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铁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地铁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做好铁路犯罪现场痕迹物证的勘验工作

摘 要:铁路犯罪现场是获取犯罪证据的信息源,是发现与犯罪相关痕迹、物证的宝库。因铁路犯罪现场的构成有其自身的特点,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工作中首先要明确勘验的重点部位,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并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探索寻找发现痕迹、物证新的方法,掌握对铁路现场具有针对性的固定、提取方法,将已收集到的痕迹、物证进行妥善的包装、送检。这样才能搞好实地勘验工作,收集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从而对犯罪行为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关键词:铁路;犯罪现场;痕迹物证;勘验检查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30-03

痕迹、物证是指案件侦查过程中从现场依法收集的,与案件有关联的,能以其自身结构特征、所载内容或者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质性客体。痕迹、物证一经查证与犯罪有关,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犯罪事实。因此,应结合铁路犯罪现场特点,全面地发现现场痕迹、物证,正确地固定、提取现场痕迹、物证,科学地保存和管理现场痕迹、物证是做好铁路犯罪现场实地勘验、检查工作的首要要求,也是查明犯罪事实的前提和基础。

一、铁路犯罪现场痕迹、物证的发现

(一)发现犯罪现场痕迹、物证的重点部位

1.现场的进出口。犯罪现场的进出口是犯罪嫌疑人的必经之路,是现场勘查的重点部位。现场进出口及周围物体是寻找发现手印、足迹、工具痕迹、车辆痕迹以及微量物证的重要部位。例如,门把手、锁体、插销、门窗框及门窗玻璃等物体上容易留下手印;房屋的门、窗、洞、天花板以及铁路防护网、列车车门处容易留下足迹;铁路犯罪现场上棚车的车门、集装箱门、车厢扶梯,常有钳剪铅封、加固铁丝所遗留的工具痕迹,以及攀登擦蹭的泥土、金属碎屑、受伤后擦拭留下的血迹等微量物证。

2.犯罪活动的中心部位。犯罪活动的中心部位是作案人实施犯罪行为时间较长、破坏较严重的部位,往往是犯罪目标所在处。这些部位的物体常被移动、翻倒、毁坏,因此遗留的痕迹、物证较多,在勘查时应作为重点部位进行痕迹物证的寻找发现。不同案件性质的犯罪现场,其中心部位的表现也不相同,如杀人案件现场的中心部位为陈尸处,盗窃案件现场中心部位多为被盗财物的存放处,抢劫、案件现场的中心部位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地。犯罪活动的中心部位由于作案人活动较大,所遗留的痕迹也较为杂乱,尤其是足迹、工具痕迹遗留较多且较乱,现场勘查人员应当根据现场痕迹、物证的表现分析出作案人的活动过程,提取有价值的痕迹、物证。

全文阅读

铁路图书首发式讲话

同志们:

刚才,树新书记对我局开展"感动**铁·杰出新闻人物"评选表彰活动进行了全面回顾。评选活动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尤其是创建精品工作的几点启示,对全面深化"争创全路一流铁路局"工作,确保安全生产稳定有序,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安全生产功臣"学习宣传活动,是继"感动**铁"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之后,我局开展的又一个全局性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这项活动,是路局、局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有益实践,也是动员全局干部职工以"安全生产功臣"为榜样,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的重要举措。下面,我就推进"安全生产功臣"宣传学习活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认清"安全生产功臣"宣传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

确保安全生产,是我们建设全路一流铁路局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要求。搞好安全生产,归根到底要靠广大职工的责任心,要靠广大职工主动认真负责的行动。近年来,路局、局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努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可是,改革深入推进、利益关系调整、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对职工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干部职工中存在的疑点、热点问题比较多,对运输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事故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思想上的懈怠,都能导致工作细节上的疏漏,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全路运输安全座谈会上,部长提醒我们,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我们必须坚持"依靠"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打牢安全工作的群众基础,调动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唱响运输安全主旋律,是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

局党委和路局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展"安全生产功臣"宣传学习活动,就是要借助这些"安全生产功臣"的典型事迹和负责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起来,以"安全生产功臣"为榜样,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把"安全生产功臣"的个体行为,转化为群防群守的共同行动,激发全局上下"学习安全功臣、岗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在全局形成崇尚"安全生产功臣"、争当"安全生产功臣"的良好局面,筑牢安全生产堤坝,为建设全路一流铁路局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功臣"宣传学习活动

"安全生产功臣"的宣传学习活动将贯穿全年、覆盖全局、涉及各个系统。活动大致分成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是确定宣传对象。由局党委宣传部和局安监室负责,从去年以来因防止事故受到路局通报表彰的人员当中,根据防止事故的性质,选出工作负责、认真主动、事迹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安全生产功臣",作为宣传学习对象。各站段要对本单位去年以来受到路局表彰的"安全生产功臣"进行认真筛选,选取在安全生产上一贯表现优秀的人员,及时向局党委宣传部提报名单及相关简要事迹材料。要确保选出的人员真正具有代表性、先进性,让一线职工学习有榜样、赶超有标准。每月25日前,局党委宣传部会同局安监室制定次月"安全生产功臣"宣传学习计划,及时向《中原铁道报》、局有线电视台及相关站段进行通报,各有关单位及早准备所需材料,确保及时准确宣传到位。

全文阅读

素釜,铁打出

铁打出,仅以一块铁片,反复加热,通过不断锤打来制作铁器。其难度之大,工艺为金工之绝。此技艺在国内早已式微,如今李共标坚定执锤开始“铁打出”。

屋漏痕,书法用语。形容雨水顺墙而下,沿着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流淌,时走时停且直且曲,形成顿挫有力的痕迹。这一说法,最早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而以这种用笔方法得到的线条,则被古人认为是最纯粹、最纯净、最具有美感。李共标早前在杭州Solife展出的作品中,几乎每件铁器上都带有各具特色的独特肌理,若有似无,时浓时淡。“如同屋漏痕,这些肌理都是天然、自然的,没有任何后期人为的加工。”李共标声如其人,含蓄内敛,并不善谈。

屋漏痕隐岁月悠

欣赏李共标的作品,有种不由自主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风花雪月,城市喧嚣仿佛全都消失,顿时只剩虔诚的心情。这也许和他选用的材料有关,“我大都选择带有花纹上了年纪的铁板,它们基本都有十年以上的岁数并且保存很好,没有其他因素让它们腐蚀。经过雨水的冲刷,多年下来形成有聚有散的纹路肌理,有的深,有的浅,都非常好看。”将老铁板赋予新的生命,是李共标执著的事,一干就是好些年。

并非科班出身的李共标,一路走来不算一帆风顺。老家在河南洛阳,紧挨着的就是鼎鼎有名的龙门石窟。老家村子附近的山区盛产青石,材质紧密,是用于石雕的绝佳材质。石雕,在李共标的老家算得上是产业集群,家家户户都制作石雕。16岁,李共标就开始跟着家里人学习石雕,一干就是六七年。只是石雕产生的粉尘太大,时间一长肺部就受不了,于是只得停下来休养。

“恰好有朋友在杭州开画班,请我过来帮忙做泥塑小狗之类的小件,于是就过来了。”举了六七年凿子,忽然开始玩泥巴,李共标反倒有些不习惯。好在,手艺总有共通处,多年石雕积累的经验让李共标对“形”的把握非常到位。做顺了手,空余闲暇,朋友喝茶时也总会拉上李共标一起。一来二去,李共标一边开始学着品茶,一边暗地里仔细观察茶器,高矮胖瘦各有不同,渐渐开始对茶器制作生出些许好奇。

江户技艺铁打出

铁器,最早源于中国。壶、钵、盆、盘各类形态都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扩大,渐渐开始用铸造的方式量产。制作铁器的手艺传到日本后,开始在日本茶道里显现出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茶道的必备品。其中尤以日本南部手工生产的铁器最为有名,身价不菲,成为茶道玩家的收藏之好。

全文阅读

加强反腐倡廉典型教育经验材料

加强反腐倡廉典型教育经验材料

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抓好正反典型教育,对于增强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意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的郑州铁路局,把加强正反典型教育融入到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创新机制,消除模糊认识。在开展先进典型教育过程中,有的单位领导认为“廉政典型不好选、不好树、不好当”,致使廉政典型宣传教育工作存在“可有可无、时紧时松”的现象。对此,路局纪委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和职工学习党的反腐倡廉理论,引导大家从学习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先进典型中深入思考,消除对宣传廉政典型的模糊认识,明确先进典型教育必不可少,选好一个正面典型可以影响、激励一片;选树和宣传廉政典型是为党员干部和职工树立榜样。

突出重点,常唱“清风颂”。路局纪委把培育廉政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大宣教”工作总体规划,策划典型教育方案,建立选树廉政勤政典型制度,坚持每两年评选和表彰一批“十大廉政公仆”、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建立健全廉政典型宣传教育制度,每两年在表彰的廉政公仆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组织力量编写《清风颂》。路局宣传、组织人事、党校、报社、电视台等部门,积极推荐先进典型,运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路局电教中心专门制作典型专题电教片,电视台、报社和党风廉政网站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形成了廉政典型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路局65个基层单位把廉政典型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廉政典型教育考核制度,把廉政典型教育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认真抓好廉政典型教育的单位给予表扬,对年度内不抓廉政典型教育的单位予以扣分,坚持典型教育与反腐倡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奠定了基础。

讲求实效,健全培育廉政典型机制。路局纪委把挖掘廉政典型的时代精神、本质内涵作为增强典型教育感染力的重要环节,坚持对选树先进典型严格条件,不求过得去,只求过得硬。在选领导干部典型时,要求其单位必须达到安全生产好、完成任务好、经营效果好、队伍稳定好。对职工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由路局纪委领导带队,深入申报单位进行民意调查和民主测评,了解其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表现情况,并在报纸、电视和局域网上公示,确保先进典型事迹的真实和准确。近年来,路局纪委从70名廉洁勤政公仆、72名廉洁勤政先进个人和112个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中,选出174个先进典型,运用多种形式,对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局内进行广泛宣传,增强了典型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创新载体,编好廉政典型教育教材。为准确反映廉政典型的事迹,路局纪委组织采访组,深入其所在单位及家庭采访,既总结其廉洁从政的事迹,也挖掘其为职工谋利益的事迹;既总结其如何掌权用权,也挖掘其怎样创新经营、创造效益;既总结其怎样为官、干事、治家,也反映其如何用权、律己。各采访组人员坚持与廉政典型同吃同住同工作,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先进典型形象更加丰满。路局纪委领导召开《清风颂》编撰会议,由纪委、干部、审计部门“三堂会审”,从政治、政策、效果等方面对廉政典型事迹进行审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经反复修改,最后编辑成6集《清风颂》,作为路局反腐倡廉教育的必备教材。

加大力度,完善正反典型宣传教育方法。近年来,路局纪委选择不同类型的正反典型,运用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抓好正反典型宣传教育。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大力宣传路局干部部原部长颜厥帝等同志的廉洁勤政事迹,剖析原路局房地产中心主任违法犯罪的教训;针对一般党员干部,大力宣传路局计量所原党总支书记祥等“十大公仆”的事迹,剖析一名领工员由“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沦为罪犯的教训;针对经营管理干部,引导大家学习路局某公司经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徐和平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剖析某公司总经理贪污受贿的教训。通过有针对性地抓好正反典型教育,警示大家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郑州铁路局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典型教育,促进了全局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形成了“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路局连续10年被河南省评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路局纪委多次被评为全国铁道系统和河南省先进纪检监察组织。

全文阅读

平壤民间故事中的历史人物传说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流传于朝鲜平壤的民间故事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说。这些传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平壤地区的古代将领。在流传过程中,这些传说对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和加工,其中涉及卵生神话母题、对英雄人物的美化等,还包含将历史人物的事迹移植到传说故事中的情况。这些人物传说丰富了平壤民间故事的内容和题材,体现了古代平壤人民对爱国英雄的热爱。

关键词: 平壤 民间故事 人物传说

朝鲜平壤地区流传着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包括记录名将事迹、普通人反抗斗争的人物传说,记录地理事物命名、名胜古迹由来的风物传说,以及记录风俗习惯由来的风俗传说,等等。这些故事的时间跨越了朝鲜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仅从有史可考的民间故事来看,包括三国时期、高丽时期、李朝时期。

朝鲜外文出版社于1988年将流传于平壤地区的众多民间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集成《平壤民间故事》一书。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史可考的人物传说在其中占据重要部分。例如《傻子温达》的故事和《鹿足夫人》故事中关于乙支文德的叙述都可以在《三国史记》等历史著作中找到它们的人物原型。同时,对历史事件的移植也可以在平壤民间故事中窥见一斑。

一、乙支文德故事的神奇诞生母题及其早年传说

乙支文德是高句丽“萨水大捷”中的首要将领,因而乙支文德成为朝鲜半岛最重要的英雄人物之一,从高丽王朝至今都受到历代政权及普通民众的崇拜。高丽时期金富轼等编撰的正史《三国史记》将乙支文德的传记放置在名将金庾信的传记之后,可见乙支文德在高丽时期即成为官方所颂扬的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平壤民间故事中对乙支文德有详细的记述。在这样的人物传说中,乙支文德作为英雄人物,其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一定的神圣性。

对乙支文德的叙述见于平壤民间故事《鹿足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传说石多山下的积善谷有一位好心的妇人,有一天她锄草回来,看见很多很多鸟在一起孵一个大卵。于是便把那卵带回家来,从卵里生出来的就是乙支文德将军。”[1]62这具有典型卵生神话的特征,其“神奇诞生”母题显示了乙支文德的诞生异于凡人。@样神异的诞生“具有了异于凡人的特征,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英雄的神圣性,同时也就预示着他们会创造出神奇的伟业”[2]。这种神奇的诞生符合朝鲜人民对于乙支文德民族英雄崇拜的心理,也为乙支文德以后的英雄伟业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即乙支文德之所以取得萨水大捷的胜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其神奇的诞生。

全文阅读

关于将乡土地理引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尝试

摘 要:乡土地理材料是地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中学地理教学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初中生具有好新奇、好追问、好探索的特点,教师要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生动、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乡土地理融入地理课堂教学,力求教会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乡土地理材料;初中地理;兴趣;能力

一、结合教学内容,借助乡土地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身边,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喜爱。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课教学中提到,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那段时间正值收割小麦的季节,国家明令禁止燃烧秸秆,但农民还是趁着晚上偷偷燃烧,致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煳味。于是课堂上笔者将这个现象提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请他们为周边的农民出主意该怎样处理秸秆。结果学生讨论热烈,有提到建立沼气池,有的建议将秸秆粉碎后埋入土壤提供肥料,有的建议饲料生产商回收秸秆制成牲畜饲料,甚至有的学生想到用秸秆制作小工艺品……学生奇思妙想的法子让我惊喜不已。

又如在学习“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时,现展过程中一些本应好好保护的历史古迹被拆迁殆尽。笔者将夫子庙一带拆迁民国时期的建筑一事引入课堂,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围绕“发展的同时需不需要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的主题开展辩论赛,结果一致认为我们应该对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保留一份历史的原貌。

二、灵活运用乡土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教材中有很多具体的实例,但对学生来说未必是最形象生动的例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当时、当地和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再创作”:增加本地区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最新的发展信息以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直接感受相呼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地区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

全文阅读

以《曲线运动》实验改进为例谈教材实验的二次开发お

围绕新课改理念,物理教材对很多教学内容作出大幅度的调整,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依然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改进.笔者在教学过程发现,有些教材所设计的实验效果并不好,因此,物理教师要开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实际做出改进.以下笔者以《曲线运动》一节的实验改进为例谈谈自己的相关认识和思考.

《曲线运动》出现在人教版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必修2的第五章第一节.这一节内容,有两项探究任务要进行:(1)探究物体进行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的确定;(2)探究物体进行曲线运动的条件.针对这两项探究内容,教材对应安排了两组实验,基本装置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这两组实验的器材很容易获得,操作也非常简便.但是笔者观摩了多节围绕该课题开设的公开课,教材实验开展的结果差强人意.这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怎样来对实验进行改进呢?

1 对第一组实验的改进

教材第一组实验的不足:该实验的最大问题是实验结果不够直观,小球在管道中进行曲线运动,撤去后一部分管道,小球沿轨迹切线方向飞出,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球从切线飞出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学生根本来不及把握这一瞬间,更不要说去分析出射速度方向和轨迹的关系.

改进思路分析:本实验的改进方向在于,操作过程中如何让小球的运动轨迹能呈现出来?笔者认为,在原有器材不大做改动的前提下,可以让小球涂抹上一些墨水后来进行实验,不就可以让滚动的小球在纸上留下印记吗?具体操作时,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些细节:(1)不能先将墨水涂抹在小球上再实验,因为这样墨水全部会消耗在小球位于管道内部的滚动过程,出来时已经留不下痕迹了,所以可以在管道出口处涂上适当的墨水,使得小球在其上经过时,能粘上一些,然后自然就会在出射后留下印记;(2)小球的材料要注意选择,不能选用有着光亮镀膜的小球,因为它不容易和墨水发生浸润现象,沾不上墨水,可以选用一些亲水性材质的小球来完成实验.

实验器材 PVC塑料管一根(将其弯折成图1的形状,后半截(图示AB段)锯断后,仍用胶布和前端固定在一起);白纸一张(用于记录运动轨迹);小球一个(曲线运动的发生载体);滴管或者棉签一根(在管口涂抹墨水之用);墨水一瓶(也可以选用粘稠度更高的墨汁,它更容易附着在小球表面);小型倾斜轨道一架(用于提供小球运动的初速度);记号笔一支.

实验过程:整个实验在实物展台上进行,通过投影可以让学生看到演示的整个过程.基本步骤如下:

①将PVC弯管放在白纸上,倾斜轨道架设在PVC弯管的端口处;

全文阅读

地铁工程资料的收集与编制

地铁建设工程资料产生于地铁项目建设全过程,其形成、积累和管理应列入地铁建设计划和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工作标准或岗位责任制。并有相应的检查、控制及考核措施。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材料、构件及设备供应单位及大连地铁有限公司各技术、职能部门对形成的工程资料,以地铁建设工程项目(课题、工作)开始为起点,根据进程及时收集、整理、归档。

一、地铁工程资料各阶段文件的收集

1、地铁工程建设准备阶段

大连地铁有限公司各机构负责收集、积累和整理项目前期文件以及设备、工艺和涉外文件。勘察、设计单位负责收集、积累勘察、设计文件,并按规定向大连地铁有限公司提交有关设计基础资料和设计文件。

2、地铁工程建设施工阶段

地铁工程项目实行总承包的,由各分包单位负责其分包项目全部工程资料的收集、积累、整理,并提交总承包单位汇总;由大连地铁有限公司分别向几个单位发包的,由各承包单位负责收集、积累其承包项目的全部工程资料;项目监理单位负责收集、积累地铁工程项目监理文件,由大连地铁有限公司委托的项目监理单位负责监督、检查地铁工程项目建设中资料收集、积累和完整、准确、系统情况,审核、签认竣工文件,并向大连地铁有限公司提交有关专项报告、验证材料及其他监理文件。

3、地铁工程项目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阶段

由材料、设备供应单位负责收集、积累在准备、安装、调试和试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大连地铁有限公司设备部、计划财务部应负责收集、积累所承建地铁工程项目的材料、设备供应和财务管理中形成的资料。

全文阅读

综合材料绘画的语言形态浅析

自从杜尚将一个签有自己名字的小便器送到博物馆展出后,整个绘画艺术发展的轨迹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用这种奇特的却具有强化效果的方式使作为物质材料的小便器转化成了一种艺术符号,让物质的特性转化为了一种艺术语言,艺术创作自此便打开了现成物质材料与艺术品的界限,材料本身在绘画领域开始发生了一种“质”的转变,这种变化给绘画艺术带来了语言性的本质转化,材料开始成为了画面的主体语言并具备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寻求着自身的一种表达与述说方式。随着沙子、铁屑、稻草、树枝、大理石粉、油彩、沥青、土质材料等等众多的物质材料及现成物品开始运用到画面,绘画者的创作方式也开始呈现多样化,混合材料、拼贴、影像媒体、装置等艺术形式成为了综合材料艺术创作者的主要表现手段。刘骁纯在为张国龙所撰写的《当代•艺术•材料•空间》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在古典艺术中,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颜料、水、胶、笔、墙壁乃至涂色、勾线的工具、材料、色、线、点、面、体、光、空间、结构又是塑造人和物的手段、人与物有是为组成故事服务的,故事又是为宗教教义服务的。媒介物质在这里是手段的手段,‘仆从’的‘仆从’。经过近现代艺术的一系列变革,‘主人’的‘主人’一层层退位,‘仆从’的‘仆从’一步步升格。媒介物质终于在当代艺术中从‘仆从’上升为‘主人’。”,“在材料的利用中,随着混入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材料物质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入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质痕迹。”道破了物质材料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物”的语言特性和地位的转变。当物质材料完成了这种从“仆”到主体语言的角色转换时,其所形成的语言内涵便出现了多义性,形成的秩序体系就开始变得广泛和多变。

那么综合材料绘画在其语言体系上呈现出哪些形态呢?

首先,综合材料绘画在语言上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对“物”的形态、属性及语义的理解认识和重新建构,是对各种物质材料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功能和价值的再认识。任何的物质材料其本身都是具备两种内质的。一个是物质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形态和属性,这种形态和属性也就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表情”,即它的材质感。这是它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组构上的最重要特性。二是物质所具备的物的语义,也就是其作为材料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物质在存在的过程会被其所存在的文化环境赋予的相应文化内涵和精神指向。我们单纯地看木头、土、乳蜡、油脂、钢铁、水泥、玻璃等物质材料时,会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区分开这些物质材料具有的冷暖特性。在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中,物质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来实现着物质与精神的对话。在这过程中,艺术家对材料的物质材料的敏感度和对物质材料的属性性能的把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家克拉斯和布罗克迈尔就是选取了金属铁板材料进行创作,他们利用铁板材料的不透明、可腐蚀、色泽突出等特性,通过铁板的自然锈斑和制作出的画面痕迹相结合,表达出了他们的一种庄重、深沉的生命体验。而博伊斯在作品《动物脂》中,则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他正是利用这种材料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的。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断的运用黄色土、五色土和褐色土等土质性材料来完成他的艺术作品。他利用土质材料具备的与人天生就有亲和力的物质属性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画面上,“土”所独具的材料属性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

其次是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语言呈现为一种媒介的综合运用状态。不同媒介的综合使用为综合材料语言体系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由于不同的物质材料之间是无法融合的,正是由于多种媒介的参与结合,才使各种材料在碰撞冲击之后产生了流动进而变得亲和起来,达到了一种不同材料冲撞后的平衡,我们才会感觉到材料所形成的艺术张力和精神的升华。艺术创作者们正是通过使用众多的特定媒介,来完成其内心特有的生命关注与体验,我们可以从众多艺术家的创作中得到体会。法国画家简•杜布菲在材料的使用上可谓是多种多样,他把泥土、沙子和其他材料做成厚厚的有颜色的基底,并且一改用色彩进行绘画的形态,使用沙砾、海绵屑、木板等材料进行制作,通过在这样的画面上作画,画面上经常出现的是斑驳的色痕,各种奇特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基底上浮现出来的;作为西班牙非定型绘画大师,安东尼•塔皮埃斯在大量的艺术创作中把抽象表现主义和材料语言进行了结合,在画面上,他大量使用大理石粉、沙子、粘土、纤维等材料进行各种综合材料创作,在具有浮雕感和丰富肌理的画面上采用刮、割等手段创造出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语言面貌;而作为二战后的德国艺术家基弗具有深深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他把现成的物质材料和媒介进行整合,并保留材料的符号属性,在作品中完成了物质材料在视觉上的解读和喻示。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他把钢铁、铅、沥青、灰烬、纸、石头、植物、油彩、油墨、沙土、丙烯、水泥等等综合物质和综合材料运用的画面,画面上材料与媒介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堆砌,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作品上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两个高大的书架上陈列着用腐蚀制作过的铅皮作成的一部部敞开的巨大线装书,强大的视觉震撼力撞击着人们的眼睛和内心,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德国的另一位艺术家伊米尔•苏荷马则是从物质的无形状态中寻求另一种表现手段,他把浓稠的黑色沥青直接铺撒在经过制作的厚实画面上,在他那泥土般的背景下,黑色的线条深沉奔放,在画面上形成了极具生命感的张力,从而脱离了材料的制作性转而进入到一种写意的境界。

再次,综合材料的语言运用经常表现为一种对文化的借用与转换。文化的资源是艺术赖以发展的土壤。在整个文化资源中,既囊括着自然资源也包括着精神资源,当自然资源和精神资源能够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找到对应时,材料与精神就会形成了一种互动和互通,从而完成了艺术创作者与画面、观看者的一种对话。对传统文化进行借取和转换是很多材料艺术创作者的共同取向。在艺术家蔡国强的一系列的火药爆炸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艺术家本人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种借取和转换。他将火药和颜料铺设在画布上点燃,画布在爆炸后形成了痕迹,在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他寻求火药这种媒材的材料属性和这种媒材的中国文化性的融合,在点燃火药同时,他也在点燃一种博大恢宏的文化力量,作品在此时成为了将这种中国传统材料转换成了一个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对话交流的符号客体,让观看者能在画面上感受到来自中国古老文化的震撼。在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天书》中,我们感受到的更是艺术家对传统的文化资源的巧妙的借用。作品《天书》可以算是对我国汉字进行的最彻底最激进的解构,他所书写的“汉字”中,所有的文字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在经过传统木板印刷技术进行印刷和装订,真可算是一次对中国最有力的书写汉字的彻底颠覆。而与徐冰的天书相对应的另一个代表艺术家吕胜中,则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剪纸艺术”进行了借取。他将民间传统的剪纸语汇加以提炼,创作并利用一个“小红人”的符号形象进行艺术创作,吕胜中通过剪纸这项技艺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回归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转变为了一种能够进行深层沟通的媒介,成为了其与社会、与观看者对话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东方文化精神积淀,从传统文化入手,寻求传统媒介材料与当代精神的融合交流,成为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的一个有效手段。

另外综合材料绘画在自身语言体系的建构上则更加强调语言的偶然性和实验性、观念性和精神性。综合材料绘画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性为主要创作方法的视觉艺术,它对所有物质材料认识和运用都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因此作为综合材料艺术的创作者,为了有效利用物质材料,传达自己的艺术诉求,就要对不同物质材料的语言属性进行反复梳理、归纳、再认识,通过不断的实验运用,才会使物质材料能够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因此这种不断的艺术实验性就成为了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在技术探索和实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物质材料应用的无限可能性为其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建立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这也就使其语言的形成具有了极大的偶然性特征,偶然性便成为了综合绘画材料语言形成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激发大脑的各种发明,是让人们观察断壁残桓,未息的余烬,以及斑石、云朵和土块,因为这些不规则的“偶然性”形态中能使人产生奇妙的发现,使艺术家进入一种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想象力就开始在那些墨点和不规则的形状中施展魔术,而同时这些形态又反过来帮助他进入一种朦胧的虚幻状态,使艺术家的内在视觉得以投射到存在的事物上。”(达芬奇语)[2]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过程中,正是依托这种给人充满想象空间的偶然特性才会使创作者能够把握住画面形成的那些具有美感和抽象意味的“迹象”,并对这种“偶然之象”进行重新的选择组构,把那些具有视觉美感和冲击力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新的视觉审美趣味。实验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而成为了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品质。其次,在材料的运用上,绘画者更加强调材料所具有的观念性和精神性,更加注重这种精神观念同物质材料的结合与对话。其实物质材料其本身是不具备精神性和观念性的,是绘画者在艺术创作的实验过程中,对物质材料进行了分析、梳理、认识、运用和转化,并在画面上赋予其一定的精神内涵,从而使物质材料成为了创作者精神诉说的载体。创作者是把材料在经历过时间和特定文化沉积后所形成的那种神秘“物质”不断进行挖掘,并把这种“物质”当作传达精神与观念的载体在画面上直接呈现,这时的物质材料便因为精神的存在而具有了全新和独立的审美价值,物质材料所蕴涵的特定文化暗示便穿透材料而传达出来,材料的精神便在画面上得以提升和彰显。

综合材料绘画的语言体系是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的,对其语言秩序的探索也不会简单的停留在以上这几个小范围之内,这需要艺术创作者和研究者们在其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进行总结归纳,才会为这门视觉艺术的发展填充更多的给养。

本文作者:张天佐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全文阅读

谈怎样制作家乡民俗文化的微课

摘 要: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源所在,以独特的民间风俗向世界展示着它的与众不同。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每位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课题。怎样让家乡民俗文化走入课堂呢?本文将通过搜集整理家乡独特的民俗,并制作成微课来搭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胡呐喊”;马迹塘“故事”;“赛龙舟”;五道茶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当你走向远方,向朋友们介绍你的家乡,你是否意识到你真正了解她吗?记得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曾录制过一期关于湖南省桃江县(以下简称“桃江”)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及五道茶时,桃江小美女的介绍竟然有些含糊。我当时就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融入的家乡元素真的乏善可陈。那么,怎么让家乡民俗文化走入课堂呢?我想应该可以通过微课这个载体来搭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桥梁。

一、明确内容,整理资料

桃江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研读的是厚重的《桃江县志》,这是一部描述家乡的权威全面之作,内容丰富翔实,关于桃江的民风民俗在这本书上均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从中选择了最具特色的大栗港“胡呐喊”、马迹塘“故事”、三堂街“赛龙舟”、五道茶进行了研究。

1.大栗港“胡呐喊”

流行于桃江大栗港一带的胡呐喊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高腔山歌,相传是2000多年前屈原用诗文吟唱的方式而产生的。没有严格的曲谱,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胡呐喊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能飞山飘垅,故又叫过山仑。胡呐喊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什么理由不能走进桃江学生的课堂呢?

2.马迹塘“故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