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著科技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信息改变著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发展,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普及型教育,又经过多年艺术院校扩招,高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应完善专业教学结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科学化规范和管理,不能固步自封。应面对社会需求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雕塑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面向生产一线”。
一、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基础教学
随著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雕塑专业学生数量激增,这必然造成学生专业素质的下降。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缺乏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多数本科生考前学习美术时间较短,因此基础较差。所以在专业教学中首先应该强调并强化专业基础。雕塑专业需要扎实的绘画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如素描、速写、透视、解剖和雕塑史等,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上课时间进行调整,如雕塑专业在素描课时除进行人物头像和人体写生等基础训练之外,同时进行中国雕塑史、世界雕塑史和人体解剖学的课程设置;必修课引进中国传统雕塑临摹和写生并设置技法和材料课教学;素描教学中应更多地倾向于人体素描,通过人体慢写、速写和默写,让学生掌握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动态等,并从写生、速写到默写的循序渐进的强化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造型能力。所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课程的训练方法,同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绘画与强化记忆来提高学生的绘画基础,为下一步进入专业科学习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
构成课教学虽然作为艺术院校的基础课,但大多学校的三大构成的教学中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为构成本身而教学,甚至课程结束后学生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学构成,也不能和自身专业相结合。所以在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构成原理之外,也应该时时处处与所学专业结合,运用作品实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原理。雕塑教学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全因素素描为结构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综合素质
当前高校雕塑教育中面临首要的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雕塑审美能力的培养。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并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雕塑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雕塑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尤其重点的是要加强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教育。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考虑,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工作者。
因此,高校雕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独立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雕塑教育不应把艺术和技术分离,雕塑教育应通过有关雕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雕塑塑造能力、创作意识的培养,通过雕塑塑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雕塑设计、创作、教学、科研、生产与生产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与传统雕塑教育相比,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社会适应性更强。
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创新密切相关,理论是创作的基础,然而要使先进的艺术理论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还需要经历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技术应用直至艺术创作等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所以艺术创作又是艺术理论的载体。因此不能只讲理论,必须把专业创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提到应有的高度和具体的议事日程上来,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等认识误区。我国高校雕塑教育的发展重点也应该是应用型创作人才的培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公共艺术专业背景下环境雕塑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在公共艺术的观念下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了课题、答辩、投稿等三段自主式学习的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与实际设计之间存在的具体联系更为紧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满足了新时代复合型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公共艺术 环境雕塑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98-02
环境雕塑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占有着重要地位。室外空间存在的环境雕塑能给空间带来文化承载、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氛围、提高空间的认知度等一系列作用。传统的环境雕塑在公共艺术的前提下焕发了新的生机,造型与设计在空间中汇合,在空间中兼具着造型与设计两项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课题、答辩、投稿等三段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传播意味浓厚。
(一)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2)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包括城市标志性雕塑(圆雕)、园林景观雕塑(圆雕)、建筑装饰雕塑(浮雕)室内装饰雕塑(浮雕、小件雕塑饰品)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了解掌握的专业技能。
该课程可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深化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利用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由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欲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就必须和国际接轨,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树立具有设计、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而该课程的设立便是对以上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方式,以装饰雕塑的实训、实践为主,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工作室制”以认识材料的不同艺术效果,并采取命题设计的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
3.拟定“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国际艺术院校和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接轨。
摘要: 如何在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实行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合理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达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雕塑教学模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Abstract: It i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paper to implement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in the design specialty,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rationally,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progressive environment sculpture teaching mode.
关键词: 城市景观雕塑;景观设计;环境;合作教学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sculpture;landscape design;environment;coopera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98-02
21世纪交叉学科之间的合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雕塑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分属美术学和建筑设计学两个不同学科。虽然学科类别不同,但是两个专业包含了许多相同的课程。如何在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实行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合理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达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雕塑教学模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的内容特别多,从室外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基本都涵盖。
环境雕塑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占有着重要地位。室外空间存在的环境雕塑能给空间带来文化承载、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氛围、提高空间的认知度等一系列作用。传统的环境雕塑在公共艺术的前提下焕发了新的生机,造型与设计在空间中汇合,在空间中兼具着造型与设计两项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课题、答辩、投稿等三段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传播意味浓厚。
(一)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有着整理分析、精确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摘 要】雕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品之一,其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标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雕塑的市场在不断拓展,从而对专业雕塑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特色的艺术人才市场。由于入多个误区,致使雕塑人才畸形发展,缺乏发展后劲,不能成为雕塑艺术的高端人才,对于推动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没有打好良好的基础和输入强大的正能量。
【关键词】雕塑;实训;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向培训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力度在不断加大,以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质量。雕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品之一,其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时代的标志。休闲广场,学校,公园,家庭,商业店面等等融入雕塑内容,能提高其文化元素内涵的高贵档次。大量的城市雕塑、商场雕塑、家庭雕塑饰品……,在源源不断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艺术生活,从而激发了雕塑教育的内能,形成了艺术的阳光教育。
一、雕塑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空间的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雕塑的市场在不断拓展,从而对专业雕塑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特色的艺术人才市场。根据目前的调查,雕塑专业人才一般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就业端口:一是专业雕塑设计公司。从事雕塑专业设计;二是雕塑厂。从事雕塑作品的专业制作;三是综合性景观规划等职能部门。成为政府部门的艺术类专家;四是从事雕塑艺术教育。作为专业雕塑教师从事艺术类教育。就目前来看,雕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般较好。
主要是因为雕塑专业人才,其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兼备,概念设计与加工制作兼容,高能从事专业雕塑作品设计,低能替代一般的工匠制作雕塑作品。是高能从低能就的专业人才,适应性强,就业区域广,进入角色快,专业技能熟。
因为雕塑业务多,雕塑人才需求量大,处于教育部门的功利性,特别是一些雕塑项目经营导致雕塑教育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造型轻设计。专业的职业美术学院尤为突出,临摹多,照样画壶芦。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雕塑基础》作为传统雕塑技法课程训练,在艺术基础教学中已经存在了相当的时间,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相对固定且成熟。然而在公共艺术专业下的《雕塑基础》课程设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专业的课程需求。因而在新专业下,对传统课程的重新设置显得越来越重要,《雕塑基础》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如何扮演怎样的角色,将会是课程教改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公共艺术;雕塑基础;空间基础
一、传统的雕塑专业
雕塑是传统美术学院下一门主要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以空间造型为主要手段,创作三维空间中的艺术品。传统的雕塑专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专业院校中,对于雕塑的学习时间是最长的。一般本科艺术类学习是四年制,而雕塑专业的学习则是五年制。传统雕塑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学习,甚至是熟知这门艺术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政府为了推行艺术“百分比”计划,在城市建设中规定百分比的艺术计划,使得公共艺术有了雏形。公共艺术的概念从上世纪末传入我国,2013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艺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建立。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公共艺术、无论在西方还是在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早期的公共艺术研究中,往往是对公有空间的艺术为研究对象,这和公共艺术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是壁画,是空间艺术设计,其实我们是无法将其对等的。公共艺术无法被认知为如雕塑、油画、环境设计这样的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它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主要集中在空间之中,根本上是一种观念的建立。因此对公共艺术无论作何种概念解释,我们对其无法否认的一定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2.公共艺术与雕塑雕塑我们说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诞生跟随与人类之初,是人们对空间进行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在于空间、体量这些都是必须满足于空间之中的,而非绘画艺术一般可存在于私密空间或者个人之中的。因而雕塑的这一特性使得其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艺术表达形式。在公共艺术观念刚刚传入国内的时候,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对城市雕塑的研究。所以我们说公共艺术和雕塑是一个交叉和包容的关系。
三、《雕塑基础》课程的新角色
公共艺术专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其基础体系的建设对于教学而言也是全新的。雕塑特性使得其作为公共艺术中的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其对空间的研究和思维是公共艺术基础研究中所必须的。1.《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初探《雕塑基础》做为课程设置,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其经历了9周的课时,6周的课时以及现在的5周课时,其课时量的安排在不断的减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非传统雕塑专业的学生,他们进入这一课程之后,对泥塑的认知几乎为零。同时在没有经历较深入造型训练的学生,实质是很难进入到雕塑的空间造型中的。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与摸索中,我们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对《雕塑基础》课程的设置课时数的减少,本身就在于对该课程的重新定义。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不应该是和传统雕塑的学习一致。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基础》课程学习是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公共艺术中雕塑这一主要艺术形式认知的一个基础,而非学习雕塑。2.《雕塑基础》课程改革与实施基于对《雕塑基础》课程在公共艺术专业下得重新认知,其作为对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认知,而非技能学习,《雕塑基础》课程的改革得以实施。对于该课程的设计转向了意识培养、审美培养以及基础空间造型培养三个方面。首先针对意识培养。从公共艺术专业的认知中,我们将公共艺术之初的认识更多的置于公有空间之下,还是从观念上理解在公共社会中的公共性艺术,无论从何种概念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都将是置于环境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可以是一个空间,社区甚至是一个城市。在空间中讨论艺术形式将是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雕塑基础》课程的第一任务即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理解。其次针对审美培养。审美是每个艺术学生的修养培养,也是一个学生在艺术设计上是否能够有独特性的关键。而审美也有本身的不同之处。在二维平面空间下得审美与三维立体空间下的审美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学习之初是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虽然审美是一个个性与情趣,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集中体现,三维空间中得审美认知则复杂得多。形式,空间分割以及材料都是三维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础空间造型培养,是根据传统雕塑专业而衍生的培养方向。无论是如何的基础体系培养,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能够进行应用才是训练的更本目的。原有的课程泥塑训练分别被替换成了泥塑造型、空间体块造型和材料造型三个部分。泥塑造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传统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完整过程有一个基础认知,学生通过两周的泥塑训练,进行泥塑的空间造型,了解和认知传统雕塑如何从概念、图像转换到空间的过程。了解基本方式之后学生将泥塑转换成为空间体块造型。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运用不同的体块和组合方式,对前一阶段的泥塑进行空间重塑,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空间造型的方法以及空间组合的方式,同时也避免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进入泥塑这种传统雕塑学习的尴尬。在后一阶段的材料造型的训练中,学生将更加广泛的对空间进行重组,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使得对空间多样性,空间正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空间的理解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也较深入的理解雕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摘要:冰雪雕塑艺术是黑龙江冰雪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北方地区来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众多优秀文化的沉淀。尤其是这些年,随着冰雪文化艺术的发展,冰雪雕塑大师有着非常高的需求,在冰雪雕塑方面,需要更多有创意的人加入进来。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为黑龙江存在的冰雪艺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冰雪文化艺术;冰雪雕塑;传承与发展
一、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的传承
1.健全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黑龙江的冰雪艺术文化必然会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满足各种职业、各种阶层人群对于高品位、个性化的文化的需要。随着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只有广泛吸引并招纳人才,健全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我国的冰雪文化艺术才能够更加长远的发展下去。冰雪雕塑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的教育方式,还能够积极推动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发展,也可以满足冰雪雕塑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专业的冰雪雕塑艺术人员是我国冰雪人员发展的需要,一些高等学校应该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冰雪雕塑艺术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冰雪雕塑文化,也更加懂得北方人民的智慧与热情,为以后冰雪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加强对冰雪雕塑设计与制作的系统建设现阶段,我国还比较缺乏系统的冰雪雕塑设计与制作,本篇文章对冰雪雕塑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为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黑龙江省有着上天赠与的冰雪资源,是中国冰雪最密集的一个省,而黑龙江的冰雪雕塑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占据首位。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以及一些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冰雪雕塑上不断地完善冰雕的设计理念以及工艺水平,尤其是在老一辈的一些优秀额冰雪雕塑艺术家的带领之下,黑龙江省的冰雪雕塑艺术已经达到新的高峰。3.黑龙江省冰雪艺术项目的崛起伴随着黑龙江省冰雪雕塑文化的发展,一些冰雪艺术项目快速发展起来,比如说是雪乡等一些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二龙山滑雪场等一些冰雪娱乐项目和冰雪竞赛项目,还有一些冰雪国际项目也在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不断壮大。随着一系列冰雪文化艺术项目的发展,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黑龙江省冰雪雕塑文化的现状以及冰雪文化未来发展的空间。4.黑龙江省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每个行业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冰雪雕塑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多多益善,要想要发展好冰雪雕塑艺术,对冰雕专业人才的需要是获得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综合现阶段黑龙江省冰雪雕塑艺术团队的发展情况来说,具有专业素养的冰雪雕塑技术人员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培训经验的冰雪雕塑技工,甚至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类院校的在读学生。雪雕塑艺术团队的大多数人员虽然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但是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有培训,所以很多人员的作品与世界一流级的冰雪雕塑左右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冰雪雕塑文化艺术的发展
王景富老师工作于哈尔滨学院,他对黑龙江省的冰雪雕塑文化颇有研究,曾在2005年编撰了《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史》,这本书对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比较系统的剖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冰雪文化的起源以及在现代冰雪文化的发展情况、伴随着冰雪文化出现的一些衍生项目以及冰雪文化的载体等等。近些年来,随着一些高校渐渐开设冰雪雕塑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比如说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等,积极开展冰雪雕塑艺术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冰雪雕塑文化,也更加懂得北方人民的智慧与热情,为以后冰雪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哈尔滨的冰雪雕塑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黑龙江省的一些高等院校应该积极配合,对冰雪雕塑艺术进行定向培养,系统地开展一系列的课程,比如说冰雕艺术设计、雪雕艺术设计、冰雪雕刻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设计制作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等一系列的专业,培养大学生对冰雪雕塑的兴趣,不断对冰雪雕塑文化进行探索。在进行黑龙江省冰雪雕塑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冰雪雕塑专业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的冰雪雕塑技术手段,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冰雪雕塑作品,促进黑龙江省的冰雪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黑龙江的冰雪文化发展需要有创意的人才,一些高等院校应该积极配合开展冰雪雕塑课程,满足冰雪雕塑文化人才的需要,而且冰雪文化必然向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也会满足各种职业、各种阶层人群对于高品位、个性化的文化的需要。随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冰雪文化艺术的迅速发展,在冰雪雕塑人才培养方面一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系统,只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系统才能培养出更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得我国的冰雪雕塑艺术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对于冰雪雕塑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尽量满足冰雪雕塑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一些高等学校的冰雪雕塑教育人员应该重视冰雪雕塑课程,培养出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促进我国冰雪雕塑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冰雪雕塑文化是黑龙江省的特色文化,但现阶段在冰雪雕塑文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冰雪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系统的冰雪雕塑设计与制作,冰雪艺术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但整体来说,冰雪雕塑艺术是黑龙江冰雪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众多优秀文化的沉淀,伴随着冰雪雕塑文化,众多的冰雪艺术项目也在迅速的崛起,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黑龙江省冰雪雕塑文化的现状以及冰雪文化未来发展的空间,同时在冰雪雕塑人才培养方面一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系统,只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系统才能培养出更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得我国的冰雪雕塑艺术一直位于世界前列。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是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艺术教育中,雕塑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涉及到很多相关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是装潢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我认为这一种综合要求非常高的课程的良好学习,能对学生的多方面的提升,同时也能在将来就业过程中增加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雕塑;兴趣
作者简介:闫建军,1987年1月出生,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雕塑。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
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学制3年,课程安排紧凑,大班授课,教学周期时间短,和雕塑有关的课程通常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以及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雕塑造型课程等。课程前期我们都将把雕塑的概述、雕塑史、雕塑的表现形式、制作方法与流程进行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那么对于新形势下高职艺术教育的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一、雕塑理论教学
雕塑是一门涵盖知识广、跨专业的学科,在理论教学中,需要把雕塑的概念,中外雕塑发展史及现状进行讲述。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初步接触雕塑,往往心比较散,需要运用五彩斑斓的雕塑图片来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眼球。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运用多媒体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来了解雕塑。同时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可能仅仅认为是雕塑的西方雕塑石膏像与当代雕塑作品的实物摆在课堂增加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在讲述雕塑的造型特征与分类,以及中外雕塑基本发展史时也要结合当下雕塑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更新的雕塑艺术潮流与动态。我们通过中外雕塑重要的时期的重要雕塑家的作品的解读,特别是一些雕塑背后与艺术家相关的趣闻来加深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表现媒介的雕塑艺术,多维度的理解雕塑。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审美能力。让理论落实到一件件伟大的雕塑作品身上,更具象直接的接受知识。
二、雕塑实践教学
雕塑的课堂教学本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雕塑理论的梳理,了解学生的兴趣,通过临摹绘制雕塑素描稿了解学生的二维绘画能力培养一定的造型基础。课堂准备一点油泥或者让学生寻找一定的材料进行雕塑造型语言的初探。课堂速塑,目的是解决初学者上泥及造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对于形体结构的把握。速塑中最大的问题是解决重心、结构基本型以及懂得何时“收”。完成什么样子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却培养了学生的整体造型能力以及三维实体创造造型的兴趣。结合速塑与速写结合训练,我们会把泥塑的制作流程与方法通过示范写实人物头像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学习。泥塑头像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雕塑特有的艺术语言来三维的认识理解以及表现对象,也为雕塑创作打下基础。在泥塑头像的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泥塑头像的比例关系、动态等重点与难点,上泥与深入塑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看整体调整形体,不能局部。在泥塑头像后,教师示范怎么翻制模具,从划模具线到插插片,从喷隔离剂到外模石膏的施工要领,从内模刷树脂到合模,从修整模具到打磨上色这整个流程,让学生真实全面的看到整个雕塑的过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于雕塑施工的认识。在基础泥塑头像教学后,我们会给学生出题,根据学生想做的雕塑题材的不同进行分组,通常分为圆雕、浮雕以及金属焊接雕塑大组,再细分为卡通泥塑组、写实雕塑组、当代雕塑组、观念材料雕塑组等创作小组。让学生从各个渠道搜集想要表达的对象的资料,另外给予创作指导,然后根据尺寸的不同,或个人、或成组进行雕塑。在课程进行到这里,我们也会让学生课外训练“寻找与升华”,即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木板、钢板、机械零件、砖石进行艺术处理。一方面学习传统架上雕塑和泥塑创作,另一方面也学会运用材料加以金属锻造、焊接等。当然对于软雕塑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以课堂讲授与实践。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给予学生“为自己做一件专属艺术品”的概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点燃,教师在构思到草稿及小稿的创作中给予纠正与发散。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同时也要关注能力强的学生与“问题学生”。要让能力强的学生带着能力普通的学生,同时“问题学生”在我看来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类学生平时由于各种原因会对教师、对课程懒散甚至厌恶,那么我要做的是从一开始就关注与关心他们,像做朋友一样,让他们提高兴趣,由于雕塑的特殊性可以吸引这些学生主动的去关注与学习,会去想表现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人物、卡通形象、个性、当代废物拼接等艺术形态。这样一来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利于教学的开展。我们也会组织学生看雕塑展览,以及雕塑工厂的制作模式,也会把雕塑整个行业流程告诉学生,便于将来加以运用。
[摘 要] 新世纪以来,国内的冰雪雕塑艺术产业飞速发展,冰雪雕塑艺术工作者不断增加,一批又一批的行人参加到到冰雪雕塑艺术中来。冰雪雕塑艺术的专业人员如今成为了社会的新需求。尤其是在现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冰雕行业对冰雪雕塑专业人员的需求很紧迫,各个专门为冰雪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应用型高校,则必须承担这份社会责任。传统的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授课方式不灵活,亟待改革,教法改革之后的冰雪雕塑艺术不单单可以为国内的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培养后备人员,弥补有专业素养人员培养的空白,还可以提高国内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锻炼出坚强的优秀品质,为中国的冰雪雕塑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 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7-02
一 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1 冰雕的发展
冰雕活动来源于民众的日常活动,民众起初用冰块来塑造冰球、冰灯等构造简单的冰雕。在1949年之前,经常看到有民众使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为信教徒制作十字架以及耶稣冰雕像,用在祭祀等方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冰雕作品是在1964年举办第二届冰灯游园会的时候,在场的艺术家们突发奇想的决定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来制作成艺术品。经过艺术家们的辛苦制作之后,一座眉清目秀、棱角分明的三米多高工农兵的雕塑拔地而起。在这个冰雕举国文明之后,这种新起的冰雕艺术品就成了冰雕展里的最璀璨的一部分。1987年,哈尔滨在举办了三次国际冰雕表演的前提下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这一比赛是哈尔滨各类冰雕比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冰雕比赛。各式各样冰雕比赛传播了冰雕知识,增强了冰雕人员的冰雕技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冰雕艺术人才。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历经数代冰雕艺术家的踊跃探索和持续创新,呕心沥血,冰雪雕塑艺术已经日渐成熟。
2 雪雕的起源
哈尔滨的雪雕一开始叫雪塑,主要是由以前的堆雪人发展而来,雪雕的发展历经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孕育。哈尔滨第一个可以让民众欣赏的雪雕造型是1963年初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用自然界的大雪雕塑成的雪象。雪象使用了雕塑的技巧,在雪中加入少部分的水慢慢往上拍打,最终只做了半冰半雪、外表颜色不是很雪白的雪象。雪象长度达4米,高度约为2米作用,又长又尖的象牙没有办法用雪制作,只能使用冰来替代。这个雪象虽然是用古代的堆积雪人的办法雕塑而成,而且加了一些冰作为替代,艺术水平虽然很低,但是客观来说毕竟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所有的冰雪雕塑专业人员以及兴趣爱好者的不断创新,离不开省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冰雪文化更具内涵,成为了冰雪文化的标志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