分工的功能,这使得经济研究的重点由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上。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不能解释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和经济增长等现象,也无法阐释交易成本和产权的经济含义,因此,在它之后,人们又分别发展了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增长理论以及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新企业理论等多个经济学学科的分支理论,以填补以上空白。这使得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分支学科,存在理论核心的内在不一致。

致力于解决这些经济理论内在矛盾和冲突的经济学家们经过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采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思想变成了决策和均衡模型,建立起了一套独立的、相对完备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焦点集中在人们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的社会分工水平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上。通过对分工与专业化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互相独立的分支理论都能很自然地解释为新兴古典框架中分工发展的不同侧面,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自然而然成为理论的内在核心,并成功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一、新古典经济学主流地位的确定

综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关于分工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斯密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受限于市场的大小”。杨格(allyn•young)又将其发展为杨格定理,即不仅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大小,而且市场的大小也同样依赖分工的水平。这种因果循环揭示了分工的网络效应,分工网络效应是基于个体网络决策的,而对个体网络决策的研究则需要采用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当马歇尔在19世纪末试图用数学框架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时,受到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做了一个纯消费者决策和纯厂商决策截然两分的假定,以避免涉及角点解?①和相关的超边际分析。马歇尔对需求与供给的边际分析,使他在取得对资源分配问题形式化的成功时,同时也遗憾地导致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精彩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这一主流学派中地位的逐渐丧失。通过历史,可以看出这一过程。

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这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成形。这本著名教科书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关于分工与专业化的洞见,即古典的经济组织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的价格理论。由于当时还缺少处理角点解的数学工具,马歇尔不能用一个数学框架将他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洞见数学化;而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供求分析,在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数学处理时则非常得心应手,这使得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第二部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分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数学化,这在形式上更接近一种科学,更接近一代代经济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因而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了此后经济学的主流。而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之核心的专业化和分工这一深刻的经济思想却被淡忘了。

到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科书,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又一个分界点。他的这本教科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就是马歇尔对供求的边际分析,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凯恩斯经济学。在这本被无数大学用做标准教科书的教材里,只有一小段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表示象征性重视的文字了。这样,在萨缪尔森之后,关于个人选择专业化模式的决策及其对分工网络决定作用的分析,以及对市场协调分工职能的研究,在主流经济学里失去了它的核心位置。

全文阅读

古典经济学价值论论述

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评判,有的集中于其边际效用论,认为边际效用存在难以衡量的难题;有的认为其价值论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产物,因而是非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与牛顿自然哲学观的关系出发,或者说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是牛顿自然哲学观影响下的一种理论建构的角度,通过具体比较两种理论体系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入认识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实质。

一、线性因果决定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并不是物理学家,我们不能说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是牛顿自然哲学观的翻板,但鉴于牛顿自然哲学观的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几乎遍及当时所有的学科,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深受牛顿自然哲学观之影响,认为线性因果决定论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建立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前提就不足为奇。具体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古典经济学家相信经济现象服从严格的因果决定论

重建经济学价值理论,没有方法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处的时代是牛顿自然哲学观取得巨大胜利的时代,仿照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一门精确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是当时经济学家的目标和梦想,而牛顿力学体系中因果决定论的巨大解释力给予了经济学家们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示。正因为如此,门格尔在其主要作品中开宗明义地宣称:“一切事物都受因果规律的支配。这个大道理是没有例外的;并且,我们若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去找寻这个原理的相反例子,也将是徒劳无益的。不断进步着的人类发展,不但没有动摇这个原理的正确性,而且还使人们对于这个原理的使用范围的认识,比从前更为扩大。所以,对这个原理不可动摇的和不断增长的承认,是与人类的进步相结合的。”随后他又指出:“我们人类从这一状态到与此相异的另一状态的过渡,除依从因果规律而外,其他都是不可想象的。”[1]可见,门格尔对于按照因果规律认识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是深信不疑的,其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也都强调逻辑推理,重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认为经济现象服从严格的因果决定论,否则科学的经济学价值论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线性因果决定论作为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武器

在定义其价值论的第一个支柱———财货时,门格尔就直接运用了因果关系。他认为:“与人类欲望有因果关系的物,我们叫作有用物,我们认识了这个因果关系,并在事实上获得此物以满足我们欲望的力量时,我们就称此物为财货。”[2]从这里可以看出,门格尔把“人类对此物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为“财货”这一理论范畴建立的前提条件之一。门格尔在定义价值时,也是运用了因果决定论的。虽然他的价值论包含欲望和财货两个因素,但是他的价值论的本质是“一种财货对我们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对这种财货的支配,对于我们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意义的原故。”[3]这就是说,门格尔的“价值”定义指的是拥有财货对于福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是一种主观的财货价值,即财货的价值就是财货能满足人的欲望。在这种关系中,“财货”能满足人的欲望是因,“价值”是果,门格尔的“价值”定义就这样通过运用因果关系决定论在欲望与价值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既是建立在牛顿自然哲学观基础之上的,让经济学家们感到心满意足;同时,这种价值论又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有着根本区别;此外,这种价值论还可以在经济学说史上找到其理论渊源。所有这一切使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便认为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对经济学价值论作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贡献。

(三)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给出初始条件就可以推导出主观效用价值论

全文阅读

古典经济学地租发展

摘要:

地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我们的吃穿住用行。在我们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出现了古典经济学派,他们对地租有着那个时代特定的理解。这个学派是资产阶级中最进步的学派。它们的理论直接反对地主阶级的地租理论,是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最有代表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这三位。下面我将分三部分来介绍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发展,分别是古典经济学地组理论的历史演变、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内容、古典经济学的不足。

关键词:

地租;古典经济学;利润;价值;剩余价值

一、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历史演变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所有权只属于国王,诸侯大臣可以世代享用,人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土地所有权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使得社会上掀起了研究地租理论的热潮。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理论中最进步的一个学派,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当时英国的主要矛盾就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些古典经济学家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主要攻击地主阶级的地租理论。这也成为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租是在封建时期就出现了,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租在本质上和封建社会的地租有着严格的区别。第一个研究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是威廉•配第,它曾试图揭开地租的面纱,但是他忽略了利润这个概念,却把地租和剩余价值混为一体。亚当斯密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而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里研究地租理论最透彻、最充分的经济学家。

二、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内容

1.威廉•配第的地租理论

全文阅读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手段来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文试图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论述我国的就业促进战略。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以超边际分析来复兴古典经济学思想,把研究重点放在分工与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在杨格看来,分工包含着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二是不同专业的种类数;三是生产的迂回度。而生产的迂回度是工业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越高,迂回生产链条的长度就会越长。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和个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或经济增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分工水平演进的过程,表现为个人专业化水平加深,生产的迂回程度提高,迂回生产链条上每个环节的产品种类数增加,而这意味着不断出现新的专业和分工领域。

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失业是与分工相关联的一种经济现象。如果没有分工,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时,不存在失业;当整个社会处于完全分工状态,每个人都进行专业化生产时,社会也没有失业。失业发生在一定水平的分工阶段上。从一般意义上讲,当分工演进机制受阻,原来的专业化生产不能进行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劳动力既不能重回自给自足状态,也不能跃进到新的分工水平状态,失业便会产生。具体而言,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失业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式是分工网络的可靠性,即交易风险来解释失业现象。在新兴古典产权理论中,若每个交易都有一个失败的风险,则当外生交易效率改进时,均衡的分工水平会上升,而整个经济分工协调完全失灵的风险也上升。但是因为外生交易效率改进时,增加的分工好处大于增加的总外生交易费用和增加协调失灵风险的坏处,所以人们会从这些相互冲突的效果之间的最优平衡角度,同时选择高分工水平和高协调失灵的风险。而高分工水平意味着商业化程度、大市场容量和高总量需求,分工协调失灵的风险则意味着人们在协调失灵中可能被迫回到自给自足的低生产效率。因此,整个经济分工协调失灵的风险意味着大规模失业的风险。

第二种方式是所谓整数理论来解释失业现象。所谓整数问题就是瓦尔拉斯均衡存在的整数条件,即能产生最高效用的角点均衡中,选择专业化模式的角点均衡人数必须是整数。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3个人,当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分工,瓦尔拉斯全部均衡意味着每个专业有1.5个人,这与整数条件不符。因此瓦尔拉斯均衡可能不存在,但如果3个人中有一个人的生产率低于其他两人,则瓦尔拉斯均衡仍会存在。而两个生产率高的人会发现,与生产率低的人进行分工将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所以,他们将会形成一个瓦尔拉斯均衡并将生产率低的人排除在分工之外。生产率低并不是这个人被排出分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整数条件不满足。因此他是在愿意卷入分工且当整数条件满足时也能卷入分工,但却因整数条件不满足而被迫处于市场和分工之外。这类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

第三种方式是分工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当交易效率或生产函数的参数变化时,均衡的分工水平、均衡的贸易品种类数、均衡的迂回生产链条的长度都会变化。这些变化就会要求某些人改行。若改行的费用很高,则在分工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产生失业现象。由于分工的特点是专业化熟能生巧的正面影响,所以改行也意味着过去的专业经验突然变得无用,而新入行者永远赶不上已有很多专业经验的人,因此再也难以找到就业机会。也就是说,一旦失业,就失去了边干边学的机会,因而效率会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新兴古典经济学从分工角度探讨了失业产生的根源,在现实经济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尤其是对处于高度分工水平的发达国家。我国现阶段的分工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低,新兴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一个认识失业的新视角,对研究我国的失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全文阅读

杰文斯 推倒古典经济学

1776-1871年是历史上的古典经济学时期,以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等人为代表。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但是较少关注微观的个体利益最大化问题。并且,古典经济学强调生产与供给,而忽视需求端,倾向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问题(萨伊定律)。

不过,欧美市场经济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已经多次出现,供给不能自动被消费的矛盾开始凸显。

“它的核心和阿克琉斯之踵是李嘉图发展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却无法解释土地、资本等为什么参与分配,于是得出地租是不道德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方钦教授告诉《英才》记者。

既无法解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无法有效解决它们,古典经济学开始受到各方的质疑,新的经济学派正在酝酿。

边际革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杜丽群教授对《英才》记者介绍,当时经济学如何继续存在都成了问题,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被称为边际三杰)对这种状况深感不安和不满,他们企图从结构、内容到方法全面改造和重建经济学。

1871年,杰文斯和门格尔各自独立提出全新的理论与方法,拉开了边际革命的序幕;稍后的1874年,瓦尔拉斯也发表了自己的独立研究。没有证据显示三者有过任何交流。

事实上,边际主义运动包括四个分支:一个是杰文斯;一个是门格尔领衔的奥地利学派,后来有维塞尔、庞巴维克、哈耶克、熊彼特等人;瓦尔拉斯领衔的洛桑学派,后来有里昂惕夫、帕累托等人;马歇尔领衔的剑桥学派,后来有庇古、斯拉法、张伯伦、罗宾逊等人。

全文阅读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宏观经济学

[摘要]经济增长问题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思想。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典经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

一、引言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它的某些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用的;有些观点,如同最初出现的那样,至今仍是争论的话题。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当时英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经济学家必须对工业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基本促进因素及其发展结果予以科学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古典经济学家中,对经济增长间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魁奈、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人。但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密和李嘉图所提出的增长理论。

二、古典经济学理论解读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其增长理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引入了劳动分工;二是区分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劳动。他认为生产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以及劳动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国民财富增加的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最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同时强调,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劳动生产率与需求之间建立了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一个人劳动生产物需求的增长会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及他对其他人的劳动生产物的需求,这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全文阅读

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意识

【摘要】货币一直都是历史中各经济学派必涉及的内容。本文将针对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的认识,从观点、基本假定、政策含义等方面对比二者的不同,进一步了解货币理论和政策在二者中的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 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货币数量论

在凯恩斯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策的相互争议中,对货币政策的使用是持以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这种强烈的反差首先就体现在二者的代表性观点中。

一、观点及目标的阐述

(一)凯恩斯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需求的变动,从而提出改善经济状况应该提高有效需求的观点,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投资——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不稳定是导致国民收入不稳定的根源,其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因此,当政府采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时,也就间接地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其表达式为:M/P=L(y,r)。

尽管货币政策有这一功效,但其在凯恩斯主义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很小的,由于增加的货币很可能被同时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从而对利率的影响无效,对投资不起作用。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才是控制国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以此为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由利率变化导致的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使得货币供给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影响到产出,即货币非中性。这种反二分法与动态分析的方法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和静态及比较静态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全文阅读

浅析古典时期雅典城邦的经济特征

摘要: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农业是古希腊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但是,城邦的经济特征并非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各个时期,每个城邦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本文主要就古典时期雅典的经济状况做主要论述,说明古典时期雅典的商业经济特征。

关键词:古典时期;雅典;经济特征

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32-03

对古希腊社会的研究,经常会触及到得一个问题就是希腊城邦的经济特征问题,到底是商业特征还是农业特征。这个问题也是国内外史学界讨论热烈和存在争议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的学者习惯于把古希腊的社会看成是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这主要是依据雅典的史实。这种看法是有失公允的,用雅典的史料来证明整个希腊社会,这显然是不可令人信服的,但是也有可取之处,就是古典时期雅典经济的商业特征还是很明显的。最近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古代希腊社会如同中国古代社会一样是农业社会而非商业社会。这种被称为“最新研究成果”的农业特征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论断主要依据是斯巴达的史料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笔者是不赞成这种观点的。就古代希腊各个城邦的社会特征而言,每个城邦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能笼统地说古代希腊的经济特征是商业特征还是农业特征。笔者认为应该严格划分空间和时间范围来研究古代希腊的经济特征。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古典时期雅典的地域环境、从商人口状况和内外贸易,来说明古典时期雅典的商业特征。不同的城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经济特征和具体的经济活动各具特色。某些地区由于得益于自然条件,适宜于耕种多种农作物,而另一些城邦由于土地贫瘠,几乎完全需要依靠工业。古典时期,以雅典城市为支点的商业经济的发展相对突出,是城邦的主导经济部门。

一、古代希腊的地域环境

古希腊是个地域称谓,有许多城邦组成,因地理环境因素的不同,每个城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比如斯巴达,该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的拉哥尼亚平原上,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希腊历史上除了斯巴达之外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的农业地区;斯巴达的国土面积达到3200平方英里,是雅典国土的三倍,是希腊城邦里的巨无霸。它之所以成为庄园式城邦,有其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斯巴达有希腊地区最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一批附属于他们的专事工商业、农业的“庇里阿西人”,使他们不必亲自从事工商业,还有奴隶“黑劳士”为他们耕种土地及其他的事物。而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约2650平方,平原狭小,土地贫瘠,发展谷物种植业相当困难。但是雅典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港口,有利于雅典发展对外贸易。

众所周知,群山分割的希腊本土异常贫瘠,“谷物的种植面积大概从来没有超过乡村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① “任何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都要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古代雅典国家也不例外。无论古代文献记载, 还是阿提卡半岛的历史实际, 都证明了雅典国家不具备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②整个希腊, 山多地少,“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③,至今, 希腊仍“干旱少雨”。这种自然状况根本不适应农作物的大规模耕种。大片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只适宜种植葡萄和橄榄。相反,阿提卡半岛的优质陶土、大理石、丰富的银矿和天然的优质港口,则是发展工商业的有利条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