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行政论文

大学生行政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行政管理论文

一、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现状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全文阅读

大学生行政管理分析论文

一、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现状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全文阅读

大学生当村官对于基层行政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全文阅读

如何让学生写好政治小论文

政治小论文的写作训练,对于高中生来说,很有必要,它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但巩固强化了基础知识与理论观点,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训练真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政治教学的目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政治小论文呢?结合笔者的体会,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让学生明白政治小论文的特点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色,要正确认识一种事物,主要正确认识其自身特点。一篇好的政治小论文一定要突出政治小论文的四个特点:

第一,突出“政治”的学科特点,使用政治术语,必须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的观点和语言进行写作,而不是其他模棱两可或过分华丽的文学语言。

第二,突出“小”的特点,写作时要精选证据,简练语言,从字数篇幅到内容都做到“小”,400~500字为宜。

第三,突出“论”的特点,文章要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说服力强,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且三者之间要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

第四,突出“文”的特点。“文”是小论文区别于一般的分析说明题、辨析题的特点。写小论文除了要体现深刻的政治道理外,还要求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情真意切、富有哲理充分体现政治小论文的“文”的特点。

二、要让学生认识写作政治小论文的目的

全文阅读

政治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征与价值

摘 要:政治文化是研究有关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的当代政治科学理论,政治文化的教育也是各国普遍存在的教育过程。从政治文化理论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客体进行政治文化熏陶的教育模式。因此运用政治文化理论的相关内容,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和新价值,必将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创新。

关键词: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模式,在某些方面又具有世界的普遍存在和意义,对于它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政治学学科的政治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共通之处。因此,运用政治文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方式进行理论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也有益于政治文化教育价值的探讨。

一、政治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文化理论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当代政治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美国学者卡博雷尔·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也就是政治制度的内化,它包括三方面的要素:认知、情感、评价。国内政治文化理论界依据国外学者的定义,一般将政治文化含义拓展为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尽管各学派对政治文化概念和理论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认为它主要研究客体对主体的政治心理态度。

政治文化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评价的形成背景和基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之具有三方面相似的因素。

第一,有意识的政治教育行为。从政治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它是社会成员在前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特定政治环境双重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继承性和可塑性。阿尔蒙德认为,家庭与学校在政治态度方面对客体进行了有意识的教育。这种有意识的教育在我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政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有意识教育的特点,“都是传播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让受教育对象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信念”。

第二,以维护政治基本态度为共同目标。政治文化理论认为:“政治文化寻求合法性基础,以及维持一个政治体系的基本态度。”因此群体或个人的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备相应的稳定性,政治文化的这一特性对政治的稳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公民接受主流的意识形态,形成符合社会主流道德标准和政治行为规范,其政治教化目标尤为明显。因此,不论是西方的政治文化教育还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政治的基本态度,进而促进政治稳定发展。

全文阅读

以实践为载体,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 要 实践教学是赋予思政理论教学生命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只有经过统筹、协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实效。统筹应做到以下方面: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体现实践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性;在专业实习实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体现思政课的实践性。

关键词 思政理论课 实践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较狭隘,仅仅局限于思政理论课本身的实践教学,或者是暑期社会实践,只是将它定位于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一些能力。没有把它上升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训练、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弘扬这一层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分属不同育人部门,各自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存在力量分散,效果打折的缺点,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基本类似,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另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期存在师资队伍单一、力量分散缺陷。许多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尝试,虽然实践教学的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各种形式之间没有相应的内在联系,目标并不特别明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欠佳。

只有经过“统筹”、“协同”才能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要做到“统筹”、“协同”,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上的拓展。

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不仅仅指社会上开展的实践活动,也包括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包括思政理论课自身的实践教学,包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还应包括相关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以及大学中的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等。高校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仅仅是要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实现知行统一。它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注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

全文阅读

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摘 要:校园流行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泛传播和渗透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校园流行文化及其特征、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从而得出了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校园流行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影响 启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学生群体以其感受的敏锐、思想的先锋、接受的迅捷、行为的前卫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渗透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利用借鉴校园流行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1]

一、校园流行文化及其特征

校园流行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得到同辈群体认可的,包括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等。主要包括流行产业、流行新品以及流行话语。它的特征主要有:

1.多元化。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多元化和多种标准,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

2.世俗化。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是其娱乐性和对现实社会的调侃,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从而摄取商业利益,其传播的所谓流行文化往往是以迎合大众的感官愉悦程度为检验标准的,这样势必导致世俗、庸俗文化产品的产生与流行。

3.虚幻化。在目前快节奏、就业难、压力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大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极易产生浮躁的心态。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容易导致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精神需要。

全文阅读

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挑战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同时,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也具有创造性,将两者进行创新性缝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在大众文化视域下,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全文阅读

浅探行政生态学概念的界定与起源

摘 要 行政生态学是行政学与生态学结合,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的一门学科。我们在运用行政生态理论分析研究各种问题的同时,其概念的界定与起源也值得探讨。

关键词 生态学 比较行政学 行政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D6091 文献标识码:A

一、行政生态学概念的界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衍、进化等都与其所在的空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适应环境最终与周围环境达到相互平衡的过程。行政学也称为公共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是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体系。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自身事务的管理活动。

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是最早提出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公共行政的学者,他提出“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运行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而我们对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行政系统本身,应该跳出来研究行政系统之外的社会环境。”里格斯发展了高斯的理论,将行政生态学定义为: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科学。

国内行政生态学研究的代表人物王沪宁将行政生态学定义为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圈的相关系,即通过生态系统的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唐兴霖指出行政生态学是生态学与行政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边缘学科,它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行政的结果,也就是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基本理论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模拟生态系统的社会行政系统。

纵观各个学者对行政生态学的定义可以得出,行政生态的含义包括以下要点:(1)行政生态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一种状态或情景;(2)行政生态构成成分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3)行政生态因素是行政系统和与之相关的自然和人类文化环境的组合。

全文阅读

中国行政程序法立法展望(上)

关键词: 行政程序/立法目的/内容选择/立法架构/立法路径

内容提要: 行政程序法是现代国家规范行政权力的基本法,它的制定对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有着深远影响。当前,、议会制和合作体系而实现未被代表的群体的政治整合。共识民主可以培育责任、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促进公共投资。在通过更加平衡和有效的特定方式来处理经济全球化给国家所带来的压力方面,共识民主被认为比多数主义民主具有更强的能力。参见[美]马库斯.克里帕茨:《全球经济与地方政治:李普哈特的共识民主和包容政治》,付平编译,载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7] 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8] 转引自前引4,第92页。

[9] 前引7,第274页。

[10] 参见翁岳生:《行政程序法发展之展望》,载《海峡两岸首届行政法学术研讨会——行政程序法论文集》,1998年5月编,第9页。

[11] [日]杉村章三郎:《行政法的法典化》,杨文忠译,载《外国法学译丛》1987年第4期,第79页。

[12] 翁岳生:《论西德1963年行政程序法草案》,载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1990年版,第186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