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学科文化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大连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要:在各类学科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学科文化在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逐渐形成各自成熟的体系,并因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学科边界的日趋开放性,和学科文化整体的育人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职业思维、职业价值取向与职业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职业生涯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

关键词:学科文化;大学生;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28-02

大学生是大学学科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因素,对学科文化的感知更具体,大学生影响着学科文化,学科文化也影响塑造着大学生。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学学科文化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学科文化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学习某一知识本身的影响更大。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文化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有力手段。

一、大学学科文化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特性

1.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在学科研究不断延展下形成独立特性,表现出独有的研究对象及方式,并随着无数学科建设者的积累、改善、创新,形成独特的学科文化。显然,学科在知识理论、研究方法论等知识体系层面的成熟发展是学科文化的基石,体现为相对的稳定性。且学科发展的时间越长,其学科文化便越稳定,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越丰富和牢固,学科研究方法也会越成熟、可靠。总之,学科文化在其发展中会形成学科特有而稳定的特点,不因外界因素改变而改变。

学科文化有着自身相对清晰的文化范围,一个学科的学科文化不会也无法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核心,自身学科文化也不会因其他学科而发生改变。相互之间有着比较清晰的界限,有着自身无法被同化,甚至是排斥其他学科文化的显著特征。这对于形成本学科的独特性和研究范围的专一性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之初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深远而决定性的影响。

全文阅读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摘 要 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其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存在教学内容空泛刻板,教学形式单一死板等问题,探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探求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相配合。

关键词 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性质虽然不同,但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

1.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1]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重视实证性研究的课程。[2]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与就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西方国家开始并发展,上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又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全文阅读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征文比赛策划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经过几年在光华的学习和生活,相信大家一定都收获了很多良师益友,同时也以为今后辉煌的职业生涯搭建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发展中心在此先预祝大家今后在工作中能够一帆风顺,大展宏图!为了能够留下你们成长的足迹和声音,同时引导光华的在校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尽早地规划职业生涯,提高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中心特别举办了“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征文比赛”,并衷心期待大家的参与。现将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认识自我,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二、策划主办单位: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三、征文对象:光华全体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mba班毕业生(含在职班)

四、征文时间:xx年4月-xx年6月。

五、征文要求:

全文阅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促进高校学生职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对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和高校道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更是促进社会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职业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时期作为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对学生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把握这段关键时期,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更加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也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创造人生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传承,形成了具有稳定特色的文化体系,其深层内涵十分注重对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将会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而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观。

2.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职场人生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扎根于国人心中的文化底蕴,对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的作用非常显著。中国传统文化对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以此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在职场以健康的人生观应对遇到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需要高校教师不断深入挖掘。

全文阅读

提高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梳理了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规范大学生的职业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并提出了提高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影响的途径:协调统筹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大学生的职业观;发挥校园各方力量,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关键词]高校 文化建设 职业发展 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彦(1981- ),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立项项目“校园生态建设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计划编号:QKJA2012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37-02

一、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

(一)高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由全体师生一起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保障。高校文化建设是指从多个角度对高校文化展开系统的规划和兴建。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关系到校风建设,也关系到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还关系到学校相关设备、设施的完善。总之,高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彰显其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发挥其情感功能。

全文阅读

孟二冬精神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2010YKF15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摘要: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其产生的背景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存在教学内容空泛刻板,教学形式单一死板等问题,探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探求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支持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素养;以专业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转变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理念,使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相配合。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性质虽然不同,但指导思想与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本文在探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对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分析

1.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1]是一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重视实证性研究的课程。[2]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与就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产生的背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西方国家开始并发展,上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日益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又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做了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全文阅读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优化策略

摘 要:高职教育生态意识和生态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促使高职教育系统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达成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与区域经济产业之间存在多维互动关系,从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特征、高职教育经济生态环境的特征及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等方面解析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构件的主要特征,并给出革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优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经济生态环境及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教育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龚群英(1965-),女,四川威远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编号:15SKS051)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项目“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编号:CQGJ13C841),主持人:龚群英。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80-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为高职教育事业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对大量实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矛盾。但是在经历长期粗放式发展的我国,区域经济正处于经济总量发展有余而质量发展不足的窘境。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而言,我国区域经济走上以知识为驱动力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和以技术为驱动力的适度规模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必然趋势。而区域经济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和知识驱动下的集约式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需以符合时代精神的大批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支撑。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重视普通本科教育而忽视高职教育的办学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诸如此类办学思想在高职制度建设领域、高职经济建设领域及高职文化建设领域普遍存在,共同构成制约职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

实质上,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依相生的互促关系:一是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资源的供给能力,进而增强企业运用现代化产业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区域经济范围内的企业的大发展将反促高职院校及时跟踪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趋势,并据此来及时调整高职专业设置,以优化面向社会的人才资源供给能力。二是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的技术升级,地方企业可通过与高职院校展开深入合作的方式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高职教育则可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中获得丰厚的办学资源回报,实现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技术的升级换代,最终反映为高职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素质和能力的持续性提升。总之,高职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依赖于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亦取决于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水平。为有效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高职教育系统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探究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构件及其特征,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

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对于构建高职院校系部文化的积极意义

摘 要: 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一线生产、服务、建设方向的技能型人才。但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中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系部文化建设面临瓶颈。我们应当重视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努力探索高职院校发展适合自身学院建设发展的文化品牌。本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系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

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鼓励和政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跨跃式地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院校,是培养高技能的一线服务型人才院校,我们不应该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简单等同于就业教育。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实际的工作操作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潜在创业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搭建学生职业发展或创业发展平台。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创业和就业发展思维形成,提高其就业素养和工作发展能力,积极引入适合高职院校的独特文化将成为趋势。

同时,随着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深入实施,系部已成为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主体,作为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指导下,拥有足够权力和利益、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系部在加强专业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应的,构建好系部文化建设成为系部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等方面已取得成效,在此同时引入优秀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来促进系部文化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规范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系部文化特点

当前,各高职院校已经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及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也明确指出了要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不断引进先进、科学的学生管理办法,这就要求高职院积极开展适合本院发展的校园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而系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发挥系部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系部文化是指各系部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系部自身的性质和专业特色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系部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既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有特性,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从理论上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部分,即专业文化、管理文化及活动文化;也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块。根据高职学生的教育特点和专业实践训练方式要求,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与企业文化融合,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服务本位意识,从而体现出专业性特点。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演变为企业文化的竞争。实践证明,各行业中发展强劲、做大做强的企业必然拥有适应行业需求的优秀企业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尤其是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全文阅读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要: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就业与未来发展。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专业设置柔性化,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发挥校企文化隐性教育功能、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合作实施创业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与实践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乃至一生中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终身学习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职业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一次受教育,终身受用”已不可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日益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的更迭速度不断加快,新职业的产生和熟悉职业的消亡已成为一种趋势。自2004年8月建立新职业信息制度以来,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已经了12批共122个新职业信息,而像铸字工、刻铅字工、寻呼员等多种旧职业陆续消失。“这些最新的变化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已经迫在眉睫,诸如白领人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已经在精简裁员中越来越容易受到冲击。显然,要找到一个安全、稳定、终身服务于某个雇主(甚或在某一个产业中就业)的职业的可能性,正在迅速地消失”。[1]职业流动性的加快带来了职业知识、技能折旧和更新速度的加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应该掌握具体岗位现有专业技能,并且能随着技术进步而进行自我知识更新,有着合理的生涯规划,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2.国际职业教育已从单纯满足职业技能的培养走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新职业主义是自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主要国家开始盛行的一种职业教育思潮。新职业主义主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原则,培养具有通用性、迁移性和工具性的核心技能,例如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它强调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自身的发展要求,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2]

全文阅读

中高职贯通下语文教学的瓶颈分析

摘 要:中高职贯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基础课程作用虽不容忽视,但在新形势下却遭遇了新的瓶颈,本文试从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其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语文教学;瓶颈

一、中高职贯通的含义和意义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近年来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而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和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如何顺利地实现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中高职贯通”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成为当前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实施中高职贯通模式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根据纲要精神,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上海更是制定出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上海在未来十年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职业教育一定要为上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上海市教委从2010年起, 开展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

2011年8月,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19 号文件),该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对如何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提 出了诸多指导性的建议。

中高职衔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与以往的“3+2”培养模式不同,不是简单地在三年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加上两年的高职教育,不是普通时间叠加式培养机制,而是人才培养方案从中职到高职的一体化设计,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宏观的学制,微观的课程;又涵盖有形的教学式,无形的培养目标等等。这种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促进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构建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不论对学生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有深远意义的。它是中职教育的突破,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完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中职教育突破瓶颈的一种新模式。中高职的有序衔接更注重整个培养过程中的科学、合理及衔接中的教育“死角”,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入学伊始就循序渐进地了解这个职业,可以为高职教育发展拓展新的空间,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全人”。

二、中高职贯通下语文教学的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