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现状

摘要:如何使不同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成为可能,消除当代人所面临的交往困境,是当代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整理目前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1)现有的人际交往研究缺乏科学性的时代性的针对性的理论支撑,有必要构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2)对于新经济时代条件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的新状况研究较少,有必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将其充实,以便更好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工作。(3)编制一套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是迫不及待的。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研究现状

世界科技革命以来,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管理体制、培养模式,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群体演化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代人类的人际交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未来社会重要力量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在生理、心理上不断走向成熟,而且各种思想观念正处于发展和形成的阶段,如何使不同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成为可能,消除当代人所面临的交往困境,是当代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际交往及其形成的人际关系,自古以来就被国人所重视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专门著作20部左右,其中包括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大学生心理交往理论与方法等。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能搜索到的文献资料至今也有1000篇左右,从早期的1993年以前的11篇左右数量也一直在大幅度的递增,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不仅从数量上大变化,在研究的深度也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大学生人际行为特点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更趋于时代化,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其它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对人际交往的研究也慢慢的加入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因素,在此基础上,现阶段的研究也更加注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应用研究。我国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相关理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途径,而每个领域都还需要进行更加精细的界定和研究。(1)人际交往理论:主要集中于人际交往的含义上,而非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义。有些研究通过人际交往的定义,简单地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定义进行延伸,如赵倩将大学生人际交往定义为大学生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和情感的活动。(2)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虽然各位学者对于交往动机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实质内容却大同小异,也主要是借鉴国外人际交往动机理论,并未有成形的我国针对特定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动机理论,只有较少的说明,如高湘萍、崔丽莹明确指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机在当代主要表现为:找朋友、觅知音、宣泄情绪、倾吐心事、获得安全、摆脱孤独。(3)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研究数量居多,而且比较比较深入,却出现不同的观点,同时缺乏身处大学生青春期与异往特点、宿舍交往、大学生殊群体等的针对性研究。如佟西原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迫切性、自主性、平等性、情感性和时代性。同时大多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带有理想化的浪漫的色彩,加之他们之间无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因而交往动机单纯,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另外,大学生比较重视横向交往(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忽视纵向交往(与老师、家长等长辈的交往)。黄希庭概括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象是以系级为主要线索;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此外,人学生的人际交往愿望迫切、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到政治、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同时大学生的交往存在明显的交互现象,彼此真心接纳、互相认可和支持的学生,关系就密切,反之亦然。(4)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国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在数据上是具有相似性的,都体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并不理想,却并没有有效地研究与分析人际交往不良状况的体现维度。张明霞对唐山师范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唐山学院、河北理工大学四所大学924名大学生交往技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交往技巧不熟练、交往能力差和交往技巧缺乏当等多种原因,63%的同学感到“不愿交往”、“知己难寻”,25%的同学感到“有知己”。(4)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如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人际认知中的偏差、时空接近因素、相似或互补因素、人格与能力因索、异性相吸因素。如柳建营、刘晓明研究认为影响人学生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涉及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心理因素又包括了认知、情绪和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发现:(1)现有的人际交往研究缺乏科学性的时代性的针对性的理论支撑,有必要构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2)对于新经济时代条件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的新状况研究较少,有必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将其充实,以便更好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工作。(3)编制一套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是迫不及待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国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构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体系,了解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协调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3):71-79

2 李晓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1-105

全文阅读

青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研究

[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代的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更加丰富,所处的社会关系也更加复杂,在人际交往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本文试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一些改善人际交往的对策建议,供大学生参考,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6 — 02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以交换彼此思想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而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连结关系,如血缘关系、战友关系、雇佣关系、医患关系等;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必然要面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面对求职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觉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肩负社会历史使命,更要重视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心态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如:自信乐观、宽容大度、诚信友爱等高尚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人际交往本身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还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是符号语言交流方式还是肢体语言交流方式,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使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获取间接性、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开拓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对方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其次,人际交往不仅对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增强群体凝聚力,集全社会合力共创和谐社会。

全文阅读

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研究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对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文献研究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研究 大学生“御宅族”的人际交往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不良的人际环境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大障碍 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的理论探源及对策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 高校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 大学新生宿舍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EB/OL].2015-07-22.

[3]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111-113.

[4]赵铮,张玉龙.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悖论影响[J].现代商业,2016(1):174.

[5]崔治,葛友A,卢倩.大学新生特点浅析[J].才智,2013(11):174-175.

[6]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J].学术论坛,2011(3):201-204.

全文阅读

浅析建构主义翻译学中的交往观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学;交往观;实践哲学;交往理性;共识性真理;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论基拙有实践哲学、交往理性、共识性真理观、言语行为理论等等,但是交往观是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的。探讨了交往观是如何体现、贯穿、连接各个理论基础的,并坚持以语言为本体,最终实现正确、合理的理想的交际。

我国的翻译研究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到%年代后期,经历了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学阶段、解构主义阶段,而这几个理论都有其缺陷与限制,要么是语言决定论的极端,要么有主体意志过分张扬的弊端。在对这些翻译研究范式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建构主义翻译学来解决原有这些理论所存在的问题。

所谓建构主义翻译学,是一种以交往理论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是一种重建性质的研究。它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真理观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所有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和交际理论分不开的,都是在言语行为中来研究,可以说,建构主义翻译学虽然强调翻译研究应该回归到语言研究的间题上来,要以语言为研究主体,但是也是非常强调翻译活动中的交际交往问题的,并且交往观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

从哲学基础上来看,以前的翻译研究如传统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都有着各自的哲学基础。语文学的翻译研究是与古典知识论哲学和直觉主义哲学密不可分的。它的缺陷是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方法论的东西。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研究主要依靠认识论主体哲学。但是它过分压抑了人的主观创造性和能动作用,是静止和封闭的。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哲学基础是哲学解释学,而哲学解释学的语言观是一种元语言学的语言观,只是对语言自身的反思,而不指向现实世界。这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忽略了对语言的研究,而主要关注翻译活动中其他次要因素。比如西方有些学派提出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建构主义的翻译研究指出:就翻译研究而言,对语言之外的各种要素的关注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要想建立起翻译学的知识体系,语言要素仍是最主要的要素,离开对它的研究将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以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的。建构主义的翻译研究在哲学基础上是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这种实践诠释学是一种本体论的真正回归,是回到人的社会实践。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交往实践,而交往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实践活动,所以翻译研究的哲学基础只能是实践哲学。人的生存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生产实践,一是交往实践。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中,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它主要是一种理解与解释的活动。哲学的实践转向帮我们走出了原文与译文文本的对立关系,走出了观念文本,从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观察翻译活动,把它看成是人类交往实践的重要形式,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是一种文化间的互动性活动。交往是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只有这样来认识翻译,才能寻找不同文化间交往的普遍性规律和合理的交往模式。

交往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所以翻译也不能偏离对语言本体的研究,要把关注点放在实际中使用的语言,即言语问题上,要以对话式的日常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言语行为的内在规律,使语言成为沟通观念性文本和现实文本之间的桥梁。建构主义从原来其他翻译研究范式的语义—句法翻译模式变成语义—语用模式。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语境问题。它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实践中要遵循两种规则或者规范,一种是构成性规则,让人们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另一种是协调性规则,这才能使人们说出得体的言语。前者是人的语言能力问题,后者是人的交往能力问题。这些协调性原则是根据语言规律和社会行为规范构建的。享有同一文化并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为达到互相理解,顺利进行交际的目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这些原则。自觉得遵守原则者,指受过交际和语言的专门训练,懂得恰当进行交际并自如得使用语言的人;不自觉地遵守原则者,指未受过交际和语言的专门训练,但在统一社会及语言环境中生活的人。他们在同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交际和使用语言的规则便自然成为其交际的原则了。翻译是一门交际艺术。既然在社会语境中,人们说话是一种交际的过程,在翻译时我们也要注意把这种交际的信息表达出来。翻译过程其实涉及到两个阶段:一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阅读,理解全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原文;二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进行翻译表达和读者阅读与接受译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译文。如果说达不到译者与原文作者的同一,达不到译者与读者的同一,读者就会难于理解或接受原文,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比如(红楼梦》英译本里有一处用语不得体的问题。在“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场面中,贾母所行令中的一句“这鬼抱住钟馗腿”译作“坊his leg the ghost -catcher he’s caught",将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译作“a big fire bums the hairy caterpillar"。贾母身处贾府多年,大小场面都经历过,文化虽然不高,谈吐却句句文雅,而译文却将“钟馗”译作俗语“ghost一catcher",显得贾母无知且浅薄。而刘姥姥是个粗俗朴实的农村老妇,没有文化,没见过大场面,却能说出“caterpillar”这个拉丁学名来,让人觉得困惑了。这就让人物角色说出了不得体的语言,没有实现原文要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是一种理性的重建,完全不同于语文学的直觉主义的非理性基础,结构主义的目的一工具理性基础,解构主义的怀疑主义反理性基础。这三种理性基础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在翻译活动中显现了不同的矛盾。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与交往活动,是属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精神交往形式,应该遵循社会规则和规范,遵循理性原则。那么在交往活动中的理性原则自然就应该是交往理性了。建构主义的翻译学理性基础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他认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理性,又称实践理性,核心内容是承认和尊重一定的规范标准。同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一样,同样要求在人际交往中的言语者使用最得体,恰当的语言,要遵循语言规则之外的协调性规则。我们在翻译中就要注意不但要译出正确的句子,还要译出得体的句子。例如“we know what you have done"这句话,如果是警察审问疑犯,可译为“你干过些什么,我们是很清楚的。”但在实际情况中,曾对已退休的澳大利亚工党议员说的这句话,却被翻译成“你做过些什么,我们是知道的。”这样翻译就完全忽视了语境,违反了协调性规则,甚至会引起误会。鉴于目前翻译领域中存在的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即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中间的不平等,一种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这种交往理性有助于建立平等互重的翻译模式。

不同的翻译研究范式起真理观是不同的:语文学是以心灵真理观为基础;结构主义范式是以符合论真理观为指导;解构主义范式以本体论真理观为依据;建构主义的翻译学研究是以共识性真理观为指导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就是以共识性真理观为真理基础的。共识性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与主客间性的统一。在主体间的交往中,人们不仅要尊重语言的规律性,更要承认和服从社会所认可的规则。在真理观理论中,同样强调语言的协调性规则。人们在交往中不是以陈述是否与事件相符为真假的判断依据,而是参与者对沟通事件背后的理据有共同的理解并且接受其有效性。哈贝马斯的共识性真理观要求在共同体内如果要达到共识,就要有交往,交流,争辩与商讨,要靠一贯理想的语境,这种语境要求所有参与者既有语言能力又有交往能力,彼此遵循语言使用中的协调性规则才能使交往各方达成共识。看这样一个例子:

全文阅读

《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

[摘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对古代行为规范的经典著作《弟子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弟子规》对当代人际交往行为规范的完善有重要启示;开展进一步现代人际交往法则的探索研究,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全文阅读

民族高等院校民族文化认同与人际关系的辩证探究

1 概念界定和人际关系基本理论

1.1 概念界定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在编织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认同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它既是走进别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又是与人和谐融通的纽带。可是,民族文化的高认同又会导致文化壁垒的出现,这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

1.2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西方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①一是人际交往理论;二是人际特质理论;三是人际激励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主要包括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论、T组理论等。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往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语言中所含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都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载体。这一理论关乎族群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因素错综复杂,但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文化背景因素和社会背景因素无疑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抑或是一种文明的形成。而文化群体一旦形成了就又通过族群的认同去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辩证联系。

2 人际关系建构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溯源

全文阅读

谈哈贝马斯行为主义理论与跨文化交际

【摘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哈贝马斯行为主义理论中交往真实性、真诚性、正当性三原则,对多元文化的交往以及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开展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跨文化交际

随着远程交通工具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元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也就成为学术界越来越受到瞩目的焦点之一。而无论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重视,但是跨文化交际本身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领域,比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可谓千头万绪,而以上这些学科,自身的研究范式、思想路线、思维方法又不尽相同,所以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成为学术界日益关心的问题。本文从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实证出发,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验证交往行为主义的三原则对于跨文化交际教育的规范构建的有效性。

一、跨文化交际教育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文化之间的,自然也就带来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了应对新时期新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跨文化交际教育载体的变化。传统的跨文化交际往往指的是国家之间,个体之间的互动活动,但现如今的多元主体,还包括了企业、社团、网络等等。多元的主体给跨文化交际及相关教育带来了新的形态。首先,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之一,从表象上来说,跨文化公司内部所使用的工作语言、相关条例以及企业文化都深刻影响了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育;从深层内容来说,跨国公司本身就冲击着不同文化背景多元文明的世界观,改变的还不仅仅只限于教育本身。从实证出发,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又或肯德基或麦当劳,多元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企业文化本地化的发展都成为这些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营造和教育的一部分。其次,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也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比如说遍布全球的几百所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使以“和”为思想内涵之一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成为促进各多元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的重要思想指导。同时,像汉语桥这样的中文大赛,在扮演文化交流重要平台的角色的同时,沟通了中国和世界,尤其是和其他国家年轻人之间的文化认知。第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是使教育的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实证上来说,网络教育,在线教学的兴起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高效交流,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达成。比如一对一外教口语在线平台,无国界交友平台、聊天平台等压缩了真实的空间和时间,使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演变成了体验式的教学。2.跨文化交际教育内容的变化。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点在于解决语言交流的障碍,在语言沟通的前提下对学习者提出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方面知识的要求。如今,浅层次对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等的了解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深入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趋势,而且还要由浅入深,发展到对对方文明价值观的认知。同时,只是学习认同对方的价值观也并不能够完全解决多元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所遇到的矛盾,承认彼此的文化差异,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商谈伦理,是新时期跨文化交际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

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主义理论与跨文化交际教育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之间的交往顺利展开提出了三项重要原则,分别是真实性原则、真诚性原则和正当性原则。交往的理论建立于普遍语用学之上,这三项原则也就是实现交往主体之间言语行为“普遍有效性”的重要要求。1.真实性原则与跨文化交际教育。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语言交际必须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商谈,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反思恢复共识,但必须认识到共识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变的。背景的改变会使很多规则成为“先验的”,此时通过商谈来调整规则,于是主体间过程就出现了。哈贝马斯所提到的商谈的背景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说的实体世界,而是生活世界,在这个虚拟的公共意见池里,摆脱了实体的政治机构和经济生活,使多元文化之间的交际不再受到权力机构的逆向导控,可谓正本清源。从实证上来说,比如目前国内所开展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有一些始终受到英语文化一元论的禁锢,有为数不少的国内研究以及相关的教育始终集中在英语文化对其他异文化的影响,其他文化应该如何应对英语文化,其他文化怎样从英语文化当中受益,实现以英语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这就完全离开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平等主体为前提的交往理论,会导致文化霸权的出现。2.真诚性原则与跨文化交际教育。哈贝马斯提出的商谈伦理既不依赖,也不排斥整全性学说。他的商谈伦理规范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相比,侧重于语用学的约束,而摆脱了语义学的约束。从实证角度出发,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规范更侧重于对视角的约束,而并不限制内容。多元主体之间讨论,可以是各种内容,从宗教信条到形而上学都可以引入;但对内容的使用方式却做了严格的限制。所以真诚性原则可以使交往各方畅所欲言,积极努力的实现交往的目的。但真诚性原则对推理路径的限定,又保证了交往各方的对话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比如,英国人喜欢,用谈论天气作为开始谈话的话题,那么在交往过程当中,顺应对方的习惯,使用对方的语言文化代码,就给交往的顺利进行增添了更多的把握。同样,真诚性原则不是单向的,在英国人和中国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他们也应该了解中国式的招呼,比如“您吃了吗?”的真实语用目的,做出正确的回应。当然主体间过程还表现在交往规范不再专指个体,“我”已经成为了“我们”,这恰恰适应了跨文化交际载体的新变化。3.正当性原则与跨文化交际教育。在真实性和真诚性两个原则的指导下,交往双方实现了共识,共识就构成了正当性。而正当性,就是交往规范在公众中形成引导作用的基础。正当性,提供了一系列的理由来支持交往双方的信念。哈贝马斯当初预见性的阐明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时代会到来,指出了民族国家自身二重性的问题。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话语作为人类基本交际能力的理性潜能,并从中构建出良好的主体间性,即所谓的“后形而上学”。在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生活世界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主体无障碍地开展对话,没有压制,强迫或者欺骗,也没有策略行为或目的理性从旁干扰,顺利的交往,取得共识,双方的共识则传递了知识,真理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现实当中,以特朗普等为代表的西方右翼势力思潮的兴起,以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为主导文化,压制其他文化,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有效的沟通自然不可能实现。比如特朗普政府所推出的“禁穆令”,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破坏了多元化的主流价值观。

三、文化间性对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厘定

全文阅读

未来网络语言的丰富性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而且为人类交往开辟了新的空间。网络交际具备全球性、跨文化性、双向互动和平等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虚拟性、语言符号的丰富性等特征。网络交际的普及向传统语言学提出了挑战,推动着现代语言学的嬗变、重构和创新。本文拟从网络交际的历史发展和特点出发探讨网络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一、网络与网络交际概述

国际互联网开创了人类交际史上新的纪元,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1]而卡斯特在则进一步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上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它时空中,新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2]

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帕计算机网建立、尤其是90年代网络的商业化以来,网络就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猛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人际交往日益频繁。

EMAIL,BBS,ICQ,BLOGS,WIKIS,PODCASTS等成为继信件、电话和电传之后新型的交流媒介和工具,使人类的交际手段和交际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当代网络社会,各类企业、政府机构、学校纷纷建立网上平台,网上通讯、网上冲浪、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网上政务等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据InternetWorldStats统计,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世界网络用户上升到1018057389,中国网络用户已达111000000,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网络用户的增长率为393.3%。网络人口的剧增,加快了网络交际的普及。

网络交际,即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往形式。有不少学者如Walther(1992)[3]、Santoro(1995)、Ferris(1997)、December(1997)[4]曾对网络交际下过定义,许多词典和百科全书也都试图加以诠释,至今未能得出统一的界定。但它的技术性、虚拟性和跨时空性特征得到公认。

网络交际的最初形式之一是电子会议。其优点是与会各小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共同参加会议。网络交际模式主要有同步和异步两种类型。同步网络交际是指两个或多个用户通过网络同时进行的交流,如聊天室、视频聊天;而异步网络交际是指非同步的交流,如电子邮件、论坛和博客。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文本的网络交际日益盛行。网络交际的影响超出人们的想象,它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模式甚至思维方式,带动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跨学科发展,撼动了传统语言学的理论根基,也开拓了语言学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全文阅读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早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人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在网络背景下,他们掌握了人际交流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媒介和了新的交往平台,虽然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往的成本,提高了交往的效率。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情感淡漠化、痴迷虚幻情景等不良影响。笔者通过对在网络背景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找到相应的对策,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网络背景

一、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网络影响了大学生交往的主体

网络的虚拟性使其抽去了交往主客体的社会性特征,在此背景下人际交往的主体和客体也具有虚拟性。这势必带来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这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不同,实现了多重自我的存在。

(2)网络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语言范式

网络影响下的人际交往具有随意性,在措辞上人们可以毫无禁忌。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突破了传统的语言范式,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语言范式,在网络背景下产生了大量带有反叛性和新颖性的措辞形式。例如,最为典型的同音借代,稀饭一喜欢,童鞋一同学,筒子一同志等等。

(3)网络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

全文阅读

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构

摘要:网络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建构产生了影响。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进行探究,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圈基本与现实交往圈重合,网络交往对现实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有积极的工具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交往 人际关系

一、导言

网络人际交往描述的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关系。在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交往过程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沟通,而是一种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1]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曼纽尔.卡斯特尔( M. Castells) 认为, 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2]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他们在这种新型的社会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因其自身的特点又不同于现实社会,那么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也可能和现实交往产生差异,本文就是基于这种现实基础,从社会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现实人际关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3]线上共收回78份有效问卷。线下部分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共计发放135份问卷,回收131份问卷。总计有效问卷203份,问卷有效率 97.13% 。

个案部分是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判断抽样,与被访谈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

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与建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