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方法及影响因素

摘要:职业生涯探索是指个体在探索动机推动下,对于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自我的发展和整合。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生涯探索的概念、结构划分、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几方面。关于结构的研究有内容和过程两种取向;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家庭和个体两方面展开。明确职业生涯探索结构、进一步完善测量工具及深入了解职业生涯探索的原因机制是未来研究的趋向。

关键词: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探索

分类号:B849;C93

1.引言

职业生涯探索是近年来职业生涯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的研究集中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框架之内。帮助个体在职业准备阶段,进行适当的职业生涯探索,是职业生涯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职业生涯探索是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的前提。研究发现,有过职业生涯探索的个体在工作后,体验到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Werbel,2000)。在我国,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多是理论和经验的总结,鲜有研究者从实证角度去探讨。本文从职业生涯探索的内涵、结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现状予以介绍和评价,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丰富此领域的信息,供更多研究者参考。

2.职业生涯探索的内涵

职业生涯探索的研究起源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对职业发展阶段的研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创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其中,职业探索期是工作准备期间的重要阶段。职业探索(vocational/occupational exploration)是指个体为实现职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心理或身体活动,既包括信息寻求,又包括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Jodaan,1963,引自Blustein,1997)。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特征发生一些改变,相应的,职业探索的研究领域也出现以下变化:其一,职业变动和选择成为个体一生各阶段都要面临的任务,因此,职业探索活动可能存在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其二,职业角色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生活角色相互影响。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职业探索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职业目标,而是明确自我发展方向,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提出职业生涯探索(career exploration)的概念,即个体在探索动机推动下,对于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发展和整合(Stumpf Colarelli,&Hartman,1983;Blttstein。1989;Taveira,1997;Flum&Blustein,2000)。这一概念从个体适应和终生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生涯探索活动,这种终生性主要体现在探索的态度、技能之中,一旦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探索态度和技能,就会持续作用于以后各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这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新的取向所在。由于以往许多研究都是针对“职业探索”的,因此本文对于“职业生涯探索”的文献回顾中也会出现“职业探索”一词。

3.职业生涯探索结构的研究

全文阅读

独具特色 不断探索

摘 要: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到2008年9月,已创办了25周年,共发行了100期。文章以2000―2007年的《音乐探索》为范本,从栏目设计、编辑方针、重点栏目的学术支撑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一些编辑学上的分析,认为《音乐探索》有着独具特色、不断探索的办刊特征。

关键词: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编辑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3-0015-04

四川音乐学院学报取了个好名――《音乐探索》,它的名称立即会使人想到对音乐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令人困惑的问题进行不懈地探究,给人以不断奋进的感觉。还是在1990年初,出于对《音乐探索》的敬仰(那时,我还刚刚成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不久),我写了《对“百花潭铜壶”嵌错图像中乐舞文化的再认识》一文寄给《音乐探索》,在不长的等待与期盼之后,便收到了《音乐探索》的1990年第2期,其中就刊登出我的那篇所谓的论文。它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我对音乐学研究的热情,并一直激励着我在音乐学研究的稿纸里攀爬。

在今年4月份的一天,突然接到《音乐探索》编辑部主任陈达波先生的电话,告知这份对我产生极大帮助的刊物到2008年9月,已创办了25周年,发行100期了。陈老师嘱咐我为此写点什么。由于目前我也在从事音乐编辑的工作,出于对《音乐探索》的热爱,便找来2000年至2007年的《音乐探索》,看着那些制作精良的刊物,不禁感慨万千。

说实话,尽管我必读每期的《音乐探索》,但也只是阅读书中大意,看看其选题与我们刊物《黄钟》有无撞车,从来未以音乐编辑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过认真地审视。如今,当这8年共32期刊物摆在眼前,仔细揣摩着《音乐探索》的办刊方针,不禁从心头涌出:“独具特色、不断探索”的评价思绪来。

本文虽说是要对《音乐探索》进行“编辑学分析”,但由于自己学术水平有限,无法对其100期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只能对近8年来的《音乐探索》作初步的探索,以发现其办刊特征,而有利于我今后主持《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工作时学习借鉴。

一、独特的栏目设计

全文阅读

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

摘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语文教育新观念。“自主探索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学生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关键词: 语文学习、语文自主探索学习、设疑——激发动机、探索——启发思维、研究——指导学法、操作——发展能力 近两年来,我们参加了镇江市级立项课题“自主探索学习”的研究活动,在引导学生如何开展“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自主探索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索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索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过近两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四步教学法。 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教 师 活 动 导(辅)设疑探索研究 操作 学(主)明标入境 自学探索 质疑问难发展能力 学 生 活 动 在这一流程中,可以看出,教师活动以导为辅,学生活动以学为主。具体来说,在这一流程中,我们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设疑,明标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设疑包括示标和创设情境两个部分。 (1)示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等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都明确“这堂课我要学什么?”。第二步,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最终目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这堂课“我想学到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想发现什么”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渴求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动下,自觉主动的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 (2)创设情境。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喜爱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 因此,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录象、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情感闸门,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状态。譬如,我们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和方纪的《三峡之秋》这两篇课文时,利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三峡风光”这部分录像,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三峡无限风光。之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背诵李白《朝发白帝城》诗歌,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探索,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活”。 所谓探索,就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一道探讨新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条件,提供一定的辅导材料,通过学生的耳、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既是学生活动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调查研究,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思维断裂时,要引导衔接;学生思维散乱时,要帮助梳理;学生思维堵塞时,要进行疏导;学生思维模糊时,要适当点拨。通过观察和检测,准确把握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并正确归因,以确定下一步怎样将“研究”引向深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进行探索,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索,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索,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上充分感受“我能做出来”,“我能讲给别人听”,“我能与别人争论”,“我自己能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因此,探索性学习建立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自主性学习为前提,探索、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例如,我们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文中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又如文中写“雪地捕鸟”一段运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有何作用?等等。学生经过紧张的自学与思考,提出了许多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写三味书屋

的读书生活枯燥无味反映了什么?又如写师生读书的场面中所引述朗读难懂的古文说明了什么?等等。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道探讨,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研究,质疑问题,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体现“灵”。 研究,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疑难,以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而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掌握规律,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研究,这一过程,通常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出现错误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提示点拨、引导质疑。 (1) 提示点拨。教学中,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提示点拨”呢?我们认为,教师的提示点拨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点”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提示点拨还需要把握好“度”。例如,我们在学习《生命的意义》时,一开始,学生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认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立即给予提示,介绍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对作者、作品及背景有所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怀着崇敬仰慕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当学生学到对人生极其严肃思考而富有深刻哲理的名言时,教师须给予点拨、分析、讨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含义。当然,分析提示、引导点拨应适宜,注意把握好“度”。 (2) 引导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引导质疑这一过程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处,故意地弄出错误来,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最终“认输”,并向学生“道谢”。这种师生争论的过程,既使学生纠正,论证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教师故意指出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不会营生、间或偷窃造成的。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探索,认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经过争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实践证明,敢于、善于质疑、解疑,是“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标志,鼓励、指导学生质疑问题,是“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不管问题大小,价值如何,都给予鼓励。其次,创造条件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我们每教一篇课文,都有要引导学生围绕所学课文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标题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标题?文章的某些词语运用是否贴切?等等,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 四、操作,发展能力,落实反馈迁移训练——体现“实”。 所谓操作,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在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活动状态下,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有典型的、开放性、发散性的一定的练习,包括观察、表达、实验等,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和动手操作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有关知识,使之系统化、体系化,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课文《藤野先生》第6段至23段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设计出“课文选取四个片段材料(即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和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来表现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的高贵品格”的设疑训练。接着让学生对所学的这一部分进行探索和研究,掌握课文选取的典型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通过几个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设计出研究迁移性的练习,进行习作训练:如《可敬的》(空格处可填人物,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要求学生通过选取典型材料写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还可以进行研究迁移性阅读训练,如《忆父亲》课外阅读训练等。 通过上述举例可知,在对所学知识和旧知识综合的同时,更要向新知识有所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向更深更高的境界迈进。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再发现问题,为实现下一阶段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夯实基础。 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自主探索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般教学模式,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课题的内涵,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周迎春、《江苏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3)《探索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模式的比较》、孔祥田、《江苏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4)《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谭轶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8-9期;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研究

[摘要]探索性学习研究主要是师生互动,以教材为主,走向未知。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把“探索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效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和把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探索性学习研究 语文教学 意识

探索性学习也称师生互动式探究性学习。其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以教材为主,走向未知。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这种模式侧重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为例,探讨和揭示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把“探索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效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和把握的重要课题。

一、课前多搜集材料,夯实基础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等。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课后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分析论文

一、课前多搜集材料,夯实基础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等。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三、课后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羚羊木雕》,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写出《羚羊木雕要回之后》、《那一次真令我伤心》、《生活中的苦恼》等作文。又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以再写《游行大典结束以后》、《说真话,需要勇气》等。在尝试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切实贯彻教育领域的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本文就不再赘述。

四、优化演练,获取发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张扬,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展开丰富、合理和独特的想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获取新知、获得发展,开发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续写、仿写、扩写、改写等系列练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知识和已有表象,去开启学生广阔的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全文阅读

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学开展生涯教育的启示

〔摘要〕随着新高考模式的推进,生涯教育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议题,而中学阶段是生涯探索重要时期。生涯探索是个体在探索动机的推动下,对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发展和整合。本文根据学生在生涯课程上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文献探究了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学开展生涯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涯教育;影响因素;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40-03

一、生涯探索的概念

生涯探索又Q为职业生涯探索或职业探索,是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个体建立自身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个体会寻求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以充实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另一方面,个体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加深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的了解,以此完善自我认识。现今,研究者结合以上观点普遍认为生涯探索是个体在探索动机的推动下,对自我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环境进行探索,形成一定技能、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反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的发展和整合。

二、生涯探索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首先,生涯探索被认为是个体在探索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个体动机与生涯探索息息相关。社会学习理论重视个体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变化中有重要作用[2],因此在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下,生涯探索是与人的间接学习有密切联系的。但由于个体很难观察到他人生涯探索的内部过程,并且个体并非生来具备生涯探索的经验,由此对比起个体的自主探索动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来自外部环境对生涯探索动机的激发、维持与推动是更为重要的[3]。与之不同的是,持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者认为生涯探索是自我决定的一部分。该部分研究者认为只要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就会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所以生涯探索更是一个由内部动机驱使的过程[4]。

全文阅读

谈对初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一轮课改要求进行数学基础教学时,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旋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勇敢地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思维,解决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因此,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本文就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景;探索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96-02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的习题演练。这种“填鸭式”教学,数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对数学学习兴趣,也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进行探索,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转变,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学生探索能力培养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探索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学生探索知识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探索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这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主动探索,以问题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揭示知识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空前高涨,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他们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数轴》这一节的学习中,在得出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结论后,有学生课后提出“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表示有理数”。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现有结论的不满足,我首先对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给予了肯定,继而又鼓励学生课余自己可查阅资料来验证。在此,我们固然可以预测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但绝不能因此而扼杀他们大胆的怀疑。或许,学生所具有的这种不甘于接受一切的态度正是他们今后自我发展所必须的重要财富!

全文阅读

探索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有效应用对策

【摘 要】探索性教学只要是指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动,以教材为基础,共同研究和学习,最后得出结论。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索性教学成为其中一种较为重要的方法。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老师在运用探索性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问题。根据一些教学经验和实践,本文意在研究探索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有效应用对策。

【关键词】探索性;语文;意义;应用

初中语文的探索性教学主要是鼓励和支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共同合作,一起对某个问题或是内容进行探究性的研究。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而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一、探索性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还属于一种启蒙教育,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具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因此,为了加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以后,推出了一种探索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新尝试,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经过实践证明,探索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变得多种多样,我们今天主要以探索性教学方法为例。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二者具有很大不同,传统教学方法较为刻板、抽象、僵硬,而探索性教学方法更为生动、形象、活跃,因此,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特别是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探索性教学方法开创了新的课堂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等都有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

二、探索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索性教学方法的实施中,老师既是一名领导者,也是一名学习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对教材的探索,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也能领悟到教材以外更深次的东西,了解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探索性教学方法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下面,我们对探索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详细的分析。

(1)课前收集资料,做好铺垫。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面的阻碍,对于某篇文章的理解不到位。那么,老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前,多收集相关资料、凡是与文章有关的地理、天文、科学或是生活常识都可以收集在一起,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培养一个课前准备的好习惯。例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时候,课前,学生就应该收集鲁迅、藤野先生以及两人之间关系的相关资料,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又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要收集苏轼所处的朝代以及他的遭遇等来分析这首诗。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刍议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即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探索性学习也称师生互动式探究性学习。其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以教材为主,走向未知。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这种模式侧重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为例,探讨和揭示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1.课前多搜集材料,夯实基础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

2.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

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

3.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全文阅读

从文献计量统计看《音乐探索》之作者群及论题方向

【摘 要】2002-2013年是《音乐探索》从发展走向成熟的12年。本文对该时段《音乐探索》所发表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包括其栏目设计、论文篇数、论题学术方向等,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大西南地区唯一一份音乐理论学术期刊的办刊特色、办刊质量和引领的学术走向,从而促进高校学报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音乐探索》;文献计量统计;办刊特色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74-03

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社期刊《音乐探索》是大西南地区唯一的一份音乐理论性学术刊物。《音乐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在栏目的设置上依托大西南音乐历史文化、四川音乐学院优势专业和学科进行期刊栏目策划与建设,充分重视地域性特色的精品栏目打造。纵观2002-2013年《音乐探索》的所有栏目,其主要栏目有:“王光祈研究”“作曲理论”“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技能技法”“艺术教育”“专稿”等。这些栏目是支撑《探索》办刊水平不断攀升的重要栏目,占据刊载总篇数的93.5%。同时,《探索》独有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王光祈研究”“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栏目深受学界推崇;近年来增设的“音乐评价”栏目也颇受学界关注。以下对2002-2013年各栏目刊发文章的数量进行梳理、汇总(表一),从宏观上了解、分析《音乐探索》的总体风格及特色,以期探究我国艺术高校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前景和动态趋向。

一、2002-2013年常设栏目分析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栏目的设置上,2002-2013这12年间,“王光祈研究”“作曲理论”“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技能技法”“艺术教育”“专稿”是《探索》的常设栏目,特别是2002-2013年这12年间,常设栏目占据了总栏目的极大比例,约70%。由此可以看出从成长走向成熟的这12年,《探索》在特色常设栏目的创设和打造中愈发清晰和稳健,同时从另一侧面也体现出刊载文章的作者群体在学术研究方向以及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具体表现上与《探索》同步在前进。

2002年常设栏目共发文51篇,其中“专稿”栏目有2篇,分别是朱江书《历代道教琴人述略》、傅立民《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历史与展望》,“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和“艺术教育”栏目发文最多,各有16篇。2003年《探索》新增两个特色专栏,一是“纪念王光祈诞辰110周年”,二是“纪念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先生诞辰100年”。这两个专栏的发文量共为19篇,占期刊总发文量的20.8%。此外,2003年1-4期“民族民间音乐”栏目的发文量颇多,共计18篇,占2003年总发文量的19.7%。可见,2003年《探索》自改版后在形式及内容上对常设栏目的重心倾斜。其中,不乏立意鲜明的文章,它们是:严肃《革新川剧音乐三题》、周达来《现代戏中“似、非”程式性音乐现象透析》、王其书《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报告》、田小军《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音乐文化》、王建元《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编制多元化与创新的思考》等。2004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74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发文最多,共19篇,占总篇数的22.9%。其次,“作曲理论”和“专稿”栏目篇数总量次之。2005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70篇,其中“专稿”有11篇,占常设栏目的15.7%,这11篇文章是为“纪念四川音乐学院建院65周年”而设。2006年1-4期,共发文64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教育”“技能技法”栏目平分秋色,各有14篇,占常设栏目总量的65.6%,新增“音乐文献学”专栏,共刊载3篇文章,它们是:郭小林《关于音乐艺术院校新图书建设的思考》,倪军《网络环境下高等音乐院校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宋显彪、江雪娟《音乐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音乐文献学”栏目的增设在全国音乐类期刊中可谓标“新”立“异”,使《探索》的办刊视野和角度得到更深更广的开拓。从2007年起,《探索》常设栏目的发文量显著攀升,全年4期常设栏目的发文量创历史新高,共计有98篇之多。2008年1-4期,常设栏目共有100篇,其中“专稿”发文7篇,有5篇文章来自“《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专栏,5位专家在《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之际撰文,分别是:敖昌群《百期回望,任重道远――纪念〈音乐探索〉出刊100期》、李忠勇《一步一个脚印探索无止境――贺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出刊100期》、冯光钰《探索无止境更上一层楼――写在〈音乐探索〉出刊100期之际》、邹承瑞《写在〈音乐探索〉100期之际》。2009年1-4期,《探索》常设栏目总发文量为59篇,为响应川音建院70周年纪念活动,《探索》特在第4期增设了“庆祝四川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专栏,刊载了5篇专稿。2010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120篇,其中“技能技法”栏目发文30篇,占据总发文量的25%。2011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118篇,其中“民族民间音乐”栏目发文量达35.5%,创2002-2013年这12年间的新高。可见,依托大西南音乐文化肥沃土壤的《音乐探索》在积极宣扬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展示和宣传作用。2012年1-4期,常设栏目共发文69篇,其中,“沉寂”较长一段时间的“译文”专栏再次出现在《探索》栏目版块里,共刊载3篇文章,它们是:霍尔曼《德国音乐教育学的现实发展》(金经言译),圭特・克莱南《从历史音乐学到音乐先锋派的窘境――以当代德国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的观点为思考的重点》(曾金寿译),吴摹⒀钕编译《音乐学术,西方与东方:藏人音乐作为个案研究》。“译文”专栏早在1985年的《探索》就已经开设,再次开设,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当下音乐学界的趋向,即站在人类音乐学的高度用国际性的视野审视人类的、世界的音乐。2012年《探索》另一个重要的栏目是在第4期为川音钢琴艺术研究院院长但昭义教授开设的“但昭义系列丛书书评”专栏。共刊载4篇专题文论,它们是:徐沛东的《中国音乐艺术文库中一部很有价值的好书》、朱贤杰的《为“但昭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喝彩》、刘元举的《阅读但昭义的音乐世界――兼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周薇的《精华、精辟、精道――评〈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此专栏旨在提炼总结川音杰出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风采,由此带动和倡导川音人走向更敬业、更全面、更科学的全方位教学道路。2013年1-4期,共发文63篇,颇有特色的如第2期开辟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栏,刊载了博特乐图的《城镇化与蒙古族音乐生活的变迁――当代蒙古族音乐生活状况调查之一》、杨敏的《中国西南摩梭族的阿哈巴拉:表演、表述和意义》、魏育鲲的《湘西苗族巴岱雄、巴岱扎仪式音声表述下的信仰关系》、董宸的《西双版纳地区南传佛教跨界诵经风格的传统和变迁――以中缅打洛、小勐拉为例》。第3期增设了“戏剧艺术”栏目,刊载了戴嘉枋的《论京剧“样板戏”音乐的历史演进》、仲立斌的《论京剧“程派唱腔的悲剧性”》。2013年正值《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之际,而立之年的《探索》特此在第4期开设“《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专栏”,刊载2篇约稿,它们分别是:胡扬吉的《探幽析微、索新求变――〈音乐探索〉“而立之年随感”》、田可文的《好名字与好刊物――写在〈音乐探索〉创刊30周年之际》.

二、《音乐探索》精品栏目介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