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科生毕业论文体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业难”又折射出毕业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缺失,要做到既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又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就需要围绕“让毕业论文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新思路,以证券特色专业为例对毕业论文体制围绕新目标进行修正,以论文体制的就业导向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高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关键词】就业难 证券特色专业 毕业论文改革
一、“就业难”折射出毕业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缺失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当我们在研究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改革问题时,就想到了要将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改革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联系起来,通过改革毕业论文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就业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文通过对最近几年各省市地区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和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来分析,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创新能力不足。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日新月异,要求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要与时俱进,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目前大学教育相对封闭,使得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同时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对模式化,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性选题,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缺失。
第二,创业素质缺失。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有过打算,但很少付诸实践,目前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创业讲座不被大学生所重视,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政策不被大学毕业生所了解,大学毕业生创业素质的普遍缺失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第三,特色不足。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主要根据自荐书里的信息来判断,而现在毕业生的学习成绩等级不明晰、获奖证书比比皆是、实习论文成绩水分大,使得用人单位很难做出判断。而如果毕业生能用一篇有个人研究特色的毕业论文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特色,就业机会肯定更多。
二、基于创新创业的证券特色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思路
摘要:目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制约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不完善、学生不重视、教师指导不到位、毕业论文过程监管不严等一系列问题。2012年,国家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该项目有效的弥补了独立学院在毕业论文创作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不足,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训练项目;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01-02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理论及技能的一次综合训练和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但是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2012年,国家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1]。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2]因此,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论文管理相结合,对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现状
1.思想认识上。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程、走形式,自己花了这么多钱读完这四年大学,学校从招生就业角度考虑不会在最后的毕业论文上为难自己。
摘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目前普遍面临着一个“两亏”的局面:一方面质量水平严重下滑;另一方面阻碍而不是在促进着毕业生就业。本文从普通高校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出现的下滑现象入手,分析了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改进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提高就业能力的几点新思路。
关键词:管理类;毕业论文;就业能力
一、改进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的意义
1.毕业论文写作是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独自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学以致用。尤其对于管理类专业来说,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突出,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这种实践能力的不足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也成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明显的瓶颈。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一个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增加技能,符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2.毕业论文写作是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培养创新能力和习惯的重要环节。发展知识经济,培养创新人才是保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吸收创新人才是关键。大学生是我国培养的重要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而衡量是否为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习惯。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创作过程,不仅需要创新思维,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有利于培养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习惯。
3.毕业论文写作是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科学精神,可以拓展大学生的求知能力,使其始终保持求知精神和动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这一点也是企业依靠员工维续其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科学精神,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内容中,毕业论文写作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4.毕业论文写作是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积累知识创新成果的良好机遇。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大学生则是这一领域中很容易被忽视的知识创新的动力源。毕业论文的写作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想法,很多思路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毕业生积累创新成果的良好机遇。
二、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摘要: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分析创客文化对创业教育的意义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创客文化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并对创客文化融入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创客文化;创业教育;教W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46
0引言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十指出的“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系列政策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创客文化”对创业教育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6-01
良好的写作能力是衡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是否属于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化写作能力不仅应该成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充分凸显的一个内涵,而且更应该通过具体的课程、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加以实现。
1强化基础写作能力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但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相当数量的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充分的写作训练和文体训练,写作水平低下,不仅措词不当、病句、表意不明、条理不清、逻辑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不会写议论 文。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创新表现方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种现状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大障碍。因此,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 培养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 神。因为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是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都始终强调创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培养 。
强化基础写作能力,首先是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但问题在于,或者是课时有限,或者是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写作知识而不够重视,或者是重理 论而轻实践,以至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结果常常只是学生获得课程成绩,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精讲、少讲写作理论,细讲、多讲写作技巧,尤其是在课内要 多安排写作训练;第三,增加学生在课外的训练量和阅读量,并勤于批阅、检查;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将平时写作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大其 在课程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如将通常的30%改变为40%甚至更多。
2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予以强化。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在开设时间上大多是在第七学 期,以利于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在本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常 常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并不等于毕业论文写作,如果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毕业论文,就会弱化该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 养。所以,不仅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而且要将开设时间提前,这样,既能承接基础写作课程,又能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利于学生完成各种 论文写作,并不断提高水平。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观念转变的重大突破。大学生创业要取得良性发展,需要灵活教育模式,文章分析当前创业教育的问题,试构建链合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整合式高校创业教育CCIR模式。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CCIR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65 -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 年发表的“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建设,对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理论性,也要面临实践性。
一、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立足于经济和教育的渗透结合,通过优化教育资源组合,把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才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校、企业、社区等多种渠道,帮助青少年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开创型个性的未来新兴企业、产业和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教育[2]。
创业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开创性个性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同时还有相关的品质和素养教育,就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其宗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促使其形成创业的初步能力和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3]。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提升自我与社会认知的认知能力阶段;职业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发展的职业能力提升阶段;保障就业信息,提升就业应聘能力的竞聘能力提升阶段;进入职场参加择业就业开始职业人生的应聘就业阶段,即是对应了大学四年学习时间。
摘要:在重新界定创业教育基础概念的基础上,以培养专业型创业人才为核心,着重克服高校创业教育在意识层面和执行层面均存在的多重困境,对比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比较与经验启示,建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文化,实现创业人才的全程化培养。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理念创新;介入视角
作者简介:申天恩(1979-),男,河北藁城人,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系主任,副教授;
张宏(1977-),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洋大学团委书记,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教学型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能力提升路径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JG12DB346)、2011年度大连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文科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DLOU2011Z007)、大连海洋大学首届“青年英才”工程项目“海洋类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研究”(大海大[2010]13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01-02
大学生创业教育日前已成为理论和实践高等教育最为推崇的词汇,研究领域的各论者对此较多关注于两个方面:一是本校层面的实施状况;二是考察国外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事实上,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遵循的逻辑基础在于需要界定大学生所创为何业,而这一点被现有的文献有意或无意予以规避。上述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上述争论焦点既可视为对大学创业文化的元初构造,又可看做大学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理念。有论者认为高校保守、求稳的特征文化以及大学生所接受的家庭体面工作教育使得高校创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而解决瓶颈基本理念的建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切入点予以澄清。梳理大学生的创业基础理念需要明晰如下问题: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二是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就业的区别何在?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误区
摘 要:在分析当前传统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可以尝试运用网络资源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优化,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和创业品质养成的观点,进而构建网络资源介入的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创业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106-02
当前,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当中,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在此形势下,中国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同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例如,很多学校将其直接归结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或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学生参加招聘会之前的简单演练和培训。从而忽视了创业教育对于开发学生创业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2.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针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初步的概念性的定性论证,缺乏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鲜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或者原封不动地照办照抄西方创业教育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许多高校现有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于负责学生就业指导或思想政治工作的行政部门,缺乏实践经验。尽管部分高校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从校外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并且校外专家也只能就自身的创业经历现身说法,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摘 要: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实习实践和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以导师制为支撑,以就业为目标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并在选题方式、指导方式和考评方式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渐进式 导师制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34-02
随着高校前段时期的招生规模扩大,近年来本科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这种压力释放出来后,对于高校的教学环节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精力减少,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双双下降。如何从本质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与就业挂钩,形成一体化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两种关系问题
1.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关系。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面对求职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第四年最重要的问题明显不是写一篇质量多高的论文。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找到一份好工作无疑比写好毕业论文重要的多,这就造成学生视毕业论文为无关轻重的环节,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是临近毕业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对大学四年所学习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
2.毕业论文与实习的关系。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并且实习实践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几周内,多数学生由于事前不能确定论文题目,只能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返校进行论文的开题和写作,答辩时间为六月底。这样就造成了毕业实习不能针对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有的放矢。学生联系的实习企业不一定合适,实习了几周后才发现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和数据不足,再换单位浪费了很多时间。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两者本身在内涵、内容、途径等三方面存在耦合性。高校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浓厚创业文化氛围、加快与社会接轨步伐”等方式开展好大学生创业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创业教育 大学生社会化 高校
[作者简介]陈文娟(1976- ),女,山东莱芜人,江苏大学团委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任泽中(1976- ),男,湖南岳阳人,江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研究。(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7107307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GLB007)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880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96-0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校园迈入社会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培养好社会化素质,为适应社会做好充分准备。高等教育更应具有开放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准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强创业教育工作。高校的创业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当下,高校在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影响。
一、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性分析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进创业教育”。高校培养具备强烈创业意识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创业,必将成为潜在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然而,我国目前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人数成功比例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9%,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这些充分说明,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