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格列佛游记摘抄

格列佛游记摘抄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如何开展

人教版《语文》每册都有“名著导读”,有些老师对这些材料视而不见,他们天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还要讲解,无暇顾及读名著;有些老师第一堂语文课就提醒学生要看中外名著,对名著导读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要同学们“有时间看看”,或者挑里面的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印一张“名著一览表”让学生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可能会使学生得“高分”,(因为名著题在初中阶段考得非常简单)“分”虽然“高”,当他们肚子里却少“墨水”,对这种高分低能者,在凭考分论英雄的时代。但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的教学呢?

1 向学生讲解开展名著阅读的意义

名著的最大特点,是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名著则更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2 开设阅读指导课

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质量。因此,不同类型的名著,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阅读方式上,教师也不应强求统一,而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默读、朗读、浏览式、圈点式、摘录式、批注式……不拘一格。要让读写抄评、听说论辩、评价鉴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多样的方法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3 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3.1 “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吸取精华,可给学生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使之读书有方向,一旦触动心灵,便提笔谈杂感,写简析,吐露心声。

全文阅读

《列子》佛教故事与文化传播的学术反思

摘 要:历史文献既有它可靠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靠的一面。文化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途径的多样性和方式的灵活性。如果我们仅仅拘囿于历史文献所记,就会忽略那些不为史家所关注而实际上又存在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文章以《列子》中的佛教故事为例,反思学术研究中所忽视的一种现象:在异域文化的交互流播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民间交流的存在,忽视了它在文化交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佛教故事 文化传播 民间交流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125-04

Academic Reflection on Buddhist Stories in Lie Zi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Zhang Chunh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Abstract:Reliable historical documents has its reliable side, also has its unreliable side. One of the features about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the diversity of ways and flexibility of means. If we are only arrested and confined to the written historical literature, we will ignore the route and modes of transmission existing. In this paper, the Buddhist stories in Liezi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reflect a neglected phenomenon in our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exotic culture, the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ddhist Storie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CLC number: I206.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25-04

全文阅读

给孩子持续的阅读乐趣

带领一个班级读书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这五年里,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对于班级阅读的组织与开展特别重要。

一、结合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都是精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稻草人》《我的老师》《小橘灯》《曹冲称象》等课文,不知激起了多少人读书的欲望。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课文适时介绍一些作家、作品,就更能逗得不少孩子心痒痒了。我在教《城南旧事》时给孩子们唱《骊歌》,讲林海英;教《皮皮鲁的风筝》时介绍郑渊洁,讲我小时候看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讲《舒克和贝塔》;教《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介绍曹雪芹,讲《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恨不得马上去找来一睹为快。可见,语文课堂是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的主阵地。

二、与孩子们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坚持每天阅读

首先是让孩子们制定阅读计划,特别是寒暑假阅读计划,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老师推荐适合学生读的文学作品,或者学生和家长一起选择喜欢的文学作品,列出阅读计划表,制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目标,做到有目的地阅读。也许有人会质疑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书目会出现“乱读”、“随便读”的状况。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老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再经过孩子们的互相交流、推荐,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阅读兴趣都会呈现大同小异的状况。因为生活环境和年龄相近,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木偶奇遇记》《昆虫记》等儿童文学作品,也有些孩子喜欢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因为长期坚持阅读,他们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泛。相应地,他们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可以从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和习作课上感受到。

其次是老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作业,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有人很反感边读书边摘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果要求孩子一定要每天摘抄,可能会降低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但是我觉得,现在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快速阅读”、“微阅读”之类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既是点滴的积累,也可以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从小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至于读后感、读书笔记,则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抒感,学会深层次交流。这样一来,完全是自然而然地付诸笔端,学生又怎么会不情愿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要推动孩子们的阅读,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书的热爱。在我们班上,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好书推荐会”、“小小故事会”、“名诗欣赏”、“演讲比赛”、“全班共读经典”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和阅读感悟,让阅读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班共读经典”,它是结合语文书每学期最后一次习作的要求制定的读书内容,每学期全班共同读一本名著。期间除了学生自由交流、写读书笔记外,老师还会利用主题班会时间,让学生复述已读到的精彩故事情节,谈谈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讨论好的读书方法等,推动孩子们进行精彩阅读,创造他们精彩的人生。

全文阅读

从中日文化差异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不同解读

摘 要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直接体现在不同的衣食住行上,也广泛地渗透在各种文学、文化艺术中。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作用于文学,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而以“神道”为主和有选择地融合佛教的宗教精神的日本文化则使日本文学更突出个人表达和内心告白。本文拟以《史记》和《十训抄》为例,从中日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比中日两国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不同解读,并分析导致不同解读的原因。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卓文君 中日文化差异 《十训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1 先行研究及论文问题的提起

1.1 先行研究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00年)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司马相如一生游粱、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并全文收录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连篇累牍,不厌其繁”,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心折长卿之至”。后来该故事又被收入到班固的《汉书》,《西京杂记》中又增添了“茂陵女”和“白头吟”的情节。由于这个故事产生的时间很早,且主人公形象又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后世一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连日本的古书《十训抄》中也有收入。

《十训抄》共3卷,编者不详,成书于1252年,是日本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集。该书针对青少年,以“教训”为主题,将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传说故事按“朋友”、“思虑”、“忍耐”等列为10项,佛教色彩浓厚。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被收入在该书的第五项——“朋友”中。

全文阅读

敦煌写本《咒魅经》研究

内容摘要:敦煌文献中的《咒魅经》是一部千余字的伪经,此经写卷现存23号,按照各写本间差异程度可分为六种传本体系。《咒魅经》在文本的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和佛教陀罗尼经咒以及《佛说佛名经》等巨大影响,体现出时人对魅蛊、天堂地狱等信仰世界的态度,而驱鬼治病、消灾祈福是此经最主要的实用功能。

关键词:《咒魅经》;思想来源;信仰世界;流通功德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97-13

《咒魅经》又作《佛说咒魅经》、《呪媚经》[1],是一部一千多字的小经,主要内容为佛向众生讲述通过咒诅驱除魅鬼之法。此经不见于历代传世经藏,《大正新修大正藏》据敦煌遗书S.418参照S.2517补录[2]。关于这部佛经,前贤在论述佛教疑伪经时多有涉及,但多只录其名目简况{1},尚未有针对此经的专论。本文拟在写本叙录的基础上,对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咒魅经》文本流传、思想来源、受持功德及其所反映的信仰世界等作一探讨。

《咒魅经》在隋代开皇十三年(593)以前已经出现并流传,法经《众经目录》著录“《呪媚经》一卷”,不过认为,包括《呪媚经》在内的“前五十三经,并号乖真。或首掠金言,而末申谣谶,或论世术,后托法词,或引阴阳吉凶、或明神鬼祸福,诸如此比,伪妄灼然。今宜秘寝以救世患”[3],将其判为伪妄一类。之后的隋仁寿间彦琮《众经目录》、唐龙朔三年静泰《众经目录》、唐麟德元年道宣《大唐内典录》等经录均将此经判定为疑伪经。

一 写本叙录及文本比较

敦煌文献中目前能见到的《咒魅经》卷子存23号:英藏S.418、S.2517、S.6146、S.4311、S.2088、S.4524、S.8008、S.10058,国图藏BD597-1(2)、BD780、BD4663、BD4763、BD8120、BD11775,法藏P.3689,甘肃省博物馆藏甘博064,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津艺193(77·5·4532)3,台湾“中央图书馆”藏“台中图112”[4],日本杏羽书屋刊布《敦煌秘籍》羽096{1},故宫博物院藏新154422[5],俄藏Дх.6626A、Дх.8823、Дх.8992。其中S.6146为经首残片,可与S.2517缀合为完整佛经。S.8008、S.10058、BD11775、俄藏三号均为残片。《敦煌学大辞典》言18号[1]740,不全;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提及15号,但其中S.3582一号为错录[6];上海师范大学曹凌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佛教疑伪经综录》(以下称曹文)录敦煌写经《咒魅经》22号[7],其中,作者将BD8120错录为BD8128,甘博064错录为甘博6146,而其文提到的屋氏旧藏写经61号一号笔者未见完整图版,本文暂阙{2}。另,敦煌以外写本曹文录有日本七寺写本一号,出口氏藏吐鲁番文书304号一号及大谷文书5052、5069(其中大谷二号为残片,可相缀合)[8]。

在上述23号写本中,津艺193-3一号是唯一可推知明确年代者,且首尾完整,故本文以之为底本进行讨论(录文见文后附录)。

全文阅读

敦煌佛教疑伪经语言研究的价值

摘 要:在卷帙浩繁的敦煌佛经写本中,保存有疑伪经约70余种。这些疑伪经生活气息浓郁,保存了大量的口语词汇,且大多属于佚典,是研究中古、近代汉语的珍贵语料。现从语料、俗字、语词、校勘等几个方面分析敦煌疑伪经语言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敦煌;疑伪经;语言;价值;敦煌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疑伪经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过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由中国僧人假借佛说而编造的佛经,成为伪经;来历可疑而真伪一时难辨,尚需考证者,则称为疑经。一般经录中常将二者合称为疑伪经或伪疑经。①

在中国佛教史上,东晋的道安是第一位留意并整理疑伪经的高僧。其《综理众经目录》共胪列其“所见”或“所知”的疑伪经26部、30卷。道安在其序言中写道:

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在(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预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今列意谓非佛经者如左,以示将来学士,共知鄙倍焉。②

自道安以降,历代的经录编撰者都把甄别经本的真伪作为重要任务,安排专门的体例登录疑伪经。如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在道安所录基础上新增录疑伪经20部、26卷,隋法经《众经目录》收录疑伪经195部、390卷,隋仁寿二年(602)成书的《众经目录》共收录疑伪经合209部、491卷。唐龙朔三年(663),东京(洛阳)大敬爱寺的僧人静泰奉皇太子之命“敕修”而成的《众经目录》(简称《静泰录》)将佛教疑伪经分为“疑惑”和“妄伪”两部分,共收录“疑惑”经典29部、31卷,“妄伪”经典53部、93卷。唐麟德元年(664),京师西明寺道宣所撰的《大唐内典录》除抄录历代经录中所登录的疑伪经目外,还嵬录当时流通的疑伪经25部。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僧人明等编撰成的《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中,列出“伪经目录”一目,共收录伪经228部、419卷。开元十八年(730),西崇福寺沙门智升编撰的《开元释教录》承袭隋法经录和唐静泰录的登录方式,分为“疑惑”和“妄伪”两部分,共收录“疑惑经”14部、19卷,“妄伪经”392部、1055卷。贞元十六年(800),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编撰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对疑伪经的体例、登录次序、考订文字,都因袭开元录。

疑伪经因非“真经”,历代佛典目录学家对这部分经典的处置都十分严厉。道安所持的对疑伪经“共知鄙倍”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法经录认为疑伪经“今宜秘寝、以救世患”,仁寿录则云“别生、疑伪,不须抄写,已外三分,入藏见录”,大周录亦云“并从堪削,以示将来”,开元录则明确指出应“禁断不听流行”。③到了北宋刊刻《开宝藏》,疑伪经更是一律被摒斥于藏外。因此在历代官本大藏经中,疑伪经几乎没有存活、传世的空间。

全文阅读

名著推荐阅读教学例谈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找到并掌握名著阅读大门打开的钥匙必须搭建阅读名著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他们欣赏的景致,并能或多或少领略其中的美,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默读、朗读、浏览式、赏析式、比较式、圈点式、摘录式、对话式,读写抄评、听说论辨、评价鉴赏,借助这些方法走近名著,其次借助活动,调动阅读兴趣,例如让学生回忆影响深刻的书中故事,进行复述讲演,看谁了解的故事多,记忆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或者借助猜谜,古诗词接力背诵、辩论等活动形式,甚至通过媒体链接,播放精彩片断,让学生感受其境其性,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为帮助学生找到人生路标,汲取精神力量,对全书进行整体阅读,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读完书后,根据故事情节,用章回体样式涵盖全书,使外国名著穿上中国的“旗袍”令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温暖,充满了中国情韵,再用写批注、做卡片摘抄的方法对精神诊断让学生进行赏析,品味细节谈主观感受获得生命的体验,情感的体验,领悟名著的精髓,让人性的光芒之烛照耀灵魂。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学生为保尔写颁奖词,写荐书理由,写阅读心语,教育上文学作品结合,既避免了说教色彩,也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能力,真正体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原则,不仅读作品,更要在作品中读出自己来,是灵魂的唤醒。

二、体验情感,牵引兴趣

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当一回编剧,演一场戏,做一次读书人,编撰凡人小语,成立名著沙龙――这样既做到“食古”又不至于“不化”,还是名著阅读的不二法门,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文化内涵本是文学作品的因有根基,任何作品都是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因此在名著阅读指导中,不仅传授学生阅读之法,更应调动兴趣,走进名著,在教学《格列佛游记》时,举办“斯威夫特先生签名售书”活动暨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先生在记者会就作品思作背景、创作原因、人物性格、写作手法提出比较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通过读书沙龙交流会,呜呼哀哉精彩片段,让学生扮演大臣,说出“绳上跳舞”的心理、动机,体会“以物示意”,简化言辞的感受,给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体验更多的真实情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培养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以评促读,提高兴趣

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指导――阅读交流――成果展示――总结评价――二次阅读”五个环节来有效提升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和赏析能力,在这五个环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去做名著资料简介,推荐能表现思想、艺术特点的精彩片断欣赏,达到以活动分小组完成任务。例读《水浒传》时,小组1,搜集有关精彩故事;小组2,选出你最喜欢的人物并说出理由;小组3,根据人物绰号编谜语;小组4,办一份手抄报,谈《水浒传》中英雄的“见义勇为”,在实施阅读交流,展示成果的环节中让学生在教学前,根据规定的时限阅读完作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结合小品表演、心得交流进行点评,学生自评、互评,对表现好的小组或同学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阅读、积极沟通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白领。”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名著推荐阅读是我们可利用的“宝贵资源”,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迫使他们认识和思考自己的未来。而对求知的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学习效率特别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觉得他们会爱上名著阅读的,在活动中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全文阅读

大唐帝国的书肆索考

摘 要: 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读书取仕成为不少唐人的愿望。读书治学不仅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功能,也变成了登第入仕、荣身耀族的重要途径。与读书有关的写(抄)书、藏书、著书等行为逐渐增多。对于大部分想读书的唐人而言,除借书、抄书外,买书恐怕是一种理想途径,毫无疑问图书市场因此会得到刺激。同时书籍作为商品与其他商品有一个明显差异,一般商品只要得到就不再另求,而书籍则拥有越买越多的需求,这也许可以帮助理解唐代书肆较前骤然活跃的现象。那么,唐代书籍怎样沟通买卖双方,以及当时图书市场的基本情况,对今天的图书市场发展无疑大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大唐帝国; 科举制度; 书籍

中图分类号: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89-02

一、唐代书籍市场骤然活跃的几种表象

处于科举制度已经确立的唐朝,更多了一重读书应举求功名的心理,龙袭誉训子读书求官,杜牧告侄读书取官,反映出我国古代特别是科举制时代“学而优则仕”的普遍心态,。然而,不可否认,唐人特别钟爱书籍的行为中尚有其他动机,比如随着市场观念的与日俱增,也不乏爱书者为利所动的事例,《旧唐书》卷189上《儒学传》徐文远:“其兄休,鬻书为事,文远日阅书于肆,博览五经”。在徐文远就书肆阅书的同时,其兄徐休却以经营书肆、鬻书为业,同胞兄弟同样看重书籍,其旨趣却截然不同。徐氏兄弟的行为反映出唐人对书籍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

我们分析能够让徐文远辈实现就市阅书的条件,应当是书肆在唐代各地市场的普遍设立,以及书肆中任人取阅的自由规定。唐都长安是众多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其间应有相当书肆,前揭徐休鬻书,徐文远阅书之地可能就在长安某市。赖一些笔记小说留下了只言片语,或许能透露出当日书肆的某些信息。如传闻为唐人白行简所撰的《李娃传》记:“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令(郑)生拣而市之,计费百金,尽载以归。”长安有东西二市,此“旗亭”或指其一,可能鬻坟典之肆也就在其南偏门旁。从郑生一次买书花去百金之数来看,此书肆之规模不小,如果不是特为习业举子而设的专门书肆,郑生所用之书不离本肆就可一次购齐的事实,也会让人联想到此点。另外,唐时有李秀才者,曾拿他人诗卷向蕲州刺史李播行卷,其诗卷正好是李播旧时行卷文,被识破后李秀才承认此诗卷乃“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既然李秀才能在书肆中购得举子行卷文,就会有将行卷文出售于书肆的书商,此例正好说明行卷文为何也能在书肆中买得到。可知唐代京城书肆中,不仅有可供习业举子所用之经典,也有举子应举之行卷或省卷。资料所限,虽然所举有关唐朝京城书肆的材料聊聊无几,有着明显的片面性,但几条材料不约而同地都与举子有关,也并非全属偶然,作为众多举子考试觅举的场所,都城长安诸书肆多为举子着想,也不难理解,从中看得出科举制对当时图书市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唐代东都洛阳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无须赘述,我们的着眼点是书肆,洛阳市肆之间也有书肆侧列其中,《文苑英华》卷343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叙:“贞元十四年(798),友人崔仁亮于东都买得《研神记》一卷,有昭容列名书缝处,因用感叹而作是歌:……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崔仁亮于洛阳南市书肆中偶然买得有上官昭容题记的书籍,令其友吕温感叹不已,是否他本人也要去上几次,不得而知,但由此说明洛阳的南市在贞元年间设有书肆。

不仅仅是长安、洛阳二京存在市列书肆之情况,其他地区同样设立书肆供读者购阅,《元稹集》卷51《白氏长庆集序》:“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自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元稹、白居易的诗歌可在市肆中买卖,此买卖诗集的市肆可能就是设在当地的书肆,既然元白之诗集可以在此交易,其他受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集著作应当也可在扬越之市肆间购买到。中唐以后东南之扬州、越州等地市肆中炫卖书籍,或以书籍与茶、酒交换,有类于或更甚于两京。不仅诗文集多在市肆中交易,百姓最常用的历日交易量更大,更是不能缺少。而政府与商人争夺日历步版现象大量存在,这种历日之争,实质是在争夺市场。

全文阅读

如何让名著阅读渗透语文课堂

摘 要:名著阅读应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从教师自身做起,运用教师的名著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层、分阶段进行引导,鼓励学生从摘抄及部分影视作品中汲取能量。从而获得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关键词: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名著阅读兴趣;分层教学;摘抄积累;影视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如下:“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升入初中以来,学生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而且还要从有限的休息时间中抽出一部分用于课外阅读,况且这一举动有时还不能得到部分家长的认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在教学中针对名著阅读我尝试过以下几种做法,现与各位共同分享。

一、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名著阅读教学走捷径

教师全面、整体的名著知识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它决定教师认知的高度、知识延伸的宽度,同时也决定学生了解名著知识的深度和名著阅读兴趣的浓度,还将影响到学生喜爱名著的程度、阅读名著的速度。教师对必读书目了然于心,自会在课堂内外熟练驾驭名著考点,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共同阅读、共同成长。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名著阅读见成效

1.趣味导入教学,将名著中的细节或精彩片段作为普通阅读教学的导入部分,先将学生走进名著的“胃口”打开。如教学《丑小鸭》《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孤独之旅》等篇目时可摘取相关情节中引人入胜的部分导入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吸引学生课下去读更多的相关篇章。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名著阅读指导

摘要: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名著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名著阅读指导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引导自主阅读,养成主动阅读习惯,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3-02

经典名著,穿越时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会让青少年终生受益。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标中要求初中生"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笔者谈谈浅见。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悦读"名著

名著阅读的引导要有趣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多方善诱导",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激发他们对名著的浓厚兴趣,才会实现名著的"悦读"。

1.1课文引路,"诱"读名著。有的课文是名著的节选,可把它们作为引子,诱导学生进入名著神圣的殿堂。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了《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荒岛余生》,九年级上册选了《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和《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它们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文笔深得学生青睐,再通过朗读比赛、编演课本剧等形式深入展现其魅力,便会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推出原著,会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1.1.1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