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戏曲

地方戏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戏曲”三题

前不久,中国戏曲学院新建了地方剧种表演人才培养基地,还举办了“中国地方戏曲发展论坛”。一石激起千层浪,淡出人们视线若干年的“地方戏曲”论题引起了热烈关注。下面将个人看法分三题表述,就正于同好。

“地方戏曲”释名

“地方戏曲”这个名词在很长时期内是中国戏曲的统称。当中国戏曲还没有形成以某一或某几种剧种为代表的时候,互相之间是对等的,没有主次、优劣之分,“地方戏曲”便成为共同的称谓。其中的“地方”表达的是某一区域、某一空间的意思;或者是本地、当地的含义。

“地方戏曲”的复杂词义产生于戏曲领域的某些剧种由于某种因素升格以后,它们跳出龙门得到了特殊礼遇与尊崇;其余留下来未脱离“地方戏曲”户籍的成员,凭空就降了一等,处于次要地位。清代除了“雅部”昆曲之外的“花部”诸剧种;上世纪前半叶除了被尊为“国粹”、“国剧”即京剧之外的诸剧种,都有这样的遭遇。“地方戏曲”就成了这诸多剧种的习惯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贯彻“百花齐放”的正确方针,对百花园中多达三百余种的戏曲剧种,一视同仁没有人为褒贬。但独有京剧有国家级的戏曲院团。唯一的戏曲学院由于以往以培养京剧人才为主,客观上有“京剧学院”之嫌。昆曲则是在成为联合国推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客观上被提高了地位,与京剧一起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处于不一般的状态。“地方戏曲”中的“地方”转义为与“中央”“中国”相对应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称呼,有“部分”、“局部”的含义。

作为引申义,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地方戏曲”给人留下了非主流的,流行于狭窄地方的、影响不大的,偏于通俗的,远离雅驯的不恰当印象。尽管没有人公开进行诠释,却流行甚广。其最直接的效果便是大家有意无意避开这个名词,另求表述。

地域文化对“地方戏曲”的直接间接影响

对“地方戏曲”含义的某种非正常理解,恰恰背离了中国民族戏曲的一些重要特征和规律。中国的戏曲不是单一的艺术品种,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别的复杂状况,于民族、声腔、剧种、剧目、舞台艺术特点等表现出个别的差异和属性。中国地大人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创新中,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众多戏曲剧种。这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众多的汉族戏曲艺术,由于幅员辽阔,方言不同,乡土色彩差异,民间说唱,民间歌舞的传统不同,沿袭不同的腔调系统,从而创建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这些剧种除了部分以声腔,更多的是以产生、流行的地域命名(或者把地域与声腔或乐器混合命名)。

全文阅读

对戏曲人物剪纸与地方戏曲综述

人物的脸部都是运用了阳刻法,襄汾戏曲人物剪纸面部均为侧面形象,潮州戏曲人物剪纸则多为正面形象。从这两张剪纸中可以看出南方剪纸的秀细灵动的独特风格,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则带有北方剪纸的厚重感。在潮州戏曲人物剪纸《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中,两组独立的人物均放置在方形的场景中,使人物在中间空白的背景下形成一个空间场所,周围根据场景的需求进行了细密的装饰,使整张剪纸疏密有致,饱满而生动,增强了戏曲人物剪纸的故事情节。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三顾茅庐》是在方形构图内呈上下两部分。整个剪纸在一间房子、一个门和一条路前展开。下半部分是在墙外面的三个人物刘备、关公和张飞。这三个人物站立整齐,两袖相并呈叩拜形式,面部统一朝有一条路的方向望去。路是用阳刻的线整齐排列而成,形成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在三个人物的上方是一间房子,房子内有一人,此人便是诸葛亮。诸葛亮坐于屋内,与下半部分的三个人物呈相反方向。由于上下两部分的人物呈相反方向,使整张剪纸形成强烈的对比形式,在平面构成中称为突变,形成一种矛盾冲突,凸显了这张剪纸的主题诸葛亮的特殊性。剪纸人物除面部为阳刻外全部为阴刻法。这两组剪纸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相同点便是面部为阳刻法,服饰为阴刻法。但是潮州戏曲人物剪纸面部多为正面形象,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面部为侧面形象。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精细中带有北方剪纸浑厚而质朴的特点。而广东潮州戏曲人物剪纸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从地域来看,南方的戏曲人物剪纸工细精巧,秀逸灵动,精致优雅。北方的戏曲人物剪纸刀法简洁,造型浑厚简朴,表现出一种粗犷厚重、古拙洒脱,富[!]有内在生命力的精神。襄汾戏曲人物剪纸每个动作关节部位都表现得生动到位,如正在表演中人物的定格一样,运用了剪纸艺术的概括手法,但动作的表达却活灵活现。《破渑池》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腿站立的人物组成。一人呈奔跑状,一腿向前伸,一腿在后面抬起,一手拿圆形兵器,一手高举。另一人单腿站立,一腿高抬,两手拿双剑高举过头,呈交叉状。两个人物似在交战状态。而山西离石的戏曲人物剪纸《黛玉葬花》,人物造型简练,表现为正面形象。人物以阴刻为主,表现出了剪纸的实面,与周围环境阳刻的线结合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更突出了人物的形象。从这张剪纸中明显可以看出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间的差异,人物造型不似襄汾戏曲人物那样生动,还是比较质朴简单的人物造型,追求了最为传统的“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造型方式。山西新绛的戏曲人物剪纸《武家坡》《状元祭塔》和《买水》,具有北方剪纸造型简朴的特点。

人物剪刻大刀阔斧,服饰上装饰简练,多用月牙形、直角形、圆点、打毛刺来装点服饰。男子头冠与女子发髻造型简洁,在简洁的外轮廓内有的用实面来表现,有的用了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或三角形作为镂空装饰。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男子头顶饰有各种帽、盔、巾冠戴。女子头顶发髻分上下两组,上发髻居于头顶偏后,下发髻留在后脑顶和向上之间。各类人物的服饰特点,主要以四瓣和五瓣梅花图案表现。在具体的剪纸运用中,又多以半朵梅花去装饰;衣、裙、袄、裤及戏曲人物动作变化,人与物的结合,人与人的相依、重叠等均采用半朵梅花点缀于衔接之处,或以惯用的锯齿纹、半月牙纹、圆点、椭圆点、正方点、三角、十字等几何形纹样加以区分。

人物剪纸的面部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一样为侧面形象,但眉眼要比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的眉眼要大,特别是眼睛占据了整个面部的正中间。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人物的眉眼较细腻,占据面部的上半部位,保留有人物正规的比例关系“三挺五眼”。北方戏曲人物剪纸浑厚质朴,南方戏曲人物剪纸秀细灵动。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则介于两者之间,既保留了北方剪纸的浑厚,又具有南方剪纸的精致。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具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人物面部是侧面形象,运用了阳刻技法。除面部以外多为阴刻技法。服饰以梅花装扮。肢体造型是戏曲表演的定格化。这些特征与其他地方剪纸有着明显的区别,是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独特之处。

全文阅读

戏曲人物剪纸与地方戏曲综述

人物的脸部都是运用了阳刻法,襄汾戏曲人物剪纸面部均为侧面形象,潮州戏曲人物剪纸则多为正面形象。从这两张剪纸中可以看出南方剪纸的秀细灵动的独特风格,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则带有北方剪纸的厚重感。在潮州戏曲人物剪纸《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中,两组独立的人物均放置在方形的场景中,使人物在中间空白的背景下形成一个空间场所,周围根据场景的需求进行了细密的装饰,使整张剪纸疏密有致,饱满而生动,增强了戏曲人物剪纸的故事情节。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三顾茅庐》是在方形构图内呈上下两部分。整个剪纸在一间房子、一个门和一条路前展开。下半部分是在墙外面的三个人物刘备、关公和张飞。这三个人物站立整齐,两袖相并呈叩拜形式,面部统一朝有一条路的方向望去。路是用阳刻的线整齐排列而成,形成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在三个人物的上方是一间房子,房子内有一人,此人便是诸葛亮。诸葛亮坐于屋内,与下半部分的三个人物呈相反方向。由于上下两部分的人物呈相反方向,使整张剪纸形成强烈的对比形式,在平面构成中称为突变,形成一种矛盾冲突,凸显了这张剪纸的主题诸葛亮的特殊性。剪纸人物除面部为阳刻外全部为阴刻法。这两组剪纸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相同点便是面部为阳刻法,服饰为阴刻法。但是潮州戏曲人物剪纸面部多为正面形象,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面部为侧面形象。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精细中带有北方剪纸浑厚而质朴的特点。而广东潮州戏曲人物剪纸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从地域来看,南方的戏曲人物剪纸工细精巧,秀逸灵动,精致优雅。北方的戏曲人物剪纸刀法简洁,造型浑厚简朴,表现出一种粗犷厚重、古拙洒脱,富有内在生命力的精神。襄汾戏曲人物剪纸每个动作关节部位都表现得生动到位,如正在表演中人物的定格一样,运用了剪纸艺术的概括手法,但动作的表达却活灵活现。《破渑池》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腿站立的人物组成。一人呈奔跑状,一腿向前伸,一腿在后面抬起,一手拿圆形兵器,一手高举。另一人单腿站立,一腿高抬,两手拿双剑高举过头,呈交叉状。两个人物似在交战状态。而山西离石的戏曲人物剪纸《黛玉葬花》,人物造型简练,表现为正面形象。人物以阴刻为主,表现出了剪纸的实面,与周围环境阳刻的线结合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更突出了人物的形象。从这张剪纸中明显可以看出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间的差异,人物造型不似襄汾戏曲人物那样生动,还是比较质朴简单的人物造型,追求了最为传统的“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造型方式。山西新绛的戏曲人物剪纸《武家坡》《状元祭塔》和《买水》,具有北方剪纸造型简朴的特点。

人物剪刻大刀阔斧,服饰上装饰简练,多用月牙形、直角形、圆点、打毛刺来装点服饰。男子头冠与女子发髻造型简洁,在简洁的外轮廓内有的用实面来表现,有的用了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或三角形作为镂空装饰。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男子头顶饰有各种帽、盔、巾冠戴。女子头顶发髻分上下两组,上发髻居于头顶偏后,下发髻留在后脑顶和向上之间。各类人物的服饰特点,主要以四瓣和五瓣梅花图案表现。在具体的剪纸运用中,又多以半朵梅花去装饰;衣、裙、袄、裤及戏曲人物动作变化,人与物的结合,人与人的相依、重叠等均采用半朵梅花点缀于衔接之处,或以惯用的锯齿纹、半月牙纹、圆点、椭圆点、正方点、三角、十字等几何形纹样加以区分。

人物剪纸的面部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一样为侧面形象,但眉眼要比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的眉眼要大,特别是眼睛占据了整个面部的正中间。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人物的眉眼较细腻,占据面部的上半部位,保留有人物正规的比例关系“三挺五眼”。北方戏曲人物剪纸浑厚质朴,南方戏曲人物剪纸秀细灵动。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则介于两者之间,既保留了北方剪纸的浑厚,又具有南方剪纸的精致。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具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人物面部是侧面形象,运用了阳刻技法。除面部以外多为阴刻技法。服饰以梅花装扮。肢体造型是戏曲表演的定格化。这些特征与其他地方剪纸有着明显的区别,是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独特之处。

作者:贾红杏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全文阅读

地方戏曲生存之路

摘 要:地方戏曲尽管内涵丰富并且艺术价值更高但是却没有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已经陷入发展危机。本文从政府主导来做好地方戏曲保护工作以及加强民营地方戏曲剧团建设和加强对老戏曲艺术家的保护以及新戏曲工作者的培养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地方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戏曲;江苏戏曲;生存之路

我国地方戏曲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统计我国目前有四百种地方戏曲,但是随着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导致我国地方戏曲已经陷入重重生存危机,相比较商业文化,地方戏曲尽管内涵丰富并且艺术价值更高但是却没有竞争力。过去地方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活动的霸主地位已经被新型娱乐活动所取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去反思自身工作,来探讨地方戏曲的生存之路。江苏省是我国的戏曲大省,不仅诞生了昆曲,还孕育出淮剧、柳琴戏和通剧等多种剧目,而京剧大师梅兰芳祖籍也是江苏泰州。但与全国情况相类似,江苏地方戏曲发展也都在萎缩中,场次逐渐减少,只能依靠政府或企业赞助来维持生计。

一、政府带头做好地方戏曲保护工作

以我国江苏地区对昆曲的保护工作为例,不仅从本省出发加强了对昆曲的保护,还与上海、浙江联手建设了江浙沪保护组织来加强协作,并且定期召开座谈会对保护地方戏曲进行深入交流。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 上海市政协不仅成立了专门保护昆曲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办公室,浙江省政协还成立了艺术团来加强地方戏曲保护工作,江苏省借鉴上海市做法将对地方戏曲的保护纳入到了其日常工作范围中,并且成立了昆曲和地方戏曲保护办公室来有步骤的开展地方戏曲保护工作。目前来看,江浙沪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保护平台,在保护地方戏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市场热潮冲击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由政协、政府出面带头建设互助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出其在统筹社会力量和资源中的优势来推动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则是地方戏曲生存必经之路。

二、加强民营戏曲剧团建设

我国民营地方戏曲剧团的复兴发展与目前我国文化建设形势是不可分割的,由于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消费,但是传统剧团的没落导致大多数戏迷处于看不到戏的状况,此时民营剧团就填补了市场空白。笔者在对江苏省民营戏曲剧团调研时发现,由于民营剧团演出收费较低并且机制灵活、新剧较多而备受城乡居民欢迎。已经成为了城乡娱乐文化演出中的主力军。而反观专业剧团,目前还都停留在依靠政府拨款和职称评定来维持自身经营。

全文阅读

戏曲节目要有地方特色

在中国电视的起步阶段,戏曲曾一度占据荧屏的半壁江山,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戏曲艺术如今已快被挤出主流艺术市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的精髓?作为肩扛地方戏曲传播普及重任的地方电视台和戏曲工作者,就要学习地域文化,深入了解当地戏曲的特点,多制作一些喜闻乐见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戏,通过各种活泼清新的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

1.以地方戏为主,兼顾其他剧种,打造精品栏目。以淄博为例,淄博历史上是齐国故都,拥有五区三县和四百多万人口,长期以来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想象丰富、意象瑰丽,更具儒家文化气息的地方文化。人们喜爱的剧种除了京剧、越剧和黄梅戏以外,还有山东土生土长的剧种――吕剧。吕剧在淄博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借年》、《借亲》、《小姑贤》等脍炙人口的名剧皆是根据当地实事改编,“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农村唱吕剧,人人会一口”。另外还有五音戏,聊斋俚曲,和鹧鸪戏。五音戏的《王小赶脚》、《豆花飘香》较为出名;聊斋俚曲已经很少听到了;鹧鸪戏是为纪念姜太公,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形成的古老的原生态的剧种,一些剧目,比如《姜子牙》、《管仲》在当地经久不衰。淄博电视台以吕剧为主打品牌,其他地区的剧种兼顾,重视挖掘地方小戏来进行栏目定位,不但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还起到了保护鹧鸪戏这种颇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的目的。

2.走进戏曲队伍,贴近戏迷生活。据统计,淄博来自基层的戏曲队伍有一百多支,其中淄川、桓台和周村的不少乡镇都是有名的“戏窝子”。在桓台还出现了一支家庭剧团,以家庭成员为主,编排身边事,演绎身边人,每年光为节日、庆典、集会等活动演出达到了三百多场。正如评弹是在酒肆书场的,昆曲是在园林亭台的,吕剧就是在乡镇土台的,更加贴近民间。近年来,淄博电视台和一些戏曲工作者致力走进戏曲队伍,了解戏迷的心声,设置了《梨园纪事》,《本期票友》,将镜头直接对准了村里的戏班子和戏迷,跟随他们新编剧目,送戏下乡,共同参加票友活动,制作了《莲花山下戏曲情》、《戏曲声声满村庄》等专题节目,深受戏迷欢迎,形成了一种浓厚的乡土味道,在一定程度上为繁荣地方戏曲做出了贡献。

3.要有清新活泼的形式和风格。要强调戏曲的认识、审美、娱乐、教育功能,使自己的节目融知识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这一点,安徽台的《相约花戏楼》的做法就值得借鉴。他们将栏目形式设置为歌舞、专题片、戏曲欣赏等,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将戏曲文化知识和艺术欣赏巧妙地穿插在节目过程中,融竞技性、知识性和欣赏性为一体,力争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笔者认为,戏曲的最大功能是娱乐功能,戏曲艺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娱乐大众的功能居功至伟。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从“戏”的角度看新意不多,从娱乐的角度则令观众兴趣盎然。此外,一些反串节目也很吸引眼球,著名主持人周涛、鞠萍、孙晓梅、刘璐在2001年春节文艺晚会上与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联袂演出豫剧《百岁挂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不悖传统戏曲形式的基础上,这种以娱乐作为传承文化的做法应该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此外,作为地方台办戏曲节目,与中央台、省台等大台相比,不具备采访名家的条件,但是特有的地域沃土孕育着许多具有戏曲艺术潜质的戏迷,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节目中来也是增强吸引力的一个方法。有条件时,还应“借脑”,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联手创办好节目,使节目更具亲和力。

除去以上三点,电视戏曲在服务好老观众的同时,还应努力争取新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他们应该是戏曲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汪曾祺对于戏曲的发展问题曾经担忧过,戏曲的观众老了,老一代的观众快要退出剧场,也快要退出这个世界了,戏曲需要青年观众,但是青年爱看戏曲的很少。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传统的曲目虽然很优秀,但古人的生活已经离他们非常遥远了,这就需要呼唤更多更优秀的新剧和新的戏剧形式出来。如《说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等,就很为青年观众所喜欢和接受。

作为电视工作者,除了在戏曲革新方面下工夫外,还要做些更加实际的工作,比如戏曲艺术如何电视化,戏曲频道如何专业化等专业问题,戏曲节目如何走入校园,戏曲节目如何从娃娃做起等社会问题,从而认真地履行自己所肩负的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媒体责任。

(作者单位:淄博电视台)

全文阅读

地方戏曲校园文化建设

一、地方戏曲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一)地方戏曲在高校年轻大学生中发展缓慢,喜爱度不高,受流行音乐的冲击较大戏曲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由于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加上各地方方言文化的不同,从而在各地方形成了风格特异的地方戏。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凝结了当地的民族风情、地域特点、语言文化等等,并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出活动。在古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将听戏、看戏、评戏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直至近代,戏曲依然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出现了梅兰芳、程砚秋、常香玉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戏曲大师。而自从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逐渐在人民群众中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感兴趣于这种新的音乐形式,特别是在大学的校园中,年轻的大学生们都在追捧和热衷于流行音乐,而对传统的地方戏曲越来越冷淡。有戏剧社团的高校少之又少,即使有戏剧社团,也很难招到同学参加。据调查,以安徽省亳州市的地方戏曲在地方高校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为例,经过对一百名随机抽选的大学生进行戏曲的喜爱剧种和喜爱度调查,有55%的同学选择东北二人转,35%的人喜欢京剧,而选择喜欢京剧的大部分同学之所以选择京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京剧的唱腔或者艺术手法有多么经典,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京剧是国粹,相比较其他不熟悉不认识的戏曲而言,还不如选择国粹来得知名呢!然而,对于我们亳州市的地方戏种二夹弦,同学们普遍觉得没有兴趣,不熟悉、不想了解,甚至有一小部分同学觉得二夹弦的唱段不好听、听不下去等等,他们更愿意买票去看明星演唱会、话剧、舞剧、童话剧,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听二夹弦。这些都是地方戏曲在高校年轻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二)高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专业化的戏曲教育人才缺乏亳州地方戏二夹弦在地方高校专业及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在高校,往往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理论、学术研究和科研开发等方面。另一方面,即使是有单独艺术系的高校,也会把中西方音乐、舞蹈等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专业化戏曲教育人才缺乏,师资力量不够,即使学生有意想学、想去欣赏,但是专业的教师较少,甚至除了音乐专业以外,基本不开设二夹弦课程。

(三)地方戏的宣传力度不够,传播媒体较少,年轻学生甚少认知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二夹弦是什么、经典唱段是什么、唱腔是什么等等。这是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甚少能够接触到地方戏曲,学校的广播站播放的是最新的流行歌曲,学校的演播厅举办的是某某个年级或班级的文艺晚会,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是某某朗诵比赛、唱歌比赛、舞蹈大赛、合唱比赛等等,学校开展的选修课是中西方某某著名片段赏析,学生的社团是某某动漫社团、街舞社团、大学生艺术团、书画社团,而关于戏曲类的社团基本没有。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没有机会接触到地方戏,试问,他们怎么会对地方戏曲有兴趣?

二、地方戏曲为什么要进入校园文化

(一)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高校承担集结思想和传承文化的重担。地方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

(二)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因素的动态综合体。

(三)地方戏曲的发展需要融入到高校中。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素养高,并且已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应该是地方戏曲最合适的观赏者。而在地方戏曲进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要培养一批地方戏曲艺术家,而是要培养一批有水平的、有格调的、成熟的、有鉴别能力的观众,

全文阅读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

我国的地方戏曲是指除去国粹京剧之外的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说唱艺术总称。它受各地方言的影响,体现了不同的表演形式,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大部分地方戏曲起源都比较早,有的都达到了上千年,成为我国民族戏曲文化的活化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400多个地方戏曲种,各个曲种都为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十余年,受外来文化思维和新兴娱乐方式的影响,地方戏曲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受保护境地,一些地方戏曲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起来。受保护当然是好事,但基于某个曲种的被保护而制约其发展这是万万不可的。

我是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此前是一名评剧演员,在评剧被列入“非遗”后,我的周围就有许多的演员和观众认为,评剧都被保护起来了,那它的前景也就黯淡了,也就没什么发展了。我认为,作为对评剧这种地方戏曲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们,这种认识是断不可取的。诚然,每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但是不能因为它受保护了就认为它要消亡了,我更觉得被保护了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就是如何在保护中让地方戏曲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保护是为了传承,创新是为了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就评剧而言,它生存在京津冀辽等北方广大地区,虽然处于京剧的本身优势和京津冀辽地区地方曲种繁多的影响,但是,评剧的影响力却有着独特的潜力股存在。在保护中传承创新完全是可以实现的,甚至让其逐渐的繁荣也是有可能、有根基的。

对于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个人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机遇,积极争取政府为地方戏曲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俗话说:体育靠比赛,文艺靠汇演。只有不断地进行地方戏曲的实战演习,才能提高水平,并且带动它的发展,催生它的繁衍。我们所有的地方戏曲工作者和地方戏曲爱好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该抓住机遇多创作、多登台、多演出、多接“地气”。只有接地扎根了,才有发芽生长的机会。

其次,地方戏曲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利用自身优势,真正起到宣传教育群众的作用。我曾经主演的小评剧《大棚会》紧紧依托我市百万亩设施农业来做文章,上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下表达了群众通过大棚致富的喜悦心情,既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又赢得了群众的喜欢,这样,群众满意了,领导认可了,地方戏曲展示的机会也就多了。

还有一点就是创新,任何事物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墨守陈规,停滞不前,早晚要被历史淘汰。说到创新,我想就我主演过的其中两部评剧来阐述一下创新对评剧的重要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迫切需要一些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自从前辈成兆才把评剧系统化、艺术化以后,传统的评剧艺术始终在谋求着更大的飞跃和发展,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让评剧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绽放着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吴祖光新凤霞等前辈在传统评剧上创新,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花为媒》、《刘巧儿》,其唱段百听不厌。此外还有风行于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评剧《金沙江畔》、《黛诺》、《夺印》、《向阳商店》、《小女婿》等等一大批评剧新剧目甚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我的成长就得益于在我们县剧团主演《小女婿》,在长期的演出中,是剧中“香草”和“田喜”勇敢追求新生活,勇敢追求新情感的剧情吸引了观众,是剧中那一段段优美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唱腔陶醉着观众,这才有了剧中的“田喜”生活中的我,从这一点来讲是创新把我留在了评剧的行列中。

我主演的另一部小评剧《西瓜园的笑声》,说起来已经是改革开放快三十年的事情了,剧情描述了一位不惧困难不畏艰险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年轻村委会主任的爱情故事,不但故事情节吸引人,唱腔作曲都融入了流行音乐的色彩,听起来既有传统的评剧味道,又有流行歌曲的引领时尚,而且表演中导演把本来是道具的西瓜等蔬菜拟人化,编排了舞蹈动作让其活起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的“群星奖”。通过这部戏的成功,我觉得这又体现了评剧在唱腔及表演上的创新,使其有了巨大的生命力。我因此也调入了文化馆,专门从事群众文化特别是地方戏曲评剧的传播辅导中,真正成为了评剧的传承人。

全文阅读

湖北地方戏曲动画探索

【内容摘要】特色教学是高校动画专业新的探索领域,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这是动画发展新趋势,但在教学和科研中这个新领域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在动画和地方文化结合方面。湖北地方戏曲动画制作是作者首次进行的戏曲动画实践研究,文章记录楚剧动画《葛麻》已经完成的制作过程,由此引发对动画制作的诸多思考,提出如何制作大众乐见的地方戏曲动画,如何使其不失传统的地方特色又具有动画卡通时代的特点等问题,这些都值得动画制作人员做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地方戏曲动画 探索 发展 制作

湖北地方高校动画专业在不到10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原因一在于地方政府对动漫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对高校动画专业的大力投入;二在于湖北高校艺术专业基础扎实,在自身发展中注重对于新兴的动画专业的适应与拓展。湖北各大院校在教学的同时注重技术与实践的结合,并在和湖北动漫企业的市场联合运作中,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教学中心与动漫产业中心。其色教学是湖北高校动画专业的新探索领域,在众多新产业带动下如游戏动漫、网络动画也已开辟成部分高校相关教学的新科目。但是在动画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方面这个新领域中尚才起步。

楚剧动画《葛麻》旨在为湖北地方戏曲的动画推广做出有效的探索。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性的动画相结合,推广湖北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湖北地方戏曲研发中心”在湖北大学的挂牌成立,为地方戏曲动画制作和开发提供了重要契机。如何制作精良的地方戏曲动画,较好地继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不失传统又具有动画卡通时代的特点,做好此类文化遗产的开发性保护工作,正是动画制作拓宽创意空间的契机。笔者整理了制作动画《葛麻》部分完成的相关资料,给有志于此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动画选题和初步调研——素材整理与专家交流

(一)选题

戏曲《葛麻》描写了财主马铎暴富后,嫌准女婿张大洪出身贫穷,逼其退婚。财主家的长工葛麻恨马铎不义,暗中支持张大洪,使马铎退婚不成,反赔了衣物、银钱。葛麻又促使小姐马金莲反抗其父,资助张大洪赴京赶考,并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间故事。此剧是一部经典喜剧,也是楚剧丑角代表剧目之一。主角葛麻,乐观、机智和爱憎分明、热心快肠,正符合了湖北人泼辣、热情的地方性格。整部戏剧节奏明快,对话简洁幽默,也正符合动画艺术节奏明快的特点。作为湖北地方戏曲经典剧目代表——楚剧《葛麻》本身也获得了不俗成绩,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奖,并于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同名《葛麻》戏曲电影,影响深远。这些前期的成果和广泛的群众影响力都有利于动画版《葛麻》的制作推广。

(二)初步调研

全文阅读

地方戏曲系主任马惠民

记者:暑假期间,在江苏泰州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地方戏曲系学生的表现非常突出,取得了两金四银的好成绩。您作为带队老师,请介绍一下比赛的情况。

马惠民: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赛事,今年我院地方戏曲系评剧班被选送八位同学,目前已经有三批学生参加了“小梅花”比赛。除了有个别男生因为处在“变声”期无法参赛,截止到今年中专评剧2011班全部获得“小梅花”。可称为“小梅花班”。

这次比赛,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报送了八名学生。经过北京剧协的初选和中国剧协的复选,最终有三名学生进入决赛,两名学生获得“金奖”,四名学生获得“银奖”。其中参加决赛的柳明萱同学获得了“全国十佳”的称号,这是非常难得的。今年的“小梅花”赛事更加完善而且越来越严谨。地方戏曲系直接由院长刘侗领导,这也是我们与其他系的不同之处。我们近水楼台,有些情况能及时跟院长沟通,得到了院里的直接支持与扶持。

记者:除了“小梅花”之外,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院校“文华奖”也是颇有分量的一个奖项。同时准备两个重要大赛,您面临着哪些压力和困难?

马惠民:今年暑期赛事不断“小梅花”“文华院校奖”“中国评剧艺术节”,比赛时间集中,这样给我们的压力和困难极大,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排练,拿出最好的成绩来参加各项赛事。

今年的“文华院校奖”参赛单位共44个,涵盖全国的艺术院校,竞争激烈。

经过短时间的排练,中专的陈思宇和茹子龙,大专的卞苓玉,河北梆子的张华,都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功力,在主教老师的帮助、辅导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赞扬,充分体现和展示了我院的教学师资水平,赛出了士气。

记者:在这次“文华奖”上,地方戏曲系获得了一银二铜的成绩,您对这个表现满意吗?

全文阅读

地方戏曲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摘 要】戏曲往往是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土壤中生成,因此,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习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戏曲的产生与传播。当地的民俗文化为地方戏曲提供了传播平台,对于地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地方戏曲与当地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的介绍,阐述出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地方戏曲;当地民俗文化;密切关系;粤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43-0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地方戏曲是源自于民间风俗文化的土壤开始萌芽生长,同时伴随着当地的民间风俗而不断发展和成熟。而地方戏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断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由此可见,当地民俗文化与地方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而又相互作用。

一、当地民俗之于地方戏曲

从我国戏曲的发展史来看,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曾多次受到了正统阶层的反对与禁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戏曲演出的特点。从当时的情况看来,戏曲的演出不仅会浪费钱财,而且还具有伤风败俗、影响农事的情况发生。特别是从元代时期开始,对戏曲颁布了禁止的法令。但戏曲却依然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由此可见,戏曲的产生与民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体现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构成了劳动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地方戏曲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文化。每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蕴含了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文化,而戏曲中文化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是由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铸就的。在面向社会的戏曲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关联,通过对大量民俗文化内容的借鉴,从而使得戏曲染上了深厚的民俗色彩。以粤剧为例,其最初源自于南戏,不仅融合了广东的昆山腔、梆子等民间音乐形式,同时也有着唱念做打、戏台服饰等的表演艺术元素。再如广州荔枝湾所设立的一个传统粤剧戏台,不仅有效地把地方戏曲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延伸,而且对于传统的优秀文化也是一种传承。

(二)戏曲文化中渗透着当地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活动在演出过程中,往往会融入很多当地的民俗活动,而且当地的民俗文化是构成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在地方戏曲中对当地方言俗语的大量使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因而使得地方戏曲具有了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