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我区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财政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根据财政部、省财政厅和市财政局的统一部署,现就我区财政系统开展“财政精神”提炼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践行财政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财政改革发展为目标,通过思考、提炼、总结和弘扬“财政精神”,进一步坚定财政干部职工敬业奉献的理想信念,夯实开拓进取的思想基础,凝聚干事创业的智慧动力,以财政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二、总体要求
“财政精神”提炼活动,是深入开展财政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总结和弘扬财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实际需要,更是推动新时期我区财政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提炼“财政精神”活动要坚持“三个突出”的原则:
(一)突出思想性。以财政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立足财政发展、改革、服务、管理等方面,围绕好思想、好作风、好意识、好传统、好行为、好经验,总结提炼能够真正反映财政干部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的“财政精神”表述词句,使之成为财政工作的思想根基和财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二)突出专业性。突出财政部门自身业务工作特色,结合近年来我区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在服务转型发展、推动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等生动实践中所取得的骄人业绩,认真思考和总结提炼“财政精神”表述语,充分体现财政部门的专业特点,真正凝结财政干部的思想灵魂、行为规范,代表财政部门的整体形象,引领财政事业的未来发展。
(三)突出群众性。“财政精神”源于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具体实践,要充分发挥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财政干部踊跃参加,集中民智,汇聚民意,努力在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形成最大共识,努力使提炼培育“财政精神”的过程,成为干部职工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摘 要:1994—2012年31个省财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地区间收支结构不同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差异的贡献显著;(3)财政收支结构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财政不平衡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因此,根据财政收支结构平衡财政收支差异,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需的财政支出给予不同的财政收入调整,对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有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财政不平衡;收支结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11-05
引言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是用于满足地方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其平衡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即“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分税制”,地方政府收支平衡状况表现差异性。
学者们分别从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已有文献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地方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和原因分析、收支结构在地区间是否平衡以及各自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徐涛(2011),张伦俊、陆建华(2001),李永友、丛树海(2005),王军平(2005),申嫦娥(2006),林颖(2009),陈志勇(2005),张明喜,(2007))。鲜有文献对地方政府收支结构对收支平衡的解释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和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财政收支分配差异对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否会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为政府从地区间财政收支结构出发,平衡财政收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新的视角。
一、理论分析框架
摘要:讨论公共财政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对应的概念,是对政府财政的客观要求,公共财政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特殊性质,而是政府财政的一般性质。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对政府财政职能的定位,是从另外的角度对国家财政的定义。两者的主要观点并没有本质的分歧。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应尊重不同社会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重视对转轨时期公共财政制度的研究;重视对我国公共财政应用理论的研究;实现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本土化;增强定量分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公共财政;私人财务;政府财政;公共财政论;国家分配论
在我国,研究公共财政问题是近年来的事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我国是否适用,也成为广大财政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拟就公共财政的一些理论问题谈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对公共财政概念的重新认识
讨论公共财政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公共财政的概念。笔者认为:
(一)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对应的概念,是对政府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财政)对应的概念,它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这里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指广大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公共财政行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性,是公共财政与私人财务的区别所在。从行为特征上看,公共财政是一种收入和支出活动,这构成公共财政与其他公共行为的本质区别。
显然,我们这里对公共财政概念的定义与传统说法有一定差异。按照传统观点,公共财政就是公共经济,就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由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公共财政几乎成了政府的同义词,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在这里,我们将公共财政表述为一种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是强调公共财政作为一种收支活动的行为寓意,也是突出公共财政作为政府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与政府本身在概念上的区别。
摘 要: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经济增长是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持续增加,两者关系密不可分。通过总结国外学者有关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并从时间、数量、内容三个维度归纳国内学者对中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提供理论框架及基础。
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关系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90-02
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出版,使得财政学正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1954年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的发表,通过其对公共产品的分析使得财政支出的研究成为财政学领域的主要枝干。这期间有很多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提出有意义的理论,如瓦格纳提出了“政府活动扩张理论”,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成长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政府的财政支出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政府支出的增长会快于经济增长。
一、国外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在形成财政支出分支后,近二十年时间里对财政支出的研究仍属于附属性的,如1961年《联合王国公共支出的增长》中皮考克和威斯曼提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在正常时期政府财政支出规模逐渐扩大,因为在既定税率水平下,随着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同步。1970年阿罗和喀西在《公共投资、报酬率与最优财政政策》中,指出在最优增长条件下,加入财政支出的居民消费函数经济增长路径发生改变,得出社会集中经济决策将优于私人分散经济决策,即政府积极运用财政政策与集中经济决策效果一致,实现经济最优状态。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严格意义的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才多起来。如1986年拉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中建立计量模型,对115个国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得出财政支出与GDP 应保持合理比例,当支出小于这一比例时,扩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超过这一比例,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发生挤出效应,导致负面结果;1990年巴罗在《一个简单内生增长模型中的政府花费》中讨论了内生增长模型中政府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了以政府支出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得出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
研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通常有两个角度,一是选取不同主体,如格默尔1983年选择27个较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其政府支出增长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分析后,得出其内部关系无法确定的结论。二是选取财政支出中部分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如泰勒兰斯等1984年根据69个国家数据得出国防支出增加会使经济增长下降,2008年戈德史密斯认为生产性投资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Barro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讨论最优税收结构的框架,分析经济增长中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并依据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必须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对财政支出进行优化:经济建设支出要做出结构性调整;文教支出应注重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国防支出的安排务必谨慎行事;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予以必要的控制。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结构优化 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政策调整,不断优化经济运行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财政支出是政府根据经济的需要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具体安排,能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产生很强的扩张作用,当然要使财政支出的这些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仅依赖于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更有赖于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目前,国外关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大致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如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确定或者没有影响。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如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2003),曾娟红、赵福军(2005),刘晓红(2006),何继善、汪东华(2006),王莉(2007)等。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有些着重定性分析,有些借鉴国外的理论模型做了定量分析,但是没有考虑时间序列的稳定性,而直接用OLS法进行回归。本文拟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巴罗(1990)的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理论分析框架
为研究财政支出结构最优,需建立一个以最优经济增长为目标函数,参照巴罗(1990)的研究方法,首先需建立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设一个封闭的经济由代表性无限寿命家庭、同质充分竞争性企业与政府所构成,家庭以消费获得效用(不考虑闲暇对劳动的替代)。企业按照完全竞争条件雇佣劳动与租赁资本进行生产,不存在折旧,并使其利润最大化。政府实行一次性的比例总税负,并为企业提供公共物品。
摘要:讨论公共财政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对应的概念,是对政府财政的客观要求,公共财政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的特殊性质,而是政府财政的一般性质。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对政府财政职能的定位,是从另外的角度对国家财政的定义。两者的主要观点并没有本质的分歧。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应尊重不同社会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特性;重视对转轨时期公共财政制度的研究;重视对我国公共财政应用理论的研究;实现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本土化;增强定量分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公共财政;私人财务;政府财政;公共财政论;国家分配论
在我国,研究公共财政问题是近年来的事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我国是否适用,也成为广大财政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拟就公共财政的一些理论问题谈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对公共财政概念的重新认识
讨论公共财政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公共财政的概念。笔者认为:
(一)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对应的概念,是对政府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是与私人财务(财政)对应的概念,它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这里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是指广大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公共财政行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性,是公共财政与私人财务的区别所在。从行为特征上看,公共财政是一种收入和支出活动,这构成公共财政与其他公共行为的本质区别。
显然,我们这里对公共财政概念的定义与传统说法有一定差异。按照传统观点,公共财政就是公共经济,就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由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公共财政几乎成了政府的同义词,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在这里,我们将公共财政表述为一种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是强调公共财政作为一种收支活动的行为寓意,也是突出公共财政作为政府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与政府本身在概念上的区别。
【摘 要】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推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并且各地方政府均以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为首要责任。作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有其特殊性。因此,研究中国财政分权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财政分权理论及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希望可以对中国财政分权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财政分权 政府行为 经济增长
一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适当的权力分配使地区和国家经济有条不紊地发展。财政分权就是这一重要思想的体现。财政分权是指中央给予地方一定的财政收支权力,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以便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自20世纪70年达国家实行财政分权改革以来,发展中国家也紧随其后对国内的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财政分权理论的提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将其归结为两个阶段。
1.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诞生,代表人物有Tiebout、Oates和Musgrave等人。以Samuelson、Musgrave和Arrow所提出的公共部门的性质为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将政府看作是无私的,不存在自身的物质利益,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提供公共物品的视角出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并且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要大于中央政府,因此,为了及时、准确的满足地方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中央可以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收支权力来提供公共物品,从而最大化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财政分权体制下,一个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当地居民需要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对周围地区的居民产生有利影响,即财政分权引起了公共物品的外部效应,这样地方政府为当地提供公共物品时的积极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为此,中央政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地方政府提供服务时产生的外部性,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产生了两方面的作用。其一,针对地方之间情况的不同,分权理论使得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财政收支权力满足当地居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其二,针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产生的外部性,中央政府对其作财政上的弥补,保证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政府会计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国政府会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经过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虽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仍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近年来的政府会计理论研究情况和成果进行回顾和评价,为未来政府会计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 文献回顾 评价
1994-2009年会计期刊发表政府会计论文情况分析
(一)会计类核心期刊刊登文章的数量结构分析
对会计类核心期刊发表政府会计类研究论文的数量结构进行统计,可以看出,1994-2009年我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总体篇数不多,为259篇。17种会计类核心期刊十几年刊发政府会计方面的文章占前四位的分别是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占了文章总数的70%以上。而其他核心刊物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较少,其中审计研究和中国审计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为0。这说明我国的政府会计研究起步较晚,学术领域的研究氛围不够浓厚,导致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相对发展缓慢。
(二)各种期刊刊登文章的年限分布情况分析
会计类期刊在不同年份内发表政府会计类研究论文的数量结构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反映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有关政府会计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是在2000年前后有关政府会计的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此段时间我国致力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国家政策导向企业会计研究,学者也更多地关注企业会计的相关研究。2002年有关政府会计论文数量开始上升,并从2006年开始大幅度增长。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2006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企业会计的国际趋同,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走向成熟,而政府会计的研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建立绩效政府、服务政府与透明政府的需要,因此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学术界也更加关注政府会计研究。二是国外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逐步成熟,以及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三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将我国政府会计研究和政府会计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摘 要:政府会计改革无论是对一国经济还是对公共管理水平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健全的政府会计改革框架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活动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转变政府职能,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现行的政府会计存在很多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会计改革能提高政府绩效、转变政府职能,同时也是政务公共的需要。在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府会计体系;渐进式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改善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等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政府会计;新公共管理理论;会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93-04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会计改革不仅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一国公共管理水平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的政府会计改革框架有利于政府更好地转变职能,增强财政活动的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从而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先进的政府管理体制相比,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财政改革的需要,无法准确、有效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信息,因此,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理性人”和“私人管理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假设前提,对旧的管理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有利于提高政府绩效、转变政府职能。
一、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20世纪70世代,兴盛于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一场大范围且影响力很深远的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着眼于建立高效、优质的政府,倡导政府功能定位和输出的市场化取向。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先进的管理理论,提出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服务理念应用到公共管理部门,这项运动促使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提高财政透明度,能够将政府的财务情况更全面地反映给公众,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政府财务风险,使得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监督国有财产。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更加关注公共服务的效率、效益和质量结果,包括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相互竞争的环境、重新设定生产力目标;增强国家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及合理利用能力,有效使用社会公共资源;分权经营管理环境取代了高度集中、分级制的组织机构,使得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决策更贴近基层,并为客户和其他利益机构的意见反馈提供更多的空间;通过灵活的分析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来反映政府管理的成绩。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引导下,政府将能够更加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环境变化、利益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摘要: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一方面,民生愈发受到关注,财政公共性的重要地位在改革中凸显,另一方面,以“大部制”改革为代表的政府规模合理化的改革也稳步进行。本文通过对最近20年来全国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得出财政公共性与政府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对政府公共支出和政府机构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税收筹划
一、引言
财政公共性作为财政的基本属性,凸显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表现为政府实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提供社会公众所不愿提供、无力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活动的相应财政支出,要求政府政策考虑国民利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正是强调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的重要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更大的作为;与此同时“大部制”的实行彰显了政府机构精简的决心,追求政府规模的控制。政府规模怎样影响财政公共性?怎样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本文尝试通过对20年统计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财政公共性的研究较早,也较深入,近年来,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目标的提出,财政公共性的研究再次成为理论热点。李一花(2000)[1]通过对财政阶级性与公共性的分析认为,应在承认财政是两者对立统一的基础上,淡化财政的阶级性,强调财政的公共性,并指出应解决好财政支出的“缺/越位”问题,以有利于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崔潮(2009)[2]在分析了财政公共性公共指向、时空依赖、整体性下的层次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财政支出“越/缺位”现象是财政公共性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主张推进财政公共性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张映芹(2009)[3]指出财政公共性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与国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主张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认为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财政公共性的基本价值理念.
对于政府规模的数量方面衡量指标的选取,国内学者的大多意见统一,王波(2009)[4]认为有政府财政开支占GDP比重、行政机构数量和公务人员占总人口或就业人口比重三个基本指标,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不能盲目提倡小政府,应找到使市场与政府作用得到最大发挥的平衡点。吕炜,单双(2009)[5]则构建了人员规模和资金规模两种新指标,运用1997-2006年21个代表省市数据运用CLS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政府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正相关的结论。
目前对于政府规模对财政公共性的实现及变动的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想以全国各级政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得到有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