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劳动教育

儿童劳动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摘 要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认为劳动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深远影响。我们应该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劳动教育观念,重视集体劳动和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把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避免把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采用适宜的方式,促进儿童创造性开展活动。

关键词 马卡连柯 劳动教育 现实意义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全文阅读

当代少年儿童的家务劳动教育很迫切

【摘要】劳动教育对于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而家务劳动教育又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集体劳动相比,它是经常性的,但又往往缺少组织和效果验查,因而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面对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中小学及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情况,我们家庭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的家务劳动教育。

【关键词】少年儿童 劳动教育 家务劳动 迫切

劳动教育对于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而家务劳动教育又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集体劳动相比,它是经常性的,但又往往缺少组织和效果验查,因而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中小学及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有些人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都不会。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一旦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独立工作和生活,能够迎着风浪搏击吗?能承担重任、经受艰苦考验吗?一个孩子失去父母的温暖是可悲的,而一个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而失支生活能力也是可悲的。那为什么当前少年儿童参加家务劳动的机会那么少呢?

1.独生子女的增多

这些独生子女在家中被视为"小太阳"、"小皇帝",家人都围着他转,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年生活。由于家长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因些使这些独生子女养成娇生惯养,不爱劳动的习惯。

2.生活条件优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住宅逐渐单元化,家庭设备现代化,如洗衣机、微波炉、电饭煲等。由于这种新型统一的住宅和现代化的家庭设施,因此,减轻了家庭劳动的强度,也相应减少了学生的部分劳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独生子女产生了依赖心理。

全文阅读

彰显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摘 要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充满着精神内涵,其目的是给予儿童智慧、力量、信仰和爱,塑造儿童的精神世界。这表现在:意义上,劳动教育是促进“脑、心、手”基本力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目的上,劳动教育既要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儿童的人性。路径上,强调劳动教育心理化、劳动教育生活化、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劳动教育直观化。探讨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思想,对我国今天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于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界有许多探讨,不过很少有论文从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的视角论述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其实,在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中,无论是劳动教育的意义,还是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目的,抑或是劳动教育的路径,都充满了丰富的精神意蕴,赋予了劳动教育以精神内涵。其意图是培养儿童“脑、心、手”的基本力量,给予儿童以智慧、力量、信仰和爱,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促进儿童人性的发展。本文就此作些学理上的探讨。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脑、心、手”基本力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脑、心、手”是裴斯泰洛齐用来表达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三种基本能力或才能。所谓“脑”是指儿童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对事物的思考和作出理性判断的功能,关涉儿童的思考、语言、想象、感受和记忆。所谓“心”是指儿童道德情感和良知活动,既包括儿童的自由、信仰、感激和爱的情感,也包括领悟美和善、追慕道德标准。“手”是指从事实际活动和职业劳动的能力。裴斯泰洛齐“心目中的手是指人的实际行为,想到的是手的熟练和体力的结合,加上健全的理智和愿望与富有成效的行动的结合”[1]146。“脑、心、手”构成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著名的“三元论”,这三个力量的统一标识着儿童的和谐发展。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孤立地发展任何一种才能,都有可能损害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和毁坏儿童天性的平衡。各种力量的发展仅仅依靠儿童的理智或道德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手”的作用,只有让儿童自己动手才能实现能力的发挥。“因为技能外部的体力基础的自然进程,同技能内部的智力基础的自然进程是完全吻合的。因而,体力与心灵的培养要和智力的培养达到和谐一致,爱和信任的顺乎自然的教育手段以及思维能力的教育手段同技能顺乎自然的教育手段统一起来。这样我们的各种力量达到了平衡,这种平衡生动地证明我们本性的统一,由这种统一产生一种凝聚力。”[2]353因此,合乎自然的教育必然要求儿童“脑、心、手”并用,唯有如此,才能“教孩子们纯洁地感受,正确地思想,全面掌握知识,并在生活中养成持久不变的习惯。只有生活的力量,才能每时每刻激活和攫住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全部力量”[2]301。

(二)劳动教育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劳动教育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劳动教育。就德育而言,德行的培养是以儿童的劳动为基础的,教育者必须探索出有助于这种行为培养的初步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出发点,促进德行的培养,使人类履行人生义务和责任所需要的那些能力与身体活动的灵活性都得到发展。智力教育的基础也是劳动。因为勤奋地劳动可以确保和加强儿童各种力量的平衡,而这种力量的平衡又是一切正确的判断和纯洁的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劳动中,儿童的严肃工作能使儿童的精神高度集中,不断地思考问题,获得真理。裴斯泰洛齐“把体力上紧张的手工劳动看成是智力教育和培养接受真理的最重要的基础。”[2]326儿童的体力发展更是离不开劳动。因为“只有通过自己思考,思考能力才得到培养;只有通过自己想象,想象力才会增强。这同样适合于手艺,只有手派上用处,才会变得灵巧;只有使劲,身体才会强健。”[1]102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目的

全文阅读

科学管理 提升培智学校劳技设备的使用率

劳动技能课在培智学校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通过劳动技能训练,不但能够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还有助于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良好品德、意志品性,为将来自食其力打下坚实的基础[1]。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劳动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2]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他们在智力方面的不足,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障碍,使得他们在对生活技能的学习和劳动技能的掌握方面速度缓慢,遗忘率较高。运用劳技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直观的劳动技能教学训练,将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培智学校加强对学校劳技设备的科学管理,提高劳技设备的使用效率,以让智力障碍儿童获得更多的劳动技能训练,让他们掌握尽可能多的劳动技能。

一、科学添置各种劳技设备—设备配备实用化

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的目的是让他们获得生活中必要的劳动技能,能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生活自理。显然,在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和在添置相应器材的时候,要与普教的劳动技能教育区分开来。对智力障碍儿童实施的劳动技能教育应更简单,更适用。因此,在培智学校为智力障碍儿童添置劳技设备时,要充分考虑培智劳动技能教育的特点,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需求,选取各种简单、适用、贴近智力障碍儿童未来生活实际的劳技器材。

在添置新器材的时候,要根据学校原有的器材实际情况和新学期的教学实际添加,采取开学集中添置与学期中灵活添置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期初,由劳技教师根据本学期的需求和学校现有设备情况予以申报本学期还需添置的设备;在学期的进行中,劳技教师再根据自己的现实教学需求灵活添置劳技设备。学校要加强对新添置劳技设备的审核,避免在器材的添置过程中出现重复购买、过量购买的情况,避免造成器材的闲置和浪费。

二、建立劳技设备使用制度—设备使用规范化

在使用劳技设备的过程中,设备使用的规范化相当重要,因此建立劳技设备使用制度非常有必要。

1.劳技设备登记制度

全文阅读

论美术教育对儿童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摘要: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儿童工匠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技术程序意识、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材料体验和探索的兴趣、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专注细心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从而对国民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儿童美术教育

工匠精神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指凝结在手工业工匠身上的一种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品质。在当代机器化生产的大背景下,尽管手工业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工匠精神并未过时,而是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内涵和更重要的社会价值被重新发掘和推崇。培育公民的工匠精神,是政府、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W前和小学教育的诸多领域和学科中,美术学科以其物质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对儿童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育对儿童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程序意识

儿童在进行美术活动时,不仅学习美术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技术的规范和程序的意识。比如在绘画活动中,儿童首先要确立表现的目的,接下来要准备纸笔等工具材料,再接下来选择某种表现方法,然后按照一般步骤作画,其中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调整,直到最后检验效果、收拾和整理工具材料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而且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对各个环节的规范、程序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旦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所谓技术程序意识,就可能为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实践活动提供一般的模式,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而这正是工匠精神在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机器生产和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动脑”而非“动手”。然而片面的强调用脑会导致人的创造性思维因缺少直接体验和行动支撑而陷于空泛,这也是如今强调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而美术活动从来都是“知行合一”,动脑的同时就要动手,比如在绘画构思的同时就要用笔勾画出草图,有时甚至是先动手画一画才会激发想象力,“动手”和“动脑”相辅相成,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运作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同时,美术教育注重美术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儿童用美术装点生活、改变环境,通过社区美术设计、环保手工制作、人居环境美化等美术活动,儿童的动手能力逐步得以提高。美术教育能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就培养出儿童勤于动手的意愿,形成的动手能力对于将来无论从事技术劳动还是创造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文阅读

培智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探究

一、重视语言表达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中语言障碍的出现是相当高的,这种语言障碍的普遍性使儿童的思维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大减少了他们与人沟通的机会,成为参与落后儿童教育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言表达训练,最主要的内容是综合沟通能力(包括语言理解和应答)。

重度弱智儿童的语言表达训练由其总的教育目标和语言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就是重度弱智儿童总的教育目标是在尽可能少的监护下进行自我生活料理。

2.实用性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可供选择的语言训练内容举不胜举,即根据儿童的生活需要和实际能力的需要选择内容。

全文阅读

多元学前素质教育论文

一、开展学前素质教育,首先就需要教师要从改变教育观念方面入手

学前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宗旨主要是在全面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学前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要面向全体的儿童,首先就需要教师热爱他们。因为,学前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对幼儿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接人待物的态度等都会对儿童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还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此时开展的素质教育要坚持积极的鼓励和启发引导的方式为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突出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智力、能力或者环境条件等制定出教育的目标,让幼儿能够量力而行,在愉快和自信的氛围中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对儿童进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都表明;一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具备了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机体的成熟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到六、七岁的时候,他们的劳动兴趣会更浓,而且劳动的范围也会更广。因此,通过参加劳动,可以有效地养成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通过劳动的过程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智力,在劳动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磨练儿童的意志。实践也证明,经常参加劳动的儿童一般自立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也会更强烈,劳动中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合理的劳动也是孩子成功的因素之一。这里,笔者也针对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不让参加劳动的观念等,可以建立起联系家长制度,有计划地对孩子的家务劳动提出一些要求,给他们定任务,通过联合家长,检查落实情况。在校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擦桌子、拨草和浇花等活动,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穿衣服或者系鞋带等的劳动竞赛,尽可能地选择多样化的形式来保证孩子的适量劳动,在劳动中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劳动观念。

三、培养儿童的创造习惯

儿童在养成各种好习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习惯。部分教师以为,素质教育主要是每天教孩子们画画、唱歌或者跳舞等,教他们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或者是技能或者艺术等。其实,这只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部分,为了突出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把创造的机会还给孩子们,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把发挥幼儿创新意识的理念穿插在日常的活动当中进行开展,并且还要把这种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抓住儿童身边发生的每一件能激起他们思考和想象的,而且还是儿童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或者境,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去想象,积极地去创造。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指导儿童的音乐教育

学前教育之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提出,是发展教育理念的需要,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让学前阶段的音乐教育与家庭和社会以及学校的生活相结合,作为学前阶段的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进行大胆的改革,开展创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前阶段的音乐教育,使其更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以此推动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比如,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活动来促进儿童多元化的发展,例如,在教孩子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通过音乐欣赏,让孩子们知道妈妈的伟大,这能够体现出学前素质教育多元文化的思想,这也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形成个人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各阶层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点,通过寻找科学的途径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此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以此来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全文阅读

让智障儿童美在生活中

摘 要:在生活中,如何引导智障儿童发现身边的美,感知身边的美,体验身边的美呢?在与智障儿童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劳技培训、生活训练、社会实践、舞台展示等活动对儿童进行美的培养、美的陶冶,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学会生活,美化人生。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美;培养途径

美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智障儿童受先天条件的制约,对美的认识比较有限,对美的把握也缺乏信心。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所以,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应该把培养美作为基点,创设一切有利资源,引导智障儿童发现美、感知美,学会鉴赏美、表达美,把一切美的体验变为智障儿童的心灵财富,变为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丰富智障儿童的学习内涵,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美地生活。下面,笔者就特殊教育中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美”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训练中渗透环境美和合作美的教育

在智障儿童的劳技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智障儿童劳动本领的培养,还要教他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学生实践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选择地做卫生,能力好的学生做难度大一点的劳动,能力差的做一些简单劳动,能力好的学生指导能力差的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协作,创造干净优美的学习环境。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环境带来的享受,体验合作的乐趣,收获合作的喜悦,让学生在共同劳动中,掌握劳动本领,懂得分享美。

二、让智障儿童在生活适应训练中感知色彩美和形态美

智障儿童的感觉较为迟钝,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智障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让他们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感知美,丰富智障儿童的直接经验,从而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感受,捕获美感。如在讲“认识裤子”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裤子,让学生懂得根据季节、性别、颜色等给裤子分类,丰富认知;也可通过感知季节的更替,气温的升降,观察周围花、草、树木的变化,为自己选衣服,美化自我;或根据性别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裤子;再者也可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选择合适的裤子,为自己增添光彩。这样不仅使他们学会用各种感官去认识五彩缤纷的世界,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其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其自身生活能力,使其学会打扮自己,塑造形态美。

三、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对智障儿童进行道德美和人格美的培养

全文阅读

通往智慧彼岸与精神世界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7岁便投身教育事业,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39岁被遴选为苏俄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除了卫国战争参军与受伤治疗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一线。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将自己置于繁忙丰富的劳作之中,每天早晨5~8点从事写作,白天上课、听课、与授课教师交流、参加学生活动,晚上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回顾与反思;同时也带领全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艰苦的劳动修复了教室与实验室,修建了花坛、草坪、果园,栽种了花草、果树;此外还为自己学校拟定了劳动教育方面的专门大纲,在学校里成立了100多个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苏霍姆林斯基一方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劳动的意义,另一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为儿童创设各种劳动教育环境,因为在他的教育信念中,劳动是通向智慧彼岸与精神世界不可取代的路径。

一、 劳动有益于思维发展

这种教育信念的形成源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历中的长期观察。他发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明的,好钻研的智慧”。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许不是因为智力原因,而在于他们看不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依存性),而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将其中的环节、步骤、操作之间的依存性展示在儿童面前,有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与思维活动的激发。苏霍姆林斯基在劳动教育方面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发现了儿童思维生长与劳动教育之间具有相互建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劳动,并非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而且他认为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对学生有害。“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我在十年期间对140名学生(从7岁到17岁)的智力发展和智力生活进行了观察,这些学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几个月时间去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单调而沉重的体力劳动的。这种缺乏动脑的劳动的情况,在青年人的整个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迹。”“我想,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在他看来,“思维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因此,他提出利用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劳动,促进儿童发展那些用来发现因果联系、机能联系、时间联系的思维能力,使儿童思维处在不停地运动与持续地探索中。在这种劳动中“信号多次地由手传到脑,又由脑传到手;脑教会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精细化的劳动操作,从神经生物学意义上与“习得”的心理机制等方面不断促进儿童的思维走向细致化。为了进一步提升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促使儿童的“思维装备”从“单核”升级为“双核”,他强烈推荐我们“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并且欣喜地告诉我们,那些学会了用双手工作孩子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断产生新的构思和具有发明创造精神”。

非常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神经生物学家,但他通过长期的经验观察,准确地发现了复杂劳动在智力训练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且像一个系统工程师那样,规划出一个全面锻炼思维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劳动丰富完善学生的精神生活

“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理想,唤起了他们的最深刻的欢乐感――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停滞在思维/智慧的层面上,而是跨进了精神领域。帕夫雷什中学那些小小“设计者、育种者、电工和无线电工”们,在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中,检验着各种设想和猜测,而从中获得的发现,“能给人以人格尊严的内心感受”,个体的价值在一次次发现中得到切身的体验。那些经历着构思、设计、检验、修改过程、充满失败挫折甚至艰苦的劳动,则“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坚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遇到挫折不气馁的精神”。那些对劳动缺乏兴趣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努力下,劳动激情被唤醒,产生了为自己所做到的事的自豪感。那些迷恋上劳动的学生,在爱上一样东西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精神,特意安排所有的小组都按照自己的独立性原则进行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活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各种各样的劳动角落点燃起关于未来的幻想的火花。

全文阅读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摘 要:纵观我国当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却依然存在许多弊病,其中根本问题无异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压抑和扼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关注并实施创造的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解读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下教育理论的革新和教学实践的改变仍具有很多裨益。

关键词:创造教育;创造力;语文教学;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56-03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

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对这一教育思想也曾作出很多精辟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宣言》《儿童的世界》等一系列讲话和文章当中。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条件和作用以及对儿童实施创造教育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内涵丰富,极具教育思想价值。

(一)陶行知对创造教育的理解

最早将创造教育视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而在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并将此付诸实践的是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有提到“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之上,过滤或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①依此,我们可以理解陶行知所指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是利用外在的有利因素作用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潜能之上,最终使这样的能力能够作用于其他事物之上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实施的目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