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厂工作经验总结

纺织厂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研究

一、晋中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背景

萌芽期(1919—1924):1919年,阎锡山在其叔父徐一清的帮助下拟筹资150万银元,以一百元为一股共15000股,在榆次城北门外成立“山西晋华纺纱股份有限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累积,到1924年6月1日晋华纺织厂正式开工生产,并同时改名为榆次晋华纺纱厂(晋华纺织厂编《生命的历程•晋华纺织厂生产经营情况及1994—2001年亏损因素分析》,2002年)。发展期(1924—1937):1929年,晋华纺纱厂扩存股本到300万元(银币),并扩建厂房,增加纱锭,设备也在不断地补给更新,到1934年,除租赁祁县织染厂外,晋华成为共同拥有纱锭41744枚、布机480台、毯机4台的全能纺织厂。1935年11月随着上海技术人员的输入,晋华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1937年春季增加线锭1504枚,成为旧晋华产量最高的年份(晋华纺织厂编《生命的历程•晋华纺织厂生产经营情况及1994—2001年亏损因素分析》,2002年)。低谷期(1937—1945):1937年10月3日晋华由日寇实行军事管理,改名为“军管理第十二工厂”,主管者为“东洋纺绩会社”。1942年改归山西产业株式会管理,更名为“榆次纺织厂”。八年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从该厂榨取巨额利润达51577004日元,相当于24个晋华纺织厂。厂里许多设备损坏严重,陷于瘫痪(山西晋华纺织一厂破产清算组《山西晋华纺织一厂历史回顾》)。恢复期(1945—1949):1945年晋华被接管,直属山西省西北实业公司。1948年7月18日榆次解放,晋华恢复生产。1949年9月开出纱锭26000枚,布机492台,当时的工人全部就业。全年共生产棉纱1.23万件(2232吨),棉布340.19万米,棉毯4800条,总产值(以1957年不变价计算)为946.93万元,占1937年的38.23%(山西晋华纺织一厂破产清算组《山西晋华纺织一厂历史回顾》)。

二、晋中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优势

晋华纺织厂从艰难地创办,逐渐地发展,到跌入谷底,后逐渐恢复,其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也经历了一些发展和变化。生产技术主要包含5个方面:厂房建筑、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动力供应、原料分析;经营管理包含3个方面:销售管理、经济效益、人员分配。

(一)生产技术

1.厂房设备齐全

一战后,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车间厂房也由以前的砖木改为钢筋水泥结构,除限于地面和其他原因偶有二层或三层外,均为锯齿式平房。晋华聘请英籍工程师李密度设计厂房图纸,采用当时流行的单层锯齿形厂房,绝大部分采用混合结构。晋华共有8个库房,其中1—5#库为成品库,6—9#库为原棉库。成品库采用普通的砖混砖木结构库房,顶上有透气孔,窗户开在右侧面,采光较好;原棉库面积要较成品库大一点,库房门设计呈欧式风格,更为独特的是窗户开在房顶,每座库房均有7扇窗户,库房前部房顶各有两个样式别致的透气孔。晋华的生产及配套设施较为全面,建筑布局比较合理,除厂房主要部分为混合结构外,其余均为砖木结构,且建筑风格各异,其中会议厅为典型的欧式风格,其余建筑较好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风格,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思想。

2.生产设备精良

全文阅读

梅自强 见证技术改革30年

梅自强院士毕生致力于我国纺织工程技术方面的开发研究,他见证了我国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棉纺织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的全过程。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很大成就,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1978是276万吨,2007年达到3500万吨,增长了12倍。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占世界总量的40%。我国化纤产量从1978年的28.5万吨增长到2007年2389万吨,目前已占全世界总生产量的50%。纺织品和服装出口1978年是24亿美元,2007年达到1756亿美元,增长了近70倍。1978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为3.6公斤,到2007年达到11<12公斤。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巨大发展。

棉纺织科技进步成果

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基础性产业,纤维加工量占全行业的65%左右。1978,全国棉纺纱锭数为1500万锭,到2007年,全行业统计数字显示有9900万纱锭,实际可能已超过1亿锭,三十年来棉纺行业产能增长了六七倍。与此同时,棉纺织行业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目前,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设备占全行业棉纺装备50%以上;1978年,棉纺设备主要是“A”系列和“1”字头的第一代第二代设备,目前已被第三代FA系列及第四代所取代;2007年,国产的成套棉纺新设备已经达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我国生产装备水平,产品质量上去了,用人减少了,生产成本下降了,产品竞争力提高了。30年前的1978年,我国万锭用工人数平均为250人左右,现在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万锭用工人数基本都在100个人左右,有的企业已减少到60人左右。目前全国棉纺纱锭万锭用工人数最少的是无锡国棉一厂,已减少到30人,前不久有消息说这个企业在无锡太湖工业园的两个新厂甚至可以达到24人。

技术装备上去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人、提高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在目前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进步可以减少用工,通过将工人平均工资提高的方式留住工人。

几代人付诸努力的清梳联

纺织行业技术装备的提高经过了我国几代纺织人的努力。棉纺的主要装备之一清梳联合机就是经过几十年、几代纺织人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今天国产设备取代进口的成绩。

全文阅读

探索棉纺新技术 共谋良性发展

“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在前不久于江苏常州召开的2011全国纺纱新技术、新纤维应用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350多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开发纱线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朱北娜:应势而动

本次会议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中棉行协纺纱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常州市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协办,立达纺织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支持。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成斌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常州市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会议当天,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做了主题演讲,对我国棉纺织行业现状、2011年行业运行情况及纺纱新技术、新纤维的应用情况逐一进行了介绍。

朱北娜说道,我国棉纺织行业经历了2010年的快速增长后,作为我国“十二五”的开头年,2011年第一季度棉纺织行业市场运行总体较好,自3月中旬起,受国际、国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棉纺织市场走弱,至5月底,市场趋于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产量方面,截至2011年5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约4000户规模以上纺纱企业累计纱产量为1080万吨,同比增长10.13%;约3600户规模以上织造企业累计布产量为229亿米,同比增长15.50%。第二,市场运行方面,4月中旬开始,棉纺织企业接单已经非常困难,形势愈加严峻。从棉纺织原料和产成品今年以来的价格情况,可以看出,3月中旬之前,原料棉花、企业出厂的棉纱和坯布售价都保持着增长势头,但4月和5月份都出现了快速的下降,进入6月份原料跌势趋缓。第三,原料价格的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信心,观望情绪浓厚,下单谨慎,市场总体需求不旺,棉纱价格跌幅紧跟原料价格跌幅,行业目前“高价库存,低价产品”的状况严重影响整体盈利能力。纺织企业正在通过产品研发、新型原料的应用等措施积极应对。

朱北娜强调,总体上,我国棉纺织行业发展基础较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纺织装备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棉纺织行业仍处在一个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产业内部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也不乏一些外部因素阻碍棉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棉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是:宏观货币政策调整频繁,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国际竞争力面临考验:能源、资源供应紧张或将制约企业生产;行业税赋负担重,企业利润空间缩水;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源紧缺;下游需求不旺。产品基本上处于同质化竞争、品种单一、对外销依赖度过高等。

“因此,未来我国棉纺织行业将围绕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效益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这都离不了纺纱新技术和新原料的应用,这是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同时,朱北娜指出,多元纤维差别化加工技术、新型环锭结构纺纱技术、喷气涡流纺技术、转杯纺技术、自动化应用技术将是今后重点推广应用的纺纱新技术。

纺纱新技术备受关注

全文阅读

基于物联网的纺织厂除尘系统

摘 要:为了降低纺织厂维护成本和工人患职业病的概率,构建一套基于视频识别、异质传感器融合和无线通信等物联网技术的智能除尘系统。将纺织厂进行立体网格划分,采用“地车-空飞”模式,空中选择三架四轴飞行器依次完成空中杂尘检测,静电除尘和反馈验收等任务;地面用智能小车协助飞行器进行定位,全方位的对厂区进行除尘作业。同时,根据厂区杂尘程度和除尘需要,可以切换定位模式,便于人工精确除尘。该系统成本低,维护便捷,除尘效果良好。

关键词:物联网;除尘;系统

1 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工业,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又是最大的出口国,拥有近1300万吨纤维资源和占世界1/4的纤维加工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很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连年以两位数增长。我国纺织工纤维加工量达20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中国纺织服装业己成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

纺织工艺是将纺织纤维加工成纱、线和纺织品的过程。棉纺在纺织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纺纱过程的流程为:开清―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工程,根据纱线产品的要求不同可能还要增加条卷、精梳等工艺过程。其中生产中的细纱车间是纺纱过程的成品车间,此处纱线的物理特性及结构不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整个纺织生产和产品的质量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空气中分布着很多微细的油烟和碳黑颗粒。当这些微细颗粒物在细纱车间的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细纱表面呈现灰黑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灰纱”现象。其中尤以细支纱、化纤纱比较严重。严重困扰着纺织企业的生产,给纺织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困绕纺织厂产品质量的一人生产难题。

国内纺织行业多年来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但都不能同时满足高效、经济,又使用维护方便的要求,故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基于上述背景,设计了“纺织厂物联网格智能除尘系统”,旨在降低纺织厂维护成本和工人患职业病的概率。

全文阅读

棉纺织业与城市化进程:1921-

摘要:关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一般认为是由于近代京汉和正太铁路在石家庄市附近修筑,建国以后则由于石家庄成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所具有的政策优势。但毋庸置疑的是,棉纺织业发展在石家庄市人口聚集、产业振兴及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纺织业;石家庄市;城市化进程;近现代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70-04

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仅几十年时间,便从小村庄发展成为省会大都市,成为中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个案,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化过程,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即农业社会形态向工业社会形态转化的过程。①石家庄城市化开始于20世纪初,京汉铁路全线竣工和正太铁路通车,使石家庄市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此为推动力,石家庄市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铁路的兴建和运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个诱因,更为重要的是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工商业趁势崛起,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员和人口,扩展了城市版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大发展于50年代的石家庄市棉纺织业,使地理优势成为产业优势,并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并作为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石家庄的城市化进程。

一、棉纺织厂的兴建与纺织业的发展

石家庄发展纺织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西临煤炭基地,东、南、北三面横亘着辽阔的华北大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其棉质色白质优,最适合纺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石家庄市仍是获鹿县的一个小村镇,工商业不发达,机器纺织业更是空白,所产棉花多以外销为主。

1922年10月建成并投产的大兴纱厂使石家庄纺织业完成了由手工业小生产到近代化机器大生产的过渡,标志着石家庄近代城市化的开端和发展。大兴纱厂建成后,利用优越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迅速。1926年拥有纱锭2.5万枚,织布机300架,纺毯机8架,工人3 300~3 400名①;1928年拥有纱锭2.4万枚,织布机290台,工人3 100余名②;1933年拥有纱锭2.4万余枚,织布机390余架,工人3 200人③;1934年拥有纱锭3万枚,织布机1 000架,雇有工人3 600余名④。之后由于连年战乱,棉纺织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到1947年石家庄解放时,只有大兴纱厂一家大型企业。1948年,石家庄私营小型棉纺企业纷纷兴起,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57个,其中轧花企业5个,棉纺织企业52个。但大型棉纺织企业仍然只有大兴纱厂1家。

“一五”期间,国家调整工业布局,重点投资建设石家庄棉纺织基地。1953年4月,石家庄纺织一厂破土兴建,1954年1月正式生产,仅用了1年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月,是“一五”期间国家纺织工程高速度、高质量的一个典范。之后又相继建成了石家庄市纺织厂(国棉六厂的前身)、国棉二厂、三厂、四厂、组建了国棉五厂(原华新纺织厂)、七厂(原大兴纱厂)几个大中型棉纺织厂。石家庄市纺织基地的建设,从土建工程、设备安装、新工培训到试车和正式生产都做到了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各棉纺企业投产后,都是一年半左右实现利税并偿还了国家投资。⑥1981年建立了联营企业棉纺八厂。1988-1989年又建立了华光纺织有限公司、石润纺织有限公司和明兴色织有限公司等3个三资企业。1957年纺织基地基本建成时,全市棉纺织行业共有纱锭462 420锭、布机14 964台;1970年有纱锭467 484锭、布机14 732台;1980年有纱锭517 488锭、布机16 254台;1990年有纱锭783 116锭、布机20 954台。⑥

全文阅读

纺织企业的新标准

天祥国际检验集团(Intertek)是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公司。目前,它已为全球纺织业设定了测试与检验的新型系统,其目的是检测纺织厂的环保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该公司声称,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中,企业必须顺应全球贸易、采购、销售方式的不断变化,应对新兴市场带来的影响,扩大产品种类,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成本、减少供应链风险,同时又要在整个商业经营过程中达到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为此,他们设定了新的纺织工业标准,即新型纺织厂资格认证项目(MQP)。该公司向全球中小纺织企业、品牌提供商和自称对社会与环境高度负责的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旨在通过合作的方式帮助企业,让供应商进一步理解,实现和履行环境社会职责的重要意义。

天祥集团可持续性解决方案执行部总裁安德烈・锐古(Andre Raghu)说,“未来纺织生产商的成功取决于他们将社会职责与成本效益结合起来的状况,是否强调可持续性价值。当然,主动为社会负责的纺织企业将会获得更优异的生产环境,赢得更多的全球市场。他们会将短期的商务战略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远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消费者在购买其产品时,能权衡其真实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看重价格。”

该集团发言人认为,纺织厂若没有一个社会与环境责任的检测体系,那么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对零售商、消费者可能构成威胁。由此,其产品的可持续性价值和承诺就存在较大的问题。MQP的重点在于,向纺织公司提出新的环保与安全要求,其主要体系是:产品供应链的深度透明、降低风险的理念、独立的价值评估、厂家顺应市场的速率、降低开工成本的方式,以及顺应市场与制定相关决策的能力。

凡对天祥集团公司MQP检测体系感兴趣的纺织企业均可在该公司新设网站登记注册。全世界的企业都可借助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其质量与环境进行检验,获得新型标准化评估。针对零售企业,该公司在全球提供最低化需求的技术专家,采取巡游指导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

MQP质量评估还包含典型的纺织生产过程:如纤维生产与加工、纺纱、纱线预处理、纺织品生产、漂白、印染和涂层等。MQP环境评估主要依据准确的数据、综合参数与纺织厂环保生产有意义的信息,如废物处理、节水与节能以及相关的管理决策等。天祥集团还认为,这个新项目是迄今为止最新型的责任型纺织企业生产模式,他们还将为明天的工业企业提供有效而清晰的协作资源。

天祥集团为纺织工业设立检测新标准与全球大环境分不开。目前,世界环境急剧变化,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产品的安全质量检验技术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这样的形势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该公司正是瞄准了这一潜在的市场需求而采取的措施。

(据美国《生态纺织品》最新消息/headline_details.php?id=884)

全文阅读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之路

实施CSC9000T管理体系在重点企业的试点.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2007年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可谓是“多事之秋”。先是中国食品出口受列了“有毒论”影响,紧接着又是中国制造的玩具被召回,还有中国制造的鞋帽服装类产品在国外屡受反倾销等贸易壁垒阻碍。一时间,“中国制造”似乎成了风暴中心,多少人的神经因此而紧张,多少家媒体的视线又在时时注视着中国企业,而在风暴中心的中国企业,又将何去何从?

受人民币升值、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银行多次加息、劳动力成本提高、物价涨幅过快等主要因素影响,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735.3亿美金,比去年同期增长17.4%,增幅较去年同比下降了7.1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保护其国内纺织行业的利益而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加以限制。如土耳其外贸署12月24日第26386-2006/6号官方公报称,依据2004年制定的《关于特定纺织品进口监控和保障措施条例》的规定,土耳其政府认为自中国进口纺织品对土耳其市场造成市场扰乱或市场扰乱的威胁,因而决定2007年继续对我国出口44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而随着欧盟第6次“扩容”的步伐加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也成为了欧盟成员,从我国出口运输到保、罗两国的相关类别纺织品也将被纳入《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管理,出口数量增幅也将被限制。而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这两个国家已成为我国纺织品进出口金额大幅增长的贸易伙伴。因此,对于广大与上述国家有较大纺织品,贸易往来的企业无疑于雪上加霜。

针对国内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国际和国内社会的普遍关注,几乎所有的欧美企业都对其全球供应商实施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核,只有通过审核与评估,才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对于同一家供应商和制造商,需要应对不同客户的守则的要求,并重复接受不同客户的审核。因此,国内企业希望制定一个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以减少企业负担。

当“中国制造”出口频频受阻,国外来华“验厂”风潮一浪高过一浪之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如何面对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隐蔽的国外“技术壁垒”?本刊记者于2007年9月12日-14日先后采访了爱慕公司苏州生产厂以及红豆集团,亲自探访实施CSC9000T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带来的效果。

制定中国产业界自己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

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基于相关中国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采用与ISO9000管理体系相同的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模式,便于企业在推行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时,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去。CSC9000T是中国第一个标准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也是国内第一个行业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

CSC9000T的核心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建立工会组织,健全员工劳动合同,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保持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考虑到国内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CSC9000T管理体系特别加强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管理规范,以帮助企业切实改进管理,在为员工健康与安全着想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被要求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行业首先感受到国际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要求。这也触发了纺织服装行业率先深入研究社会责任问题,积极寻求对策。2005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了CSC9000T总则及细则。2006年3月,CSC9000T实施指导文件。CSC9000T在摸索中前行

全文阅读

棉纺织设备引进消化问题剖析

我国棉纺织行业在经历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有目共睹,纱锭数已达到1.3亿枚左右,稳居世界第一,棉纺织厂达到5 300家左右。全行业先进装备占有率达到65%左右,花费数千亿资金购置国际先进设备,建立起大量具备生产“三无”(无卷、无接头、无梭)高质量产品的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流水线,使棉纺织企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上了新台阶。

但如果静心思考,我国有多少装备能够实现低能耗、高效率、高质量、高档次;有多少家工厂真正用好管好这些先进设备,为国家换取外汇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波在2011年终于显现巨大威力,对当前几千家企业是最好的试金石,大批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要么艰难度日,要么关门停产。同时也暴露出棉纺织业快速发展与持续稳定高水平发展的矛盾,即如何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转变为自己的核心创新技术,笔者就此议题做一探讨。

一、引进设备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思潮

1. 引进先进设备动机的误区

我国棉纺织企业一度把做强做大作为企业战略目标,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有的企业认为先做大再说,做大后名气响,能够获得政府支持,脸面有光。笔者曾经问过一个企业主,准备投资引进30万锭的纱厂生产什么品种,是否做过市场调研?他居然回答:不知道!反正贷款没问题,进口设备不愁做不出好产品。这种思想当前很有代表性。建造一个现代化的纺织厂既无技术论证也无发展战略目标,即使有论证多半也是走过场,或者把拥有先进设备就无形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把运营能力及效率当作战略来对待,实质是拍脑袋决策。

2. 产业变革、经济转型带来的大浪淘沙

我国在不到10年时间完成数千家国有企业的转、并、兼,参股、控股、拍卖、收购、合资等改革,人、财、物、土地资源重新分配,淘汰落后能耗高的设备,我国棉纺织各项技经指标、能耗水平、管理水平正处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阶段。少数原本有实力企业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生产出有国际品牌的一流产品。

但更多企业利用目前国内市场不完善、不健全的发展阶段只顾眼前利益,不从企业长远利益考虑,盲目发展,争抢原料,透支设备使用,必然会被国际大市场的无情巨浪所淹没。笔者所了解的一家企业于2004年转制,卖给 3 个出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口设备,几年下来并没有看到骄人的发展,而是勉强度日,有一家已关停半年多,估计难以再恢复。这不是个例,其原因可能有多种,然而分析大量中小企业的现状,最关键的问题是即使有先进设备却没有一套卓越、完善的企业运营系统的经营模式,优胜劣汰自然法则是不足为怪。

全文阅读

积极主动“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发展新跨越

纺织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深入发展、内外挑战机遇并存的今天,“对内以创新驱动促进可持续发展,对外以合作共赢实现‘走出去’共同发展”的思路,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并开始付诸实践。

一、上海纺织对“走出去”的认识

我们对“走出去”的认识基于三个方面:

第一、国内竞争太激烈。从客观上看,我们被是“逼”出去的,因为在“红海”里竞争,生存十分艰难。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传统纺织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是商务成本居高不下的上海地区,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所以必须“走出去”。同时,以实业为依托、具有产业链优势的上海纺织不能没有制造业。上海纺织集团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还必须让产业链延伸出去。

第二、全球资源太丰富。从主观上说,上海纺织要持续发展,蓝海生存发展的空间又大又多。尤其是各国开放、开发意识普遍增强,机会远远大于挑战。打开窗户看世界,是纺织产业发展的一片大好天地、蓝色海洋。其中纺织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资源非常丰富。有关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占了全世界的60%,但人均GDP只有5500美元,只占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怎么把上海纺织的优势做到国际市场上去,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第三、我们有走出去的初步实践。上海纺织有150年历史,建国后在国际化进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参与计划体制下的援外纺织厂设计、建造和工厂运作。先后在亚洲越南、非洲埃塞俄比亚等13个国家援建了32个项目。

第二阶段,内向国际化(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创办全国第一家合资企业――沪港合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第一家在境外开办的合资企业――申达制衣厂;第一批获得工厂直接进出口外贸权。目前,上海纺织集团对外贸易达到了50亿美元的规模。

全文阅读

社会责任建设: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关键

在第二届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上,杜钰洲指出,落实社会责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宏观的需要,也是纺织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2007年12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以人为本,承担责任,科学发展――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显示出纺织服装行业一年来大力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同时,此次年会邀请了供应链上利益相关方代表开展推进社会责任建设的务实性对话与交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纺织工业协会在指导推动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注重行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喜人成绩,并对纺织工业协会今后推动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工作提出了五点意见(讲话见66页)。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大会上指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是纺织服装行业实现转变增长方式,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举措。围绕党的十七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纺织工业确定了行业主攻方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落实社会责任是纺织服装行业自律四个内容之一。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杜钰洲说,CSC9000T启动顺利,经过去年首批试点企业和2007、2008年的“10+100+1000”试点项目的开展,部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制度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提高,CSC9000T有效地增强了跨国供应链的合作机制;社会责任自律得到了国际有关组织的认同,使中国纺织工业融入全球化地位有所提高,信誉有所增强;CSC9000T在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杜钰洲认为,贯彻CSC9000T的任务很艰巨,需要更好的总结经验、交流经验,研究更好的措施,下决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全行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贯彻水平。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总结两年多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与推广的经验、成果及挑战时指出,如何鼓励企业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持久积极性,如何减少验厂、重复验厂乃至取消验厂,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是否应选择循序渐进之路,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孙瑞哲提出了“CSC9000T‘2008’计划”及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行动计划:第一,力争CSC9000T的执行企业、建制企业及参评企业达到200家;第二,完善CSC900T体系发展;第三,建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服务增值机制及其八项具体措施:开展完成10+100+1000项目,CSC9000T体系在重点行业企业内的推广(服装及家用纺织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人员的培养,CSC9000T体系升级、细化及标准化,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建立与推广,国际推广与合作,绩效数据库及资料库的持续建设和优化,社会责任专题培训及咨询服务,即为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社会责任培训及咨询等。

在“构建负责任的纺织供应链”主题演讲中,来自欧洲外贸协会(FTA)的Heniz-Dieter Koeppe对协会CSC9000T的推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提出了今后合作的方向,来自美国环球社会责任生产认可组织(WRAP)的StuartWebster表示下一步将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按照一种技术委员会的方式研究双方之间各种项目的协同与配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