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唐诗歌词

读唐诗歌词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样诵读可尽享诗词之美

唐诗宋词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受学生的欢迎。可教学现状却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校本课教师课堂上忙于肢解活生生的诗词――解释字义、词义、句义,作翻译,挖典故,析修辞,机械地归纳主旨,这样就难于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诵读不能还原诗词本来的审美特质,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不能遵循美育规律,不能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校本课上成了语文课。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尽唐诗宋词之美?如何使学生在诵读唐诗宋词的过程中充实学养并提高审美素质呢?关键还是一个“读”字。只有多样诵读才能让师生尽享唐诗宋词之美。

一.教师的背读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精粹,特别重视选择和运用最易唤起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有形象美,让形象走进读者脑际,焕然于读者心灵。做到这一点,读是关键。唐诗宋词诵读的校本课教学,教师的背读应领先学生一步。当按教学进度要诵读一首唐诗宋词的时候,教师首先应根据自己的音质、音色的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读,学生一下受到感染,一颗颗羡慕的心就会跳动起来。特别是教师背读时,准确把握诗词的基调、节奏、韵律,领悟诗词的意境,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学生在倾听诗人心声的同时,也是在倾听教师自己的灵魂与诗词产生的共鸣。这时,你要让学生也诵读诗词,他们聆听了自己敬爱的老师优美动听的背读,学生沐浴在老师的如痴如醉中,他们怎能不被引入诗意词境呢。当一首首优美的诗词被老师用真情播放,用全身心的投入去表演,甚至是声泪俱下,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

有了教师这样的背读,再让学生通过教师严格设计的因诗而不同的朗读形式,揭示朗读时应注意的事项,指导学生再读。从单个到多个,多个到全班,班级到全校,学校到社会,让唐诗宋词的诵读形成一种和谐、一种氛围、一种感动,唐诗宋词诵读就有自己特有的天地了。

二.诗味的朗读

古典诗词的节奏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有“顿”来体现的。唐诗中,五言三顿,是指每句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七言四顿,说的是诗句的音节组合方式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停杯――投箸――不――能食……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引导学生诵读时一定要按音读和意境的节奏划分,把节律告诉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凡是有规律的运动都可造成节奏,诗歌语言是由有意义的声音组成的。它的强弱、长短的不同组合,如果符合一定的规律就形成了节奏。中国诗歌不论古今得有中华民族美的原生态读法,要让学生读出古香古味。

诗味的朗读唐诗宋词,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歌是怎样通过不同声调的和谐配合来形成悦耳动听的音调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律诗是怎样通过平仄律和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运用达到音调的和谐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准确把握节奏,真情体会诗意,真实感悟诗美的。校本课正是要传承这种国学文化。

全文阅读

诗中有境 2期

经典诗歌,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走进经典诗歌的意境,并且欣赏这份美,则是用心在寻找这条历史长河的璀璨珍珠。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经典诗歌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少数量的古诗,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小学阶段让学生初步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小学教材里一共有五十首左右的诗歌。这些诗歌几乎都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名作,而且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绝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贺知章的《咏柳》、朱熹的《春日》、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诗歌。那么,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上,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背诵能默写,简单地理解诗歌的意思。而在学诗歌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提及到的是诗歌的意境美,那么,小学生该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诗歌的意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境。诗境界美,就是说诗的意境很美,也有可能要表达的意思是在说一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的意思。诗境的第一层境界是“景物的想象空间”。更进一层,可以想象的空间包括:时光、禅意、哲理、人性、运动、变化等等。这是“诗境”。

小学生处于年龄小、认知浅、想法纯的特点,他们对表面上的东西交易掌握,而对于深一层的东西则难于理解。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小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慢慢地掌握欣赏意境的方法。

一、初读诗歌,浅知意境美

我们拿到一首诗歌,首先就是要解决读的问题,把生字词解决,再顺利地朗读诗歌,使其朗朗上口。古典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中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其道理就是这样。

1、学生自读。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诗歌教学的初始,就是让学生能自己利用解决生字词的前提下,自己能够把诗歌朗读通顺、流利,这为下面诗歌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进行杜甫的《绝句》教学中,学生对“黄鹂”的“鹂”字不是那么的熟悉,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生字或者由教师指导学生去解决。在自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诗歌的意境。

全文阅读

初中唐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在千百年的流传中为我国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文化更加纷繁多元的新时期,唐诗教学仍然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唐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唐诗教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为其以后的多元生活打下基础;唐诗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唐代是一个人文昌瑞的年代,无论是在开元盛世的繁荣下,还是在天宝流乱的昏暗下,诗歌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学生阅读唐诗时会被其丰富的社会内容、高超的艺术技巧所深深感染,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本人13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及参与的各级语文教研活动,我们现阶段的初中唐诗教学主要还是从字词句的讲解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的赏析,形成了较为刻板的教学模式。一、主要问题

1.重分析,轻诵读

在初中唐诗教学的课堂中,大多教师将教学的重难点设定为分析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或表达技巧等,对于学生的诵读并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虽然在一开始或最后会给予学生时间去朗读诗歌,但是这样的朗读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诗歌中字词的读音问题,或使学生通过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而并没有真正发挥诵读的作用。学生诵读唐诗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借此来读准字词的读音,而在于了解诗歌中的内涵与精华,体味诗歌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和形象之美。这些精华部分往往不是走马观花般的朗读就能体会,而是需要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才能读出对诗歌的整体感觉,才能达到如陶渊明般的精益求精。

2.重释义,少感悟

在初中唐诗教学课堂中,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还会选择运用“字字落实,全诗串讲”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情况就是教师先把唐诗当成文言文,进行字词解释,将唐诗的内容以及整体含义全部解释出来,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全诗翻译一遍。唐诗之所以能让人心旷神怡,心灵陶醉,那是因为艺术形象创造的结果。诗歌的艺术形象创造具有它的独特性,它不像散文那样对事物做详尽的描写,也不像小说那样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做具体的叙述,而是通过“意境”来构建自己的艺术形象体系并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的。“意境”中的“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诗中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是需要感悟的,如果在唐诗的赏析过程中只注重解释诗句的含义,忽略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美的感悟,那么唐诗教学根本就不能发挥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作用。

对初中唐诗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后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改进的地方:

全文阅读

登高壮观天地心

【教材特点、教学设想】

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因此,利用好《唐诗宋词选读》,将在教学内容主题的系统性方面,教学方式方法的生成性方面,以及引导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性审美感知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我发现,通过建立以横向为同一作家诗词的专题介绍,纵向为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诗词流变的坐标轴,能使学生对诗人特点、时代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是否还有其他角度值得我们挖掘和探索呢?我想到了在对诗词传统的主题分类上再来引入一个坐标轴,以登高诗为例,横向上探求主题、情感,感知意境、形象,钻研诗美特质、表现形式;纵向上以相同的登高意象更深刻地获得对不同时代风貌、不同诗人风格的把握和观照。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思乡诗、怀古诗、边塞诗等等皆可建立坐标。

【教学亮点、重点、难点】

在诗歌主题性教学方面,为什么会选取唐朝登高诗这一个选题?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首先,应该说是源于对《唐诗宋词选读》选文的观察。我注意到,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中,都出现了诗人登高临眺的诗作,可以说,登高主题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其次,我认为,“登高”,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比较经典的主题。它不仅是中国文人,而且是整个民族的一种传统,比如九月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它寄予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思。在注重具有丰富内涵性的意象、形象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登高”意象也以其丰富的内涵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再次,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也即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过程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通过诗歌鉴赏,我们要培养和激发的是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拓展精神境界,打通文本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就是我们心中所想,就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学生可以产生自我的理解,这种“自己读出来”甚至是“读出自己来”的效果是正是我们的教学要产生的效果。

全文阅读

《唐诗宋词选读》课的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一门选修课,它的教学很少有人去研究。但是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里却是一片别有洞天的世界。在进入高中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好多首唐诗宋词,这些储备是学生高中古诗词学习的基础。虽然他们零星的分散于各阶段的课文中,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但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有些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精炼的词汇、鲜明的风格。有些学生甚至将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食粮进行品尝。学生的这些知识,为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选修唐诗宋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师方面来看,根据高中课标,可以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情感价值观方面,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审美的情趣;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学生要掌握相关知识与作品;过程和方法目标方面学生能够尝试创作。

教学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唐诗宋词选读》的选修教学也一样需要达到理想的境界。首先,培养学生积累更多的唐诗宋词的知识。在记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辛弃疾的豪放主义等等,初步学习和掌握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为掌握作家、流派和风格等打下基础。其次,培养学生自主的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逐步养成鉴赏能力。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最普遍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达到以上两步之后,再让学生在诗歌中注入自己的元素,做出富有个性化的品析。选修课培养的是学生专业以外的兴趣爱好,对个人的发展很有利,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发现作品其中的奥妙之处,本质的内涵,让学生体验阅读之快乐,以求实现真正的选修课作用,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于对学生诗词基础,教学目标的分析,上好《唐诗宋词选读》这门选修课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结构完美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重中之重。结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读”上下工夫,获取审美体验

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说的是读书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用心地读,可以读出文章中很多信息,诵读是理解诗歌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方法,只有在对诗歌熟练朗诵之后,才能深入文本。学习诗不仅读,还要反反复复的诵读、带着目标去读,通过诵读加快学生对作品本质东西的理解和鉴赏,这样才会每次都有收获。举个例子,岑参的作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我们将其分三次诵读,由浅入深,先了解诗歌的内容,再进入理解阶段,最后完成鉴赏活动。第一次诵读前,预设目标找韵脚,体会诗歌里的生活内容;第二次朗读时候,要琢磨诗中的意境,可以从人物,景物,意象入手,同时要理清诗歌的脉络;第三次诵读,要求学生体会岑参诗中的“奇”字,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情感,获得审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诵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齐读 ,当然也有个性化的独读,对读,还有多人分组读、分角色读、配音诵读等形式。三次诵读可以将这些方式交替,这样更加容易创造诵读的氛围和学习效果。

二、“剥皮抽筋”,找到诗歌骨架

全文阅读

课外唐诗鉴赏引领我们走进诗意人生

有专家痛心地指出当今很多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课业负担沉重,却很少受到人文教育的滋润。而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唐代诗歌,体现了大唐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精神气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体悟生命的范本,在提高他们艺术品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品味和气度修为。

一、认识与思考

1.新课改对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领略到灿烂的古代文明,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和民族精髓,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五年级以上学生的诗歌阅读也有明确的评价要求:要求五年级学生“阅读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入六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诗歌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果说五年级前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更多只是感性的认识与积累,那么六年级则要求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文的熏陶。在七~九年级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唐诗的魅力与学生素养的提升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持和延续,古诗文功不可没,它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而唐诗作为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文化品格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品格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等人文特质,在青少年的性情滋养、灵魂陶冶,乃至民族精神重铸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因此,诗歌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一直都占据着一个相对重要的战略地位。

顾之川先生在《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中呼吁加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应大力提倡和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熟读、背诵一些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文名篇。培养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基于以上的认识,发掘唐诗中蕴涵的真、善、美特质,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构建学生的精神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是一条重要的教育途径。

全文阅读

盛唐气象与宋诗理性的艺术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摘 要: 在中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唐宋诗歌教学是重点和难点,把握盛唐气象和宋诗理性的形成原因和艺术特点,通过规律分析和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诗歌教学 盛唐气象 宋诗理 教学策略

一、中小学教材中唐宋诗歌选编情况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更是诗的国度,《诗经》开辟“诗言情,诗言志”诗歌精神,到孔子诗论中的“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的文化精神,以及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美、意境美、艺术美,诗歌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唐诗是诗歌史上的巅峰时代,从汉魏诗歌风骨形成,齐梁声律成熟和发展,以及唐代大一统鼎盛的时代风貌,造就了盛唐诗歌的独特气象,称之为“盛唐气象”。

宋学的发展、古文的复兴,宋词占领了士大夫的情感空间,宋代诗歌发展为以说理为主,呈现诗歌的理性时代。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体特色,体现了古代优秀诗人的写作特色。这些经典诗词代表当时诗词创作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诗人创作的最高成就。小学阶段课内选编古典诗歌55首,初中阶段课内共30首,课外60首,共145首古典诗歌,唐代诗歌71首,宋代诗歌20首,其他诗歌54首,唐宋诗占据古典诗歌教学的最重要部分。中小学选编唐宋诗歌情况如下:

古典诗歌传递民族精神、古代文化和审美意境,是中小学生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源泉。本文旨在研究唐宋诗歌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基于人教版中小学教材选诗进行论述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古典诗歌教学有章可循。

全文阅读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研究与实施

摘 要: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是属于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的一个模块,作者针对当前《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现状与思考,分三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唐诗宋词选读》开设的目的和现状、《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策略研究、关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思考,期望通过此文,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 选修课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研究 教学实施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开设的。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笔者拟针对当前《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现状与思考,分三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唐诗宋词选读》开设的目的和现状

笔者分为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1.《唐诗宋词选读》的编写与开设目的。编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诗词大家,分为“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等12个专题编写。开设目的:通过《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希望能够使高中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和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与发展。

2.《唐诗宋词选读》的设置情况。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面临以下时间问题:设定的选修课时相对学习内容显得有限、相对集中的教学时间使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选修课学习受到高考专项训练的挤压。二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的教师问题:单就《唐诗宋词选读》一门选修课而言,所涉及的知识面就很广,新内容也很多,而真正能胜任选修课教学的教师相对来说比较少。不同层次学校,师资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良莠不齐,多寡不均,当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跟选修课的开设发生冲突时,如果不能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选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三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存在以下学生问题:选修课程分班难、选修课程开课难、选修班级管理难。如《唐诗宋词选读》就是不少学校在高二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整年级地进行统一备课与教学。于是,选修课带来的种种烦恼烟消云散了,选修课在学生的心目中与必修毫无区别了,而选修课开设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3.《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现状。根据选修课的主体性、基础性、自主性、实际性和研究性原则,选修课在各地各校轰轰烈烈地开设了起来。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选修课所期望达到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等目的是否能毫无疑问的达成呢。在《唐诗宋词选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看到了困惑的存在。(1)教师选修教学中的困惑:选修课成了专题讲座课或活动课、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无限复制,如《唐诗宋词选读》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训练的先行与铺垫,课堂上以练代教。这种以应试为目的、费时费力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学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都由教师“包办代替”。(2)学生选修学习中的困惑:首先是学生对选修课的盲目性,一方面,兴趣爱好极为广泛的学生面对众多科目无所适从,不会选。另一方面,选修课所占比例小,门类少,可供选择的余地有限,又使学生无法选。其次是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多数学生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那么重要,只是为学分而选课,缺少积极性,而趋向放任消闲。最后是学生对选修课的审美疲劳,由于教学计划的紧凑,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目标的约束,教学方式的单一,《唐诗宋词选读》天天学,天天读,天天背,每天重复“同样的故事”,学生不再有新奇感,天天呈现“精美的大餐”,学生难免消化不良。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普遍产生审美疲劳。

全文阅读

《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探索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课程,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吸引着大多数学生。唐诗宋词的星空璀璨夺目,面对如此丰富的精品佳作,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既提高教学效率,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将讲授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的几点探索略述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选修教学准确定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课标精神,教学中我们将《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二:一是指导学生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习得方法,构建起能力。具体讲就是既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准确解读诗歌作品,准确地了解作家的思想与作品的风格,系统地掌握某一题材的作品主题与表达技巧,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具体讲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学生个人的爱好,教学方法上多进行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二、整合教材,实行模块教学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以话题的形式组织单元,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分为讲读篇目和课内自读篇目,但基本以朝代为序列,分为“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四个话题,每个话题以作家作品为单元编排,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一个总体了解,但这样编排整体感不强,比较零碎,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打破了原有专题的框框限制,把教材整合为三大模块。

(一) 导学模块

对于诗歌鉴赏,虽然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有所涉猎,但是难免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同时,古典诗歌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已远,学生要长时间的连续学习,难免会有畏惧之心。因此,教学之初,我们先设置了导学模块,导学模块的教学重点是导之以法,授人以渔;导之以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树立学习诗歌的信心。这一模块的教学以讲解课型为主,教师重点利用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必修课中所学的文本,重点从意象和意境、诗歌特点、表现手法,诗歌鉴赏的角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常见意象、意境和常用手法;让学生明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鉴赏的角度,从诵渎入手,让学生学会看题目、看作者、看注解、看文本,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意象意境特点、用典、修辞手法、言外之意等,由浅入深全面把握一首诗歌。这样一来,学生初步掌握了诗歌的解读方法,消除了畏难情绪,拥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 名家模块

全文阅读

浅论唐诗宋词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摘 要: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江苏在高中阶段增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者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感受唐诗的风韵,体会宋词的雅致,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通过朗读宋词教学,可以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 唐诗宋词 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意境欣赏 写作实践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江苏在高中阶段增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者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感受唐诗的风韵,体会宋词的雅致,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中学选修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教学中利用好唐诗宋词的教学并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古诗词知识的同时,精神得到充实,正所谓“润物细无声”,通过唐诗宋词教学,培养青少年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在诗文诵读中激感

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取的诗词作品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师范读,有表情地朗读,并且带有真情的投入,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同时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品味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朗读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背景和意义,共同领会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最后师生共同体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教师注重当好“导演”。

初唐阶段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突破宫廷诗风的格局,给诗歌注入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其中《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师诵读与学生诵读结合,找出诗中月夜美景的语句、阐述人生哲理的句子反复朗读。诵读的同时要将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感受诗歌本身韵律节奏美,感受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悲慨激荡的感情旋律,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又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地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教学中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丽景色,了解诗人对人间纯洁的爱情的讴歌,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凸显出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深刻体会诗作中蕴涵的博大的生命意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