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益传播

公益传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伪公益传播

有次在电视上看到一则中国银行的助学贷款公益广告,其大体意思是说,中国银行通过发放助学贷款,让许多的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整支广告片的调性,让人感觉中国银行做了一件很大的善事,那些接受了助学贷款的贫困学子们感激涕零,中国银行的公益形象跃然纸上。

第一次看到这则广告,不禁跳起来大呼伪善。如果中国银行只是将这则广告当作一般的业务宣传广告,倒无可厚非,但中国银行将这则广告当作公益广告来推广,摆出一副公益慈善的姿态来,实在让人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贷款终究是贷款,贷款是银行得以安身立命的核心业务,无论你的贷款放出去是做什么的,终究别人是要还给你,而且还要付给你利息。你是在做生意,和公益相差十万八千里。照这样的逻辑,各大银行都可以大做房贷广告了,因为有了银行的付出,让千万人圆了住房的梦想,该是多么伟大的一件善事啊。

和中国银行这样比较直露的伪公益广告有所区别的,还有一些比较隐蔽的伪公益广告。他们的确也是做了公益活动,捐赠了一些东西出去,但生怕别人不知道,花了十倍的钱来说这件事,不禁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农夫山泉的“一瓶水、一分钱”的广告做了很多年,广告片也换了几次,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镜头中,一群孩子欢笑着踢球、跳绳,随即出现浑厚深沉的配音: “两元一根的跳绳,20元一副的球拍,一个像样的篮球架……从现在起,每喝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孩子们的渴望捐出了一分钱……”、“到2008年,阳光工程将为20万孩子带来运动的快乐”。

最近,农夫山泉又以一个受捐助的学生为主角拍了一部换新装的广告。照例是光鲜的画面、煽情的台词、浑厚深沉的配音,让人不禁对农夫山泉肃然起敬。

我没有时间、也无法去精确计算农夫山泉1 2年来到底卖了多少瓶?也无法计算出到底应该捐出去多少钱,我想,这些事情应该不是由我们来做,而是农夫山泉每年要做的事,他们每年应该做个统计,卖了多少瓶?捐了多少钱?捐到哪里去了?实际情况是,农夫山泉的这个活动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在何地域展开,消费者喝水捐出的钱是否都捐赠到位等细节都不明朗,至少像我这么关注传播的业内人士都无法在网上搜索到相关数据,就难想像一般人该怎么去知晓这些情况了。喊出这么大一个话出来,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交代,反而是花巨资拍些光鲜的广告,表现出伟岸的慈善身影。

其实,农夫山泉还有一个逻辑上的错误:我买了一瓶水,然后农夫山泉代我捐了一分钱,按道理说,这钱应该是消费者的爱心,农夫山泉只是代劳了而已。但最后却都算成了农夫山泉的功绩,被各种各样的广告方为传播。

全文阅读

群体传播时代网络公益传播机制

[摘要]互联网的时代也是群体传播的时代,公益传播在群体传播特点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公益传播模式。“罗尔”事件将正在兴起的网络公益放大到公众面前,在“乌合之众”的群体传播时代下,网络公益传播的传受双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呈现出与传统模式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群体传播 网络公益传播 传播机制

一、群体传播与网络公益传播

(一)群体传播

所谓群体传播,是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群体传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受者只能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接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新型媒介颠覆传统媒介,群体传播摆脱了物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狭小的现实空间中解放出来,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传播活动更加频繁。互联网时代就是群体作为传播主体的时代,即群体传播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1]

(二)网络公益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公益的内容变得丰富,公益传播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公益传播是公益传播的一种媒介表现形式,是利用网络这个媒介平台,以声音、语言、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向广大网民宣传包含有公益成分,推动公益行动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2]网民可在网络上探讨关于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在网络或从网络上走到现实开展公益活动。网络媒体以群体作为传播主体,为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网络传播活动提供了渠道。

全文阅读

论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公益广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传播主体,广告创作、媒介选择、效果测评等四方面对公苴广告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公益广告 有效性 有效传播

中图分类号0206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中国的公益广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其中有冰雪灾害、北京奥运、5・12大地震等事件因素的影响,也有中国社会各界公益观念进步的作用。2008年后社会公众对公益广告的认识和需求不断高涨,国家相关部门及传媒界也在积极思考和探讨中国公益广告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下,我们必须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公益广告传播的有效性究竟如何?已有的或将来的公益广告传播能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实现其目的和使命?

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传播方式选择,实现公益观念认知和公益行为实践的双层效果,以认知宣传为基础,以公益行为为终极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创作和传播使理论的、抽象的观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细则。如戒烟类公益广告:“吸烟有损美颜,加速衰老”、“吸烟等于慢性自杀”等等,这样的公益广告传播了吸烟有害健康的公益观念,却缺少行为的引导。公众难免会产生疑惑:我知道公益广告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它想让我做什么?大多数烟民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不应再作为广告宣传的重点。戒烟公益广告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是劝诫吸烟者不吸或少吸,以减少对健康的损害,所以广告中如能加入一些引导性的语言或元素,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如“每天少吸一根烟,健康幸福多一年”。这样,公众不仅了解了吸烟的危害。还知道怎么做能尽量减少它,既传播了公益信息,又能引发一定程度的行为。这样的公益广告才是真正有效的,才能实现其目的和使命。然而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并不是修改几个字那么简单,结合广告传播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思考和推进。

一、整合传者资源

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传播主体主要有这样几类:政府部门、媒体、广告公司、企业以及基金会形式的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政府部门主要是以各级宣传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文明办、广电局、新闻出版部门等为主,传播的公益广告主要是围绕普适性的社会问题和时政焦点;媒体中以电视媒体居多。报刊和网络自主创作的较少;广告公司则主要以参加各类比赛的形式创作公益广告,以大赛主题为准,独立自主的公益广告创作较少。企业、各类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的参与则具有较大不稳定性,总体数量也不多。

从目前公益广告的传播状况来看,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公益广告传播效果较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先后组织开展的“中华好风尚”、“自强创辉煌”、“树立新风尚、迈向新世纪”、“改革开放30周年”等等,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传播也存在目标公众模糊、广告表现平庸、耗费时间长、传播频次有限等问题,对公益观念的普及较为有利,但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犹如昙花一现,降低了公益广告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对公益广告现有的和应有韵传播主体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全文阅读

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

一、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利弊

(一)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优势公益广告所包含的“正能量”给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希望,能鼓舞人不断地去追求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益广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下面介绍公益广告一般具备以下功能,即:教化和价值导向功能,它会让人们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就接受了公益广告所要体现的内容,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它更容易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视听调节功能,制约商业广告的发展,不让人们过于注重金钱效益。公益广告能够代表全人类,以及一个集体的利益,它通过有寓意的表现方式,让人深思给人启迪,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最受人们喜爱的广告是公益广告,其次是食品广告、汽车广告。据相关数据统计,有83%的人是喜欢广告的,97%的人认为公益广告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有好处。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公益广告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弊端个人利益一旦膨胀扩大,将本来于国于民的好事,变成了坏事。一些人通过权势、金钱、假公济私,使得公益性的新闻传播变了“味道”。虽然“公共利益”本来意味着所有人的权利,但如果运用不当,用人不善,很可能会阻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由于竞争的压力,媒体集团之间的分歧和幕后操控,将会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

二、加强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加强舆论监督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中,民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很大程度没能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弊端,我们应该加强舆论监督,充分调动人民大众的能动性,使得公益性的新闻传播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首先要重建网络用户间的诚信,然后可以在校园、网吧后台等地方,实行实名制,来有效圈定了责任人的范围。并且在技术层面上,也要加强管理,培训出一批“特别”的网络技术人员,实时监控网络变化,消除恶意攻击,维持网络环境的和谐。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展开了探讨,从政治、法制、网络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共利益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利弊;最后阐述了加强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意义和方案。但是由于自身知识和见识的局限,可能说的不是那么全面,只是希望大家通过我的文章能够多多关注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发展,并参与其中。

全文阅读

公益广告的正能量传播

近年来,公益广告越来越多在各种媒体中频频亮相,或许是一句温馨提示,或许是一个生活小常识,亦或是一个倡导社会和谐的话题,都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科学的生活引导。公益广告是以公德教育为目的,旨在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它不以迎合大众为出发点,而是以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为宗旨,将生存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等作为工作目标,通过传达现代文明观念,建立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各家媒体的公益广告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反映中华好风尚、风格各异的公益广告出现在各大媒体,像一股清新和煦的春风,昭示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区别之下的良知。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 公益广告点燃了一团火,温暖了许多人,唤醒了人们内心强大的正能量,在弘扬正气、引导社会风尚上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

公益广告传播爱的正能量

公益广告中充溢着爱心,对爱心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或现实,或感人,像诗一样压韵,十分好记,朗朗上口,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传播。中央文明办等部委自1996年起连续举办的“中华好风尚全国公益广告作品大赛”,“节能减排”“保护森林”“保护水资源”“关爱野生动物”“预防艾滋病”“保护妇女儿童”“尊重残疾人”等公益宣传几乎涵盖社会热点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不断释放着爱心,释放着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的正能量。每年的公益广告都聚焦当年的社会热点、社会渴望,凸显时代意识,让我们知道中国人当时在焦虑、缺乏、期待并建设什么,也不断呈现着正能量的固守和坚强。

公益广告传播文明的正能量

对文明发展来说,公益广告的道德建构的社会使命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公益广告本身是一种文明精神的体现,是现代社会运用传媒手段净化和升华公众的灵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公益广告对公众产生的影响力、感召力,一呼百应的带动效应往往释放出更大的文明正能量效应。

文明推动人类的进步,人类也不断创造文明。近几年,众多知名电视主持人和文体明星纷纷加入了公益广告的宣传。2005年,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以节水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央视公益广告中;2008年“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的《主持人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期由主播的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没有歧视,我们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情愫。这些作品带来的正能量打动人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文明的创意,更多的是这些公益广告中蕴含着的社会话题带来的思考,是那些温暖故事中传递出的人间真情和文明力量。

公益广告传播美德的正能量

全文阅读

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摘要] 公益广告在大众传播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在近些年福州城市文化建设中,公益广告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福州市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了目前福州市公益广告的不足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公益广告 传播效果 福州市

[基金项目]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BS14422

一、公益广告特点

关于公益广告的概念,虽然目前在学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述方法,但多数都认为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由于其主要是用于表达社会团体或企业的功能和责任,倡导某种观念和社会风尚,没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自其诞生以来,就深受传播者和受众的欢迎和喜爱。相较于商业广告,公益广告这种非商业广告有着很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众广泛、社会效益明显、号召性强几个方面。

1.受众广泛。

公益广告的受众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公益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可以直达所有社会公众,其拥有最深厚的受众基础。

2.社会效益明显。

全文阅读

博客公益传播新理念

【摘要】博客自2002年在中国起步至今,影响力逐步提升。本文从博客的公益传播这一概念出发,分别对草根博客、名人博客、企业博客以及博客基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博客 公益传播

从2002年8月“博客中国(Blogchina)”率先引入至今,博客在中国正式发展已有将近7年的时间,在如今这个注重分众传播、互动体验营销以及公关的广告时代,博客所蕴含的广告传播价值被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看好。目前,无论专业的博客网站还是像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博客频道,都已经出现了很多博客广告。然而,在关注博客盈利广告的同时,博客的公益性传播潜质迄今鲜有人提及。笔者在此从公益传播的角度对博客进行探讨。

一、博客与公益传播关系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如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网站、公益活动、公益项目工程、公益捐赠等等。在通常情况下,博客就是指网络日志(blog),是个人(或集体)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见闻与经历、感悟与思考、知识与信息等方面的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在网上出来所形成的一种公共性的信息资源。博客发展至今不仅成为博客主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当今网民阅读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一种新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用户规模为1.62亿人。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底提高了11.省略nic.省略/index.htm,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②《博客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及特征》,杨琳,《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③《大踏步领跑 中国网络“名人博客”风声水起》,news.省略

(作者单位:王宇静,四川大学06级新闻学专业;王志鑫,四川大学06级哲学系)

全文阅读

纪录片的公益传播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对现实中的人或事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此为表现对象,展现真实的社会与人生,并用真实来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纪录片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很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都是对社会现实问题及身处其中的人们进行密切地关注与纪录,这一特点与公益的理念是相关联的。因此,纪录片天然具有公益属性,它也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成为公益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

2012年5月14日,7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片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它通过介绍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描述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该片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7个子主题贯穿各集,内容丰富感性,充满文化魅力。这部纪录片让人联想到2008年10月14日至21日,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水问》,这部片子以“关注水环境、关注水污染”为主题,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国内水资源状况的纪录片。这两部纪录片都关注了社会现实,体现了公益传播的内涵,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播出时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轰动,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观众追看纪录片的热潮。本文以《水问》与《舌尖上的中国》这两部比较成功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主题选择、形式表现、社会监督等角度,分析纪录片在公益传播中表现出的特点,并对纪录片的公益传播如何进一步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多重框架下的主题选择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但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间接,媒体成为了联系人与现实社会的重要纽带。现实社会、媒体和受众构成了现代社会真实的传播图景。大众传媒根据各种价值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选择和加工,最终形成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这是媒体通过自身对现实社会进行重构的过程。《水问》和《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选择,同样是在现实图景、媒体框架和个人需求的交织与矛盾中做出的。

《舌尖上的中国》在策划与拍摄时,我国流水线上的现代食品工艺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酱缸、石磨、小作坊等饮食文化,传统的食物文化体系正在被消解。《风险社会》的作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代社会打破了我们原先看得见的联系网络,而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结到一个更大、无法直接可视的世界体系中,让我们每个人陷入了一种未知的“风险”。于是,我们发现,安全问题正在成为近年来中国食品业的重要命题。苏丹红、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层出不穷,人们一边在为食品安全问题忐忑不安,同时又对传统食品的记忆充满回味,《舌尖上的中国》深刻把握住了这一现实框架和受众期待,发掘出了食品文化的主题。

在主题的选择上,《水问》比《舌尖上的中国》更具有深刻的公益属性。我们从小就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但是,中国水资源的整体情况如何,安全形势又怎样?2007年5月《水问》摄制组正式组建的时候,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已达到10.7%,但当时水利部给出的数字是:我国干旱缺水的省份达23个,其中有15个处于水荒边缘;全国600个建制市中,有400个缺水;同时,太湖蓝藻不断爆发、无锡水污染严重……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水——这一离国计民生最近,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资源,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面镜子,并成为中国与世界的关注热点。

细节出发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要产生社会影响力,实现预期的社会公益价值,不仅选题要与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密切联系,而且纪录片本身也要运用可信的、有说服力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手段,推动受众对问题的关注和对观点的认同。社会公益价值决定纪录片的影响力,艺术价值则决定纪录片的感染力。

全文阅读

浅谈广播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

摘要:本文论述了广播公益广告的主要作用,分析了广播公益广告的特性,提出了提高广播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的对策。

关键词:广播;公益广告;有效传播

笔者在长期的电台工作实践中,制作播出了大量的公益广告,由此更多地关注了生活,提升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广播公益广告作为现代传播与大众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明显的社会教育效应和广播传播媒体的特点。尽管在各家电台全天节目制作与传播的总体比率中,广播公益广告所占的时间比率不多,但是,它在宣传与教育方面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大众思想、道德、理念、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传播学家说:“广播是属于个人的传播媒介,它可让人们自由地想象”,“是幻想者的乐园”。这道出了广播媒介的长处:每个人可以把自己听到的声音自由的发挥想象。广播公益广告不像电视画面给人直观的印象,它没有画面的侵扰;广播公益广告也不像报纸,有文字的印记。广播公益有的只是通过声音的巧妙运用,激发听众的想象力,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让人放飞思绪,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尤其是广播中对音乐和音响等声音蒙太奇的运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从而弥补没有形象的缺陷。这个空间也正是广播公益广告所需要把握和创意的空间,要用声音给听众带来无穷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大众内心深处对真善美和高尚精神的追求,一则优秀的广播公益广告,可以直达听众灵魂的最深处,引发强烈的共鸣。公益广告的主要作用在于它的启发教育作用,它通过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的信息,使之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它涉及到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问题,向人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们起到濡染教化的作用,使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并因此而改变昔日不良的行为方式,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公益广告已成为广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广告中占的比率越来越大,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出受到听众喜欢的广播公益广告,即有效传播的广播公益广告,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观念性。公益广告都宣扬一定的观念,公益广告所宣传的观念,必须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对社会的文明、繁荣、进步有促进作用。我台获湖北省公益广告一等奖作品《一江春水送北京》,以一个孩子和一位老人的对话,表现了库区移民搬迁前对故土的眷念,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时效性观念性都非常突出。

2.导向性。导向性就是鲜明地表明在社会行为规范中什么是正确的,要提倡并且发扬光大;什么是不对的,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和谴责。我台的广播公益广告《酒后不驾车 精彩有延续》就以不同的场景片段,宣扬文明驾车,酒后不驾车。《会车时请关闭远光灯》就有着鲜明的导向性,对于驾车中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导向性表明了媒体工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3.针对性。一篇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的创作和,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从社会现实出发,取材于周围的现实社会体裁,它所宣扬的内容大多是配合当前社会上正在进行的、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活动,或者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目标和对象很明确,例如我台夏季播出的节约用电公益广告,秋冬播出的森林防火公益广告,都有极强的针对性。

全文阅读

信息时代下的公共传播与公益广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效率不断提高,公共传播的途径也变得更加便捷。公益广告是公共传播重要的表达形式,是人们获取公共意识的重要渠道,在信息时代下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效的传播平台为公共传播和公益广告创造了更为有利的传播环境。本文对信息时代下的公共传播和公益广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传播;公益广告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讯息的高效传播增强了广告的影响力,其中公益广告作为公共传播的重要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公益广告能够快速发展,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实现了本质上的转型。在信息时代下,传播方式已经由组织传播转向了大众传播、政治传播以及公共传播等。公益广告体现了公共传播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公共传播的内容和目的,是公共传播重要的表达形式。本文对信息时代下公共传播和公益广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信息时代下的公共传播和公益广告

依托于当今的信息技术,我们能够迅捷地接收到各种信息。信息传播的目的,不仅仅是广泛、连续地发出并使受众接收到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的传播,影响和改变受众的行为。公共传播正是这样的一种传播,其目的是通过说服受众,使之产生有益于社会和自身的良好行为,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更多的是以公共利益为思考和行为的原点,依靠群体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与公益传播相比,公共传播的概念范围更大,几乎包含了所有政治性、经济性等因素,以达到让公众广泛了解社会传播消息的目的。除了内容之外,公共传播还是一种传播方法,是一种有公众参与的传播。

从实质上讲,公益广告是公共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指的是维护公众利益、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对于公共传播而言,公益广告展现出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生动的表达形式,直观地体现了传播内容,提高了关注力,增强了受众的认知印象。主要涉及: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生态保护、慈善捐助,减少人们因不良行为习惯或者社会弊病而造成的损失和浪费等若干方面。

公共传播和公益广告的整体性日益显著,并展露出新的特点。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及时分享到当下的社会焦点。政府和媒体对社会事件反应及态度做到了即时传播,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引领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互联网为公共传播提供了一个即时有效的传播环境,其即时性、广泛性是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同时”“共同”“区域一致”成为了群体成员的行为可能,这是信息时代下公共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次,我们能够通过终端媒体,交互性地对公共信息进行分享、评价、表达、反馈,增进了个体、群体之间的沟通,体现了“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公共事务的”,以及“社会服务的”意义上的“公共性”。在信息的公共空间中,共同影响主题信息意图的进展,从而为公共传播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环境。公益广告正是在这样的传播基础上,得到有力发展。二者的整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公益传播。

2 公共传播下公益广告的基本内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