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级农业经济

高级农业经济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研究

摘 要:本文从层级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以期更好地从组织上保护农民利益。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作者简介:肖小虹(1968-),女,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4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12-02

农业产业链组织包括农业产业链各组织成员及其联结方式,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主要是指创新农业产业链各主体的联结方式。农业产业链培育的动因是通过获得农业产业链整链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使链条各经济主体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农户通过产业链实现持续增收。而农户通过农业产业链实现增收的一个前提就是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故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之一。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较为健全的、组织关系紧密的、层级清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保护农民利益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构建层级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家庭生产经营有着效率高、规模小但资源配置能力低的特点,集体经济则有实力强和资源配置能力高的特征,以农业产业链为载体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

首先,基于本地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或是某种农产品的生产,组建农民合作经济基层组织。本着自愿加入的原则将从事相关生产的农户进行联合,吸纳到基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生产、服务、经营活动统一由基层农民合作组织指导或。

全文阅读

深化村级改革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摘要: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村级组织。文章重新审视了村级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村级组织现行的体制、机制的缺陷,从明晰村级集体经济所有权、管理组织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新农村;村级改革;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村级组织。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村级组织改革,破除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起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村级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对村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重新审视。

(一)村级组织是党和政府与亿万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村级组织是我国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只有通过村级组织去组织农民实施才能落到实处。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措施,也必须要通过村级组织这一载体去实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广大农民的意愿,也主要是通过村级组织这一渠道向上级反映。离开村级组织,党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将因失去抓手而无所适从。

(二)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基层组织者

全文阅读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

[摘 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的状况会直接影响我国农村的生活水平,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农村管理工作的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级政府应该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加速农村发展为主题,有效的发挥各级部门的职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篇结合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几点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管理工作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14-01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的加快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要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协调各种农村经济利益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能够直接的反映了农村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只有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做好,才能真正的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提高社会主义生活水平的步伐。

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事关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事关“三农”问题的发展与解决,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现阶段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不容小觑的问题。农经工作管理主要突出四大职能,即:农民负担监管、土地承包及流转、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如何使农村土地流转、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法制化,使农村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农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有些基层的领导受工作制度的影响,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熟悉

全文阅读

海南大学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提要] 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增强科研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海南大学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国家级

基金项目: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项目、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海南大学“211工程专项资金”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jg0110)、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08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8日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实施了“质量工程”,教育部于2008年有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2008年9月28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如何建设好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研究。本文对海南大学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该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海南大学的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前身是1981年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湛江校区创办的“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干部专修科”专业。最初只是为热区国营农场培养管理干部而设的专业,在老一代教师的艰苦奋斗下,逐渐发展壮大。1990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批“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点,是海南省第一个经济管理类硕士点;2003年获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2007年由中央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海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特色体现如下:

全文阅读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能够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农村集体经济现状却不容乐观,不良债权过大,债务逐年增加,集体资产已尽枯竭,资源匮乏,造血功能不足,严重束缚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的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农业,实施一村一品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就是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强化服务,引导农民推进区域规模经营,实现传统小农产生产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互助合作,走产供销一体化路子,实现适度规模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农村经济转变,开拓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充分挖掘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潜力,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全市“一村一品”有一个大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一个大的增长。

二、加强经济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为增强集体经济强化监督机制。

要继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节约各项经费支出,减轻集体经济负担,实现集体经济的资产积累。一是内部管理制度要再落实。如财务收支的预决算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其他各项制度,必须要落到实处,坚决避免走过场、走形式,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资金利用的透明度,防止集体资产、资金、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流失和浪费。二是非生产性开支要再压缩。

严格按照上级规定,控制报刊费、电话费、招待费等费用的支出总量。严格控制管理费用支出,不折不扣的执行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应该合并的村要解决明和暗不和的问题,不然将出现一个村的办公经费两个村分支的现象,严重影响集体资金在生产、生活中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挖掘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为增强集体经济拓宽发展渠道。

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群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区位等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立服务组织,开发信息经济。税费改革后,村级功能逐渐转移到了服务上来。要逐步建立村级信息网络,积极收集信息,开展有偿服务,寻找与本地种养植特色相适应的公司或加工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村里提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即可以为农户节省费用,增加收入,也可为客户节省时间,还可增加集体收入。

全文阅读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主要特点

1.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吸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形成块状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例如,常熟的梦兰村和梦兰集团、蒋巷村和常盛集团、张家港的永联村和永钢集团等,都是做强主导产业、村企联合发展的典型。张家港南丰镇的永联村是全国著名的“钢铁村”,多年来永联村和永钢集团一直实行村企合一的发展模式。伴随村企经济的不断强大,永联村村民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福利。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农民新村建设,老保、医保、低保的建立,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由村集体来承担。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吸收剩余劳动力,永联村党委和永钢集团公司在永钢集团部分岗位上选用“大龄”村民,帮助大龄农民解决工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2.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走特色发展道路。一些紧邻城镇的村,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市域、镇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尤其是城市近郊的镇村,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抓住机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位于望亭镇最南面的项路村与苏州高新区相接,近年来抓住环市区企业撤向的机遇,在新312国道、230省道、苏锡绕城高速等城市交通动脉沿线建设工业小区,完善配套设施,统一招商,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2012年,全村180多家企业实现销售13.5亿元,上交税收4590万元,为村级经济贡献595.5万元。作为苏州现代农业产业核心区域,项路村还把6000多亩土地流转出来规模经营,让当地农业的生产效率翻了好几倍。借力土地复垦、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涉农项目建设,使“田成方、树成行、渠成连、路相通”农业景观成为现实。全村2013年农业、工业和三产服务业的续租合同发包收入将达到152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

3.探索资本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方面,苏州部分村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立和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近年来,各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进一步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经济的不断保值增值。进一步深化实施的股份合作社改革,有效完善了让本地村民持续增收与集体经济长效发展的运作平台。这些合作社在加速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民可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相城区新巷村全村村民自愿入股成立了集果品生产、销售和花卉苗木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把4500亩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出来,成立新巷农艺科技园,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明晰集体产权,创新运行机制,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进优质品种,重点开发新巷林果基地,生产培育出的花卉、苗木已销往全国。2011年以来,苏州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迈入集团化发展进程,为了让合作社走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方式,2011年吴中区湖桥村三个合作社共同出资6500万元,组建了湖桥集团,将村域内8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进行规模经营,打造高科技农业园,下设五大子公司扩展经营范围,全面进入三产服务业领域,2012年村级集体总资产达到8亿元,村级经济收入突破8000万元,增幅“七年翻六番”。

4.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创新村级集体资产有效运营模式。近年来,各村整合资源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建设标准厂房等二产物业项目,到加快三产服务业项目发展,以多种项目建设为载体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途径转变为以资产性收入和项目投资收入为主。例如,太仓一直鼓励各村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厂房、仓储物流、三产服务用房、综合商业体等多元化的物业项目。并整合了一批优质资源,使各村(社区)抱团发展,使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目前,太仓已相继建立了7个镇区抱团发展的市场主体,累计注册资本4.95亿元。同时,各镇(区)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优质资源逐步向村集体倾斜,规划并启动了10个富民强村载体,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5.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走高附加值、生态化发展道路。一些邻湖、邻风景区的村,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及其配套设施,农民、集体双得益。吴中区的三山岛、旺山,吴江的同里,相城区的阳澄湖等都是苏州特色旅游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的典型。拥有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吴中区,把区域自然资源巧妙地转化成了独特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优势。吴中区多个村庄临近环太湖各个景区,拥有生态美景、绿色农产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起一条特色休闲旅游产业链,不仅引来全国各地游客,而且鼓了农民的钱袋子。相城区的阳澄湖镇充分利用“阳澄湖”自然资源和历史优势,在阳澄湖畔建立了一个以规模化高效渔业为主导产业,以科技型精品农业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了高效生态渔业区、农耕体验区、休闲垂钓区和农业科技研发区等“四大功能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挖掘农业附加值,累计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农户除了享受14%保底分红外,还可以劳动力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获得每月1500元的保底工资,因此,人均收入较传统生产养殖增加约30%以上。

二、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加快发展,通过组建股份合作社,基本实现农民人人是股东,家家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的农民增收新机制,农村财产性收入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农民每年获得的股份分红收益、土地出让收入人均已超过200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12年,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96元,其中财产性收入1389元,比上年增长19.8%,占比7.1%。租金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股息红利和投资收益都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位于苏州西南角的吴中区湖桥村,由农村“三大股份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全国首家农民集团“苏州湖桥集团”,全村村民以各种资产入股,实现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据统计,2012年全村农民户均股红分配可达户均10000元。地处相城、常熟、无锡三地交界的相城区灵峰村,10年来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成立股份合作社村民人均纯收入也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人均23000元。

全文阅读

城乡统筹发展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提要 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标志着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阶段和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在论述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对社会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形成重要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标志着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阶段和方向。因此,对产业结构高级化问题进行研究,推动其健康发展,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它的现状和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通常讲的三次产业结构和二元经济结构都是产业结构的具体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亦称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的变动上。具体讲,产业结构高级化,一是指产业的高技术化。即在生产中普遍应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二是指产业的高集约化。即通过竞争、购并、重组等产业组织形式,逐步演进为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托拉斯、跨国公司等,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效益和低成本竞争优势;三是指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即从产品价值构成来看,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越来越少,产品开发、设计、销售、服务、知识、信息、智力等资本报酬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还处于低水平的演变阶段,国民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部门仍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乡差距明显。只有不断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才能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对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首先作了经验性总结。克拉克的描述建立在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之上,他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因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继配第、克拉克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又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演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将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关于各国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的演变趋势,他认为:第一,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下降;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其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二、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全文阅读

村镇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5月中旬,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市农办会同市农林局、财政局、国土局等部门,在去年年底调查10个乡镇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另外10乡镇街道和37个不同区域、不同集体经济实力和不同发展模式的行政村,采取听、问、看、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逐个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调查情况来看,广大干部群众能积极探索发展路子,推陈出新,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全文阅读

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5月中旬,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市农办会同市农林局、财政局、国土局等部门,在去年年底调查10个乡镇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另外10乡镇街道和37个不同区域、不同集体经济实力和不同发展模式的行政村,采取听、问、看、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逐个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调查情况来看,广大干部群众能积极探索发展路子,推陈出新,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全文阅读

我国镇级市发展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内容摘要:镇级市是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乡镇建成的类似于小城市的特大镇,建设镇级市是我国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西部地区强镇相对于东部地区强镇而言,吸纳人口能力较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强镇应该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而不是设市扩权;东部地区强镇应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目标,重点是设市扩权,统一户籍与社保制度。

关键词:产业转移 要素双向流动 镇级市发展

镇级市发展的必要性

镇级市是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乡镇建成的类似于小城市的特大镇,建设镇级市是我国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决定了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规模的多样性,城市化发展道路应该选择建设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相结合。我国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高。2011年我国人口数为13.47亿,城镇人口比例为51.27%,农村人口比例为48.73%。然而,城镇人口中有一部分长期就业的农民工,这部分农民工并未成为真正市民。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受就业不稳定、城市成活成本高、城乡二元制度和难舍农村土地等因素影响,将来会重新回到农村生活。这说明,目前城镇化率并不是真正的市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不能真正吸纳全部农民工及其家庭人口。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造成诸多“城市病”,比如公共资源缺乏、环境污染、城市内部二元特征凸显等。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化发展的主旨之一是带动农业发展,促使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国城市化正经历着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但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目前城市化发展模式虽然可以带动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但无法辐射到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资源匮乏等方面,要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共资源投入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公共资源投入需要以乡镇发展为依托,需要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同时依据区域发展规律打造一批镇级市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需要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这就需要建设镇级市吸纳部分非农劳动力,同时为农业发展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