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扶贫互助协会工作计划

扶贫互助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扶贫移民工作总结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积极对上争取,全面强化项目检查力度。一是全面完成了2014年度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市级定点扶贫资金项目的建设工作。二是2014年度市级整村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市级危房改造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50%,预计将在2015年5月全面完成。三是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由县扶贫移民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等县级部门组成县级扶贫开发项目竣工检查验收组,对2012—2013年度扶贫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对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并报送整改报告,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完善的单位,不予拨付项目余款。

(二)全面推进定点扶贫,充分凝聚社会力量。坚持县为主体,做好市、县级部门定点扶贫的联络协调服务工作。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县属企业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监管。2014年县级对口联系乡镇的单位183个,其中:县级部门(单位)105个,乡镇政府机关18个,重点企业60个。定点扶贫挂职干部725人,帮扶贫困户972户2818人,落实帮扶资金717万元(含物资折款)、帮扶项目39个。市级定点帮扶单位7个,帮扶贫困户95户196人,落实帮扶资金50.7万元(含物资折款)。深化民间扶贫,充分发挥种子基金、扶贫开发协会作用。拓展公益扶贫,抓好“栋梁工程”、“爱心包裹”等学生扶贫助学,2014年全县共捐赠爱心助学包裹资金6.72万元,资助学生87人。

(三)抓好民生工程,强力推进“扶贫解困”。2014年市上下达我县“扶贫解困”民生工程目标任务为7070人。现已完成扶贫解困7070人,占下达任务的100%。

(四)稳步开展贫困村村级互助社资金退出工作。我县2007年试点实施社会扶贫贫困村村级互助社,现存8个村。针对当前部分互助社管理松散,农户入社率低,农户对这种小额资金需求不大,互助社作用不明显,互助资金难以发挥效益问题,根据省扶贫移民局、省财政局《关于印发〈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退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贫困村互助社资金予以全部退出,将互助资金用于该村发展其它扶贫项目,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运作效益。

(五)全面夯实扶贫基础,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在认真分析县情,搞好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细则》,印发了《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指标体系》、《县扶贫开发建档立信息采集系统培训手册》等相关培训资料。经乡镇申报,省、市、县审核,最终确定镇村、乡村、乡村等21个贫困村,9330户贫困户,25298个贫困人口,贫困户、贫困村识别录入系统管理工作已全面完成。

(六)扎实推进水库征地移民安置和移民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国务院471号令和国家发改委“先移民、后建设”要求,水库坚持移民政策,配套实施地方政策,移民安置工作顺利推进。2014年,共完成水库淹没区、枢纽区和渠系区工程征地1920亩;完成移民安置协议签订114户,其中规划内103户;完成移民集中安置点场平、地下管网铺设,正在修建移民集中安置房,预计春节期间完成;完成库区文物古迹、燃气、电力、通讯等专业项目清理;完成库底清理消毒;“两桥一路”其中东风桥预计本月底完成,力争明年初启动两岔河桥建设,库周公路控制性工程已完成,即将全面铺开建设。

(七)顺利完成水库移民集中安置点变更和移民阶段性验收。受城乡建设发展变化、移民搬迁安置意愿变化的影响,本着“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和“以民为本、尊重民意、统一规划”的原则,将原规划的移民相对分散安置在水库上游,调整为现在集中安置在水库下游紧靠“温州商城”处,距离县城城区约500m。此项工作于今年4月12日获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以《水库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变更报告(审定本)〉的批复》批准。今年全面加大对围堰线下移民实物补偿、补助和建设征地工作,完成了库底清理和防疫卫生标准检测工作。围堰截流阶段的移民安置得到省、市移民部门和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于8月21日获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代“水库截流阶段移民安置验收委员会”行文通过验收。

全文阅读

计生委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的自觉性

实行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是统筹解决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建立健全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利益导向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的步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客观要求。在扶贫开发中体现和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幅降低违法生育率,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有利于贫困地区尽快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利于贫困地区有效、稳定地解决群众的温饱和社会发展问题。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区县人口计生局和扶贫开发办公室要在区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的自觉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统筹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建立和健全“两结合”利益导向机制,提高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今后一个时期,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扶贫开发部门要坚持把计划生育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基本措施。通过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扶贫资金计划安排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市扶贫办每年根据省上和全市扶贫工作项目规划、要求,结合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体目标任务,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全市扶贫工作项目规划、要求时,研究制定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举措,并在扶贫开发中体现和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合力。对达到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的贫困区县,在扶贫资金计划安排时优先安排并给予适当增加;对出生政策符合率90%以下,出生统计准确率在95%以下的区县,扶贫资金计划安排时给予扣减。

(二)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和人口计生工作搞得好的地方给予政策优惠。

1、在不改变扶贫资金的性质、使用途径、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各区县在安排扶贫项目、资金及扶贫贷款时,要优先安排计划生育贫困户,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双女户。

全文阅读

喀喇沁旗互助资金合作社兴农富民

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河北、辽宁三省的交界处,赤峰市西南部,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总人口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7万人,贫困人口5.8万人;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61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喀喇沁是传统的农业旗,地理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由于自然条件较差,水土资源不足,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革命老区旗。2006年列为全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自进入试点旗以来,在上级扶贫开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全旗上下站在农业稳则全旗安、农民富乃小康达的高度,卓有成效地推动试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整个试点工作呈现出实施范围由小到大、互助资金由少到多、农民致富能力由弱到强的良好局面,全旗扶贫开发事业由此得到质的跨跃。

针对关键因素精心谋划

积极创造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

为保证试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进而为互助资金发展奠好基、搭好台,按照“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要求,及早做到“四先”:

职责先有。旗政府成立了以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副旗长为组长,由扶贫、财政、审计、监察、金融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了政府的统驭之责、财政等部门的配合之责、扶贫开发办的综合协调之责、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监督之责。并在旗扶贫开发办设立了专职机构,指定了专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明确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形成了“旗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试点乡镇承上启下、试点行政村抓好资金管理使用”的工作格局,为搞好试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性和组织性保障。

思路先明。按照上级扶贫开发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全旗实际情况,在试点之初,旗政府确立了“积极稳妥、小步快走、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试点工作指导思想;确定了“从小起步、风险防范、注重效益、滚动发展”的互助资金管理总体要求,提出了“扶贫不救济、引导不误导、有偿不盈利、民有不分红”的互助资金使用原则,为试点工作和互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提供了指导性基调。

规划先定。按照与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相结合、与试点村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旗政府及旗扶贫部门及时制定了《喀喇沁旗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喀喇沁旗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三年计划》,同时要求和指导试点乡村也制定相应的方案和计划,每年年初都制定试点工作和互助资金使用的当年计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得当、措施过硬,为试点工作提供了操作性指南。

全文阅读

县区扶贫开发局乡镇开发要点

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和县委十六届十七次全体会议精神,以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为核心,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在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十年规划和扶贫开发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积极做好全县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源整合,完善扶贫机制,再添工作措施,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为实现突破发展,构建和谐做出新的贡献。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6个扶贫重点村续建任务,科学规划,依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将其中县财政支持的8个村打造成扶贫重点村建设示范村,完成启动建设3个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村工程,启动建设5个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村工程,全面完成镇0.9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任务,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工作,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实施“雨露计划”培训招生600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投放到户贴息贷款1000万,提高17个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运作水平和效益,解决8300名贫困人口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

一、以扶贫开发十项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进度,全面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一)扶贫重点村建设工程。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流域治理,整村推进”的思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开展以“五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以“四改”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做到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实现改善发展条件与提升发展能力相统一。完善提高2启动建设的18个扶贫重点村,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全面完成启动建设的8个扶贫重点村年度建设任务,科学规划,依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将县财政支持的太吉河镇寺湾等8个村打造成扶贫重点村建设示范村,全力打造扶贫重点村新亮点和扶贫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典型。

(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中心,以治水保土、兴水治旱为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措施,实施山、水、田、林、路、堤、村综合治理,达到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切实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全面完成镇0.9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启动富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三)扶贫移民新村建设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按照“相对集中、规模开发、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扶贫移民与工赈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的有效衔接,在高质量搞好移民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同步支持搬迁户发展产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把移民搬迁项目村建成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致富路子明晰的新农村。完成启动的3个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村建设任务。全面启动实施城关镇二道河、梁家湾镇姚楼、青山乡白龙、十里坪镇中棚、白鲁础乡大竹园5个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村建设。

(四)“雨露计划”技能培训工程。继续采取输出就业培训与就地创业培训有机结合的双向培训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培训、订单就业”的原则,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拓宽输出就业渠道,提高安置效果。围绕旅游产业开发,瞄准农家乐经营户,有效开展文明礼仪、农家烹饪、经营管理、民俗文化、农业观光、汽车驾驶、工艺绣品等方面技能培训,拓展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创业空间。完成“雨露计划”培训招生600人。

(五)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与职教中心、科技、农业、林业、畜牧、人劳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有效开展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科技推广活动,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科技素质和发展能力。完成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

(六)信贷扶贫工程。投放到户贴息贷款1000万元,提高15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增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市场引导、项目支撑、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重视加强与金融机构协商合作,加大扶贫信贷资金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种扶贫开发政策作用,积极开展项目整合,综合扶贫,扶持、鼓励、引导贫困户发展家庭经营项目,积极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互动双赢机制,启动企业支农增收行动,让更多的贫困户依托企业增收致富。

全文阅读

扶贫办扶贫开发发展意见

(一)工作目标任务。在2010年的工作中,我办将继续扎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把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强化责任心、事业感;三是继续抓好2009年度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及龙门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年内组织完成县级验收;四是继续抓好150万元的贫困地区农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五是继续抓好小额信贷工作;六是做好2009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力度,强化引导性培训,用活用好资金,积极向上争取2010年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七是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扶贫项目;八是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好*地区扶贫综合片区开发项目和*乡岩北村“中间村”建设示范点项目的实施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充分发挥好扶贫办的职能作用;九是扎实抓好我县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等社会扶贫工作;十是扎实抓好2010年实施的九个千推村的项目规划,按时上报2010年我县千村项目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十一是超前谋划,科学合理的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十二是完成好县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围绕工作重点,抓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按照中央、省、州的要求,坚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切实搞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一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整合,保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贫困村稳定脱贫。二是围绕“866”建设目标,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坚持建设项目直接安排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扶持资金进村入户,扶持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原则,扶持资金优先保证安居房、人畜饮水、入户通电、沼气池、节能灶、卫生厕、卫生厩、基本农田地及水利设施、产业发展等关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建设项目。三是依靠群众,民主决策,形成合力。农民群众是受益主体,同时也是参与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作用,在确定扶持对象、扶持内容、项目实施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发动农户主动参与,重大事项由村民自主决策;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向社会公告、公示,项目确定后,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建设。四是及早部署,及早掀起“866”建设高潮。计划早下达,资金早安排、项目早实施,抓住农闲时节,掀起“866”建设高潮,2010年5月30日前完成农户8个有建设项目,2010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866”项目建设任务。

2、推进产业化扶贫,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从特色经济林果着手,大力发展核桃、冬桃、花椒、优质石榴、茶叶等经济林果,努力形成“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城乡联动”的产业化扶贫之路,有效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抓实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发展项目: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资金扶持,按照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体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二是扶持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农户发展特色经济林果,逐步建立起具有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生产基地。三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一方面依托科技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搞好培训,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的大户,以点带面,带动特色经济林果规模化发展。四是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种植户提供配套服务。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信息,将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户,并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产品,并提供技术、物资、设备等配套服务,推动种植业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是信贷资金贴息扶持,力争每年都有两三个企业享受到财政贴息贷款扶持。

3、培训新型农民,加大贫困乡村劳务输出力度。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不仅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二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坚持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愿输出的路子,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广开就业渠道,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

4、推进小额信贷扶贫,拓宽资金使用覆盖面。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取得效益。对小额信贷还款率低的地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找准问题加以解决。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支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新方法,努力拓展资金使用的覆盖面,使小额信贷扶贫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不断探索“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模式,着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一是在互助小组中构建常规的技术交流推广协会,广泛吸收种植、养殖大户的现有技术和已被运用成熟的引进技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贷款户的一些短、平、快、实的项目,并努力把协会建在产业链上,产业链联在入互的农户上,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互助资金成为中介服务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二是把互助资金试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民主管理互助资金,逐渐增强村民民主自治意识和诚信意识,增进农户之间的沟通理解,形成互助合作、协同共进的和谐氛围,推进村民自治。三是把互助资金试点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通过互助资金贷款用途调控,重点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倾斜,进一步扶持泡核桃、蚕桑、冬桃、黄金梨、生态茶种植户和肉牛、黑山羊、生猪养殖户,使互助资金成为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四是不断完善“互助资金”的运作机制,加强管理、健全机构、明确责任、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资金管理、做好监测评估、完善奖惩措施。五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努力扩大试点面,进一步加快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6、广泛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继续推进定点挂钩扶贫、对口帮扶工作。按照县委、政府关于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和挂钩包村工作的相关要求,实施好全县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和县级各单位挂钩包村工作。通过社会扶贫的广泛开展,把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勤俭持家、奋发努力、热爱劳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通过努力,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局面。

全文阅读

交通局扶贫工作意见

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贯彻落实扶贫工作

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和各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2015年扶贫工作方案,落实了具体经办人,从组织上确保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和有序推进。

二、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

(一)2015年扶贫工作思路

围绕镇村开展扶贫解困行动,充分发挥市县交通系统对口帮扶的作用,逐步消除农村贫困,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基础设施、村道及便民路建设,突出社会扶贫的成效。

(二)目标任务

制定村级道路畅通工程实施计划,加快建制村(道路硬化)建设,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危桥改造,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实施“溜索改桥”工程。

三、具体帮扶措施

全文阅读

低收入农民奔小康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争取80%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继续做好下山移民工作,完成下山移民500户1600人。

二、工作措施

1、搭建增收扶持平。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搭建2个平,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至少搭建1个平。县里将增收扶持平建设列入对乡镇(街道)年度考核内容,乡镇(街道)要明确相应的责任部门,落实专人负责;每个低收入集中村都要落实责任人。一是搭建产业发展平。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以合作社为主体,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把政府扶持重点放在基地道路、水利灌溉设施,农机补贴,农产品市场推介等,以提供全面服务的产业化扶贫。二是搭建来料加工平。大力培育和扶持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重点企业,促进来料加工业从分散向集中转移、从家庭向车间转移、从作坊向厂房转移。发挥妇联组织作用,共同抓好来料加工。三是搭建转移就业平。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就业要求,建立促进低收入农户就业长效机制,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高山移民点、南北协作基地,要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上岗培训,使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

2、深化结对帮扶。一是坚持实行县领导干部与欠发达地区“挂乡联村”制度,县党政领导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每人联系1个欠发达乡镇、1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相关乡镇(街道)也要相应确定1名领导协同联系。二是进一步加强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帮扶组长单位作用,成效到位。各帮扶单位要深入开展“六个一”活动,把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结对帮扶工作的督查考核,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的表彰与通报工作。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规范项目扶持范围、扶持内容、申报程序、资金下拨和项目检查等具体操作办法,做到县、乡层层把关,确保项目保质保量顺利完成,使扶贫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开展调查研究,全面评估前十年扶贫成效,分析现状,探索新时期下的扶贫对象范围、扶持政策内容与措施、工作机制建立与完善。一是制定未来10年和“十二五”扶贫规划。实行县、乡二级联动,扶贫工作项目化,乡镇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库。二是加快推进下山移民。把下山移民与农房改造建设工程同步规划,与南北协作基地新成功能区建设、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村庄整治示范村建设、“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5、整合部门资源,合力推进。一是协调落实职能扶贫。按照《县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年行动计划》(县委发[]99号)提出的要求,建立健全职能扶贫机制,落实部门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内容与举措。二是切实增强农办扶贫合力。把农村工作指导员重点派驻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把低收入农户尤其是下山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列入农民培训主要对象,把下山移民新村建设列入村庄整治示范村建设,合力推进扶贫工作。

全文阅读

市委计生扶贫建立安排意见

为实现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省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人口计生、扶贫部门以少生优生、脱贫致富为目标,将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在移民搬迁、产业开发、技能培训等方面优先优惠计生家庭,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地区的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迈出重要步伐,基本形成了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有效结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机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

当前,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贫富差距的新阶段,同时,人口又正处在第四次生育高峰期,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相互交织。贫困地区人口多、增长快、素质低;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相对贫困问题仍然突出,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推进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做好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尽快脱贫致富。

二、明确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工作力度,加强对计生贫困家庭的扶持,提高计生家庭的发展能力,实现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素质得到提高,人口结构趋于合理。促进贫困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制订完善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到2015年,力争使全市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计划生育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家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家庭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和服务均等化得到全面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市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与社会长期均衡发展。

(三)基本原则:

全文阅读

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应有之义和基本标志。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作为国家秦巴山片县(区)、省定贫困县(区)和革命老区,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必须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连片扶贫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在明晰工作路径、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和办法,发动群众一起干。

巴州区总人口82万,现有贫困村114个,2015年底,有贫困人口17013户56035人,贫困发生率10.6%。当前,实施新居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同步整体推进,进展有序,可望达到预期目标。但要使贫困户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减少支出,确保持续稳定增收不返贫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鉴此,巴州探索推行“统分结合、多元聚力”推进模式,强化各类政策措施落准落细落实,决胜到村到户到人“最后一公里”,确保贫困群众扶得起来、稳得下去、兜得好底。

集中力量办大事

巴州区紧扣贫困村销号目标,聚焦村民的普遍关切,着力破解村域发展的共性难题,把治贫大事办实办好。

支委统领。充分发挥支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各级到村帮扶力量的调度、各项工作期量进度的安排、村内各类重大问题的决策等均在支委统一领导下进行,避免各自为政打混仗,确保村域脱贫攻坚整体协调有序。

规划统定。紧密对接区、乡(镇)相关规划,组织各级挂包干部、行业专家、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集思广益制定村域骨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村聚居点等实施规划,做到顺民意、接地气、可操作、能实现。

资源统调。村域骨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新村聚居点建设等,涉及跨村民小组和作业班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调配问题,由村“两委”统一制定操作办法及补偿标准协调解决,避免因局部梗阻而影响全村进度。

资金统管。凡属应由村级管理使用的各类资金资产,统一实行专人专账专用阳光化管理,支委会集体决策、村委会执行落实、监事会监督核查,并及时按程序向村民公开公示,确保一分一厘都用在刀刃上。

全文阅读

审计局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自2016年与乡社区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区审计局按照区委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统筹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有效推进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一、建立扶贫工作机制。

根据安排,区审计局脱贫攻坚结对包保乡社区,该社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已死亡2户),2014年脱贫4户,2015年脱贫5户,2016年脱贫34户,2017年计划脱贫6户,计划脱贫人口18人,区审计局安排6名干部分别包保该6户。2017年8月底,根据省扶贫办要求,调整村级脱贫攻坚帮扶责任人,区审计局安排7名干部共包保20户,其中:乡社区19户,独秀社区1户。

区审计局从建立机制入手,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一是建立包保制度。成立局脱贫攻坚指导组,党组书记、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其他党组成员、科级干部、科员共同参与,形成全局包保机制。局所有帮扶责任人按照“一对一”结对帮扶原则,每月至少一次深入帮扶村进行走访调研,与乡村干部、扶贫联络员共商扶贫对策,实行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到包干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建立扶贫联络制度。安排1名干部为扶贫工作联络员,负责与区扶贫办、区有关单位和结对帮扶村沟通联络,确保扶贫信息畅通,形成互动发力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扶贫工作反馈制度。要求帮扶联络员、帮扶责任人定期汇报工作开展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建议以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几年来,我局围绕产业扶贫项目、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医疗保障和子女就学等多次召开扶贫工作协调会,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因人因户精准施策。

一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局帮扶责任人深入、独秀社区,调查走访贫困户,通过户口本、身份证、扶贫手册等资料核实贫困户家庭成员基础信息,察看扶贫对象居住环境、家庭财务,通过交心谈心,全面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收入和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对贫困户住房、收入来源、支出情况、饮水安全、交通出行、享受惠农政策等情况进行了详实调查登记,同时拍摄照片,确保情况清、底子明、数据准;二是精准找出致贫原因。通过走访交流了解到,贫困户因身体或智力残疾、重病、慢性病、身体衰老及失去劳动能力等因素致贫。只有找准贫困原因,精准把脉,才能找到治贫之策,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脱贫办法;三是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出问题,分类施策,因地因户制宜,尊重民意,一户一策,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与贫困户共同商议制定个性化年度扶贫计划,采取帮扶措施。

三、发挥部门资源优势多元化扶贫。

区审计局利用部门资源优势,坚持把引进社会力量帮扶作为提高结对共建实效的有效途径,推动结对共建向纵深发展。协调区财政局,帮助社区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支持村级道路建设;协调区残联,为视力障碍贫困户争取盲杖;协调区卫计委、医保局、退伍军人事务局,为因病贫困户争取医疗费用报销;协调区教体局,为贫困户家庭学生申请助学金;协调区农业农村局,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协调区人社局,帮助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