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话教学论文

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话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一、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展开形式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及教师的自我对话等形式。在真正对话的历史教学中,其需要多种对话形式交错进行,互相促进,才能充分体现对话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由于对话教学的理念及对话精神在每一种对话形式中的渗透,是与教师、学生、文本、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息息相关的。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对话教学的功能及作用,应从对话教学的构成要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转变

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观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开展的成败。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达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境地,其着力点应放在教师身上,应注重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传递为主要形式,注重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但在片面追求知识存量之中,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由于对话教学实践价值是回归教与学的本质,要求教师摒弃旧的传统教学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需要新的对话教学的教学观,通过自身的成长经验与情感体验,才能与学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

2.环境创设

历史教学中对话教学环境的创设,是指对话教学开展的场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人际关系等。根据教学对话的特点,应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然而,在软环境创设方面,应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构造对话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善于追问,如讲解《春秋战国的纷争》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应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战争呢?”通过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二是学会倾听,尽可能明白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学生所表达的意思而自己又没有表达出来的加以阐释,使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平等、富有对话气氛的课堂情境中。

3.教学评价

其是促进教师、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评价方法上,应注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的相互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全文阅读

对话式课堂教学论文

一、以“对话式教学”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堂上实现师生对话,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对话,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达到增加语文课堂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听课效果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绍或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打开学生思路,提升学习效果。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为例,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发言表达了对山的喜爱,教师顺势问道:“其他同学有喜欢山的吗?”这样一来,学生便集中精力开始说山、读山;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还没起名字,你能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巧妙地把练习题“给山起名字”融进课文,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促进学生交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议题、围绕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这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天鹅、大虾和梭鱼》为例,文中的三只动物合伙也拉不动车,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能让大车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进行互问互答:“它们当中有谁偷懒,没有使劲吗?”“不是,他们都使劲了!”“它们应该都往前方使劲拉,这样才能拉动大车!”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合作?”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赛跑、大扫除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让学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品味和体验。

(三)提出与课本对话,促进对文章的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师除帮助学生锻炼识字、写字的能力外,还需带领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在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之处发起开放式讨论,不设置答案,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带入文章,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理想的翅膀》为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风筝分别代表怎样的理想?”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引申意义;接着教师发起进一步的讨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此发起学生关于自己理想的讨论;学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我还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飞风筝,慢慢寻找……”通过讨论,学生联系自己的理想,对“风筝”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风筝”与“理想的翅膀”联系起来。

二、结束语

全文阅读

对话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经常会暴露出以下四种问题: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精彩、深刻的讲授;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大量存在;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对对话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改进对话教学的实践应做到: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正确认识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增强其驾驭对话教学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对话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4-0058-04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教学逐渐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理论研究尚不成熟、不完善,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暴露一些问题。对对话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关注与改进,构成了本文的写作主旨。

一、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梳理

(一)一味追求对话,造成对话与讲授的对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的对话品性之一。对话教学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属性。强调和实施对话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必须明确的是,对话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和对立。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恰恰相反,强调和追求对话离不开教师精彩和必要的讲授。不然,对话就很可能流于肤浅,缺少深刻。但在这一点上,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缺少充分地认识和重视。过分强调和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教师讲授的教学还很普遍。《人民教育》2004年第10期曾刊发了元延花老师的《一节好课的反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缺乏教师精彩、深刻、打动心灵的讲授而留下了无尽缺憾的教学案例。在这篇文章里,元老师真诚地叙述和反思了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很具普遍性、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二)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课堂对话教学方式论文

摘要:新课程所倡导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然而在实践中却有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对话教学的精神,没有完全掌握对话教学的方法,以至在引进与运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流于形式、问题随意性大等偏误。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要理解对话教学的精神,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创设安全愉悦的教学情境,获得对话教学的心理前提;精心选择话题,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中小学课堂教学真正走向对话。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就是在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新课改中,对话教学被越来越多地引入中小学课堂之中。可以说,新课程所倡导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然而笔者在浙江省Y县S乡中小学进行课堂田野考察时发现,有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理解对话的精神,没有完全掌握对话教学的方法,以至在引进与运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产生偏误。这就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理性地审视这个问题,寻找匡正偏误的路径,让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真正走向对话。

一、中小学课堂对话教学的偏误

(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满堂灌”作为一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早已被否定,原因就在置学生于不顾,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对话教学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满堂问”,整节课零敲碎打地提问,把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看上去很热烈,貌似师生互动频繁,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没有学生向教师的发问,活动的向度十分单一。单一的师生问答方式使得学生处于固定的被动状态,被派定为一个不变的接受者角色。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训练仍在同一层面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下面是笔者在Y县S乡中学进行课堂田野考察时记录的由李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赶洲和大洋》这堂课的对话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什么星球上?

生:地球上。

全文阅读

对话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1“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

既然对话是个互动的过程,说明对话是高度的群体。个体处在群体中,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也为个人社会意识提高提供平台,这是传统课堂,在刻板压抑的氛围下很难做到的一点。传统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师生陌生,生生不熟现象比比皆是,但对话互动的课堂,情景则大为改观。轻松愉快的话题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严肃认真的话题拉开思想的交锋,言来语去的交流沟通必然内化为合作、互助。学生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内心世界大都呈开放状态,今后走向社会,“合作”“互助”不仅是他们的内在素质,更是他们身上的符号。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识到,对话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领者进驻教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确立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学的功能始终落实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所以,从宏观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或教学形态,它是以一定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文化导向为具体内容的实体,而不仅仅是手段。

2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

设置必不可少。高中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习文本的前提。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

全文阅读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摘要】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从根本上超越教学中的“主导文化”,走向“关系文化”及相应的“对话文化”。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对话教学提供了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它主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而突破了主客体单一的主体认识论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平等;多元理解

在我国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课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不能自由的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剥夺,虽然现在一直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但试问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真的是民主与平等的吗?学生由“客体”变成“主体”,不过是在身份上认同、人格上内化了处于控制地位的教师角色而已。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对话教学提供了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都看作是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特殊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召唤主体,从而突破了主客体单一的主体认识论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对话教学理论走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对话教学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都是独立的主体,认为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与文本、与他人及自己的对话式沟通,完成自我主体的建构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以说,语文对话教学它不是机械重复活动,而是新的知识与理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同时,对话意味着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人格上的平等,意味着多元理解的共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实践呢?

一、从“主导――主体”教学实践走向“消解中心”的关系性实践

对话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特点,突破了“主体――客体”单一的主体论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把教师与学生都看作是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独特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召唤主体。读者与文本,互为因果,互相发现,互相制约,意义有一个生成过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它要求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就是实施对话。

二、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积极“重构”,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

要进行对话,就必须围绕一定的话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而问题的形成以及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决定于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积极“重构”。确立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性开展。那么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巧设话题,激发对话呢?

全文阅读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摘 要:所谓的对话教学即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以对话的模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形式上来看,对话的模式可以分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人机对话。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08-01

由对话逐渐衍生的对话教学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广为热衷的教学模式。在对话教学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学生能够在温馨和睦的大环境下找到自信的自己。下面就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出发点,简单的指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过度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在教学案例《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师生之间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老师:同学们能否用两个字准确的总结出肖邦离开故乡时的心情吗?有的学生想到了“难过”,老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伤心”,老师又摇了摇头;有的学生认为是“悲伤”,老师还是遗憾的摇摇头,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悲痛”两个字。教师的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实在是不可取,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表达的不准确就给予全盘的否定,这样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也加大了学生思考的惰性。

2、在对话教学中产生了不必要的无效对话。在教学案例《海伦・凯勒》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给学生制造一系列的对话教学,制造所谓的对话氛围,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海伦・凯勒是哪国人?”、“海伦・凯勒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海伦・凯勒做出了哪些贡献?”等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应该是在课前预习就有所了解的,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对于教学来说以上几个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它既不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对话教学只体现了对话两个字,却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课堂讨论成了学生“开小差”的环节。在教学案例《负荆请罪》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完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表演的任务,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学习讨论教材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把教材中的内容排编成话剧。学生在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看似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但是仔细一听,很多小组讨论的话题却与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无关,他们更多讨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话教学俨然成了学生“开小差”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全文阅读

浅谈对话理论下的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

摘 要:本文立足于巴赫金对话理论及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已经遇到和将会遇到的困难,综合所有分析,提出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巴赫金

一、基于对话理论的主体性阅读

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一种人类的本质关系,必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对话必然存在于阅读过程中。就拿小说来说,“小说中的说话人,他的话语总是思想的载体”,“作为主人公的理念不可能与人彻底脱离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显然是一种对话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在涉及到文本阅读之时也就必然尊崇与文本的对话性。教学中之所以如此注重文本分析,是因为“我们感兴趣的是人文思想的特殊性,不管研究者的目的如何,出发点只能是文本”。可以说,语文素养全部承载于文本之上。

让学生进行对话式阅读是当下提升其语文素养最根本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亲近文本,强调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阶段有且只有学生和文本二者共处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避免第三方的干扰。否则无法达到内在的对话,对话就被异化了。

主体性阅读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在让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对文本有主体性阅读体验和相对完整的解读。因为语文阅读不同于单纯的读者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间彼此的精神敞开而达到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目的的这一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形态”。笔者将“对话式阅读教学”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如何与文本对话,二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形成了一个“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组成的对话系统。教师和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又是主体中的主体。对话理论下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讨论就要从这几个对象着手展开。

二、基于主体性阅读的个性化解读

因为主体性阅读的发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不会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场,更不会陷入到别人的思维模式中去。萨特在他的《什么是文学》中讲到:“文学客体确实在读者的主观之外没有别的实体: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期待,这是我的期待,是我把我的期待赋予了他;如果没有读者的这种迫切的心情,那么剩下的只是白纸上一堆软弱无力的符号。”因此,只有通过读者转化过的文本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阅读过程也才是完整的。

全文阅读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在“独白式”教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话型语文教学要想顺利实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学双方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起对话意识,使对话成为自我建构的一种内在需要。对话型教学理论认为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 义的动态过程,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 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 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 一种对话。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为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一、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中教的策略分析

1、开启兴趣之门,撩拨对话激情。学好语文,兴趣是关键。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让语文回到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之门槛,成为学生自由、自觉的生活,这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对话意识。

2、设置恰当话题,促进学生发展。语文对话教学常围绕话题展开,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话题的设计要做到:一是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己》(初中语文第六册)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孑L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二是层次性。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如学习《海燕》两篇(初中语文第六册),对优等生,可要求讨论哪一篇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请从语言、意境、取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对中等学生.可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对学困生则要求讨论海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借海燕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是跳跃性。话题既要紧扣课文内容,但答案又决非现成,要经过多层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得出答案,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如学习《荒岛余生》(初中语文第二册),可设置这样的话题:梳理鲁滨孙在荒岛的心理历程,并从中探究鲁滨孙精神世界,评价鲁滨孙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中学的策略分析

1、想象阅读。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是审美的客体,文本本身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这就召唤读者以“期待视野”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学生阅读的视野要打开,没有想象就无法实现,想象是沟通文本视野和解释者视野的桥梁。想象可以是从已知内容出发,向未知方面的延伸,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朱自清《春》(初中语文第一册)一文中描写桃树、杏树、梨树花盛开的句子,欣赏这些句子时,学生就可以从句中已有的视觉形象内容去进行想象,从一幅春华秋实的丰收图中去体会春天的美好,去赞美和热爱春天。

2、评点批注。评点批注不仅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更是用精当文字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评点批注的内容自由,可以谈社会、谈性格、谈政治、谈道德,谈一切想谈能谈的东西――只要是从作品生发出来的话题。语文阅读教学意义上的评点批注类似于评点式的读书笔记,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赏鉴、探究文字潜携暗系的各种“意义”并加以精到的文字表述。它不仅是评点者自身感受的外溢过程,而且是合作交流语言运用、字斟句酌地表情达意的言语实践过程,最能体现个性和才情。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初中语文第五册)这样的精典作品时,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评点批注式阅读:教师课前布置同学们在阅读《水浒》相关章节的基础上,合作探讨,用简略的文字尽可能多地在书上写下旁批夹注,点到为止。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常见的内容一是人物形象的比较。鲁迅小说《故乡》(初中语文第五册)着重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而且是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的。如果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前后变化进行比较,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二是写作特点的比较。对同体裁的作品,可以相互比较,如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对这番话如何理解,学生只要通过《白毛女》(节选)、威尼斯商人(节选)、打渔杀家(节选)(初中语文第六册)三个剧本进行欣赏比较,所得到的答案就具体深刻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风格的散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全文阅读

谈对话理论对当代语文教学的意义

摘要: 伴随着教育的改革,将“对话理论”引入教育教学中来,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话理论”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重构新时期的教育模式做出设想。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质很强的科目,“对话理论”对其教学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不可忽视的,如何更好地发挥对话的作用,是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对话理论 语文教学 教育改革

“对话”这一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他说:“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从而可见,“对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粗浅层面上的“话语交流”,而是深入到人的主体内在,是人的发展与生存所需面对的精神碰撞。而“对话”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无疑是教育改革上的一次突破和创新,语文学科的灵活性、开放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点,更为对话理论的实践创建了可能和发展的空间。

一、“对话式”教学的特点和方式

刘永平先生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一书中提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具备科学、民主、积极、开放、适性和高效溜达要素。”然而这六要素仅仅将“对话式”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并没有强调这一方式对学生自我认知的价值。高效和谐固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它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推进,对于学生成绩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应仅仅看重效率,否则,教育改革最终只会成为形式上的变更,因为其评价依然是以“分数”作为标准,而缺乏了人文性的关怀。在此,我将“对话式”教学的特点概括为民主与权威的统一性、情感与体验的领悟性、沟通与内省的互动性。

民主与权威的统一性指师生的人格和话语权是平等的,在知识的学习上是平等和民主的,但是,由于教师较之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更深刻、生活的阅历更为丰富、内心更为成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决定了教师的权威性。“对话”的民主性,是对话式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学生在“对话式”教学这一模式下,自我的思考空间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学生对于知识有了主动的认知,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缺失。当然,决不能一味的强调民主,教师依然具有课堂把握的权威性,这一权威性并不是武断的,而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由自身经验以及对学生认知程度的分析而做出的全面的、理性的主导。民主与权威的统一使得“对话式”教学避免了由于过分强调平等而矫枉过正的误区。

情感与体验的领悟性是“对话式”教学在实行的过程里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内心感知,根据个体素质的不同,这种领悟性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种领悟性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其必然性,所以更突出了“对话式”教学的意义。而情感和体验的离不开沟通,这也就是我所提出的第三个特点,既沟通与内省的互动性。

对话模式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个体通过经验的参与、知识的传递,从而获得了情感与体验的领悟。这种教师与教师间的对话,不再仅仅集中于过去的教学意义上,而增添了彼此思想、认识、价值观等方面的沟通,教师通过沟通,再经过自己原有经验的加工,便完成的自我的第一次提升。这种提升转入到课堂中时,经过与学生的沟通,达到了二次提升。而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以及生生对话中,通过质疑和解疑,得到了心智上的提升。这种内省的过程使得沟通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对话式”教学的这三个突出特点,使对话不再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与传统的方式是平等的,相辅相成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