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无机化学论文

大学无机化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科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文章分析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院校的经验,兰州理工大学进行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和实践,提出了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科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91-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如化工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性,且自成体系,但使得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目前学生的学习。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原来的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改革整合而来,目前已有多种版本教材可供选择。各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结合多年理论课教学经历,谈谈这方面体会。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概况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2)教材编写纯理论化;(3)大班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4)生源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家一些重点院校中进行,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是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再如华东理工大学1992年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随后,在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历次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我校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同时,随着全校新专业的增加,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增多,课程建设力度加大,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5年获得了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8年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的校级重点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并于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与五校合作正式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

全文阅读

高校数学分析课程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研究

摘要:在高校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分析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文章首先叙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之后论述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意义,最后以教学案例的方式,从四个不同的角度阐述在数学分析课程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学分析;数学文化;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63-03

高校数学分析课程,作为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保险精算学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进行高校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既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独特文化内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数学分析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更为高效地完成学习。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所谓数学文化,狭义的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指除这些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家、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1]。

数学文化是一个开放、多元、动态的系统。研究学者视角的多元化,导致数学文化的界定并不一致。Wilder R.L.[2]指出数学家拥有的文化内含一个共享的带有数学特征的部分;Bishop A.J.[3]认为数学文化是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既包含Wilder精英主义的数学亚文化,即数学知识背后的隐性成分或观念性成分,也包含人类文化中的数学成分。张奠宙[4]认为数学知识不是数学文化的内容,背后隐性存在的观念才是;王宪昌[5]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现象背后的文化传统流变的文化分析;孙宏安[6]认为数学文化是人类适应数学活动的环境与创造数学活动自身及其成果的综合。

二、在数学分析课程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意义

全文阅读

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探讨

摘要: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大势所趋。本文就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学生双语小论文的写作尝试、双语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良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几个问题展开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05-02

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媒介语言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这两种语言之中,通常一种是母语,另一种则是世界通用的科技工作交流语言英语[1,2]。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高科技时代,新的时代急需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外语交流沟通能力流畅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大势所趋[3]。就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一蹴而就地实行全英文授课,这种模式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暂不相符。适当展开双语教学,将专业英语与母语相对照,使学生在对母语的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对相应的专业英语表述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这样的双语教学方式将可望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是指采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课堂主要用语展开教学活动,在教材的选用、课堂的讲授、和学生的交流等环节中英语与汉语同时使用、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过程。[4]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纺织技术、医学药学、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开展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研究对理工类高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学生双语小论文的写作尝试、双语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良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几个问题展开了初步探讨。

一、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刚刚开始大学生活,对大学的教学方式还处于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也还需要有逐步熟悉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不宜一开始就使用较多的英语专业词汇进行全方位双语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步加深专业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慢慢引导学生调整并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于理解、专业性不太强的内容,可尝试直接采用英语讲授;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词汇及基础理论知识,可通过中英文相互对照的方式加以讲解,让学生在熟悉相关专业词汇表达的同时,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无机及化学分析课程中会需要讲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如原子结构、共价键理论等,也会涉及到部分实验内容及实验仪器,如酸碱滴定操作、分光光度计及酸度计的使用等,这些内容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视频演示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在演示过程中,可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方式进行穿插讲解;对于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可以先用英文讲述一遍,再用中文对照复述,然后再重点突出地重复其中重要的专业关键词汇,以此表示重点强调,引起学生的进一步重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握好讲课时的语速、语调,以便能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来适时调整两种语言的授课比例以及授课方式。同时还可教学进度穿行课堂随堂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教学章节,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就某一专题查阅一系列的英文文献,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首先展开初步讨论,然后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文献报告会,鼓励学生在报告内容中使用部分英文;也可针对课程中某一部分较为简易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然后随机抽一些学生来尝试用简单的双语内容来讲述教学内容,同时适度展开双语课堂问题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来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通过展开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这种良好的师生教学互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化学专业英语能力。

全文阅读

“三维目标”在无机化学绪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将“三维目标”应用于大学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具体分析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无机化学绪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维目标 无机化学 绪论课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基于三维目标的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O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71-01

无机化学是化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绪论课是无机化学课程的第一次课。一方面,无机化学课既要完成无机化学自身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承担着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的特殊任务,绪论课是对该课程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对教材的学习将起到引领、提示、导向等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的过渡,也将在学习无机化学阶段得以完成。因而无机化学绪论课对于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课程的兴趣乃至专业思想的确立和巩固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

三维目标是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提出的三个维度,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自提出到现在 ,三维目标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大学课堂上的应用文献报道却很少。本人在大学工作了七年,深感三维目标对大学课堂教学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并且将“三维目标”应用于无机化学绪论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知识与技能在无机化学绪论课上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机化学绪论课内容丰富,但时间有限,因此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绪论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第一堂课,为今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无机化学绪论课中,知识与技能应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及人类社会的关系;2.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无机化学的历史,了解无机化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无机化学的应用前景。不同的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在绪论课中,有些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具有哪些本质属性及包含哪些对象;有的知识需要学生掌握,能指出知识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并能按一定标准对知识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有些知识需要学生正确地运用,知识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知识的本质属性,运用知识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比如:“化学”、“无机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就需要学生理解、掌握;无机化学的历史、与其他学科及人类社会的关系、无机化学的应用前景就需要学生要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化学物质及化学现象,并清楚地意识它们就是所学知识的运用。在讲化学发展史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的本质,进而有助于学生对无机化学的知识的运用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全文阅读

浅析无机化学教学特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摘要:无机化学是大学化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文通过分析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优化课程内容、采取互动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引入科学前沿等方面入手,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提高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无机化学是我校化工类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总授课时为72学时。本课程既是衔接大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桥梁,又是贯穿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专业课的纽带。因此,无机化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无机化学教学特点及方法上分析,得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无机化学教学特点

1.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大。无机化学的知识覆盖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和有机化学等方面,既有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又有抽象的物质结构知识,还有知识点分散、内容繁杂的元素化学。对于不熟悉大学高信息量教学方式的大一新生,如何保证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能理清无机化学的知识脉络,掌握重点知识内容,这无疑是无机化学教学的一个难题。

2.知识更新较慢。无机化学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内容编排也具多样性。虽然几乎每年都有新出或修订版的教材出版,但总体来说知识点更新不多,内容较为陈旧,其中还包括高中化学的知识。所以学习初期有的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情绪,听课和练习的投入较少。而中后期课程知识量显著增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对于新的学习模式适应不佳,导致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与后续相关课程知识存在交叉。物理化学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知识是无机化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无机化学的平衡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而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及结构化学也进行了扎实的准备。此外,很多化工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涉及无机化学知识。所以,无机化学知识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全文阅读

论模块化对化学理论教育的作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2013/6/30 栏目:化学论文 【热点导读】: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优化课堂练习的几点思考

文章来源

学生学习兴趣淡,自学时间少。本校的无机化学教学仍然采取中学阶段“填鸭式”的讲解,这样讲课进度快,信息量大,却没有给予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特别是对于大一学生,一时很难适应大学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出现“教师忙于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需要逐步提高自学内容的比例,加大自学要求和难度,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由“不想学、不会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终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钻研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结合。无机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准确定位为“导学式的无机化学”,即无机化学的学习必须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是:理清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压缩教学时数,实行模块化分层次推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无机化学教学的模块化分解和教学时数分配的框架(表略)。无机化学教学整合原则如下:(1)删掉部分内容(稀有气体、镧系、锕系、核化学、金属晶体和无机化学发展前沿),不再讲解,让学生自学。(2)压缩部分内容(溶液、热力学、动力学和晶体学),在后续课程中精讲。(3)合并部分内容(化学平衡、解离平衡和溶解平衡)。(4)补充部分内容(教学研究成果)。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特色

(1)“三学二素一论”的两部分六模块改革。两部分为理论部分(48学时)和元素部分(42学时)。六模块为“三学二素一论”:“三学”为微观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二素”为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一论”为元素通论。(2)“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微观学Ⅰ为无机化学一,热力学Ⅱ和动力学Ⅲ为无机化学二,元素部分为无机化学三,由3个主讲教师完成不同模块,学完就考,学分加和。(3)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过程”设计教学顺序如下: ①由抽象到具体,先理论部分后元素部分;②由简单到复杂,微观学为“原子—分子—离子”;③由理论到应用,热力学为“热力学能—化学平衡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④由主族到副族,先主族元素后副族元素; s区元素和ds区元素进行对比教学。(4)利用规律性的“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学。六模块中有关规律的教学内容详见表1。在这部分教学中展示教师教学研究成果,既可以理清学生思路,解决疑点难点;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教学研究,以研助教,以教促研。(5)明确重点。溶液的有关理论重点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讲解,而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只学简单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有关理论重点在物理化学课程中讲解,而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只学简单应用。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效果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讲授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

【摘要】针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笔者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84-02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该课程内容对构建无机材料类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基础作用。

这门课内容多、概念性强、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教师讲授起来也感觉困难。笔者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 强调课程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自古以来,材料的发展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材料、能源、信息被公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已成为各个高技术领域的突破口。材料学主要是研究材料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以及使用效能四者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材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以硅酸盐材料为主,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四大类。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现已在传统硅酸盐材料基础上开发出许多具有特殊性能的高温高强、电子、光学以及激光、铁电、压电等新型无机材料,所涉及的化合物远远超出硅酸盐范畴,而是整个无机非金属,包括含氧酸盐、氧化物、氮化物、碳与碳化物、硼化物、氟化物、硫系化合物、硅、锗、Ⅲ-V族及Ⅱ-VI族化合物等。其基础科学理论,除了物理、化学外,结构化学、晶体化学、晶体缺陷化学、高温熔体化学、固体物理中的基本理论也日益渗透交叉。因此本门课程名为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这既是适应新型无机材料飞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的要求,又能使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材料学这门学科相对应。

二 提纲挈领,脉络清晰

全文阅读

学院团总支学生分文娱部工作汇报

回顾过去,对学生分会文娱部工作做了一下总结:

2010年3月—4月:

(1)我们文娱部为了响应我校“学雷锋”的精神,文娱部配合我系进行了去安源纪念馆清扫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还有系青年志愿者,这次活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2)三月中我们还有配合体育部,宿管部举行的“寝室杯蓝球赛”和学习部的“辩论赛”这几个次活动都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2010年4月—5月:机电系团总支学生分会文娱部在2010年4月—5月主要进行一个活动“关于举办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月”

(1)活动主题:大家唱,大家跳,大家演,大家秀。

(2)活动目的:丰富校园生活,培育艺术人才,展示艺术风采。

“关于举办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月”在此次活动中,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都积极的参加到此次活动中,无论是在选拔节目还是排练中,同学们都积极的排练。虽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文娱部还有一些的不足,但是,我们会增加自己的责任心,努力的完成任务,为五月下旬的“校园文化艺术月”做好准备。

全文阅读

浅谈性情论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解放的时代。性情论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在时代和玄学的双重推动下不断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性情理论继承以前的内容并加以展,使得个人性情进一步深入到文学领域,大大影响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在前人不断努力的基础上,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的主张,成为与“诗言志”“分庭抗礼”的一大主张。以“感物”说为代表的诗学主客体观念也不断完善。

关键词:性情论;诗缘情;感物说;圣人有情无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75-02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这样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首先是一个个人性情大解放和抒发的时代。在玄学倡导个人解放的大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性情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探讨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性情论”发展的大背景和它的时代内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性情”论发展的大环境

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性情论”发展的时代背景。东晋末年社会大动荡不断,士人的心态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首先是士人与大一统政权的疏离。东汉后期,大一统政权不断遭到破坏,已经缺少了曾经的凝聚力。士人们组成党人集团,以一种批评的态度对待政权,引起朝廷不满,进行了两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对士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隔断了与大一统政权的最后一丝眷恋,在悲哀心绪和对腐败朝廷的疾视与批评中,从忠心耿耿维护大一统政权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走向自我。其次便是与大一统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整个汉朝,儒家思想地位达到了其他思想难以企及的高度。经学的发展使得儒家经典的力量遍及朝野,儒家经典的力量表现在它能够为政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给某种政治行为以正义性的解释。儒家经典的大肆盛行,给士人心理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正统观念、复古守成的思想倾向、繁琐的思想方法。这些把士人从思想上和大一统政权捆绑在一起,形成士人思想上的绑架。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经学衰败,从前僵化的思想模式开始松动。同时,经学内部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也逐渐失去了它原先的魔力和魅力。统一的是非和行为标准的失守,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就涌现出来,人也就“活”了起来。第三,在前两者的变动下,士人本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一统观念的瓦解,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了,士人在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大的趋向,是任情。起初,人物品评成风,或追求风流,或追求隐逸。而中心思想就是不事王侯,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而到了西晋,这种自我的心态发生了畸变,完全以物质利益为至尊,追求奢侈,视财如命。东晋又是一转变,士人偏安一隅,心态上得以满足,寄情山水,到处郊游,追求宁静的精神天地和优雅从容的风度,这些都促进了当时山水怡情和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在这些变化中,士人得以解放,个人性情得到极大的抒发,个人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凸现出来,“人”的价值不断受到肯定。这就是玄学产生也演变的背景,也是魏晋南北朝“性情”观念发展的大环境。

其次,我们探讨一下玄学中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讨论对“性情论”的推动作用。圣人有情与无情是玄学的重要命题。自从重感情、任情成为一种风尚之后,感情问题便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何晏王弼这些玄学大家也都十分地关注有情无情的讨论。何晏主张圣人无喜怒哀乐,但他所说的圣人无喜怒哀乐,并不是说圣人无情,而是说圣人由于其道德修养,因而能做到喜怒哀乐皆节之以礼;圣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不是他无情,而是因为他有情而能节之以礼,圣人之情是道德化了的感情,不是应物而动的人性自然的感情。桓范也承认情得合理性,但也主张以礼节欲。“人生而有情,情发而为欲。物见于外,情动于中,物之感人也无穷,而情之所欲也无极,是物至而人化也。。。故修身治国之要,莫大于节欲。”(《世要论·节欲》)他们都主张以礼节欲,还是持儒家的传统观点。王弼与何晏不同的地方,是说圣人也有应物而动的人性自然的感情,圣人的五情与一般人相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王弼作了这样的解释:以为感情之不可已已,乃是自然之性,圣人也不例外。这样的解释,就更加强了一般人的人情而动的合理性。王弼与何晏不同的另一点便是节情的方法不同。王弼认为圣人节制五情,不是由于礼的约束而是由于自制,由于自己能把应物而动的感情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即应物而不累于物。节制的办法便是以性制情。

圣人有情无情的讨论,尤其是对圣人有情的肯定,打破了传统思想对个人性情的束缚,个人性情的抒发有了合理的依据。玄学对“情”的不断阐发和讨论为“性情论”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全文阅读

发挥“三智”,激活思维

“名言荟萃、古人开会、反复唠叨、高分绝对”,这是网上流传的学生写议论文拿高分的“秘籍”。但所谓的“秘籍”,恰恰说明了学生因为积累素材的有限,视野不够宽广,思维不够深刻,而只能在写作时,套用固定的模式,机械地堆砌固定的材料。随着江苏高考对“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的提倡,考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他们写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你要能用你所知道的新材料,来印证你所生活的世界,去启发你的思考、引导你的关注、抒发你的情怀、表达你的观点。所以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思维力”便成了文章的“生命力”,那么,发挥“三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十分必要。

所谓“三智”,即明智、机智、睿智。古人云:“千古文章意最高”,议论文写作要有思想,首先,学生要明智地面对生活,避免思想的苍白,拥有求真的意识;其次,要机智地分析生活,抛弃逻辑的混乱、说理的贫乏,拥有独立的意识;最后,要睿智地反思生活,反对迎合奉承、矫揉造作,拥有自由的意识。

如何才能做到“明智、机智、睿智”,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求真、独立、自由的思想意识,使自己的议论文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我们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对观点进行明智地解读――要有求真的思想

早在近两千年前,我国东汉时最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即在其著作《论衡》中点明了议论的目的:“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在他看来,议论文写作应是“疾虚妄”“归实诚”,即要有去伪存真的思想意识。

两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学生写议论文,往往会觉得“论点”无所谓对错,切题就成,关键是要找符合论点的“论据”进行“论证”。殊不知,如果论点不新颖、“逼真度”不高,即便论点正确,论据、论证也没有问题,但其实都陷入了“无谓议论”的死胡同。现在“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也只是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的范围,考生要学会对材料进行明智地解读,从中提炼出自己新颖、逼真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后文的论证变得有价值。如一位学生是这样来阐释话题“有用和无用”的,较为真实独到: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