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道德

大学生道德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摘要: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逐渐显露,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突显出越来越严峻的必要性。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力军,培养具有高生态道德标准的大学生,使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使之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择取与应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从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在高校范围内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用校园规范与社会实践一起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不失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高校

生态道德又被称作环境道德或自然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而生态道德教育是指用生态道德理念来教育大学生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养成与之相配的生态文明习惯。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在资源利用上注重节约与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都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责任教育

人类对当前出现的生态危机所负有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人类的活动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慢慢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大量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都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在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生态责任教育,大学生们更加清楚人类自己造成的破坏,责任必须人类自己承担。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和促进自然的恢复与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2.感恩自然教育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自然环境的改造都是在所难免。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给自然造成了破坏。对待自然的态度,大学生应该持有的是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自然的馈赠,把自然看作是与人共存的另一个平等的个体。对自然的开采利用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积极探寻更加和谐的共处模式,对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所有都心怀感恩并珍惜,人类才能在保护自然才保自身的境遇下去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全文阅读

大学生生态道德分析

论文摘要:“道德”并不单纯是外在行为的枷锁和规范,更主要是内在情感的认同和顺从。“生态”是真善美的体验。通过创设情景、诱发道德体验、引导反思等方式,以心理体验等形式促进德行的生成和发展,比单纯的说教或灌输要更有效。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理想境界是从实现“包含了生态知识与理念”的道德行为体系上升到“整个道德行为体系的生态化”,进而在此体系下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生态特征和生态理想的生态人.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论文关键词:生态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生态文明的社会,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公众的生态道德已经成为反映一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对我们的环境现状应该有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重视其生态道德的养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意识

环境教育是人们认识和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我国环境教育始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1992年,全国首届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又逐渐意识到,单一地强调环境教育不能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它有使教育滑向单单注重环境一边的倾向与危险,我们要进行的是以“人与环境”双向整体为内容的教育,更准确地讲,应该叫“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德育先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与自然的盲目行为”。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育人类保护环境的伦理精神以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何谓生态意识?美国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eopoid)于1933年在《大地伦理学》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说:“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种空话。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把社会意识的尺度从人类扩大到大地(自然界)。”为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针对大学生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为高校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

全文阅读

谈道德选择与大学生道德责任的承担

论文摘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出现了缺失甚至淡化现象。本文从道德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产生的原因,提出道德选择下大学生道德责任承担的必然性问题,并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现状

我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观念、行为活动也受到了影响,内心经历着空虚与自恋、享乐与忧虑、负责与不负责的对撞。这些变化给那些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价值观不成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道德责任意识的淡化甚至缺失。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上意识到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道德使命等。道德责任本质上是对外在道德义务的内在认同。道德责任是人们主动意识到义务,具有良心的成分,它是道德主体自由地进行道德选择的结果。”它包括两种责任:一是外在责任,指社会对道德主体的要求;二是内在责任,指个体对自我的要求。两者相互统一,在有限的意志自由的前提下,人们做出的道德选择,承担的道德责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承担的道德责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包括自我责任观、家庭责任观、他人责任观、职业责任观和社会责任观等。而就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的“自我责任观尚需引导,利他观念较为缺乏、集体责任观还处于他律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也有待培养和提升”。具体表现为平时不努力,考试作弊;利他观念淡薄,同学之间关系冷漠;对集体活动敷衍了事,对师长的谆谆教诲不屑一顾;在网络中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等。

一份关于大学生对道德责任观看法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对道德责任的态度表现为逃避、静观、参与三种,这是由道德主体不同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在道德冲突中引发不同的道德态度决定的。一是逃避,即他们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消极态度;二是静观,即不直接、明确地进行道德选择,而是持价值中立的态度,这种静观态度往往表现出道德主体在道德情感上的冷漠;三是参与,即直接、明确地介入其中,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他们并不是全身心地投入,而是在自己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承担责任,即使承担了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显然,情感上的冷漠让他们在履行责任时少了一点坚持,多了一份犹豫。

上述调查结果让人深感忧虑,出现这样的问题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综合因素,既有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影响。从高校自身来说,与平时对形势估计不足,弱化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教育方法形式化、简单化有关。所以,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二、道德选择下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原因

道德选择是人类的选择行为在道德领域中的表现,是指人类道德领域中的一切选择,包括我们对行为动机、目的的选择,对行为方式、过程的选择等;在外表现为主体行动、交往、协调等道德实践活动,在内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道德精神活动。道德选择是人生需要面对的诸多选择中最基本的选择,是个人处于人生十字路口时总会遇到的一种道德情势。每个人都离不开道德选择,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指向是对人性进行扬善弃恶,并使人性得到完善。

全文阅读

诠释大学生道德观的非道德化研究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家庭道德观个体意识非道德化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家庭道德观上对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有强烈的诉求,“非道德化”倾向明显,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家庭道德观“非道德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80后”,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物质上相对丰裕,却要在过多的社会竞争和学习压力下生存特殊的历史年代使他们不用背负过多的传统文化记忆及历史负累,能够忽视“社会钟”而关注自我发展。人为的社会隔绝形成了人际关系的日渐淡漠,使他们在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面前倍感困惑。

他们心中疑惑颇多,一边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一边在思考助人为乐对自己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他们接受着集体主义的教育,却也受着各种西方思潮尤其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大学.却发现大学已经不是心中的“象牙塔”了,大众就业使得“天之骄子”的心理优势感消失殆尽;他们追求自由,却迷失于网络这个虚拟社区.原有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责任都相对削弱和紊乱.网络生活的虚幻化使他们脱离了社会,惧怕现实。

一、大学生家庭道德观“非道德化”现状及分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在人们生活、消费和延续后代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至关重要。家庭道德观在我国历来倍受重视,比如治国先治家,认为“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80后“新新人类”思维敏捷,又是在改革开放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的,接受新鲜事物快,受西方道德观念影响,价值更新加速,个性意识突出,在家庭道德观上与父辈们明显不同,有了较强的现代意识。本文重点考察当代大学生在传统家庭观、婚恋观、第三者、离婚、婚外情以及性观念等问题上的观点及做法。

如今,大学生恋爱不仅有着环境的宽松和自由。更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必然性。但是恋爱不仅涉及爱情。而且是行为道德活动,“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3]76按照马克思的看法,男女两性关系可作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判断。浙江大学学生对“一个人同时对几个异性产生好感。并与其谈恋爱,您认为这种做法是?”的调查.回答“脚踏两只船.不应该”的l0年前有47%~1.10年后为49.2%;不过,l0年后对于这种“多角恋爱”的近乎离经叛道的认同竟然高达49.8%。常识告诉我们:择偶需要比较,但不是“恋爱自由”;爱情区别于友谊.容不得“多元选择”:感情不是儿戏.没有理由为排除寂寞而“假恋”;忠贞专一的道德原则使“自私之爱”根本不具有“普遍性”。

浙江大学学生在颇具现代性标签意义的婚外情和第三者问题上,表示反对的比例分别为58.5%和52%.远高于表示认同的人数比例,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很看重忠诚义务对于婚姻生活之必须。比较而言,大学生的契约精神日显,他们不再允准婚后享有婚前恋爱方式的相对自由。至少有1/4的大学生对于无论婚前婚后的情感方式都相对放任自流,凸显时代精神之印记。

全文阅读

浅论道德自我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 要】道德自我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认知、感受、态度,是教育者进行有效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道德自我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道德自我的发展与整合与有效的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关键词】道德自我;道德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谭贞晶(1985-),女,汉,工作单位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事务管理。

一、问题提出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分析提出了未来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道德的问题高居榜首。道德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实现“强国梦”历史使命的一代,是国家发展建设的希望和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走向。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然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长期以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出现了道德选择的纠结、价值取向的混乱、道德评价的失范和道德理想的迷失。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屡屡见诸报端。从大学生的道德自我为切入点,探讨培养大学生积极道德养成的教育规律和策略,是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的一条创新途径。

二、道德自我的概念

全文阅读

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有关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面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种种道德伦理情况的出现,我们不仅仅需要外在网络媒介形成“道德他律”,还需要大力督促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网络法制教育,规范自我网络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道德自律”。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他律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沟通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互联网带来便捷、时效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1.大学生网络行为上的道德自律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介于其独有的虚拟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在行使网络权力时,理性的面对在网络行为中衍生的道德行为,相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主要以外部力量制约、依靠道德他律而言,则需要更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及道德自律。在网络行为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我要求、正确的把握、及时检验和校正自己网络行为的同时,体现了其网络道德自律的形成。绝大部分的网络社区仅仅靠执行行政命令是很难建立、维持下午的,它需要建立在互联网使用者自觉的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在督促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培养他们充分意识到一种潜在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出自于自身的需要、处事的根本,认识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培养遵守网络公共秩序、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品质,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摒除网络上的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甚至抵御网络犯罪的各种诱惑,无论是否有人看见或听见,都将网络社会道德作为一种责任来自觉自愿坚守。

2.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其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全文阅读

道德选择与大学生道德责任的承担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出现了缺失甚至淡化现象。本文从道德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道德责任缺失产生的原因,提出道德选择下大学生道德责任承担的必然性问题,并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道德责任;道德选择;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95-02

一、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缺失现状

我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观念、行为活动也受到了影响,内心经历着空虚与自恋、享乐与忧虑、负责与不负责的对撞。这些变化给那些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价值观不成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道德责任意识的淡化甚至缺失。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上意识到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道德使命等。道德责任本质上是对外在道德义务的内在认同。道德责任是人们主动意识到义务,具有良心的成分,它是道德主体自由地进行道德选择的结果。”它包括两种责任:一是外在责任,指社会对道德主体的要求;二是内在责任,指个体对自我的要求。两者相互统一,在有限的意志自由的前提下,人们做出的道德选择,承担的道德责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承担的道德责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包括自我责任观、家庭责任观、他人责任观、职业责任观和社会责任观等。而就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的“自我责任观尚需引导,利他观念较为缺乏、集体责任观还处于他律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也有待培养和提升”。具体表现为平时不努力,考试作弊;利他观念淡薄,同学之间关系冷漠;对集体活动敷衍了事,对师长的谆谆教诲不屑一顾;在网络中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等。

一份关于大学生对道德责任观看法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对道德责任的态度表现为逃避、静观、参与三种,这是由道德主体不同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在道德冲突中引发不同的道德态度决定的。一是逃避,即他们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消极态度;二是静观,即不直接、明确地进行道德选择,而是持价值中立的态度,这种静观态度往往表现出道德主体在道德情感上的冷漠;三是参与,即直接、明确地介入其中,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他们并不是全身心地投入,而是在自己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承担责任,即使承担了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显然,情感上的冷漠让他们在履行责任时少了一点坚持,多了一份犹豫。

上述调查结果让人深感忧虑,出现这样的问题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综合因素,既有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影响。从高校自身来说,与平时对形势估计不足,弱化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教育方法形式化、简单化有关。所以,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全文阅读

道德榜样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

摘 要: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主流思想,积极提倡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道德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是大学生道德养成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热点。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道德榜样作用的发挥策略,希望能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榜样; 大学生; 道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29-001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改变学生的活动,在教育领域,自古以来中国就积极提倡榜样示范的作用,历史上众多出名人物也被作为榜样在教育中加以颂扬,比如司马光、孔融、岳飞、文天祥等,这些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道德闪光点,成为后世者学习的榜样。高校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要应用多种手段,达到教育效果,榜样示范法就是深受认可且应用广泛的一项。下面我们结合大学生道德发展,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

一、合理选择道德榜样

榜样人物自身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决定了在选择这些人物时需要注意迎合受众的心理特征,通过选择最贴近学生需求的道德榜样来吸引学生。以往不少教育案例中,榜样人物的选择都过于“高大全”,显得难以企及,虽然这些人物光环众多,看似十分完美,但是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却难以延伸,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榜样过于神圣化的原因。所以,结合现代教育需求和特点,在道德榜样人物选择方面除了要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外,还要注意积极迎合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汲取精华,择取最佳的道德榜样模范,发挥其感染力和影响力。道德榜样的选择至少要符合三个特点,第一是自身行为的正面导向性,这也是向学生传达榜样积极示范力量的关键;第二是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点正是走出以往榜样神圣化误区的关键,位于“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道德榜样,是让学生感觉伸伸手、踮踮脚就能够真实触摸到的榜样形象,而不是远在天边、十分空泛的虚拟人物,他们能够从这些人的行为中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触动,从而在内心留下真正的感动,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更容易坚定立场;第三是接近学生的认知环境,在学生认知范围内的道德榜样比起跨领域的榜样更容易有共鸣感和号召力,学生们在自己这个阶段的学习背景、爱好兴趣和生活圈子内,对于充满正能量的道德行为认同感更加高,而且其超强的可学性与模仿性比起不能朝夕相处的人物模板更加真实,让他们获得真切道德力量感知。

二、加强道德榜样教育

大学生与初高中生不同,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认知能力、独立能力都已经趋于成熟,对他们而言,道德榜样教育是纯粹的情感教育,说教对他们效果欠佳,反复的枯燥宣传无法使他们提起兴趣,他们在自我判断方面强烈的爱憎喜恶,使得影响的传递变得更难,所以,强化道德榜样教育内化模式的情景化,是提升他们接受度、认可度的必要举措,也是真正发挥这种积极力量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当前大学生多为九零后,他们性格张扬,思维活跃,有着自己独立的主见且充满想象力与激情,他们本身就经历着新老教育思想的交替变革,是素质教育贯彻推广体验十分之深的群体,所以,摸清他们的喜好与兴趣,在推广道德榜样时,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宣传,无疑会事半功倍。比如当前流行的推广平台微博与微信,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各种趣味宣传或者萌化拟人,无疑会增强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基础兴趣,久而久之,这样道德榜样的潜在力量就会在他们内心塑造出思想道德发展的沃土,继而使他们更好的约束、引导自身的行为,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情境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榜样的多元化,在走出传统僵化、规范的榜样宣传圈子之后,崭新的多元化的榜样形象给了学生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的可能性,通过他们自身富有创造性的加工之后,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就更加不可忽视。

全文阅读

浅析当代大学生家庭道德观“非道德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道德观 个体意识 非道德化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家庭道德观上对独立意识和权利 意识有强烈的诉求,“非道德化”倾向明显 ,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分析了当代 大学生家庭道德观“非道德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80后”,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物质上相对丰裕 ,却要 在过多的社会竞争和学习压力 下生存特殊的历史年代使他们不用背负过多的传统文化记忆及历史负累,能够忽视“社会钟”而关注自我发展 。人为的社会隔绝形成了人际关系的 日渐淡漠 ,使他 们在理想社会 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面前倍感困惑。

他们心 中疑惑颇多,一边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一边在思考助人为乐对 自己有什么实 际的好处;他们接受 着集体主义的教育,却也受着各种西方思潮尤其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大学 .却 发现大学 已经不 是心中的“象牙塔 ”了,大众就业使 得“天之骄子”的心理 优势感 消失殆尽;他们追求自由,却迷失于网络这个虚拟社区.原有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责任都相对削弱和紊乱.网络生活的虚幻化使他们脱离了社会 ,惧怕现实。

一、 大学生家庭道德观“非道德化”现状及分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 生活 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 、邻里之 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在人们生活 、消费和延续后 代方面起着不 可或缺 的作用对于社 会的安定 和谐 至关重要 。家庭道德观在 我国历来倍受重视,比如治 国先 治家,认为“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80后“新新人类”思维敏捷,又是在改革开放后相对宽松 的社会环境下成长 的 ,接受新鲜 事物快 ,受西方道德 观念影响,价值更新加速,个性意识突出,在家庭 道德 观上与父 辈们 明显不同,有了较强的现代意识 。本文重点考察当代大学生在传统家庭观 、婚恋观 、第 三者 、离婚、婚外情 以及性观念等问题上的观点及做法。

如今,大学生恋爱不仅有着环境的宽松和自由 。更有其生理和心理上 的必然性 。但是恋爱 不仅涉及爱情 。而且是行为道德活动,“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3]76按照马克思的看法,男女两性关系可作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判断。浙江大学学生对“一个人同时对几个异性产生好感。并与其谈恋爱 ,您认为这种做法是 ?”的调查 .回答“脚踏两只船 .不应该”的 l0年前有 47%~1.10年后 为 49.2%;不过 ,l0年后对于这种“多角恋爱”的近乎离经叛道的认同竟然高达 49.8%。常识告诉我们 :择偶需要 比较 ,但不是“恋爱 自由”;爱情 区别 于友谊 .容不 得“多元 选择 ”:感情 不是儿戏 .没有理 由为排 除寂寞 而“假恋 ”;忠贞专一的道德原则使 “自私之爱”根本不具有 “普遍性 ”。

浙江大学学生在颇具现代性标签 意义 的婚 外情和第三者问题 上 ,表示 反对的 比例分别 为 58.5%和 52%.远高 于表示认同的人数 比例 ,这说 明大多数学生很看重 忠诚义务对于婚姻生活之必须 。比较 而言 ,大学生 的契 约精神 日显 ,他们不再允准婚后享有婚前恋爱 方式 的相对 自由。至少有 1/4的大学生对于无论婚前婚后 的情感方 式都 相对放任 自流 ,凸显 时代精神之印记。

全文阅读

浅议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道德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我国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改革开放前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多元化的社会道德观使得道德行为判断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正误的灰色地带逐渐扩大。面对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渗透,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大学生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失去一些不该丧失的优秀品德。道德滑坡不仅导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知上出现许多偏差,甚至将他们引入误区。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道德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努力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大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逐步培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道德成熟,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最有活力的“四有”新人。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呈现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纳新观点和新事物,自主、进取、民主、竞争和平等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倡导和支持改革开放;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自我认识清醒客观,心态平稳;发展、成才的愿望增强。但他们同时表现出缺乏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挫折承受能力差;过分注重个性的张扬,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增强,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