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比教学法论文

对比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对比法教学应用论文

[摘要]:数学类比和对比法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通过实例阐述数学类比和对比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类比法;对比法;数学教学;分式

数学问题浩如烟海,面对一个个数学问题如何着手求解?有些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考试遇到新题型或只是稍稍变换一下,就不知所措,原因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掌握数学思考方法。掌握一种新的思考方法要比学会解几道具体习题更为重要,这些解题方法和技巧是进一步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方法的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数学类比和对比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性质类似,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性质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因此,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利用已有的旧知识,来认识新知识。

对比是通过比较,找出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点,通过对比可以找出差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类比和对比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都是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利用已有的旧知识,揭示新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分式这章时,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分式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这样新知识易为学生接受与掌握,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概念:两数相除,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3÷4=,(-7)÷2=-,5÷(-9)=

全文阅读

扩展对比教学法教学石油工程论文

一、扩展对比教学法

所谓扩展对比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将相关知识点向所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扩展,这种扩展可能是同向对比,也可能是反向对比,从而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将各门专业课之间的重点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对这个专业方向更加全面的认识。扩展对比教学法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1.扩展是所在专业方向内的定向扩展

相对于联想教学法,扩展对比教学法的最大区别是:该方法强调所授知识点是在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内的扩展教学,而非全面的或者生活化场景的扩展对比。联想教学法关注的是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常常会用生活别容易理解的物品或者现象来与所授知识点建立一种联系,可能是形态上的相似,或者发音上的相仿,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种联想往往是在很大范围内的联想,多数都脱离所在的专业背景。扩展对比教学法更注重的是专业内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其可供联想的范围有限,且强调是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对比有平行对比、同向对比和反向对比

所谓平行对比,就是对比的知识点之间是平行的,比如讲述深度的时候,选择海拔、高度等来进行对比,就属于平行对比。同向对比,即一个现象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学科中,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反向对比,即知识点之间是一个反向关系,比如一个阐述流体的流出机制,一个阐述流体的流入机制,但二者之间本质上是相通的。

3.强调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由于教学中的扩展是限定在学生所在专业的定向扩展。因此,需要教师对各个专业课都能有较好的认识,以便实现科学的教学。扩展对比教学法提供了一个手段,就是将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全文阅读

扩展对比教学法下石油工程论文

一、扩展对比教学法

所谓扩展对比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将相关知识点向所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扩展,这种扩展可能是同向对比,也可能是反向对比,从而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将各门专业课之间的重点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对这个专业方向更加全面的认识。扩展对比教学法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1.扩展是所在专业方向内的定向扩展。相对于联想教学法,扩展对比教学法的最大区别是:该方法强调所授知识点是在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内的扩展教学,而非全面的或者生活化场景的扩展对比。联想教学法关注的是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常常会用生活别容易理解的物品或者现象来与所授知识点建立一种联系,可能是形态上的相似,或者发音上的相仿,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种联想往往是在很大范围内的联想,多数都脱离所在的专业背景。扩展对比教学法更注重的是专业内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其可供联想的范围有限,且强调是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对比有平行对比、同向对比和反向对比所谓平行对比,就是对比的知识点之间是平行的,比如讲述深度的时候,选择海拔、高度等来进行对比,就属于平行对比。同向对比,即一个现象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学科中,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反向对比,即知识点之间是一个反向关系,比如一个阐述流体的流出机制,一个阐述流体的流入机制,但二者之间本质上是相通的。

3.强调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学中的扩展是限定在学生所在专业的定向扩展。因此,需要教师对各个专业课都能有较好的认识,以便实现科学的教学。扩展对比教学法提供了一个手段,就是将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4.形成对所学专业的整体全面认知扩展对比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个知识点的串联下,形成对所学专业的全面认识。因此,该方法的落脚点并不在某个概念的阐述,而在整体的认知。基于这种认知,让学生更能发现在某门专业课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为其后续攻读研究生或者就业选择更细的专业方法提供一个全局认识。

二、扩展对比教学法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1.平行对比的应用笔者在教授“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时发现,关于深度的概念极度容易混淆。在这门专业课中,深度是指从转台面开始计量的井眼轨迹的长度,实际上也是钻井中所有下井的钻柱的长度之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深度的起始点不是地面,而是转台面。因此补心距(地面与转台面的高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深度的大小。扩展一:在采油工程中,我们说的射孔的深度;在测井中,所说的储层的深度都是钻井与完井工程中所说的深度,即基于转台面的井眼轨迹的长度,这个深度作为这口井的重要标示,伴随这口井一生。深度将永远是一个大于零的正值。扩展二:由于深度是一个相对量,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在地质中,用得相对较少。对地质工程师来说,他们不关注相对的位置,他们关注的是储层的绝对位置,即储层位置在大地坐标系中的坐标,x,y和z。此处的z指的是海拔,它是指地面某个地点或者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度的简称。这个z值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它表征的是一个绝对位置,不会因不同的钻井设备或者井眼轨迹而发生变化。建立联系:用一个图形来说明,深度与海拔的关系。当一个目标靶点确定后,地质工程师给出其对应的坐标,钻井工程师需要根据地面条件及地下条件设计相应的井眼轨迹,以期实现准确中靶。到达这个目标点(绝对位置,海拔概念)的轨迹千差万别(相对长度,深度概念),对应的深度也可能有巨大的差异。通过阐述、对比联系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掌握其用法和区别。

全文阅读

医学教学论文:比喻法对基本医学教导的意义

作者:龚阿芳柳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用生活中和人体某些结构、功能相似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学生印象深刻。例如,子宫固定装置的韧带有四种,各韧带及功能往往混淆。可将蝙蝠衫的衣袖假设为阔韧带的位置,人的躯干示子宫,如果两侧用力拉住蝙蝠衫的衣袖,躯干自然不会左右摆动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阔韧带的位置及功能。用儿童游戏中的“抬轿子”来比喻子宫主韧带。游戏中的两人的双手示主韧带,坐在双手上的儿童臀部示子宫颈,双手作用主要托住儿童,不至于往下掉,子宫主韧带的功能、位置就不言而喻了。骶子宫韧带用“老鹰叼小鸡”来显示,游戏中后面的人抓住前面人衣服后部、手及衣服即为韧带的位置,在游戏中人腰部均为前屈,所以骶子宫韧带的功能就是维持子宫前屈。这样的比喻,生活气息浓,通俗易懂,易学易记,大大降低了知识难度阈值,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运用比喻法讲解《生理学》

在生理学的理论授课中,有些知识较难理解,可通过“说笑话”、“讲名言”、“打比方”,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理解记忆,一次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1“说笑话”如讲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其中的绝缘性使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互不干扰,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假设无绝缘性,且脸部皮肤的痛觉传入纤维与臀部皮肤的痛觉传入纤维走行在同一神经干内,那么打一下“脸”就会“屁股”痛,打“屁股”就会“脸”痛。学生听到这里便会哈哈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加深了对绝缘性的理解。

2“讲名言”在讲“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作用”时,举古人曾“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

从生理学角度,运用的就是痛觉的刺激使上行激动作用增强,而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保持觉醒,避免瞌睡的。再如讲嗅觉是适应现象时,举名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是就是嗅觉的适应,并且包含深奥的哲理,给同学讲一讲,不但加深对嗅觉适应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且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3“打比方”在讲突触延搁时,举一个跑步时“比喻”。如一人单纯跑100米,耗时很短即达终点,但如100米中间有一条河(相当于突触),那么该人再跑这100米时,要过河,首先要脱衣服,游过去,再穿上衣服(相当于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然后才跑到终点,耗时很多,所以要耽误一段时间。这样通过这个“比喻”同学对突触延搁的理解更深刻,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更浓厚。

全文阅读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有效性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比较文学教学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前沿性问题,如“女性主义与电影”的专题研究;二是与比较文学相关的专题讲授,如“尼采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三是先概括性介绍比较文学的特点及意义等,再具体地分为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形象学等进行讲授。第三种模式被多数高校所采用。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总体认识学科理论的特点及历史,再细化到各分支理论的内容。它的不足之处则是由于比较文学理论的开放性与某些方面的模糊性,导致上述看似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之间仍然存在着盲点或晦涩不明之处,而学生在学习比较文学课程之后也对如何写作相关方面的论文仍感迷茫。根据笔者经验,我们认为根据这一学科方法论的性质,在教学中引入科研实践的维度,或许是深化学生理解比较文学理论、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如何把比较文学的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我们认为总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来说,教师讲述比较文学理论与学生针对该理论的论文写作或研究报告相结合,甚至可以采取学生作报告并讨论为主、教师评述并延伸讲述为辅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这一学科的体悟与知识积累。这种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适合人数较少、有较扎实基础知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二是就课堂教学的内容方面来说,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理论时,以科研实践为导向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这不仅能有助于教师有效地解释比较文学领域中某些模糊甚至互相矛盾的问题,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比较文学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契合比较文学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本文将着重阐述这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要解释为什么说这种教学方法契合比较文学学科特色?原因在于与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相比,比较文学更具有科学研究方法论性质。从时代背景来看,它产生于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思潮浓厚的19世纪。当时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科学蔓延至人文科学领域,使比较变成一种自觉的和普遍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意识。因此,比较文学的诞生与发展主要不是基于新的研究对象的发现,而是对“比较”这种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研究方法的敏锐意识及对其现代性内涵的拓展。在比较文学之后的发展历程中,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等学者对于比较文学仅仅因为建立于比较方法之上,而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了质疑。为了回应这一挑战,注重文学影响的法国学派应运而生,然而此后这一学派因偏重实证性、忽略审美性又受到来自新力量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倡导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的昌盛。到了20世纪下半期,平行研究又面临了运用于跨文明文学研究时的有效性问题,引发了中国比较文学界的思考与讨论。可以说,比较文学每次面临挑战与危机的原因,都在于它所界定的核心概念“比较”这种研究方法在科研实践中所显现出的局限性;而比较文学的历次发展,也与“比较”这一研究方法内涵能更有效地运用于现代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研究领域紧密相关。因此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与科研实践密切相关,其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将之应用于科研实践。在讲授比较文学理论时,不仅要指出理论是什么和为什么出现的问题,更要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在具体操作中以及在科研实践中如何灵活地使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不妨先举两个例子说明引入科研实践维度对比较文学教学及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例一从科研实践的维度看形象学、译介学等学科的归属问题。形象学与译介学的归属问题是比较文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形象学不仅涉及实证性的国际交流的客观材料,更要深入想象者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审美心理,因此它结合了实证研究与审美研究两个方面特点。通常人们认为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重要特点是突出审美性,而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特点则是突出实证性,那么形象学到底是应该放在影响研究之下,还是应该置于平行研究之中呢?译介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它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增删、变动与改写,即“创造性叛逆”,但同样也重视对“创造性叛逆”的发生原因即译者与作者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作深入研究,它也包含了实证性与审美性两个方面特点,那么译介学还应放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之下吗?这些疑问就造成了人们对形象学与译介学的归属问题的困惑。翻开各种比较文学教材,我们发现当今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统一,教材的编者们或采取回避的做法,不置一词;或跳出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编写教材的框架,对此做出个性化的处理。如陈惇教授等主编的《比较文学》对译介学的归属问题未作探讨,“形象学”则被归入“国际文学关系研究范畴”(陈惇孙景尧谢天振164)。这种划分由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典型内容,让人不免联想到形象学可能是属于影响研究。又如杨乃乔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把形象学作为一节放在“类型论”这章之下,译介学则独立出来,成为与“类型论”平行的“译介论”一章,但书中并未对归类原因做出解释。

再如叶绪民教授等主编的《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一书认为译介学属于影响研究,而形象学则被划分至平行研究之下。(叶绪民朱宝莱王锡明31)这一系列各异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编者们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个人化思考。我国学者对于形象学与译介学归属问题含混与逃避的态度一方面由于译介学与形象学的归属问题比较棘手,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于编者们认为形象学与译介学所谓的归属问题并不重要,但是由于教材编写的清楚性与条理性等基本要求又迫使编者们必须进行归类描述。这些教材无论是从形象学的发生学角度与实证性特征出发,暗示它与影响研究的密切关系,还是看重译介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使之独立成章,或为突出译介学中的审美性而把它归入平行研究,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似乎都能成立。但如果我们立足于科研实践的视角,对于上述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比较文学教学与教材的编著各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教材线性叙事的特点要求其论述必须明晰,所以形象学与译介学的归属问题需要明确出来。但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各流派的起源、发展以及代表人物与观点的基础上,更应侧重讲解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比较文学理论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性,即在科研实践中的运用问题。让学生明白“比较文学是什么”、“比较文学研究该怎么做”,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是为了反驳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批评,而美国学派推出平行研究,则是为了修正法国学派重实证轻审美的倾向,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并丰富“比较”的内涵,使之更适应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显示的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趋势。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都是针对相关问题而提出来的,在具体科研实践上并非完全拘囿于某一方法,我们在研究中也不应拘泥于学派划分或学科归属问题的限制,相反应调动各种资源,运用不同方法深化对问题的解决。无论形象学与译介学属于哪种理论或学派,在实际运用中,形象学与译介学研究总是要兼顾实证性材料的梳理与审美性因素的挖掘。因此,在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归属问题的纠缠中跳出来,而直接关注形象学与译介学的理论重点及其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引导学生理解形象学与译介学学科归属问题时(相似的问题还有文类学与主题学到底属于平行研究还是影响研究),较好的做法是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进行延宕性的剖析与思考:法国学派为何要把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定位为实证性?美国学派为何又要突出比较文学研究的审美性?它们在科研实践中是如何做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影响研究突出实证性及平行研究突出审美性的说法?形象学与译介学研究中又会运用哪些基本方法?等等,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开放性的思维习惯,深化对比较文学理论的认识,并最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例二从科研实践的维度重新认识“X+Y”式比较。比较文学到底是不是文学比较,这是自这一学科诞生之日起一直如影随形的难题;比较文学能否完全脱离“比较”,也是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本科教学中,学生在了解平行研究之后,马上会想到此前学过的许多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间有着令人兴奋的相同之处,而文学与文化间的同质性正是平行研究可比性的基础,因此课程论文选择“杜十娘与茶花女之间的比较”之类选题的人屡见不鲜。然而针对这一现象,很多学者指出此类比较只是一种比附,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研究论文。

平行研究理论早已经指出,不同文化/语言/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进行比较的。那么,该如何进行“X”与“Y”之间的比较,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行恰当的“X”与“Y”的比较呢?目前国内比较文学界较认可的说法是适当限定比较的基础与范围,王向远教授曾将它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在研究对象之间‘建立关系’;要有‘问题’意识;论题要有一定的范围。(王向远92)他对“可比性”的限定切中了比附性研究宽泛无当的弊病,是被广为接受的一种观点。但如果对这一观点进行细致分析,就会发现上述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为了突出比较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其意义,只是为突出科研的有效性与意义而对可比性做出界定,并非是对比较文学理论进行推衍的结果。而这恰好佐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从科研实践的维度展开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意义。诚然,为了比较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必须要明确比较对象的关系与论题的范围;此外,还必须注意创新性的问题。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原则即是创新。国内“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比较”之流的类似论文不仅在观点上难有新意,而且论文结构也不无雷同。通常都有三个层次,先明确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再分析其相异性特点,最后再上升至中西文化或哲学的差异层面;或者是从不同角度平行展开其相同与相异之处。所提出的观点也通常仅限于比较对象在文学规律上相同或相异的表现,落脚点则为中西文学与文化的共同规律以及中国黄色文明与西方蓝色文明在文化体系上的本质差异。早期的跨文明的文学比较发挥了凸显中西哲学与文学特色差异、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与实现中西文化文学交流的巨大作用,但是如果重复性地进行此类中西文学的简单类比,就好比拿苹果与梨子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苹果与梨子虽然都是水果,但最终苹果还是苹果,梨子还是梨子,这就使我们的平行研究缺乏创意,而读者阅读起来也味同嚼蜡。因此缺乏创新性是“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比较”之类选题不成功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在于它们未能确定所比较对象之间的关系与论题的范围,或是缺乏问题意识。

我们提出要重视研究实践的维度,并非对“X”与“Y”式的比较研究进行全盘否定,而是为了强调该方法在具体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怎么确定平行研究中比较的意义与价值,或者说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性,其参照系是已有的研究现状,其检验标准是创新性。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从科研实践维度来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理论并进行教学改革符合这一学科的方法论性质。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解释比较文学理论中的模糊之处,更能够充分发挥比较文学理论阐释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问题的灵活性与有效性。科研实践的维度的引入可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多变。下面简谈三种可行的做法。第一,以论文为例让学生明确比较文学理论的特点以及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在讲授流传学时,提前让学生阅读了两篇相同论题的论文,讲完流传学理论后让学生分析讨论两篇论文的特点。在经过对比分析后,大家得出了两点较重要的结论,一是进行流传学研究,材料一定要新颖、客观、翔实,这样研究结果才能有新意;二是在考察文学的流传时,要结合影响者与接受者的差异性,注意流传中的变异。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流传学理论的认识,也为他们进行科研实践奠定了基础,显然比只讲解理论收效更好。第二,适当扩大比较文学理论范围,增加前沿性理论的比重。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特点,它不断吸收其他学科成果并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因此有意识地增加前沿性理论讲授的分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笔者在给研究生授课时,在译介学部分详细讲解了“翻译的政治”,许多同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人在课后马上写出来一篇讨论20世纪中国翻译小说译者序言的论文。第三,精通一门或多门外国语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打开一片新天地的钥匙,也是对比较文学学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多种语言的原文材料,至少也应兼顾除汉语与英语之外其他语种的材料。由于英语的普及,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便于理解,往往会大量地涉及英语文学及文化,难免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比较文学等同于中国与英语国家文学比较”的负面效应。如果在教学中应用其他语种的材料与例证则不仅可以避免上述问题,还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把他们导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来组织教学内容,这也是值得赞赏的做法。总之,由于比较文学科研方法论性质,在教学中引入科研实践的维度,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深化其对比较文学理论的认识并将之转化成科研成果至关重要。

全文阅读

本科院校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随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深入,身处其中的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中文专业基础课比较文学为例,分析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并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改革建议:根据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讲授与讨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比较文学专业特点,做好跨界融合。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比较文学;教学改革

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由于其厚重的专业基础、广泛的就业面以及相对固定的社会需求量,成为地方性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然而,随着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精英大学发展目标,选择了多学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亟待进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实践服务,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当今的转型发展之路,如何在教学中将必可不少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就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迫切解决的任务。

一、比较文学本科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纵观现今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陈惇所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校开设的课程也与以往不同。除了讲比较文学原理的课程之外,还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类型的比较研究、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跨学科研究等,确实比以前丰富多了。”[1]造成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各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这种多样化又是沿着三个方向在演变:一个方向是继续讲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它们本来属于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个方向是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种学科的某个专题。[1]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界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最好形态,是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内容,与现有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探讨与方法讲解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为主的种种现象方面的内容来充实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与课堂,让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文学史化’”。[2]还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要轻概论,而重在讲具体案例”[3]。持后一种看法的不只一位学者。有学者因为在本科阶段进行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完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学习本学科有什么用,比较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所以主张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就不再是对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学习,包括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领域,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去操作等”[4]。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演变的三个方向课程安排各有特点与优势,但都有不足。全面讲授学科原理的课程易失于枯燥晦涩,专题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较诗学等课程虽长于专精,但有失广博与系统,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如“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俄国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等课程针对性强,但也因为专精,容易失却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色。

二、比较文学教学建议

(一)坚持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之下,既要讲授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实例的介绍。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作为初学者,学生能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学科特征、学科研究范畴等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来看,如果将学贯中西从事高级研究的人才培养作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因通过大学四年级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一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未免不切实际,而几十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比较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意识和较为开阔的比较视野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学者主张“比较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二是比较文学的历史,包括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动态;三是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这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和第二块是较固定的内容,更多的属学理知识,同时也因比较文学历史较短而容量较小。第三块既是学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教师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课时长短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5]。笔者对此分类非常赞同。实际上,这三块内容较好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了一起,一并考虑了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高校教师授课的个性化特点,既有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实例的诠释,精专与文博兼而有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课时有限,内容安排过多并不合适,以上三块内容还是应该择其重点,合理分配比例。简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设计与选择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其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自然应当侧重前两块内容,而研究生阶段则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可以进行一些专题性的介绍。

全文阅读

简析三种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摘 要: 比较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其方法论的形成上与哲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探究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以对比较教育方法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哲学观上的认识。

关键词: 比较教育 哲学基础 方法论

纵观比较教育的发展史,比较教育的方法论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比较教育学术界探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随着19世纪末哲学思潮的兴盛,比较教育方法论的萌芽也埋下了哲学的种子。其中,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比较教育方法论都有着其深刻的哲学理论基础,堪称是在哲学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开出的几朵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生命之花”。下面,具体探讨这几朵“生命之花”及其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同仁为比较教育这片“广袤的田野”更添几树“新枝”。

一、实证主义哲学与实证主义方法论

1.实证主义哲学概况介绍

在所有的比较教育的方法论里,实证主义无疑是最早运用于比较教育实践之中的。当时英法等国正初步发展实证主义学科,而作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孔德,基于之前的认识,制定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他强调使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来建立“实证的社会科学”,认定其主要的任务是“要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1]他又提出:“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从那些以往社会现象中寻找,而不能从那些个人意志状况中去挖掘。”“必须区分事物的原因和它所实现的功能,而且应把原因问题放在功能的前面去考察。”[2]两项准则确立并推广之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红极一时。

与此同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教育一个很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善于接受新事物。而在那个时代里,生命力最强的莫过于实证主义了。由此,实证主义的特点很快与比较教育领域融合。很快,一大批比较教育工作者开始成为实证主义的忠实拥趸,这其中更是不乏安得森、胡森、诺亚和埃克斯坦这样的比较教育名家。[3]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开始风靡全球。

2.实证主义方法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全文阅读

外国教育史

[摘要]以我国(教育史研究)杂志近六年刊发的外国教育史类论文为研究对象,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项统计,展示了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近六年发展的基本动向。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相关论文;量化分析

教育史是我国教育领域最早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领域,也是拥有博士点数量较多的专业领域之一,该领域的专业杂志——(教育史研究)(季刊)是全国中文核心刊物,1989年始由全国教育史学会发行。作为这一领域的唯一专业刊物,《教育史研究)刊发的论文,其选题大体代表了我国教育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其研究程度基本体现了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准。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杂志近6年刊发的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作一基本描述。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说明

我们从刊登在(教育史研究)1999—2004年的论文中,选出所有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研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进行分项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被统计和分析的论文时间跨度为6午,共含24期杂志。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统计与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刊载论文的数量在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教育史研究)杂志(共24期)刊发论文总计517篇(平均每期21.5篇)。其中属于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132篇(平均每期约为5.5篇),占全部论文数的四分之一左右(25.5%)。各年论文数量具体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见,从1999到2003年,外国教育史类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03年的增幅最大,比前一年增加10篇,比1999年增加了19篇。外国教育史类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也由1999年的16.7%逐年上升,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攀升至36.3%。这表明,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在近几年的(教育史研究)杂志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科地位有逐渐提升的迹象。2004年《教育史研究)杂志上,外国教育史类论文篇数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外国教育史年均论文25.5%的比例。

全文阅读

利用课后习题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

人教版(2004)和现行粤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都很注重理解感悟题的设置(理解感悟题是语文作业系统中比较传统的题型,强调在理解文章的整体或局部的内容上进行感悟)。但是,粤教版理解感悟题的设问只是单纯的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而人教版更能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尤其是议论散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后习题,教学生学写议论文。

众所周知,论点、论证和论据是议论文三要素。其中。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因此,鲜明的论点、充分确凿的论据和适当的论证方法是写好一篇议论文必须做到的。除此之外,还得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指议论文主体内容的布局方式)。论证结构一般认为有三种――并列式(横向展开议论的并列式论证结构)、正反对比论证(包括先破后立式)、递进式(纵向展开议论式)。高一学生在初学写议论文时,最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或者文章整体结构比较混乱。高一学生下学期就正式开始学习议论文写作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是古代议论散文。必修三正好是高一下学期使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选文来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一般老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是翻译课文,串讲重点字词和句式,在讲古代议论散文时会忽视它们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作用。但人教版的议论散文课后习题设置了关于议论文文体特点的一些题目,如果我们能够用好这些题目,对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教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

《劝学》课后习题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这道题,提到了论证方法。《劝学》一文中最明显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把抽象的道理f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避免枯燥的一种论证方法。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论证,第二段中通过“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阐述君子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第三段和第四段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第四段运用的几组比喻有“积土”“积水”“积德”和“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这是比喻论证,又是正反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也简称为对比论证,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说》课后习题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这也是在强化学生对对比论证的印象。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论证: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对比,再以“爱其子”与“于其身”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作对比。这三组对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师说》除了运用对比论证,还有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虽然课后习题没有涉及到,但是,我们在讲课后习题二的对比论证的方法时,接着讲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比较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是用真实、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本文第三段举了孔子的例子证明从师的重要性。引用论证也是以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引用名人名言说理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在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后,引出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进一步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从而证明“学者必有师”的道理。

二、教会学生掌握清晰的论证结构

《劝学》课后习题一“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回答了第二问,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之一――纵向展开议论的层进式论证结构。《劝学》第二段是讲学习的意义,第三段是讲学习的作用,第四段是讲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一般认为这是并列式结构,但其实是层进式结构,第三段是对第二段“学习能提高自己”的展开论证,第二三段都是在谈“为什么”的问题,第四段是谈“怎么办”。层进式结构的主题论证部分是层层深入的,如果把各部分的顺序颠倒了,就不合逻辑。层进式一种常见的结构,就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来论证。

全文阅读

民族比较文学教学途径

一、教学目的

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目的,“尽管从比较文学学科设立之初,众多学者都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称该学科为显学,为该学科能成为大学中文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而欢欣鼓舞,但实际上一直以来比较文学在普通本科院校都面临着一个怎么教和教成什么样的难题”,“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到目前,不仅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且也不像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其他中文学科那样有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2]。比较文学的教学目的虽然并不是明确具体,但是基本的倾向是培养学生文学比较意识。树立比较意识不是一种泛泛的空谈,不是步别人的后尘,而是让学生培养一种创新思维,学好理论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当前的一些问题,比较文学的教学不应该仅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结合地区实际灵活掌握自己的教学思路,民族地区的比较文学教学则恰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加入民族文学、民族文化的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实现了比较文学的特色教学。没有具体可行的教学目的不一定是坏事情,如果一切都整齐划一,则限制了教学思路,使得比较文学教学成为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程。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亮点,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习俗,而且目前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人并不是很多,在目前学术偏向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或前沿领域的情况下,这些拥有辉煌灿烂文化的民族更应该站出来宣传自己,这一点就更应该体现在自身的教学中。比较文学的讲授中跨民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一般的教材中都简短的略过了,我们地处蒙汉交际的地区,蒙汉两民族的交流融合的事实给我们提供很多研究和讲授的材料。

(一)影响研究

蒙古族和汉族存在许多的影响交流的事实,从古代就有匈奴、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学习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赵雍大胆地向匈奴学习,实行军事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赵国实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唯一与秦国抗衡的国家。“胡服骑射”虽然是一场军服改革,但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树立,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北方民族粗野豪放的性格对汉人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历史走进现代,生态主义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殊不知蒙古族的思想里从远古就有一种对自然的保护意识,从20世纪70、80年代到内蒙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张承志、羌戎等这些在内蒙生活了多年的知青,蒙古族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甚至成为他们日后创作的中心题材,张承志的《黑骏马》、羌戎的《狼图腾》等作品中都展现了他们对草原深深的爱,对蒙古人们的善良、古朴品质的讴歌,对原始游牧生活的向往。从形象学角度讲,汉族作品中的蒙古族形象,以及蒙古族作品中的汉族形象,都可以纳入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中。唐朝时期汉胡之间就有广泛交流,如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君不见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高适《营州歌》:“虏酒千钟不醉人,胡人十岁能骑马”,以及眼里“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等等都可以看出汉人对胡人的印象。《黄金家族的守望》这部蒙古族小说集中出现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纯洁善良、任劳任怨、勇于追求幸福的蒙古族姑娘,有宽厚仁慈、热情好客、一心一意抚养汉族姑娘的老额吉,这些蒙古族作品中的形象完全可以拿来与汉族作家作品中汉族女性形象作对比,挖掘的内容将是非常多的。在比较诗学方面,蒙古族文学理论与汉民族文学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既可以研究蒙古族的腾格里崇拜与汉族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之间的区别,也可将其纳入到比较诗学的教学案例中。

(二)平行研究

从平行研究角度在进行史诗对比研究时候,完全可以把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与其他少数民族及西方史诗的对比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尝试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较文学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蒙古族文学文化的讲授,在民族地区的本科教学中如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会接触到蒙古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学习,如果比较文学教学中加入蒙汉比较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这种教学思路会很好地促进蒙汉比较研究及蒙古族文学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比较研究的开展,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大有裨益,还可以拓展教师的研究视域,提升教学素质。相对于全国的重点高校而言,民族地区的汉语言教学科研一直处于一种弱势的状态,如果实现这种特色教学,民族地区的比较文学教学将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而且这方面蒙汉两专业还可以合作,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