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革自我总结

改革自我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

为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健全林木采伐管理制度,2009年我局在24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的193个县(含区、市、林场,以下简称各试点单位)开展了全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一年多来,各试点单位在省采伐管理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各自的试点方案,克服困难,大胆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对采伐管理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少数地方甚至缺乏改革的信心和动力,存在消极畏难情绪,试点工作流于形式,具体措施乏力,行动迟缓,发展很不平衡。为加快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确保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现就进一步深化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深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深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改革。而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是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关键措施,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才能延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释放效应”。才能让广大林农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调动起他们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二)深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是建立新型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具体行动。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森林经营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行业服务中介化的趋势已经形成,与时俱进地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赋予广大森林经营者更充分的林木处置权,建立新型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既是贯彻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

(三)深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是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林农权益的重要举措。森林采伐指标审批是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审批项目。由于林木采伐指标有限,传统管理方式层级较多,林农申请采伐指标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同时,采伐限额指标分配自由裁量空间大,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通过深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改革行政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能、强化服务,实行采伐指标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推进“阳光政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避免“权力寻租”等现象的发生,既可以规范林业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又可以保障林农合法权益。

二、系统推进森林采伐管理试点工作,完成试点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要把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林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制,确保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有专人抓、有能人管、有经费支撑。各试点省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本省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帮助各试点单位有针对性地解决采伐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

全文阅读

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

摘 要: 通过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分析,针对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决策、问题、策略、 集体与个体、权力、环境、动力和形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逐一展开分析,指出我国体育课程 改革一直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之中,并且认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将会一直在理性与非理 性的相互制衡下发展。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博弈;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4-0095-04

Gaming of Ration and Nonration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in China

QIE Hanlie, FENG Bing, LIU Minh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in China, pointing to the related issues such as decisionmaking, question, str a tegy,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authority, environment, power and form and so o n, the paper launches the analysis. It puts forwar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curr iculum reform has been in a gaming of ration and nonration. It also thinks tha t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will develop under the check and balan ce of ration and nonration.

全文阅读

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摘 要:本文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梳理,结合自身所在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特点,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强调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总结与创新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等原则。提出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基本观点和具体操作步骤。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20-03

通过对国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出台的文件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表述是文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中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面这些表述不仅强调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们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办法。

由此不难看出,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影响或归结到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课程学的提出

课程是存在于人类教育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设计方案。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全文阅读

既要反“不改革” 也要反“乱改革”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首先,红利是个形象的比喻,其实质是发展的动力。一个经济体要发展(不是简单的增长),需要有一系列的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我们说有享受到了各种红利,主要指的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发挥了这些比较优势。我们过去比较强调要素红利,包括劳动力红利、要素红利等,但从历史看,过去30年其实我们享受主要是改革红利。为什么?要素红利原本就在那里的,只是传统体制与机制制约使这些红利没法释放出来;只有改革才打破了这些制度制约,使要素红利有效释放出来。

其次,怎么理解改革红利?改革红利可以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看。从规模上看,改革红利无疑是指改革带来的收益要超过改革的成本,全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从结构看,改革红利指的是每个人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总量与结构两者都很重要。没有总量福利水平的提升,就谈不上发展;而没有公平享受改革红利,可能有一些人不仅没有改革红利,还会遇到改革黑利。

第三,我们强调,改革要以公平可持续为导向,公平的含义就是要按改革收益匹配改革成本。改革成本,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现有利益的冲击。但人总是不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因此,每个人承受的实际改革成本,与他们是否有能力规避冲击有关。一些改革之所以在现实中受到质疑,与公平有很大关系。

第四,公平本身也是一个令人纠结的概念,这是一个相当主观的判断。公平的改革(包括公平地分享改革利益和承担改革成本),不是哪位领导说公平就公平的,这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机制安排。比如,改革的公共政策要经过公众参与和互动,要有公众的广泛参与。

改革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益掣肘,以至于认为“调整利益比调整理念还难”。在实际中,释放改革红利关键在于防止利益集团绑架改革。

既反“不改革”,也反“乱改革”。改革既需要战略家的高屋建瓴,也需要外科医生的精确实施。没有前者,就有可能带来“不改革”;没有后者,就有可能带来“乱改革”。两者皆不可取。

从历史看,“乱改革”可能有几种情况:第一,没有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改革;或者强行推进社会普遍不认同的改革;第二,在改革策略上没做好相应的准备,匆忙改革。细节决定成败,一项改革中,各部分推进的优先顺序有时候也很重要。没有做好相应的谋划就推进改革,可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难。第三,绕开硬骨头,只改容易改的,难改的迟迟不动,绕着骨头转圈。第四,改革红利不能公平分配,改革沦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全文阅读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 要】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举措,本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分析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与推进途径,并强调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国的“里根经济学”是不同的。我国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技术进步,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略利用需求管理调节经济的方法,同时政府还要合理地对经济进行引导。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总供给总需求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振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受到了挑战。从短期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减缓上,2015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仅有6.9%,创近20年的最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寻找到有效的经济调节方式,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同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一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愈显重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针对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界有以下几种认识:其一,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供给学派能给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的启示,为中国经济注入一泓清泉。因此,应该发展“新供给学派”,并从供给管理的层面,增加有效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其二,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还在于需求侧,利用消费、投资、出口这“三架马车”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国未来可能会面临经济风险,我们要准备好合理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总需求,保证中国在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其三,目前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明智的,但我们要警惕改革“穿上新自由主义的外衣”。

面对以上经济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同认识,本文利用宏观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和推进途径进行了分析。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全文阅读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进展评述

摘要: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是规范医疗服务提供方行为、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2009年新医改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愈加重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作用,各地医保部门也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文章通过梳理针对我国各地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以及总额预付试点改革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试点经验以及成效进行评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支付方式改革;述评

1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和方式

在国际上广为应用的几大类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包括:按项目付费(fee-for-service)、总额预付(globalpayment)、按病种付费(bundlepayment)、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和按业绩付费(pay-for-performance)。目前,在我国医疗保险支付体系中,按项目付费依旧是主流形式。2011年全国医疗保险付费方式调查的数据显示,以城市职保为例,对住院服务、门诊大病和门诊统筹采用按项目付费进行医保支付的统筹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77.1%、67.3%和53.9%[2]。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最为简便,但也被公认为是引发我国医疗费用支出上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从1980年至今,我国医疗费用支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这期间卫生总费用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4.75%[3]。在这一支付架构下,医院存在内在激励通过多开高价检查和药品、延长住院时间等方式谋取更多收入,这一自觉行为选择导致了过度医疗、资源浪费和患者满意度降低等种种问题[4]。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按项目付费这一支付方式对医生所产生的错误激励是造成美国医疗费用飞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5]。相比之下其他几类支付方式各有特点。按人头付费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而缺点在于如果医疗市场缺乏竞争,则医生的服务积极性不足进而可能减少服务并影响服务质量。按病种付费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合理控制成本,从而缓解过度医疗,而其缺点是执行复杂,需要丰富的数据支持,而且可能引发医疗机构虚报病种(upcoding)。总额预付的执行成本低,还能有效控制医疗成本,而其缺点在于难以保证医疗质量,并可能导致医疗机构拒收病人。按业绩付费这一方式通常与其他的支付方式共同执行,目的是在控制费用的同时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但其缺陷在于业绩的指标难于制定,而且可能诱发医生漠视业绩考核目标以外的医疗服务指标。因此,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医疗服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合理的支付方式,并辅以其他方面的改革和监督措施。

2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改革实践与研究

我国的支付方式试点通常以县或者市为单位,各地尝试了包括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在内的一系列方法。我们选取采用严谨定量分析的国内外研究,并按照不同支付方式分类详述。

2.1按人头付费

在实践中,根据风险分担方式和人头费的计算基础的不同,按人头付费具体可以采取3类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方法是单纯地按照人头付费,在这一方式下支出风险完全由医院承担。第二种方法是将按人头付费与总额预付相结合,并辅以风险走廊(riskcorridor)。换言之政府按照人头费的方式计算出总额预付的额度,而当支付期间结束的时候,一旦实际费用超过了风险走廊的浮动范围,政府和医疗服务提供方以约定比例和方式分享额外收益或分担损失。第三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基本类似,但在计算总额预付额度的时候采用更加合理的方式估算每位参保人的人头费,即依据参保人的年龄、性别、既存疾病等信息对人头费进行风险调整,以估计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总额预付额度,在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减小医疗服务提供方发生亏损的可能。不同地区在试点中依据自己的管理能力,采用了不同方式。2.1.1宁夏试点。从2009年开始,牛津大学的Yip教授等人在宁夏两个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项目的支付方式进行了改革试点,由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这一试点随后推广到整个宁夏地区。在改革前随着新农合的推广,2008—2011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率持续增长,次均医疗费用年度增幅超过10%[6]。究其原因,基层卫生室滥开药品,尤其是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不可忽视。由于基层乡镇卫生所缺乏大型检查设备和住院条件,因此药品成为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7]。在这一针对乡镇卫生所和村卫生室的试点中,试验将基本门诊医疗服务打包按人头付费,并辅以按业绩付费。根据人头费费率和每个卫生所辖区内的参合人数计算预期费用,并在年初时向卫生所(室)预付费用的70%,剩余的支付金额取决于年中和年底业绩考核的情况。主要业绩考核指标包括抗生素使用率和患者满意度。为了防止医生在改革后减少医疗服务的提供,在医疗单位的合同中规定了服务数量的下限,如果医疗单位整年未能满足该下限规定,则需要部分退还预付的医疗费用。相关研究发现这一改革使得抗生素的使用率显著降低了15%,并对降低门诊单次收费有一定作用,村级卫生室的次均门诊费用降低了6%。但研究并未发现这一改革显著降低了乡镇卫生所的次均门诊费用或药品支出[8],也并未发现支付改革影响了村卫生室的就诊率[9]。2.1.2常德试点。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湖南省常德市自2007年建立城居保之初就对住院费用采取了按人头付费的模式。社保机构逐月按照人头费费率向医院支付费用。与此同时,常德还实施了两项配套改革。一是建立了专门的基金对发生了亏损的小型医院进行事后补贴。二是允许参保人选择网络内的任一医院作为就诊医院,并允许参保人每年更换这一选择。在制度激励下,医院更有动力提高服务质量,展开竞争。研究发现人头费改革后参保人员的住院自付费用下降了19.7%,住院天数也减少了17.7%。但这一研究并未发现试点后的住院总费用有所下降[10]。2.1.3贵州试点。贵州风散镇针对乡村医生的薪酬构成进行了支付试点,其中,乡村医生的基本工资以人头费为基础,与所服务的当地人口数量挂钩,此外依据业绩给医生发放奖金。业绩考核指标包括服务质量(如药品、输液使用的合理性)、成本控制、患者满意度等。学者从2003年开始对这一项目的成效进行了为期5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后过度医疗和药品滥用的程度有所降低,村卫生室的医疗花费有所下降。但改革后医生更倾向于将患者转诊到镇卫生所或中心医院,由此导致了在上级医院更高的花费。因此综合来看,总的医疗花费并未下降[11]。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总体而言,按人头付费的改革并未显著降低总医疗费用,这与改革的初衷有所出入。两方面的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一发现。首先,医院和医生需要时间理解政策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改革的成效可能需要在更长的时期内才能显现。其次,各地改革很多是针对单一项目的(如新农合或者城居保),因此医院只有跟特定项目参保人员相关的服务才会受到支付方式改革的影响。如果实施综合性的全面改革,则评估效果可能会更加显著。

全文阅读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研究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对利率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其频繁进行调整,这不仅仅说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体现出改革对我国的发展十分必要。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有营业收入结构不均匀致使的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商业银行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则需要科学合理运营、降低成本和创新经营业务,转变经营模式,并且完善自身的中间业务,以此来提升盈利能力,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改革。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一、前言

在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金融市场连接成一个整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各国为了促进国家经济进步而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其中美国和日本是实现改革最为成功例子,而大部分国家都在改革中发生了金融危机。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以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生转变,但是这一过程充满一定的风险。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到1996年对银行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再到去年3月至10月之间央行进行的5次降准降息。这20年以来,我国通过对贴现的开放、存贷款利率的实行等改革措施,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了显著的成效,并且在货币以及债券市场基本完成改革。

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世界上都很高,据全球知名金融杂志之一《银行家》的统计,我国的四大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和农行位于2015年世界银行排行的前列,各个银行一级资本分别是2486.08亿美元、2021.19亿美元、1842.31亿美元、1676.99亿美元,相比于2014年分别增长了19.7%、16.2%、23%、22%。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规模上在全球的同行业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资产收益水平相比起来较弱。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现在的运营模式面临一定的风险,怎样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减少风险的发生,提升自己在市场化下的竞争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进入后世贸时代的今天,为适应竞争的趋势,我国对金融市场进行主动的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可以培育和改善金融市场,更有效的规避投资中产生的风险,对市场的资源实现更好的处理。在目前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有利于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对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对货币市场的政策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是我国货币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利率以及汇率的改革,来实现货币的改革。近年来,我国对利率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并且对其频繁进行调整,这不仅仅说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体现出改革对我国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全文阅读

“传媒业改革与发展走势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刊讯 2005年3月25日,“传媒业改革与发展走势研讨会”在北京大观园酒店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杂志社主办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等传媒管理机构的领导,报刊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传媒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传媒改革试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其它媒体的代表70余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大家共聚一堂,解读改革政策,交流改革信息,共叙改革话题。

此次研讨会,是在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将近10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将近2年的改革背景下举办的。

为大力推进传媒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和部署传媒业的改革,以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为标志,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正式启动。在1996年到2003年的8午内,我国先后组建了85家传媒集团,分为5类,其中报业集团39家,出版集团14家,发行集团8家,广电集团18家,电影集团6家。在将近10年的发展实践中,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说,我国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已经到了该进行阶段性总结、研究下一步发展方向的时候了。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6月正式启动,确定了9个试点地区和35家试点单位,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既有文化事业单位,也有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这次试点转变为企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到现在也将近 2年了,一方面,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需要总结推广,逐步扩大;另一方面,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调研并提出相应政策。

在以上这两大传媒业改革背景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传媒》杂志社组织的这次“传媒业改革与发展走势研讨会”,可以说足恰当其时。

会议得到业界充分重视。改革办事业发展处处长高书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专项改革一处处长张东强参加会议,并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方面的重大问题做了专题发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介绍了报刊司今年推进报刊业改革的思路和想法;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也在会上就我国传媒业改革的热点问题,发表了演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副所长、党委书记、《传媒》杂志社社长余敏代表会议的主办单位,向到场嘉宾致欢迎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传媒》杂志主编郝振省主持了会议。

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出版局期刊处处长张贤明、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产业所所长陈共德、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欢乐传媒总裁董朝晖、星美传媒副总裁郝彬、今晚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卫华博士、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张英军、《电脑爱好者》杂志社社长孙晓旭、《中国医药报》社社长王温正、郑州日报社社长张晓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秉礼、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副院长宋培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滑明达、人民网传媒频道主编詹新惠、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珂、北京泛华东方传媒公司总裁助理陈胜春、北京开元策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总监陈愈超,以及其他传媒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代表。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同志在现场听取了部分代表的发言后,同与会代表就目前传媒业,特别是报刊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很多代表看到石峰副署长非常认真地听取代表们的意见,纷纷主动要求发言。石峰副署长也针对代表们的提问一一作答。会场上供代表们发言的话筒传来传去,气氛十分活跃。会后,很多代表反映,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研讨会。

全文阅读

副书记在镇级机构改革总结会上的讲话

副书记在镇级机构改革总结会上的讲话

(2004年10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镇镇级机关机构改革,从今年7月底成立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开始,经过精心准备、宣传发动、人员分流、人员定岗、总结上报,到今天的总结大会共五个阶段,历时近两个多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机关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下,圆满完成了镇级机关机构改革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就从改革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主要成效等几个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公布机关正副科级干部任命情况,之后镇党委黄尧书记将作重要讲话,针对机构改革后机关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希望和要求。

下面,我先讲第一个问题: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镇级机关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合并镇机构编制调整和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要求合并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关机构改革。接到文件后,我镇即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行了认真反复的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协商,结合我镇实际,拟定了机构改革方案。方案经市里批准后,我镇就迅速进入角色,全面开展机构改革工作。7月底,完成了前期准备组织工作,成立了镇级机关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8月1日至5日,完成了学习、宣传、发动工作,召开了镇级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并分口子召开座谈会,向干部职工公布了机构改革的精神和政策规定;8月6日至10日,完成了人员分流工作,通过组织谈话、座谈会等形式,对提前离岗退养、提前退休、内退、清退的有关人员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明确分流待遇,顺利完成了人员分流工作;8月11日至20日,完成了人员定岗工作,研究确定了机关机构设置,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组织研究决定等方式,确定了机关中层干部岗位的配备;8月下旬开始,完成了总结上报工作,以党委、政府文件的形式,公布了机关正副科长定岗情况,并将机构改革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上报至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今天的机关大会,表明了今年的机关机构改革暂时告一段落。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全文阅读

农村推行电力改革管理

摘要:农村电力是电网的神经末梢,它为农村经济各种产业的生产、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必要的能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工业。农村电气化程度是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探讨适应我国农村实际的农电管理体制的决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1引言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农村电力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结合农村电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由于我国的国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将继续占人口的大多数,东西部差距和城乡经济差距很大。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全国范围的工业化、城市化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将是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关系农村经济先行工业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必须深思熟虑、统筹兼顾。改革路径和有关问题处理一定要积极稳妥。

2改革建议方案

根据国际上农电体制改革经验和我国农电体制改革实践,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电力市场,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对于成熟的农村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农村电网的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建设改造坚强的农村电网;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因此,我国农电体制改革方案应根据发展中农村电力市场制定。

我国农村电力管理体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按一县一公司原则,根据地方经济和电力发展水平分别不同性质的农电企业[1]。对经济和电力比较发达地区的农电企业,改制成由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红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经济和电力发展一般地区的农电企业改制成由省电力公司或电力行业协会进行行业指导的农电合作社:对少数经济比较的落后地区和目前无电区域的农电事业,将原有农电企业改制或新组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发挥农电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优势,广泛吸引农电投资,促进农村电气化;对农电合作社,主要依靠营业区内农村用电户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国家辅助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对国有全资农电企业,由国家从农电基金或国债中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投资,并大力开发小水电,消灭无电人口,实施电力普遍服务,给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生造血机制,逐步走上农村电力的自我发展轨道。

改革方案建议主要包括: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