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绩效审计

公司绩效审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集团公司绩效审计分析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下,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能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划分不合理、信息不对称,而借助绩效管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文章在阐述绩效审计内涵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某集团公司发展实际情况,就绩效审计在集团公司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集团公司;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优化

一、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在实施的时候主要围绕三个要素进行审查和评价,包含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也称“三E审计”。经济性主要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即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主要体现在商品、服务和关联资源利用的关系,即思考如何以较少的投入来取得较大的收益,简单的讲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主要是指项目、计划实施实际情况和预期结果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是否达到经营管理目标。绩效审计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而日益完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开始绩效审计,即按照规范的标准,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来对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公共项目支出进行核对、检验,并对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开展综合评估。当前,绩效评估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审计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1983年的时候,我国成立了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部门,绩效审计被引入到多个企业中。

二、集团公司绩效审计特点

第一,集团公司绩效审计指标的有机性。集团公司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将绩效审计引入到集团公司内部的时候要注重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和集团公司发展要求来选择适合的审计方法。第二,集团公司业务复杂,在实施绩效审计管理的时候会面临比较多的风险。和一般公司相比,集团公司具有业务范围广泛、业务规模庞大、所受外界干扰大的特点,在开展集团公司绩效审计管理的时候需要相关人员使用科学问卷和恰当的咨询来全面了解集团公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情况,根据社会政策和经济环境来选择绩效审计方法。第三,集团公司审计周期较长、审计内容繁多。集团公司的审计业务活动多,内容繁杂,既包含被审计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业务活动,也包含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在集团公司工作量不断增多的背景下,集团公司绩效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审计时间,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审计工作任务开始变得更加繁琐。

三、H集团公司绩效审计浅析

(一)H集团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全文阅读

非审计服务与公司绩效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非审计服务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重要的服务项目,占其收入来源逐渐增加。但由于财务造假等原因,众多研究过分关注非审计服务对审计师独立性、审计质量的影响,而忽略了非审计服务给公司带来的业绩提升。本文探讨非审计服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经营决策。

【关键词】非审计服务;公司绩效

一、引言

审计业务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传统业务,也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同时随着企业的需求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模式多元化,非审计服务日益也日益增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收入在逐年增长,而全球的审计业务收入增长陷入停滞。虽然咨询业务虽然整体规模略低于审计,但是增长率较高。高管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其经营决策越来越依赖于会计信息,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仅能够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审计业务,而且能提供可供高管决策的会计信息的增值服务,如管理咨询、税务等。高管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因此有必要从外部寻求决策依据和帮助。虽然有很多能提供咨询业务的机构,但公司往往更愿意向现任会计师事务所购买非审计服务,因此这样做一是节约了寻找其他中介机构的成本,二是会计师事务所更熟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服务效果,三是双方已有过合作,彼此都比较了解和信息。同时,审计市场逐渐饱和,竞争的会计师事务所较多,因此传统审计业务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已不能满足,会计师事务所有必要开拓新的产品线从而创造更多利润。

非审计服务一般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付出的工作量较小,而且利润丰厚,所用时间较短,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十分重要,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领域。但是国内外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服务的研究多集中在审计业务上,多研究非审计服务对独立性、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而对于非审计服务产生的正面积极作用较少。本文将对会计师事务所给上市公司提供非审计服务业务对公司产生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二、文献综述

会计师事务所的传统审计业务的目标是审计质量,而新兴的非审计服务的目标是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企业业绩。而目前关于非审计服务的文献多研究非审计服务于审计师独立性、审计质量的关系,而没有关注非审计服务的其它经济后果。

全文阅读

公司绩效\审计费用与公司内部治理

摘要: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内部治理质量好坏两个样本组。检验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对公司绩效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好的样本组中内部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验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公司治理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不存在这种关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治理机制 公司绩效 审计费用

一、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背离的制度集合,其核心就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按照Shleifer和Vishny的定义,公司治理就是“保证公司的出资人可以获得他们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实中公司治理是一系列机制的综合,是有关企业所有权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促使股东的利益与负责监督、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因而在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时,不仅需要单独就某些因素进行分析,还需要综合考虑公司治理各个因素的整体作用。依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指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 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内部治理机制指机制的设计或实施在一个企业的资源计划范围内,它包括股东治理、董事会、管理层激励合约设计、监督约束机制等。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构建内部治理指数,这是因为股东权利是公司权利的出发点,由此衍生的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直接决定着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本特征,在根本层面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配置格局;董事会是解决经理与股东之间问题的重要机制,肩负股东赋予的监督职责,依其所拥有的决策控制权和对高管的人事权对经营者实施控制;由于存在利益分歧与信息不对称,如何激励和约束经营者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内部治理机制的全景反映于企业的这三个层面。本文研究重点是公司可控的内部治理机制。如何对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好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否可以产生好的公司绩效?好的公司绩效是否意味着审计风险的降低,进而意味着较低的审计费用?本文试图从内部治理机制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一)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可以从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国家股从公司治理视角看,先天产权残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是产权主体,但由于不享有剩余索取权,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从而使经营者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国有股权性质对公司治理效果的负面影响。Wang(2002)的研究发现,就会计业绩而言,国资局持股的上市公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低。徐晓东、陈小悦(2003)发现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公司治理的效力更高。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4)发现国有企业控制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曾庆生、陈信元(2006)以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权益成本的度量指标,检验了终极控股权性质与公司权益成本的关系,发现国家控股公司的成本显著高于非国家控股公司。股权集中度决定了企业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大股东的行为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两种假说:监督假说与掠夺假说。一方面,Friend 和 Lang(1988)认为股权的集中会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幅度,降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Shleifer 和Vishney(1997)认为在某些国家成本来自控制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不是管理者和分散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如La Porta等(1998)认为“全世界大公司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限制控股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金字塔式和交叉持股控制模式普遍存在,这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成为公司利益冲突的主要来源。如果公司存在一些持股比例很高的股东,那么股东间的相互监督可能可以抑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厉以宁(2001)认为比“一股独大”更好的股权结构是“多股制衡”,几个持股相对较多的大股东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实证的结论并不一致。陈信元、汪辉(2004) 的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徐莉萍、辛宇、陈工孟(2006)研究支持股权制衡类公司绩效水平显著低于一股独大公司;李琳、刘凤委、卢文彬(2009)发现股权制衡可以降低公司业绩波动性、稳定公司业绩。

(二)董事会董事会规模被视为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Jensen (1993) 认为一个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容易发挥监督职能,而规模较大的董事会由于成员间交流和合作更为困难,从而削弱了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控制能力。Chaganti 等(1995) 则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在防止公司财务失败方面更为有效。Yermack(1996)发现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沟通和协调问题增大,董事会控制管理层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成本增大。国内方面, 孙永祥(2001) 发现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负相关。沈艺峰等(2002) 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杨清香、俞麟、陈娜(2009)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呈“U”型关系。Fama (1980) 认为董事会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控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如果经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独立董事拥有两个特征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其监督功能:一是独立性;二是他们关注维持在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声誉。朱佳华(2007)发现董事会中独董比例越大,年报披露越及时,独立董事在年报披露及时性方面发挥了治理作用。陈伟民(2009)对独立董事职业背景的绩效进行研究,认可独董行业专长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独立董事多重任职和任期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且影响行业专长绩效作用的发挥。有关CEO和董事长是否该由同一个人担任的董事会领导结构的争论至今未休。从法理上说,董事会对股东负责,经营者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关系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公司应该采用CEO和董事长由不同人担任的二元领导结构。但一元领导结构的支持者认为二元结构使得公司的成本增加,一些研究也发现领导结构对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影响。Baliga(1996)发现二元领导结构的企业在长期业绩上比一元结构的企业更好,但不能发现把一元结构变为二元结构就可以改善企业业绩。Dahya和Travlos(2000)认为最佳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向锐、冯建(2008)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民营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突出,两职分离可以强化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其研究证实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将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

(三)经营者 由于存在着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分歧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检验对经营者约束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一类检验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公司治理存在一种矫正机制,相对于经营良好的企业,经营不善的企业更有可能更换效率低下的高管人员;高管人员更换后,经营业绩会显著提高。龚玉池(2001) 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之间的关系,发现高层非常规更换的可能性与经产业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显著负相关。朱红军(2004)发现低劣的经营业绩会导致高管人员的更换,但短期内高管人员更换没有改善经营绩效,反而使企业盈余管理增加。激励机制主要指事前与经营者签订建立在可观察变量上的激励合约,使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具体到经理人报酬制度设计上,要尽量能够激励相容。陈冬华,陈信元和万华林(2005)发现由于国有企业中薪酬管制的存在,在职消费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替代选择,相比民营企业中内生于公司的薪酬契约,国有企业中外生薪酬安排缺乏应有的激励效率。鲁海帆(2009)研究了高管层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薪酬差距较小时,锦标赛理论起主导作用,加大薪酬差距有利于业绩的提升,但当薪酬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公平感的负面影响增大使得薪酬差距对业绩的总影响表现为负面影响。以上我们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下文将以此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个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综合指数,判断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好坏。

全文阅读

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 要:文章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别探讨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两个小样本公司关于内部审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进行差异分析。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绩效;独立董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9-0140-02

1 背景分析

企业中不论是委托人还是人,其追求的都是自身财富最大化,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很有可能为了个人利益利用他们对企业资源的了解和经营权,做出损害股东甚至是整个公司利益的行为。因此企业必须要设置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内部审计机制则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总样本,研究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别探讨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两个小样本公司关于内部审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进行差异分析。

2 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非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比国有控股公司更强;国有控股公司的独立董事中连锁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相关性;非国有控股公司独立董事中连锁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中财会专家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3 研究设计

全文阅读

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绩效审计

为了摸清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家底,揭示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投融资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融资管理、防范债务风险、提高运营绩效,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完善制度和改进管理的建议,日前地方审计机关正积极开展投融资公司的绩效审计。为扎实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并为地方政府加强对投融资公司的管理和考核提供审计依据,本人结合工作体会,认为必须紧紧抓住审计评价、审计方法、审计重点三条主线。

政府投融资公司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能,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开发建设,同时,又作为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和项目公司的发起人。对政府投融资公司的绩效审计应以“摸清情况、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管理”为目标,重点对投融资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经济性是指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支出。政府投融资公司投资的经济性体现在:根据初步设计、招投标、合同以及项目控制程序确定投资项目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或在批准的资金范围内建成,有无损失浪费的现象。政府投融资公司融资的经济性体现在:融资附加条件的可接受性以及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佳的融资结构,用最低的融资成本筹集资金等。

效率性是指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得到最大产出,或在产出一定时使所需投入的资源最少。政府投融资公司投资的效率性体现在:投资项目建成后使用情况如何,其运营、维护和管理系统是否有效。政府投融资公司融资的效率性体现在:根据融资计划、合同以及资金筹措控制程序确定资金来源是否可靠、合法,融资风险是否合理预计;融资偿还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偿还能力是否充足。

效果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关系,即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以及其他预期效果。政府投融资公司投资的效果性体现在:投资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比如是否有效改善了当地投资环境,是否明显提高了城市品位,是否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等。政府投融资公司融资的效果性体现在:是否完成政府下达的年度融资计划,是否根据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按不同的来源逐项落实资金保证资金足额到位等。

在政府投融资公司审计的过程中,应以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切入口,以项目审计为基础,绩效审计为主导,采用不同类型的单位之间对某一事项的横向比较分析、同类型的单位之间的分析对比、同类型不同地域或时期的单位进行比较分析等方法,注重发现整体性普遍性问题。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刚性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政府投融资公司绩效审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制度进行审计,通常对法律法规规章采用文件查阅法,对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制度采用文件审阅法。

在项目融资情况绩效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一是对融资总量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审查是否根据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足额融资;二是对融资渠道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审查资金来源可靠性,如资金供需单位之间的书面协议;审查融资数量的保证性;审查资金渠道合法性;审查融资附加条件的可接受性;三是对融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即合资合作方式、BOT方式等;四是围绕四个方面对融资方案进行调查分析:融资结构的是否合理、融资成本是否最低、融资风险是否预计、融资偿还能力。

在项目投资情况绩效审计中应按公共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将公共投资项目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审计与评价,即项目建设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过程及执行结果、项目营运效果三个阶段,重点关注:一是将融资数量的保证性审计、融资附加条件的可接受性审计与投资的经济性结合在一起;二是将融资渠道合法性审计、融资方式有效性审计与投资的效益性结合在一起;三是将融资偿还能力真实性审计和债务风险防范有效性审计与投资的效率性结合在一起;四是将项目建设规模和管理情况审计与投融资的效果性结合在一起;五是将项目运营中管理审计,运营后财务收支审计,与投融资效益性结合在一起。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研究

一、环境绩效审计基本理论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目前,国内的多位学者研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依照一定标准,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评价其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吴立群、王恩山则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本文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照一定标准评定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并为企业改善环境管理及相关决策提供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的具体化,环境绩效审计内容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出发,并结合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自身的特点最终确定。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企业环境合规性的审计。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企业对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否严格遵守和执行,如“三废”的排放是否达到排放标准,排污费是否按时缴纳。其次,还要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做出评价,以确保企业的环境管理体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2)对企业环境资金的审计。环境资金的审计已成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资金审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存不存在资金浪费情况;另一方面对环境资金使用后,企业的环境改善效果及经济效益做出评价,如污染物排放减少多少,资源利用率提高为企业节约的成本等。(3)对企业环境项目的审计。企业环境项目可分为两类,已建成和在建中的。对于已建成的环境项目,主要检查环境设施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同时调取设备运行记录,检查该设施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并了解该项目所发挥的环境效益和投资效益。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主要检查项目立项手续的合法性,项目的可行性及项目建设单位是否取得ISO相关环境质量认证,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还应注意是否办理了环保验收手续。

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影响因素

(一)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 导致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不系统,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较少有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学者。其次是缺乏权威的环境标准和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没有规范和统一的环境审计理论作为指导。由于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经济体制等情况不尽相同,不存在我们能直接借鉴的审计模式,工作开展比较困难。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是我国依法开展和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国家法律和法规缺失 我国法律法规一直没有明确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切入点,以至于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支持。目前,我国已颁布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但现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涉及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缺少具体指导,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以致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和法规。

(三)环境会计制度缺乏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绩效审计遇到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来源并不是审计领域,而是会计领域缺乏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与制度。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理论和制度中,没有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准则,更没有环境信息需要向社会披露的规定。按照行的会计制度,企业在实务操作中涉及环境保护费用的,基本经“管理费用”科目进行核算。但该核算方法不能反映环境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保资金投入的收益,也无法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准确数据。可见,环境绩效审计不能脱离环境会计核算而单独存在和发展。

全文阅读

投资公司绩效审计方法探索

摘要:投资公司绩效审计应以财务收支真实性为基础,围绕业务经营情况,注重发现不属于违纪违规但对企业经营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不合理现象;注重从非财务信息中探寻企业决策的合理性;注重从行业标准和企业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中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客观、真实的评价等。

关键词:政府审计;绩效审计;投资公司;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96-02

国有投资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营,从机构数量和资金规模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弥补市场缺陷、引导民间投资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经营模式为以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股权项目投资,这种行业特性也决定了投资公司较为适合开展绩效审计。笔者通过理论探讨与具体审计实践相结合,就新时期投资公司绩效审计的方法与创新提出管见。

1. 以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为基础,注重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及内控制度制定、执行方面存在的漏洞。审计中首先要索要公司内控制度汇编,全面了解公司内控制度内容,了解业务实际经办流程与管理情况、查阅各项档案管理情况和会计账簿等测试内控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其次,鉴于目前审计对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开展投资公司绩效审计仍要以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为基础,审计人员应确立规范性和效益性双重思维,从核查企业财务入手,对发现的问题应多角度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并揭示企业在内控制度上的缺失及内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并积极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交流沟通,切实起到促进企业查找管理漏洞、改善加强管理的作用。如在对某投资集团审计时发现其设在外地的子公司自行决定收购经营项目和免收部分应收账款作坏账处理,集团总部均是事后才知晓。同时集团对各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却没有统一的资金占用费标准,基本均为无息占用,影响各子公司经营成果的准确核算;各子公司对固定资产的认定、折旧年限执行标准也不统一。审计人员发现这些问题后深入找寻制度根源,从而发现集团对所属子公司缺乏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各项监督约束机制和管理办法,资金集中管理及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内控制度也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2. 围绕业务经营情况,注重发现不属于违纪违规问题,但对企业经营有一定影响或者不合理的现象。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把强化监督与为企业服务结合起来,在查错纠弊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企业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影响企业经营的问题,以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由于这些问题并不违法违规,企业往往缺乏破除、改革的动力,需要外力推动。如:某投资公司下属一家全资子公司审计日资产已近2亿元,但该公司自成立起一直聘用税务师事务所人员记账,公司总部只委派总部财务部一名人员兼任出纳,造成该公司会计核算简单、粗糙、滞后,与企业经营管理脱节。

3. 注重搜集合同、协议、会议纪要等非财务信息资料,检查各项决策程序否完备、合规,并充分了解各项投资决策项目后续运行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来反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作为以股权经营为主的投资公司,每项投资都伴随着一个重大经营决策,而能够获取较好的投资回报必须以科学的投资决策为前提,因此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选择投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审计人员来说,重大经营决策的审计评价是一个颇为艰难的课题。在对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进行分析时,可从查阅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和投资项目档案资料入手,了解公司各项重要决策,审查项目投资前期调研考察、可行性分析、专家论证等资料的完备性,并注重了解各项决策后续运行效果,通过各投资项目进展情况、运行效率、盈亏状况,查看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有无形成风险或重大损失浪费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从而对各项重大经营决策的程序是否完备,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价。审计分析和评价看似有点“马后炮”,但却可以起到亡羊补牢、防范警示的作用,有助于被审计单位进一步严格规范投资程序,增强决策能力,提高决策水平。

4. 注重搜集行业主管部门掌握的行业平均标准和企业连续三个年度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并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从而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审计时收集企业近三年会计报表,分别计算企业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各项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并搜集权威部门的平均指标进行参照对比。比如与国务院国资委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投资行业平均水平、优秀水平进行横向对比。通过指标计算、对比,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四个方面对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对变动幅度较大的指标分析具体影响因素,从而揭示促进企业发展的真实动力及导致企业倒退的真正原因,找到公司运营存在的差距和取得的成绩,分析公司发展潜力。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对公司治理与审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与审计绩效呈显著负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审计绩效呈正相关,内部人控制度对审计绩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影响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审计绩效,应该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入手。

关键词:公司治理 审计绩效 股权结构 董事会特征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资本市场对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绩效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近年来国内外证券市场上爆发的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已经危及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影响到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审计公信力的信心。审计质量的降低也直接导致了审计绩效的下降。行业监管部门为提高行业整体绩效水平,提出并实行了审计师强制轮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提高独立性等许多的措施与建议,试图借助这些措施来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绩效。但是,由于我国不完善的审计体制,这些措施的推行并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本质。可以认为,审计绩效的提高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改善,降低国有股比例,提高流通股比例;避免董事会被内部人控制,保障监事会实际效力。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1)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公司治理的思想起源于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由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管理理念,多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希望能找到相对固定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环境的不同以及分析角度的不同,各国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界定有很多种。结合现有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李维安教授认为,狭义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委托人对受托人进行监督和制衡的机制,即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安排去合理地配置委托者与受托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一般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合理的治理结构来降低成本。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而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局限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相对广泛。本文采用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研究。(2)审计绩效的涵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审计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政策、审计职能、审计特征、审计本质几个要素。被审计单位作为审计的客体,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被审计单位履行的经济责任情况的审核监督。审计是以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履行为目的。审计最为突出的特性是独立性。审计的本质一直有多种说法,从最初的“查账论”到现在的“免疫系统论”都在不同程度的对审计的职能、特性等进行完善。综上所述,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基于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履行的目的,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同时对被审计单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规范优化其假设、原则、方法、程序的独立的经济控制免疫活动。根据《辞海》的解释,绩是指功业、成绩,效即效果、功用,是由行为产生的有效地结果。绩效应该是由一定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和成绩。但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对于绩效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绩效是在一定时间内,由一定活动产生的结果;绩效是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中自行控制、调整的行为活动;绩效是为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及其结果。本文认为,绩效是由特定的行为产生的,对组织目标在数量、质量和效率上的完成情况。我国的审计,主要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种审计组织从事的审计活动(2001,张以宽)。本文主要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效果的影响。因此,本文所指的审计绩效是由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施审计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效果。(3)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的关系。受托经济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向委托人报告其经营状况的义务。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个方面,行为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社会性以及控制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而报告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报表。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掌握了更多信息的管理者在履行责任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如管理舞弊行为的“道德风险”,从而阻碍了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一股独大”、“产权虚置”等问题,同样影响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股东、债权人等委托层与受托管理层存在不同的利益冲突,为协调两方的冲突,需要有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和鉴证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保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独立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减少或消除委托中的道德风险,即可以通过审计职能的实现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的关系是由受托经济责任联系起来的。审计产生的最初重心在于查错防弊,独立审计的实施则可以起到保障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作用。然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等因素一方面阻碍了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外部识别其履行情况的难度。其次,审计理论与实务的不足也是导致审计绩效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审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也有可能在充分考虑审计成本收益的情况下进行审计。公司治理结构越不合理,出现管理层舞弊的风险就越大,利益相关者的损失就越明显,对审计的要求就越高,也就越需要审计师提高审计绩效。由此可知,受托经济责任不可或缺的联系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本文从独立审计的立场出发,针对目前我国研究成果较少的审计绩效,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研究的问题,对审计绩效进行层次性分析论证,对其涵义做出界定。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说,本文联系长期备受关注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选取合理的样本,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绩效的相关性,为合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我国审计绩效,促进我国独立审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点依据。

(二)研究假设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许小年、王燕( 1997) 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效率,通过公司的经营绩效表现出来。因此认为,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审计绩效这一问题上,合理的股权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董事会治理与审计绩效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董事会的治理特征决定了其治理效果,进而影响到审计绩效。

(1)国有股比例。Fama and Jensen(1983)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情况下的委托—问题,所有者会监督经营者以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的目的。所有者通常会选择独立的第三方对经营者进行审计。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根据《2000 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我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国有股所占比重最大,超过40%,这就比较容易造成“产权虚置”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国有股股东只能通过政府委托的人员进行经营管理,人则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降低对审计绩效的要求。因此提出假设 :

全文阅读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与绩效评估探索

作者简介:

尹建中(1964-),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要: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密不可分。在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绩效评估与内部审计的界限将逐渐模糊。利用内部审计强化绩效评估,通过绩效评估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是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关系;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参与绩效评估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利用公司治理契机,强化内部审计参与绩效评估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绩效评估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绩效评估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委托理论认为,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人)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委托人与人各自追求的目标。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人的管理决策不一定会代表委托人的利益,而有可能是利用不对称或不透明的信息优势谋取个人利益。即在经营者控制公司经营权且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作为受托人的经营者很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并进行“逆向选择”,从而损害委托人即股东的利益。因此,委托人必须加强对人的约束,保证其受托责任的履行。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就是要在委托关系中,以效率和公平为先导和基础,实现对者的有效控制,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实现对各相关利益者在责权利上的有效制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2年在对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有效治理体系的主要条件协同之上,这些主要条件是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并称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由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工作范围不受管理部门的限制,对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重大问题可以提交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研究解决,确保审计结果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2003年国际内审协会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应帮助组织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评价控制的效率与效果、促进控制的不断改善,以此帮助组织保持有效的控制;评价并改进机构的治理程序,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可见,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趋于健全完善的保证,公司治理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内部审计。即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与评价机制,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促使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就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形成权利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公司治理与绩效评估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激励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取决于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目标利益函数联系的程度,使报酬具有充分的激励数额与合理的结构(刘燕,2002)。激励机制的实现要依靠绩效评估和报酬契约两个方面,其中绩效评估是评估主体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运用一定的方法、程序、指标等,对评估客体在一定时期内的行为表现做出某种判断的过程,而报酬契约是激励主体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对激励客体的固定收入与风险收入、短期收入与长期收入,按激励与约束相对称的原则形成的一整套报酬制度,让激励客体做出有利于激励主体的行为或决策(周仁俊等,2005)。由此可见,绩效评估是激励机制的前提,是执行报酬契约的依据,公正的绩效评估是报酬契约发挥激励功能的基础;有效的激励机制会促使激励客体的绩效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若公司治理结构不符合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激励机制未能对人的行为产生驱动和约束力量,绩效评估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内,才能成为实现公司价值的重要手段,而公司治理只有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恰当的绩效评估的具体操作下才能形成富有效率的制衡机制。

二、内部审计参与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全文阅读

政府投融资公司绩效审计要点及规范对策

为了摸清政府投融资公司家底,揭示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投融资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融资管理、防范债务风险、提高运营绩效,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完善制度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投融资公司的绩效审计。本人就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审计重点,并针对存在的现状如何进一步规范谈谈自己的体会。

政府投融资公司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能,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开发建设,同时,又作为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和项目公司的发起人。对政府投融资公司的绩效审计应以“摸清情况、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管理”为目标,重点围绕投融资公司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展开审计。

在投融资公司审计的过程中,应以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切入口,以项目审计为基础,绩效审计为主导,采用不同类型的单位之间对某一事项的横向比较分析、同类型的单位之间的分析对比、同类型不同地域或时期的单位进行比较分析等方法,注重发现整体性普遍性问题。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刚性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政府投融资公司绩效审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制度进行审计,通常对法律法规规章采用文件查阅法,对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制度采用文件审阅法。

在项目融资情况绩效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一是对融资总量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审查是否根据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足额融资;二是对融资渠道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审查资金来源可靠性,如资金供需单位之间的书面协议;审查融资数量的保证性;审查资金渠道合法性;审查融资附加条件的可接受性;三是对融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即合资合作方式、BOT方式等;四是围绕四个方面对融资方案进行调查分析:融资结构的是否合理、融资成本是否最低、融资风险是否预计、融资偿还能力。

在项目投资情况绩效审计中应按公共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将公共投资项目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审计与评价,即项目建设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过程及执行结果、项目营运效果三个阶段,重点关注:一是将融资数量的保证性审计、融资附加条件的可接受性审计与投资的经济性结合在一起;二是将融资渠道合法性审计、融资方式有效性审计与投资的效益性结合在一起;三是将融资偿还能力真实性审计和债务风险防范有效性审计与投资的效率性结合在一起;四是将项目建设规模和管理情况审计与投融资的效果性结合在一起;五是将项目运营中管理审计,运营后财务收支审计,与投融资效益性结合在一起。

由于历史的、主客观等方面原因,现行的投融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不完善,对投资的建设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管,融资与投资脱节,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控制乏力,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投融资管理体制。一是通过盘活、整合、注入有效国有资产,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让发展投资公司、城司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二是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投融资决策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同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成本和风险控制,量化细化绩效考核,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三是对地方本级现有的承担投融资职能的公司进行科学整合和定位,从市场和功能上进行划分,避免由于多头融资、投资,造成重复建设、债务规模和资金管理失控,肢解财政职能,形成政府信用风险。四是建立政府投融资审计监督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绩效。一方面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地方政府性投资审计监督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建立地方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必审制”,明确职责,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采取地方审计机关直接审计和委托中介机构、专业人员审计,地方审计机关实施监督相结合的政府投资审计监督新模式,另一方面是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牢牢把控工程建设关键节点,杜绝人为压价或哄抬标价;坚持“平等、自愿”原则签订合同,夯实践约基础。五是完善现行招标投标制度,防范建设领域腐败行为。结合对城市建设和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实际,在招标投标过程中,要做到程序公平和实质公平,要努力减少业主单位的自由裁量权,特别是擅自拆标分包、肢解项目。建议尽快完善现行招标投标制度设计和相应的管理细则,堵塞制度本身的漏洞,努力从制度上防范建设领域腐败行为的发生。六是尽快出台国有投融资公司经营业绩及薪酬考核办法。理顺国有资产管理职责,设置科学规范的分类业绩考核指标,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采取由国资委或政府授权部门与企业明确绩效考核内容的方式进行,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挂钩。纪监和财政等部门参加,提高考核质量。(作者单位:吉安市审计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