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

摘要:文章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这一重要时期,重点论述了科研管理部门为适应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变革,转变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并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工作质量。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科研管理部门;职能

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定位,其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承担新时期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工作必将打破原有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也必须转变工作职能,在计划、组织、控制、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新的时期能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稳步持续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变革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隶属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这类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职能,肩负着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注重通过学术积累,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前,大部分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研究专长,习惯埋头于文献资料或实验室中开展纯学术理论研究工作。对于科研项目的来源及合作对象,也多局限于纵向科研项目及学校内部或者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学校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评价与考核,也主要从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得政府评价的等级等方式来认定其质量与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后,科学研究工作将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由上至下,从学校到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科学研究工作思路与内容,调整研究方向和评价考核标准。一方面,学校必须精确了解所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引导老师以学校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甚至生产生活一线所需要解决的技术等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合作,打破科研伙伴完全由学校、科研院所等纯学术研究工作人员组成的局面。最重要的,学校要变革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的标准和方式,例如从单一的认定EI、SCI、CSSCI等学术性期刊发表情况转向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所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上来,从单一的刊物级别、获奖级别等评价方式转向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程度的评价方式上来。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的重要转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科研管理部门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工作为主要任务,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以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为主要目标。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后,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人才优势、科研平台优势、科研成果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现学校与地方共生共赢的目的,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知识创新与科研发展规划的主要职能部门,也无法回避对转型后新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变革问题。为确保学校科研工作在转型发展这一新的时期,能以更鲜明的特点、更良好的势头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转变。

全文阅读

台湾地区技职院校产学合作的保障措施与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一台湾地区促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措施

(一)制定产学合作法规

1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

产学合作相关法规多以行政制度为主,其内容包括:促进产学合作、促进人才交流、规范研发成果、资助经费及设备、奖励杰出的产学合作计划及培养研发人才计划等,如:《补助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研究计划作业要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补助数字内容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及补助专题研究计划作业要点》等。

2台湾地区“经济部”

台湾地区“经济部”为促进产学合作、研发新产品及规范研究成果,按照台湾《2015年经济发展远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产业人力套案》,颁布有《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实施项目及经济部工业局执行行政院启动产业人力扎根计划奖学金奖助作业要点》。

3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

台湾地区“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为帮助企业及中高级劳动力,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能力,联合各大专院校,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训练课程,提升训练质量及绩效;促进中小企业办理训练的意愿及行动,以有效提升劳工训练密度,制定适当人力资源发展策略,颁布有《产学训人才投资项目实施计划要点及台德菁英计划补助作业要点》。

全文阅读

浅谈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摘 要: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源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做好招生工作,保证高职院校拥有足够的、高质量的生源,必须认真有效地完成计划编制、招生宣传、网上录取和数据汇总这四项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院校 招生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高等职业教育迅速突起,高职生已占受高等教育总人数的一半。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发展极不平衡,有些院校生源爆满,有些院校生源紧缺。在新的政策背景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吸引足够的、高质量的生源成为各高职院校竞争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招生工作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做好招生计划的编报工作

高校的招生计划即某一高校的年度招生总量,简称“招生计划”或 “招生规模”。

1.1跨省招生计划的编制

首先要了解该省的招生政策与办法,认真研读该省当年的招生文件。主要关注三点:第一是高职录取的批次问题。一般来说,高职高专的招生批次在民办本科之后,有些省份还将其细分成第一、第二两个批次。第二是录取方式问题。在正常志愿录取结束后,不少省份采取了征集志愿的方式,这有利于完成招生计划。有的省份则征集志愿的环节,采取仅对本省院校实行补录的政策,这就不利于完成计划。第三是外省专业设置问题。一个学校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业,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到外省招生。

1.2高中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三二连读和五年制)及中职毕业生(对口高职)招生计划的编制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管理效率的提升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因为承担教学过程、科研项目以及后勤管理等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工作,涉及教学过程的资源分配和条件服务提供,是事关高职院校竞争力、声誉构建的关键部门。由于运行过程的复杂性、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许多高职院校的职能部门都存在效率不高现象。提升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管理效率可以以服务对象的日常满意来评价职能部门,以流程管理的思想来设计工作机制,推动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自发改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管理效率;流程管理

作者简介:李怡(1978-),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为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83-03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管理是高职院校围绕学生培育过程对日常教学、科研、后勤等工作提出的一系列目标、计划、要求、规范、制度、程序、办法,以及提供的一系列资源、条件服务,如在人力资源、办公环境、办公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的服务。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行政”(Administration)取代“管理”(Manangement)成为高职院校组织对非一线部门的工作概括,高职院校内部依据职能实施管理的部门成为“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事实上,从管理学的角度按照职能来区分,教学部门是面对学生直接实施培养计划(生产计划)的部门,其他各级部门都是围绕教学并为促进和保障教学任务完成而设置的各个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围绕高职院校目标实施的职能管理就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是一个学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标志,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1]。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个高职院校的老师都在不同程度地抱怨高职院校管理效率的低下,办事效率低、程序复杂、服务态度差……,几乎成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的代名词,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组织采用的是严格的等级制,虽能保证政令畅通和严格执行,但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交叉、推诿扯皮等现象,从而降低了组织效率[2],另一方面就是职能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利益机制,使得职能部门员工的工作效果认同没有公开公平的渠道,在利益的分配方面也缺乏合理的模式,加上管理工作的单调性重复性等环境因素,职能部门员工缺乏自觉的动力来提升管理效率。本文试图在高职院校已有的组织设置基础上,以教学部门的教职员工对主要职能部门的工作满意为分析对象,借助流程设计的相关思想来完善制度建设,设计职能部门管理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全文阅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 “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出发,简单阐述了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紧迫性,并重点就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师型 高等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划,从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但是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中专通过改名或合并升格而来,教师来源主要是原学校的教师和从普通高校招聘的本科或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实践的实训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及其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提出了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操作框架,力图解决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05-03

虽然担负着高等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最近一些年来,在招生规模、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有了更大的发展,逐步向多元化迅速扩大,但完善可靠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没有真正形成,致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难以保证。这不仅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小视的瓶颈,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配置好相应的课程资源,已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工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其差异性体现在它有极其鲜明的人才培养的职业背景和职业特点。与同一系列的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又具有明显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是满足社会中的某些职位(组)技术技能和专业品质的特点,体现以职业教育为背景,有一定职业经验,适应就业生存的必需。二是满足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体现在让学生掌握终身职业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专业素质和技术领域开发所必须掌握的理论框架。三是符合高等教育这个本质属性方面,还应当体现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学会思考和生活技能的职业人的素质,为学生的完满人生奠定坚实基础。[1]

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上,要反映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个性发展,在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设计方面,做到科学化;与此相适应的配套教学管理,要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开发出人性化的选课程序,选课进程和学分安排要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体现该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体现围绕该专业而构建课程群的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实验教学。结合生产应用培训(学校),并在学校实施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建立起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对独立的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努力开创全省教育 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0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国家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否继续推进,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已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综合改革等国家和省改革和发展项目要着力推进,进一步深化。未启动的项目今年要加快启动实施,并且看到成效。推进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确立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来推进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必须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增添改革的动力。第一,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就近入学制度,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的定校配额比例。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结构,继续控制和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民办和高职倾斜。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实施优秀中职学生保送高职政策,适度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稳定成人高校招生规模。第二,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颁布实施院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稳妥做好有关高校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的论证和推进工作。具体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职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院;组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等。第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省级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000万元。鼓励行业、企业多种形式参与高校办学活动。制定关于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发挥职教集团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我省高校的省部共建。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再建创新基地10~15个。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起草贯彻实施教育部第31号令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高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民主管理、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俄、日、韩等国家的地缘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努力建设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学校做好本科项目评估的前期工作。启动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快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孔子学院,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创新和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推进我省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快黑大中俄学院改革试点推进步伐。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启动实施高校与境外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测算核定建立分解落实机制,确立4%目标的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按国家要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进一步完善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预计今年,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可达到62亿元(省财政拨款增加12亿元),生均经费拨款达到1.4万元。进一步规范本级部门预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继续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审核报表备案制度。巩固高校化债成果,全力完成今年的化债目标。继续对高校贷款进行风险测评及监控,加强银行贷款的审批与管理,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结合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特岗教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定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落实省政府转发的《黑龙江省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通过事业编制调剂、中小学富余教师连人带编划转、新增事业编制等办法,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则。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精心组织实施“龙江学者”计划,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员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院士后备)培养支持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开展基础教育“龙江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开展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和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协调、准备工作。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导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第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制定我省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各项行动计划。第四,加强依法治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启动立法项目前期调研,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开展教育“六.五”普法,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加强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全文阅读

我国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实施策略探析

摘 要 继2010年台湾颁布实施为期3年的“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之后,又自2013年起颁布实施了“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提出涵盖制度调整、课程活化、就业促进等三大面向的九大策略,计划在5年内拨款202亿新台币改造技职教育,以达到“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是对“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效能的延伸,也是增强学生就业技能、强化师生务实致用能力、改变社会对技职教育观点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26-05

技职教育与台湾经济建设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技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曾造就过台湾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近十多年来,台湾技职学校纷纷追求改制升格,致使技职院校学生以升学为导向,技职教育学术化发展倾向造成的“学用落差”引来外界阵阵批评。强化产业人才培训、结合产业需求改进技职教育已成各界共识。2012年,颁布“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借以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及人力供需失调等内在问题。2013年1月,台湾教育部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基础上继续颁布实施为期5年的“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旨在贯彻落实“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平衡台湾人力供需[1]。具体而言,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实施策略具有不同以往的特殊体现。

一、明确以“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为目标

近十多年来,台湾技职教育为配合政府提升台湾国际竞争力,绩优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绩优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造就了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底,台湾技职体系学校共计246所,其中,高级职业学校155所、专科学校14所、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77所[2]①。然而,伴随技职院校改制升格而来的是技职人才“学用落差”的加大,产业人力供需的失衡,技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真正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招生入学渠道上,技职教育理应重视实务操作技能,但升学制度却仍以纸笔测验为主,难以凸显技职教育特色。考试方式僵化、缺乏甄别度的问题成为学界诟病。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技职教育在落实实务教学的配套措施上显有不足,甚至“南部有技职学校还在用30年前的旧教材”[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产学连接不够深入紧密。大量技职专科转型为学院或大学之后,师资聘任也越来越注重学历的提升,新聘师资尽管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却不具业界实务经验。不仅如此,技职院校对教师绩效的考评也逐渐加重SCI等学术论文数量指标权重,甚至要求博士生毕业也要有SCI论文,技职教育学术化倾向日益明显。

技职教育学术化的后果就是“学用落差”的加大,并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人力供需的矛盾。如台湾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才所言,“电机、机械、自动控制等领域,要做出好产品很困难,但这些都不是SCI接受的论文。最后机械系都去做SCI喜欢的微纳米技术,结果机械系博士毕业后连机械图都看不懂”[4]。针对技职教育近年来产生的各项问题,台湾教育当局自2010年至2012年曾推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第一期),积极引导技职院校在师资、课程、人力培养及产学研发等各项制度层面逐渐回归“务实致用”。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各界对技职教育应培育各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期待与日俱增,对此,台湾当局也快速作出反应。2013年,启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计划5年内投入202亿新台币继续改造技职教育体系,以期通过增加经费与资源投入,促使技职院校充分发挥技职教育应有的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功能,以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具体而言,“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各级技职院校毕业生都具备立即就业的能力;致力于强化技职院校师生“务实致用”能力,紧密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过渡;致力于重塑技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突出以“技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为特色

全文阅读

试析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效益,要充分发挥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就要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实施。本文主要阐述了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反馈思想 职业教育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77-01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职业院校为了在教育领域占据一定的地位,对自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反馈思想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就体现了其改革创新的想法,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反馈思想具有诸多益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 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反馈内容

1.教学计划反馈

教学计划包括职业院校教研室的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教师个人计划等内容,在对这些内容计划进行详细制定时,应充分考虑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征求校内各个教学相关部门的意见;同时也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听取企业等多方的意见,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更富有成效性与发展性。在制订计划过程中要全面审查职业院校内部各个部门及各个层次的教学计划,看其是否符合职业院校的整体要求,是否符合院校教师的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要考虑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诸多因素,在对各方面进行审查之后,将这些信息有效整合反馈到院校内部各个教研室的教师手中,为他们制定相应的个人计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事实依据。

2.教学实施反馈

全文阅读

产教融合:台湾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制度之关键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台湾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项分析,以便为大陆相关评价工作提供借鉴。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专题,分析了台湾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制度“等第制”评鉴标准和新近推行“认可制”评鉴标准中相关指标,把握其在促进高等技职校院产学融合方面表现出的整体系统规划和分类分层指导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陆近年来开展的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台湾;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校院评鉴

作者简介:张琴(1971-),女,湖南岳阳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与管理、职业教育;马立红(1979-),女,辽宁锦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华丽(1973-),女,山东烟台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职业教育专项课题“海峡两岸高等技职教育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编号:GIA104012),主持人:周华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5-0093-04

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1975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部”相继推行了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系列评鉴,将评鉴作为了解台湾高等技职校院的办学品质,进行辅导、奖励与核发学校各类申请项目的重要参考[1]。30多年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评鉴日趋成熟,已成为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重要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促进了高等技职校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完善与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标准中将其作为关键指标列入,强调学校教育与产业界需求结合,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技职校院评鉴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效用。

一、推进产教融合是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等第制”标准的重要内容

台湾地区《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台湾所称“大专校院”指大学和专科学校)第十条规定:“教育部应将产学合作办理绩效列为学校评鉴项目之一;评鉴结果绩优者,得奖励学校及相关人员”。自2003年开始,台湾“教育部”将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鉴,旨在引起高等技职校院重视并推动落实。以实务教育为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技专校院评鉴中,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侧重。以《新颁9年度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指标》(台湾地区所称的9年即2010学年)为例[2],在其开展的行政类综合校务、专业类学院和专业类系所三类评鉴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关键指标,具体表现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