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想意思

感想意思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中耻感思想现代意义

[摘要]《论语》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它包含“荣”和“辱”两个基本方面内容以及远辱趋荣的多种途径;借鉴和弘扬《论语》中耻感思想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具有现代意义。

[关键词]《论语》;耻感思想;耻;荣;辱

耻感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论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该书498章中,与耻感有关的58章,内容相当丰富。“士”作为儒家道德哲学理想人格的基本层次,其最重要的伦理特征就是“有耻”。挖掘、整理和诠释《论语》中的耻感思想,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中,“耻”兼摄了“荣”和“辱”两个侧面,其中“荣”是其更本质的内容。孔子试图通过实行荣辱教化来改变“礼乐不兴,刑罚不中”(《论语·子路》)的局面。因此,孔子的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包含有荣誉观和耻辱观。

(一)《论语》耻感思想中“荣”的方面。表现在:第一,肯定世人对“荣”的追求。孔子虽然没有讲“荣”字,“荣”字在《论语》中也只出现过一次,是孔子的学生称颂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论语·子路》)。但孔子却讲“名”,即讲名声,名誉、名望。他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引以为恨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在他看来,名誉是一个人敦养品德、成就事业的结果,理应受到世人的褒扬。因此,他称赞治国有方、施惠于民的郑相子产为“惠人”(《论语·宪问》);赞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齐相管仲为“仁人”(《论语·宪问》)。第二,“荣”以德为前提。子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即孔子认为君子抛弃了仁德,就无法来成就他的名声。又讲:“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第三,不应该过多地考虑个人名誉。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能成就德业,不怨恨自己有本领而不为别人所知。也即:“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第四,反对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名声。孔子的学生子张认为“达”就是“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即是说“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时一定有名望”。孔子认为这个叫“闻”,不叫“达”,“是闻也,非达也”。在他看来,“达”是一个人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察颜观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所以在哪里办事情都能行得通;而“闻”则是“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却到处骗取名声。

(二)关于《论语》的耻感思想中的耻辱观。孔子在《论语》中谈到“耻”字16次,“耻辱”1次,表现在:首先,孔子提出“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即孔子认为君子要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其次,言行脱节为耻。子日:“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即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第三,言过其实为耻。子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即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第四,表里不一为耻。子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花言巧语、表面上对人友好、十分恭顺,而内心藏着怨恨是可耻的。第五,理想追求不坚定是可耻的。子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孔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对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第六,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为耻。子日:“言必信,行必果,经经然小人哉!”(《论语·子路》)不问是非黑白、固执己见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这种人必定会自食其果。第七,背礼和恭敬不当为耻。子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他认为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他还认为花言巧语,过分的、不正当的恭敬行为都令人感到可耻,即“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第八,不诚信为耻。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轨,其何从行之哉?”(《论语·为政》)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鞔,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鄟,如何能走呢?第九,没有是非原则是耻的。子日:“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贷》)即孔子认为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第十,骄傲凌人为耻。子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即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相反。第十一,盲目附和、没有主见为耻。孔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相反。第十二,不以道义而以各自利益相互勾结为耻。子日:“君子固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固。”(《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相反。

二、《论语》耻感思想中远辱趋荣的途径

全文阅读

读懂诗词基本意思 探寻古人思想情感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仔细分析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古典诗词考题的设计,着眼于“阅读”的整个过程,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认读理解层次,二是分析综合层次,三是鉴赏评价层次。可见,读懂古典诗词的基本意思,在古典诗词鉴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跨越言语形式,读懂字面意思

1解码诗歌语言,化凝练为丰富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的共同追求。诗人们的毕生追求,造就的最纯粹唯美精辟的诗语,如何让其内涵一步步显露,对读懂诗歌很重要。读诗时一定要结合这些词语的语境意义,注意其中使用的各种手法,对诗人的细腻丰富的情感做深切的体味。如赏析“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就要明白,这儿的“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闹”,在这里诗人采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了杏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灿若云霞的盛况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补足省略跳跃,连片段而成篇

古典诗词多省略跳跃,理解古典诗词省略跳跃主要依据上下文意、联想想象,合理推断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有许多省略跳跃。面对这几句诗,依据题目《秋思》、结尾句“断肠人在天涯”,我们就不难推断出这几句诗所描绘的应该是诗人漂泊所见到的景物。据此,发挥联想想象的能力,就能补出省略跳跃的部分:枯藤缠绕在老树上、上面栖息着乌鸦,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溪上,岸边有几户人家,在苍凉的古驿道上孤独的旅人骑着瘦马缓缓地走着,迎面吹来阵阵秋风。这样我们运用补足省略跳跃的方法连片段而成篇,很容易就把这首精炼的诗读成了意蕴丰富的散文,从而能比较容易地读懂其字面意思。

3理顺颠倒词序,改艰深作平易

古典诗词为了音韵、对仗需要而颠倒词序的情况很普遍。有很多诗句只要把词序理顺了,句意便迎刃而解。理顺颠倒的词序,主要根据诗句的基本词语,从连贯的句意中分析。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亲射虎”。这只能根据基本词语、从连贯的句意中分析:既然是“亲射虎”,如何又是“看孙郎”呢?只有理解成“看我像孙郎(即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才能与上句通顺衔接。

全文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感恩意识

【内容摘要】感恩意识是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的品质,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具备高尚人格的重要参考。但是,现在的初中生多数都缺乏感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为他人着想。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教育,以此培养初中生的感恩意识,无疑是当前初中思品课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感恩意识的培养机制,并从故事导入、意识培养、感恩行动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感恩意识 培养措施

感恩是情感的体现。我们之所以要感恩,是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世间百态、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我们呼吸到的空气,欣赏的花朵,沐浴的阳光,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可以活在世上,能够长大成人,这些都是父母对我们的恩赐;我们可以读书、上学、工作、了解世间百态,这些是国家对我们的恩赐。感恩意识会引导我们正确做人、正确做事、善待他人。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初中生都缺乏感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仅是美德的丧失,也是人性的污点。所以,感恩教育要从娃娃做起,在初中课堂融入感恩意识,便成了新课标背景下的重中之重。

下面,笔者就从知恩、知情、实践等三方面展开,论述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感恩意识。

一、展现感恩的故事,让学生懂恩

自古以来,关于感恩的故事便不胜枚举。若想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成功渗透感恩意识,不仅要联系课文,同时还要适当导入这类感恩故事,让学生在教学与故事的双重作用下懂恩。比如在讲解《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时,笔者便为学生们切入了这样一则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5.12地震中,讲述了一位母亲用身体保护自己的孩子,期望以自己的死亡带给孩子新生。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或者说这是一则令人心碎的真实事件。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母爱的无私,更看到了人性回归那一刻所绽放出的光彩。当然,在遇到挫折时,我们有时也会报以感恩的心。当美国罗斯福总统家中失窃时,便曾感激地说:感谢窃贼没有伤害我的生命,感谢窃贼没有偷去我的全部,更庆幸的是那个做贼的人不是我。试问,有多少人能在家中被盗的情况下还能寻到感恩和庆幸的理由呢?将这些故事导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明白人性的真谛,他们自然懂得了什么叫“恩”。就好像这个字的结构那样,正是建立在心头之上的感动,才是感恩的灵魂所在啊!

二、唤醒感恩的意识,让学生知恩

俗话说知恩图报,初中生只有懂得了他人对他付出的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想法。现阶段,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大,各类考试数不胜数,如果我们再不去引导学生,试问他们又怎能知恩呢?所以,在倡导唤醒初中生感恩意识的同时,我们不妨开设一些讨论活动。在讲解《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将感恩意识融入到课堂中,并以此开展名为“感恩意识回馈”的主题交流活动。期间,可以让学生针对父母之恩、大自然之恩、国家之恩展开论述,让活动变得越演越烈、精彩纷呈。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间接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当你们的父母询问考试成绩的时候,或者你们向父母要钱父母询问你们派什么用的时候,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当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当老师或者其他的长辈批评你们的错误时,你们会在心里产生哪些想法?当你们面对乞讨的乞丐,或者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时,你们是如何做的?这类问题不仅直接折射人性,洞悉内心,还能让初中生们快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当讨论活动结束后,一些平日无法察觉但又真实存在的问题便被折射而出。比如,班级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父母和长辈,不懂得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期盼,不懂得关心弱势群体。试问,在这种情感的带动下,他们又怎么会去感恩?所以,教师及时将教材和刚交流的内容联系到一起,并向学生们阐述感恩对人性建立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最终让感恩意识成功渗透到课堂中。

全文阅读

浅析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三维目标中之首。科学地渗透情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能让思想品德教学得到真正的价值回归,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三个方面的阐述,来全方位地把握思品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引导其回归理性,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 原因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51-02

初中思想品德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初中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主渠道。其内容涉及面广,理论味重,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却是一批批社会阅历浅、知识面有限、对社会缺乏足够的关注的学生群体,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多年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清醒地认识到,缺乏“情感”的教育犹如一潭死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

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缺失的原因

冷静地分析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笔者认为其情感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重“知识传播”,轻“育人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彰显育人功能是该课程的首要任务和灵魂,一节育人价值陷入困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不是真正的思想品德课。但是,当前有相当部分教师由于受“考试至上”、“升学至上”考核机制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死记硬背、疯狂做题,绞尽脑汁地教学生如何钻出题者的“圈套”,将学生变成了记忆背诵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

全文阅读

小学思想品德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个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不进行劳动,在这个阶段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可能会让学生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式还主要停留在课堂教育阶段,课外教育的方式应用较少,课上教学也大多是教师讲授,小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少,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开展多种方式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学的含义

当前全新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是学习进行学习的外因,学生要想真正掌握知识,需要通过内因,也就是通过学生才能起到作用。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激发和满足,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具有积极性,是在一些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愉快教学”等探索下进行的教学。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关注学生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兴趣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学的应用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往往是单向的过程,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吸收教学的内容,实际上课堂的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关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教师要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榜样作用,要通过以身作则对学生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如,教师在教授《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范,时刻关注交通规范,因为教师时常会碰到自己的学生,以身作则是很好的教学榜样。另外,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的理论性比较强,如果只是机械的照搬课本知识点,让学生背诵,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趣味性问题和问题情景,就是借助提问来创设情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人、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恰倒好处地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总之,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感情运用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再有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有了初步的道德认识后,还要进步加强情感体验实践训练,强化巩固正确的道德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在教授《开会做客》时,就可以创设在“朋友家”、“亲友家”“、长辈家”“、病友家,等情境,让学生先自己去想一想,该怎样做客,才会受欢迎;接着进人角色,体会做客;最后让主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评价客人。这样,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表现评价,也可以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客观评价,自觉进行行为纠正,逐步实现行为规范。另外,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其它同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作为伙伴要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劳动时,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人有礼貌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学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学的含义基础上,研究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学的应用方式,具体包括: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影响力、教师要通过趣味性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进行教育和发展的基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很好的应用情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徐敏工作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全文阅读

浅谈《论语》中的耻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论语》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它包含“荣”和“辱”两个基本方面内容以及远辱趋荣的多种途径;借鉴和弘扬《论语》中耻感思想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具有现代意义。

[关键词]《论语》;耻感思想;耻;荣;辱

[作者简介]陈明乐,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200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181-03

耻感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论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该书498章中,与耻感有关的58章,内容相当丰富。“士”作为儒家道德哲学理想人格的基本层次,其最重要的伦理特征就是“有耻”。挖掘、整理和诠释《论语》中的耻感思想,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中,“耻”兼摄了“荣”和“辱”两个侧面,其中“荣”是其更本质的内容。孔子试图通过实行荣辱教化来改变“礼乐不兴,刑罚不中”(《论语・子路》)的局面。因此,孔子的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包含有荣誉观和耻辱观。

(一)《论语》耻感思想中“荣”的方面。表现在:第一,肯定世人对“荣”的追求。孔子虽然没有讲“荣”字,“荣”字在《论语》中也只出现过一次,是孔子的学生称颂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论语・子路》)。但孔子却讲“名”,即讲名声,名誉、名望。他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引以为恨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在他看来,名誉是一个人敦养品德、成就事业的结果,理应受到世人的褒扬。因此,他称赞治国有方、施惠于民的郑相子产为“惠人”(《论语・宪问》);赞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齐相管仲为“仁人”(《论语・宪问》)。第二,“荣”以德为前提。子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即孔子认为君子抛弃了仁德,就无法来成就他的名声。又讲:“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第三,不应该过多地考虑个人名誉。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能成就德业,不怨恨自己有本领而不为别人所知。也即:“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第四,反对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名声。孔子的学生子张认为“达”就是“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即是说“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时一定有名望”。孔子认为这个叫“闻”,不叫“达”,“是闻也,非达也”。在他看来,“达”是一个人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察颜观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所以在哪里办事情都能行得通;而“闻”则是“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却到处骗取名声。

全文阅读

意象――体悟诗歌思想情感的钥匙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他的喜怒哀乐,然而读者自能感受到那浓郁的春意和轻松愉悦的情绪。此番情意,正是由意象而感知的。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中,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较为稳定的寓意和内涵。譬如,借月托雁寄乡思,落花流水传愁绪,松梅竹菊寓高洁,燕子乌鸦系兴衰等。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对诗人而言,他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对我们读者而言,则必须通过意象去审视诗人的主观情思。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需要了解意象的寓意内涵和审美意味,还需要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意象,是洞悉诗人情感的密码,体悟诗歌思想情感的钥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见题型。下面主要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谈谈如何认识诗歌意象的作用,体悟诗人的情感寄托。

(一)渲染气氛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自然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读者自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杜甫的《登高》,是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密集的意象极好地渲染了秋江景物萧瑟悲凉的气氛,从中我们不难体察出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全文阅读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摘 要:教育离不开情感,正如鱼儿离不开水,教师的教学也需要情感教育的倾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寻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主要阐述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以推动思想政治课“知”“情”的统一。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课;实践意义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情感是在后天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都伴随有情感。新课程标准也将情感目标视为三维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实践意义。在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教学中,教师更应深挖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进而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情感的自调能力,以实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结合。

那么,在我们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意义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生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是一门颇具理论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一旦缺乏情感的倾注,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势必会让学生对其感到枯燥、乏味、无聊,吸引力缺失,也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而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直接反映在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情感上,而情感又是在设定的场景中产生。课堂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生动形象的比喻;课后,通过与学生和睦友善的交谈,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等等,都能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一方面给中学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增强了这门课程的生动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浓浓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讲,集中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品质,而这同时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

摘要:情感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着师生间情感信息的交流和体验,涉及教师和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需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63-03

人在生活中不断与其周围环境交互作用,并在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在此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必不可少,而情感活动也会油然而生。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强调其过程和状态的时候,用情绪表示;当我们强调其内容和性质的时候,用情感和情操表示。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有关,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苏联心理学家A·Γ·科瓦列夫表述说,情感是个性的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情绪是情感所表现出来的过程。[1]情感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特性。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一个人的需要,是决定其情绪积极或消极的关键。高校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我们将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学生情感素质发展的需要称之为情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科学认识学生的情感需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积累,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情感需要的内容

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2]大学生在理性判断力逐渐提高时,情感也日趋成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并将师爱之情化作满足这些情感需要的行为,则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1.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情感需要

高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较强烈的基本情感需要主要有:第一,交流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沟通信息的最基本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的交往是道德认知和情感信息得以传递和回应的基础,也是人的情感素质获得发展的前提。情感交流需要是情感需要的重要内容,是其他情感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很少,师生的人际情感疏忽,学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关注,都不利学生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第二,依恋需要。依恋需要表现为要求对自己的关心、照料。高校学生虽然处于心理的逐渐成熟期,但是从高中步入大学,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减少,亲情空间疏离,在学生中受关注度降低,孤独感增强。学生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是否满足其依恋需要表现出较大的敏感性,他们不仅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知识、技能,而且希望教师能像自己父母那样,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第三,尊重需要。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非常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第四,理解需要。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其《青年心理学》卷首上写到:“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3]高校学生由于各方面不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有一种不确定感,特别需要从成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同情、支持,从中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而理解恰恰是赢得积极的社会反馈的基础。

全文阅读

情绪、情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中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如何把新课改和情感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发挥情感力量,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情绪 情感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98-01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理论灌输感到厌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古板,忽视学生情感因素,导致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失去兴趣。如此恶性循环,不但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提高,而且阻碍了思想政治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因此,注重情绪、情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一 情绪、情感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奠基人詹姆斯最早对情绪进行了心理学研究,他和兰格提出了著名的詹姆斯―兰格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而本文所谈的情绪、情感是当前比较认可的一种看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对个体的认知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 情绪、情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实现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目的。因此,注重情绪、情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目前教育界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心理学家赵国祥在《心理学》一书中将情绪、情感的功能归结为以下五点:适应和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组织功能和感染功能。这充分论证了情绪、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