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博士论文

管理博士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国外博士学位论文的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及趋势

〔摘要〕以PQDT数据库中1984-2013年间共729篇国外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SPSS软件进行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图分析。结果显示:国外知识管理领域博士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9个方面,其中知识形态研究、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组织学习与战略管理研究是核心热点,企业创新与资本研究处于成熟研究区域,人工智能与决策支持研究处于研究的边缘位置,电子商务与知识整合研究、知识管理方式研究、知识管理应用研究有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组织文化研究具有发展为核心研究热点的潜力。

〔关键词〕知识管理;博士学位论文;共词分析;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图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041-07

自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以来,知识管理研究历经了定义提出、理论框架形成、学科体系构建[1]等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组织竞争的日趋白热化,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涌现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文献。学术文献反映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某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目前有关知识管理研究进展的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基于学者学术经验的研究进展成果。有学者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基本要素、理论框架等方面分析了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知识管理活动的内容、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等是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领域[2]。(2)基于期刊客观数据的研究进展成果。Gu等以WoS中1975-2003年的知识管理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作者发文数、发文时间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分布、被引次数等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知识管理还未形成独有的研究框架,但是可能已经形成一个游走在多学科边缘的跨学科理论[3]。Dwivedi等以WoS中1974-2008年的知识管理文献为研究对象,用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热点[4]。张勤等以Web of Science、商业信息全文数据库、Emerald 3个数据库中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用共词分析法研究了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理论学派和研究范式[5-6]。Guo等以10本信息系统和管理学领域顶级期刊中2000-2004年间的16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用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呈现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7]。Ponzi以1991-2001间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聚类、多维尺度等方法展现了知识管理的演化历程及其知识发展轨迹[8]。(3)基于学位论文客观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成果。师忠凯等以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数据库中1984-2003年间知识管理领域的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字描述、表格陈列的方式阐述了国外知识管理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题分布等研究现状[9]。

前述研究主要以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我们了解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某一前沿主题领域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原创性。然而,在以往文献研究中,我们仅发现前述1篇基于国外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研究文献,并且其采用的是2003年以前的数据。为了了解近年来国外博士学位论文中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拟以PQDT收录的1984-2013年间知识管理领域博士学位论文为分析对象,采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多种方法,揭示国外博士学位论文中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以为国内学者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博士论文:关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博士论文:关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人作为一种最富有能动性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以及不断增值意味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努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意味着他们更能终身效力于企业,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

一、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企业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的同时,对社会、股东、从业人员、顾客等各方面都应有最优化的关系,实行人性化的满意管理,以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个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另一方面,人性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制度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使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1.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

2. 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中,也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中,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予更多的权力,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二、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全文阅读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与突破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深入发展,突破瓶颈。本文以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为研究对象,旨在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与突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要改进自身的管理,特别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模式

国有企业是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集团,它与一般的企业集团具有相似性,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决定作用,而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独特的模式。

1、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的一切财务决策权都集中到母公司,而子公司却不享有任何决策权,它只是母公司扩大业务的需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整个公司都被母公司绝对地控制,母公司享有高度的决策权,并对子公司进行严格统一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中,子公司通常只享有一小部分决策权。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高质量的融资决策,降低成本;可以让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得到实现,合理筹划纳税,减少管理费用。但它不方便母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缺乏灵活性,更不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

全文阅读

中美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从1939年至2001年的327篇会计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以及中国自1985年至2001年9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306篇会计学专业的博士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和美国博士论文的选题及所体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选题方面,中国的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比美国的博士论文选题更大,研究对象更为宽泛,而解决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较差;在所反映的研究方法方面,美国的会计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明确,且多样化,注重实证研究、经验研究、调查研究及实验研究,而中国的会计学博士论文更注重规范研究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较少。但近年来,研究方法具有与国际学术研究常用方法日益接近的趋势。

「关键词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比较研究

一、序言

博士学位是学位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学位,获得博士学位标志着受到了最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在国际上,博士教育源远流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美国的会计学博士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经有许多大学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的学位制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1982年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了会计学博士教育。从1982年到2001年,中国先后有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部科研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1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获得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会计学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和获得学位人数逐年增加,表明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博士教育制度是由课程教育、科学研究和博士论文三个核心环节构成,而撰写博士论文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论文选题是非常关键的步骤。选题的恰当与否事关论文质量。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其选题必定是新颖的、开拓性的、富有创新的。好的选题才能使论文建立在高的起点上,加上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才能保证论文有高的质量。因此,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往往成为博士生非常关注、也煞费苦心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国与美国会计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提供借鉴,促进中国会计学博士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样本说明、样本分类及标准

(一)样本说明

由于美国授予会计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较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更多,无法得到博士论文的全面统计资料,故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1939年至2001年已获得博士学位的327篇会计学博士论文为美国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研究的样本。

全文阅读

博士后质量管理评价及后效作用

摘要:博士后过程质量管理评价是博士后管理的核心,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有效实施有利于提高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建立适合国情的博士后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机制,能够提高博士后培养的质量。按照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以合理的数据为基础,构建博士后质量目标的评价体系。通过进站质量评价、在站质量评价、出站质量评价过程控制及数据分析,有效地促进博士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使博士后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质量管理;博士后;评价;后效作用

博士后培养制度是借鉴国外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立的一项人才培养制度,是我国人事人才工作的重点。我国的博士后事业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创新型科研人才,为推动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博士后管理工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适应博士后事业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创立管理机制、创造管理氛围,激发博士后人才的创造活力和热情,促进博士后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博士后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博士后的进站选拔、在站出站质量、科研管理和出站后效将成为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因此,建立建全符合学术规范的科学高效管理机制及评价方式将成为当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核心。

一、博士后质量管理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方面、多样性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以满足需求对象的不同品味和需要。此外,还要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满足对高等教育科技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要。中国博士后确立了“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层次的人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坚持博士后培养的质量建设是博士后各项工作的关键点、生命线,特别是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抓博士后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博士后教育质量方针是博士后管理服务的发展宗旨和方向,是建立和实施博士后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则,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推动力[2]。从事博士后质量管理活动,要明确组织目标,准确定位,提出质量方针,展现特色,使管理者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断理解质量方针,增强质量意识,并使质量方针能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博士后教育质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有自己的特殊性,没有十分明确的质量评价指标来衡量和控制,不能完全照搬博士生的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为了保证博士后教育质量,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博士后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控制机制,通过科学的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后效作用评估,使质量成为保障博士后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博士后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思想就是要控制博士后培养中所有过程的质量,从而保证博士后培养的质量。对于高校,博士后培养是所有博士后教育服务活动的核心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所要关注的管理对象[3]。从培养的角度来看,管理质量取决于博士后导师能否向博士后提供合理的导向、知识、信息、技能和手段掌握科学发展方向;通过恰当的培养管理机制推动服务管理质量的提升;通过优质的教育培养方案发现的素质和潜能,从而使博士后在科学研究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技能,迅速成长为具有交叉融合、高层次的创新人才[4]。这些都是博士后培养质量管理中提供的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进行监控、管理和评价的过程。在博士后质量管理体系中,博士后管理职责包括管理承诺、制定培养方针质量目标、进行过程策划、实施管理评审等;博士后资源管理包括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项目资源和工作环境等;博士后管理实现包括制定培养方案、策划阶段考核实施、研究设计开发过程、提供项目服务等;博士后管理监控、分析和改进包括实施过程监控、内部审核、数据定性定量分析、管理持续改进等。

三、博士后质量目标评价体系

全文阅读

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

2005年开始,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资助5000名博士研究生出国访问,为国内的会计学博士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契机,使他们在此过程中认识到美国会计学博士的教育体制与国内的重大差异。本文拟对美中两国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就新形势下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提出建议。

一、招生规模

(一)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在过去的15年中,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如图1所示)。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教育部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全文阅读

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1.筑巢引凤,构筑人才高地

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一个基层科研单位想要获得新的突破,必须有一个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载体,才能积极推进科研事业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把博士后工作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是积极开展联合培养。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水涵院博士后工作站与中科院寒旱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曾先后通过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进站4名。研究院以博士后培养为切入点,注重与联合培养单位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以委托课题研究、专家咨询、项目论证等,为研究院的科研管理和业务拓展提供专家支持。二是广泛扩展生源。在中国博士后网、兰州大学等多个网站博士后招生信息,在甘肃农业大学博士通讯录、祁连山水涵院网站、张掖林业局网站、张掖市绿洲论坛等媒体介绍博士后工作站,使水涵院博士后工作站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三是邀请指导专家负责博士后的进站考核工作。组成专家指导考核小组,本着“择优录用、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过能力测评、研究课题计划书论证等,确定录用人员,进站博士后须做开题报告,专家对其选题论证后方可正式入站。四是规范管理,抓好博士后日常服务工作。从健全组织机构着手,制定工作站发展计划和措施,建立与中科院寒旱所博士后流动站联合招收制度,完善管理细则和办法等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职责、专家指导小组职责,博士后进出站及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工作逐步走向正规。此外,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多次派员参加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管理能力。五是研究费用保障、专项津贴补助落实。对于引进的博士后,研究院给予同行内具有博士学位正式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全国博管会的《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要求,为每名博士后配套每年2万元的日常科研经费,专项用于博士后的调研、、会议交流。

2.完善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如果不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完善“造血机制”、形成“内生热量”,就不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博士后培养方面,一是选准项目。研究院从发展战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课题研究方向,并邀请指导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在项目的选择、确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和技术先进性,保证研究成果能够产生比较明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二是建立博士后例会,开展博士后沙龙活动。为了及时掌握博士后的课题研究和业务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召开例会,汇报研究进展、交流业务信息、共同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注重提高博士后群体的业务能力和知识体系。举办博士后沙龙,做阶段性研究成果演示,同时邀请院外专家做专题讲座、同行业的博士后进行成果交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政策讲解。三是鼓励博士后参与各类高层次的学术论坛和研讨活动。组织博士后积极参加高层次论坛。比如绿洲论坛和“生态经济与张掖转型跨越”等各类高级研修班,提高学术水平。四是加强日常考核和激励约束。确定博士后在站研究的工作任务和考核要点,按季提交书面汇报材料并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奖励挂钩,根据年度考核情况,给予差别化的年终绩效奖励;定期考核不合格予以警告或退站处理;违反行内考勤制度按文件有关规定处理;博士后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组考核通过给予适当奖励;申报各类课题成功获批给予一定比例配套经费资助;参加生态科研部门课题研究受到好评给予适当奖励。

3.院地合作,实现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在中科院寒旱所和水涵院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培养的博士后主要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祁连山中段典型季节性积雪流域、水源涵养区大野口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流域产水能力与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关系、亚高山灌丛特征与生态水文过程的关系等,发表SCI期刊论文2篇,SCSD期间论文8篇,取得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认定成果2项。与此同时,在单位内部产生了“鲶鱼效应”,促进了人才素质的提升。博士后人才引进,使研究院科研人员的学习氛围开始活跃,形成了“博士后向科技人员学业务经验,科技人员向博士后学前沿知识”的良性机制。一批业务骨干主动参加高层次进修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业务视野。在博士后工作站的配合下,研究院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正在快速推进,在地方科研院所群体中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部分地方科研院所到我院了解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情况,明确申报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想法。此外,在站博士后积极建言献策,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宜居宜游”绿洲论坛会议为契机,广泛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索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交流也提高了自身学术水平,开阔了眼界。

4.继往开来,持续做好博士后工作

一、做好课题立项,对接业务需求。能不能选好题是科研博士后工作的基础,以“科研需求”为导向反映在课题选择能紧密结合科研的实际需要,与科研发展规划相适应,既要有研究高度和研究深度,又要对科研实践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同时充分考虑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在站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等特点,在课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上进行比较恰当的定位,提出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应用前景并适合博士后专业方向的课题和项目。二、加强日常管理,主动配套服务。研究院的博士后管理模式实行“双线管理”。所谓“双线管理”,是指研究部门、科研站点同时对博士后人员进行管理。由研究部门日常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包括:博士后的开题、中期、出站报告等;同时根据课题内容将博士后人员下放到相关科研站点,由科研站点对博士后进行业务指导。三、开展学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博士后工作站对任何一家新设站科研来说,都是一件新鲜事物。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标杆学习。博士后工作站需主动与其他设站单位联系,学习他们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研究院也注重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论坛会议和高级研修班等活动,促进博士后融入同行业博士后群体,建立紧密的日常联系。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作为我院的重要科研平台已良性运转,对科研工作的提升效应正逐步显现。但总体而言,研究院博士后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条件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研究院将以此为平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优秀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储备一批高端科研人才,努力提升创新研究能力,为地方发展积极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全文阅读

广告学研究成果研讨

作者:黄硕 初广志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研究缘起

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积累数量庞杂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的价值都值得探究。为此,整理学术发展脉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有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又可以对当前的研究提供借鉴。走过三十年历程的我国广告学正处于这一阶段。部分学者已经从新闻传播类、广告类期刊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入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梳理了国内广告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梳理广告学术发展轨迹以定量研究手法进行历时分析,描绘广告学术研究文章在数量与分布、研究主题、论文著者、原载刊物及其他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并对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加以阐释,揭示出我国广告事业的阶段性发展历程。例如,何佳讯、王智颖分析了《中国广告学研究20年主题分布与阶段演进》[1];姚曦、李名亮选取了1979-2002年《全国报刊索引》收录的共计2375篇广告学文献,统计了广告学论文的发表时间、著者、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研究主题及刊载情况,对中国大陆广告学论文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评析[2];于静对广告学期刊论文的数量及主题分布、著者及机构、期刊类别及核心期刊进行了定量分析[3];郑欢在分类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广告三大学术期刊在2008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的研究方法[4]。

(二)对广告学术研究的反思和规范李彪通过对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考察,发现大量的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尤其是思辨论证法,而定量方法很少运用[5];丁俊杰等对1979-2008年我国五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梳理,指出广告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简单陈旧、论证深度不强、缺乏实质性理论突破等问题[6];杨柳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的统计和分析,认为我国广告业存在“重术轻学”、研究领域不平衡、广告专业学术期刊缺失等问题[7]。此外,彭子玄基于对1998到2006年九年间美国《广告杂志》杂志的内容分析,从研究主题的变化预测了西方广告理论研究的发展[8];郑欢等基于传播类博士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对传播学“5W”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9]。可是,目前关于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仍是空白。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方法和结论应代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最高水平。

研究思路

本研究试图以历年的广告学博士论文为对象,从研究主题分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参考文献的专业性、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所提到的广告学博士论文,包括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不同学科以广告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一)研究样本的收集与整理在CNKI网站的博士论文库和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馆藏电子目录中,共发现题目或关键词中带有“广告”的博士论文(以下简称为广告学博士论文)共71篇,发表时间为1996年至2009年。研究者分别对论文的研究主题、学科、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学校、专业、论文题目、年份进行编排和列表。

全文阅读

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若干要点》为例,重点说明了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基本学制从三年改为四年、具有淘汰功能的学科综合考试制度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加强和完善质量提升的管理制度建设是全面提高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提升;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学位论文质量保障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2014年11月5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必须立足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社会竞争新趋势,切实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1]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若干要点》为例,说明加强和完善质量提升的管理制度建设是全面提高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提升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是研究型大学的内生动力

博士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世界各国在一流大学的教育中,无不把博士生人才培养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对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是十分重视的,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各大学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使该大学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提升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著名研究型大学谋发展、求超越的内生动力。

1.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开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教育的著名研究型大学,始终把输送大量“在思想的高地、理论的高地和全球规则的制定中成为引领者”的优秀人才作为光荣神圣的使命。[2]《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在学校内部经过一年时间的上下反复论证,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 4月推出了《中国人民大学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若干要点》(以下简称《综改要点》)。《综改要点》以博士生招生为入口,覆盖整个培养过程(含导师选用),再以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博士学位授予质量为出口的一整套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继续保持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领先地位,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并“发挥其‘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的重要引领作用,培养世界级的理论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专家,培养能在东西方两个平台自由行走的专家”。[2]这样富有时代气息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为导向和依托的。[3]这些“高大尚”的目标和深邃的办学理念激励和进一步推动着中国人民大学采取一切有力措施,为全面提升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不懈努力。

2. 稳定博士生教育规模是提高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

全文阅读

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初探

摘 要:文章针对工程博士这一新型专业学位的设置要求及目的,结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学历博士培养管理经验,从培养过程的规范管理、个性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博士论文的严格审查等方面,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程博士教育;规范管理;特点;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而设置的,是将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专业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提升学校专业学位办学层次、完善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这种新型的专业学位类型,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试图探索行之有效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加强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培养单位来说,规范管理主要是在工程博士教育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学院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针对工程博士教育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博士的教育质量。

(一)从学术方面到实际应用能力,明确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

知识方面:应该具备机械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