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关键原因

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所以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上高中后地理学习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与高一地理有关的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要在高一下或者高二才能学到,这种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

尽管地理课本开篇《致同学们》很有新意地介绍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材编写体例、学习方法等内容,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认为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很多学生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形成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师资流失,难度提高,缺乏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重要原因

全文阅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图像系统

摘要:中学地理教材是由课文系统、作业系统、图像系统组成。其中图像系统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为例,重点分析了地理图像系统的类型、功能、发展趋势及地理图像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理图像;图像类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37-02

地理教科书中的图像系统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分类,根据地理图像的表现形式和性质,地理图像可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统计图、卡通图及漫画。地图按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如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等。地理示意图按其表现形式分为地理剖面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和地理概念图。在地理教材中如:东西半球分界线、冷暖锋、褶皱、断层示意图等。地理景观图是按内容可分为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理教材以各幅自然带景观图片与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展现。地理统计图分为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等。地理统计图多出现在教材“活动”环节之中。地理教材中漫画表示某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本质的认识,但地理教材中对漫画的使用越来越少。

一、地理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的分布现状

俗话说“无图不成地理”,可见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统计得出:该教材共103页,共5章16节内容,含有各类图像合计151幅,平均每章含有图幅31幅。各类图像的数量及分布见下表:

1.地图在本册书中的比重偏小,分布不均。从表1可以看出,地图在必修一中的比重偏小,共有21幅,只占全书图像总数的13.9%,其中21幅地图中有12幅出现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由于其他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地图出现的次数较少。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表示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及特点。专题地图一般反映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分布规律,以普通地图作为地理基础,突出表示某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图。

2.地理示意图和景观图数量多,分布广。表1中地理示意图的数量在地理图像的总数中最多,共有59幅,主要分布在“太阳系的层次”、“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示意”等内容,约占39%。地理示意图是用来说明某种地理原理或某种地理原理现象成因、发展演化过程及演化规律的比较简明形象的图形。“水循环示意”反映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使用示意图代替文字阐述,使地理过程具体、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地理景观图有56幅,主要分布在侵蚀地貌景观、堆积地貌景观、黄土高原景观图,约占37%。由于地理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不能直接观察到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的使用把地理现象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全文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小议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尤其是必修一的新课教学。从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分享给大家。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时分配;课型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在设置文综考区的省市,地理占分为100分,其中自然地理一般占的分值为45分左右,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位于必修一,因此,为了应对高考,必修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高一离高考还有很久,学生的意识不到位,学生在初中很多又没学过地理,一般中学高一由于开的科目较多,所以,地理的课时一般都为每周2节,所以,在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怎样完成课标的要求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成了任课教师要好好斟酌思量的事情了。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把握课时分配和课型安排以及做了哪些必要的活动的。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全文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月相观测STSE课程开发

摘 要:STSE课程是当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月相观测”为案例,统整多学科资源,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中、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学素养。

关键词:地理;STSE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59-03

STSE(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范式,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STSE课程是当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达成教学目标,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后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而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单纯的讲授传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有效、具体和鲜活的特定教学情境活动中,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内化过程而形成。STSE是一个承载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良好平台,在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中,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寻求加强科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社会的联系。

2004年起,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施中,采用了必修和选修的模块化结构,体现基础性、结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将STSE的教学地位提高到新的高度,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案例来看如何通过STSE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夜之圆舞”STSE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目标

每个孩子对月亮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离不开对月球的探索,“月相观测”是很好的的高中地理STSE课程。本活动课程以STSE的思想,统整天文、地理、语文、历史、英语、物理、数学等学科,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中、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学素养。

全文阅读

利用“任务分析技术”优化地理(必修一)教学

[摘 要]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保证这一模块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就必须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割和转化,通过分割和转化的任务来指导教学方式的选择。要达成这一目标,不能简单地凭教师的经验,而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任务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论,能够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高中地理必修一;“任务分析技术”;教学实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阐述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体现的是地理学的自然科学性,因而,在内容的设计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原理性和综合性。这也就决定了必修一的知识难度高、广度大,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然而,本模块却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其他模块的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因此,必修一也就成了整个高中地理的重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以“注入式”教学方式为主,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对晦涩知识由易到难的推演,学生充当的是观众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感触最深的是“累”,课时不够;而学生的感触是“煎熬”,跟没学一样。思考这一模块学习低效的原因有:①教学的设计没有科学性指导,仅凭经验。②忽略了学生最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逐步积累、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必须突破两个方面的难题:①教学设计必须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割和转化。②对分割和转化的任务确定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笔者认为,“任务分析技术”为其提供了契机。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地方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运用任务分析技术指导课堂,以期优化地理教学。

一、“任务分析技术”的原理概述

任务分析是一种教学设计技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任务分析示意图:

任务分析示意图的解析:如果“子目标1.2”和“子目标2”的子目标的难度已经在能力范围之内,那么教学起点就从学习“子目标1.1”开始,回忆“子目标1.2”和“子目标2”的子目标的知识,然后学习“子目标1.1”的知识,再学习“子目标2”的知识,最后完成目标。图中“子目标1”分支比较多,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全文阅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节复习课的感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讲的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节课的知识点是:区域;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区域的自然地理背景存在着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区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感想:要上好这节课,应做好“四个一”的工作。

一条主线:区域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无论是讲区域的含义还是后面二个知识点都不能离开这个主线。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实际上就是说区域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在这里可以结合必修一的内容,从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入手,讲区域的整体性。不同区域体现了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是需要通过对比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

一种方法: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教材通过对比长三角和松嫩平原这二个不同的区域来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注意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区域的差异?或者说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从什么地方入手?分析区域差异时,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学生所占有的资料,不能仅完全按照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即“教教材”;教材只是提供了给你分析问题的素材,所以要学会“用教材教”,这个问题在必修3中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重点要通过借助二个区域的差异分析,讲清楚区域分析的方法,从哪些方面来分析?例如自然环境的差异:从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入手;人类活动的差异:从农业、工业、商业等等入手。

在这里有必要提醒: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这是我们本节课教学的落点,即教学的重点。有些老师往往会忽略了这一点,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过多地化在了区域差异的分析上,而没有落实或略讲了这种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这或许是受传统教材的影响。

一个概念:什么是区域?不同类型的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可以结合初中地理三个自然区的划分或结合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或……来讲清概念。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结合实例来讲,避免空洞的讲解。

全文阅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若干问题商榷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体例新颖,视角独特,明显不同于其他版本教材的编写。不过,白玉微瑕,教材内容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以2008年5月第3版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不当之处列举如下,并提出修改建议,以利编写人员修订完善教材。

一、文字内容表述不准确、欠恰当

1.P3“知识窗”第8行说彗星“密度很小”,不准确。一般来讲,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发、彗尾是气体物质,密度很小。但是,彗核是由尘粒和冻结的水、甲烷、氨、一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冰块,因此,彗核密度不一定很小。建议把“密度很小”删除;或者,把这句话修改为“彗发和彗尾的密度都很小。”然后改添在介绍“彗星”这段文字第三个“。”后。

2.P9“知识窗”倒数第2行:“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对地球起到夜晚照明的作用。”这段表述不够确切、严谨,缺少应有的限定条件,易引起学生错误的理解,认为不管什么时候月球都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对地球起到夜晚照明的作用”。建议把这段话修改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当月球承受太阳照射的部分朝向地球的时候,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线会对地球的夜晚起到照明作用。”

3.P27第4行教材以实然命题的表达方式讲“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不妥。因为我们讲“软流层”处是岩浆,是基于地震波在此传播速度减缓降低,推测组成物质可能是岩浆。到底是不是岩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而以实然命题的表达语气讲“软流层”处是岩浆,堵塞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淡化了学生的好奇心,降低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建议将这句话由实然命题修改为可能模态命题,即修改为:“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P30正文第2行:“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这段表述主谓搭配不合理,表达意义不清晰。这是因为:这段话分为三句,从语法上来讲,“能量”是第一句的主语,也是第二句、第三句的主语(“它”应代指“能量”)。但从语意上来讲,“能量”作为第二句、第三句的主语显然不合适。从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来看,“内力作用”才是第二句、第三句语意上的主语。所以,为了表达的准确、清晰、具体,建议把这段话修改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同样,这段话后面有关“外力作用”的表述也存在主谓搭配不合理的问题。建议在“表现”二字前面加“外力作用”一词。

5.P32倒数第4行:“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表述不准确、涵盖性差。因为除了坡面受流水作用,可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外,平地也可被流水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所以这段表述可修改为:“地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

全文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一年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在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地理图片、资料和动画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宇宙现象。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②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全文阅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例,通过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所处地位、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契合度、具体内容组织结构与表述结构等来解读教材。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能够了解如何进行地理教材分析,也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是高中地理的基石,特点是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强调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用”的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下面,笔者将针对人教版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

(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位于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过渡节。本节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为主要内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是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就可以理解。这一节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二课时,有利于从高中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内容,对太阳和地球有了一定认识,这为过渡到这一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行星地球”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

本节课程标准为“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关注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且就主要影响用举例说明即可,忌过于宽泛。最后,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1]。

全文阅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模块教学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就高一地理三个必修模块阐述了教学的编排计划,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 模块教学

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宁夏作为实验区已是第九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新课程“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的情况下,许多中学遵循教学需要和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模块教学。

一、课程开设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二)高一必修课程安排。

按照宁夏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开设,依据整个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来看,首先要开设必修1,必修1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和原理,才能解释必修2和必修3中的许多问题,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应用于必修3区域地理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