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体育教学

大学体育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及教育功能。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几点促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特点;建议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全文阅读

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大纲分析

摘要:武术作为高等体育院校的主干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教育事业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江苏省将体育列为中小学必学课程的新形势下,现行的教育大纲并不能适应新形势,在很多地方值得推敲。本文以扬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扬州大学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研究,为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大纲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武术专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

前言

武术一直是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主干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推广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活动、江苏省教育厅将武术加入到中小学必学课程等新形势下,社会对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现行的教学大纲不管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考核、评价方法方面都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扬大体院体教武术专项教学大纲;扬大体学院体教学生进行研究。共发放7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95.7%。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学院有关武术专项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现状分析2014年4月10日江苏省教育厅了试行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在此方案中首次明确将武术列为必学课程。作为省内优秀的体育师范生培养单位,武术一直是体育教育的主干课程。我院现行的教学大纲均为2010年制定。2.2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2.2.1武术专项学时安排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项的课时一共为200学时。由表1得知,大部分同学希望在第二学年开设武术专项。根据实际情况,第1、第2学期大部分必修基础课程并没有完成,学生无法对各个专项有充分认知,不适宜进行专项选择。第7学期开学后,该年级学生需在外进行2-3个月的实习,该学期的专项课因此中断,学生并没有完成专项学习,在实习中的专项实践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综合考虑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第二学年为开课时间。由表2得知,大部分人依然觉得一周6课时的专项课时间比较合理。专项课在一周内的强度不大,学生得到了充足的休息时间,可以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融入到专项课的课堂中。也有部分同学选择的是每周4课时的安排,他们大多选择两年专项选修时间的,所以课时方面并没有太多变化。所以现行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仍是科学的,符合学生需求的。2.3课程内容在现行的教学大纲中,理论教学部分共48课时占200总学时的24%,其中,实践能力理论学习共有18学时,占总学时的9%。实践部分共140学时,占总学时的70%,其中,传统拳、器械共28课时,也占到总课时的14%。总的看来,都是以套路的学习为主,其他的方面涉猎较少。据调查可知,在体育学院中高考加试时是武术专项的并不多,其中一大部分同学此前并没有武术基础,所以仍要花大把的时间在武术的基本功教学上。但武术基本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现行大纲中,将武术专项课中28个学时分给传统拳与传统器械,但并不能达预想的效果。而与在外进行实习工作的同学们交流得知,当下的中小学课堂中,以基础的拳法为主,校园武术当下主要开展形式为武术操,甚至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创编适应本校学情的武术操。这些是大纲中所缺少的,我认为应该相应减少传统拳与传统器械的课时,减少传统拳的技能学习,改为理论介绍为主。统筹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将武术操的学习与武术操的创编加入到课堂中。专业技能是指完成武术套路或是散打的能力。实践技能是指进行武术教学、武术裁判、带队训练和理论研究的能力等。从表3、4可看出: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在教学中的比例分配还是一个值得推敲问题。经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得知,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一般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一般在整个专项的学习过程中,会分配到一次带队训练的机会。在表3中,46.27%的同学觉得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都很重要。然而细看,觉得实践技能更重要的同学多出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不是偶然。结合表4来看,近七成的正在学习或已完成专项学习的同学是觉得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是不够的。而经过对已经实习工作的同学的采访得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专业实践能力是有点捉襟见肘的。2.4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服务于课程,好的评价体系可以促使课堂良性发展。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仅是确立了考核一个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标准,也确立了未来教学的方向及重点,甚至左右着学生的学习重心。评价体系包含很多: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等。而我们就现行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成绩考核”的内容,辅以问卷及访谈的结果,做一些讨论。在现行教学大纲中,成绩考核的描述如下:Ⅰ“理论考试”、“技术考核”均属于期末考核(占70%)Ⅱ“平时考核”(占30%)Ⅲ“平时单项成绩”、“技能考核”属于技能考试(占60%)Ⅳ“理论考试”、“课堂提问、完成作业、学习态度”属于理论考试(占4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行的教学大纲中,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试为辅;考核方式以技能考试为主,理论考试为辅。从表5得知,平时为辅考试为主的形式可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统一的做一个全面评价,便于教师考察、评价。但这种形式也有其局限性,存在临时抱佛脚的同学,平时上课滥竽充数,在期末考核前,只练习考核内容。根据表9数据得知,以平时为主,考试为辅的考核形式,也不便于教师的考察、评价。降低了期末考核的比例,使学生也降低了对期末考核的重视程度,这样期末考核就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这样就失去阶段性评价的意义。所以不管是以平时考核为主还是以期末考核为主都具有其优势,只有把握好两者合适的比例分配才能既在课堂中抓住学生,也能保证阶段性评价的科学性。

全文阅读

大学体育教育与形体美学教育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对美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形体美学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体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成为高校体育美育教学努力的新方向。文章从形体美学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体育教育与形体美学教育的关系,并就如何进行形体美学教育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能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形体美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b)-0159-02

体育具有健身、塑身、美育功能,美学教育也是体育教学必须关注的一部分。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许多人大学生都存在盲目追求时尚、以瘦为美的思想,一些人为了拥有苗条的体形还走上了节食、减肥的道路。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通过体育形体美学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形体美、体育美、心灵美的内在关系,帮助大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是大学体育教学必须承担的责任。

1形体美学的概念和意义

形体美指人体外在具有的身体部分比例适当、整体指数合理的外观特征。简而言之,形体美就是人体表面呈现出来的美感。形体美是个体四肢、躯干、五官共同配合的结果,个体只有具备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等条件,才能具有外在的形体美。形体美的基本标准是:体态匀称,身体比例协调;四肢修长而有力,身体姿态和谐大方;五官端正,精神饱满。此外,肤色红润健康,骨肉均衡,体型线条流畅,肌肉富有弹性,也属于形体美的表现。形体美学指以形体训练和形体知识教育为主的美学课程,形体美学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它包括身材匀称美、身体曲线美、肌肉美、骨骼美、肤色美等,它是形体静态美和身体动态美共同作用的产物。形体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通过体育使身体达到内在健康与外在形体美的和谐统一,是人们最常用的形体训练方法。

2大学体育教育与形体美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2.1形体美学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理念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渗透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在沿用以前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时代潮流,没有将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因此,高校应迅速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去,积极探索体育改革的新方向。本文以大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应用的必要性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应用的必要性

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应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提高身体素质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体育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接受体育教学的内容都不一样,具体来说,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前体育和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而处于学前教育到社会体育的过渡阶段的学校体育,不仅过程跨度较大,时间也非常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人接受体育学习的重要阶段、黄金时期。而很多年轻人在毕业之后忙于工作,既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明显不如从前。因此,高校体育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便在毕业之后,这些年轻人也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受益终身。

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路径,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配套设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以及建设一支优秀的体育师资队伍。具体内容如下:(一)完善配套设施现阶段,各高校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原先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学足够的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体育设施,提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满足学生对体育基础设施的需要,为体育教学活动在高校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1.创新工作模式,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到积极主动参与体院锻炼的转变。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体育锻炼的快乐,也学到了体育的知识,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能。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体育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然而,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终身体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他们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提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做好榜样,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展现出自己对体育锻炼的热情,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对终身体育理念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提升他们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三)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为了使体育成绩考核方式更趋向合理化,高校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机制,丰富考核手段,不应只把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是能够将学生体育学习的各方面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比如学生的身体、心理、体育意识以及技术水平,等等。同时,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四)建设一支优良的体育师资队伍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身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打造高质量课堂。

三、结语

终身教育观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应贯穿到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种教育观念不仅能够优化体育教学体系,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升身体素质,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潘荣远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全文阅读

试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

[摘要]文章从终身体育的由来以及终身体育的发展入手,分析了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大学体育对形成终身体育的积极影响,大学体育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方法,认为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培养的关键,它不仅是为大学生掌握技能打好社会体育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习惯。

[关键词]大学体育 实施 终身体育

[作者简介]仵晓民(1965- ),男,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教育与群众体育。(陕西 渭南 7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90-02

一、终身体育的由来及概念

在国外,终身教育一说,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的。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在一生当中都离不开体育锻炼,并且在锻炼的过程中,对体育产生了极大的热情;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为自己在长期的锻炼中制订行之有效的练习计划等。20世纪80年代,终身体育在我国正式诞生。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阶段性接受体育教育,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即体育要伴随人的一生。纵观终身体育的观点,人的一生要坚持体育活动,所以,大学体育教育必将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逐渐形成的最重要衔接点。

二、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教育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育如何与社会体育衔接,可以说是个体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每个大学生毕业后实施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高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教学的项目设置,是根据地域和环境,结合社会体育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而制定的。它目的性强,计划周密,能使每一位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知识、技能,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意识。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键衔接点,它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

全文阅读

体育大众化教学

一、充分挖掘体育的文化功能

体育一词的英文为physicaleducation即身体教育,亦为通过身体活动达到对人的教化过程,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的重要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盲目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人文”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片面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醉心于‘征服’自然和盲从科学主义的思潮,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的畸形发展,人类被当作劳动工具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劳动者的体力和技术的培养,而人的合理需求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过分强调体育中的个别功能,而忽略了对它的整体认识,完全用一种‘生物体育’或‘技术训练’的观点将体育简单化、片面化,长此以往以至于很多人将体育作为一种简单的身体训练、体力培养,而完全忽略了对人类精神的教化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劳动中付出的体力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智力的投入和开发,于是“体育无用论”的思潮似乎又找到了新的论据,我们说这一结果的产生根源就是将体育片面生物化,忽略了整体性的结果。曾经提出:“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卢元镇先生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一书中有一段对体育文化的精辟描述,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重新审视体育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重要学科:“在人类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里,有一种奇异的文化,就是体育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矛盾:运动与静止、抗衡与友谊、竞争与协作、严肃与幽默,高雅与粗俗、爱与恨、善与恶,乃至生与死。它给人间社会带来欢乐、健康与笑声、也带来激情、热望与振奋。当然,也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烦恼和灾祸。体育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挟进去,让他们尽情的宣泄、享受、排遣,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同时它与把社会调遣和鼓动起来,给社会涂上一层光彩夺目的色彩,使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也更充满人情味,充满使命感。”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体育不仅是人类活动能力的传授和素质的提高,更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述了人类灿烂文化的精髓,又以一种活跃的形式将它发扬光大,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它可以将敌对民族变成亲密朋友;也可以将昔日的“东亚病夫”变成今天的东方巨人,它的内容虽然简单,形势并不复杂,虽然你我都能做到,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确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加大人文手段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尽快完成由“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化进程。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我们“不仅要野蛮其身体、更要文明其精神”,只有将体育作为恢复人的本性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才能就真正为促进整个社会的科学、自由、和谐、持久、全面地发展服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据此我们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的灵魂。只有将体育真正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去对待和认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为民所想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整个体育教育的对象,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对竞技体育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过去的体育教学大多是“填鸭式”的,老师开设什么项目学生就要上什么内容;现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教学内容的选则不仅要考虑对于身体的影响,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择应用竞技运动内容时切不可把它变成奥运会或运动队训练的翻版,一定要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或者与其它项目、当地文化、以及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它的娱乐性、降低竞技性。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竞争既能激励人们追求胜利,也能锻炼人们不怕失败、承受挫折,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更具有积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过去所说的“一刀切、整齐划一”等做法确实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违背了学生追新求异的思维方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将来”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体现在行动中,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三、为民所用

全文阅读

大学体育教学哲学精神

1大学体育教学方法之重要性

大学体育教育是关乎人的培养,它的教育重心不仅仅是通过体能训练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培养参与者的锻炼意识和意志品质,还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完成各项运动的体验过程中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达到综合素质的拔高。纵览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方法,虽然与过去相较有了长足的改善和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仍需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聊、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如果不能及时地妥善解决此类教学问题,不能开发出大学体育教育的新思路,大学体育教育将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鸡肋,难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专业素质扎实、身心俱和谐的社会人才。因此,在当代社会,教师理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文化的转型,注重开拓大学体育教育的新方法,注重从体育教学中挖掘适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精神,力求改革教育方法或对于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探讨,解决教学方法呆板,约束过多,效果评价重定量而轻定性,偏重少数尖子生群体等问题。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强调其历史性,即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决不可固步自封,自以为寻求到了良好的方法就可一劳永逸。在寻求其它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除了以上所讲的几个基本方法,还可以利用当代社会学科分支多、学科细分等特点,在体育学科之外寻求新思路。交叉学科综合把握,既可以帮助体育授课者探寻新方法,又可以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互补互助,共同推进体育教学的进步。

2管理哲学思想之适用性

哲学从属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并不是高深玄妙的空中楼阁,而是人们思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晶。哲学有一切学科之母的称号,它对其它学科的统领和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管理哲学是当代新兴的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问题是要弄清楚管理是什么?管理为什么?如何管理?它兼具管理学和哲学的特点,既有管理学的实际运用方法的借鉴,又有哲学的理论和目标指导作用。它不仅仅可以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可供借鉴的笼统经验,对于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师生互动也有诸多帮助。在当代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授课者,也可以说是课堂的管理者———这个管理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授课内容和形式的管理,二是对课堂参与者的管理。这就给大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仅要发挥体育专长,带领课堂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还应该有基本的管理知识,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大学体育课堂通过良好的管理模式而变得生动有趣。管理哲学学科总结了近现代管理的新精神和新模式,探讨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产生友好互动的良方,若将其适用于大学体育的教学方法中,将会为课堂效果带来新鲜气息。

3适用于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方法中的管理哲学精神

3.1柏拉图的“至善”精神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家,其思想中已流露出颇具闪光点的管理哲学理论精髓,可以为后世参考和借鉴。在他的以至善为目的的治理理论中,虽是以城邦治理为目标,但精神内核可适用于当代教学中的课堂管理上。他探讨了在一个共同体之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而每个人都又不能依靠自己达到自足,这就决定了各种各样的人必须通过互帮互助以实现各自的目的,合作互利,才能实现大家的最大幸福。而在这样一个共同体当中,并不是说简单的聚合或抱团就可达到最高目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依据共同体的目标和自身的特长来扮演一定的角色———即是自我角色的定位。每一个个体在共同体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各司其职,各守其分,绝不越位,使整个共同体实现团结统一、秩序优良、和谐发展,这也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或“至善”。同样,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也应该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分工,当代大学体育教育中课堂的中心已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发号施令的地方。尤其在体育课程中,常常需要团队的合作和训练,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整个课堂需要和谐和共融的锻炼气氛,教师和学生理应互帮互助,找准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体育氛围和双赢的体育效果。我们与其将教师定位为原先的“施令者”,不如将其看作一个“课堂引导者”。作为引导者,他们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指导,但又规避了三令五申的强制和权威。而学生同样要从过去的“听令者”转变为“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教师的权力下放,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体育运动思路可以在遵照合理的体育目标的情况下自行设计课堂的内容。这些定位的转变,不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思路和课堂气氛、亲切感、活跃度的提升。

3.2穆勒的“自立”精神在教师和学生转变了角色定位之后,其各自在课堂训练里就应该有与往常不同的态度,发挥与以往不同的作用。英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穆勒就谈到了两种对立理论,分别阐释了被管理者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穆勒所严厉抨击的“依赖和保护理论”,其二是穆勒大为赞赏的“自立理论”。在“依赖和保护理论”中,被管理者将自己全权交到了别人手中,管理者像是他们的父母,像教导和管束孩子一样来教导管束他们。穆勒认为,这是一种封建家长式的作风,他甚至大声质疑“: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具有正常体力和勇气的人,有什么理由要为所受到的保护表示最热烈的感激之情和最恭顺的效忠之情呢?”相反的“,自立理论”则表明了一种相反的态度。被管理者将会成为一个越来越“理性化”的群体,这些都最终有利于他们的独立和自我管理。作为课堂的参与者,过去的很长时间,许多大学生都是“依赖和保护理论”的实践者,他们不愿动手动脑而是将自己全权地交给了教师,把教师逼成了“封建家长”。而当代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扬,是时机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自主理论”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承担设计课堂体育游戏或活动的任务,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或理性来发挥自己的个性,找到大学体育课堂上适合自己的乐趣。教师不再是一家独大的封建家长,课堂将走向更加生动或开明的境地。学生也一定能够在这种独立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到顽强和自立的体育精神。

3.3科学理性精神美国哲学家温斯洛•泰勒作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其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同样值得借鉴。科学管理中一条重要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科学方法代替经验方法来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在任何一种行业中,都有可能通过排除人们在劳动中的不必要动作,以快速有效的动作代替缓慢无效的动作,从而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过去,旧的管理方式是单凭经验进行管理,没有把管理上升到科学高度,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则。而相反的是,科学管理则把各种相关的经验知识汇集起来进行分类、列表、分析,上升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使之变成科学统一的规章制度。在过去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往往是听任经验的驱使,“这节课需要多大的运动量”或“这节课需要多少强度的训练”依靠的是教师单纯的经验考虑。然而大学体育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的各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任务安排。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加入科学元素,加入分析的过程,可以让教师根据事实情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是依靠一成不变的经验论断来完成课程安排。此外,泰勒还指出了要明确管理方与被管理方之间的不同责任,实现双方的密切协作,这其实也是一种系统优化的管理方式。与被管理者的密切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办事,这其实就是科学与被管理者的相互结合。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训练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团队合作,都需要共同体中的个体的密切协作。而这种协作绝不是简单的无科学系统的相互帮助即可,而是要明确密切协作中的任务和分工,要使得每一项分工都发挥个人的特长,都做到分工合理和科学。从以上可以看出,科学管理体现了一种清醒的科学理性精神,重视客体的规律或由对这种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理性要求,而忽视了任意变化的人的主观情绪。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在科学管理课堂的过程中要忽视主体的各种情感或者意志,只是依靠冷冰冰的硬性的科学数据来授课,而是认为教师应该避免情绪化或者经验化表象化的思考,要依靠可以信任的科学方式来进行授课。此外,科学管理还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已经不再是对立双方,而是有着共同一致的目标,需要互相促进的共同体。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确实应该强调发挥个体的个性,但学生不同的个性就犹如奔驰而前的马车,若是没有统一有效的指挥,若没有各自合理的分工,则会奔向不同的地方,使得课堂变成一盘散沙。

全文阅读

树立“大体育”教学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江苏省如皋市如师附小 谢鞠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当中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过去我们总是把体育独立来看态,独立去研究,就有“坐井而观天”之弊,因而束缚了我们的头脑,制约了我们的双手。要使体育教学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人的需要,就必须解放我们的头脑,高瞻远瞩,树立“大体育”的教学观,

从而开辟体育教学的新途径。

一、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体育之“大”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公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

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树立整体意识,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体育教学自身的存在、发展和培养人的过程是不可孤立的,体育同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属性,体现了体育与其他学科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认识这一整体性,必须站在教育整体高度上来研究和教材,分析学生和开展教学活动。否则,不但会制约教学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使我们误入片面施教和主观失误的歧途。只有加强体育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做到让体育为各学科服务,让各学科为体育服务,才会使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挖掘体育教学的潜在魅力,开辟体育教学的新格局,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设计和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活动,如大家所熟悉的游戏活动之一 ---- 美化我们的校园。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这样,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并且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从而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全文阅读

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探索

体操作为一项基础运动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小学主要体育教学内容之一。为改善体操在学校体育及大众体育领域令人担忧的局面,以促进体操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2006年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向全国推广新版《体操二、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其特点是普及性强、项目选择度高、便于学生自我练习、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3]。新版《体操二、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推广四年来,经过体操及相关教学、管理者的努力,湖北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课教学现状如何,需要我们进行客观分析,并进行理性思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湖北省九所高校体育院系为对象,研究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课的教学现状。这九所高校分别是:武汉体育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黄冈师范学院。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3)问卷调查法

全文阅读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旨在寻找一些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相吻合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推动大学体育教学的进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加快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院校;体育教学;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在校学生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很容易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忽视,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观念,进而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大学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1大学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体育教学相对忽视

就目前的大学教育而言,很多的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于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很多学生中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同时,专业学习、未来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很多的大学生在缺少健康体质的同时,内心比较脆弱,抗压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也较差。

1.2体育授课模式相对落后

虽然很多学校都在积极的改进体育教学模式,但仍然有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身体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也缺乏有关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标准化、统一化的体育教学难以适应单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特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