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动教师人物事迹材料

感动教师人物事迹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例谈《生活与哲学》活动设计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 高中;新教材;政治课;解析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83―01

高中政治课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活动设计”比较多,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把教学内容活动化的理念。就《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来说,涉及到的活动设计达到90多个。那么,如何认识、处理、使用好这些活动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笔者在教学中的粗浅看法。

一、忽略或者干脆不用

有些活动设计比较陈旧,不能体现政治课的时政性,就可以干脆不用。比如,教材第23页的探究材料,其中有些内容比较难,不符合高中生的思维认知,就可不选用。再如,教材第35页的第一个探究材料,有些内容比较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不利于高中生思考,也可不选用。

二、重新改编以后再使用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设计进行重新改编再使用,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比如,教材第58页的两个探究材料,一个说的是木桶,一个说的是宋代人冯湛造船的事例,离学生生活太远,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我在备课时,结合学校的“五一运动会”,让学生思考探究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班如何报名参加运动会的项目才有可能夺得团体总分优势?另一个是接力赛中怎样选拔运动员、怎样组织每一棒就有可能获胜?这两个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会让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自然而然参与热情就高,课堂效果非常好。

全文阅读

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方案

通过发现、宣扬身边学生、教职工等的感人事迹,在校园中弘扬正气,颂扬真情、树立榜样,引导广大师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学会爱国、爱校、爱家、爱自己、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健康向上、充满活力、文明有爱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家园,更好地推动和谐校园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倡树榜样,感动校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__年1月8日——__年1月20日

在校学生、教职工或对校园发展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不限。

(一)评选总方向

所推荐的人或事能给师生带来感动和心灵冲击,能推动学校进步和发展;或是个人在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其它方面的表现特别突出、感人,对学生、教职工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二)具体要求

1.学生

全文阅读

我的事迹报告是如何取胜的

在我校举办的“爱国爱校; 爱岗敬业”演讲比赛中,我力挫群雄,获得一等奖。现结合自己的演讲,谈谈获胜的体会。一 生活是事迹的源泉

大家都知道,演讲稿是演讲获胜的基础。接到比赛任务后,我潜心构思,想写出一篇分量重的稿子。经过几天的闭门造车,虽然确定了以邹老师的事迹为演讲的主调,但感觉腹内空空。生活是事迹的源泉,我走到熟悉主要人物邹老师的同事中间,开始了采访。非常有收获,我得到了许多有关邹老师的感人故事。我又找到邹老师本人,不仅核实了许多事件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从她本人那里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捕捉到了她爱岗敬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在写她为考研班义务辅导三年时这样写道:有人说:“多上几节课,不就是为了多挣讲课费吗!”可是,您知道吗?邹老师的辅导都是义务的,从没索取过任何报酬。她说:“这是我作为教师应该做的一点事情。只要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我就心满意足了!要是给我钱,站到讲台上我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感人的话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人被金钱淹没了,张口闭口谈钱,面对邹老师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感到汗颜吗?这些朴素的话语,就是从邹老师那里采访到的。

二、“精”与“情”是事迹演讲的关键

事迹演讲最忌的是平铺直叙,用力平均地堆砌事件,无主次之分。在选取事迹材料时,要突出一个“精”字。即选取从本质上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面貌,最能反映演讲主题的;数量上不能贪多,要适可而止。有些事迹也很感人,如果与所要表达的中心有所偏离,则要忍痛割爱。这样才能做到主题鲜明。

有了“精”,还要在“情”上下工夫。“情”,就是要在通篇稿子中确立至少一个动情点,演讲者要在这里动情,抓住观众的心理,用形象的语言,用自己的感觉,制造一个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官效果,制造一个制高点,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又是一个该辅导的日子。下午,天阴沉沉的,飘起了漫天大雪,到了晚上还是下个不停。路上的积雪很厚,空气阴冷而潮湿,邹老师仍坚定地走出了家门。当她顶着凛冽的寒风艰难地走到学校一看,漆黑一片,原来是停电了。邹老师想:学生可能还在等着我。于是,她到小卖部买了几把蜡烛,准备分发给同学们用。教室里,确实有许多同学在等待着她,因为他们知道邹老师肯定会来的!望着眼前的老教师,满身的雪花,雪白的头发,衬托着她那清瘦的脸庞,在烛光中,所有的同学眼里都闪着激动的泪花,因为他们等来的不只是一堂辅导,而是一颗太阳一般温暖的心,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啊!当我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娓娓诉说到这里时,场下的观众凝神屏气,静心倾听,眼里面闪着激动的泪花,紧接着就是热烈的掌声。我取得了极佳的演讲效果。

三、独到的议论使事迹升华

通常,在事迹材料后,大家习惯加一些议论。我感觉议论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到稿子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演讲能否具有感召力。所以,议论要适时,要恰到好处,要有独到见解。不适时,就会拖沓、烦琐,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独到”,就会落入俗套,没有新意。我的演讲稿题目是“平凡与伟大”,有这样一段议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培养学生的爱心,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努力,也许就在这不断的追求和努力当中,我们就超越了自己,向伟大迈进了一步!……这些议论发自内心,而且紧扣主题、别有新意,恰到好处地升华了事迹材料,达到了教育人、激励人的目的。

全文阅读

利用乡土教材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乡土教材,让学生吸收乡邦文化的丰富营养,对促成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升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教材;情感体验;策略研究

所谓的乡土教材,是指包括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名胜古迹、文化名人、乡风民俗和当事人口述史等在内的、与学生生活地域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源,以此为内容的教材最能反映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生存心态和精神内涵,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乡土教材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认识、感受家乡的风俗民情,了解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历史沧桑,曾经拥有的辉煌,更加珍惜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近年来,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对乡土教材所独具的优势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也有部分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就乡土教材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这对历史教师拓宽知识领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而且对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运用乡土教材,升华学生的情感具有指导意义。

一、对乡土教材地位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前提

在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运用乡土教材的意识,对乡土教材的优势不甚了解。观念决定行为,只有对乡土教材的地位及其特点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从事乡土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教学过程中。为此,首先要充分认识乡土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乡土教材。其次,要明确乡土教材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乡土教材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顺应学生的乡土情怀,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契机,创造条件。以“鸦片战争”中的虎门销烟为例,广东的学生更有可能到虎门直接去感受历史,通过参观虎门销烟池、林则徐纪念馆体、走访他们的祖辈,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有利于学生形成“家”“国”一体的情感体验和“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积极主动地运用乡土教材,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

乡土教材是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其存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已编写装订成册的课本,而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具象,如地方文献、文物古迹、民谣俗语、当事人口述、风俗习惯等。调查表明,教师在备课时立即选到符合教学主题的乡土教材并非易事,只有广泛地阅读,养成主动、有意识地收集积累乡土教材资源的习惯,才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观文物古迹、利用网络收索工具、寻访当事人等途径手段,逐步建立个人的乡土教材资源库。

三、研究教材内容,找准学生与乡土教材的情感共鸣点,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突破口

全文阅读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与乡土文化资源整合,从三个方面谈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文化资源;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对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三方面整合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历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但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现实,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1.备课过程中

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收集与本地有关的历史故事、地名典故和风俗习惯等。历史教学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或依事牵连,或依人联想,或在导入新课环节,或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风土人情,在课堂上巧妙地引申拓展,既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结合郡县制,可介绍本地的历史沿革,针对宗法制,就与学生探究本地姓氏中几个“大宗”的来历;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时,结合本地的一些地名比如“横溪”“田市”“皤滩”等的来历,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向学生介绍本地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历史名胜,要求学生课余进行参观和考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课堂教育效果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全文阅读

浅析旅游式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图片实物的展示、生动语言的描述、分角色表演、古今对比、播放影视资料以及参观名胜古迹等等。旅游式历史教学就是将所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和导游讲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模拟旅游活动进行教学可以说是对情境教学方式的一种新尝试。旅游式历史教学对于提高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和效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旅游式历史教学是对新课程改革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在旅游活动中导游是主导,他们主要的任务是根据旅游的合同,引导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激发旅游者参与活动的兴趣;游客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人人都在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和进行体验。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点正好与旅游活动中导游和游客两者的情况相似。

其次,旅游式历史教学有助于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过去性”,由于时间跨度大,有些教材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现在学生学习历史就是今人看古人,而又无法真正看清古人,从而致使学生与历史事件的心理距离很大。在旅游式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大量文物古迹图片和影视资料的展示以及精彩导游词的阐释,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以及历史人物,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并掌握历史。

再次,旅游式历史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那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旅游式历史教学,不是将课本中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物古迹图片和影视资料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感受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意识到文物古迹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既然旅游式历史教学具有这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旅游式历史教学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确立模拟旅游的主题和目的。随着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我们在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往往可以找到相应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而且现在旅游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确立相应的旅游主题。另外人们外出旅游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我们模拟旅游的目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旅游式历史教学模式只是教师情境教学的一种模式,教师利用这种模式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和所确立的旅游主题制作课件、编写导游词。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有必要寻找一些关于旅游景区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博物馆内文物以及遗址遗迹的图片来辅助教学。可以先演示几张所参观景点景区的图片,让学生对所要参观的景点景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参观了解这些文物古迹,教师可以参考景点景区的导游词精心编写导游词,但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导游词。

最后,在课堂上模拟旅游活动一边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边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语调,课本中需要掌握的要重点强调,可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下面是笔者应用旅游式历史教学模式的一个具体教学案例。

全文阅读

走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误区

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老师都在思索什么是一节好课、怎样上一节好课,我们努力冲破传统的束缚,我们尽力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希望学生们感受到政治课的轻松易学、生动活泼,但在实践中我们也难免会陷入一些误区,现就一节课例谈谈感受。

实例课题为: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老师一上课先以沈浩事迹作为背景材料导入,体现出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然后每个知识点都辅以大量例子说明,包括大量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出现一个人物就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老师十分平静的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历数平凡而伟大的举动。这些人物就像数字一样被教师罗列着,学生们麻木而机械的应答着,班干部出于责任配合着,最后教师以一句极具鼓舞性的话作结尾,在几道选择题的练习中结束了本课学习。就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事例以及显而易见的答案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没有观点上的争鸣与对立,也就没有学生真正的感动与思考。

误区一:堆积事例不意味着课堂丰富

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审视这节课,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习空间引入大量素材,真可谓事例丰富、材料翔实、人物生动,但是冗长的材料几乎成为课堂的全部,学生在这些没有整合挖掘的材料面前,渐渐变得麻木而失去新鲜感,大量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也渐渐变得稀松平常而失去示范性。丰富的课堂不是由材料堆砌而成的,而是需要对材料精挑细选、反复拿捏,最终使材料引发丰富的思维、丰富的思考,使材料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达成目标的桥梁。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出示实例,展示人物事迹,宣布小组讨论,以给大家合作交流畅所欲言的机会。于是,一声令下,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满是合作的架势;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聊天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虽是来自不同小组的不同代表,但是答案几乎没有差异,角度基本没有创新,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不具开放性,思考角度不具多维性,其答案当然也就没有争议,合作也就没有必要和意义。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但上述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问题的设置没有因为讨论而延伸,结论的得出没有因为讨论而深化,学生并没有主动交流的需要。学生回答的是英雄人物的作为,而不是“我怎么样”,即便有“我怎么样”也没有上升为“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而交流过程问题又缺少探讨的价值,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最终又会让合作流于形式。

误区三:重视表面的倡导,忽视深层的发掘,没有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全文阅读

太原地区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倡导广泛意义上的大教材观,不仅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辅材料等,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而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一旦与本地课程资源相结合就形成了乡土教材。乡土教材对于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需要好好利用乡土教材,正确地认识太原。

关键词:乡土教材;中学历史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41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倡导广泛意义上的大教材观,不仅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辅材料等,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而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一旦与本地课程资源相结合就形成了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开发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既有教学方法的滞后,又有考试评价的制约。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唯一教材,强调“以本为本,死记硬背”,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科书尽管现在已是参照同一课程标准的多种版本,但是涉及的地域比较广,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由于各种条件制约显得非常陌生。基于此,我们为什么不能重视学生身边的、学生所处城市的历史故事呢?就拿我们所处的城市太原来说,在讲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这一段历史时,学生对于各路军阀晕头转向,但是对于坐镇太原的晋系军阀却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作为教师,此时应趁热打铁,让大家讨论阎锡山,再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阎锡山的个人奇闻轶事。如太原市六辖区之一的万柏林区名称的由来就与阎锡山有关。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字百川,当上山西土皇帝之后,自认是继关羽之后的山西第二位圣人,而圣人的坟墓称林,如我们知道孔子是圣人,山东曲阜就有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阎锡山希望死后埋在河西,因此把河西一块地区称作万柏林。这样所有学生,包括平时老打瞌睡的同学也都精神焕发了,军阀的特点、军阀混战带来的弊端这一问题不言而喻。这在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对历史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每门课,关键在学生的兴趣,而历史乡土教材的有效开发与适度利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二、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改倡导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传统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作用,偏重“注入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历史教师只需讲清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而学生做题基本就是背诵一些历史事件,然后按图索骥地机械性做题,毫无思维训练可言,这样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要改变“注入式”教学,关键是抓住核心原因即:过度重视教科书,单一强调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教师只带嘴,学生只带耳,单一的讲与听,效果自然很差。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也带着嘴上课,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让学生张口说话。那就是乡土教材。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但只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真正领悟新课改精神,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笔者相信学生会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才会变成学生的课堂。

全文阅读

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美德是一种从内而产生出的力量,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着对世界的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时间与万物的珍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借鉴!

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一】

曾xx,女,汉族,少先队员, 2006年5月13日生于xx市,现年10周岁,xx市xx学校小学部4(6)班学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曾xx,在父母眼里,她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学眼里,她是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在邻居眼里,她是个懂事孝顺的少年。她的成长过程,是邻里教育孩子的典范,是周围孩子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被编成一个个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流传,是老人们茶余饭后说服教育孩子的经典话题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一、 言传身教是美德积累的基础

曾xx生活在一个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中,从幼年到童年,在长辈们的感召下,无形中学会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知恩感恩、敢于担当、爱护环境、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家庭环境是她养成美德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她培养美德的根基,自身习惯促成美德贯穿她生活的全部。

幼儿时期,看到路边丢弃的废纸、包装袋,曾xx会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内,这一良好的习惯从幼儿园到上小学一直保持着。在xx学校学习期间,以纯洁心灵、志存高远、德才兼备为座佑铭,自己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监督着身边的同学,时常提醒乱丢垃圾的学生及时把垃圾放入垃圾箱内,提醒住校学生洗净手上的灰迹,主动擦净教室的玻璃窗户,看到乱跑的同学,曾xx会及时提醒注意安全,别撞伤了同学。虽然有些同学不理解,曾xx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感化身边的同学养成生活学习的好习惯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讲话致辞。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她所在的班级经常被评为xx标兵班。

二、 自觉行为是美德的真实表现

全文阅读

基于人才培养的初中思品课时事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 要:时政热点材料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时事热点材料,多关注时事热点材料,有技巧地运用好时事热点材料,使学生的成长融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他们拥抱美好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人才培养;素质;思想品德;时事教育

近几年,我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越来越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关注社会热点,让学生根据社会热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我市思想品德学科的命题导向。因此,我们在平时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应该尝试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堂,这有利于让学生充分体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乐趣,也有利于改善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利于使学生在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中,了解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要求,有效地学习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从而促进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一、精选针对性热点材料导入课堂,扩展学生知识视野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只要一使用新鲜的时政材料,学生马上就能抬头竖耳,专心致志,学习兴趣陡然升起,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也在瞬间生成。当然,我们运用时政材料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以是老师的提问性表述,也可以是多媒体视频播放或文图材料呈现。时政材料呈现时,我们要注意不要过多地纠缠于时政细节,要通过切题设问,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时政材料转移到授课目标上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促进健康情感的自然生成。

在教学九年级课题“服务社会”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杨善洲的事迹,然后让学生谈谈观看视频后的想法。结果,学生被杨善洲无私奉献、一心为公、服务老百姓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服务社会”的课题自然导出。学生内心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单纯善良的孩子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像杨善洲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强烈情感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热烈互动,竞相回答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个话题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得到了很圆满、很全面的答案,教者最好稍加总结,课堂在不经意间结束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更主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个话题,形成了服务社会的情感基础,道德情操在学习中得以提升。同时,知识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内在素质随之提升。

二、精选经典性时政材料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还是比较形象的,但有一些知识为教学的重难点,单一地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将抽象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知行转换的学科能力。此时,我们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时政材料中思考和感悟,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结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