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信息导论论文

电子信息导论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初探

摘要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本文结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介绍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给出了教师在本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达到的效果,初步探索了本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目前,专业导论是各个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我校电子信息学院自2010年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引领学生步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让新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接着给出了教师在本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达到的效果,初步探索了本课程的教学。

1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全文阅读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计量分析

摘 要:根据2009―2013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分别从年代分布、刊物类型、核心作者部门、被引论文次数及发文量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定量分析,揭示了近五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的现状,为了解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情况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

关键词:学术论文;归类统计;定量分析

为了解我校专业人员2009―2013年的具体情况,笔者对我校2009―2013年各个部门专业人员发表的论文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统计和分析,统计的数据一律以第一作者为准,统计时间截至2013年12月。最终整理分析情况如下:

一、论文年代分布

在2009―2013年这五年之中,我校专业人员共418篇,2009年41篇,2010年88篇,2011年56篇,2012年114篇,2013年119篇。在2009―2013年这五年中,量基本是逐年递增的。从最开始2009年一年内发表41篇到2013年一年内发表119篇,说明我们学校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2012年和2013年两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就占到总量的56%,可见这两年我校论文科研水平大幅提高,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多篇论文被其他学者参考引用,得到肯定。

二、论文刊物类型

在2009―2013年这五年发表的论文中,主要有两种论文刊物的类型,分别为期刊和中国会 摘 要:根据2009―2013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分别从年代分布、刊物类型、核心作者部门、被引论文次数及发文量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定量分析,揭示了近五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的现状,为了解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情况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依据。

关键词:学术论文;归类统计;定量分析议。在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372篇,中国会议中发表的论文共46篇,由此可见,我校专业人员发表的论文绝大多数是在各种期刊上发表,这是由于我校专业人员大多从事基础科研学术工作,一般从一些学科中小的切入点着手,研究特定学术问题,写成论文由学科内专家审核发表。中国会议以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部委、高校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为主。我校专业人员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发表,说明我校的科研学术水平也得到了其他权威部门的认可及肯定,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全文阅读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摘 要 文章依据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说明了目前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阐述了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方法。并根据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给出了几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学毕业考入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许多方面将发生质变。学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生活的安排、学习方法的改变,具体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大学生涯的规划等诸多方面需要有效的指导,以便顺利有效地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自2010级开始已经将专业导论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导论课程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主要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各类课程和对后续的专业学习有初步的全面认识,为新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引领学生步入该专业的大学学习阶段。

1 教学内容的选取

作为“导论”,它的任务不是具体地为学生讲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某些概念和知识,而是要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它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什么作用?它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正是信息类专业大学新生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最为关切的问题。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各院校常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主要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各领域的应用和辉煌成就,让新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主要考虑:注意介绍应用;着重介绍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走向,通俗易懂;注意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重大发明、发明的背景和发明者的相关资料。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消息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的应用)、电磁波及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与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互联网与物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自动化与控制科学(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规划等)。

全文阅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是高等院校的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国家正大力扶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建设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是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只有抓好了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够使教学更加与时俱进,符合国家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教学改革”这个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开发在我国全面兴起,并在九十年代以来进入了高潮期。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更是方兴未艾。为了给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素质合格的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我们有必要探索高等院校中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促进该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完成专业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1]。

一、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2],现阶段,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研发上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在一些方面较为滞后。比如核心技术还没能掌握、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等。所以构建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队伍是迫在眉睫的。目前,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

(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体系快速更新的世纪,尤其是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方面,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更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够符合社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不少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教学内容上缺乏时代性,不少课程体系陈旧、落后,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学生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课程内容,也是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的。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全文阅读

电子政务的特性及启迪

1文献来源国家及地区分析

2007-2011年5年间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共收录学术性论文及社论总量为251篇,这些文献均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向少数国家/地区集中的态势:5年间发文量大于10的国家和地区的总发文量为199篇,占总数的79.3%;其中美国占绝对优势,共有115篇文献,占总数的45.8%。值得注意的是,5年间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对我国台湾地区文献的收录量逐年增加,台湾地区在整个排名中较靠前。在SSCI数据库中,对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文献结果“国家/地区”进行精炼,未搜索到“China”结果,该期刊可能未收录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文献。这说明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让更多的学术成果国际化,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成为中国大陆学者的责任。第一,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的主题均与电子政务有关,包括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实践方法和技术,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以及电子政务的跨学科的研究等。研究这类主题的文献的被引频次高于其他主题的文献,这说明随着各国在近年对电子政务的建设,电子政务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第二,从发表年限分布看,一般而言文献发表越早,文献被引用的机会就越大,被引频次也就越高,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中有9篇发表于2009年以前;第三,文献的被引频次还与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有关,在电子政务这一主题中有影响力的文献作者文献越经典,认可度越高,被引频次也越高。例如,AnalyzingE-Governmentre-search:Perspective,philosophies,theories,methods,andpractice[1]一文,其发表年为2007年,且主题为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研究者提供了方法和方法论,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可,被引频次最高。

2研究结果二:研究主题和方向

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的内容涵盖信息和通信的政策、信息管理、信息技术规划和管理、以及电子政务实践和政策等领域,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与美国国内和国际各级政府相关的问题。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在2007-2011年这5年间,随着电子政务这一研究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此期刊文献越来越侧重于电子政务的研究。在五年间,期刊所收录的文献的内容大都与电子政务这一主题直接或间接相关,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归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电子政务的实践应用,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以及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和前景。

2.1电子政务理论基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为了改善政府绩效,提升政府能力,增强政府实力和推进体制改革,以美国为首的各国政府相继投入到电子政务建设之中。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不仅为指导各国建立更好的政府和改善政府的内外部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广大的以电子政务为主题的广大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如Heeks,Richard[1]指出,电子政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公共管理以及政治学的范畴,研究者需要有深刻的知识背景来进行研究。此外,Heeks,Richard[1]还指出一系列研究电子政务主题常用的方法论和技巧,并分析了研究方法的利与弊,为广大的研究者在研究电子政务这一主题时采用合理的方法论提供了建设性意见。Gil-Garcia,J.Ramon[2]指出电子政务定义,即在政府议程设置中,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同时他还通过经验分析研究得出,当前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人行为通过媒体推动政府改革;第二,社群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优化政府决策,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完善。同时,Ebbers,WE.等[3]认为,虽然电子政务的开展大大扩大了政府与公众间的良性互动,但与此同时,政府在议程设置中的关注点和公众关注点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其原因在于政府和公众所选择的信息渠道不同,因此,为了减小信息鸿沟,政府必须进行多元化信息渠道管理。Verdegem,Piet-er等[4]认为,在推行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二是公众更好更快地获取政府信息。同时他还指出在推行电子政务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如政府所提供的公众参与政治的渠道,并没有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等,因此提出了“以群众为向导”的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在文献整理时还发现,许多文献总结出对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理论也会因国家相异而相异。因此各国在建立和发展电子政务这一领域时,广泛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介绍和引入时,必须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使理论本土化,更好地服务和指导实践。

2.2电子政务的实践应用

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各国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因此,各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各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推行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或对比研究,得出了各国或地区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从而进一步也丰富了该学科的理论。此研究主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研究人员对于先进国家及地区的研究,分析成功的原因,得出结论。例如,AhmadA.Kardan等[5]通过分析伊朗现状指出,电子政务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民主,伊朗的电子政务所取得的成就为伊朗推行电子民主,提倡电子参与提供了先行条件。此外,Guijarro,Luis[6]指出,随着电子政务逐步被提升为政府公共管理的议程,各国纷纷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文章还以欧洲和美国为案例,分析两者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特点和成就。第二,对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相对欠佳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如Peekhaus,Wilhelm[7]对南非地区人民获取政府信息难的原因探究等。

全文阅读

电子政务互联互通管理

关键词: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互联互通

原文

1.1问题提出

电子政务正在成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的热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系统的互联互通、业务流程重组、信用与安全、电子政务的实施环境等,这些问题正在阻碍电子政务的实践。其中“互联互通”问题尤为突出和紧迫,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主任吴敬琏教授就呼吁人们高度关注和解决目前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担心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信息办副主任刘鹤也多次强调要解决互联互通和“纵强横弱”的问题。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中,存在相当多的信息孤岛和“互联不互通”的情况。如果没有互联互通,那就无法发挥网络技术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网络政府(Networkgovernment)的问题。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只有解决好互联互通问题,才能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发挥更大的效益。

1.2选题意义

由于缺乏必要的互联互通,当前政府网站普遍存在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等问题,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阻碍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911事件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政府部门(美国情报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带来的重大危害。但我国政府的部门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也很严重,Sars事件部门之间信息相互不沟通,统计数据不准确,给了我国深刻的教训。离开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只是把权力分割的部门搬到网上,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没有得到更大的便利,难以真正实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目标。因此研究互联互通的问题,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3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本文以电子政务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对电子政务中的互联互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全文阅读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网络写作策略

摘 要: 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可利用的中英文网络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利用手机或者电脑连接的各种网络资源,通过发挥个人网络信息素质能力,获取毕业论文网络写作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软件支持,简化写作程序,可实现毕业论文写作全过程的网络化操作,以获得更灵活的写作时间和空间,促进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和质量监控,从而有效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网络写作策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认为它是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近年来,虽然有了更多关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内容既涉及微观的选题、摘要、主题句、语言和格式问题,又涉及宏观的现状分析、论文指导体系和评估机制问题。[2][3][4][5][6]然而,却鲜有学者论及网络资源的利用。这不仅与我国高校丰富的中英文电子图书资源和全球几千亿之巨的中英文网页资源明显不协调,[7][8]而且与很多本科学生的实际上网情况和毕业论文对网络资源的严重滥用很不协调。因此,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预防网络抄袭、合理有效地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和日益丰富的网络资源,是适应信息时展、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探讨如何利用丰富的中英文网络资源,发挥个人网络信息能力,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网络策略,在方便教师论文指导和管理的同时,也方便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减少论文写作的工作量,降低论文写作的难度,进而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毕业论文网络写作策略的基本原则

结合学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网络写作策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资金节约原则。尽量免除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个人电脑、联网手机或者公共电脑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发挥个人的网络和现实人际关系,有效获取所需资源。(2)时间和空间灵活利用原则。网络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就可以写作的构想。(3)语言文化的敏感原则。首先,由于大多数电脑或者手机设备的系统都使用中文软件,因此为了在搜索英文信息时不受中文信息的干扰,需要把网页浏览器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并且把国外搜索引擎的偏好和指令语言都改为英语。其次,英语论文与中文论文有较大的区别,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汉语语言文化的负迁移。(4)遵守国家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虽然毕业论文的长度、语言、结构、格式和内容都是对本科学生严肃的挑战,但英美国家长期的学术传统和相应网络资源的丰富已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的信息需求保持敏感,遵守信息素质原则,在实际行动中贯彻信息获取、评价、整理和合理利用的基本步骤,挖掘并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自主解决论文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二、毕业论文的网络写作策略

根据网络、网络资源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特征,网络写作策略的成分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和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信息处理、写作模板和样本、语言工具、通讯工具、论文修改工具和反抄袭检查。

全文阅读

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电子文件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纸质文件。本文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可为信息技术时代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档案工作

二十世纪,在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数字环境当中产生的,以数码形式储存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通过计算机等设备进行阅读和处理的文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的理论基础,既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是可靠,又可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归档完整,还能够满足电子文件安全利用的需要。

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1.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十世纪,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文件从最初的形成到最终的销毁或者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的属性和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对“文件――档案”运动过程以及运动规律和客观描述,是实现文件管理的高效化,指导档案工作全过程的基本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运动过程;二是根据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文件的运动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不同阶段;三是文件运动的每个阶段都以其特殊的价值形态,与文件的服务对象、保管场地和文件管理形式之间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

1.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意义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产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档案学的发展成熟。当达国家的档案学者十分重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并将其作为现代档案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档案人员在进行现行文件管理的具体工作当中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重要依据,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准确、完整的解释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关联性;二是体现了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变化;三是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全文阅读

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发展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特点出发,分析电子信息类高层工程研究人才的能力,构建了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85-0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了工程科学型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开始培养工程建设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发展初具规模的前提下,2009年,教育部规定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改变了工程硕士培养只注重学术实践的单一模式,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要。

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全文阅读

谈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的整合

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学效果,并对整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79-02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逐渐与课程教学整合,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高校电信类电子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强大的知识理论体系。本课程理论教学特点是:①教学难度大。模拟电子技术课是电子技术课群中难度最大的课程,被戏称为“魔电”。②学时少、内容多、课堂信息大。因此教学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师主导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与此同时,必须合理选用教学媒体才能解决课堂信息大的问题,单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无法完成的。③电路复杂、电路图多。单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效率太低并且太差,无法完成教学目标。④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使得电子技术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模式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完整而又强大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必须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整合。根据整合时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整合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分为三种: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学生主讲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