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基层工作经验总结

扶贫基层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扶贫到户调研实施方案

根据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在全省扶贫系统组织开展以“扶贫到户”机制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调研目的

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系统总结扶贫到户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完善扶贫到户机制的建议,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通过实地驻村调研,增强和贫困群众的感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扶贫移民局扶贫到户机制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三、调研范围

确定的2个调研村(其中:贫困村1个,水清镇代湾村;非贫困村1个,四面山镇中桥村),凡确定的每个调研村,均选择3个村民小组(社)开展调研,对所有扶贫对象进行入户调查。

四、调研内容

全文阅读

浅论把扶贫开发作为培养锻炼机关干部重要平台

摘 要: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广东省结合自身实际,自2009年起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扶贫效果显著提高,更培养了大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后备干部。本文结合广东省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重点阐述将扶贫开发作为培养锻炼机关干部重要平台的问题。

关键词:扶贫开发 培养锻炼 机关干部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加快了广东省贫困县的生产发展水平,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加快了全省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1.广东扶贫工作的实施及干部培养效果

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严抓扶贫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坚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以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省委、省政府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创造性提出这一重要战略举措。这一举措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了一大批具有基层一线党政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也缓解了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的迫切需要,意义十分重大。3409个贫困村由3409个单位派出3409个工作组,平均个工作组两个人组成就意味着实现了6000多个机关干部的培养锻炼。

2.健全干部挂职机制,常抓培训管理效应,把扶贫开发作为培养锻炼机关干部重要平台

自2009年起,3409个工作组进驻了广东省3409个贫困村,集中开展干部下乡驻村行动,以夯实村级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化解社会矛盾三项工作为重点,备受舆论关注。结合此次广东省驻村干部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干部驻村长效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全文阅读

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

内容提要:本文从参与式扶贫的理论来源及特征出发,首先分析了参与式扶贫模式有效运行的内在机制,然后就如何评价参与式扶贫模式的扶贫效果,提出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绩效评价,并对参与式扶贫在实践中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综述。最后,根据参与式扶贫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指出参与式扶贫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

关键词:参与式扶贫;运行机制;层次分析;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94-06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经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94年提出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总体而言,农村扶贫的主要政策包括: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其中,政府主导是我国传统扶贫政策的主要特点之一。近年来,国际通行的“参与式”农村扶贫模式因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化、规范化的实践程序和明显的扶贫效果,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以及向穷人赋权观念的引入,我国也正在将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在扶贫工作中加以运用和推广。目前,各地正在以贫困村级扶贫开发规划为载体,在扶贫开发项目的选择、设计和实施中,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以此来提高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实施的成功率和效果的持续性。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实施效果及具体项目经济效益情况是各级项目管理者及实施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项目农户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扶贫活动中的统计、监测和评估,对现行的参与式农村扶贫模式进行绩效分析。

2.参与式扶贫模式的特征

“参与式”扶贫是指政府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为贫困农户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赋予贫困农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发动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1 参与式扶贫的理论来源

全文阅读

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摘 要:本文分析和w纳了当前金融扶贫的现状,通过选择机制建设、金融服务满足情况、存贷款基本情况、扶贫开发各类贷款、扶贫开发其他金融服务、扶贫开发各项贷款风险和效益管理、外部条件影响等涵盖8个方面的15个定性指标和18个定量指标,综合构建金融扶贫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建立和完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提升效益和风险管理水平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扶贫;效率;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38-05

一、引言

扶贫开发工作是消除区域贫困、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家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是为了让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民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指出,金融业要在支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省级政府也明确了金融部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具体责任。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金融部门要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做好联动扶贫开发工作,让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贫困地区,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使扶贫人口金融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尽可能地实现金融“造血”功能。总之,做好金融扶贫开发,是顺应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进程、扩大社会扶贫效应的必经之路。

本文试图建立较为科学、系统的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方法,归纳和分析影响金融扶贫开发效率的各种因素,并用于检验地区金融扶贫开发成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金融扶贫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一)金融扶贫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全文阅读

扶贫改革问题的思考

关于扶贫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问题导向

不言而喻,我国扶贫开发成就巨大、举世公认,但是问题也是有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准扶贫不够。这是扶贫开发几十年中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农村扶贫,包括救助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后者又包括扶持区域与扶持人口。扶贫开发,开发是手段,扶贫是目的。手段中,关键的是财政扶贫投入。对应开发式扶贫的两个对象,财政扶贫投入包括:财政综合扶贫投入,财政专项扶贫投入。前者重点扶持区域跨越发展,后者重点扶持人口脱贫致富。20__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2996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投入320亿元;2013年前者约为3690亿元,后者约为394亿元。

各级财政专项扶贫投入,主要由财政和扶贫部门在管理。换句话说,我们扶贫部门的职责就是专项扶贫,任务就是扶持人口脱贫致富。所谓精准扶贫不够,也就是说专项扶贫投入偏离了穷人这个“靶”“的”。在扶持区域发展上,“请神容易送神难”,重点县一经入围就几十年难以突围,致使富了出不来,穷也进不去。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早在20__年该县就已经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西部经济百强县,连续6年居广西县级首位。严重的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个案。

对扶持人口而言,“扶强不扶弱”现象凸显。许多地方扶持种植养殖业把钱给了大户,而扶贫贴息可能就给了大企业。农机具购置给予50%的补贴,那么只要出一万就可以购买价值两万的农机具。但是,如果你是个贫困户,可能就拿不出这个钱,也就享受不到这个政策。家电下乡也一样,买不起家电的人,享受不到优惠。住房改造上就更突出,其中补助一两万元但新建要五六万或七八万元,穷人出不起就只能补给非穷人。这就导致真正贫困的人得不到扶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橄榄型分配格局。”扶贫开发的重任就在于通过精准扶贫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减少“橄榄型”分配格局低端群体。但是,一些地方扶贫成了扶“橄榄型”中间群体向高端群体转变。总的看,精准不够,一是专项扶贫投入用于了扶持区域发展,成了“普惠”,二是专项扶贫投入被一些富人自觉不自觉地占有,成了“扶强难扶弱”。

哲人说,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专项扶贫投入是国家通过二次分配,专门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救穷如救火,扶贫精准不够就成了“鸡脚杆上剐油”,剥夺了穷人的正当权益。如此,谈何公平?!谈何和谐?!谈何“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顶层设计

全文阅读

扶贫局“走基层”系列活动工作总结

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2015年度“走基层”系列活动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细则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就“走基层”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等系列活动进行了自查和总结。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我局高度重视开展“走基层”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扶贫、移民、后扶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早安排,早部署。按照县委“走基层”活动协调小组的统一安排,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活动要求和具体措施,做到早安排,早部署。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坚持把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与我局工作实际相结合,提高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把“走基层”与“脱贫攻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一是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贯彻有力、做实落地县委决策部署。为确保“走基层”系列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取得实效。我局加大了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省、市、县各级会议精神,领会会议精神及要求,明确了开展“走基层”系列活动的工作任务、措施计划、工作要求等,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各项工作上来,贯彻有力、做实落地县委决策部署。二是深入开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结合扶贫移民工作特点,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单位创建“市级学法用法示范单位”为契机,切实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突出问题,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坚持依法行政,树立扶贫移民干部队伍良好形象,打造一支善于“脱贫攻坚”、敢于“移民攻坚”的扶贫移民队伍。三是牵头协调,扶贫攻坚工作整体联动。建立了扶贫开发定期会商机制,及时召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传达各级会议精神,集体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事宜,集思广益、集体决策。协助县委办起草拟定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并经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为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推动其法制化、规范化开展。

三、统筹安排,有序推进“走基层”系列活动活动深入开展

(一)强化联村帮扶工作。2015年,我局在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结对帮扶镇村。制定了联系工作方案,实行局长带头联系、局班子成员和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主动联系贫困户制度,全局中层以上党员干部10人,联系贫困户75户,联系贫困人口252人,实现了联系帮扶贫困户、贫困人口全覆盖,帮扶措施全覆盖。

(二)深入全县14个特困村和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完善规范建档立卡信息档案资料。制定了贫困村脱贫规划和贫困户帮扶计划,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等内业资料,规范建立“一户一册”、脱贫解困“一户一档”、驻村帮扶“四个一”、“五个一批”扶持以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日志等台账。二是强化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定并印发了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办法。会同县直机关工委、县委组织部印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日志》300本,建立完善干部驻村工作台账、日记。帮扶单位、驻村干部深入帮扶贫困村,充分发挥“精确滴灌”的管道作用,积极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落实生产发展项目。

全文阅读

扶贫工作经验总结

第一是领导精力集中。

近年来,县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个目标,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县的扶贫工作特别是产业扶贫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一直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书记、县长亲自抓、负总责。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扶贫不同于简单地修路打井,需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特别是书记、县长要亲自抓。尤其是在基础差、底子薄的贫困县,要干成同样一件事情,书记、县长要比其他地方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第二是资源整合到位。

近年来,县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坚持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以连片贫困乡村为主战场,县委、县政府积极整合行业职能部门的资金项目和方方面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向蔬菜产业倾斜,形成了举全县之力开展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了产业扶贫项目延伸到哪里,行业部门的配套资金就跟进到那里。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产业扶贫,仅依靠扶贫部门和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资源整合作为前提和保证,形成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

第三是运作模式科学。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运作方式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近年来,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在蔬菜产业发展上,从育苗基地到专业合作社到交易市场再到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层层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环环紧扣的产业扶贫链条,减少了农民的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扶持资金投放模式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近年来,县在发展蔬菜产业上,并没有将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放给项目户,而是以财政资金作抵押,协调金融机构按1:4、1:5的比例为农户发放贷款,这样既放大了扶贫资金的倍数效应,也强化了农民的还款意识。此外,在具体技术层面,县推广了压膜槽技术,建新式大棚,提高了大棚的防风能力和保温水平。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产业扶贫,既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更要靠市场经济的手段去运作,还要靠先进技术去提升。

第四是群众发动充分。

近年来,县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充分调动贫困农户种养增收的积极性作为全部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培树典型、加强教育引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使全县群众对种菜增收的认识逐步统一,步调高度一致。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产业扶贫必须牢固树立“扶贫为了人民,扶贫依靠人民”的理念,通过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经济、行政手段,千方百计调动群众脱贫增收的积极性,这是扶贫的根本。

全文阅读

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上领导讲话

这次会议既是学习观摩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扶贫现场会,也是落实崇礼会议精神的调度会。刚才,县介绍了启动第一批重点村扶贫工作特别是开展产业化扶贫的做法和经验,各市汇报了确定第一批重点村谋划启动村级扶贫项目的情况。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借鉴经验,推动全省产业扶贫再上新台阶

这次会议原打算全部安排在召开,因为住房限制,临时改在召开,全体同志到现场学习观摩。无论是农业生产条件,还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县级排名都是非常靠后的。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县弱民穷的特困县,这几年的产业扶贫特别是蔬菜产业硬是搞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目前露地菜已经发展到4万亩,设施菜从无到有发展到2万亩。可以说,一块块菜地、一个个大棚,已经变成了全县农民的钱袋子、摇钱树。去年底,县被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省产业化扶贫示范县”称号。而且今年的发展规模、发展势头又将有个历史性的跨越。这次会议选在县开,不是说现在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主要是考虑到在蔬菜产业扶贫方面,起步快、势头好、前景广阔。通过平时了解的情况,加上这次观摩,我认为县开展产业扶贫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二十四个字:

第一句是领导精力集中。近年来,县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个目标,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县的扶贫工作特别是产业扶贫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一直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书记、县长亲自抓、负总责。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扶贫不同于简单地修路打井,需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特别是书记、县长要亲自抓。尤其是在基础差、底子薄的贫困县,要干成同样一件事情,书记、县长要比其他地方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第二句是资源整合到位。近年来,县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坚持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以连片贫困乡村为主战场,县委、县政府积极整合行业职能部门的资金项目和方方面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向蔬菜产业倾斜,形成了举全县之力开展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了产业扶贫项目延伸到哪里,行业部门的配套资金就跟进到那里。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产业扶贫,仅依靠扶贫部门和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资源整合作为前提和保证,形成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

第三句是运作模式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运作方式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近年来,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在蔬菜产业发展上,从育苗基地到专业合作社到交易市场再到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层层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环环紧扣的产业扶贫链条,减少了农民的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扶持资金投放模式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近年来,县在发展蔬菜产业上,并没有将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放给项目户,而是以财政资金作抵押,协调金融机构按1:4、1:5的比例为农户发放贷款,这样既放大了扶贫资金的倍数效应,也强化了农民的还款意识。此外,在具体技术层面,县推广了压膜槽技术,建新式大棚,提高了大棚的防风能力和保温水平。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产业扶贫,既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更要靠市场经济的手段去运作,还要靠先进技术去提升。

第四句是群众发动充分。近年来,县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充分调动贫困农户种养增收的积极性作为全部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培树典型、加强教育引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使全县群众对种菜增收的认识逐步统一,步调高度一致。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产业扶贫必须牢固树立“扶贫为了人民,扶贫依靠人民”的理念,通过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经济、行政手段,千方百计调动群众脱贫增收的积极性,这是扶贫的根本。

搞好产业扶贫,成败在人,关键在干。希望市和县进一步总结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模式,为全省提供更多的样板和典型。希望各市、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借鉴的经验,进一步开动脑筋,真抓实干,努力在学习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我想能办到的,其他县没有任何理由办不到,而且应当办得更好。

全文阅读

唱响脱贫攻坚青春之歌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大扶贫”作为“十三五”最重大的战略来抓,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求广大青年要自觉奉献青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作贡献。在脱贫攻坚战中,共青团应积极行动起来,冲在前、干在前,做党的好助手、政府的好帮手、脱贫的好能手,调动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发挥组织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组织系统健全、社会基础广泛、体力智力充沛,是共青团的显著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精准扶贫为目标,以智力扶贫为重点,围绕就业创业、科技支持、志愿服务等领域,扎实开展一批有声势、有力度、有成效的青年扶贫行动。通过选派青年人才到贫困村开展支医、支教、支农等扶贫志愿活动。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到贫困主战场开展科技应用、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要通过提供小额信贷、组织创业培训等方式,引导贫困青年参与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特色农业等产业扶贫项目,培养一批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青年创业致富行动。

树立大局意识,全力奋发作为。一是积极配合所在地区党委、政府抓好特色产业帮扶,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等工作,鼓励引导各级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所在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提升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能力,吸纳贫困青年就地就业。同时,支持贫困青年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走上创业致富路。

二是共青团在开展教育扶贫上有着较好的工作基础,可以着力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吃饭、穿衣、出行、住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深化“希望工程”等品牌工作,广泛开展学生营养餐等资助项目,努力让贫困学生吃好穿暖,有尊严地读书。同时,广泛筹措资金,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图书室、网络教室、青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

三是大力开展对创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青年教师等各方面人才的培训,为贫困地区党政部门培养熟悉现代农业、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队伍,培养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青年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文化素养、爱教育爱学生的青年教师队伍。

四是发挥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优势,通过打造青年扶贫公益品牌、积极开展青年扶贫志愿服务等方式,当好桥梁,汇聚参与脱贫攻坚的各方力量。

全文阅读

帮贫困农民撑起一片蓝天

在过去12年的扶贫工作中,江苏省农信社秉承“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经营理念,坚持把“信贷扶贫”作为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实施,主动担当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通过扶贫小额贷款的持续投放,培育农民扶贫脱困的“造血”机制,扶持了一大批贫困农民通过创业、就业,走上小康、富裕之路,为江苏脱贫目标提前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务院办公厅《参阅文件》曾专门发文介绍江苏省扶贫小额贷款的经验做法,时任副总理回良玉也曾对江苏扶贫小额贷款工作批示:“望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扩大试点,不断创新扶贫贷款的运作机制”,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领导先后到江苏考察,肯定扶贫小额贷款做法,并要求各地借鉴江苏经验。

江苏省农信社开展扶贫小额贷款的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性。2001年,以省联社组建为契机,江苏省改变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方式,将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全部移交给农信社办理。省联社对信贷扶贫工作做到思想、工作、资金、管理四到位,明确相关基层社主任为扶贫小额贷款工作第一责任人,将扶贫小额贷款纳入基层社年度经营目标考核。

二、有效投放,坚持规范性。省联社配合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出台《扶贫小额贷款实施意见》,并多次修订完善扶贫小额贷款办法,扩大贷款发放范围和受益面。要求各联社根据扶贫办提供的《贷款备选农户名册》,组织信贷人员深入贫困户家中调查,制定因户制宜的扶贫项目或创业、就业实施方案,建立经济档案,简化贷款手续,及时有效地投放小额贷款。

三、强化管理,保证安全性。省联社要求将扶贫小额贷款始终用于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粮棉油和多种经营生产,一律执行基准利率,在贷款贴息上,简化手续,在农民还贷时就能将贴息资金返还给农户。1998年初期,扶贫小额贷款的回收率较低,通过改变和不断完善扶贫小额贷款的运作机制,贷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贷款回收率逐年上升,目前,贷款回收率达到98%以上。

江苏省农信社开展扶贫小额贷款取得的成效:

一、缓解了贫困农户贷款难。经过10多年的完善和规范运作,江苏扶贫小额贷款基本上满足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启动资金的需求,成为广大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催化剂。2011年,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8.67亿元,实现24.89万贫困农户增收。据抽样调查,贫困农户使用5000元小额贷款,基本能实现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400元。2010年,江苏省省定的1011个经济薄弱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元,年增幅18.4%,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2011年,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来,江苏省实现430.6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扶贫小额贷款功不可没。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