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篇童话故事

短篇童话故事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展开想象,趣编童话

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它借助想象把平凡的人物、普通的事物,幻化成一个个不寻常的美丽故事,从而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因此,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习作指导,教师都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改编童话、趣编童话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趣味改编

童话故事最贴近儿童的童真世界,童话里蕴含的哲理能让他们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小学生们都爱听、爱看童话故事,可以说,童话故事总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长期积淀的童话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推陈出新。

在指导学生阅读《星星和月亮》这篇童话故事时,我让他们谈谈读后感。大家都觉得童话里的月亮不仅外表美,而且心地善良,而星星沾了别人的“光”,还自以为是。于是,我相机引导:假如换个角度大胆想象,你还可以怎样改编这个故事?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起来,他们有的与同桌交头接耳地讨论,有的凝神思考,有的奋笔疾书……学生们有了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个个兴致盎然,不一会儿,一篇篇迸发着智慧火花的童话就写出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得意地说着自己改编的童话故事,有的写月亮的高傲与星星的谦虚,情节上的创意和范文截然相反;有的写月亮星星和睦相处,交相辉映,给地球妈妈带来了光明……学生们打破了思维定式,改编出的童话令人耳目一新。

二、故事续编

童话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个孩子,有的童话让他们读后觉得意犹未尽。此时,老师应注意把阅读和作文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或对童话内容进行深加工,或对童话的故事情节进行延伸扩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完《骆驼和羊》一文后,我让学生变向思考,再造假象,想一想:如果骆驼和羊再次相遇,故事会怎样发展?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都认为它们会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接着,我启发学生:它们会怎样互相帮助呢?请大家合理想象,把它写成一篇童话。

通过续写童话故事,学生对课文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全文阅读

想象 夸张 反复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学写童话故事。

一、读一篇美丽的童话:《七颗钻石》。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这篇美文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他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二、分析《七颗钻石》,理解童话写作的三个基本要素:想象、夸张、反复。

全文阅读

微童话课堂教学初探

进入微博、微信满天飞的微阅读时代,儿童文学中的一种新文体“微童话”应运而生,并在儿童文学圈内掀起了不小波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将微童话的出现形容为“就像给童话界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原本沉闷的童话界一下子活跃起来”。如今,谭旭东、冰波、王一梅、盛子潮等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家都在尝试微童话的创作,国内知名网站新浪也在2012年推出了首届全国微童话大赛,微童话已人气飞升成为微阅读背景下的儿童文学新贵。

一、微童话教学的定义

微童话的“微”,原既是指微小,也是指微博,是一种在140个字左右篇幅内呈现出童话空间的儿童文学新文体。微童话教学中的“微童话”则是相对于传统的较长篇幅的童话,以精短的篇幅呈现出童话空间的童话作品,在字数要求上相对没有那么严谨。对这类微型童话的阅读与创作的指导就统称为“微童话的教学”。

二、微童话教学的作用

童话最本质的特征是充满想象性与幻想性,它符合儿童的天性,对儿童的情感和美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微童话虽然在篇幅上比传统童话短小精炼许多,但其充满想象性与幻想性的本质特征却没变。对儿童进行微童话的阅读与创作的教学,既遵循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语言素养和美感,也为儿童今后阅读长篇童话及创作童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微童话教学的误区

1、微童话的篇幅不能只求短

140个字左右较短篇幅内究竟能不能写出好童话?这个问题业界业外有人叫好,有人唱衰。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就表示:“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富有生动的想象力。篇幅过于短的故事会束缚想象力,只够提纲挈领地把故事框架搭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童话的艺术效果。”有人还形容微童话就像减去营养的速溶食品,“为了140字的限制,只能斫去细节,而细节才是童话的生命力所在,没有血肉,只剩骨架,何以触动心灵?”

全文阅读

作品好坏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精彩

妈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叫《一个人的冬天》,这是美国作家盖瑞・伯森著的《手斧男孩》系列书中的第三部。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充满悬念,吸引着我一直读下去,也让我渐渐迷上写一些长篇故事。

妈妈说我出生在风筝节那天,天生就是充满浪漫的孩子,喜欢幻想。后来,幻想就成了我的脚,让我越走越远。在我家的卧室顶棚挂着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红色葫芦,没事的时候,我喜欢盯着它们看。接着,电娃、水娃、火娃很自然地在我的笔下诞生了,对了,还有一个喜欢喝酒的葫芦爷爷呢!

在我的身边,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咬笔头,对于这样的人,我想即使他们写出长篇文章来也不生动。因为这是硬憋出来的,没有真情实感,有时为了凑字数,还容易重复说一句话。比如:小刚在园子里捉蜻蜓,捉了一只,放飞了;又提了一只,又放飞了;再捉一只,又放飞了……

也许你要问了,是不是好的作品一定得长呢?当然不是。妈妈给我讲的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去年的树》,篇幅很短,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不过,对于有特殊写作才能的同学我建议还是写些长篇文章,就当是马拉松长跑。重要的是,在写作的时候享受快乐,如果不快乐,就不要勉强自己去写。可以写些短篇的,能写出像《去年的树》那样的精品就更好了。

所以,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我的观点是作品好坏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精彩。

单钰晟爸爸如是说:

曾见过果农给果树剪枝。当时不解,让果树多结果子,不是更好吗?果农告诉我,果树结太多的果子不是好事,果子结多了,营养就会供应不足,结的果子相对就会小,而且口感也不好。

时下,见到很多少年儿童都在进行长篇文学创作。如果把作品比成果树,把文字比成果树上结的果子,那么,他们写的长篇无异于树上多结的果子。少年儿童思维活跃,跳跃性强,往往会有超乎常人的想象,但如果没有阅读做基础,他们写长篇的路就走不远,我见过我儿子写长篇,他把长篇的提纲列好后,就开始动笔写,前几章还可以,但后来就虎头蛇尾了。很明显,他的阅读量不足,文字功底还不深厚,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当然,少年儿童可以做写长篇的尝试,作为练笔也是可取的。我给少年儿童的建议是写作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大量品读经典作品,细心观察生活。不要盲目跟风,看见人家写长篇就写长篇。要先从写好每一个短篇做起,写得多了,水涨船高。再写起长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全文阅读

低段故事类文本教学三部曲

纵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的文本,特别是低年级教材中,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长故事、短故事贯穿整个学段。那么如何进行故事类文本教学,我认为故事类文本教学要过三关,分别是朗读关、内容关和讲诉关。那采用怎样的策略过三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疏通故事文本,过朗读关

低年级段故事类文本内容较为简单,但文本篇幅也有长有短,针对篇幅长短,如何过好朗读关呢?

1.短故事的生字关

如简短故事《蚂蚁和蝈蝈》要过朗读关,只要过好生字关即可。低年级学生学生字方式不能枯燥,本课我采用小蚂蚁爬楼梯式朗读生字来过生字关,从而从“趣”上巩固朗读关。

2.长故事的句子关

长故事文本如《会走路的树》要先过长句子关,才能巩固朗读关。本课有三个长句:

(1)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

全文阅读

童话怎么写

作家创作的童话《安徒生童话》

丹麦作家安徒生是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世人称为“丹麦童话大师”,开创了作家创作童话的时代。这位童话大师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其中,以《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野天鹅》《皇帝的新装》为代表。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好看的童话故事书。比如古代印度的《五卷书》、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是经过搜集整理而成的民间童话集。英国作家金斯莱的长篇《水孩子》,刘易斯・卡罗尔的中篇《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长篇《木偶奇遇记》。我国的作家叶圣陶创作的童话故事集《稻草人》,还有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等,当代的《指甲壳里的海》《一座颠倒的医院》《我的影子保镖》《巫婆的院门》《幽灵电话你别接》等等。哇,有这么多,清扬姐姐都数不过来了!相信你们看过之后,一定会迷恋上这些好看的童话故事的。

童话创作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张开想象的翅膀,经常用到的艺术手法有很多,比如夸张、拟人、象征、神化、变形、怪诞等等。

比如说夸张的手法吧,描写“大”和“小”时,大可以大到爱尔兰童话中的巨人:

身躯比山岳还庞大,他们声如劈雷,吹一口气就是一阵狂风,迈一步便是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

小可以小到安徒生童话里的拇指姑娘:

这是一朵真正的郁金香,在这朵花的正中央,在那根绿色的雌蕊上面,坐着一位娇小的姑娘,她看起来又白嫩,又可爱。她还没有大拇指的一半长,因此人们就将她叫做拇指姑娘。

全文阅读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方法的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教学活动、教学实践及教学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学设计成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对《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 教学

《七颗钻石》是一篇简单明了的短篇童话故事,由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撰写,整篇童话以“爱”为主题展开故事,让人们在阅读时充分感受到了爱心的力量。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以课文为主线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多地感悟生活,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洗礼。

一、设计思路与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生而言,童话形式的课文已经学习了不少,但是他们对童话作品没有一个感情的认识,更谈不上对童话课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借助《七颗钻石》所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对爱心的力量进行感悟与联想,通过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对于《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文章学习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及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等学习方法,了解课程、分析课程,进而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去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与原则

《七颗钻石》的教学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感悟这篇文章的内涵,并且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难点在于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准确地把握课文中所要表达的“爱”的主题。在开展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多种方法,依据课文的特点与教学大纲进行,结合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完成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三、教学设计的开展

全文阅读

善用童话提高学生口语与写作能力

《辞海》中这样描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作品中充满离奇的想象力,那种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童话作文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七年级新生来说,更是如此。童话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每一个人,没有哪个不喜欢童话的。那么,根据七年级学生新鲜好奇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用好童话内在的魅力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呢?我经过实践、反思并总结了以下几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提高说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作文就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件乐事。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针对性较强的童话故事让学生阅读,要想让学生喜爱童话、亲近童话,首先要让学生走进它、了解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实际、阅读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的童话读物。如《郑渊洁童话》系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系列,格林兄弟、安徒生名家创作的传世童话,都是童话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他们去寻找现实里的童话,体会作者创作的心情,让他们明白童话素材源于生活。当学生进入自觉、主动参与的轨道后,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读物,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去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故事有更深的理解,而且能在阅读之后进入自己创作的佳境。让这些童话故事和孩子们的生活更加贴近,让故事中的人物和孩子们更加亲密,让故事与当今的时代更加融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智力的核心。因此,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作文的第一步,能够让学生的语言更加完美,渐入创作佳境,逐渐学会写。也可以开展讲童话故事比赛,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说的能力,那么写的能力也紧跟着提高了。以下这两点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措施:

1.引导学生感受童话。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童话想象、夸张、拟人等写作特点,积累语言。如教学《地毯下的尘土》时,我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领会童话的写作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从而明确故事所表达的“认认真真地工作生活,一定得到回报的”这个主题。每篇童话都有着不同的教育主题,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感受童话,深入童话。

2.做摘记,写感受。为每个学生准备《采蜜集》,每天完成一篇童话摘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挖掘其精华。学生除了摘录童话中优美的词、句、段外,还要附上“我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在阅读童话后的切身感受以及童话蕴涵的道理,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养分。这样一来,学生习作已经不知不觉地跨出了第一步,也知道了童话的写作技巧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童话故事,放飞想象

续编童话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学过的童话加以续写。很多童话都让学生读后意犹未尽,教师应注意把阅读和作文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或对童话内容进行深加工,或对童话的情节进行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如学完《骆驼寻宝记》一文后,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骆驼,你们会怎样做?让学生联系文章想象,把它写成一篇童话。又如,学完《蟋蟀在时代广场》这篇童话后,让学生拓展想象:蟋蟀切斯特回到家乡后又将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续写童话,不但让学生对课文蕴涵的哲理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七年级学生对童话非常熟悉,十分喜爱,加上童话通俗易懂贴近他们的生活,因而在创编童话的各种实践中,学生兴致勃勃,文笔流畅。当然,在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想象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活常理,使学生分清合理想象与胡编乱造的区别。

全文阅读

文体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一、寻找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前几年,教材选文成了媒体的热点话题,其中“教材选文的真实性”一度引发了热议。《探母》(苏教版)就是被热议的对象之一。有人认为在相关的传记与历史书中找不到有关记载,文中对话有杜撰嫌疑,而且文中一些细节不可信。教材编委会在回应中提到该文选自《的轶事》。何谓轶事?轶事就是不载之于正史,但群众喜闻乐道的零星事迹。不少轶事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会对其情节与细节进行丰富和加工,使之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很多的轶事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属民间文学的范畴。作为一种民间文学体裁的轶事,人们在文字上面对其进行文学性的加工,本在情理之中,为何会引起如许纷争呢?语文教学中这样的怪事还有很多,有老师教《小英雄雨来》时,要求学生搜集雨来的资料;有老师把古诗《小儿垂钓》当成故事来教,置古诗的情趣与意境于不顾,花大功夫让学生寻找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有老师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纠结于是众人划船,还是一人划船的事实……所有这些乱象都指向人们文体常识的缺失。非常有意思的是,前不久听了三位老师上了三个关于“争论”故事的课,一篇是《鹬蚌相争》,一篇是《争论的故事》,一篇是《晏子使楚 》。第一位老师总结出了鹬蚌吵架的三个智慧,一要说短话;二要说狠话;三要说针锋相对的话。然后问学生,你们的爸爸妈妈回家吵架不,下次他们要吵架,你就可以教教他们怎么吵。课堂上还设计了一个语言文字的训练:鹬蚌被活捉在渔夫的笼子里,它们会怎么吵架呢?现代社会需要的言语智慧不是吵架,而是口语交际的艺术,在口语交际当中要达成有效沟通。某中学初三学生中还真实地发生过一个这样的命案,正是因为说短话、说狠话、说针锋相对的话。一个男生对另一个男生说,你有本事就捅死我。于是刀子真的进入身体的致命处,一个进了监狱,另一个失去了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当然这两个初三学生的吵架不是语文老师教的。第二个也是寓言故事《争论的故事》 一只大雁从头顶上飞过,兄弟俩一个说煮着吃,一个说烤着吃,两人争论的结果是眼看着大雁飞走了。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读两个人的争吵。这位老师没有分析兄弟俩吵架的智慧,但是他设计了一个练习:等大雁飞走了以后,两个人又吵了起来,他们怎么吵的呢?我不知道教师设计这样的吵架意图在哪里。课堂上学生的吵架,肯定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吵,也许教师意在追寻日常语言的诗意,至于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第三篇课文《晏子使楚》是一则历史故事,晏子和楚王的吵架,是高水平的吵架,不管楚王内心怎么不愿意,但是晏子用它的语言智慧和楚王达成了一致,这就叫有效沟通。这位老师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地朗读,但是体现在晏子语言里的以退为进、绵里藏针、罗列事实、类比推理等等语言技巧,以及这样的语言智慧的前提是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尊严等等,课堂上老师没有带学生体会。对这三篇课文,三位老师的教学都没有踩在点儿上。课堂上究竟要不要让学生学习吵架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才是语言的智慧?它的秘密就在文章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里。

二、古老的文体教育

其实关于文体的教育,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很古老的年代就有了,西方在雅典时代就有辩论、演讲术的练习,在古希腊的教育里,就有专门的把寓言作为教学的内容来借事说理。中国在远古的西周时期就有歌谣、祝词、神话、传说的传播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秦的诗风诗教、历史哲理散文教育,秦汉时期出现了汉代文体和写作训练,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文章新变与专门的写作训练。学童初学写作的文体都以韵文为主。南朝比北朝学写作要早些,据《南史》《北史》记载,一些人开始能够作诗写文章,史称“能属文”。史书里的能属文是指体裁符合规定的文章、语言通顺等等。历史上关于文体的教育我们不一而说。

三、何谓文体

文体就是作品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古今中外关于文体的论述不胜枚举,中国更是推崇文体论的大国。章学诚在《诗教》中有文体始源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何谓也?曰: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著作衰而辞章之学兴……而辞章实备于战国,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述“文本同末异”:“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用大量的笔墨来论述文体。

四、为什么是文体

对于写作:“有时是诗人的先决问题。”(老舍)

全文阅读

平缓前行的水流――近期童话创作描述

与儿童小说的热闹相比,当下的童话创作显得冷清了不少。童话没有超级畅销作品,没有大家关注的热点,就连童话的讨论也比过去少了许多,也难怪有人在感慨“怀念80年代的探索童话”了。童话显得相对冷清,这是童话的现状。但冷清并不一定意味着创作的贫乏、平庸和无所作为。有时候,没了外在的喧嚣,反倒更显出内在的纯粹。

最近,集中阅读了一批短篇童话,我发现,短篇作品同样值得我们关注;而且重要的是,短篇创作者们依然在努力地探索着童话这一特殊文体特有的表达方式,依然怀有饱满的创作激情和艺术理想。

如果可以作一个比喻,我愿意把当下的童话创作比作平缓前行的水流。虽然水流的速度徐徐平缓,也鲜有飞溅腾越的浪花,但重要的是它一直在前行。

如果还愿意将当下的童话创作放在商品大潮席卷、短平快充斥市场的背景下来审视,我想这份保有定力的平缓或许就更具一番价值和意义了。

我的梳理和描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传递故事中的哲学意味

我并不认为文学作品一定需要加入哲理,也不认为哲学深度才是作品思想性的极致。事实上,许多作品并不以哲理深刻取胜,却完全不影响它们成为经典名著。但也不能因此反过来,拒绝作品拥有哲理。我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比起其他文体,童话的哲理传递要难得多。作家比较不容易在一个幻想故事中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而且这个思考还要为小读者所接受。因为不容易,所以很多童话作者并不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也因为不容易,所以这方面的尝试就变得弥足珍贵了。

汤素兰的《蜻蜓》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和尝试。作为目前最为活跃的一批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汤素兰在童话创作上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我最欣赏的是十余年来她的那份执著的艺术探求精神。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