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放射医学

放射医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放射事故医学预案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厅直有关单位,省直、部属驻穗医疗卫生单位,有关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我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我厅组织制定了《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特别是已建或将建核电站的市,务必结合实际,做好各项前期准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核与放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突发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全文阅读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研究

1医学放射物理学新进展

医学放射物理学是以物理学知识研究和解决有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交叉学科。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不断地在临床应用和实践,目前已发展成现代医学的重要学科。现今的放射诊断(包括核医学诊断)已具有良好的设备如X线诊断机、CT(计算机断层摄影)、DSA(数字减影仪)、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这些技术的创新必然改变医学影像的思维。原来的二维模式被现代的三维(立体)甚至四维(脏器移动、血管搏动)影像所取代。从解剖学结构转化成功能化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水平),能够观察到非常细微的形态学改变,其图像质量、清晰程度和扫描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为医学的提高,为数字化医院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除诊断机外,60钴治疗机、直线加速器、近距离治疗机(后装机)、伽玛刀(γ刀)和体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等设备的不断完善,为恶性肿瘤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手段。两者的结合是发展现代医学牢固的支柱。近年来从放疗机又派生出很多治疗肿瘤的仪器。国内能见到的有“超声聚焦刀”“射频治疗仪”“各种热疗机”“氩氦冷冻治疗刀”等,虽名目繁多,然皆属于物理学治疗肿瘤的范畴。其治疗效果,各单位僅有少量报道,难以确切评价。

2影像诊断技术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影像技术在现代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而且贯穿于肿瘤放射治疗的全过程。对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治疗方式选择、生物靶区的精确定位、外科手术方案中的切除范围、疗效监测和评价、治疗后随访、复发再分期和再次治疗计划的实施等各个阶段提供了精确信息,极大地促进了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新的影像信息源和成像新技术迅速普及,使放射治疗从常规放疗转换成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和图像引导放疗(IGRT)[2]。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组合型一体化设备先后问世例如CT与直线加速器组合、PET与CT组合[3],PET与MRI组合等,打破了医学影像与肿瘤临床治疗的传统界限和模式,经历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单纯形态到功能结合,从宏观诊断向微观和分子水平诊断的发展过程。

3放射治疗物理学新进展

随着计算机的临床应用和医学影像新技术的问世,先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放射治疗仪器,使三高一低(高剂量、高精度、高疗效和低损伤)这一治疗目标成为可能。最具代表性的设备有X刀和γ刀[4]、智能跟踪放射手术加速器(Cyberknifer)[5]、断层放射治疗机(Tomotherapy)、动态靶向定位治疗机(dynamictargeting,DT)[6]、影像引导放疗机(imageguidedradiotherapy,IGRT)和诺力刀等。以往的常规放射治疗虽有效果,但受到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耐受量的限制而被迫中断。提高肿廇组织剂量,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改善“治疗增益比”就能增加局部控制率和治疗效果。适形放疗能使肿瘤在照射过程中高剂量区剂量分布在三维(立体)方向,不但与肿瘤靶区形状一致,且其强度均等分佈,但当肿瘤紧邻或包裹正常重要组织时就必须对射野各点的输出剂量率或强度进行调整,使周围正常组织受到保护,从而引入了调强的机制。1993年临床开始应用调强适形放疗和逆向治疗计划设计[7],不仅能使照射与靶区形状一致,还能通过动态多叶光栏(MCL)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整,使多束不同强度的射线束穿透治疗区形成射线边界锐利(类似刀切),射野内各点剂量均匀的照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放射治疗领域内一次重大的历史飞跃,对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放射治疗物理学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已满足临床放射治疗的需要。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特别是调强适形放疗中有关照射时间,剂量分割,各单位自行设定,无常规可循。其次,肿瘤靶区的精确定位,亚临床灶的判断,照射时病人的移动均很难撑握及控制。希望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

4高LET(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尽管加速器所产生的X线和电子线,60钴所产生的γ线能量很大,能杀死大量癌细胞,但当射线进入人体后,沿着行进的径迹(轨迹)其传递能量却很小称低LET,低LET对缺氧细胞和静止期细胞(不参与分裂和增殖的细胞)起不到杀灭的作用。因此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研究高LET射线。这类射线的生物效应对细胞氧含量和细胞分裂(增殖)各期的依赖性较小。它们可以在缺氧或低氧状态下仍可起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问世的仪器有快中子、负π介子、各种重粒子及质子等。临床已开始应用,更多的还处于研究阶段。国内中子刀临床已开展,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质子治疗[8]正在试运行中,这些仪器造价昂贵,费用难以承受,短期内无法普及。在高LET治疗中要算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boronneutroncapturetherapy,BNCT)[9]能量释放最为猛烈。它是一种通过发生在肿瘤细胞内的原子核爆炸摧毁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给患者注射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10B)能与肿瘤细胞有很强亲和力的特殊化合物。当进入人体后迅速浓聚于肿瘤细胞内,此时用超低能中子射线照射,中子射线与进入肿瘤细胞的硼元素发生核反应,释放出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即使少量的α粒子在肿瘤细胞内释放就足以杀死肿瘤细胞(此种方法类似于氢弹爆炸必须有引爆装置才能发挥氢弹的威力)。该治疗方法尚处在实验室阶段,国内亦正在酝酿之中。

全文阅读

核医学放射性废物处理

【摘要】 核医学的各项检查跟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紧密相关, 放射性核素经过一定时间的衰变, 将产生一定的放射性废物, 如何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措施处理好放射性废物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核医学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作一综述。

【关键词】 核医学;放射性废物;分类;处理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上应用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诊断、治疗疾病和研究疾病。在内容上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大部分。实验核医学是应用核素及其核射线进行生物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临床核医学是包括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 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诊断核医学由以放射性核素显像及脏器功能测定为主的体内诊断法和体外放射分析为主的体外诊断法组成。治疗核医学是通过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所放射出的射程很短的核射线, 对病变进行内照射治疗[1]。综上所述, 核医学的各项检查跟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紧密相关, 放射性核素经过一定时间的衰变, 将产生一定的放射性废物, 如何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措施处理好放射性废物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保障。

核医学工作中, 放射性废物主要是固体废物、废液和气载废物, 应该根据废物的性质、形状、体积以及核素的半衰期、类型、比活度等选择相应的处理办法, 始之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和在相应的工作场所造成不必要的电离辐射。固体放射性废物如做P32皮肤病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试纸、喝吸碘药物及碘治疗药物的器皿、做核医学显像时淋洗出来放射性药物的小分装瓶及注射器等, 均放于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记的污物桶内, 周围加有屏蔽, 远离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 在污物桶的显著位置标上核素种类、废物类型、比活度范围、存放日期。

核医学放射性废物包括短半衰期核素废物和长半衰期核素废物两种, 短半衰期废物主要采用放置衰变法处理, 即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比活度降低到7.4×104以下后或存放大约10个半衰期后, 即可按一般废物处理[2]。长半衰期核素废物可采用缩小体积, 主要用焚烧法和埋存法处理, 集中封存或按当地规定送交指定地点或部门统一处理。焚烧法是将可燃烧的放射性废物充分燃烧, 燃烧应在特质焚烧炉中进行, 周围有足够的隔离区, 烟囱应足够高, 并有滤过装置, 以防止污染环境。产生的放射性气体如量小则直接排入大气, 量大用冷凝法或吸附剂捕集。埋存法是将不可燃烧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可燃烧的固体废物燃烧后的残渣埋在地下, 选择远离市区没有居民活动的地方, 不能靠近水源、不易受风雨袭击扩散的地方。

核医学放射性废液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水溶液或与水可以相互溶解的有机溶液, 其处理方法基本与固体废物相同, 即短半衰期的核素主要以放置为主, 长半衰期核素以焚烧和埋存为主, 不可排入下水道以免造成污染。而另一类是不能与水混匀的有机溶液, 排放入下水道为主要处理途径, 但排出水中放射性浓度不超过1×104 Bq/L。废水处理主要有稀释法、放置法和浓集法。稀释法适用于量不多且浓度不高的放射性废液, 放射性废液用大量水稀释, 再排入本单位下水道。放置法适用于短半衰期核素, 浓集法是采用沉淀、蒸馏或离子交换等措施, 将大部分本身不具放射性的溶剂与其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质分开, 使溶剂排入下水道, 浓集的放射性再作其他处理[3]。

对注射或服用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应有专门的厕所, 对患者的排泄物实施统一收集管理, 放置约10个半衰期后排入下水道, 如池内沉渣不易处理, 可进行酸化, 便于排入下水道。碘131治疗患者的排泄物处理, 必须同时加入NAOH或10%KI溶液, 然后密闭存放待处理。

放射性气载废物对低密度的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 可通过实验室内的通风橱排气烟囱(高度应在周围50 m以内建筑物的3 m以上)排入大气, 利用大气使其稀释和扩散。

全文阅读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

1影响诊断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3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4结论

总之,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使得肿瘤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的精准,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放射肿瘤工作者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进,各种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技术出现,使得肿瘤的治愈率逐步提升,放射治疗和诊断也能够对人体中的各个部位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就目前的放射治疗技术来说,其还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也只能起到局部的治疗效果。因此,还需要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对放射肿瘤医学中的各项科技进行拓展和创新,这对肿瘤工作者而言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全文阅读

医学放射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间的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0-0-01

现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诊断、治疗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医学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就是众多医学技术的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包括X线、CT、MR、超声、窥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临床对影像学数据信息分析技术需求的增高,进而促进了医学影像信息学的产生与发展[1]。医学影像信息学指基于临床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临床影像分析、数据处理的技术管理系统,主要发挥收集和处理患者放射科的登记、分诊、影像诊断报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项信息查询等临床医疗信息的作用[2]。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无胶片化。临床实例分析结果显示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学相辅相承,共同促进、共同完善,本文主要对医学放射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间的关系展开探讨,以下是本次研究全部内容。

1.资料

1.1三维CT成像与医学影像信息学

医学放射成像技术能够简单、直观的反应患者身体内部脏器、骨头等病变情况,极大的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度及精密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存储量大、分析速度快等特点逐渐应用于医学放射成像技术,医学放射成像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医学放射成像信息的数字化转变,简化了医学影像分析难度,提高了图像分析的准确度,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放射成像图片的质量,并且有助于医学影像图像数据的系统化管理,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同时有助于医学信息系统化管理[3]。

具体应用实例包括三维CT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其图像分辨率、数据采集速度、射线利用率、人体射线吸收剂量分别向着更高、更快、更高、更低的方向发展,现代临床应用的锥型束螺旋CT即随着平板(2D)检测器的发展,影像学的发展逐渐解决了传统医学放射成像不能解决的全身或者较长身体部位的检查问题,锥型束螺旋CT重建算法极大的提高了医学影像质量[4]。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实时X线平板(2D)检测器技术逐渐成熟,克服了传统组合断层成像数据采集速度慢、噪声干扰和几何失真等问题,获得高质量的实时数字X-线图像,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数字放射摄影和真三维CT图像信息采集[5]。

1.2多源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与医学影像信息学

传统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受信息采集时间、螺旋速度等限制,很难对运动心脏的临床数据进行采集。计算机软硬件、多媒体以及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人类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患者及临床医学对医学影像的需求及要求不断增长,这些均在极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科学工作者对医学影像技术的改革,为了克服传统螺旋CT成像检测技术的上述不足,科学工作者逐渐将医学影像信息学技术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2005年SOMATOM Definition双源螺旋CT检测器应用而生,该检测技术解决了单源螺旋CT检测器不能解决的心脏及冠状动脉情况的观察,但是双源螺旋CT则不存在精确重建的算法,为了克服这一技术问题,多源锥束成像装置应用而生,这一技术发展得益于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实现了快速、精准控制多个X射线管,进而实现了同时获取多投影角下的投影数据信息,这重建[6]。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放射成像技术向着更加快速、精准、方便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医学影像信息存储量,同时能够实现影像信息的远程分析。

全文阅读

浅析放射医学检查中射线防护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29-01

【摘要】:随着X线的发现及在医学的应用,给人类对疾病的诊断带来很大的方便, 放射医学常用的X射线检查有X射线摄片、透视、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tomography,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ngraphy,DSA)检查或治疗等应用越来越普遍,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穿透人体的X射线会产生感光效应和光密度效应,它们对X射线检查的成像很有意义,另外还会产生生物学效应,为此,如果人体接受大剂量的X射线后会引起机体组织发生辐射损害,例如基因的变异以及癌变等。在放射医学检查中要尽量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不仅要注重对患者的健康保护,同时医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加强防护意识。正确认识放射医学检查中射线防护对于降低人体接受X射线照射的重要性,进而降低受检者和医务工作者X射线辐射危害,让X射线检查更好的造福人类。

【关键词】: 放射医学检查;X射线;辐射危害;防护

放射医学检查中X射线检查如X射线摄片、透视、DSA检查或治疗、CT等医学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不断的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同。放射技术的应用有其特殊性。虽然随着X射线检查设备日益先进,但是X射线放射技术的应用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也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随着X射线检查应用的广泛,使得人类接受到的X射线剂量越来越多,有研究认为放射医学检查的年有效剂量占人体接受射线年总剂量的95%以上[1]。正确认识X射线辐射剂量在放射医学应用中的危害和如何更好的进行防护,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1、 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

机体受到X射线照射后会引起生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引起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其中随着X射线的照射剂量的增大,对人体的生物损害作用也就越来越多大。如果机体是敏感体质的人群,那么就更容易受到损伤和影响。随着X射线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引起的X射线电离辐射损伤现已成为一个医学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放射医学检查中X射线辐射剂量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除了增加癌症的风险外,X射线对人体的损害表现还有其他几个个方面:神经系统的脑脊髓细胞受损,接受特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会引起脑型放射病;内分泌功能前期增强后期降低;性腺功能降低,和卵子数量质量降低;造血系统会出现三系降低,大剂量效应会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免疫系统降低;消化系统的症状出现最早,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电解质紊乱等临床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死亡;其他系统的变化:皮肤干燥和溃疡、内障、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食道癌等。由于X射线辐射可以引起人体全身多器官组织的损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放射医学检查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X射线防护工作,把辐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2 受检者的射线防护

对于受检者的防护应特别重视,特别是病情严重患者机体本身的耐受能力和抵抗力就下降。在进行此项检查前,要查看下该病人之前的一些检查材料,避免不必要的额外的X射线检查,进而减少患者接受X射线的辐射。对于妊娠妇女和即将要妊娠的妇女要尽量避免采用X射线检查腹部和骨盆,除非在临床上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进行x线的诊断检查外。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必须进行相关的屏蔽防护,特别要注意保护性腺、活性骨髓、女性乳腺、胎儿及儿童骨骺等辐射敏感部位。患者的陪同人员应在检查室外等候,不得在无屏蔽情况下进人检查室。

全文阅读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和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和护理管理。方法针对临床核医学学科实施放射防护以及护理管理干预,观察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加强对核医学科放射的防护以及加强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感染率,确保医务人员以及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结论针对临床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以及护理管理,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加强护理质量,降低或避免感染率,确保病人以及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适合临床工作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临床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护理管理;放射性

核素核医学属于一门新兴的现代医学行业种类,其主要是应用放射性核素与相应的标志物对疾病实施诊断、监测、治疗与预后评价,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医学研究中[1]。伴随核医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与进步,其作用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越来越显著。核医学科主要应用到放射性核素,可以在能涉及到的范围内发生相应的外照射,结合照射物相应的污染进而产生内照射,然而对于放射性核素的合理管理十分重要,特别为必须长时间接触放射性核素的医护人员以及放射病人的管理。

1放射源的保护

一旦放射源的管理应用失误或放射源丢失,会导致护理人员、病人和社会人员遭受核素照射,对其生命健康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院核医学科针对放射源实施以下的管理措施:(1)把放射源集中放置到房间的固定位置,同时在其上遮盖铅防护屏风;(2)存放放射源的房间内安装监视器,有利于随时的监测,房门为铅防辐射门,门上张贴具有辐射有关的警示标志;(3)存放放射源的房间须实施实名登记管理,无关人员禁止进入;(4)进入或输出的放射源与药物必须认真记录,主要内容有:日期、放射源种类以及应用情况等。

2护理管理

2.1构建放射防护管理机构

医院领导应加强对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同时构建医院放射防护的工作组织,小组由预防保健科进行整体的负责,同时安排专人对放射防护管理工作负责。为了保证辐射治疗的安全,以及确保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法人代表必须签定有关辐射环境安全的保证书[2]。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免中心主任应负责放射性同位素的保管工作,不准出现失误。按照国务院、卫生部门等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安装工作的具体情况,医院制定了放射防护工作的管理制度,介入诊疗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医院放射事故的应急方案,医务人员培训学习,放射工作地方与个人剂量按时监测制度等。

全文阅读

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应用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查方式和可借助的载体也逐步呈现高端化和精细化的趋势,放射性医学检查作为当前人类疾病检查和监控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范围广泛[1]。本文系统解读了放射性医学检查的概念和意义,对放射性医学检查在当前医院的使用情况、使用方式、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解答。

关键词:放射性医学检查;应用;放射性核素;核射线

1、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定义和分类

放射性是指某些发生原子核能变化的物质释放出的一种可以用某种特定仪器观测到的射线。随着医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放射性在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医学领域也不断增多,当前我国的放射性医学检查主要包括X射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等。

2、当前我国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应用情况

2.1、X射线检查

X射线检查技术是当前医院对人们身体进行检查和疾病监测的常用手段,主要原理就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透视和摄片,常见的X射线检查主要包括X光透视、摄片、造影、断层摄片、CT等,X射线的使用目的主要是来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病变,使医生对病人身体的内部状况和脏器病变情况有所了解。

2.2、放射性核素检查

全文阅读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探讨

摘要:目的提出核医学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中若干需要关注的问题,提高预评价报告的编制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方法依据GBZ120-2006等相关国家标准,对照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易忽视、需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需注重布局与分区、防污染措施、三废处理、评价目标值设定、屏蔽目标选取、辐射危害评价、防护设施、管理制度及应急响应等各方面的评价。结论在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需结合诊疗实践,注重细节,切实将新的技术标准引入评价。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2.1布局与分区

与其它普通影像诊断、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一样,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也需要涵盖GBZ/T181中规定的各方面内容。但在核医学建设项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药后的患者也将成为一个流动的放射源,同时,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将成为污染源项的一个来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员之间的交叉照射,是核医学项目与加速器治疗、普通影像诊断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护措施评价中,除各房间屏蔽厚度的核实外,整个工作场所的布局、分区也是评价的重点。其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流、气流、物流的走向是评价的核心,在兼顾方便诊疗的同时,应尽量调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减少放射工作人员与给药后的患者、给药前与给药后的患者间的交叉照射。关键是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设单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想上尽量多的核素与诊疗项目,往往导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与建设单位前期沟通和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建设面积等条件,建议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规划条件以及人员条件下无法开展的诊疗项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导致无法满足放射防护的要求。

全文阅读

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基层医院疑难病症的诊断提供有利参考。方法:根据我院远程放射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远程放射系统的关键技术、效益及优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探讨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结果: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论:远程放射系统可以完全弥补基层医院因缺乏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生而限制医疗水平的问题,并在影像教学和远程会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远程放射学;基层医院;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微电子以及通讯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但由于基层医院发展较为落后,缺乏现代影像学诊断设备,或设备先进性不足,以及临床影像学诊断医生经验不足,对于疑难病症难以明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而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远程放射会诊系统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将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和重现,以实现远距离的图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好的对患者的疾病做出诊断。本研究探讨了远程放射学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价值,以为基层医院疑难病症的诊断提高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在影像科室安装Mini-PACS系统,并建立数字化资料库,然后安装远程放射系统,建立远程放射工作站,接入Internet网。

1.2 方法:医院成功安装远程放射系统后,与本地区某大型医院进行合作,将基层医院作为会诊的请求方,大型医院作为会诊的服务方[2]。对基层医院无法明确做出诊断的患者进行会诊;会诊时,首先由基层医院向会诊服务方进行呼叫,当会诊服务方的服务器接到会诊方的请求时自动进行连接;开始接收请求方发来的患者影像学图像及会诊资料,并存储会诊信息到本地。资料传送完毕后,断开与请求方的连接,同时服务方根据收到的会诊资料和患者图像,开始会诊。在会诊过程中,双方通过双向音、视频以及实时互动的电子教鞭,对双方屏幕显示的图像进行勾画、调节、图像测量等非常逼真的手段进行会诊,最后由会诊服务方填写会诊图文报告并发回给会诊请求方[3]。

同时对远程放射学会诊的病人资料进行专家会诊(其专家与远程放射学会诊专家为同一批人),远程放射学会诊与专家现场会诊的符合率及疾病的诊断率[4]。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