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作文论文

高考作文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作文思考论文

一高考作文的简要回顾

如果把25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若仅以大作文的命题形式而言,可分为单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两类。

单纯命题作文共有3次。它们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988年的《习惯》(文体不限),1994年的《尝试》(记叙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达22次。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缩写和改写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议论文,由1800字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是,提供漫画自拟题目作文两次。1983年要求对一幅《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展开议论。1996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三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写信两次。1985年提供一则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对此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第四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题或半命题作文6次。它们分别是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题任选其一),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题任选其一),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副标题自定)。

全文阅读

高考作文探究论文

一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纵观25年的高考语文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取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要求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议论的中心是“苦乐观”,即对吃苦与享乐、逆境与顺境等的人生态度。题句作者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能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荣誉与困难、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又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的记叙文,要求“记叙他们中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试题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点出:“‘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护公共环境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1993年的试题要求在记叙文中赞叹老树皮,赞美新树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不少考生从老皮剥落,露出新皮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赞叹革命前辈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立意就十分准确而切题。2001年和2002年分别要求围绕“诚信”和“心灵的选择”作文。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当代青年学生思考和表述诚信和舍己救人等话题,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

其次,高考作文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较为辩证的思维方法。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命题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深广的寓意,考生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去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能选准最佳角度切入,并能揭示出论题或所提供材料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文章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若就“医”论“医”,势必不能写深写透,显然也不太符合命题者的初衷。倘能就“医”论“他”,把议论和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上形形类似“庸医”的人,就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来。又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要求阐述的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来观察问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则是就个体的思想表现而言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又未必黑。如若看不到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领域,揭示不出其内在的规律,仅仅是罗列一些现象材料,那是不能论清题旨的。再如1989年要求给处在困惑和苦恼中的好友写回信。毫无疑问,这封信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发友看了你的信后能否减轻乃至消除困惑和苦恼。你必须首先在好友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和一般院校以及外经贸专业三者中确定其中一个,然后再说出一些能使他信服的道理来;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好友、班主任及父母三方面的想法和可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写得入情入理,既观点鲜明,又不失之于偏颇。

再次,高考作文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文章的布局谋篇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位考生在1988年题为《习惯》的作文中写道:“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今天我们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和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类人猿习惯于爬着走路,那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这位考生的知识面就较为宽广和扎实,否则就不可能把科学发明、历史演变、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此信手写进文章里来。1986年的作文题是《树木·森林·气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篇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带有比喻性的。对于用比喻性的材料作文,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转入自己确定的正题,这叫转折入题。有位考生是这样入题的:“‘一颗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提起森林调节气候,我不禁想起了社会气候……。”类似这样的入题方法,就是掌握了斩折入题的个中要领的,它给后文的论述拓开了非常广阔的余地,让人读来备感亲切自然。文章的语言向来都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不少高中毕业生由于长期的努力,语言的功底已较为厚实。我们高兴地看到,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精品佳作。这些优秀作文不但思想内容健康充实,而且语言也非常精美流畅。有的考生还擅长于把一些好诗好句十分贴切地引入文章,如1993年的作文,有位考生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赞美新树皮,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老树皮,不但显得精要,也给文章平添了几许高雅。又如1995年在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时,有的考生引用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及“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等诗句,很形象地阐明了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2高考作文的几点启示

第一,要提高对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有的学生总认为写作与作者的思想境界关系不甚密切,只要提高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注:《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更是反复强调思想修养的重要性,他说:“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功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由此可见,我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及辨别是非的能力。1989年高考作文的书信中,有位考生告诉好友:“你千万不要听父母的话,他们都是时代的落伍者,满脑子铜臭味;你也不要听班主任李老师的话,他让你考一般院校,是因为把握大,你考取了,他能名利双收,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多拿奖金。”这位考生在信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就是不够健康的,当然只能得到极低的分数,因为它既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也丝毫不能消解好友的困惑和苦恼。

第二,要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有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它的公正性、公平性是世人所公认的;所以,作为占分最多的作文题,且不说具体的题目,哪怕是题型和大的范围都是难以事先估计到的。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愈来愈具开放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封闭,有时引入几何图形,有时甚至引入某些科技前沿知识,等等。所以,与其说投机取巧找捷径猜题目,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经过长期训练打好基础。要学好课内的语文篇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要有计划地多读名家名著。除了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还要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只有这样,临到写作时,大脑仓库中才有足够可供选择取舍的好材料;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要强调在看问题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组材成篇的能力。高考的作文题或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给考生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况,让考生选取一种进行阐述或议论。所设置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正一反,互不相容。如1981年的“毁树”与“种树”,1990年的“这里是个坏地方”和“这里是个好地方”,1997年的“乐于助人”和“悄悄走开”等。其实,1988年的命题作文《习惯》中也包含着好坏两种习惯。另一类是能够相容、不是非此即彼的。如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所提供的两幅漫画都很好,要你经过比较后选择其中一幅展开议论;1989年给好友写回信,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报考一般院校及报考外经贸专业都不无道理,它们之间是优与更优的关系;2000年所提供的4种几何图形,任何一个都与其他3个不同,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对此,考生必须予以辩证地把握和认真地分析,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全文阅读

论高考作文“不限文体”

[摘 要]高考作文“不限文体”即要求考生根据所出作文题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形式,并且写出的文章要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对它的解读出现了偏差,导致了文体意识的淡化,“四不像”的作文层出不穷,这很不利于学生今后个人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育者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好各种文体教学计划,学生要练好基本功,加强文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语文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05.166

1 “不限文体”是什么

近些年,高考作文题目后面总会跟上四个字“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即要求考生在高考语文作文考试中,根据所出的作文题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形式,并且所写出的文章要符合所选文体的文体要求和规范。需要注意的是“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要”,而是要更加注重文体意识,加强文体规范,并不是现在许多考生所写出的“四不像”文章。

2 如何正确解读“不限文体”

“不限文体”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空间,释放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现学生的写作优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是适应90后甚至是00后孩子活跃创新的个性需要,更是适应国家经济技术科技快速发展,文化不断开放的一个新思路。“不限文体”应该是在学生完全充分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基础上,根据高考作文所出题目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那一类文体形式进行写作,这样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写作优势,为其高考成绩添砖加瓦,更是适应个性发展的重要形式。这个出发点没有错,只是在教师教学实际、学生学习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语文教师和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不限文体”的解读出现了一些偏差,这个表象结果是“四不像”文章大量出现,为了合阅卷老师的口味,取得高分至少是保全成绩,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使用了一些“手段”,学生们的高考作文卷子中堆砌华丽辞藻,内容空洞,感情失真,散文不是散文,议论不是议论,抒情不是抒情,而写成了“杂文”的文章层出不穷。这似乎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初衷,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然而如今却成了进入象牙塔的一种便利工具,与古代曾经盛行的“八股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不能真正写心中所感,也没有较强的文体意识。这个表象导致了一个最终结果就是“文体意识淡漠”。高考作文“不限文体”,学生的写作空间和选择余地更大了,随着此风的蔓延,使得作文教学也跟着不限起来,“文体不限”渐渐变成了“文体不练”,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变得模糊起来,学生在所谓的“自由”的写作氛围中逐渐淡化甚至冷落了文体意识,写作素养也一直是下滑状态。有些教育者也看到了这一状况并且做出了行动,比如2005年北京卷明确规定写议论文,湖南卷明确规定写记叙文,重庆卷的小作文即要求写说明文,2009年以一个社会热点“圆明园兽首拍卖”为中心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这一系列的作为已经昭示高考需要文体意识也正在强调明确文体意识。[1]然而“文体不限”这是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在目前作文教育教学目标中存在着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向高考层面,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大纲为最高总领,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文成绩,尽管语文教师们也认识到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可能会有影响,但是时间短促,高考日期在招手,谁都没有勇气也不敢去触碰那一道红线,谁也不敢拿学生的未来做赌注。由于这个原因,不论“文体不限”还是“文体有限”,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都会有一套应对自如的方案。语文教育者对其错误的解读产生了以下两种情况:

全文阅读

浅论高考作文备考技巧

【摘 要】为了备战高考的学子创作出优美的、规范性的作品,结合教学实践和评卷情况,浅论、总结一些写作备考技巧,以启示学生、指导学生。

【关键词】高考作文 应考技巧 备考建议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为作文备考煞费苦心,绞尽脑汁。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如审题若即若离、入题千呼万唤、扣题蜻蜓点水、文体似是而非、结篇虎头蛇尾、字迹潦草、卷面乱涂乱改等等。怎样才能避免以前的遗憾不再重来?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作文备考效益?笔者对几年来作文备考的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

一、明确应试作文的特殊性

1.应试作文必须符合“游戏规则”:绝对不能偏题,不要有明显套作痕迹,结构要规范,主题要明显,适当多点题,给人的第一感受甚为重要。偏题和套作得分会很低。

2.50分钟完成近900字,充分调动自己的储备,关注真材实料、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3.能正常发挥即可,求稳第一。首先做到扣题和布局合理,具体字词不必太计较。决定一篇作文档次的,是整体。

4.材料作文最好在作文显著位置用一两句话概括材料,不能复述或照搬原材料。

全文阅读

高考作文高分秘笈:作文概论作文500字

高考专题辅导:作文概论

(一)全国卷

2008年全国高考大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在“写作”的考查要求中,2008年增加了星号注解: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高考大纲提出要对错别字扣分,引导考生规范书写。

(二)课标卷

2008年新课标大纲同2007年新课标要求一致: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的考试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2007年“2.发展等级 E(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2008年变成“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

2008年高考尘埃落定,2009年我们感慨良多,尤其是把2006年作文考查趋势和2007年高考作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两年高考作文的变化趋势。

全文阅读

高考学生作文教学论文

一、改变模式、勤于练笔

当前高考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天地。因此,作文形式也不能单一,而应丰富多彩。针对当代中学生写作活跃的特点,适应当前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了只训练书面作文的做法,而是既写书面作文,也尝试其他作文形式的训练。

1.重视口语交际

练习口头作文要求同学每天课前五分钟说一段话,内容可以是优美的语段摘录或由此产生的相关、相似联想等,也可以是名言介绍,或是人物素材点评,或是社会新闻播报。这样就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他们热情富有活力又好奇勇于探索。因此可以采用论辩课形式训练,使学生们在争辩中去探究去争论,去表达。或采用演讲会、朗诵会形式进行口头作文练习,让学生在演讲朗诵中发现自己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积极的状态。甚至可以采用编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引导学生自行组合,三人或五人一组,共同编写剧本,构思情境,这些形式各异灵活新鲜的作文方式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现实发展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发扬了写作激情,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写作训练。

2.让书面作文训练形式多样化

(1)根据高中不同阶段确定周记写作内容,明确写作训练目标。高一年级时,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初高中的衔接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先采用自由式周记的训练方式。每周布置一次,不限题材,不限文体,真正实现“言为心声”,我手书我心。从这些周记中教师深入地了解了学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平等交谈式的评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即使是流水账式的周记内容也展示了学生的生活片断及其喜好。这一阶段以正面激励学生提高写作兴趣为主,评语侧重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即使是一个词语、句子,一段话,也应肯定鼓励。高二年级时,则采用命题式周记,命题可结合教材阅读单元要求来确定。

(2)结合教材阅读单元要求训练小作文每周一次小作文,多是“感悟生活”的自拟题作文,可以写一周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一篇文章及点滴感受与思考,可以以书信形式抒写心中的思念与向往,也可以根据教材写读后感、专题研究等,形式不拘、字数不限。用小作文积累材料、丰富感受、促进思考,循序渐进,方可切实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坚持完成教学常规安排的两周一大作文训练。按照常规,学生作文是两周一作,多根据阶段写作任务出好作文题,侧重训练作文思维。高中人教版新教材中有“表达交流”板块,根据福建省高考作文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的规定,必修一二侧重训练记叙文,具体分为“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其中还可穿插“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虚构”等训练;必修三四五则侧重训练议论文,具体有“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最后还应提升到“学习写得深刻、充实、新颖、有文采”。

全文阅读

高考作文教学论文

一、有方法性地指导老师的指导

在作文训练中并不一定会起到百发百中的作用,但是至少会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老师务必要以近五年以来的全国卷、课标卷和各省市高考作文真题为范本,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在指导学生对高考满分作文朗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考作文评卷标准,总结出适合高考考场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例如找关键句法、抓重复出现的词语法、提取主旨法以及三心二意法等。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三心二意法”。上中学时,英语老师的这种英语作文方法受益匪浅。她认为尽管做事时不提倡三心二意,但是考场作文完全可以“三心二意”,即在试卷发下来以后不要忙着做前面的题,务必看一下作文题目和要求,但是一定不要忙着写,看完之后琢磨思考一会儿后记在心间,然后再回头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受题中的某词某句信息的影响,势必会引发和作文的审题立意等构思方面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稍纵即逝,要及时记录在草稿纸上。此时依然不要忙着写作文,继续做题的过程中,还会有作文构思方面的“火花”的闪现,甚至整片作文构思思路的出现。一路记录过来,就会在其他题做完的同时,作文的构思立意也差不多了,此时再把思路调整理顺一下,已然成竹在胸,只剩一气呵成了。这种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语文作文教学中。此外,还要在作文“亮点”上多加指导,尤其是拟题、开头、结尾、结构形式等细节方面,不仅不失分,还会博得高分。

二、有针对性地训练

在老师方法性指导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地训练。纵观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新材料作文,所以,要选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新材料,通过审题立意、拟题、开头、结尾等构思,运用掌握的最熟悉有用的素材,写出自己最拿手的作文。同时,对于作文还应该采取“集中训练”的方法。首先,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展示材料、分析材料,让学生进行立意选取、体裁确定、标题拟定、结构预设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训练。其次,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一般限定45分钟)完成这篇作文并且限时收交上来;然后,老师按照学生平时作文的“优秀”“良好”和“普通”的三个层次中分别任意选取其中的一篇作文精批细改。接着,老师把这三篇作文作为典型代表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用20分钟的时间点评。最后,让同学们利用剩下的20分钟时间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批”或“互批”。当然,这种“集中训练”不易多,多会引起“疲劳”,反而适得其反。

三、有取舍性地批改说实话

作文批改是每个语文老师倍感头疼的问题。在平时,老师一般会选择对全部作文进行批阅,这种方法当然非常可取,也是学校领导高兴,家长满意,学生接受的。这样效果一定很好吗?未必!而且耗时多,影响复习备考时间和效果。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老师们都“伤不起”!所以,对学生的作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批改。老师可以让学生“自批”,也可以让学生“互批”,还可以选择部分作文批改。当然,老师更可以和上面所述一样,根据平时批阅作文时掌握的情况,按照“优秀”“良好”“普通”的原则各选取部分代表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这些作文尽管不能代表全班作文水平,但是可以作为典型例子,既能起到批阅效果,还能起到督促学生作文的作用,更能掌握全体学生作文情况。对于剩下的作文,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集体讨论修改。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别人这面作文的“鉴”,照出自己作文的“影”,从而给自己的作文“正衣冠”,知自己作文的“兴替”,然后,还可能激发出学生二次作文的积极性。这种有选择性地批阅,不仅省时省力,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舍”而“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有激发性地评价

在作文批改中尤其要注意“度”的把握,即在评语的给定上要把握分寸。实质上,表扬胜于批评,激励胜于打击。哪怕差的不能看的作文,也有丝微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极有可能是这位同学以后作文信心树立的基石,甚至是语文学习兴趣激发的闪光点。所以当众指出来表扬,而避其缺点不谈,只在评语中略加提及,或只是善意地指出来,以示提醒,就足矣!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中的一些专用名称来解释:欲抑先扬,先扬后抑,抑扬结合等。

全文阅读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

除了设计好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写作议论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点明确

议论文必须要有中心论点,且中心论点是唯一的。

二、论证充分

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我们还可以从学过的文言论说文中学习论证方法,如荀子《劝学》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察今》运用寓言故事说理,《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运用假设说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能使论证充分。

三、结构清晰

议论文的开头提出问题(引论),主体部分分析论证(本论),结尾解决问题(结论),整体上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证中心论点,结尾重申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常采用的结构有:

(一)并列式。

全文阅读

高考议论文考前写作指导论述

许多老师教学议论文写作时强调多用事实论据、观点鲜明正确、思路清晰和过程完整等。这些要求都没有什么问题。初写议论文是需要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的,但真正优质而有深度的议论文,则要在艺术性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议论文写作,其最高境界还是设计论证的艺术性。鲁迅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中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目标,不能停留在“我写了“”我练习了”的层面上。中高考议论文写作,并不是写了就具有艺术性。只有艺术地写作了,议论文才有可能产生艺术性。因此,当学生完成了一次习作,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问一问:“我追求艺术标准了吗?“”我达到艺术境界了吗?”

议论文写作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破题”上。不同的议论文,观点解读的内容与方式不一。议论文讲究“破题”,然后再呈现观点。“破题”一般在作文之首,是最吸引老师的地方。中高考作文中,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讲究艺术性,而最大的艺术便在“破题”上,要把“破题”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眼球”给吸引住。对于我们常写的故事材料来说,论点往往就是起于材料中的一个词或者感受时想到的一个词。当我们基于材料生成这个词语时,一定要非常珍惜。举例来说: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的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誉的人。“外公偷菜”的故事,考生阅读后生成了这样一些词语:宽恕、宽容、自尊、改过、智慧、艺术等。在论点的呈现上,我们怎样走向艺术性?一位同学这样起笔“:邻居真让人意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恕’———谅解、同情、理解,还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宽’———宽厚、宽怀。那‘两棵菜’,才真正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宽恕’;外公的变化,才真正让我明白了‘宽恕’的力量。”显然,这位同学对“宽恕”的理解,就非常“珍惜”。他不只是从材料中简单地看到了“宽恕”这个词,他还看到了其中的“宽”的重要性。所以,他在行文时把“宽恕”拆分为“恕+宽”,然后通过解释词语的方式呈现观点,这就是新颖的、艺术的观点呈现。议论写作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这里。再如对于“谦虚”这个词来说,当我们把“谦虚”拆分为“谦+虚”,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谦”的内涵———谦逊、逊让、恭顺、放低姿态,就会看到“虚”的内涵———虚心、虚怀、空旷、辽阔、恭敬。有了“谦”的态度,有了“虚”的空间,这“谦虚”便是巨大的接纳、容纳的态度与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谦虚”才会使人充实、饱满、进步。我在阅卷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议论文就是词语解释与分析的艺术。考生的许多阐述多方论证,目的就是弄清一个词语的意思,弄清一个词语的精神内涵。或者反过来说,就是围绕一个词语在思考道理、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所以,学生一番努力,就是为了搞懂一个词语的存在状态,就像人的存在一样———或者漂泊,或者停留,或者呐喊,或者静寂。

论证过程中,观点的论证是讲究领域性的。也就是说,中高考议论文的写作都是在某个领域中展开论证的,范围不要太大。一旦大了,审美性、艺术性就下降了。古人讲究“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崇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美,更主张“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因此,让议论的领域更小一些,让论证的思路更曲折一些,论证的艺术性就会慢慢地显现了。从曲折艺术上看,议论文似乎不存在环境、情节艺术,但换一种思路看,议论的领域、思路的设计其实与记叙环境、情节设计艺术一样。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领域、议论思路也讲究“曲径通幽”。我们看下面这个材料作文: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用中了题为“青蒿素:中国传统医学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在演讲的最后,她说:“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一位考生的观点生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模拟考试中,阅读这个材料之后,他产生的感受是“谦虚”“进取”“向上“”境界”等。最终,他以“谦虚”为关键词生成这样的感受:“谦虚使人进步,使人更上一层楼。”当他弄清了“更上一层楼”中的理趣内涵以后,他认为,要“更上一层楼”,谦虚是基础,而能够“更上一层楼”的人,多多少少有谦虚的品质。于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当然屠呦呦的这个材料还可以从词语解释入手,可以从引用名言入手,可以从引用事例入手,可以从道理分析入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关键是要看清楚这个材料里的道理。屠呦呦为什么引用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一方面是表达自己要“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也是激励青年人“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从这个层面看“,谦虚”就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子。而“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则是贴切的立意。观点的提出还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艺术性的论证。写作的过程就是从道理与事例上组织证明,让“读者信服”———“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但是要放在哪个领域证明?议论文是要讲究论证的艺术性,而决定论证艺术恰当与否是由材料说了算的。当“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这个观点提出以后,这位考生选择在文学艺术领域开展论证,用文学艺术上的杰出人物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事实上,这是聪明的设计,因为即使“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是正确的观点,也只是在某一领域内可以证明它是对的,而在另一领域这个观点很有可能就不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所谓的证明,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来证明。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材料选择领域也是这样。

论证层次的厚度与方法的丰富,影响着议论艺术的评判。因此,我们追求有层次的论证,我们讲究有方法变化的论证。当我们把“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放在文学艺术领域论证,我们可以开展所谓的“死亡论证”,即放眼历史领域,放眼历史上的文学人物,来思考“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合理性、普遍性。在“死亡论证”中,我们可以选择下面的例子:唐代白居易、现代。他们身上都有“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因子———白居易写诗常问老妪的事例,可以证明与他的诗歌水平的提升有关联;写词请教柳亚子的事例和他的谦虚名言,也可以建构“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关联。之后,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文学领域中的故去的名人,组织开展正面论证,回答为什么“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为什么要选择“死亡论证”?因为故去的名人已盖棺定论了,他们的事迹经过历史的洗涤,更加经典,更有说服力。当然“社会论证”也非常重要。所谓“社会论证”,就是用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来论证,以增强社会现实性,开阔论证的视野。事实上,对于“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论证来说,如果只开展“死亡论证”这一层次的论证,还是比较单调的,论证思路没有什么曲折性、层次性。有时,我们需要“社会论证”,比如从反面思考一下“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寻找一些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反面的事例、教训来证明“谦虚使人进步”的可信性。这样的“社会论证”,就使得论证视野更加开阔。比如,我们从当下作家、艺术家的“不谦虚”“太张扬”“太功利“”自我推销”方面寻找社会材料以反面排比的方式呈现事例,然后紧扣论点分析论证,这样与“死亡论证”上下对比,视野就比较开阔,论证思路就有了所谓的“纵深”。在开展“社会论证”时要注意材料与中心观点的相似性。围绕“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一位同学用“克星”———台湾歌手黄安的例子论证。他这样写道:黄安因多次举报“”分子而被台湾音乐工作者杨缅因反质疑为“”分子、“卧底”。杨缅因说《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就是“”思考。而黄安丝毫不谦虚地反驳:那写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李白也是“”分子咯?荒谬!可见,谦虚也要讲究场合。这里作者列举黄安反击杨缅因的例子来“辩证”论证“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有些“沾不上边”。“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需要的是如何凭借“谦虚”便“更上一层楼”来论证,而不是仅仅点到了“丝毫不谦虚”这个短语就能论证的。

黄安反击杨缅因的例子是社会论证,但其本质与“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没有联系。因此,“社会论证”是需要鲜活的社会材料,但一定要“能证明”观点才可以。就“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论证来说,主要还是解决学生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当“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观点基本得到论证以后,就要针对学生个体或者群体深入论证,这个过程,笔者称之为“我们论证”。“我们论证”追求的是立体论证、纵深论证,强调基于“我们”的思考或者反思。这样的议论文,才能接到学生的“地气”。这也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综上所述,艺术性是高中议论文写作的高地,是高中议论文建构的境界。议论文写作训练,要讲究论述的视野与深度,要讲究论述的展开与深入,更要强调材料的文化性与审美性,强调论证的曲折性与艺术性。这样写出来的议论文,才是有艺术境界的佳作。

作者:程泽华 单位:语文知识杂志社

全文阅读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作文3000字

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指导——言之有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着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尽仍有生命力的。经典着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一、要善于选择论据

1、吻合性原则

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