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数字教学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精选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1篇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来谈谈幼儿在认识数字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仅供大家参考,并且可以做到慢慢的完善。

一、把学龄前儿童的识记顺序挖掘出来

在基础心理学里记忆可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识记水平总的来说都偏低,所以幼儿基本属于无意记忆,幼儿的识记属于直观和形象的识记,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很容易的把它记住。幼儿在识记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多,有的时候专门记记不住,相反的不经意时候反而能记住,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不长,一般的来说,也就十几分钟左右。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活跃的越是积极主动,他们的识记能力就越是可以完全的发挥出来,理解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我们在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龄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激励学龄前儿童的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1.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增加学龄前儿童的兴趣。

随着多媒体信息的风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多媒体也随着发展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多媒体作为一个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把深奥的知识简单的再显现出来,而且他的活泼性和形象性都很适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把数字的读和字的形结合起来,可以把数字信息从各个不同渠道中进入到学生的大脑里,给学生留下了很难遗忘的记忆,把容易混淆的数字再做比较。

例1>:把6和9、5和2等一些数字结合起来再进行比较,将数字涂上不同的颜色来区别,效果很容易看见,把数字用显示屏放给幼儿观察,给了学生一种美感,也可以利用生活中模型数字来增强幼儿的记忆。

例2>:2像一只小鸡、3像人的耳朵。再用多媒体给幼儿进行教学数字时,可以非常生动的把字母的象形模样展现出来。不仅这样,多媒体还可以把数字正确的读音清晰准确的读出来,还有数字的读法用我们发音器官的哪个部位,多媒体都可以把发音口型清晰的展示出来,气流的方向可以让学龄前看的清楚,提高了学生的模仿力,增强了学龄前儿童对学好数字的信心和勇气。

2.示范挂图,刺激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画图对于学龄前来说,是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画图字体比一般的大,给幼儿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和静感,数学教学画图的图文可以给学龄前在识字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无形的想象感。幼儿在认识5的时候,老师在旁边放把秤钩,告诉学生5长得像一把秤钩,给学生形成一种曲线上和直线上的美感,学生自然兴致勃勃。

三、读和写互相结合,增强学龄前儿童认识数字的效率

在现如今科技时代,幼儿对智能产品和多媒体都具有超强吸引力。多媒体课件上观察发音技巧和发音部位,发音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发音的器官和发音气流的方向,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可以一边按下暂停键,和学生一起读,为了可以把音读准,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听,再抽查学生站起来读,所有幼儿听听发音的对错,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幼儿能把音读准为止,在短时间可能不容易做到,可以隔一段时间后再读以前学过的数字,也能把数字做成一些卡片的样子,再进行数字抽读,解决重复同一种方式的单一疲劳感,学龄前对数字是有突破性的发展。另外,数学数字的书写,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做,在教学龄前儿童写后,再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把数字再写一遍,学生可能当时学会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忘得干干净净的。我在数字书写这门教学过程中会注意两点,必须要用米字格书写,严格按照数字分布的位置进行书写,当儿童都学会以后,第一次家庭作业米字格前面写上八次及以上,然后在巩固课堂的书写效果,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把上一次的作业系统性的写几遍,期末考试的时候再全面的复习几遍,学生就可以完全记住了。根据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的规律,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会更好。

四、体会生活,增加学龄前儿童对数字的敏感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幼儿老师在进行认识数字时,为了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可以从幼儿的的生活生中去寻找教学素材。比如:我在教学数字1,1像一根棍子,幼儿们看了以后心领神会,非常的形似,接着我就拿了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与其进行对比,然后再加上几个苹果,让学生接着数,慢慢的苹果越来越多,加法的概念也就在学生的心里扎根了,我把几个苹果放在一起,然后拿走赘觯儿童可以知道是总的减去拿走的,儿童可以深刻的理解加减法。学生们理解,可以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以及把数学能力增强。

除了贴近生活,幼儿也可以通过学儿歌来减少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负担,儿歌都很受孩子们的欢喜,因为儿童便于读和唱,更重要的还方便幼儿的记忆,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还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2篇

目前,很多小学生从小就熟悉各种电子设备,和家人一起享受着最新的科技成果,如何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不仅是数码产品的消费者,而且在未来能成长为信息化社会的最优秀的创造者,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2010年,我校选用Scratch平台,尝试开展小学程序设计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经过两年多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而编写的教材《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Scratch程序设计》也将于201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将我们对基于Scratch平台的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基本认识和实践探索与大家分享交流。

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背景

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是广州华南师大附小吴向东、王继华老师于2010年提出,在课程中强调儿童借助技术对自己思想和观念的表达,及在这样的表达中培养创新能力和提升数字文化素养。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讲的大多是LOGO语言,通过编程完成“图画”,引起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编程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指令语法和一定范围内的数学知识。因此,课堂上,学生开始学习时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但往后学习就没有多大兴趣了。由于软件本身的局限性,学习内容仅在“画图”和趣味数学编程,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软件平台明显落后于时代。

而Scratch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使创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指令模块颜色鲜艳形象,操作简单,学生可以轻松地创作蕴含着故事情节的动画、音乐、游戏和故事等。当学生进入到编程艺术创作中,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让他们兴奋不已的。因此,Scratch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新兴计算机语言,是适合儿童学习编程、表达自己想法的启蒙软件,基于该平台开展小学程序设计教学可以顺应孩子的创作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让他们在创作中获得快乐、经验和提升能力。

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通过对不同范例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美术、音乐、游戏、文学和故事等多个领域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范例和主题,具体细化为互动艺术、数字动画、数码游戏、工程设计以及数字故事等模块。上册1~16课主要通过内建范例模仿学习,在创作中感知Scratch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程序的结构、逻辑与变量、多媒体效果、侦测与控制等内容。下册17~30课主要是通过主题开展自由创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法,学会使用程序解决问题并完成作品。

范例的挑选需注意到:学生知识的衔接和递增;脚本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个到多个;前一课学到的脚本设计,可以在后一课继续用到,巩固所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设计风格各异的范例。

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我校在开展基于Scratch平台的程序设计教学时,借鉴广州华南师大附小王继华老师提出的“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方法,领会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尝试开发了两阶段四环节的教学模式,图1为模仿创作阶段的教学流程,图2为自由创作阶段的教学流程。

1.模仿创作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主题

主要采用范例演示、范例试玩、表演剧情以及作品欣赏等教学方式引出学习内容。《跳舞的女孩》、《过大年》、《炫酷的音乐盒》这类数字动画课程的学习采用范例演示;《变变变》、《音图》这类互动艺术课程,《胖胖吞吃鱼》、《敲小猫》这类数码游戏课程,《投票选举》、《趣味摇奖》、《电子点单》这类工程设计课程,《神奇图章》、《万花筒》这类数字艺术课程都采用的是范例试玩;有些课程《明明的思考》、《抓猫频道》这类具有情景的课程采用表演剧情。教学时间控制在3~5分钟内。

例如,《投票选举》一课,采用的是范例试玩(见图1),案例片段如下所示。

师:上课前,我们来开展一个活动。开学到现在,605班一直没有信息课代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挑选雷明轩和马千为候选人,但是只有一位当选,下面请咱们全班进行投票选举。

师:推选雷明轩同学的请在键盘上按一下A键,推选马千同学的请在键盘上按下L键,投票分两边进行,不能悔票。

学生轮流上台投票,体会投票的过程(如图3)(教师一边观察,一边用渲染的语言组织学生投票,激起课堂的气氛)。

(2)范例研习,自主学习

根据范例中脚本难易度和直观度,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尝试了解的,就让学生自主研习;有些脚本是学生很难想到或不太直观的,我则根据要研习的范例,挑选出核心脚本,用描述语言一边讲一边搭建脚本,帮助学生理解指令模块和脚本表达的意思,一般课中讲述不会超过12分钟。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学生看老师演示脚本搭建后,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此时,范例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学生可以借助范例继续思考探究,以便掌握本节课所学到的设计,推广并移植到自己的创作中。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3篇

一、前提――理解数字含义

数学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抽象,比如3朵小花、3个苹果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儿童数的概念的形成是在对日常事物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提升得来的。因此儿童在书写数字之前,需要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真正了解数字的含义。如果他们不解其意的话,就仅仅只是对数字外形的机械模仿而已。

理解数字含义,正确做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是儿童书写数字的基础。《小蛇迪茂德》强调儿童对数字符号的真正理解,始终将数字的书写与儿童理解、运用数字的能力结合在一起。为了让儿童更好地了解数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这本书鼓励儿童在练习书写数字前,先尝试点数练习册上糖果的数量、手指的个数和骰子的点数,以感知数字的具体意义。为了巩固对数量关系的认识,这本书还让儿童通过连线或涂色的方式,感知数字与相同数量物体的对应关系。

二、基础――识别数字外形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对物体的认识往往需要借助于直观具体的材料。阿拉伯数字是一种抽象符号,儿童对符号的认知晚于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认知。我国教儿童认识数字的普遍方法是将数字与具体实物联系在一起,使儿童记住数字的外形特点,如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一只小耳朵,4像小旗迎风飘……”

《小蛇迪茂德》则通过找数字涂色的方法提高儿童对数字的识别能力,使儿童记住数字的外形特征。在正式书写每一个数字前,儿童要在两幅含有众多不同数字的黑白图案中找出指定的数字,在含有指定数字的区域涂上颜色,使原本杂乱的图案呈现出一个物体的形状,如小蛇、花朵、蛋糕等,给孩子带来惊喜。下面两幅图片显示的是同一种物体,但难度会显著提升,可以进一步锻炼儿童辨别数字的能力。当儿童在涂色时能从杂乱的数字区域中辨别出指定数字时,说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该数字的外形特征。

三、关键――掌握书写笔顺

儿童在书写数字时,经常会出现笔顺颠倒或是转移数字方位的现象,如把“3”写成“ε”,把“8”写成“∞”,或是干脆在写“8”时画两个圆圈。为了使儿童记住数字笔顺,教师往往反复示范,手把手地教,甚至利用“日字格”让儿童进行强化练习。但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有先有后,有的甚至上小学时依然分不清上下左右,所以看似简单的笔顺学习对他们来说困难重重。

《小蛇迪茂德》将数字笔顺的书写蕴含在小蛇迪茂德在花园中的奇遇故事中,通过它在花园里散步时遇到的事物和它移动的轨迹,阐释数字书写的笔顺。这种创设故事情境和呈现各种可爱动物形象的方式,使儿童将数字书写的笔顺与小蛇移动的轨迹联系在一起,寓教于乐,取代了枯燥抽象的笔顺记忆法。

四、提升――练习运笔能力

为了提高儿童书写数字的规范性、美观性,我国幼儿园普遍让儿童使用“日字格”来练习。教师要求儿童在书写数字时,从左到右、一笔一画、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地写,不涂抹,不潦草,保持页面整洁。但儿童初写数字时用力不均,缺乏技巧性,手腕转动僵硬,即便知道数字的书写笔顺,也存在运笔困难的现象,导致写出来的数字歪歪扭扭。

儿童书写水平的发展还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有的儿童即使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也要反复地书写同一个数字许多页才能运笔自如。但这种迫于成人命令、在狭小“日字格”里的单调机械的训练方法,消磨了儿童对书写的兴趣,增加了他们对数学的紧张和恐惧感,久而久之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儿童热爱游戏,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儿童的学习应该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游戏构成。《小蛇迪茂德》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练习运笔。其中“0”的书写,是让儿童通过画太阳、圈小动物、画蛇洞等方式学会画圈;在书写“1”时,书中提供了一排小房子,让儿童通过画梁、柱、墙等方式练习横、竖的书写;在书写“2”时,书中提供了一幅海面上漂浮着小帆船的情景图,让儿童通过画波浪线练习运笔;在书写“3”时,书中提供了有蝴蝶、云彩、花朵的场景图,让儿童在绘画中练习运笔……这样的练习运笔方式,使有趣的游戏绘画代替了“日字格”的单调枯燥练习,让儿童在游戏中达到了“在乐中写、在写中乐”的学习效果。

五、巩固――支架教学循序渐进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4篇

1. 儿歌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儿歌对于幼儿来说,是打开他们视界的第一道窗口。自幼儿出生之日起,它便在母亲轻哼的摇篮曲中(儿歌的一种类型)伴随着幼儿的成长,之后,幼儿逐步接受大量的儿歌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他们学习、游戏、交往的一部分,不管何时何地都可听见幼儿稚气地吟诵着儿歌。儿歌是幼儿成长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歌对丰富儿童的语汇,发展儿童的语言,启发儿童的想象,增进儿童的知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很大作用。

由于儿歌大都是向儿童讲解事物,儿童可以从中获得各方面简要的知识,逐步地开阔思路,丰富思想,发展语言能力。例如,念唱摇篮曲,可以使婴幼儿在情感上趋于平静,安然入眠,或由此学会认识简单的事物,学会说话;念唱游戏歌,激发儿童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念唱数数歌,对儿童进行数字教育和知识教育,使儿童逐步学会概括和抽象;问答歌,问一句答一句或连问几句然后作答的形式,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增进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急口令它是训练儿童语言与思维很好的工具;数数歌可以培养幼儿数字的观念,掌握数序,锻炼计算能力;滑稽歌不仅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还使儿童从一系列反常叙述中加深对正面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儿童从反面联系进行思考的能力

2.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好儿歌

2.1 选择多种类型的儿歌。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偏好和年龄选择多样类型的儿歌,使儿童能全面的发展。研究发现,教师认为学生对于传统儿歌类型,如谜语调、叙事歌、连锁调、滑稽歌、绕口令的传统儿歌表示出偏好,但教师在教学中用得很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提供丰富的儿歌类型,每一种儿歌类型都有其对应的能力培养,儿童通过这些多样的儿歌学习,促进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给予他们多样的儿歌类型,如托班可以多一些摇篮曲、游戏歌之类的儿歌;小班可以增加一些问答歌,引导儿童在儿歌的学习中学会完整的表达;中、大班可以选择一些绕口令之类的儿歌,以训练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2.2 增加多样的儿歌语言。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园的儿歌基本上都是国语儿歌,而学前阶段儿童的偏好呈现多元化,他们对事物还没有形成个人的价值判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提供多元的儿歌内容,即可以在学习国语儿歌的同时增加外国的优秀的民歌、童谣,和中国各地方的方言儿歌。在奥尔夫看来,儿歌童谣是儿童最喜欢,特别是本土方言儿歌、童谣,它除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对于挖掘保存各民族、各地方的本土文化,为世界大文化宝库保留更多的人类文明珍贵遗产还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可以透过不同语言儿歌的学习,使儿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与音乐特质,以此丰富儿童的学习经验。

2.3 重视儿歌的音乐特质。教师应重视儿歌的音乐特质,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培养儿童良好的音乐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儿歌教学中对歌词最为重视,而对儿歌中的音乐特质都觉得难。教师在儿歌教学经常使用2/4拍的中速儿歌,对于儿歌力度较少重视。儿歌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音乐是儿童最喜欢的语言,也是儿童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儿歌童谣对幼儿而言,可训练节奏、音感、听力、拍子、强弱、曲式、歌唱能力、肢体动作表现能力等,更可培养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享受音乐所带来的轻松愉悦气氛,进而帮助其发展健全性格。

2.4 根据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即兴创作的教学,启发儿童天生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托班和小班可以多采用唱诵和律动,而进入小班亦可采用一些律动的即兴创作来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中班除了以吟唱和律动为主外,这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和即兴表演的训练,激发儿童探索声音、创作音乐的动机。到了大班多一些儿歌创作的教学,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于世界充满的新奇与渴望,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3. 以儿歌识字为例的一堂教学课

儿歌识字是一种新的识字方法。这种识字方法,不是一个汉字一个汉字既教字音又教字形和字义,而是借鉴古今韵文识字的经验,遵循“教师在意教,儿童无意记”的原则,采取“整体认读”“循环往复”的方法,寓学于玩,循序渐进,让幼儿在念背儿歌中学句学词,在学句学词中自由认字,引导儿童提前进入阅读阶段。这样做,对早期开阔儿童的视野,增长儿童的知识,训练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思维,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行的识字教学,是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地既教字音又教字形和字义,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同步进行。儿歌识字与现行的识字教学方法不同,我们采用了整体认读的方法,引导幼儿在念背儿歌中学句学词,在学句学词中自由认字。

儿歌识字的新授课可以采取下列模式:想――听――看――念――背――练。即新课开始前让儿童想想儿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听录音,听教师演唱,看整首儿歌及重点词语,先念后背,然后通过说、唱、演等形式巩固练习。在儿歌识字过程中,我们在儿童熟记这首儿歌的基础上,整体接收整首歌词,通过对生字音、形、义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汉字本身的特点及构字规律。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5篇

一、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

无论是将资源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还是儿童的学习资源。都只从改善教学效果,增进儿童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儿童。而事实上,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整个生态环境,受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儿童、家长及教师之间均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资源不仅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家长,而这种作用又将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如图)。其中,幼儿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应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以支持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儿童、有效设计活动、加强对课程的反思以及增进家园联系,这最终将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整个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基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科学、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深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更多样化地理解幼儿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随着《指南》的颁布,将《指南》中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新的工作重点。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有效观察、记录与评价儿童的学习,并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开展家园互动。(2)能够结合《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与《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实施课程。(3)能够结合儿童评价结果与课程内容反思结果,努力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教师以上几方面的专业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对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解不仅应包括传统的教与学资源,还应包括:(1)与《指南》配套的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资源,让幼儿的学习行为“看得见”。(2)在《纲要》和《指南》指导下,体现过程与内容有效结合的资源,包括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参考性资源。(3)便于教师交流和反思的反映现场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资源。(4)用于分析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效能,有助于评价和反思课程有效性的资源。(5)支持幼儿园文化积淀,反映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等。这些有关课程构建、教与学、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儿童发展评价等与幼儿园教育实际密切关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落实《指南》,促进幼儿园质量提升的有效资源。

(二)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一般人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很难在幼儿园层面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狭隘地等同于那些用于教与学的视听动画等。事实上不尽然,尤其是《指南》颁布后,幼儿园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成为能否有效落实《指南》的关键。为提升教师有效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把评价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幼儿园可以作为主体建设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比如,教师应依据《指南》指出的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来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发展,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课程的设置。幼儿园可以借助园本教研,通过让教师撰写并交流儿童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观察心得,在提高教师观察与评价儿童能力的同时,积累与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关幼儿学习故事的资源。幼儿的学习故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生了什么”,可借助文字、图片或视频对儿童的自发游戏、学习活动情景进行真实描述。第二部分是“学习了什么”,即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包括儿童对各领域内容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品质)进行解读、评价和回应。第三部分是“接下来的教育策略”。这是对教师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指导的计划与思考。通过不断的积累、筛选、完善与整理,学习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成为生动、直观呈现儿童在五大领域中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二部分内容则可以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看待儿童的学习行为、如何适宜地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三部分内容则能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结合儿童的表现反思当前教育行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考与调整的资源。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淀与进一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成为园本教研的主题或培养新教师的途径,又可以成为幼儿园文化积淀中很有意义的一个音盼。

由此可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非常丰富,幼儿园完全可以自行建设,而且这样的资源建设对于幼儿园的意义与价值更大。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幼儿园可以巩固园本教研的效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园所整体教育质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提炼、整理与结构化的过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可能会迷失在资源的海洋里。将资源的积累变成了资料的堆积,这是幼儿园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那么。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三、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

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将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这首先需要园长具有相应的领导力,要在宏观把握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建设发展的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对资源的类型、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收集时间、资源的编辑与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并确定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二)有意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意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资源。一方面,每一次资源收集之后就应该根据系统设计的框架给予一定的编码,即给资源贴上相应的标签,明确资源所反映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还应该依据形象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原则对每一个资源进行及时的剪辑与整理。比如,传统的教育案例通常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师只能大概了解活动的计划与思路。教学过程录像则可能因为时间过长、无用信息过多等原因,教师不愿意从头到尾细看,而且由于容量较大,在储存和传输方面也存在较多不便。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完整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教案,既能使教师快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过程的脉络,又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的师幼互动过程加以聚焦,还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完成的作品,这样的可视化教案资源建设既反映了资源建设的有意性,又体现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性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是指幼儿园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某些方面不仅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个性与特色是一所幼儿园的竞争力之所在,它赋予幼儿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积累传承本园最具特色的教育资源,这也是积淀园所文化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成为幼儿园办园特色建设的一部分,长期的资源建设将会成为一所幼儿园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这样的特色创建能够拓展和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涵,有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持久性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广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数字表征;数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2-0021-04

“数字世界”(Number Worlds)儿童数学课程是由美国克拉克大学心理学教授莎朗。格里芬(Sharon Griffin)和新皮亚杰学派代表人物罗比,凯斯(Robbie Case)等研究者在有关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的研究中提出的。新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是建立一系列有组织的中心概念结构。这种中心概念结构是由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结而成的内部网络,是在特定的概念领域内进行组织活动的基础性心理结构。格里芬和凯斯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的中心数概念结构,这一结构由核心的数知识构成,它不仅是执行大量数学相关任务的基础,也是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的前提。研究表明。训练能有效地帮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获得这种中心数概念结构。因此,格里芬和凯斯设计了“数字世界”这一儿童数学课程,以培养儿童的数字感知能力。

一、“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基本内涵

“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发展儿童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使其获得数学学习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能力。

格里芬认为,数学不仅包含数字概念。也包含量的概念,数字是用来表示量的。当儿童意识到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一个特定的量(这种量可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意识到数字比日常使用的“许多”“一点”“更多”等词语更能准确地对一定量进行描述的时候,数字才能对他们产生意义,使他们了解数字是一种可以用来描述数量和解释相关问题的工具。这种关于数的认知对儿童掌握和使用数字系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格里芬还认为,以物体的量以及量的各种表征形式作为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儿童数字认知的建构非常关键。因此,“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向儿童呈现了五种不同的数字表征形式(见下图)。

1 实物表征

儿童在生活中最先接触到的数字表征形式是实物表征(Object Land),即用若干实物来表征数字。儿童早期接触到的都是三维立体的实物。例如几个硬币、几个手指。它们都是物理的、真实的,具有可分类的自然属性。可以供儿童进行直观的比较和讨论。到了后期。儿童将逐渐过渡到可以脱离实物来数数和比较图片中物体的量。在实物表征阶段的活动中初步掌握描述数量的语言,是儿童今后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2 图片表征

儿童接触到的第二种表征形式是图片表征(Picture Land),即用半抽象的数图(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形式排列)来表征数字,它将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符号联系起来。与实物表征不同,数图所表征的数字与实物不能一一对应,儿童必须在头脑中构建两个集合,进行对应比较。例如,数字5的点图和数字4的点图模式是相同的,只是“5”比“4”多了一个点。儿童开始图片表征的活动(例如卡片游戏或骰子游戏)后,他们将逐渐理解数图中图形的排列规律等,从而对规则产生一定的认识。

3 排列表征

排列表征(Line Land)是指用横向连续的空格(类似于直线上的线段)来表征数字,用表示距离的语言来描述数字。儿童在运用排列表征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字的不同含义。数字既可以表示线段上某个特定的地方,也可以表示沿着路线移动的数量。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由可数的物体转向抽象的数字和数运算。即从物理运算转向心理运算。

4 高度表征

高度表征(Sky Land)是指用条线图和刻度表征数字。用表示高度的语言描述数字。高度表征与排列表征类似,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变化的方向。理解数字的高度表征有助于儿童在数字和量度之间建立联系,用标准单位来计量连续量。

5 循环表征

循环表征(Circle Land)是指用钟面、刻度盘等来表征数字。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数字表征形式,因为它将周期性(一种自我重复的方式)纳入计量之中。儿童在生活中会经历许多周期性的过程,如儿童学习和睡觉的生活规律,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等。周期性是循环表征阶段的中心内容。儿童在理解循环表征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知觉,这将成为他们数学学习中处理呈圆形的循环动作以及理解饼图、时间等概念的基础。

尽管这五种表征方式由易到难。但“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儿童理解这些表征形式之间的等值关系,学会使用这些表征形式中用来描述数字的语言。因此,该课程针对每种表征方式为不同年龄的儿童设计了相配套的教学活动(各种表征形式在每个年龄段都有15个活动)。

二、“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的活动案例分析

“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包括学前两年至小学二年级四个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活动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每个活动都配有相关说明。其中包括详细的活动目标设置,活动目标的合理性解析,活动中任务难点分析,师幼对话的建议,挑战性活动创设以及关于如何开展活动的详细建议。下面仅以一幼儿园课程中循环表征的活动为例加以分析。

循环表征活动――溜冰聚会

活动材料是标有数字0~9的圆形游戏板(如下图)。这一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数字以10为基本单位的循环特征。活动的基本目标包括:(1)能够确认骰子上数图表征的数字大小,并将其与圆盘上的相应位置对应起来。(2)将沿着圆盘的刻度移动和数量的增加对应起来。(3)比较圆盘上的不同格子,确定哪个更多、哪个更少。并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比赛,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具体游戏内容为:四名幼儿为一组,每组使用一块游戏板。首先,幼儿将各自的棋子放在起点(即0的位置),轮流投掷骰子,数出骰子上的点数,然后沿着圆盘将棋子移动相应数量的格子。每当沿圆盘完整地旋转一周,幼儿将得到一张奖励卡。在游戏的最后,幼儿计算并比较各自奖励卡的

数量,得卡最多的为第一。比赛可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会针对不同幼儿的现有理解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幼儿思考。例如,当所有棋子位于圆盘上的不同格子时,教师会问幼儿:“谁离起点最远。谁离起点最近?要赢得一张奖励卡,你还要走多远?”幼儿作出回答之后教师还要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教师要给幼儿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思考答案并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讨论。当幼儿数奖励卡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绕着溜冰场走了几圈?谁的奖励卡最多?”

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材料以增加活动难度。例如,设计一套三张的溜冰卡让幼儿抽签:“滑得好”则加1分,“摔倒了”则减1分,第三种是“原地不动”。幼儿照点数移动棋子后还要抽取一张溜冰卡,并按卡片的指示行动:前进一格,后退一格,或是原地不动。这样的游戏可促使幼儿思考:一个数字加1或者减1后将会变成多少?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幼儿对当前遇到的数量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幼儿抽取一张卡片后,教师可以问:“你现在在什么位置?这张卡片告诉你要做什么?这样做以后,你离终点还有多远的距离?你是更接近终点了,还是离得更远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要鼓励幼儿反思自己的推理过程,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答案。通过回答和讨论这些问题,通过确定或者否定自己的想法,或者通过实际的动作来预测答案,幼儿可以牢固地建立起一种关于量、计数和表征符号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三、“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启示

1 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感知和体验为基础

由于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性学科,因此许多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会不由自主地将关注点放在应该让儿童学会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上。实际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儿童对基本数学概念的体验和感知能力,发展儿童的数学意识,而不是单纯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主要针对数字这一中心数概念,但其课程设计并非单纯地让儿童认识数字,而是强调让儿童充分感知社会生活中数字的各种表征形式和表达方式,帮助儿童理解计数、量和表征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儿童获得关于数字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并理解数字。

2 数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儿童数学方面的元认知技能

元认知技能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都已经意识到要更多地鼓励儿童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他们引导幼儿进行的思考往往只针对数学认知本身,缺乏对儿童元认知技能的指导。在“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中。教师会通过一些预设的问题让儿童关注数量的比较、结果的预测等问题,引导儿童不仅仅思考问题的答案,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锻炼儿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培养儿童的元认知技能,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溜冰游戏中,教师会定时中断游戏。提出距离比较的问题。在儿童正确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注重帮助儿童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解释自己的答案,如计算已经走过的格子的数量。棋子当前所处的格子中的数字,剩下还没走的格子数等。

3 数学教育活动中应注重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交流

当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强调让儿童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发地探究、自我建构,一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将关注点放在材料的设计和提供上,认为只要为儿童提供了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操作材料,就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他们忽略了与儿童的互动,即使有互动也往往限于一些直接的、面向全体儿童的互动,缺乏与个别儿童的有针对性的交流。

事实上,儿童有价值的学习离不开成人的有效支持,与成人的互动能促进儿童认知的建构。“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强调教师对儿童学习的支持,教师通过提问和策略性的活动调整,将儿童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使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数字世界”儿童数学课程通过两种方式为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支持:一是针对小组游戏进行中的难点设计了问题,让教师通过提问促使儿童思考;二是在普遍意义上为教师设计了与儿童的对话,将对话融入活动之中,使活动更具挑战性。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汉语儿童;早期识字;3~6岁;自然习得;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19-04

语言学习存在学得(1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两种方式。…所谓语言“学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倾听他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的讲解和自己有意识的练习,记忆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最终达到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语法概念的掌握。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使用并掌握语言的过程。有关早期读写学习的研究表明,与口语学习的方法相同,学前儿童也可以在各种包含了读写行为的真实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读写。

目前,大部分有关应不应该教学前儿童识字的讨论停留在是否应该让儿童“学得”汉字的层面。事实上,即便不对学前儿童进行识字教学,儿童也会自然“习得”一些汉字。

国外的已有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环境中文字的大量增加。儿童很早就置身在充满文字的环境中。城市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前大多已经对文字有了一些初步了解。㈨不仅如此,Jusfice和Capellini(2003)的研究还表明,大部分2~3岁儿童能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标记和符号,也能在游戏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符号和文字。Garcon和Pratt(1989)指出,口语技能与书面语言技能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口语是书面语言获得的基础。书面语言在口语之后习得。儿童需要将书面语言与口语对应才能理解意义。然而,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的读写有其自身的规律。那么汉语儿童是否可以自然习得一些汉字呢?如果可以。这些早期自然习得的汉字是否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习得的呢?

汉语沟通发展量表(Putonghua CommunicativeDevelopment Inventory。简称PCDI)是一份测量8~30个月龄说普通话的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评估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一个是适用于8~16个月龄儿童的词汇与手势量表,另一个是适用于16~30个月龄儿童的词汇与句子量表。两个分量表都各有一个短表和一个长表,短表由从长表中选出的各年龄组中的中等难度的项目构成,可作为8~30个月龄儿童常规发展水平筛查工具。理论上说,短表中词汇量表里的词应该是3岁以前儿童已经获得的口语词汇。因此,我们将PCDI中两张短表中词汇量表里的汉字挑出来,删除重复的,制作成了一份测试儿童早期自然习得汉字情况的问卷。目的是考察儿童在已经获得的口语词汇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自然习得一些汉字;如果可以,这些早期自然习得的汉字特点如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从上海市五所幼儿园中选取160名儿童作为被试,其中3岁、4岁、5岁、6岁(正负一个月)儿童各40名(分别为男20名、女20名)。由于测试过程中被试的流失和调整,收集到的有效问卷为160份(3岁:42份,男20份、女22份;4岁:40份,男21份、女19份;5岁,40份,男22份、女18份;6岁:38份,男20份、女18份)。运用SPSSl6:0对问卷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去掉各年龄组中的极端数据的问卷共12份,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问卷共有148份,分别为:3岁组38份(男20份、女18份),4岁组36份(男20份、女16份),5岁组36份(男20份、女16份),6岁组38份(男20份、女18份)。

2 研究方法

测试量表共有237个汉字。印在40张A4纸上,每页6个汉字。所有汉字尽量按照PCDI短表中词汇的顺序排列装订。每页的6个汉字排列成两行,每行3个汉字,每个汉字各印在4.5cm~4.5cm的方格中。

测试由一名研究者与一名儿童一对一进行。研究者请儿童坐到自己身边。给出以下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字宝宝,请你看一看,你都认识谁,然后把它读给老师听。”测试中,研究者将测试材料一页一页翻给儿童看,请儿童指读自己认识的汉字。

研究者在记录纸上记录儿童认读出汉字的情况。儿童能够认读出来的汉字计1分,不能认读出来的汉字计O分,总分为237分。运用SPSSl6.0及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 儿童早期识字测试成绩分析

在148份有效问卷中,儿童识字成绩最低为O分,最高为210分,3~6岁儿童的平均成绩为48.06分。经检验,儿童早期识字测试成绩呈正态分布。

研究表明,儿童在未接受正式的识字教学之前已经能够认识一些汉字,并且识字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从下表中还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早期识字测试成绩的平均数在增加。标准差也在增大,同时同一年龄组儿童识字测试成绩的差异也在增大。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儿童早期识字测试成绩的年龄主效应显著(p

为了进一步分析3~6岁儿童早期识字成绩的分布情况。我们将儿童的成绩以25分为一段分成儿段。从下图中可以看出,3岁组儿童的成绩集中在0~25分区间,其中,得0分的儿童有12个,占3岁组儿童总数的32%。4岁组儿童的成绩分布在0~50分区间,其中,得0分的儿童只有2个;成绩在1~25分的人数最多,占4岁组儿童总数的78%。5岁组儿童中得O分的儿童已经没有了,成绩在25分以上的儿童占5岁组儿童总数的69%。6岁组儿童的成绩有很大提高,得分在51~175分区间的儿童占6岁组儿童总数的79%。

2 早期识字测试中儿童所识汉字的特征分析

测试问卷共有237个测试项目(即237个汉字),所有测试项目的平均笔画为8.11画。237个汉字中独体字有77个,占全部测试项目的32%;合体字有160个,占全部测试项目的68%。为了了解儿童早期所识汉字的特征,我们对超过一半儿童认识的汉字进行分析。由于3岁组儿童超过一半人数认识的汉字数为0,因此只对4~6岁组儿童超过一半人数认识的汉字进行分析。

在超过一半人数认识的40个汉字中,绝大多数为独体字(占82%)。另外,在这40个字中,笔画相对简单的字较多,40个字的平均笔画数只有

4.68画,大约只占本测试所有项目平均笔画数的一半。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过半人数认识的汉字数量越来越多。4岁组儿童只有7个;5岁组儿童有49个;6岁组儿童则有117个,其中有超过30个儿童认识的汉字有36个。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认识的汉字的复杂程度在逐步提高。4岁组儿童过半人数认识的7个汉字都是独体字,且笔画数不超过3画(7个汉字的平均笔画数仅为2,43画)。5岁组儿童过半人数认识的汉字中78%的字为独体字,22%的字为合体字,平均笔画数为5,16画。而在6岁组儿童过半人数认识的汉字中有43%的字是合体字,平均笔画数为6.39画。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早期未接受正式识字教学之前已经能够在获得口头语言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环境和阅读中自然习得一些汉字。儿童早期自然习得的汉字大多为笔画简单的独体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认识的汉字数量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据此,笔者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 为儿童创设一个有意义的文字习得环境

与中小学生正规的读写有着本质区别,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是一种“读写萌发”,它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活动的目的而自然发生。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分析可知,汉语儿童也可以在已经获得口语的基础上,从日常的生活环境和阅读中认识一些汉字。因此,成人应为儿童创设一个有意义的文字习得环境,以帮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根据自己生活和游戏的目的自然认识一些汉字。

首先,可以为儿童创设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环境。如在幼儿园活动室相关设施边上张贴“洗手池~水”之类的文字标签,或投放一些高质量的图画书等,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和阅读活动中接触文字。

其次,可以在与儿童共同阅读的活动中引导儿童自然习得汉字,如在指导儿童阅读图画书时引导儿童关注一些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文字等。

2 帮助儿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习得文字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可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自然习得一些汉字。这说明学前儿童本身对文字有着深厚的兴趣。可以积极主动地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习得文字。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在认出自己熟悉的汉字时会欣喜异常。当受到研究者夸奖时,有些儿童会说:“我很厉害的,我还认识更多的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对学前儿童来说,理解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兴趣,比多教他们认识几个字更重要。如果一味追求儿童的识字数量,让儿童机械地认读识字卡片、做识字练习,只会打消儿童对文字的兴趣,甚至会导致儿童对文字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成人应该帮助儿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自然习得文字,而不是让铺天盖地的文字消磨掉儿童识字的兴趣。例如,成人可以让儿童通过使用文字而习得文字,如在组织幼儿玩走迷宫游戏时用汉字作为提示线索,在组织幼儿赛跑活动时用汉字标明起点和终点等。

3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指导儿童认识一些汉字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认识的汉字数量越来越多,且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复杂。3岁儿童能够认识的汉字还比较少,在区分汉字字形和图形时还存在混淆现象。如当认读“口”字时,有些3岁儿童会说:“这是一个方字。”不过3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意识,了解了一些汉字的知识。如当认读“一”字时,有些3岁儿童会说:“这是一横。”4岁儿童已经能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但大多是笔画简单的独体字。5岁儿童已能认识很多字,而且能够认识一些结构相对复杂的合体字。6岁儿童则能认识更多结构复杂的合体字。因此,成人在指导儿童阅读时,对3岁儿童的指导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儿童区分汉字字形与图形上,并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与阅读中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知识,如汉字是方形字,是由笔画构成的等。在指导4岁儿童时,可以引导儿童关注一些常见的、与日常生活情境相关的、笔画相对比较简单的独体字。指导5岁和6岁儿童时,可以引导儿童关注一些现实情境或图画书中的关键词汇,包括合体字。

4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幼儿园数学教育作为幼儿行动、思维、协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的重要的途径,一直是幼儿教育届关注的焦点。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作为幼儿数学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进行科学、合理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十分必要。本文从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影响因素出发,为科学有效的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支撑。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认知学习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活动设计理论。依据对这些理论依据的深入解读,发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该从学习者的本身出发,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保障数学结构与幼儿认知结构的协调性,以信息加工模型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此外,活动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在活动中的作用,为数学教育活动的成功提供有效支撑。

2.现实依据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现实依据包括社会要求、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等,社会要求指的是国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正常运行,τ锥园提出培养儿童的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等事物的探究能力的要求。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指的是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结构,只有通过儿童数学学习的主动建构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实现知识内化。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只有满足社会要求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潜能,为幼儿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影响因素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除了以理论和现实依据为指导外,还应充分认识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以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为指向,还受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活动环境的构建等因素的制约。

1.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基于儿童年龄、家庭环境的等的差异,儿童学习动力、认识结构等也会具有较大差异。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只有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儿童分析等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儿童学习数学有一个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同化到顺应、不自觉到自觉以及自我中心道社会化的过程,在活动设计中只有充分认识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活动设计,才能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例如,儿童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时,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就可以通过让幼儿利用“2”进行各种物品的描述,从而摆脱“2个蛋糕”等具体事物的限制,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共性,理解数字“2”的抽象含义。

2.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目标作为数学教学活动控制的导向,直接影响和规范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明确了数学教学的评价标准。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依据不同领域进行分类结构,依据纵向进行层次划分,为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指向。其中,从心理领域进行教学目标划分可分为认知、情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层次划分一般分为总目标、各年龄阶段数学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目标层次越低执行起来越简单。

此外,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活动环境的构建等也是影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提升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儿童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促进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数学活动设计的目标。

三、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除了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影响因素外,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应注意活动设计要与儿童发展阶段相适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活动的有效性,注重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此外,数学教学设计还应满足发展性、生活化、活动性、整合性等基本要求。

案例设计:“我来帮数字宝宝”

活动对象:幼儿园大班儿童

活动目标:

1.让大班儿童对相邻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自然数列中每个数总是与前后数字相差1。

2.让大班儿童对数字1,、2、3等能够进行书写,并在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

新房图片,1-10的数卡学具

活动过程:

(一)欢迎数字宝宝

1、提出问题

在依次出示1-10的数字的过程中,教师:数字宝宝要搬家了,想请小朋友一起帮数字宝宝,大家觉得如何?下面让我们欢迎数字宝宝们亮相。

2、感受数序

教师:数字宝宝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我们班的?

幼儿:…

教师:请大家读一读数字。

幼儿:1,2,…,10

(二)帮数字宝宝搬家

教师:数字宝宝的家是这样的(出示新房图)。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它搬家?

幼儿:我。

教师:在帮数字宝宝搬家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下规则。大家应依据新房图将数字宝宝放入相应的位置,并告诉老师每个数字旁边分别是几。

幼儿踊跃参加活动并回答问题。

教师:数字宝宝7想跟自己住在旁边的数字宝宝玩耍,谁能告诉我,住数字宝宝7旁边的数字宝宝是几?

幼儿:6,8。

教:为什么是数字6,8呢?数字6住在7的哪儿?6和7谁大谁小?

幼儿:前面,7大。因为7在后。

(三)活动评价

表扬能够独立完成活动的幼儿。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儿童;数学学习;个别差异;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数学教育在21世纪之初就显示出了其蓬勃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课改的逐步深入,参照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儿童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的学生,在当今数学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儿童数学学习的个别差异

(一)学习水平差异

数学学习在儿童的学习生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家庭环境氛围以及自身智力差异等因素,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呈现出了较大的水平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数字概念的理解;对数学符号的运用;运算能力的强弱等。经研究证明,某些3--4岁的儿童数字概念很强,有些可以超过一二年级的水平,而这种学习水平差异与年龄的增长呈正比。在对数学符号的理解方面,儿童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如对1+1=2的理解,可以从外部添加一样东西组成两样东西来表明儿童对于“+”的理解。儿童性别也对其学习数学的水平有一定影响。女生在学习中比男生更容易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在态度上更为积极,认真,但女生的数字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比男生略弱。

(二)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主要是指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外在认知、个。儿童在学习中很容易养成自身学习习惯和偏好。学习风格不同,偏好不同,儿童对于数字信息的处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不同。有些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较为耐心,细心,容易分辨数字符号等,能避免出现错误。相反,有些儿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窗外的汽车声、桌上摆放的小物件等,这就为儿童数学学习造成了一定阻碍。另外,有些儿童对数字不敏感,接受抽象思维的反应较慢,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才能理解某些数学概念。自身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儿童数学学习。个性外向的善于与他人讨论研究结果,个性内向的往往偏向于独立思考,不好意思向他人询问。

(三)学习情感差异

儿童对数学本身的情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条件。很多儿童在早期学习中受到了同学嘲笑或是老师的冷淡态度,对数学学习抱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认为自己在智力上不如他人。这样的学习情感很难使儿童树立信心,加强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另外,由于数学学习难度的加深,儿童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容易随年级的增加而下降。

二、个性化数学教育的实施措施

个性化数学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还有很多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改正和发展的地方。本文重点提出三个个性化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措施,使儿童能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也有利于优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开展。

(一)完善教育、组织体制

个性化数学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各个学校,各个班级中,因此要不断完善教育体制。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需要保持一定的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但这样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应该在发达地区先实施试点,逐步向欠发达地区推进实施。只有实施小班化,才能保证教师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抓住不同儿童的特点,实现真正的个性化。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数学作为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具有从具体到抽象转化的思维。儿童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单一的,普通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儿童长期集中注意力,并完成思考运算过程。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对于数字概念和运算,如果为儿童提供具体的实际的教学模具,再逐渐向图像、符号等方面转化。另外,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儿童创造出全面的立体的数学学习环境,充分调动眼、手、耳等多个身体器官,使儿童掌握抽象概念,发现数学规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儿童数字辨识能力。

(三)教师与儿童的全面互动

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入领会课改要求,充分了解并认识个性化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材施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儿童正处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思维及行为模式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与儿童全面互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受到老师重视,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仅靠老师一人互动还不全面,还应在儿童数学学习中贯穿多种学习形式。另外,由于每个儿童数学学习水平的不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习方面较困难的儿童,分析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如:有些儿童手指比出的数字与口头说出的数字不一致,出现了口头念慢的情况,教师应当放慢数数速度,引导儿童把一个数字数清楚比清楚后再进行下一个。

三、总结

在充分研究儿童数学学习个别差异和对个性化数学教育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儿童的差异,找到针对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情感的儿童的学习方法,做到体制上个性化、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主体个性化,从根本上践行我国课改方案要求和世界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得到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儿童数字教学范文第10篇

当代各国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数字能力,今年来,多个研究机构对教育和学习目标做了规划,其核心内容就是公民的数字能力。21世纪技能联盟开发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框架,该框架定义了新时期工作者解决问题必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团队合作、判断信息、运用科技等,尤其突出强调“信息能力”[4];墨尔本大学主持的21世纪技能教育与评估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对教育现状进行评估,提出了四种能力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工具以及生活技能等[5]美国北中地区教育实验室(NCREL)也针对21世纪的学习者,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包括数字时代的素养等四个层面。[2]留守儿童的数字能力由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首先是知识工具:留守儿童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如:微博、微信、BBS、QQ等,其次应掌握各种数字化多媒体创作工具:学习专题网站创作、数字动画创作、学习资料下载、RSS订阅等。高级知识和技能交流与协作技能:指留守儿童能有效地运用各种交流媒体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与其它学习伙伴交流。信息管理技能: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留守儿童很容易迷航,怎样有效批判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是重点。因而留守儿童应掌握分析、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己所用。学习和问题能力:指留守儿童能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能寻找适合的学习机会,懂得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义参与能力:指留守儿童能融入数字化社会,将数字化学习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数字化学习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

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将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数字融合,即将先进的数字化手段融入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数字化情景,方便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交流。

1.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首先留守儿童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和查找网络中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次留守儿童可以从教育专题或主题网站中获得数字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首先留守儿童可根据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自然情境观察、思考;并从数字化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利用情境中的语意关系建构知识,其次留守儿童可从数字化虚拟实验室中观察、操作;培养留守儿童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

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数字化工具是留守儿童学习交流的强大助手,留守儿童可利用微信、QQ、E一mail、BBS,等交流工具与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交流,培养学生协商、会话、团队合作能力。

4.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习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在学习情境中同化、顺应的过程。留守儿童个可以通过制作网页、ppt等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并通过与其它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信息,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不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数字化情景中获得知识,而且可以作为学生自我测评和反馈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书写微博,反思自己所学,并通过微信等交流工具与学习伙伴和教师进行交流。

三、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1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在了解湖北地区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给当地留守儿童开设“数字化学习”面授课程、网络课程及提供专题学习网站来提高该地区留守儿童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并针对移动云计算学习平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做初探性研究;构建适合当地留守儿童情况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2研究方法及思路本研究主要采用调行动研究方法。对本地区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下面是具体实施步骤及已完成的阶段实施效果。第一轮行动研究面向湖北地区孝昌县小河乡留守儿童开设“数字化学习”面授、网络课程;提供专题学习网站。针对调查研究中所反映的本地区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能力的不足现象,笔者对数字化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如图一所示。经过近1年的行动观察反思修改,该针对留守儿童的数字化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该地区留守儿童通过该数字化课程学习,转变了学习观念和方式,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协作学习、反思意识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课题组在“数字化学习”面授课程同时,“数字化学习”专题学习网站,以辅助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课程的推广,以提高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覆盖面。同时,通过对参见数字化学习的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调查进行同步评估。

以下是第一轮访谈内容:

1.谈谈你对于微信、BBS等交流工具的使用的看法“这些工具很有用,我经常用它们和同学聊天”“我经常登录有关学习的BBS论坛谈有关学习问题”“QQ很有用,我的QQ上加了很多朋友,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和他们聊天”

2.谈谈你对于视频聊天、网上个性化视频的看法对于视频聊天的喜爱,低年龄阶段的同学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位父母在广州经商的留守儿童告诉访谈者“通过QQ视频聊天,我天天都可以和父母见面,聊天很方便”另一位低年级的女童说:“我将我表演的歌舞用DV拍下来,传到56网上,并将网址通过E-Mail方式发给我父母看。”

“上网便宜些,打电话太费钱”。第二轮行动研究如何使处在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享受大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资源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目前传统移动终端受流量的限制,很难满足山区留守儿童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学习平台克服了该缺点,为留守儿童便利学习提供了条件,使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资源:观看教学公开课,查阅和共享学习资源。课题组使用自主研发的移动云计算平台,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应用。该移动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云学习功能、云视频功能、云交流模块、云管理模块和云管理模块等。参与实验留守儿童共100人,使用者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客户端,进行一段时间的地理课程学习,实验过程中笔者发出移动学习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40份回收30份,综合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并对使用者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对云计算移动学习平台总体效果满意,过地理课程的学习有所收获,达到了学习目标。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分析结果如图四、图五所示:你认为移动云计算学习平台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并对15名实验者进行详细访谈,了解留守儿童对该移动云计算平台的真实体验及感受,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移动云学习确实能够带来随时随地灵活自主的学习体验,克服了以往移动学习的上网学习速度慢的缺点有较好学习效果,深受广大留守儿童的欢迎。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留守儿童可以登录移动云计算学习系统,获取最新的课程视频和文本资源,了解最新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教程,弥补了留守儿童们家庭学习辅导缺失的现象。

(2)通过云交流提供的微博功能,留守儿童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分享学习资料、心得体会,并通过微博获取学习帮助;此外,位于不同位置,但具有相同学习兴趣爱好、目标的留守儿童通过微博自发分组结合,形成网络社交关系,使留守儿童克服了心理上的孤寂,拥有健全的人际关系网。

(3)通过移动云计算学习系统中的Gmail、相册、协作平台,留守儿童可以将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可共享访问。

(4)通过日程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轨迹及学习效果,结合微博形成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袋,完成对移动学习效果的评价。日程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自评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教师或移动学习管理者提供留守儿童学习目标、兴趣及动机的真实反映,通过日历日程可以反映出留守儿童的每日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内容和效果;微博为留守儿童之间的互评提供依据,留守儿童的学习资料、学习心得和问题求助等信息,均会产生许多互动评价,这些评价信息可以作为留守儿童与教师、留守儿童之间互评的真实依据。下面是留守儿童的访谈内容“我非常喜欢云视频模块,我可以做在院子里观看我手机上的视频课程,我一边看老师视频讲解,一边晒太阳。”“我非常喜欢云交流模块,以前我不会做作业,由于爸爸妈妈不在家,只能问同学,同学也不会,只好问老师,现在我在床上做作业,我不会做得作业就登录云交流模块,去那问其他的人。而且我还跟他们聊天,每天都聊的很晚才睡觉。”“我每天登录云移动系统后,都登录微博,将我的学习体会在上面,而且我每天观看其他同学的信息,我与他们交朋友,聊天,谈我们感兴趣的事。”“我用我的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还有我跳舞的视频,我把它们都放在云存储里,让远在广州打工的爸爸妈妈看。”向湖北省其它地区的留守儿童推广该数字化学习课程及移动云计算平台的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实施效果进行同步评估,根据各地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修改教学,优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