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的养成教育

摘 要 学校通过树立榜样、推介典型的同时,还制订了各项制度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了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少年儿童有了一定的道德动机和懂得一些道德行为方式以后,有时还不一定能够坚持去做,甚至还会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涉及到道德意志的锻炼问题。

关键词 德育教育 以人为本 道德意志的锻炼

德育教育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培养起来的。注重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钧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着力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少年儿童在校活动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他们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和激发儿童的“五爱”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

少年儿童有了一定的道德动机和懂得一些道德行为方式以后,有时还不一定能够坚持去做,甚至还会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涉及到道德意志的锻炼问题。学校通过树立榜样、推介典型的同时,还制订了各项制度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从而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了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少年儿童有了一定的道德动机和懂得一些道德行为方式以后,有时还不一定能够坚持去做,甚至还会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涉及到道德意志的锻炼问题。

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课堂进行渗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全文阅读

养成教育对德育的价值

(一)引导

引导在青少年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积极因素,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引导青少年养成教育,除要遵循德育的原则(说服教育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实践性原则)之外,还要遵循普遍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等。

1.普遍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引导,切不可受“唯智论”的片面影响,只注意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要注意到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指要尽量把“引导”渗入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贯穿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每一个基本要素,从而使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统一,促进青少年的养成教育。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针对养成教育的对象———青少年。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针对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实施积极的引导。二是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共同的显著特征,但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开展养成教育,一定要针对这种个别差异性,做到普遍关注下的个别引导。

3.适度性原则。少年的第一个社会化任务是谋求独立,在此过程中,他们开始抵抗儿童时期不愿执行的那些任务要求,当教育者限制他们的独立性,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会表现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的形成以及世界观的萌芽、自我意识的发展等心理特征,都要求教育者在引导青少年养成教育时,必须掌握适度原则,避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二)协同

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系统,使多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这里的“协同”指的是德育网络中各要素的协同与一致。

1.德育网络系统分析。青少年的德育网络系统应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德育网络系统,即由课堂教学系统、课下活动系统、校园环境系统和班级教育系统组成的联系网络。二是校外德育网络系统,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系统。这是一个为有效实施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德育途径之间结成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体系。校内德育网络系统能够充分体现教育者的意志和道德价值取向,而校外德育网络系统是校内德育网络系统的有效补充。

全文阅读

学生德育养成教育

摘要: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养成教育,能够使学生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养成教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基础工程。

关健词: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丫‘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半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全文阅读

德育教育重在习惯养成

[摘 要]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影响学生的当前生活,还关系其一生的前途命运。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工程,开展这项工程则需要把握三点:坚持生活教育理念,注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践行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思想,实施差异化的德育引导策略;耐心反复引导学生道德行为,发挥教师在道德教育上的身教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实际情况,抓好学生的道德教育。文章以中职学校为例,分析了德育教育习惯养成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教育理念 激励教育 道德教育 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39-01

一、引言

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一个人能否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其关键在于受教育阶段的习惯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形成的。良好的习惯教育将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有利于其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出色的人生源于出色的学习,出色的学习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能促进学生自然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二、教师要正确区分学生行为的好坏

区分学生行为的好坏是中职学校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首要的任务。学生最初的行为都是自然的,他们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也不知道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他们出现的某些行为纯粹是不受心理控制的“自由”行动,没有道德约束,也没有功利因素。是好是坏,他们心里基本没有明确标准。他们只知道这样做了,在那时那地是很符合自身本能需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最初并不会考虑,当然也不会选择性地表现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选择性地表现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的行为最初都不具备道德因素,而实际效果是不是符合道德规范,则完全取决于事情的自然发展是不是对学生和他周围的人有益处。教师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讲要明显高于学生,对某种行为的好坏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帮学生认清他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时时处处,随时随地地做这项工作。教育学生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对自己和他人会带来什么益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对自己和他人会带来什么不利。对于符合道德的行为要加以鼓励支持,强化学生的行为意识;对于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则要及时地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如果学生的这种不好的行为已经形成习惯,就要耐心地多花时间,慢慢地让学生改掉。

三、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全文阅读

论中学生德育养成教育

摘要: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养成教育,能够使学生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养成教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基础工程。

关健词: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丫‘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半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全文阅读

以德育人,促进“养成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憧憬,对于知识充满了渴望。因此,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养成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呢?

一 加强师德修养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言行和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深远。一个称职的教师,一定要自警、自律,自觉遵守纪律,不断学习,做学生的表率。

1.强化责任意识

“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干不行的事情。教师除了要对自己负责外,还要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负责。

2.强化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要以其声望、权威、影响力,启发、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行为。班主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高尚的师德,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要具备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

3.加强团队学习

全文阅读

养成教育与创新德育教育

一、细化养成教育

在特殊的历史节日,比如七七卢沟桥事变、九一八日本侵华战争、八一五日本投降等等革命性的节日,要向学生介绍它们的由来,并适时进行爱国教育。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比如重阳节、元宵节、清明节等等日子,正是向学生介绍感恩、回馈活动的时机,教会学生要尊重长辈,关爱长辈;尊重父母,关爱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增大、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过程,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制定有顺序的养成教育的程序。比如七年级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和道德品质。八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开始有准备地强化这些文明礼仪和良好美德,适时开始进行爱国教育和感恩教育。九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良好的文明习惯和美德,也对爱国情操和感恩教育有所接触。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对所学到的品德和爱国思想等等建立批判性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不能再一味地灌输和强迫式地重复,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加入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特别是青春期的提前,现今的初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越来越重要。其他非心理教育的教师也要积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发展。

二、创新的德育方法

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不但要求学校健全德育管理组织系统,还要有各种创新的德育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受教育平台。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领导组织机构,分层级管理,分别是各校级、各处/室级、各年级组、各班级等四级管理网络,建立一条德育主线,校长、政教、团委、学生会、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明确各人的教育职责。对于德育主线上的教师和人员,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成为一支优秀的德育队伍。对所有成人来说,他们都是学生的榜样,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以身作则。此外,最基础的班主任一层是最重要的鼓励对象,制作出合理的审核量表,及时对完成任务的班主任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班主任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生理问题进行培训,让班主任具备处理青少年问题的基本能力。对于除教师以外的学校职工,特别是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部门,比如保安处、图书馆、收发室等等人员,也要重点培养。因为他们与学生的日常互动很多,他们的品德和习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榜样。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创新之处就是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力量,共同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跟社区联系,通过社区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入德育的部分;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场所,比如医院、博物馆、科技馆等等场所,培养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增加他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家长与社会也要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多带学生出去逛街、去公园,或到处旅游,增加与陌生人的交际。也开阔了视野。

三、结语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从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开始,细化养成教育的工作,积极创新有效的德育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作者:钟灵 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华西中学

全文阅读

教师道德养成教育探讨

一、生命视域下教师道德养成教育

道德与人的终极意义相关联。而生命是则人最根本也是最终极的目标,为此道德凸显生命性。教师道德养成教育是促进教师“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发展。这四个方面凸显了生命性:(1)道德认知:应首先以生命为认识对象,生命是道德的,在生命的世界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是相关联的,同时只有在生命的引导下,人与人之间才能对话,才能共存,生命给予了世界理解与尊重、珍惜与感恩,世界才变得和谐。(2)道德情感:生命感动是个体道德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生命是值得感恩的,生命中处处留有感动与真实,生命是赋有情感的,生命中的情感是道德的,道德情感的释放与其说是感动引起的道德,还不如说是生命情感引起的道德。(3)道德意志:生命是坚强的,是最有意志力的。它源源不断地给予人无尽的意志。道德意志离不开生命的意志。在面对生命时,人的意志是才最强的,最持久的。生命存在感动、存在死亡,与死亡抗争下去的只有坚强的意志,为此,道德意志最终来源于生命意志。(4)道德行为:当个体生命面对或者想象垂危的生命或者已逝的生命时,易于在道德情感后产生道德行为。它在唤起个人生命对他人、人类甚至自然生命的珍惜之情、敬畏之情时,进而产生道德行为。与此同时,教师道德不是静态的规范和目标,而是一个不断自主建构的实践过程。[3]生命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养成教育,应在自我生命的基础上,融于生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道德“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提高教师生命道德素养,促进教师生命的发展。

二、生命视域下教师道德养成教育的异化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素养却凸显着危机。教师道德常被认为是社会的风向标,学生的楷模。教师道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影响着祖国下一代的道德风貌。但是,如今教师道德败坏,摧残学生的生命现象屡屡皆是。教师与自我、与学生、与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教师缺失了“生命”,成了“空壳”。“人对生命的漠视引发了社会的精神危机,精神危机会腐蚀人的灵魂,正如哲学家狄尔泰所言:知识与生命的脱节、理论与生活的分离,产生了许多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4]如今,教师道德养成教育缺失了对“生命”的关照,缺乏对生命的了解、关爱与尊重,缺乏生命关怀的养成教育会导致教师生命意识的淡薄、生命情感的冷落、生命信仰的缺失、生命意志丧失。

(一)生命道德认知意识淡薄

所谓生命道德认知意识的淡薄主要是指对生命的无视与残忍。当今,全国各地连续地曝光教师体罚、虐待学生事件,其发生频率之高、手段之残忍无不令人感到震惊。据报道,深圳某幼儿园孩子因不肯睡午觉,屡次被老师用签字笔扎破脚心;某学校一名教师对一位身体和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思想和意识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小学生,进行棍棒震慑,学生受皮肉之痛后,在6月天里,还要被罚在露天操场跑步36圈;温岭女幼师虐童照在网上曝光,学生被教师头朝下扔进垃圾桶里,孩子被教师用塑料胶带封住了嘴巴;日前,微博上爆料南昌三眼井小学10岁女生佳佳回家后被发现嘴角出血、脸上肿胀、走路直喊疼。在母亲追问下,佳佳自述,在学校,她因课堂作业不会写和上课不认真,多次遭到数学老师踢打等等。我们的教师本应怀着一颗神圣职业理想之心,育人子弟、一展作为,可是一些教师却令人发指地施暴于未成年无辜的孩子,他们在弱小的生命面前却是如此狠毒,他们对生命如此的藐视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二)生命道德情感的冷落

都说母爱无私,其实最无私的应该还有师爱。母爱的基础是血缘亲情,具有特定的对象,而师爱不能选择,教师必须用生命去爱每一个学生。但是,如今教师对学生的爱哪里去了?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中,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都江堰某中学教师范美忠选择了独自逃跑,把学生丢在后面。“范跑跑”的这一行为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与指责。范跑跑是这样辩护自己行为的:“我不是一个勇敢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教师在生命垂危面前对于学生生命漠不关心,没有一点师情味。教师道德情感的冷落还表现在对其职业情感的冷落上。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精神文明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许多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精神空虚,对待工作和生活感觉毫无意义,这是教师道德情感中缺失对生命的理解所导致的。教学是感情的投入,是生命的追求,没有感情的投入就会失去教育的本真意义,失去教育的生命力。

全文阅读

养成教育德育工作研究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身为班主任,我认为养成教育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一、提出要求,加以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教师要明确要求,加以规范,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实际情况和认识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要有针对性,要适度,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不同程度的学生明白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例如,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必须认真贯彻新形式下的中学生守则,给学生做耐心解释,并提出要求和规范,教师要勤观察、多留意,抓住不良现象,有针对性、有计划、有重点地分层次逐个落实,把一些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处理这些问题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今天要求明天变好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不现实的。例如我班有个叫刘××的学生,除了不说话,一说话就脏字连篇,我对他提出要求,让他改掉,布置周围的学生进行监督帮助,久而久之,他的这种坏毛病彻底根除,所以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使学生有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和教师指导、督促的过程,凡事从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加强管理、强化评价

有要求就要有监督、有管理。有要求不监督,不管理,学生只是响应几天了事,很快死灰复燃,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长此循环下去,久而久之,不可言喻。对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认识能力有限,自制力差,自觉性不强,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针对性的提醒,实施监督检查,加以梳理、帮助、指导、引导,讲事实摆道理、做到以礼服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言听计从的能力,消除心理疑惑,使其自觉地将良好习惯加以巩固和坚持。在培养行为习惯上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思想向上的积极性,让学生分清在新形式下班级的主流和支流的利害冲突关系,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不应该提倡的。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对他的要求不可能转化为个体的行动,学生怎么可能听话呢?也就是说要掌握好火候,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依靠班级正确的主流力量来约束个体的行动,使个体向主流靠近,同时让学生展开自评,评价一段时间内好的成果和不足,自己将怎样改正,加上集体评议,给予帮助,正确的方面加以鼓励,监督和管理,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向正确化行为习惯靠拢。

三、注重对学生的表扬,树立良好榜样

现代中学生大部分模仿性强,上进心强。教师要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催化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自己在不断地由失败走向成功,这样也能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表扬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帮助,对学生的批评指正切不可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因为学生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自卑感,与教师距离拉远,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师生矛盾,进而从要求上进转化为情绪低落,虽对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会付之东流,也就是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尽可能地在全体学生面前,背后告诫批评,但批评要适度,千万不要挖苦、讽刺,使学生感觉对他的批评是善意的。在班级树立好的典型,以榜样要求学生,如谁的思想是要求上进的,谁是努力学习的,谁是助人为乐的,谁是爱劳动的,谁是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等等,使学生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对其他同学起到示范性的作用,这也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我们教师接触学生的同时,教师的形象包括一言一行,处事原则,一举手一投足也能引起学生的效仿,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做到,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四、开展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全文阅读

论师德师风与养成教育

【摘 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德师风贯穿教学每一个环节,直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一个学校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会激励教师自觉献身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能通过自身的教育功能,使教师以自身的高尚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树师德;爱学生;促养成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教育放到第一位。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书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坚持把德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初中阶段得不到教师很多关心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心理上,知识上,行为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加上长期以来对自己行为的放任,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所以常常表现为目无纪律,目无尊长,学习上存在许多困难,升入职业学校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他们往往在行动上和思想上常常出现矛盾与对立。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也渴望同学的尊重,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懂得怎样获得尊重,怎样去尊重他人。学生来自不同境况的环境和家庭,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需要获得最真挚的爱!职业教育的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掌握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目前我们的教育过多的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开发,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养成教育。职业教育的养成教育应该包括:道德行为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养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择业就业观念的养成和社会竞争意识的养成等多方面。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在教师的教育与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各方面的行为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师德师风将对学生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什么是师德师风呢?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师德。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的灵魂,学生的行为养成要靠师德师风来促进。职业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两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进步。

1.建立机制,常抓不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