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我国的资源浪费问题以及生态失衡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活居民产生了危害影响。党的十指出,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环保问题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大量关注,目前已有较多的学者从环境保护支出效率、投入产出率等方面进行研究。譬如,朱浩等(2014)[1]从环境保护支出的角度研究了环境保护支出的效率,以及分析了对环境保护支出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孙开,孙琳(2016)[2]基于投入产出率对环境保护支出效率进行了研究。金荣学,张迪(2012)[3]研究了针对省级政府的环境治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戚扬(2014)[4]从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角度分析了财政保障机制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张计超(2013)[5]针对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李敦亮(2005)[6]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角度研究了治理解决环境污染的主要政策手段。逯元堂(2011)[7]分析了财政环境保护的预算支出,并提出了优化建议。罗贤东(2012)[8]分析了财政预算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本文受到河南省政府招标决策课题(财政专项,2016BC326)的资助,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环境保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这几个主要方面对河南省环境保护进行分析。
二、河南省环境保护的财政现状
河南省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情况如下图:图1如图1所示,近10年,河南省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规模总体呈现增大趋势,但增速整体较为缓慢,从绝对规模来看,河南省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从2007的60.92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19.95亿元,年均增长10.55%,但主要增幅集中在2007至2010年,河南省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增长率从2008到2011呈现逐年下降态势,2011年以后有所上升,但没有回苏到之前的较高水平。从相对规模来看,河南省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河南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3.2567%下降到到2014年的1.9897%。由此可知,河南省政府逐步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全省公共财政对环保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财政的节能环保支出规模基本保持增长,但节能环保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得到持续的提升,比重较低的问题一直存在。
三、河南省在支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云南和山东相比较,尽管在环保支出方面,河南省的支出总额绝对值要大于云南省,但在环境保护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总额的比重上,河南省明显低于云南省。从长期趋势来看,河南省财政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的比重有所下降。与山东省相比,尽管山东省在前期对于环境支出的比重较低,但在加深对环保方面的重视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总体来看,河南省对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规划依然需要完善。
(一)投入渠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有限的资金往往被分割在众多的政府部门中,不仅职责不清,同时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容易出现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往往很难有效划清各部门职责,多头管理势所难免,无法有效的进行统一的指挥、监督和协调。而同一个项目可以使用多项资金,会导致地方政府为争取资金而进行寻租行为或利益博弈。
摘要:化学与环境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化学教育手段,让保护环境意识深入到每个受教育孩子的心灵。本文拟从“结合教材内容”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育;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二十多年来工业迅猛发展,更是使中国的环境雪上加霜,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是责无旁贷。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所以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环保知识的内容渗透进去。
1、在教学中以课本为依据,即时地理顺、强调化学与环保的关系。
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资源、酸雨、能源问题、酸碱盐、农药和化肥、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例如专题五单元3《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可以生成含硫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含氮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通过CO2 的性质等内容近而介绍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介绍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可以适当的加以介绍。
2、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
第一条为做好本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可靠,依据《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
第三条统计调查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各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统计调查工作。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的汇总、审核和上报。统计、发展改革等部门负责提供主要污染物总量核算所需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常住人口、煤炭消费量等社会统计数据。
第四条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总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的排放量之和。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的排放量和重点调查单位与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排放比率推算。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城镇常住人口数、燃煤消费量等社会统计数据测算。
第五条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污申报登记范围内工业排放总量85%以上的工业企业、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单台容量20蒸吨以上燃煤(重油)锅炉使用单位。
重点调查单位筛选工作应在排污申报登记数据更新的基础上逐年进行,新增企业要及时纳入(包括试生产或已通过验收,事实排污超过1个月以上的企业均纳入统计范围),以保证重点调查数据能够反映污染物排放的总体趋势。
第六条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可采用监测数据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进行计算。
监测数据法:主要适用于已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排污单位和污染物排放较稳定的单位排污量计算,具体按照《*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执行。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市委一届四次全委会议讨论通过的全面建设xxx小康社会是我们市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我认为,建设xxx小康社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
古河东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自然和谐、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即便是在三十四年前的上世纪中叶,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乡村山间泉水叮咚,河水荡漾,鸟鸣山涧,果压枝头,绿染遍野。然而,当我们xxx在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和经济强市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极大地妨碍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步伐。发展经济,对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来说,完全是正确的,但片面理解小康,而忽略前面“全面”这个特有的限定词无疑是不可取的。这里,仅以刚结束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来说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受到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严竣挑战。
首先是国土安全问题。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森林草地是我们悦目的风景,现在正承受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草地退化等多方面的威胁。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8456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9.63%;每年土壤侵蚀总量4110.6万吨,地表土平均每年损失1.6毫米;农药施用量为6860吨,施用农药面积占全部耕地的77.9%,农药污染面积约为23公顷;草地(与森林一起被称为地球之肺)面积呈减少趋势,1999年草地面积为20.7公顷,比1986年减少了2000公顷;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面积1999年为116496公顷,1996年为176666.7公顷,相对减少了60170公顷。由此可知,全市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其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下降,因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导致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化,有效生存空间逐年减少,过去的风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次是水安全问题。山西省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全国排倒数第二,而我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最低的。一方面全市地表水量逐年减少,汾河、涑水河断流现象逐年严重。汾河从1972年开始有了断流记载,一般每年断流4~5次,每次断流时间为4~17天不等。1990年至2000年,每年有4次断流,但间隔却长达2个月。涑水河在1956年以前无断流记录,1957年断流2次,共32天,以后断流天数逐年增加,自1992年以来全年断流。另一方面,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4445.1万m3,可开采量为122485.3万m3,实际可采量为80700万m2,占到67.7%,严重超采(超采率达115%)面积逐年扩大。随着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业和城镇用水呈快速上升趋势,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缺水的同时水又脏,涑水河水质级别劣于五类,汾河水质级别也劣于五类,而地表水一般超过三类的水质对农业和工业用水都失去了任何使用功能,更谈不上人畜饮用。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地下水污染严重。据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数据表明,xxx市城区地下水从1991年至2002年间,硝酸盐10年有7年超标,氟化物12年有11年超标。另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全市供给人畜饮用的地下水有84%是不合格的。地下水污染与滥施农药化肥、水土流失和地表水污染都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超采和水污染挤占了生态平衡所必须的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植被破坏,水生生物灭绝。
第三是环境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处于相当高的排放水平,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要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则分别需消减40%和60%。我们更要看到,随着一批规模企业的相续建设和投产,全市排污总量正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的污染总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为严竣,环保工作就显得更为艰巨。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市的环境已经遭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一般和较差的县(市、区)已占全市的总县(市、区)数的53%,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限制着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初步估算,2000年全市仅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总计为87.73亿元,约占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50.89%。由此可知,加强环境保护不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保障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们只有把优美的环境资源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相适应的位置,立足于建设,着眼于发展,从基础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大力强化环境意识,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建议:
一是加强环境警示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重点抓好环境市情、国策和生态破坏警示教育,广泛宣传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为建设优美的河东大地而奋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做了不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但是,这些调查没有形成、应用统一的测量指标体系,最后的调查结果只能形成较强或较弱等模糊的结论,而且不能进行横向甚至纵向比较。因此,笔者借鉴公众科学素养测量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尝试设计一套标准化的环境意识测量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的调查进行应用检验,同时描述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特征,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环境意识概念界定
目前,环境意识概念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但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内涵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将环境意识简单地定义为:对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具有的认知、理解和行动能力。它包含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环境观。环境意识首先是一种认知和态度,是在对环境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形成的环境伦理观和道德观,是环境意识的核心;环境知识。环境意识是对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理解;环境行动。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倾向。综合来看,环境意识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能力:具备环境意识的人应该具有正确的环境观、掌握基本环境知识、养成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更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
二、环境意识调查设计
(一)测量指标体系的设计
目前有关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在内容上比较相近,甚至有不少题目都是一样的。本文借鉴现有的问卷内容,结合对环境意识概念及其维度的界定,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尝试着设计一套测量指标体系。
本套指标体系总体上包括环境观、环境知识和环境行动三个测量维度,以标准化得分方式来表示一个人环境意识水平高低,满分为100分。其中由于环境观是环境意识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所以在总体上按照4:3:3的比例在这三个维度上分配分值,即环境观占40分,环境知识和环境行动各占30分。在每一维度上进一步分别设计若干测试题,以对测试题的回答情况计算得分来表示环境意识水平。
环境观。有关环境基本认识、态度及评价:您认为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您认为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您认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怎样的?您认为我国环境总体状况如何?您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工作吗?
[摘要] 文章结合多年的“环境保护概论”课程实践,总结了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实践的思考,分析了其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 非环境专业大学生 环境保护教育 教育方式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土地和大量的生物及矿物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目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痛定思痛,人类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全人类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超前于其他人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环境专业大学生而言,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更应该接受环境教育,因为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环境专业大学生数量。但大学生的总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接受基本的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正从事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同大家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保护教育必要性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我国每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其中生态破坏约占65%,而且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代价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模式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方针策略依然是“环境让步于经济”。因此,虽然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依然无法遏制住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问题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缺乏意识,归纳起来就是国民、尤其是高层人才还缺乏环境意识。高校毕业生大多会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在校期间,对所有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今后就可以在本职工作中重视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目前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学生已经接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而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保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则非常必要的。
二、环境保护教育目的
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那么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从事环境专业的工作比例就更小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即让非环境专业大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中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更为重要。以此作为教育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有所侧重,不必深究环境保护技术的细节问题,而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爱护环境意识就达到了教育目的。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是**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之年,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之年。紧紧抓住新世纪的历史机遇,下大力气解决我乡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快**乡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计划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出发,对**年下半年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乡可持续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防治河干流环境污染和遏制人为生态破坏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
1、总体目标。**年,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2、具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境资源优势,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联合保护环境、共建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环境保护要素资源。
二、基本原则
(一)大胆探索,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原则。开阔思路。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特点和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联保共建”活动。
(二)结合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整合资源,确定“联保共建”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三)先易后难,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引导原则。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展开;注重培育典型,总结经验,扩大宣传,全面推进。
(四)融入生活,坚持广泛参与、注重实效原则。贴近实际。方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克服形式主义,务求实际效果。
(五)分工负责,坚持统筹协调、多方联动原则。统筹规划。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提高“联保共建”标准和环境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