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作指引对议写作要求理解误区

写作议论文,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诸如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等等。这些要求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曾几次予以介绍,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否则,就会走向极端,陷入理解误区,犯教条主义错误。

笔者认为,对议论文写作要求理解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个:一、“观点正确”排斥“言之成理”。

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求观点正确。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列主义科学真理。如果一篇议论文,观点有严重错误,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无价值可言了。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条:观点有严重错误的,只能属五等文。这一严格规定,旨在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

强调观点正确的重要,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陷入这样的理解误区:对某一问题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其中一个正确,另一个必定是错误的。其实不然。比如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给学生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出一个观点,写一篇议论文或发言稿。对于这两个观点,我们能否说,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必是错误的?不能。前者侧重讲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后者侧重强调人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两个观点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这类作文,不管学生写哪一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就行了。类似这样的观点还有:开卷有益/开卷并非都有益;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

由此看来,我们通常强调的言之成理与观点正确的要求并不矛盾。二、“观点鲜明”不允许全面辩证地论述问题。

议论文的观点不仅要正确,还要鲜明。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敌。初学写议论文的学生,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先论证一番自己的观点,后又用“但是”一转,作出相反的议论,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读者看了不知所云。

但是,我们强调观点鲜明,并不是说,通篇只能说支持论点的话,不能越雷池一步。有时为了论述的全面辩证,就需要从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方面去阐述。例如,一位学生在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时,有这样一段论述:

“我们承认,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肮脏的环境是只大染缸,会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孟母择邻,就是因为她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报上不时登载,有些国家干部,本来很廉洁,后来在改革大潮中,受到社会上坏风气的影响,由受贿到索贿,最后锒铛入狱。这可算是‘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了。但是,因此断言‘近墨者黑’就绝对化了。这些‘近墨者’变‘黑’,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意志薄弱;对于意志坚定、品质高尚的人来说,再‘近墨’,也‘黑’不了。”

全文阅读

叙出简洁,议出精彩

议论文写作是“摆事实,讲道理”,叙例正是摆事实,虽不排除生动形象,但更要求简练概括。所以写作议论文时,应注意叙例之法。现在不少议论文存在“以叙代议”、“以议代叙”、叙例无侧重点等叙例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叙例训练,可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高中生议论文叙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叙例拖沓,以叙代议。

2.叙述过于笼统,要点交代不清,“贴标签”,以议代叙。

3.叙例的角度不够明确,无侧重点。

4.叙例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感。

高中生叙例方面存在问题,其根源是:文体意识不清,造成对记叙文和议论文中的叙述辨识不明,不懂得议论文中叙写论据要高度浓缩,紧扣论点,叙为议驭的道理;不懂得议论文的语言要简洁明确,逻辑严密的特点。

针对高中生在议论文叙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全文阅读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考核论文成绩的基本依据之一。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将作详细论述,这里先说说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原则要求。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和观点上都必须注重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注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迈开双脚,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这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人们只有深入到实际中去,同客观事物广泛接触,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从中发现有现实意义而又适合自己研究的新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层出不穷,需要研究的问题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对现实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捕捉那些生动而具有典型性的现实材料,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从中引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毕业论文的价值。当然撰写毕业论文可选择的课题十分广泛,并不只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研究专业基本理论,中西方比较研究等。但无论选择什么研究课题,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历史的研究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对外国的研究中,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为我国的对外政策提供某些依据。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必须认真读书,掌握理论武器。李瑞环同志指出:“强调联系实际,绝不意味着否定读书的重要,恰恰相反,更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做到真正读懂弄通。否则,没有掌握理论,怎么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求是》杂志1989年第24期)认真读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好专业课,具备专业基础知识。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相应水平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一定深度的学术问题;同时,也只有具备了某一特定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某学科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讨论学术问题之前,必须“先有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否则,“没有凭借作为讨论出发的根据,于是他们只能徘徊于模糊空疏以及毫无意义的情况中”。(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二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成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虽然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答案,但它对我们如何正确地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

(一)立论要科学

毕业论文的科学性是指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是从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出来,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科学研究作用就在于揭示规律,探索真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拓前进的道路。判断一篇论文有无价值或价值之大小,首先是看文章观点和内容的科学性如何。

全文阅读

学生有成就感,教师才有存在感

摘 要: 高二阶段的议论文教学往往会遭遇事倍功半的尴尬。究其原因是课堂缺少活力,学生在理性思维形成阶段面对枯燥的课堂缺少兴趣和主动性,影响到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时事周评”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的“时评”文,进行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倡导思想、引导写法的教学探索和尝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时事周评” “生活课堂” 议论文 教学方法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是让高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明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怎样审题、立意、提炼论点,怎样选择材料、选用论据,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论证方法这一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通过被肢解的议论文教学过程的培训,无法对议论文形成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多被程式化,丧失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实际运用中收效甚微,这一点从多数高中生高考议论文写作得分可见一斑。

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阶段,要求其在写作中直接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是难度之一;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不会反思生活,无法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提取有思想、有深度的话语,此其二难。议论文写作中有此二难,教师在教学中即使下了诸多功夫,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也将成果寥寥,真可谓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往往论点不明、思路混乱、缺少思辨,确实让人不忍卒读。

笔者从教多年,在议论文教学中尝试过诸多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受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时事演讲”的启发,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兴趣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网络时评,以“时事周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颇有感触,现将此总结梳理,以求教方家。

所谓的“时事周评”是“周记”形式的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周记”以周为周期,以记录所经历、所见闻为主,多培养学生记叙和积累生活素材能力,对思辨性并不做特别强调。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就是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在兴趣激发下的对时事的评述、评论、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全文阅读

普通高校《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刍议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写作》是为中文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其目的是将写作训练与专题课结合。将写作训练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在教学中设计了总论与专题结合的教学框架,强化了总论部分,在教学环节方面则侧重规范、实例与细读。学生在训练中获得的学习能力、专业态度和沟通能力是该课程价值所在。

关键词:论文写作 教学框架 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本科毕业论文正是考查学生这种初步能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写作》是为中文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此时的学生在过去两年的专业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也有了理论的储备,初步具备从事论文写作的条件。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温儒编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该教材是为中文学科本科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编写的,编者强调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结合,即将写作训练与专题课结合,将写作训练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这也决定了本教材的导向,即较少涉及理论而多提供学术性写作的范文,多往研究方法、规范和一般科研写作的路上引导。本教材在导言之后分为八个专题,即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涉及的八个学科领域,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为中文类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教学框架:总论与专题的合理设置

该教材编者原来设想该课程不是由一位教师单独讲授,而是分给各个教研室,由中文各学科老师共同完成,但在我院实际教学中均由一位教师单独讲授。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总论与专题结合的教学框架,加强了总论部分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本课程简介、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选题、如何拟定写作计划、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论文构思与常见问题、修改与定稿、学术规范。详尽的总论之后才开始分专题例文选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该课程的学习与探索中来,在第一堂课时就必须介绍该课程的内容、要求与意义,使学生明白该课程将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首先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学术论文(优秀的论文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文献的要求,对话性,递进感和规范性);学会选题:如判断其是否有学术意义。圈定合适的研究范围;保持客观、公正的研究立场,不人为拔高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则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思想上的发现、逻辑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文字表达等等,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字表达,错别字、病句、空话连篇、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文风都是不提倡的。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与要求:如开列核心期刊目录,使学生有途径阅读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寻找规范的文本阅读,阅读并伴随思考: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对我有何启发?在研究方法、观点梳理、语言表达、资料搜集方面有何可学之处?要求学生从本课程开始具备选题意识,多阅读一些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经典研究成果,并随时记录阅读心得,以便寻找到合适的论题;要求学生学会查找相关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源,如纸质图书的第一手材料、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晟后让学生思考论文写作的意义。相当多同学仅仅将论文写作作为毕业的手段,事实上通过论文写作,学生将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获得一种思维的能力,死记硬背的知识未必伴随终身,而智慧和能力则让人终身受益。

总论部分的重点包括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何选题、如何拟定写作计划、材料搜集与观点设定、论文构思与常见问题、修改与定稿、学术规范等。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模拟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实际运作流程,就各个环节应当注意的问题加以强调,尤其侧重于思路的启发和规范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论文操作的具体模式。

而在分专题例文选读部分,由于本教材每个专题前均有该学科专家所写的导论,每篇范文前均有专家简明扼要的点评,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将导论、点评与具体例文结合。使学生对范文有了多向度的观照视角,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文章得失及文风有了深切的体会。从而在自己写作毕业论文时能找到有针对性的参照物,做到事半功倍。

全文阅读

抓住特点因“裁”施教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学生从小学至高中,所读过的教科书及其课外读本中的文章不少于上千篇;许多的语文教师也不厌其烦,几乎教本的每篇课文都从头到尾讲过,生怕挂万漏一,即使是课外读本也不辞辛苦地将字词及文后的练习题都逐一点到。如此努力为何得到的却是这样事倍功半的效果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经验总结出教给学生抓住文章的特点,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其阅读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一、记叙文阅读,主要要求学生做到“五抓”

即抓文章所叙的事情、一条线索、一个主题、五种表达方式、六个要素。记叙文主要分为写人和记事两大类,但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总离不开人和事,离不开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因而学生读到记叙文,首先看一看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写人的就要看写了几件事,是按什么线索来组织的,赞扬了人的什么品质;如果是记事文章,就要找出事情的“六要素”,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还要再看一看都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如《我的老师》一课,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按照写人的记叙文学习方法,找出了“假装发怒、排除纠纷和梦里寻师”等七件事,并且是按照“回忆、依恋、思念”这样的情感线索来安排事情的顺序的。表现了蔡老师温柔和蔼、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在叙事中作者还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从中流露出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二、说明文阅读,主要要求学生做到“四抓”

即抓一个事物的特点、两种说明对象、三个说明顺序、九种说明方法。一个事物的特点,是指说明文所要说明的事物特点;两种说明对象,是指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三个说明顺序,是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九种说明方法,是指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注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如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学生据上述方法,首先理清了这一课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所以这一篇说明文属于实物说明文,那么这篇文章想要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实物的什么特点呢?从阅读中又弄明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就是“巍峨、雄伟、庄严”。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说清楚,作者按照“由外到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以及十幅大浮雕的时空顺序”来有序地说明,为了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生在对说明方法的探究之中,一种庄严、肃穆之情油然而生,“巍峨、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深深地矗立在学生的心中。

三、议论文阅读,主要要求学生做到“三抓”

全文阅读

军事理论课的远程网络课件建设

一、构建军事理论课远程网络课件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具有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人们更热切地希望和要求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围墙式的大学教育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远程网络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时空局限性,是对旧式教育的一场革命,人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INTEL网注册,就可接受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这大大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受教育的人数,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效益。因此,快速度、高质量建设远程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军事理论课是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属公共课范畴,因此,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师资力量,扩展教育途径,革新教学方法,加快建设军事理论课远程网络课件势在必行。

其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全国各高校招生数大幅增加,这不仅给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带来量的增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改进军事理论教学的方法手段就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网络教学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一方面使声音、图像、视频同时运用,充分激活人们的视觉、听觉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人们的感知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校园里有相对雄厚的硬件基础,如果再加上丰富的网络课件资源,这就为学生随时学习或查阅资料,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提供极大的便利。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网络大学已相当普及,教学课件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我国也有数所大学开办了网上远程教学,课程内容涉及多个领域。

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网络是硬件条件,课程内容资源是核心,这些年网络发展的速度以及质量,已经为网络远程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军事理论课的网络课件建设才刚刚起步。从目前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来看,大多数同行还停留在正在准备将课本知识转换成多媒体课件阶段,也就是单纯地将课堂讲授转化为计算机上的人机对话,其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单调,没有注重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一般说来,网络远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由于接受网络课程教育的学生只要有一台达到规定要求的连网计算机,通过一定程序就能够获得任何网络信息,所以在理论上说,可以接受网络课程教育的学生面非常大,普及面非常广;第二,教育对象具有离散性。学生不与教师见面,师生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情感交流,较难实现因材施教,也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第三,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素质较高,理解问题容易;有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对同样问题的理解比较困难。军事理论课具有的广泛性、实践性、变化发展性等特点,要求其远程网络课件一方面要容易理解,便于自学,另一方面,要求内容贴近时展,吻合时代脉搏,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此外,网络课程的教学还应包括学习、讨论、作业、辅导、答疑、测试等环节和试题库,以弥补远程网络教学离散性、差异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构建军事理论课远程网络课件的目标及教学内容设想

军事理论课远程网络课件的建设目标由远程网络教育的目的所决定,并由教学内容来体现,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目的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遵循的总的方向。处于理想阶段目标则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计划、设想,是对所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和阶段性要求,目的依靠一个个目标的完成来实现。军事理论课远程网络教育的目的是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远程通信能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的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切军事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这个目的,军事理论课远程网络课件的建设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文本、声音、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述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力求整个课件动静相宜,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学效果,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促进学生手、耳、视、读并举,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爱军情感,帮助大学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的国防观念,是一个较为完善的远程国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适用于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本专科生,并以军事理论课网络远程教学光盘为其载体。其教学内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具体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等。教学形式包括网上讲授、辅导、讨论、练习、答疑,测试等多个环节。

三、构建军事理论课远程网络课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设计

为实现上述目标,军事理论课网络课件制作应分为两大部分:前台使用者界面和后台服务系统。前台界面指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登录,浏览、操作的界面。界面要求操作灵活、方便,按不同的登录人员,兼顾不同的浏览器,动态生成不同的界面。实现这些界面的技术丰富多样,软件工具也很完备。拟采用ASP技术,以实现动态响应,满足网络课程声光等动化要求。

全文阅读

毕业写作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考核论文成绩的基本依据之一。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将作详细论述,这里先说说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原则要求。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和观点上都必须注重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注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迈开双脚,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这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人们只有深入到实际中去,同客观事物广泛接触,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从中发现有现实意义而又适合自己研究的新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层出不穷,需要研究的问题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对现实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捕捉那些生动而具有典型性的现实材料,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从中引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毕业论文的价值。当然撰写毕业论文可选择的课题十分广泛,并不只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研究专业基本理论,中西方比较研究等。但无论选择什么研究课题,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历史的研究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对外国的研究中,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为我国的对外政策提供某些依据。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必须认真读书,掌握理论武器。李瑞环同志指出:“强调联系实际,绝不意味着否定读书的重要,恰恰相反,更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做到真正读懂弄通。否则,没有掌握理论,怎么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求是》杂志*年第24期)认真读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好专业课,具备专业基础知识。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相应水平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一定深度的学术问题;同时,也只有具备了某一特定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某学科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讨论学术问题之前,必须“先有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否则,“没有凭借作为讨论出发的根据,于是他们只能徘徊于模糊空疏以及毫无意义的情况中”。(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二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成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虽然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答案,但它对我们如何正确地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

(一)立论要科学

毕业论文的科学性是指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是从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出来,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科学研究作用就在于揭示规律,探索真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拓前进的道路。判断一篇论文有无价值或价值之大小,首先是看文章观点和内容的科学性如何。

全文阅读

教育生活:教科研论文选题的应然观照

随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撰写教科研论文既是教师教育思想的一种具体展示,也是教育工作必要的理论写实,更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选题有两种明显的取向,即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关照或是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演绎,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则偏重于前者,选取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对自身的教育实践不断反思而形成的作品则是其论文写作的主流选项。

所谓教育生活是指教师基于自身专业发展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教师个体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自身价值实现的个性经验以及教师对自身成长方式的生命体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习活动和教育研究,教育生活是其个性化专业成长的教育烙印,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石。

一、教师论文写作对教育生活理解存在的问题

论文写作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现实中有不少教师觉得教育生活中没什么东西好写,受困于“怎么写”、“写什么”,这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存在偏差、不知道如何选题的问题。

1.在认知层面上,形成“教育生活=教育活动”的误解。不少的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误认为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教育生活,这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上,缺乏对教育生活的深刻理解;注重操作层面的方法,忽视了教育生活的内涵。首先,教育活动仅是教育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通过大量的教育活动呈现自己的教育诉求,上课、教育学生、参与管理等等是教师论文写作中采用的大量素材和生动的教育资源,这些是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有利于教师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对教育活动的驾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但这些都是实践层面的素材,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这些素材不能简单呈现,要深刻挖掘其所赋予的教育意义。其次,教育生活是一种基于又高于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凝炼。教育活动是教育生活的实践,不少教师在选题时出现只有表象无内核的倾向,这些文章借用几个时髦的名词术语来串联一些并不新鲜的观点,貌似有理论深度,实则牵强附会。[1]使得文章的立意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活动内涵的挖掘过于浅显,缺乏应有的教育提炼,形成简单的活动流程式的记叙,对活动的价值、内涵、特质不进行深层次的探析,使得文章出现流水账式的记叙。第三,对教育活动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表面。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关节点,实际上就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突破点[2]。教育生活中有很多的教育事件会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但仔细研究过后就会发现其并不是本质性问题。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进行选题,也只是解决一些局部的问题,形不成系统的教育观点,而不能解决全局问题,对教育生活的指导价值会被弱化。

2.在例证策略上,形成“观点+例子”的误证。有的教师对教育生活的理解既呈现自己的教育观点,又有鲜活的教育案例,形成了观点+例子的文本结构:引出一些观点(有的甚至是盲目引用或自以为是),然后找几个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事例加以佐证,通篇用3-5个同样的格式串成一篇论文,形成八股式的文本结构,利用自认为很经典的例子以证明陈述的观点,选题出现了以点带面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首先,例证缺乏代表性。教育世界是复杂的,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写作过程中常呈现单一直线型思维解读案例,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例子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与教育观点的匹配性不高,逻辑关系不强,表达不凝炼,缺乏说服力。其次,例证过于强调主观性。有的老师通篇文章都充满了“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等主观性很强的字眼,但这些主观化表述的背后往往都是对别人观点和主张的大量重复,或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个体狭隘经验甚至主观偏好,无根据地“纵论天下”。对“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不对?”却说不清,说不明白。第三,例证缺乏科学性。不少老师一直用“存在就是合理”的思维进行例证,呈现自己的教育主张,列举的例子往往本身就有争议性,缺乏普适性,例证无论有多少, 只要不能穷尽,只要还有反例的存在, 这种例证单向论证方式就是不全面的论证,是不科学的归纳思维。

3.在文本结构上,形成“别出心裁”的误区。教师的教育生活是丰富的,有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为了凸显自己教育思考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总是挖空心思,寻求生活元素,导致教育论文“剑走偏锋”的倾向。首先,偏激的教育生活片段是教师论文中常有的选择。不少的教师为了使得自己的文章写出新意、写出个性,总是选择教育生活中的极端现象进行阐释,使得文章有一定的震撼和视角冲击力。实际上,往往会事与愿违,缺乏应有的教育信度,缺乏教育研究的普遍性。其次,出现“灯下黑”的现象。科研论文中观点与思想的阐发主要来源于丰富的实例,但不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教育观照“照人不照己”,不少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活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教育实证,使得不少的论文要么是他人的案例堆积,要么就是胡编乱造的故事无序呈现,对教育生活缺乏应有导向,缺少教育意义。第三,研究不深入,仅停留于经验总结。由于中小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多停留在自己的认识水平上,只谈体会,不能触及规律,缺乏理论依据。不少论文不过是阐述了一些人们已知的或熟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管理方法等程序和规则层面的东西,并未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纯粹是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停留在对教育现象描述、教学工作体会的感性层面上,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全文阅读

我与恩师刘守华先生

如果你是一个十分钟情于学术的人,我想你至少有一个领你走进学术殿堂的启蒙老师;如果你是一个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我想你至少有一位让你在学术上受益终身的导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导师是你一生的荣幸,因为导师学术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可能决定你学术成就的大小,导师个人品格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可能影响你人格品位的优劣。

我是一个极为幸运的人,在我的一生中,有众位引领我走进学术殿堂的启蒙老师,有一批教我学问和为人受益终身的导师。在这众多的老师中,最让我感激的是恩师刘守华先生,他是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成就奖获得者。我作为刘先生研究生的开门弟子,无论在为学还是在为人方面,刘先生的引领和教导对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给我的帮助甚大,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

一.对学术踏实严谨,勇于创新

刘先生时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说话要真实。在学术上一定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搞科研一定要踏实,切忌浮躁与功利心太重。严谨的学术作风,较高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是做好学问的重要基础。刘先生是一个为人极为诚实、做事极为严谨的人。在教学上,他认真对待每一门课,认真备课,仔细讲解,采取专题式讲授与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难以下结论的问题,让大家进行充分的讨论,将问题辩清,辩明。在学习上,他提倡问题式、研究性的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迷信权威,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我们民间文学教研室经常举行学术研讨会,在每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刘先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大家讨论,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启发性的教学使学生受益匪浅。

刘先生虽然为人很低调、生活很简朴、思想很传统,但做学问却是一个接受新的学术思想很快、极富创新的人。他反复强调:“做学问应该高瞻远瞩,把视野放宽些,多学习吸收新的东西,在多个学科之间寻求创新的灵感。”他虽然强调学生应以学习为本,多读书,但从不主张死读书,读死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刘先生就率先在国内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民间文学,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芬兰历史地理学派分析民间故事流传路径和原型的方法,用俄罗斯普罗普结构主义理论分析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及其规律,用弗洛伊德、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研究民间文学中的潜意识、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那时他还邀请美籍华人、国际著名的民间文艺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作者丁乃通先生,俄罗斯最著名的汉学家李福清院士,时任美国民俗学会会长邓迪斯教授、以及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教授饭仓照平先生等一批国际著名学者来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和作学术报告。这些大大开阔了我们学生的学术视野,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受其影响,我当时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丁乃通先生的《民间文学民间办――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云中落绣鞋――中国及其邻国的AT301型故事群在世界》《高僧与蛇女――东西方“白蛇传”型故事比较研究》等论文,后来结集出版了丁乃通的翻译著作《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我还学习借鉴国外比较研究方法,在《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挪亚方舟”与“努哈方舟”――〈圣经〉与〈古兰经〉中洪水神话比较研究》《一个机智人物故事的原型与流传――AT1635A型故事的中国原型探寻》等系列论文。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研究能力,刘先生除了要求我们在各自的研究课题中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发挥各自的才能外,还鼓励我们参加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学生中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在研究生期间,我就参加了刘先生的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在刘先生的指导下,我学习到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懂得了学术创新的道理,为后来自己申报和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奠定了基础。至今我已经申报和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和重点项目10多项,获得10多项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这都得益于先生当年给我的学术指导和研究历练。

二.对事业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刘先生常常教导我们: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与做学问同样重要。先生从教从研60多年所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精心培养和严格要求,以及尊敬先师、尊重同行,对事业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等高尚品格和学术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们常常会对他那种淡泊名利、视学问为生命、毕生追求“真善美”的风范“高山仰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