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试卷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6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晓之后,学生们虽然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但感觉还是有难度,下手做起来不很顺畅,尤其觉得选择题和作文不好把握。笔者对试卷内容进行粗略分析之后,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保持了高考试卷结构上的延续性;但仔细体会之下,觉得试卷还是有细微的变化。

今年的高考试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略有变化

(一)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自2014年江苏试卷变成第一部分的“语言文字运用”5道选择题,分值15分,文言文部分2道选择题、2句翻译题和1道文意的概括题,分值为18分,诗歌鉴赏题11分,3道题目,文学作品4道题,20分,论述类3道题,18分,作文70分,2015年和2014年的结构分值完全一样,2016年各部分的分值也一样,结构也基本一样,发生变化的只有一个地方:诗歌鉴赏分值虽然仍是11分,但题目由以往的3道变成2道,每道题的分值也随之增加,考生的得分差距或许有所拉大。

所以,整份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分上均与2015年一致,学生自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样的稳定,也有利于考生们的正常发挥。

(二)四篇阅读题目没有偏题怪题,但也有灵活性

阅读题目在思考方向和问法的设置上没有刻意地标新立异,这使学生觉得试卷很稳定。

全文阅读

关于高考语文试卷知识类试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考语文试卷中语文知识类试题的分析,提出了对高中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关键词:高考语文试卷;语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38-01

首先,从题型来看,2011年语文知识类试题因其内容鲜活、视野开阔、形式多变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创新的新星。纵观今年19套高考试卷语用题,可以用生活和实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考题贴近时代,靠近生活,让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境更加真切。也更加注重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考生发挥的空间较大,让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更加突出。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扎实的语文知识基本功恰恰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今年各地的语文知识类试题在体现运用上显得更切实际,更有效果,也更加多样。

当然,语文运用部分的考查主旨是要考生展现自己综合运用语言的水平和能力,综合性应该是这个部分各种题型的基本特征。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应服从选拔的需要,从常模参照考试的特点出发,追求命题、测试的科学性、公平性。

语文知识类是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因此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文化属于语文知识,不属于语言知识;而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章阅读与写作属于语言的运用,不属于语言知识部分的考查。

由于高考语文试卷把现代文与文言文划分得泾渭分明,因此本文为清楚呈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试题布局,把语言知识的考查分为文言文中的语言知识和现代文中的语言知识两大部分;文言文中的语言知识分为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读音及句式三个部分;现代文中的语言知识又可分为汉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四个部分。

通过对高考语文试卷中语文知识类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标型试题、传统型试题、综合型试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出题方式,分别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全文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错别字辨析

摘 要: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的一道查找加点字读音错误的题目中出现了“不掘不挠”一词。该成语中的“掘”字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有人认为此处本该是“屈”字, “掘”字为错别字,有的人认为不是,一时争论不止,难辨是非。作为在全国极有影响力的高考试卷,很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作者经过多方查找资料,从汉字演变的角度分析“掘”与“屈”字的区别,求证出此处的“掘”字确系一个错别字,从而纠正在高考试卷中本不该出现的这一错误。

关键词: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 错别字 “屈” “掘”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第一题是“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是:其中A选项的第二个词语是“不掘不挠(náo)”,“掘”字的运用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怀疑和猜测,是高考试卷误用成语错别字,还是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字也可以写“掘”字?本文通过对“屈”字和“掘”的涵义、读音、字形演变的比较来加以分析。

一、“屈”与“掘”的涵义比较

(一)动词

1.屈

(1)本义。

《说文》:无尾也。从尾出省。又曲也,请也。《广韵》:屈,拗曲。《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又如:屈指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屈律(弯曲的样子);屈卮(有弯曲把手的酒杯);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诎屈(曲折;弯曲);屈伸(屈曲);屈屈(弯弯曲曲);屈蠖(曲身的尺蠖)。

全文阅读

高考考纲的重要性与语文试卷

老师们都承认,高考就是一分一分地抠,一分一分地争。但这是在考场上。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当然不能一分一分地复习,而要大范围地超量复习。就比如语文,不能说常用汉字有多少个,我就认识多少个;语文书上有多少文章,我就读多少文章。恰恰相反,我们要将自己投入语文的海洋中,沉浸其中,大范围扩展自己的阅读量,从而从容面对考试,取得高分。

那就会有学生问,是不是超量复习就是放心大胆地去看书、去写文章、去发微博、去逛BBS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分散的阅读虽然能够拓展孩子的事业,通过涉猎不同领域让他们领悟更多,但是不能让孩子专注于考试所涉及的内容,造成博而不专,考试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

那怎样才能杜绝这种情况呢?数学、物理还好,生活中接触到的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不多。一般来说,只要发到学生手里的资料,都是可能的考试内容;而学生手里没有的内容,考试也基本涉及不到。语文则不同,生活中,我们在随时随地接触与高考语文试卷相关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联、招牌、通知、各种启事、错别字、信件、短信息等。我们要求学生自己甄别应该关注什么,不应该关注什么,是对学生过高的要求。

不过,这并不可怕。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专入博的过程。针对高考语文,我们早就有了全面的指导。换句话说,如果高考的语文试卷是一个繁茂的参天大树,那这棵树的主干和枝杈早就已经确定,我们需要的只是添加树叶,而这参天大树,就是《高考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

许多语文老师并不要求学生研读《考纲》,因为他们觉得《考纲》对于语文内容的要求过于模糊,不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与其带领学生研读考纲,倒不如多做几套模拟题,让学生多改几道错题,从而熟悉高考的形式和内容,为高考做准备。

在笔者看来,学生通过日常学习在考试中取得成绩,与运动员通过日常训练参与重大赛事相似性很高。日常训练是在大型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让运动员不停参赛,而不进行合理的长期训练,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学生也一样,不停做试卷,并希望单纯通过做试卷就能提高学生在最后的高考中获得的成绩,是典型的“以赛代练”。不经过训练,而只通过面对不同题目获得好成绩,就像是面对着一堆树叶,想象大树的样子,必然是很难达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回到训练和指导训练的《考纲》上来。换句话说,通读考纲,然后针对考纲提到的每一点进行超量复习,才是在高考语文中取得成功的关键。例如,《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写得很清楚在高考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将会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方面的内容。体现在考试卷上,就是第一道和第二道选择题对于字音字形的考查。笔者的学生中,关注字音字形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字音字形都抱着“碰运气”的心理。他们认为,如果出卷人想要找几个自己不会的字,太容易了,所以复习没有意义。

但是,如果我们研读考纲,就会发现,考纲对字音字形的要求是“识记”。“识记”是什么意思?考纲上也有明确的描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换句话说,字音字形的考查并不在于为难学生,而在于让学生辨别清楚生活中常见的字词,并通过辨别这些字词,掌握运用这些字词的基本能力。

全文阅读

全国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最具信度的板块,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拟从试题选材、试题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对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做一简要分析。

一、试题选材:文体多样性

今年试卷中,含义深刻,文质兼美、典范浅显的文言文依然是命题者的重点,但是,文言文试题选材异彩纷呈,体裁也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种体裁的作品纷纷进入文言文试题,避免了试题的单一化,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也完全吻合考纲要求的高考语文命题在保持相对稳定下继续改革的这一要求。

在21篇选文中,传记11篇,出自《宋史》三篇,《明史》两篇,《汉书》一篇,《魏书》一篇,《周书》一篇,保持了继续以史书为主的趋势,其余几篇出自柳宗元、张慧言和汪琬为个人写的传记。宋明清时代的散文5篇,小说两篇,墓志铭三篇。体裁虽然仍然以写人物的传记类文章为主,但相对增加了散文、墓志铭等,且有上升之趋势。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文章竟然出现在三家的试卷中,柳宗元、苏轼、王安石、韩愈等大家所熟悉的唐代或宋代文人作品出现且有增多之势。

选文内容多是积极阳刚的、典范的作品,主人公为人或孝或忠,或机智或勇猛;为官或勇敢果断,或勤政廉明,而且还增加了小人物的传记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商人宋清,还有福建卷的孝行隐德的周维城等,都有一定积极意义,而且还有欧阳修为谢氏所做的墓志铭,以歌颂谢氏的德行的文章,其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从选文的数量(见表2)来看,除了北京卷、上海卷和重庆卷外,都只选了一篇,篇幅平均648字,今年上海的两篇文章803字,难度有所降低。题目设计,一般为4到5题,北京卷为6题,上海卷为n题。从分值来看,19分者居多,福建的15分是最低的,22分的情况则是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山东、广东等省市,且北京达到了27分,最高者为上海卷竟达30分。近几年来这类题目形式少有变化,只有上海试卷出了两个材料,但总体字数相对去年少了一百多个字,北京、重庆虽是两材料,但第二个相对来说很短,而且只要求部分断句,这显示出命题者的共识,即文言文阅读首先必须读懂文章,对选文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没有读懂原文的情况下,无法完成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更无法概括文章的思想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文言文的考察形式与内容

(一)试题呈现形式:稳中有变,主观题大幅提升

全文阅读

回望与前瞻:高考语文试卷研究

一、问题提出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都是语文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每每试题刚一“现身”,人们的议论便风起云涌。可以想见,高考语文试题对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在研究它、关注它的同时,我们要以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思维,公正以待:既要看到它在三十余年教学评价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也不能忽视它自身具有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既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评价方式,又要理性思考它在评价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以警醒教育管理工作者和研究者去重视、去完善。

作为高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高考既是教育评价系统的一部分,又自成体系,有着独具特色的指导思想、评价内容、题型分布等。本研究选取了1978年以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作为探讨对象,是因为语文高考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语文试卷的产生和运行过程,高考工作中几乎每个重要的环节都会在试卷中留下痕迹。作为研究考试发展进程的宝贵资料,高考语文试卷不仅呈现了语文考查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它发挥着社会对学生语文素质要求的重要导向作用。此外,我们也能从试卷分析中发现其演变的轨迹与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搜集了1978年~2008年的31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分类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卷面分析和内容分析。在收集样卷的同时,我检索了与语文高考相关且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通过浏览、精读、分析、比较,获取有用信息,得出有规律性的认识,查寻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作为一份通用于全国的评价工具,高考语文试卷卷面分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必须要强调的,它体现的是一种权威,聚集的是一种思想,探求的是一种时代的新要求。尽览1978年以来的31份试卷,我们会发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变”的因子无时无刻不存在,其形式与内容的变化甚至有应接不暇之势。

(一)卷面分析

全文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创新试题例析

用心进入2015年全国高考14套语文试题文本,遨游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富于创意的时代,这尤其是彰显命题者创造性的时代!

一、经济而丰富――“一箭多雕”

2015年的高考试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试题一改过去的烦琐,在材料的选择上,特别注重经济原则,尝试用最少的材料,蕴含最大的信息,在有效信息中,考查丰富的考点,最大限度减轻考生的阅读负担,挖掘考生的潜能,传递正能量。

例1.(山东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浙江云和梯田,虽然不及云南元阳梯田、广西龙胜梯田那般规模(洪大/宏大),气势雄伟,但却玲珑纤巧,别有特色。[ZZ4]群山逶迤,阳光扑面而来,俯瞰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的露天体育馆。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沿/攀)着湿淋淋、(银闪闪/亮堂堂)、绿油油或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爬出来。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犹如。每块田池的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入下一层里。,一畦畦平展展,好似神灵于半夜在山上放置的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个山谷成了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园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层层叠叠地铺展开去。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玲珑 群山逶迤

B.俯瞰 金灿灿

全文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出题应注重人文精神

徐晋如,1976年生,江苏盐城人,当代青年诗人、学者,现为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深圳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取消大学语文课,而代之以《文史哲通论》课程。这门课深圳大学所有理工院系必修,深圳大学老校长、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章必功教授是总设计师。章必功教授并亲自挑班带队,编制题为《华夏人文概览》的教材。尽管如此,深圳大学却给了授课老师充分的自由,老师授课可以完全不按教材讲,考试也不作统一规定,通识型的教师,都非常乐意讲这门课。而这门课因为其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缘故,任课老师十分容易就可以感知到历届新生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入学的新生,普遍地读书少,对人文经典了无所知,连续几年,任课老师深感传道授业之艰,解惑去蔽之难。

但今年的情形有了可喜变化。闲谈时好几位同事说,2012届新生的整体人文素质远远胜过前几届。数日后,在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的同学、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任教的师妹都说这一届新生人文素养陡地提升一大截。这就不是深圳大学的个案了,而是广东省的新情况,个中因缘,不可不稍作探究。

一种观点认为,这一代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以应试能力要求孩子,而注重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有提升。然而深圳大学新生中深圳的孩子占了一半,广东的孩子占了八九成,从我平日交游可知,深圳的家长、广东的家长思维偏于实用,大多数漠视人文,我还听说,每年高考只要语文卷稍难了些,广东的家长就集会到省考试院去闹,如此家长能让孩子素质提升才是咄咄怪事。更何况近五年、近三年来家长的教育理念能有多大差距,何至于今届新生人文素质整体提升一大橛?

又有人认为是网络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功用。但网络新媒体能给人的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信息占有得多,决不意味着知识掌握得同样多,更不意味着拥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网络暴民充斥的现象,昭昭明明,又何待贤者而后知之。从我们接触学生的情况来看,较多沉迷于网络浏览的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心智清明方面,并无佳胜。退一万步讲,就算新媒体有一新民智之功,高中生究竟有多少时间花在网络上,其占比例能有多大?再说新媒体之兴盛难道是今年才有的吗?

逻辑告诉我们,在排除了所有可能性之后,剩下的惟一可能就是答案。在各种可能性中,惟一可能的,就是广东省自2011年起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可喜变化。这一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对人文精神多了关注,即使是应用文阅读,也一定是要挑选人文底蕴丰厚的作品。这就迫使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选择那些有人文底蕴,有思想光芒的作品――今年广东某地一模考试,应用文阅读就是梁漱溟先生的一篇演讲。

本人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深知高中课业紧张,往往不能主动阅读课外书籍,但出现在考卷上的阅读理解题,却常能补教材之不足。人在考试过程中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考场上的阅读,是最有效率的阅读,如果出卷人选择的材料都是富含人文精神的作品,则学生经过多次考试练习,自然汲取了不少人文精华。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从小就能养成阅读乃至悦读经典的习惯,但在现实条件下,测验、练习所能达到的效果更加立竿见影。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跟我交流说:“高考是指挥棒,仅阅读题目的小变化就影响很多。孩子们千百次地练习、模拟,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是思考方式和综合素养。我们的教改,只要撬动这个杠杆,让孩子们更多接触人文和社会,就能发掘出更大的潜力。家长在培养过程中,也该因势利导,四两拨千斤。”这位网友是战斗在第一线的高中教师,他的话不是为应试教育辩护,而是说,在应试教育不能立即取消的背景下,我们也应该把它的弊病降到最低限度。必须承认,考试这门工具用得好,不仅能选拔人才,也可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正是自2011年起广东省高考卷的人文倾向,传导到高中教学中去,并在2012年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还有反例可为佐证。深圳大学《文史哲通论》课程自1999年开设以来,见证了十余届新生的成长,从2008年起,新生的人文素养呈现断崖式下降,其原因又在哪里?经调查发现,这些学生都是广东省教育改革的牺牲品。自2007年起,广东省高考语文卷的阅读理解题分为文学与应用文体二类,选做其一即可,所谓的应用文体指的是科普、新闻、调查报告、通讯、人物速写这一类没有任何营养的文章,高中任课教师认为应用文便于拿分,课堂上只教应用文,更不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其结果是学生远离语文的真谛,人文素质欠缺。中国从古以来,语文教育首先就是文学教育,其次则是经典教育,文学教育以诗教为中心,教育者希望学习者性情温柔敦厚,经典教育则希望学习者希圣希贤,成为大人君子。要知无论从事任何一种行业,性情人格的完善总是最重要的。但高中阶段只讲应用文,并且是严重缺乏人文精神的应用文,培养出的学生跛足严重,很难适应大学生活,更不利于学生的成才及终身的发展。

全文阅读

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

[摘要]2008年大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与台湾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试卷。在试卷形式、语文能力考核的范围、语文知识方面同中有异。通过对两岸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两岸语文教育的异同,也可为今后改进命题工作,提高试题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陆高考;台湾指考;语文能力;试卷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08)11-0034-06

大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与台湾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都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性考试,都对中学教学起导向作用。由于它们所从属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素养要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但两岸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其高考语文试卷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因此,对两岸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两岸语文教育的异同,也可为今后改进命题工作,提高试题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拟从试卷形式、语文能力和知识等方面,对大陆《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Ⅱ)》(以下简称“大陆高考”,供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使用。全国卷Ⅰ供河北、河南、山西、广西四省(区)使用,相对而言,卷Ⅱ使用范围更广)与台湾《2008年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以下简称“台湾指考”)作一具体的比较分析。

一、关于试卷形式

1、题型

两岸试卷的题型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呈现出一致性,都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但两岸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参见表1)。

全文阅读

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

今年是湖北省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考前,《考试说明》曾提出“加强引导、分层分类、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和“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要求。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今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分值、难易度及试题的基本立意和价值取向都与往年高考试卷基本一致。同时,又以新课改为契机,在试卷的内容和题型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较好地处理了基础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学科素养。与前几年相比,这套试卷秉承传统特色,回归高中教材,重视命题思辨,题型保持相对稳定,难度适中,强调基础,彰显了深厚的文化蕴涵、高雅的审美追求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试卷以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为命题主要依据,以2012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为重要参照,确保了由“旧”向“新”的平稳过渡。全卷六个大题23个小题,考查内容、题型和赋分以及试卷排序的变与不变都在预期之中,既延续了“旧”高考试卷的特点和优势,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变化。

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部分,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文学常识。共15分,5小题。

第1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识记。

本题考查了同音字、近音字的辨析,难度较低。其中包括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灵”“磷”“玲”“聆”;多音字的辨析,“担”;平翘舌音的辩证,“宿”“诉”“夙”“素”,“咨”“滋”“芝”“孜”。平时复习注意多音字及近音字的正确读音,答对这道题并不困难。

第2题,考查的是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

本题考查了词语、成语中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渺茫”“寥廓”“萧索”都源自课本,且生活中常见,难度较低。熟记词语、成语的意思,从词源的角度来辨析,平时注意词语、成语的正确书写,对于选对这道题很有帮助。

第3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正确使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