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精选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社区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Effect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WANG Xiao-ping,WU Rui,ZHONG W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functional efficacy of community.Method:58 children of community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more than 12 month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guiding educ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and comparing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y GMFM evaluation,the results were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 GMFM sco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aining GMFM scor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educationtrain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one on one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on gross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effect has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 Conductive education;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Community

First-author’s address:Yunnan Province Disabled Rehabilitation Center,Kunming 650032,China

引导式教育是由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教授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发展起来的[1]。它是一套综合系统,它使神经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作为它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使得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多元化团队式的训练活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病程长,很多脑瘫儿童家庭难以接受在医疗机构长期住院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本文观察了2011-2012年来云南省中国和挪威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项目两个试点的社区58例脑瘫儿童,在社区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的情况,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式教育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8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引导式教育训练组30例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28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病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4岁以下,能够按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一年以上。排除标准:家长不合作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有癫痫者。两组性别构成、分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的日常训练均由经过技术资源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社区康复员担任,技术资源中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2 方法

1.2.1 引导式教育组的训练方法

1.2.1.1 小组学习 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 整日流程计划 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 规划性的环境 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 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 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2.2.1 物理治疗 主要应用Vojta诱导疗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上田法主要是应用四肢法。有社区康复员按照计划2次/周,45~60 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2 作业治疗 主要是应用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方法,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1.2.2.3 中医疗法 对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 min/次。

1.3 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ros motor fanction measure,GMFM)共88项[4],分5个功能区,即(1)卧位和翻身、(2)四点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完全不能完成为0分,完成不到10%为1分,完成10%~99%为2分,完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4×100%,四点位、跪和爬项目总分/43×100%,坐位和平衡项目总分/45×100%,站立项目总分/38×100%,走、跑、攀爬项目总分/73×100%。对两组患儿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3、6、9、12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一次,以GMFM总分差值作为观察康复效果的量化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1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和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GMFM)分数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前后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脑瘫儿童在社区进行康复更适用。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通过康复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交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表2 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时间 GMFM功能区

卧位、翻身、坐和站立 跑、行走和攀爬

引导式教育训练组(n=30) 治疗前 27.08±6.68 12.55±3.12

治疗后 62.12±10.37 34.01±7.9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n=28) 治疗前 29.42±9.96 11.68±4.15

治疗后 59.34±8.45 36.15±6.78

传统式康复训练方式在运动中存在一定的脱离,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康复技术优势及家长的作用,从而延长了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时间。引导式教育系统与一般医疗康复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处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统筹残疾儿童的康复,将着眼点始终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为基础,以诱导主动学习为策略,以积极的性格为目标,实现全人的发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5]。因此,引导式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值得从事康复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内容,即运动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这种方法是为了引导孩子达到目标,通过目标确定、精心设计活动,促进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论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6]。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因此,康复员必须使孩子有主动和自发的意向,任何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的角色、小组结构的动力、节律性意向、活动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学习环境、手法促进等方法被认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导式教育的显著特点还有:以全人的康复目标:重视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7]。针对儿童多种障碍的需求,始终把发展积极的性格,建立生活独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全部教育康复活动中,旨在将脑瘫儿童教育成为具有积极主动地全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开发: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和行为调整有效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现实环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达到实现正常生活的目的。诱发主动学习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活动。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特点,设计出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全部学习活动,从而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导式教育应用于社区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提高和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疗效。引导式教育将儿童在体能、智能、自理、沟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针对残障的治疗,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引导式教育能全面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为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9]。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脑瘫儿童在社区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6:19,21.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3.

[4]胡莹.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5]李志军,刘瑾.脑性瘫痪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01,5(12):123-124.

[6]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8-7499.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康复学 专业建设 课程框架

分类号:G760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号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即教育康复学作为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由于教育康复学科属国内首创,本文拟就教育康复学的建设背景、学科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分度、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建设背景

1.1 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碍或缺陷,甚至产生如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另外,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康复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对象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综上,特殊儿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复服务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康复与教育分离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一构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对现有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师资。

1.2 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在校特殊儿童约39.9万人。据统计,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1311人,师生配比为1:9.6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统计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不足3%。就目前我国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数量而言,如以每名专业人员服务40名儿童、每名儿童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来计算,我国共需要9.7万名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另外,对于绝大部分特殊儿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训练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许多存在多重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再者,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和康复。因此,目前我国教育康复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特殊儿童所需的相关康复服务包括: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物理康复、作业康复、艺体康复、康复辅具以及社会康复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康复医学也随之发展,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据本项目组统计,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尚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对教育康复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从目前国内外康复治疗专业所属学科领域来看,相关康复治疗学既可归属于医学类,也可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例如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就下设言语听觉科学系。因此,本项目组认为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科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大力发展与建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培养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才。

1.3 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了《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其中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复学这门新学科,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2、学科界定及其专业区分度

2.1 教育康复学的学科界定

对教育康复学可有两种理解:其一,该学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一门学科;其二,教育康复学是整合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人提供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简而言之,前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偏正关系;后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关系。这里我们倾向于后者,因为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更符合“医教结合”的内涵,符合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新形势下对师资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

2.2 教育康复学与相关专业的区分

2.2.1 教育康复学与特殊教育学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至今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殊教育的发展又催生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康复学则是基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助于落实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方针,有助于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

第二,从学科定义上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一般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康复学则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培养目标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双师型人才。

第四,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

第五,从培养方式上看,国内目前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层面,实验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则偏重操作层面,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学生除需要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见实习外,还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习。

第六,从服务对象上看,特殊教育学以特殊儿童(学前、学龄及青少年)为主;而教育康复学在以特殊儿童为服务主体的基础上,兼顾有障碍的成人。

总之,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更多的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而新设的教育康复学则更多的是从实证与操作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两学科的并列设立,有助于促进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纵深发展。

2.2.2 教育康复学与康复治疗学

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学与基于医疗系统的康复治疗学有明显的不同,如:从培养方向上讲,康复治疗学目前培养的专业人员大多在医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育康复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则多数将在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从手段上讲,康复治疗学以药物、器械等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复学则将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上讲,康复治疗学以物理治疗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中的康复涉及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对象上来看,康复治疗学以成人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以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3、专业建设思路

3.1 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与民政福利院等机构,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2 课程设置

3.2.1 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教育康复学本科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不包括学校与学院设置的通识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现介绍依据这四个课程板块设置的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3.2.2 课程设置说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板块之间相互联系与融合。从整体而言,课程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两类课程。教育与心理类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等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有:康复听力学、言语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等。两类课程及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衔接,呈阶梯式递进,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后面课程是前面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理论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如:“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的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见、实习环节,包括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见、实习。

(3)先分后总。即遵循综合康复的理念,先按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能力七大康复板块no]设立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依儿童障碍类型设置拓展型课程,如:脑瘫、智障、自闭症、听障、学习困难等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提出先分后总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多数特殊儿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碍,如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第二,无论哪一类特殊儿童均会表现出多种障碍,如脑瘫儿童除肢体运动障碍以外,还会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专业课程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与重复。先分后总原则遵循的是先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共同性问题,再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以期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3 培养形式与途径

沈晓明教授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他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倡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中康复类课程的比例;三是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复的高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产物,改革的精神与内容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探讨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规划为例说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具体说,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60”个学分的课程,前156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后60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实施7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另外,除了让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外,还将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例如,取得助听器验配师、言语康复师资格证等),提升康复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4、专业发展前景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脑瘫 语言 言语 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03-02

脑瘫是以出生前或出生后一月内发生,以脑的非进行性损害为特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的疾病,可伴随语言言语、智力、学习、精神障碍。脑瘫儿童伴随言语障碍非常常见,其发生率约为脑瘫患儿的70%-75%。严重的影响了患儿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影响了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出现异常的行为,极大影响患儿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积极治疗和干预,促其语言言语能力的恢复和提高,提高交际和沟通能力,促进脑瘫儿童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当前脑瘫言语语言障碍康复治疗现状

笔者查阅近十年有关脑瘫言语康复治疗的文献70篇,其中关于专篇论述脑瘫言语康复12篇。李孝洁[1]阐述脑瘫语言障碍分型的一篇。其把脑瘫儿童语言障碍分为言语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嗓音障碍、共鸣障碍和呼吸障碍5种类型。论述构音障碍有4篇[2-5]。候梅等认为脑瘫中的徐动型、失调型、痉挛四肢型发生率较高,而且严重。痉挛的双瘫、偏瘫发生较少。治疗上以基础训练和运动训练为主,有效率91.%。卢红云、曹建国等采用点穴、按摩等手法,对发音器官有能动障碍的进行矫治,并给以构音训练。治疗128例,结果显效48例,有效65例有效率88.28%。陆香玲利用节拍进行音节、单词和句子的复读或朗读训练,有效的提高言语的速度和清晰度。观察28例,总有效率96.4%。采用传统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有3篇[6-8]。赵宁侠等运用中医针灸、推拿、穴位注射同西药对照,结果显示传统中医优于单纯西药。李伟华等运用头皮针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并设对照组(无头皮针针刺),两组均结合言语治疗、基础治疗。包括推拿、按摩、运动治疗、理疗,临床结果针刺组优于对照组。探讨脑瘫儿童口运动障碍的1篇[9],侯梅等运用口腔感觉刺激法治疗,治疗前后运用Gesell进行发育评价,结果平平均提高14.94分。刘晓莉等通过80例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一对一进行言语训练,每次30分钟,3个月一疗程,4个疗程后发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言语康复训练对智力有明显提高。马浩[11]指出对脑瘫儿童言语障碍治疗不及时、不恰当时,常会导致智力社交等方面障碍加重。廖洪波[12]等对脑瘫儿童言语障碍模式进行探讨,具体方法通过综合评估,根据个体情况,将运动康复训练与康复教学编成一个连贯流程,在运动康复中加强语言刺激;在引导式教育中注重语言基础训练。总之,当前脑瘫儿童言语障碍治疗以常规的运动治疗结合感觉刺激为主,言语矫治的主要方法包括:呼吸训练、构音训练、字词认知训练、句子陈述训练等。随者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介入和声光及生物反馈技术应用,极大提高了言语障碍的康复技术和治疗水平。传统中医针灸、推拿、点穴也逐渐被大家认识和应用,在临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对治疗模式的探讨也注意到整体结合,但仅限于课堂,而且具体方法还是采用传统言语刺激和强化,并没有从语言的产生、发育角度进行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反思当前康复治疗措施。

2 现代的言语语言理论

现代言语语言学理论前沿虽然还有很多争论,但是对语言发育的基本论点还是有共识。产生语言发育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生理健全,听觉、呼吸、发音无障碍,大脑认知功能正常。二、社会条件,要有语言环境,要有交往环境,交流需求和意愿。儿童语言主要靠习得获得。简单地说:出生在哪里,就会讲那里的语言。狼孩、象孩等一些从小就与人类社会隔绝的个案,向人们证明如果缺失语言环境,即使身体健全,即使后来给多大、多好的训练,也不会产生人类语言。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13-17],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行为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有利于孩子的语言词汇的发展。现代神经生理学也证实多方面刺激,有利神经突触形成,提高脑的功能。而脑瘫的孩子大脑的损伤是稳定的静止的,所以就是要利用其残存功能,给予充分的补偿,运用现代语言言语理论,改善提高语用环境,促进言语习得,提高交流能力。还有一个共识,就是言语存在关键发育期。0-6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

3 言语语言研究的新动态

近年来,国际上对言语语言的研究逐渐的深入,认为语言是人类后天习得的。有赖于语言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多,如王立新、陈宝国、彭聃龄[13]研究家中游戏情景对父婴、母婴交流行为的影响。发现父母平时对婴儿行为控制水平比较高,但在游戏中与孩子位置较为平等,孩子交流水平有提高,主动参与能力较强。孙燕青、董奇[16]研究在学习支持:对儿童在多媒体语境中学习英语词汇的影响得出,如图画实物音乐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通过多感官同时刺激大脑,使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数倍的增加。Newland.L.A,Roggman,L.A,Boyce,L.K.[17]通过社交玩具对婴儿语言研究也支持语言环境对婴儿语言发展非常有利。靳洪刚进一步指出,语用的社会环境对儿童语言的习得的影响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儿童在语言的早期发展接触资料越丰富,似乎较早能有语用能力。

4 现代康复治疗的优缺点

现代康复治疗的优点:从发声和刺激理论来对脑瘫言语障碍进行研究,成功借鉴中风偏瘫的言语治疗经验。从分型到训练,严格按照生理、神经、解剖,依赖于呼吸、嗓音、口腔分步训练,字、词、句逐一递升训练。在以往的治疗中取得明显的效果。研究理论、评估都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它缺点是忽略了两个语言发育的基本观点。①儿童对语言是以模仿学习的工程,不是成人的再学习恢复,更要注重儿童的情感和交流意愿的培养。②语言是交流的需要,是一个整体。而现代康复把他割裂成呼吸、发音、舌位等一系列训练,把有机的语言变成了枯燥的训练,不利于儿童在语言环境中产生习得性语言。所以改善语用环境就是运用现代言语语言理论结合儿童发展特点,利用课堂、家庭、生活,改善脑瘫儿童的语言使用环境,提高交流的意愿,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脑瘫儿童言语障碍治疗以常规的运动治疗结合感觉刺激为主,主要方法包括:呼吸训练、构音训练、字词认知训练、句子陈述训练等。随者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介入和声光及生物反馈技术应用,极大提高了言语障碍的康复技术和治疗水平。传统中医针灸、推拿、点穴也逐渐被大家认识和应用,在临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对治疗模式的探讨也注意到整体结合,但仅限于课堂,而且具体方法还是采用传统言语刺激和强化,没有对语言产生发育进行深入的认识。虽注意多媒体治疗技术,但是总体还是割裂语言的有机联系,把它分成数个孤立单元加以康复。更重要是儿童语言来自语言环境的习得。如果丧失了语言环境,只是单纯康复训练,是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不符合儿童发育的科学规律。另外即使环境存在,脑瘫儿童缺乏交流主动参与,也是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国内外对社会、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问题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主要的研究还是局限在婴儿和正常儿童,对残疾儿童较少涉及,尤其是脑瘫儿童的研究更是不足。所以加强研究语用环境对脑瘫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就尤为的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 李孝洁,杜青等.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类型的调查研究.第四届全国儿童康复会议论文集,2010

[2] 卢云红,曹建国,郭新志.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疗效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2

[3] 曹建国,卢云红,郭新志,崔永波.矫正发音器官结合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疗效分析.第八届小儿脑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4] 侯梅,赵荣安,李玉堂等.脑瘫儿童构音障碍的特点语言与治疗.中国康复,1999,2

[5] 陆香玲.节拍和语音结合治疗脑瘫患儿构音障碍28例分析.华夏医学

[6] 李华伟,马丙祥,封玉.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临床研究.第四届全国儿童康复会议论文集,2010

[7] 针刺推拿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瘫言语障碍临床观察.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会议论文集,2008

[8] 李华伟,马丙祥,封玉.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现代化远程教育,2010,24

[9] 侯梅,傅平,张红,兰坤.脑瘫患儿口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与疗效评价.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01

[10] 刘晓莉,李慧,杜林等.言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智力的影响.第四届全国儿童康复会议论文集,2010

[11] 马浩.浅谈小儿脑瘫言语治疗体会.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12] 廖洪波,成露.探讨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康复模式与效果――附38例分析.第三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08

[13] 王立新,陈宝国,彭聃龄.家中游戏情景对父婴交流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4),830-832

[14] 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0-21

[15]王立新,彭聃龄.家中游戏情景对母婴交流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3),11-15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4篇

[主题词]孤独病/康复;孤独病/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方法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迄今为止,儿童孤独症依然是I临床而非实验室诊断。中医对于儿童孤独症的论述散见于“五迟”“痴症”“癫狂症”等病中,认为其病因多属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与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治疗大法为益肾调督填髓,健脾宁心开窍。近年来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及康复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它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并以男孩居多。自1943年首次正式提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后,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都还没有明确提出造成该病症的真正原因。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收教育。那么如何结合“医教结合”的模式,有效的开展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

虽然“医教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推广。但是很多学校在理解上出现误差,把“医教结合”简单的理解为让学校配备了医生和治疗师。因此,要不断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让从业人员从本质上掌握其理念,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医”和“教”真正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康复课程的设置

2007年2月,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为特教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模式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空间,如表1所示。目前,自闭症儿童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教育与康复训练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最科学的干预手段。我校结合本校自闭症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康复训练类的课程,目前开展的康复类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

1.集体康复治疗

针对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康复治疗。例如:感觉运动、多感官治疗等。

2.小组康复治疗

针对部分学生共性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治疗。例如:音乐治疗、沙盘治疗等。

3.个别康复治疗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还必须对他们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陷程度较严重的残疾儿童,个别化的治疗尤为重要。例如:言语矫治、注意力训练、听觉统合治疗、情绪宣泄与疏导等。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医”与“教”更加合理的有机结合。其中一般性课程占总课程的60%-80%,康复治疗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0%-40%。可以说康复类课程的开设类型和所占比例足以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日常康复需要。

三、充分利用各类康复设备

自闭症学生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发育障碍、认知理解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弱等问题。随着康复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辅助设备被运用到实践中,我校也不断加大对康复设施设备的投入。其主要包括了有利于增强自闭症学生注意力的儿童注意力测试分析仪(附训练功能)、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和言语功能发展的认知训练系统、智能儿童沟通训练仪、言语功能障碍干预仪等设备,以及舒缓学生情绪,促进身心发展的音乐治疗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为我校开展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在康复训练中使用康复设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持续的训练,多数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缓解。

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医教结合”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康复师的角色。那么对特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职前培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数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包括特教类和普通类。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关注和支持,一些医学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针对特殊儿童康复方面的专业。这虽然扩展了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的途径,从数量上提供了保证。但是,各高校存在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统一的问题。国内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针对盲、聋、弱智三类学生开设模块课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闭症、学习障碍、言语障碍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应扩展模块课程类型,在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在保证广度的基础上兼顾深度,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避免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密切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将来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做好职前培训。

2.为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

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提升自我的必然途径。作为教师,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也不能固守自封,要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自主的加强学习,通过多听课、多参加比赛课等途径,不断吸取和积累经验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首先,要实施“请进来”政策,尤其是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活动,更需要学校经常邀请研究特殊教育的相关专家,为老师们讲解特殊教育理念及医学理论知识,并开展康复技术及疗法的专业培训,让老师们及时掌握最新的特殊教育动态,为老师们及时添加“营养”。其次,要实施“走出去”政策,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后来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起点都很高。只有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才能够开阔视野,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

尽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们应该在“医教结合”的新模式下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为自闭症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临床疗效

小儿脑性瘫痪(CP)系指患儿在胎儿或婴幼儿期由于非进行性的损伤或脑缺陷引起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疾病,也常常伴有智力、言语、行为、视力、听觉、学习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1-2]。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就目前现状而言,小儿脑性瘫痪并不能完全治愈,但积极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3-4]。本文为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特选取3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患儿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患儿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诊的30例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与引导式教育治疗组,每组患儿1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为(3.7±0.4)岁,患儿中11例为痉挛型,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有3例为混合型;引导式教育治疗组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7例,年龄在1.5-7岁之间,平均为(3.9±0.3)岁,患儿中10例为痉挛型,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3例为混合型。经统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分型方面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康复治疗组

常规康复治疗组患儿应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等常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1.2.2 引导式教育治疗组

引导式教育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首先对患儿进行前期评估,然后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从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在引导员和辅助人员的指导下分步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活动。对于3 岁以下的患儿,以“八节亲子体操”进行双臂前平举、双腿屈伸和翻身运动等动作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以30min为宜;3-7岁的患儿要进行肢体、户外认知学习以及心理的被动和主动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延长至1h。

1.3 疗效评价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颁布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脑瘫儿童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进行综合评定[5];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评估包括个人卫生动作、交流认识动作、进食动作和步行动作等50项内容合计100分,如若训练后ADL评分提高20分以上则评定为显效,提高1-20分之间评定为有效,0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2.1 两组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认知、运动、言语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一年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2.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统计

结果显示:引导教育治疗组患儿显效14例,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的11例,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6]。目前,临床上虽然通过物理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以及传统的中医按摩、针灸等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较忽视脑瘫患儿语言、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以致脑瘫患儿仍然难以融入社会[7-8]。

引导式教育(CE)是20世纪40年代由匈牙利医学家与教育学家Peto教授创立的,它融会了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康复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引导和调动患儿本身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节律性和意向性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能够将集体训练和家庭训练很好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患儿性格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还能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够促进患儿运动、语言、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每日从早到晚的严格坚持训练,能够有机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9-10]。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社会适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明其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程灏,罗华英,高丽芳,等.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2): 139-141.

[2]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 33(9): 1255-1257.

[3]李振华.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4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4): 319-321.

[4]童光磊,李红,张敏,等.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1): 70-71.

[5]张靖,黄任秀,胡怡佳,等.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学龄前儿童智力低下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6): 553-555.

[6]李红丽.小儿脑瘫45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6): 555-558.

[7]王萌,王磊,朱毅,等.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实践, 2012, 18(7): 658-661.

[8]李林.小儿脑性瘫痪并发智力障碍的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16(3): 230-232.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书法练习;积极;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30-02

一、书法练习的作用机制

(一)古代书法论著中的作用机制

书法练习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古人早已认识,并且其观点历来颇为一致。一般书家皆认为,书法练习可以修身养性,且利于身心。对此,书论中记载颇多。如“书者”“墨花翻飞,寿出笔端”;“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等。何乔潘在其著作《心术篇》中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也,故书法家都每得以无疾而寿”。黄匡在《欧北医话》中记载:“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乐之”。所以,“坚持临池学书,大脑至老不衰”[1]。

古人认为,书法练习有益于情绪调节。对此,我国古代书法论著中亦多有论述。唐代张怀瑾在《书议》中谈到:“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苏轼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栖迟卑冗,壮猷伟气,一寓于毫牍间。”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记载:“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书者,或抒积极情感,或散消极情绪[2]。虽然古人的这些认识多为个人的主观经验,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心理规律的。

(二)现代心理学研究下的作用机制

对于书法练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作用机制,香港大学心理学系高尚仁[3]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首先是他提出的汉字书写的心理几何理论。该理论包含以下几个观点:现代汉字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封闭性、对称性、平行性、连通性和方向性等视觉空间特征,在书法训练过程中,这些汉字所具有的空间特征与人类视觉特征相互呼应,使汉字书写过程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从而促进书法练习者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书写者的知觉-认知-动作系统产生积极影响;汉字书写过程中千变万化,形式多样,书写者知觉认知体验也会随之变得丰富多彩,给书法练习者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思考。第二个方面,通过考察书写训练中书写活动对书写者所产生的影响,发现书法运作时的许多生理反应,如心律和呼吸会变慢、血压会降低,出现身体松弛的现象,同时书法训练者的脑神经活动亦会加强。高尚仁还研究了书法练习对汉字命名作业、字形相似性判断、图形再认等任务的影响,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书法优化激活效应理论,即书法训练对大脑有激活作用,特别是在右半球功能的激活上表现尤其突出。高尚仁的研究从汉字视觉特征、书法运作的脑激活两个方面为书法练习的潜在心理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书法练习的应用研究

(一)书法练习对儿童的积极心理效应

周斌、刘俊升和桑标[4]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以124名三年级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没有接受过书法训练的儿童相比,接受了书法训练的儿童在情绪上更加冷静、安定,性情也更为顺从、温和,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比较强,思维也更加开阔并且少拘束。

刘俊升、周颖和桑标[5]进行了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选取小学三年级学生124名作为被试,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书法练习的学生焦虑和神经过敏性水平上升幅度水平显著低于未参加书法练习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书法训练的儿童相比他们会出现更少的问题行为。

周斌、刘俊升和桑标[6]还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采用纵向研究方案,对114名四年级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结果显示,书法练习在了解自身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情绪管理三个维度的发展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这些研究证实,书法练习可以促进儿童积极的心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儿童个性、情绪智力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上。而这些表现仅仅是儿童心理层面的冰山一角,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的积极影响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

(二)书法治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积极心理效应

姚付新,樊作澍,宋燕明等[7]研究了书法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结果显示,书法治疗可以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对其阳性症状也不会加重。通过书法训练,病人的情绪得以稳定,始动性得到提高,生活兴趣有所拓展,注意力逐渐改善,自卑感降低,自信心提升。研究证明,书法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稳定病情、巩固疗效、促进病人康复、延缓病人走向衰退。

曹九英,邓文英,文结维等[8]探讨了书法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经书法辅助治疗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和焦虑水平显著降低,部分精神症状得到改善,说明书法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水平。

刘艳[9]研究了书法干预对多动症儿童认知障碍的康复作用。书法训练后,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增高,持续时间延长,工作记忆能力加强,精细动作和协调性也有改善,从而验证了书法训练对多动症儿童的认知障碍具有康复治疗的作用。

董邢萍、贾继敏、王俊等[10]研究了书法训练配合博乐欣治疗焦虑症的疗效。研究表明,书法训练配合博乐欣治疗焦虑症的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可明显缩短治疗过程,效果也更加良好。

曾昭祥[11]研究了书法训练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说明,书法训练合并药物治疗在改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从而证明了书法训练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宗焱、祝卓宏、王晓刚等[12]进行了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对有明显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小学生进行了书法心理治疗。结果表明,书法治疗能有效缓解创伤后应激反应,同时也验证了书法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郑刚、王鹏、刘学兵[13]研究了书法治疗对抑郁症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书法治疗可以明显控制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书法治疗分支于艺术医学领域,是中国对心理治疗和行为药物的贡献,是一种健康、治疗与康复的科学方法[14]。研究者在使用药物及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同时,努力尝试将书法治疗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但从已有研究来看,该方法主要是作为精神障碍患者的一种潜在的辅助治疗手段。

三、书法练习的效应思考

书法练习能够促进个体心理产生积极的改变,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心理治疗手段。尽管书法练习的应用研究已经开展,其研究技术和方法也有一定的进步,但鉴于书法练习方式的独特性,基于书法的心理训练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因此,其充分应用和合理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对于书法练习的积极心理效应的解释要遵循多角度、多层次的原则,摒弃单一因果解释论[15]。对于书法练习促进个体心理产生积极改变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过于夸大,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和对待。

参考文献:

\[1\]董开全.中国书法与中医学\[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9:296-298.

\[2\]杨春晓,孙本杰.中国古代书法心理学思想概论\[J\].书法艺术,1996,(5):2-4.

\[3\]高尚仁.书法心理治疗\[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3):76.

\[4\]周斌,刘俊升,桑标.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8(5):1266-1268.

\[5\]周斌,刘俊升,周颖.书法练习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34-436.

\[6\]周斌,刘俊升,桑标.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32(5):1211-1213.

\[7\]姚付新,樊作澍,宋燕明.书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C\].乌鲁木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2006:33-38.

\[8\]曹九英,邓文英,文结维.书法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干预作用\[J\].现代护理,2006,12(4):357-358.

\[9\]刘艳.书法干预对多动症儿童认知障碍的康复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5.

\[10\]董邢萍,贾继敏,王俊.书法训练配合博乐欣治疗焦虑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45.

\[11\]曾昭祥.书法训练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483-484.

\[12\]宗焱,祝卓宏,王晓刚.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483-484.

\[13\]郑刚,王鹏,刘学兵.书法治疗对抑郁症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5):470-473.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脑瘫;儿童;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

脑性瘫痪是我国儿童临床上的常见神经科疾病,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左右,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也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面影响[1]。具体来说,脑性瘫痪是指发生在产前或围产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2]。其临床症状包括大脑或小脑受损引起的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当前对于脑瘫儿童的干预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矫形器和各种辅助器械等中医疗法,还有部分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持续效果不好,特别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瘫儿童的院外干预得到了广泛的重视[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脑瘫儿童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方法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1年2月选择64例脑瘫儿童,纳入标准: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年龄为6个月~14岁;排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监护人知情同意。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5.33±2.11)岁;疾病类型:痉挛型42例,弛缓型12例;合并智力低下7例,语言障碍1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儿童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儿都给予按摩、针灸、气泡浴、涡流浴、营养脑组织药物等综合干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首先根据患儿的伤残情况,做出伤残评估,划分出等级,分划好班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的患儿家长进行渐进性的简单培训,根据其儿童的情况让其进行上田法干预,该方法简单,基本手法有颈部法、肩-骨盆法、肩胛带法、上肢法、下肢法等,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形成自动反射,促进肌系统协调发展,使患儿能不断地获得正常运动的感觉。而在社区干预中,可以为脑瘫儿童的家庭营造一个轻松关怀的坏境,通过一些社会性的集体活动,让脑瘫儿童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解除心理障碍,降低对肢体残疾的重视和担忧,让家属了解有个残疾儿童不是耻辱,让他们能够和社区居民更加熟知,在引导脑瘫儿童与相关家属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协助家属初步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利用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积极组织社区联欢会中,让脑瘫儿童及其家属和社区居民通过娱乐游戏和节目表演,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进一步增加脑瘫儿童家庭的社区支持。比如在小儿能站却不会走路的训练中,家庭干预人员用手握住仰卧位小儿膝盖,练习交互的股、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动作,也有利于爬位的手互运动的完成。走路不稳时可以利用平衡杆练习迈步,也可以搭两个竹杆,或拴两个绳扶着走,高度要合适,不过家庭康复一定要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两组的干预周期为3年。

1.3疗效标准 显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等各种状况与同龄正常儿童接近;有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等各种状况均较干预前有明显进步;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

同时两组患儿在干预前后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分,严格按量表的项目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强。此功能评估3个月1次,前后对照。根据后1次的评估,改进后续的治疗方案,如此循环,在干预后3年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对比涉及的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t检验与方差分析,P

2结果

2.1疗效对比 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5.0%,对比差异明显(P

2.2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分都有明显差异,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P

3讨论

脑瘫已成为我国儿童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其不仅给儿童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小儿脑瘫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常规治疗外,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治疗,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也能大力降低致残率[4]。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因此脑瘫儿童的绝对值也相当大,为此对于其干预应该不能仅仅局限于医院,应该放眼到家庭与社区。鼓励家属带着儿童走出去,勇敢自信的迎接外界异样的眼光,把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也带给儿童。同时在社区进行普及性健康教育,普及脑瘫的基本知识,让社区居民拿掉有色眼镜,共同帮助儿童成长,使儿童逐步适应社区和社会,满足儿童及其家属全面发展的需求[5]。本文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5.0%,对比差异明显(P

在社会支持中,要积极帮助家属缓解心理负担,有效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于一定的经济补助,物质帮助,引导家属运用优势视角接纳儿童,协助脑瘫儿童家庭寻找安全感和强化归属感,并协助他们建立社区的社区支持系统,为儿童的成长创建一个健康的空间[6]。积极与专业人员联系,或者签订家庭医生合约,在社区建立社工团队,社工团队要对已结束的服务进行反思和评估,回访,可以每周或者每月定期前往社区追踪、评估服务的后期效果,实现干预的可持续发展[7-8]。本文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分都有明显差异,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P

总之,脑瘫儿童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能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L.,Wang,J.,Gao,L. 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ait coordination based on gait event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2,91(8):671-680.

[2]郭洪科,张冬青,刘莎莎,等.探究心理护理对大龄脑瘫患儿家长精神状态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6):34-35.

[3]宋美菊.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105-106.

[4]张丽春,陈瑞雪,姚洪儒.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34-35.

[5]王红,吴大为,.浅析我国脑瘫康复治疗方法[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9):78-78.

[6]李红英,张跃,汤健,等.脑瘫患儿家长焦虑和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3):174-175.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儿童癔症;家庭支持系统;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49.73;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2-0101-04

Establishment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children hysteria family support system

SHEN Liying ZOU Xiaoyu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Hu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family support system in nursing of children hysteria. 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of children hyster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whil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given survey and analysis on family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health requirement, provision of family intervention manual, and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follow-up system, family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system. The curative effects, demand and awareness of hysteria knowledge in families, and influence of family support system on nursing of hysteria childre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response rat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0.0% after intervention, which was only 84.4%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Children hysteria; Family support system; Effect evaluation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1]。儿童癔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心因性疾病[2]。由于儿童心理发育不完善,易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发病,反复发作对儿童的个性塑造产生不良影响。儿童最亲近的人是家长,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个性塑造密切相关,良好的性格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癔症患儿的性格改变及治疗效果。目前,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3]。因此,我院急诊科为提高癔症患儿的治疗效果,建立了儿童癔症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并进行了有效的实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5例儿童癔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癔症的诊断标准[4]。家庭情况:单亲家庭22例,双亲家庭43例,独生子女54例,占83.1%。诱发因素:心理因素43例,躯体疾病7例,两者皆有15 例。儿童的性格特征[5]:平易型11例,麻烦型7例,发动缓慢型42例,中间型5例;临床表现类型[6]:转换型障碍45例,分离型障碍20例。住院时间最短2 h,最长6 d。所有患儿均未见神经系统病变。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7~13岁,平均10岁;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7~14岁,平均1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家庭干预手册的建立、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知识宣教、应急处置能力、与患儿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支持、心理支持)。

1.2.1 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行设计,经反复修改,并行调查,证明有可行性,患者家属问卷包括癔症相关知识的需求及了解情况,问卷发出42份,回收41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97.6%。

1.2.2 家庭干预手册的建立 根据患儿和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学习需求、接受能力,确定家庭教育的目标,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由患儿家属协助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并反馈落实情况。

制定家庭教育手册,发给患儿家长,着重对患儿家长进行癔症知识的宣教,提高家长对患儿心理需求的认识和疾病发作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帮助改进家长与患儿的沟通、普及癔症知识,消除高危诱发因素。

1.2.3 家庭随访体系的建立 对儿童癔症患者采用门诊随访调查及电话随访。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各随访一次。在随访的过程中,除了解患儿病情的转归情况外,同时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疾病的家庭干预。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干预内容:①知识宣教 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患儿适当的保证,但切忌过多讨论发病原因。针对不同癔症表现形式,选择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法。在进行暗示干预过程中,了解患儿的既往发作史及应急干预措施。与患儿建立互信关系,争取患儿的充分信任,培养患儿各种兴趣爱好,让患儿多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指导家长平时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父母避免过分宠爱子女,改变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对某些不合理的要求应予拒绝,从而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②应急处置能力 对癔症性情感暴发的患儿首先在心理上给予安慰支持,增加患儿的信任感,以消除紧张情绪,鼓励患儿主动诉说,给患儿提供情感发泄的机会。而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为主的转换型癔症患儿可采用心理暗示疗法,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患儿感兴趣的事物或让患儿暂时离开当时环境。并告知家属癔症发作时应镇静自若,避免过分关心和热情,避免惊慌失措,正确认识并积极面对疾病的发生。③与患儿沟通技巧 发生癔症的患儿通常性格怪癖,缺乏沟通。首先向家长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发病诱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指导家长采用心理疏导方法,巧妙地进行言语暗示,鼓励患儿说出内心想法与矛盾,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儿心理放松,从而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2.4 家庭教育支持系统 对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动员家长帮助儿童建立健全的人格。教育患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患儿的父母及其长辈不要对小儿过分溺爱、迁就,对某些不正当的要求应予拒绝。儿童时期是性格发育的最佳时期,小孩最好由父母照顾。单亲家庭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对学习成绩差、压力重的儿童,告知老师和家长要进行正面疏导,了解患儿心理,并给予心理安慰,避免使用负性语言,以减少病情发作频率。

1.2.5 心理支持系统 儿童癔症治疗的关键在于纠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障碍[7]。具体包括: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接近患儿,通过与患儿及家长交谈,了解患儿的个性特征、家庭环境及学习、生活情况,使患儿心理放松,缩短护患距离,建立亲密的护患关系。②情绪管理:根据患儿和家属不同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患儿的心理问题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治疗,如使用安慰、关心、指导、建议等积极性的语言进行心理干预。针对患儿不同的认知程度给予合理恰当的解释,指导患儿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减轻心理压力。③行为疗法:根据病情教会患儿及家属以音乐、暗示等方法转移注意力,缓解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④家长的心理干预指导:安慰疏导家长,向其介绍癔症发病的诱因、病情特点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取得家长的信任及配合,鼓励家长与医护人员共同探讨诱因并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疾病并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有关标准[4]。痊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社会功能部分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社会功能受损明显。总有效=痊愈+好转。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治疗后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了解家长对癔症的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家庭支持系统对癔症患儿的积极影响,为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证据支持。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2.2 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

表2可见,有2/3左右的家属对癔症知识一无所知,很多家长表示对儿童癔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也不知道该如何为患儿的心身健康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反而会因自己的无意行为和言辞不当对患儿产生不良的暗示作用而加重其病情。

表2 家庭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需求调查分析[n(%)]

2.3家庭支持对癔症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家庭支持系统中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配合情况以及家属对治疗过程的参与情况对癔症患儿康复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癔症属于一种心因性疾病,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基础的躯体症状和某些精神症状。心理刺激因素诱发的占81.1%,其中以家庭、学校矛盾占首位[8]。大多数患儿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等均可导致发作。此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暗示性,起病突然,症状消失快,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患者大多有癔症性格特征,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儿童癔症的发生,可能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父母的教育方式、伙伴关系、学校氛围、师生关系等外在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都有阶段性的影响。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亲情的缺失、教育的缺位、社会支持的缺乏,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9-12];儿童癔症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3],考虑有以下原因:①学校因素:学习负担过重、对学生的要求过严以及不良的体罚形式,使外界压力与患儿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而导致发病。②家庭因素: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致儿童心理发育障碍;家长对子女有望子成龙心理,施于儿童过重压力;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娇惯。③个性特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接受暗示或自我暗示。④竞争性的教育方式使儿童之间彼此孤立。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易形成任性、自私、偏激、孤僻等消极情绪,因此一旦遇到不良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吵架、考试、老师批评等刺激,便会导致癔症的发生[2]。因此,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对患儿的治疗康复影响较大。从小加强儿童情商培养,尤其是孩子独立性及承受挫折能力培养是预防儿童癔症最关键的因素[14]。本研究发现(表1),系统性、综合性干预癔症患儿可收到明显疗效,干预组的总有效率达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4%。从65例癔症患儿发病的因素来看,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表2中可见大多数家长对癔症知识缺乏。因此,疾病宣教和干预指导对癔症患儿及其父母都至关重要。建立家长与患儿的互动模式,让家属理解患儿的病态言行是疾病所致,不是装病演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不良暗示,减少对患儿心理的负面影响。改善父母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促进患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养成儿童良好的性格,对本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也有一定意义。

从表3中可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而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的是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本研究中有10例不配合的家长,由于他们对癔症知识缺乏,表现出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感,在患儿面前往往表现出消极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引导家长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积极、稳定的情绪,鼓励他们多花点时间陪伴患儿,不要当众谈论患儿的病情[15]。指导家长配合医生做积极的暗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医护人员与家长必须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言辞规范,更要关注到语调、态度、表情等非语言行为的得体,向家长详细介绍该病特点及治疗措施,以及治疗该病的成功经验,让家长获得认可。同时鼓励家长参与治疗过程,增加患儿安全感,而且对患儿也是一种积极暗示,让患儿真正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为暗示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16]。

综上所述,儿童癔症的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干预模式,除暗示治疗外,还要高度重视家长在儿童癔症心理治疗中的作用[8],重视亲子之间交流的沟通方式及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癔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玉玲. 安定静注速度对癔症患者呼吸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65.

[2] 胡君,蒋莉,洪思琪,等. 重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癔症的发生及干预[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38-140.

[3] 孙桂莲,官丽梅,孙雪. 儿童转换型癔症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9):701-703.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第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95.

[5] 彭海珍. 转换型癔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4):165-166.

[6] 江开达,周东丰. 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3.

[7] 郑玉霞,苏贵范. 儿童癔症观察与护理26例[J]. 现代护理,2006,12(9):844.

[8] 姚素华,李江婵,谢秀东,等. 家庭治疗对儿童癔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 现代医院,2014,6(6):71.

[9] Gao Y,Li LP,Kim JH,et al. The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behaviours among left behind adolescent school children in China[J]. BMC Public Health,2010,10(56):1-10.

[10] Fan F,Su L,Gill MK,et 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Chinese left-behind-children:A preliminary study[J].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r,2010,45(6):664-665.

[11] 徐丽华,陈登峰,傅文青,等. 留守环境对农村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 19(5):663-665 .

[12] 刘晓慧,李秋丽,王晓娟,等. 留守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比较[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3):1810-1812 .

[13] 周志红,李凤萍. 儿童癔症的发病特点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分析[J]. 中外妇儿健康,2011,19 (1):48.

[14] 梅其霞,王敏建,魏华,等. 135例儿童癔症的临床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2010,39(16):2119-2120.

[15] 庞月萍. 应用家庭干预辅助暗示疗法治疗癔症的疗效分析[J]. 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1,3(8):101.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第10篇

及早发现,正确对待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即由于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妊娠到分娩,或生后一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病变。也就是指脑在生长发育完成以前由于受到某种侵害,损伤而造成的永久性的异常姿势及运动异常。这种姿势和运动的异常是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的。

通过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孩子得了脑瘫?采用哪些治疗手法可以让患儿脑瘫病症得到干预,从而走向康复?李桥儿童医院神经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着。

不少脑性瘫痪的婴儿在“呱呱”坠地后,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状况,特别是那些轻型的脑瘫儿童更容易被忽视。即使有的症状引起了家长与临床医生的注意,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诊断,甚至会误认是其他疾病,如佝偻病、缺锌、营养不良、软骨病等等,使婴儿错过了早期诊断,贻误最佳治疗的机会。

事实上,脑瘫儿童在早期所表现的运动异常、姿势异常以及进食异常等,家长只要细心地观察就不难被发现,康复中心李陵容医师介绍了以下几个识别要点:

脑瘫婴儿在各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正常儿童差。如“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易惊、角弓反张、少动或过多乱动;喂奶时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经常呛、噎、吐奶;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2~3个月时,还不会笑、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另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

异常的动作或姿势。如:流口水、颤抖;在学站立时、两腿并拢,双脚总是脚尖着地,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对称,头不能保持正中位置等,这些都是脑瘫患儿常见的动作或姿势。

在对脑瘫患儿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脑瘫患儿或多或少的伴有不同程度的身体及智力障碍。脑瘫患儿的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童差,约有30%的脑瘫患儿并发智力低下,有近半数脑瘫患儿伴发癫痫,脑瘫患儿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新生儿重症黄疸所致的手足徐动型脑瘫大多伴有听觉障碍,有20%的脑瘫病儿有眼睛的障碍,脑瘫患儿的牙齿多数发育不良。脑瘫患儿个性较强,常表现为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易怒、不合群,注意力涣散、兴奋多动,或持续某一动作,出现自我强迫行为等。

大部分脑瘫患儿生活难以自理,及早发现并积极进行治疗干预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关键。家长可根据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各种不同姿势,结合母亲在怀孕时及生产时的高危因素,便可早期发现,并应尽早去医院神经科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早期的治疗,越早治疗越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李桥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与学习,吸收并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专科特色,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将现代康复治疗手段中的语言治疗、感觉统合疗法、音乐治疗、中药水疗等与传统医学治疗中的针灸、按摩、药物熏蒸相结合,并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开展的特色治疗项目有:

运动治疗(PT):运用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为主,根据患儿疾病特点和自身的功能情况,借助器械和治疗师的徒手技术以及患儿自身力量,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使患儿的局部或整体功能得以改善,即以粗大运动功能能力的培养为主。

作业治疗(OT):以感觉、运动、认知和心理技巧为基础,针对患儿在生活自理、游戏娱乐、上学等方面的功能表现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以上肢的功能训练为主。

推拿:根据患儿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可以调节神经和肌肉系统,改善血液和淋巴系统的循环,整骨复位,松解粘连和挛缩的组织,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降低肌张力,使瘫痪的肢体得以恢复。本项治疗方法是运用祖国传统医学、结合生物力学知识治疗脑瘫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异于西方先进康复疗法的独特治疗方法。

针灸:针灸治疗脑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简单、有效、廉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着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采用传统穴位针灸与全息理念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我院独具特色的针灸方法。

语言治疗(ST):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其言语功能,对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有实际意义,尤其对于流涎的患儿通过口腔按摩可使其得到改善。

感觉统合:改善患儿的平衡、协调能力、感知觉、触觉、胆识等方面,尤其对孤独症、多动症等患儿有重要作用。

多感官刺激治疗:是集教育和康复为一体的高科技治疗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器材来增加患儿的感官系统,尤其对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患儿疗效更佳。

水疗、中药熏蒸、蜡疗:采用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等中药为主要配料,以降低肌张力为主要目的,同时我们根据患儿情况增加了对肌张力低下型的中药水疗的制作。

物理因子治疗:包括脑循环、导平、痉挛仪、生物电刺激、体控生物电等很多项目,对改善脑功能、提高肌力或降低肌张力等都有疗效。

沙盘游戏治疗: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同时脑瘫患儿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通过沙盘游戏治疗能舒缓压力,从而有益于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为了使患儿能够早期得到教育,学习各种知识,中心有多名幼儿教师对患儿进行学前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开发患儿的智力,同时为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弥补了患儿因病不能上学的遗憾。

小针刀或手术治疗:微创术能对肌张力高、局部肌肉严重挛缩的患儿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一定要配合康复训练才能起效。

中药、西药相结合使用,从而进一步的从根本上改善脑功能,从而改善运动、认知能力,尤其早期治疗时药物的作用不可替代。

一切为了孩子

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本着为残疾患儿及其家庭排忧解难的原则,以不断提高残疾患儿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康复中心以综合性康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全面康复,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为脑性瘫痪的治疗总原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为脑瘫患儿制定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流程:

入院评定:首先,患儿入院后,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对其进行细致地检查分析,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进行认真的评定,明确治疗的主要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