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教育管理

大学生教育管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

[摘要]文章在分析大学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五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模式选择管理、创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管理、风险和社会责任管理、创业孵化服务管理、创业条件管理、创业文化管理和创业过程的社会化管理等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黄燕飞(1963- ),男,江苏海门人,南通职业大学副校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87-02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又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让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迫切性。对宁波6所高校1200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与影响因素展开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知能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面对创业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亟须转型升级。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大学教育体系与实践过程。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下:

1.以学术课程教育为手段,提高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和理论指导。大学教育要普遍开展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历史性地承担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新任务。这要求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迅速转型升级。

全文阅读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主要特征,梳理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基本功能,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途径:提升创业文化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完善风险与社会责任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管理

[作者简介]王兵(1981- ),男,江苏盐城人,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秦皇岛 066004)甘英(1976- ),女,广西防城港人,钦州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黄叔界(1984- ),男,壮族,广西上思人,钦州学院美术创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广告设计、陶艺设计。(广西 钦州 53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钦州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政法类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XJJG-B41)和2011年度多民族学院教改工程项目“政法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职业能力拓展互动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XJJG-B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一,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和人的活动,表现为一个促进大学生个体成长和规范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活动过程,在整体的运行中,它表现出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以稳定和谐的创业教育环境为依托,以稳定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为支撑,以稳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为旨归,以稳定成长的大学生为管理对象,从而呈现出鲜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又总是由不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由较低层次走向较高层次,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第二,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同所有的教育活动一样,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并按其规律办事,才能使我们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不断取得好的成果。”①这就意味着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策略和模式,主动把握相关工作的规律和利用规律,并在遵循创业教育管理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状况、就业创业形势和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灵活调整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工作方式方法,在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中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实效。

全文阅读

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大体趋势已渐渐演变成如何依法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本人结合多年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从国家、学校、学生个人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建立在完备的高效的规章制度体系之上;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精神核心是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法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力保障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实施监督机构。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化;教育管理

一直以来,各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出现的问题总是内部解决,很少借助于司法机关的介入,高校和法治往往给人的印象是两个不相关的话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高校管理也渐渐复杂化,依法管理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从上个世纪末田永北京科技大学一案开始算起,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和家长、学生等被教育者之间纠纷不断发生。各级各地的法制机关也不断介入高校和学生之间矛盾,加之媒体不断曝光,各种关于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纠纷案件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而各种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司法程序和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重合,原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不是不再适应现在高校的管理工作,每一个高校的教育管理管理者们都在不断反思这个问题。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包括法制教育的在内的基础课和公共课教育,通过学校开设的法制教育要达成树立大学生的依法办事的意识的目的,课程设置一般只包括法律基础,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和树立法制观念。总的来说,学生接受的法制教育还有些不足,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接近于无,相关的知识更是接近没有,更有甚者部分人对法律的执行还持有不信任和怀疑态度。监于此,高校管理者要经常的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包括法律讲座、去法庭听法庭审判过程、主办法律知识有奖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座谈会、文艺演出,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亲身感受法律的存在。这样,每个学生心中都会感觉到法律的权威,在大学校园内在广大学生中就会形成一种知法、畏法、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学生们更要加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学校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行为会违反什么法律,怎么处理,要承担什么责任,这样学生就不会也不敢以身试法。

二、完备高效的教育管理的体系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俗话说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工作就民、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备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等。建立和完善学校相关的奖励和处罚机制、包括学生处,教务处等等在内的下级部门工作条例和紧急情况处理办法、日常工作评估相关办法、校内民主与集中的制度、保障校园安全和学校教学秩序的制度、学校日常卫生工作、校内各部门纠纷解决办法和学生间矛盾调解办法、学校各项事务处理都要公开公正、如有问题有申诉的渠道,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校所做的各种工作和生活都能找到相关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无论何事都有章可依、有章可倚、有章可循、依章办事。

涉及到具体工作,可以考虑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早期制订的规章制度可能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应及时对其做出修改和重新制订。例如早期规定在校生不能在学校谈恋爱,更不能结婚。这与国家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相违背,应及时修改,使之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2)使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或在基础上做出本校的新的学生管理规定,行为准则。在以往的基础上重新规范学生违纪的认定及处理的程序。力争做到“规章明确、依据正当、证据充分、处分准确”。(3)在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制订新的规章制度来填补学校管理漏洞。例如为实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可以制定学生权益补救制度,具体的内容包括受处分的学生如果对处分有异议就可以依照相关规定进行自辩、申诉等等。除此之外,学校在争集意见的前提下如果要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应充分考虑到已有的和创新的关系、所做的修改是不是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是不是符合广大学生的利益。这样制订出来的学校的校规才能更加健全,得到学生们的拥护,得以顺利的执行下去。

全文阅读

大学生管理教育措施

1实施管理教育的意义

首先,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园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真正尽快地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需要全校各项工作互相配合与“综合治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围绕学校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选的佼佼者,但如何把他们这种优势保持下去,要依靠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统性、严密的计划性、学校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生活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符合培养目标的程序状态下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依靠教育去实现的,但是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万能的,环境或其它因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条件的造成,在大学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可以也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解决,而属于纪律行为表现和集体生活准则方面的间题,则应当以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即管理教育的方式去解决。“管而不教则死,教而不管则散”这已为多年的实践所充分证明。其次,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性发育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知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识别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多变等特点。所以,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亚文化的特点,加强行为管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校和社百的安定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校风。良好的校风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激励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反之,不好的校风则是一种腐蚀剂、离心力、破坏力。所以说加强管理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有利,而且有利于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而学校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校风的好坏也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经济、文化等领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高等学校要把抓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提高到保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2实施管理教育的措施

大学学生管理与其他一般管理不同,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重合,即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被管理者—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科学管理,必然是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管理,即管理教育。大学学生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集体管理、德育管理等等。几年来,笔者在管理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到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既能搞活教育,又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有效的管理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意义上的管理教育,不只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学里,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必须依靠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一切管理必须依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落实与提高。在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教育工作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其科学意义并进行实践的。

(一)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灵魂,必须把政治合格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但是,仅仅巩固和加强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是不够的,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鼓励和启发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追求新知,包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次,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认为思想好、学习好、表现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将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途径都要不断创新,紧跟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紧跟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规章制度上,必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要求它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和准则,也是该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学校也是一个集体,许多学生聚集在一起,要想管理好,必须借助规章制度的约束力量,才能使学校秩序井然。这种制度约束的方式是在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包括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课堂规则,请假规则,课外活动规则,宿舍规则及学生生活、作息制度,扫除卫生检查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极大地约束了那些组织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的学生,防止了这些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够使学生在统一管理中,适应环境,完善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统一的作风,使那些有违纪想法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为建立一个学风正、校风好的社会主义大学打下稳固的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管理方式上,必须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加强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近几年来,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资金、设备、师资、学科建设上,学生管理工作只能退居其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膨胀,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严重不足,学生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行,给学校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困难。但是,高校绝不能丝毫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必须集中精力地抓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没有学生,就没有高校的一切的思想认识,真正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要强化院(系)党总支副书记是学生管理工作第一负责人的职责,重视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加人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培训,要做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鼓励他们安心工作,要严格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要坚决果断地查,理直气壮地管,严肃认真地处理,绝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

在当前,要巩固“一个组织”,抓好“两支队伍”。“一个组织”指学生会,学生会要坚持代表学生、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积极反映学生心声,努力丰富校园文化,要整顿高校学生会风气,杜绝庸俗关系学、形式主义,实施竞争上岗,真正把学生会建成学生的自治组织。“两支队伍”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他们来自学生,寓于基层,在学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学生党员队伍,据我院在毕业生中统计已占30%。学校要抓紧抓住这两支队伍,教育他们在学生中发挥核心带头作用,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规范自身形象,带头讲大局、讲纪律,倡良好学风,矢志创新,乐于奉献,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校园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全文阅读

大学生涯管理教育分析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涯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激增,毕业后不能直接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持续增长。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如何为大学生提供适宜的生涯指导,成为一个迫切需求。然而,与这一强大现实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本土化的生涯指导理论发展严重缺失,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此都缺乏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向世界范围寻找,经过近百年发展的西方职业指导理论进入人们视野,“拿来主义”为解决我们当时的职业指导空白提供了方便与快捷。一时间,帕森斯(Parsons)的特性—因素理论、罗杰斯(Rogers)的职业辅导理论、舒伯(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选择人格类型理论、施恩(Schein)的职业锚理论,频繁出现在我国理论研究成果中。然而,经过几年实践后人们发现,尽管西方职业指导理论在应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理论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生存环境的支持,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与西方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与西方不同,西方职业指导理论的生存环境和现实针对性遭到质疑。如果我们继续作为西方理论的复制者、移植者或是消费者,用西方理论来解决中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不仅不具有足够的现实性和说服力[1],而且抽象地移植或传承过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内涵上必定会发生畸变。当前我国大学生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引进的职业生涯理论缺失中国文化基因,一看就是外国人的东西,对中国学者和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亲近感,更难以建立归属感。其二,引进的职业生涯理论缺失中国文化之根的营养,难以在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必然缺乏发展后劲,容易无疾而终。其三,只注重对西方理论的引进与借用,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生智慧的传承与弘扬,本土化生涯理论缺失的问题无法解决。其四,在引进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时,本着实用的工具主义理念,仅仅引进了就业指导或职业指导一个方面,在实践上也只能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未能深化扩展至生涯管理这一宽广视域。其五,在职业指导层面,也只引进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小学的职业指导基本处于空白,从而使得大学职业生涯发展基础严重缺失。

二、对中外生涯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借鉴与吸收

西方职业生涯理论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却不能完全照搬。我们应该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对中外生涯管理思想观念进行批判性借鉴吸收,以期建立中国本土化的生涯管理理念和教育体系,指导我们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一)积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规划的朴素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道两家影响最为深远。下面我们就以儒、道两家为代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智慧。儒家在《中庸》中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注重事前计划、规划。那么,如何做好人生规划呢?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给予了说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如何达此目标?“志于道”[3],“朝闻道,夕死可矣”[4]。也就是在对“道”的不懈学习、不懈追求、不懈实践中,才能逐步接近或实现人生目标。道家在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广阔而深远的视域中形成了独特的人生智慧[5]。“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6]推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注重万物(当然包括人)的自我化育、自我完善。“不知常,妄作,凶。”“知常曰明”[7]指导人们依据自然规律而为。在对人生境界的划分上,道家认为有“知”让人懂得了区分利害,产生了纷争和灾难。“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黑,守其白”[8],懂得退让,才能避难;若能“物无贵贱”[9],不分你我,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启明”。由此可见,在人生品格的塑造上,儒家重视向内求诸于己,通过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顺势而为、清静无为,才是人生最高意境。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儒家因维护周代等级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相一致而得到发扬,并取得主导地位。儒家的人生指导和职业定向对人民大众的影响日深,不仅内化于心,深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与灵魂深处,而且外践于行,体现在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之中。尽管儒、道两家的人生智慧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和时代的印迹,但其所包含的积极性因素以及蕴含的生活智慧,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涯管理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其一,在人生规划与管理上,成“人”首先是道德成人,精神成人,德为才之先;其二,在个人人生规划中体现着天人合一思想;其三,把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结合;其四,人生不能总想着站在最高峰,要知退让,善权变;其五,把生涯管理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其六,通过完备的教育系统强化对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和规范。

(二)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生涯管理理念

1909年,帕森斯首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职业指导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成为生涯管理理论的鼻祖。之后,罗杰斯推动了职业指导向职业辅导的转变,舒伯推动了由静态的、一次性的职业指导向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职业选择转变,霍兰德提出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施恩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推进了职业发展与规划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生涯管理思想出现。生涯管理的概念由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提出,并得到广泛推广。该机构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通过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就这个定义展开分析,生涯管理概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针对员工和组织发展需要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rganizationalCareerManagement,简称OCM)[10];二是员工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进行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个人(或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CareerManagement,简称ICM)[11]。之后,生涯管理理论在近50年的发展过程中,关注重点由组织转向了个人,基本实现了生涯管理理论的主体性构建。西方生涯管理理论给我们的生涯管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其一,生涯管理是对就业指导、生涯辅导、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理论的超越,实现了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静态到动态、由组织到个体、由关注事到关注人、由关注职业发展到关注人的整个生涯历程发展的拓展深化。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生涯管理这一先进理念,建立我们自己的生涯管理理论。其二,重视个体需求,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讲求因材施教、因材规划、因材指导,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注重将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引入生涯教育辅导中,两者相辅相成,提高了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其四,强调社会环境的支持、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全面参与,为生涯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其五,将整个生涯划分为几个紧密关联的阶段,确立各个阶段的目标与任务,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生涯管理成为一个连续过程。

全文阅读

大学生生活区教育管理模式管窥

一、延伸制教育管理模式

一是运行基础较好,具有百余年的管理经验。二是目标统一,工作集中。如果学工部门、后勤部门、院系等通力配合,能够充分发挥多方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生活区的教育管理工作。三是便于管理,简单经济。延伸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管理,而较少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与服务,便于执行,易于管理,且学校无需在宿舍区进行过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模式也遭致诸多批评。首先,缺少人文关怀,学生认同度低。延伸制模式下,校方与学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各种硬性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惩罚措施导致双方长期处于压制、反抗、再压制和再反抗的恶性循环之中,学生的情感诉求从未受到尊重,学生对宿舍没有认同感和归宿感。其次,管理模式单一化,缺少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延伸制以年级、院系、专业为单位安排学生住宿,管理上要求整齐划一,导致学生缺少拓宽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再次,宿舍区硬件建设落后,缺少文化氛围的营造。一些高校在学生宿舍区的建设方面资金投入不高,硬件设备较差,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一定限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最后,管理队伍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延伸制模式下,大学生公寓主要由宿舍管理员负责管理,部分管理员的文化素质、能力水平较低,不能较好地胜任学生的教育与服务工作。

二、社区制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细胞,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特定区域。它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而且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也是他们步入社会的演练场和实习地。社区制基本运行模式如下:每个学生宿舍设寝室长一人,负责本宿舍各项工作;每楼层(相当于延伸制中的班级)安排楼层长一人,设置基层团支部;每栋宿舍楼设置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总支、学生会分会等学生组织,设置学生工作办公室,并配备学生工作干部及辅导员,负责本栋楼各项学生工作;若干宿舍楼及附近基础服务设施构成学生社区,设置社区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党总支,在校党委和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社区的学生工作;各院系安排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适当的指导。社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是对大学生社区功能重新定位的基础上,使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进而实现高校社区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社区制的典型代表有上海大学、温州医学院、宁波大学等,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一带。例如,宁波大学学生社区按照地域聚集情况划分为四个学生子社区,分别为北区学生村、本部学生宿舍区、本部学生公寓区、西校区学生公寓区等。宁波大学在学生社区实施了以社区管理服务为主,以学院管理为辅,以楼栋管理为基础,社区党工委、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辅导员三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可取之处是便于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借鉴社会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生活区教育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社区制的不足之处在于弱化了班级的作用,强调以宿舍区为中心开展学生工作,在实施的初级阶段容易导致老师和学生不适应,而且社区制需要一定的办学空间和经费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以满足学生社区生活的需要。本科层次高校实施社区制较多,而专科层次高校受到经费数量、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推行社区制管理模式较为困难。

三、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

书院制全称为“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仿效国外住宿学院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它主要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空间和平台,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承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任务。该模式实行学院制和书院制并行的组织结构,书院负责学生事务管理,以及辅导员、导师、咨询服务人员等队伍的管理工作;学院只负责教学、科研等教学和学术事务。书院内设置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独立开展党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书院制的典型代表有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肇庆学院等。西安交通大学是推行书院制教育管理规模较大的一所内地高校,所有本科生于2008年9月住进文治、彭康等书院,实施以年级为单位的书院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书院最重要的一线工作,书院建立党总支,常任导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书院实施大学生生活导航、学业规划、习惯养成、公民素质与礼仪培养、综合素质拓展、心理辅导与困难援助等一整套育人计划,成为本科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承担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大职责。书院制教育模式有三个方面值得称道:一是学生工作队伍与教学工作队伍的工作职责更加清楚、明确。二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在宿舍分配方面,书院制要求各专业的学生混合住宿,有些高校还要求不同年级学生住在同一宿舍,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融并包、专业互补,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与沟通能力。三是宿舍文化在学生住宿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通过在住宿区建图书馆、机房、谈心室、娱乐室、讨论室等设施,推进通识教育,成立多样化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强化了学生对书院的归属感。可是,书院制对传统的“学校-院系”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冲击性,需要高校各部门高度配合、倾力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书院制运行过程中还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组织机构方面,书院制相对复杂,如西安交通大学有三支服务队伍:一是学业导师队伍,由副教授以上专任教师担任;二是常驻生活导师,由专兼职辅导员及高年级学生组成;三是管理服务队伍,由后勤人员组成。在活动设施建设方面,书院制需要高校建设健全的生活与学习服务设施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

学区制是高校本着便于学生生活、便于学校管理的服务原则,把现有的院系划分为几个生活区,每个生活区成立一个学区,学区下设综合办公室、党团建办公室、学生心理与资助发展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中心等科室,为学生在宿舍生活区提供党建、团学、生活指导、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服务的新型模式。温州大学于2012年在国内率先实行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成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校本部有15个学院,1万多名在校生别居住在A、C、E三个学区。温州大学党委下设校学区党工委,由学校分管领导、学工部、保卫处、团委、后勤集团公司等相关部门及各学区负责人组成。各学区设立党总支,每个学院一般设党总支书记1名、辅导员1名等。学区制对学院的育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将原来由学院承担的学生党团建设、生活指导、身心发展、道德实践等相关育人功能剥离出来,改由新组建的学区负责;学院保留与学生的专业、学业、就业等相关的育人工作,学区与学院的育人职能各有侧重,有机衔接。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却已初现成效。首先,打造了生活区学生教育管理的品牌,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区制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是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关口从传统的院系拓展到学生生活区的一次伟大尝试,彰显了独具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其次,学生工作更加细化。学校、学区、院系三个层面都有学生工作队伍,且每个学区设有综合办公室、党团建办公室、学生心理与资助发展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中心等四个科室,与传统的“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相比学生工作队伍更加完善,任务分工更加细化,为高质量完成各项学生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第三,为学生获得党建、团学、生活指导、心理健康等服务项目提供了便利。学生遇到烦心事可以去学区的“朋辈辅导室”和谈心室;寻求生活上的帮助可去“学生资助中心”、“党员之家”;综合办公室、党团建办公室、学生心理与资助发展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中心等处可办理一系列党员发展、助学解困、评奖评优等事务。然而,学区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机构冗杂、职责不清、资源消耗大等。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已逐渐摆脱传统的延伸制单一教育管理模式,实践和探索更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化教育管理模式。延伸制、社区制、书院制和学区制等四种模式各有特色,互相耦合,多元并存,构成了我国大学生生活区教育管理模式丰富多彩的新图景。同时,各种模式利弊并存,需要高校结合校情学情,充分发挥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势,回避其劣势,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想格局,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活区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性和实效性。

全文阅读

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为了教育热点。当前,年轻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个体化特征,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新情况,采取柔性管理理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求,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从本质上来说,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让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而提升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柔性管理理念及其特点

柔性管理理念是一种以人们心理与行为规律作为基础的管理思路,主张对受教育管理对象采用心理说服的方式,而不是用外在强制力来组织意志,引导人们逐步把这些组织意志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行为。它的本质就是基于人的主观意识与内在潜力而实行的旨在唤起人们自觉行动的终极管理理念。它始终围绕着人,以人为核心,关注人与人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了对人主体性的尊重。柔性管理理念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教育管理对象始终围绕着具体的人。这种人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与心理想法,身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柔性管理就是要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社会与学校的关系等。这就是说,柔性管理理念是以人作为核心,回归人类社会。第二个特点就是教育管理方法是多样化的。柔性管理最开始针对企业管理,后来才逐步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得无限大,不容易受到约束。那么,为了适应大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柔性管理就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式。第三个特点就是教育管理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稳定性与动态性。这就是说,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调整,让柔性管理更具时代进步性。同时,高校也应该保证教育管理者队伍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组成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第四个特点就是教育管理效果要具有实际塑造性,要通过为大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把各种组织意志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化想法,从而让大学生在柔性管理下不断完善自我。

三、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现状

1.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关系处理不够恰当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但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化。当然,这种不明确的关系并不是由于高校或大学生本身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里的三大权力主体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权力系统。一旦处理不好三者的关系,柔性管理就会处于劣势。因此,当前不少高校多采取的是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2.没有真正树立起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体性地位

全文阅读

民办大学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

【摘要】近年来,民办大学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民办大学给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同时,民办大学中也有很多问题出现,其中德育教育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社会实践素质的大学生,同时,对大学生的受德育教育要求的程度逐渐提高。

【关键词】民办大学 德育教育 管理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程度以及实践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更是非常重视。很多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都是遵循先做人后做事的观念。这样,民办大学对于大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更加重视。

一、民办大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民办大学与国家公立大学相比,在办学基础与办学平台方面,有一定的距离。高中学生面临高考时,如果选择民办大学就会被认为是成绩较差,不能达到国家公立大学的标准,而被迫选择了平台与入学条件较低的民办大学。由此可以认为,民办大学中的大学生就会被认为是学习较差以及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同时,德育教育也是比较缺失的学生。无形中就会给民办大学中的大学生形成极大的压力。又由于,民办大学的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相对于公立大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以致民办大学的德育教育就会相对落后。

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习对知识如何运用,而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脱离了家长的束缚开始逐渐增强,这就要求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要更加重视。因此,民办大学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不仅要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而且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学生之间以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民办大学应该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教育的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原则,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进行培养,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感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社会只认可德才兼备的学生,不会认可有才无德的学生。由此,民办大学应该对学校的德育教育管理进行加强。

二、民办大学对学生德育教育管理措施分析

全文阅读

柔性管理视角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利用柔性管理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文章通过阐述柔性管理,分析组织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柔性管理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管理;柔性管理;高等教育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人文本教育教学模式成为高校组织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主流,同时这一教学模式也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在组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确保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基于此,从柔性管理的角度研究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柔性管理

1.柔性管理的含义。所谓柔性管理指在研究人们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借助非强制性措施,对人们进行引导,同时将组织意志转变成自觉行动,通常情况下,柔性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柔性管理符合人们的心理、行为规律;其次,柔性管理属于非强制性管理;第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第四,培养人们自觉行动的习惯。从管理效果来看,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人,侧重人与人之间需求的差异性,采用柔性、非强制性方式实施管理,对人给予高度尊重。

2.柔性管理的特点。对于柔性管理来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管理的对象是具体的人。在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思维,还是情感需求,彼此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柔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需要以人为本,正确协调处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其次,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从应用领域来说,最初人们将柔性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后来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张。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能够对其进行约束的条件已经非常宽松。第三,管理侧重稳定性、动态性。在管理过程中,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或改变,确保柔性管理不断满足时展需要;另一方面需要重视管理人员的稳定性,进一步建立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管理队伍。第四,管理效果的实操性、塑造性。对于高校来说,实施柔性管理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自觉的意识。

二、组织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缺乏人本理念。以人为本需要高度重视人的主导性地位。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所以社会构成要素需要被人掌握和利用,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开展管理工作才有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在组织开展教育工作时,普遍缺乏人本理念,没有对人给予高度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在组织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沿用刚性管理思想,教育管理者借助规章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约束,进而制约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尤其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高校主要采用处罚的方式进行管理,很少使用耐心教育的管理方式。

全文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生管理理念,柔性管理思想被引入到高校教育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科学而系统的管理理念,引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学生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37-01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面临的新形势,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 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较重视显性的教育管理指标,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是软性任务,没有给予过多的经济投入,使教育经费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一些领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和全面理解德育教育思想,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导致了学生管理的“三不”难题:既认识不到位、装备不齐全、环境不支持,不能及时地实践和引进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和经验。

2.学生管理工作缺少平等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