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素釜,铁打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素釜,铁打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打出,仅以一块铁片,反复加热,通过不断锤打来制作铁器。其难度之大,工艺为金工之绝。此技艺在国内早已式微,如今李共标坚定执锤开始“铁打出”。

屋漏痕,书法用语。形容雨水顺墙而下,沿着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流淌,时走时停且直且曲,形成顿挫有力的痕迹。这一说法,最早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而以这种用笔方法得到的线条,则被古人认为是最纯粹、最纯净、最具有美感。李共标早前在杭州Solife展出的作品中,几乎每件铁器上都带有各具特色的独特肌理,若有似无,时浓时淡。“如同屋漏痕,这些肌理都是天然、自然的,没有任何后期人为的加工。”李共标声如其人,含蓄内敛,并不善谈。

屋漏痕隐岁月悠

欣赏李共标的作品,有种不由自主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风花雪月,城市喧嚣仿佛全都消失,顿时只剩虔诚的心情。这也许和他选用的材料有关,“我大都选择带有花纹上了年纪的铁板,它们基本都有十年以上的岁数并且保存很好,没有其他因素让它们腐蚀。经过雨水的冲刷,多年下来形成有聚有散的纹路肌理,有的深,有的浅,都非常好看。”将老铁板赋予新的生命,是李共标执著的事,一干就是好些年。

并非科班出身的李共标,一路走来不算一帆风顺。老家在河南洛阳,紧挨着的就是鼎鼎有名的龙门石窟。老家村子附近的山区盛产青石,材质紧密,是用于石雕的绝佳材质。石雕,在李共标的老家算得上是产业集群,家家户户都制作石雕。16岁,李共标就开始跟着家里人学习石雕,一干就是六七年。只是石雕产生的粉尘太大,时间一长肺部就受不了,于是只得停下来休养。

“恰好有朋友在杭州开画班,请我过来帮忙做泥塑小狗之类的小件,于是就过来了。”举了六七年凿子,忽然开始玩泥巴,李共标反倒有些不习惯。好在,手艺总有共通处,多年石雕积累的经验让李共标对“形”的把握非常到位。做顺了手,空余闲暇,朋友喝茶时也总会拉上李共标一起。一来二去,李共标一边开始学着品茶,一边暗地里仔细观察茶器,高矮胖瘦各有不同,渐渐开始对茶器制作生出些许好奇。

江户技艺铁打出

铁器,最早源于中国。壶、钵、盆、盘各类形态都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扩大,渐渐开始用铸造的方式量产。制作铁器的手艺传到日本后,开始在日本茶道里显现出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茶道的必备品。其中尤以日本南部手工生产的铁器最为有名,身价不菲,成为茶道玩家的收藏之好。

事实上,手工制造铁器的技艺有多种,而最考验技术的当数“铁打出”。选好铁板后,不断用炉火加热,反复捶打,靠手感眼观保持材料厚度均匀,整个过程几乎全部采用手工完成,需全神贯注,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李共标决定选择“铁打出”这样最原始的制造方式,来创作铁器。一来是做的人比较少;二来是铁器与茶道里常见的陶、瓷相比,更硬朗,更坚冷。稍不留意,陶、瓷的用具就会在铁器上磕碰出瑕疵。“手造铁质茶器是为了让喝茶的人心更静。心静,才能更好地驾驭铁质茶器。”

手工锻造,并非有力能抡大锤就可以。经验以及材料本身的特性,都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一开始,李共标只是想为爱茶的朋友做一件风炉,用来煮茶。结果也可以想到,好看但却不具备使用性,这与李共标最初的想法“好看更要实用”相悖。铁和石,在材质上都硬,只不过石材更脆一些,这对抡惯了大锤凿子的李共标来说,做风炉的结果虽然不算成功,但制作过程却引发李共标手工锻造铁器的极大兴趣。

李共标一边继续给小朋友们捏着小狗小猫,一边找寻关于铁器制作的各类书籍进行学习参考,将学习的经验用实践去验证。铁,是一种很神奇的材质。冰冷的时候,顽固坚硬;加热后,材质发生变化,可以通过重力延展成各种形状。同样都是铁,但杂质含量不同,加热后的反应也各有不同,有些延展性好,有些则很脆。周围没有前辈给予经验,李共标就在尝试不断实验,加热时间、捶打力度、卷曲曲度……在反反复复实践中,逐渐了解铁的特质,掌握铁的特性,在制作过程中积累自己独到的经验。

厚积薄发打铁人

我们时常会把喜欢的事默默放一边,然后为此找各种借口,要不就是40岁以后再开始,要不就是向柴米油盐低头妥协。而李共标想得很简单“喜欢就已经够了”,收益得失全然不需考虑。后来的事情,有些水到渠成也有些顺理成章。朋友有工作室要转出,李共标思来想去后接手了,此时,手打铁器已经让李共标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为着这份喜欢,李共标开始了专门手打素釜的生涯。

有了目标,李共标就很少离开工作室。那些原本躺在野外草地、废弃工厂里,没有被腐蚀掉的铁板,被李共标宝贝一样地拉回工作室,悉心锻造。这些老旧的铁板,在被遗忘的年月里,都被时间刻上了印记:有些有如屋漏痕一般的肌理,有些缺了角,有些原本就有层油漆……他们在李共标手里,都被尽可能还原成了原本的模样。屋漏痕有浓有淡,有聚有散。李共标将圆圈痕迹大的、扩散式展开的,做成茶盘,尽可能多地保留痕迹的肌理。而那些被雨水滴穿的孔,小小巧巧向里凹,非常漂亮,被保留成茶承的一部分,可以渗水。四方的器皿,则需要考虑几个面肌理的统一。而那些原本有一层油漆的铁板,李共标也会随缘地保留其本身的色彩。至于缺角的,就让它缺着吧,不必强求完美统一。

没有专门学过设计,李共标就用“笨办法”,先用纸做出大概的模型,观察比例,找感觉。在根据调整好的纸模型,对铁板进行切割,处理掉表面的灰尘锈迹。不同的器形用不同的方式,有的用整张铁皮敲打;有的用拼接或者焊接的方式组合。切割、火烧、氧化……一件器皿一般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成形的作品,设计简约,明了舒服,铁的质感得到充分体现。在开始打铁的两年半时间里,李共标做了近百件作品,每一件都凝聚了他的心思,安安静静但过目不忘。

会觉得枯燥吗?不会,铁器制作本身就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成形的作品,会经过大自然的氧化,根据使用人的习惯,产生不同的变化。李共标在不断摸索的制作过程中,工艺上也有所突破。在他最新制作的作品里,有一件茶盘,制作时以1500℃高温将茶盘烧得通红柔软,然后轻轻摁入一块生冷的铁。成品有如雨水滴落在泥土里四下溅开的感觉,非常美。

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就算一件器皿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李共标仍然觉得太匆忙。对于未来,李共标想得很简单,也许会尝试其他金属材料的锻造,但依旧以铁为主。除了茶器,花器、香器也是会考虑制作的方向。“简单的事,做得更精需要更多时间。”正是这份造物的快乐,让李共标坚持用原始的模式,传统的手艺,“铁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现代素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