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作文素材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激发儿童想象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一种愈久弥新、充满生机的教育形式,叙事德育在我国德育理论探讨和德育课堂实践中不断兴盛和发展,尤其在小学德育实践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并广为应用。但无可否认的是,由于认知的偏颇、研究视野的局限以及缺乏对效果的科学评估,叙事德育在进行素材选择时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使叙事德育在德育课堂中的价值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发挥。

如何通过科学的研究,澄清叙事德育的本来面目,有效指导教学实践,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重视的课题。为此,本文在分析叙事素材对叙事德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儿童道德成长与发展,运用教育学、儿童文学的交叉研究视角,对叙事德育进行学术梳理,对叙事德育素材选择的原则进行初探,并提出该原则指导下的实践路径。

一、叙事素材在叙事德育中的重要性

人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动物。叙事是人类最为原始而古老的行为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块充满智慧的圣地,滋润着人类,使人类诗意地成长。可以说,人类正是在叙事的熏陶下才不断地成长壮大。只要人类生生不息,叙事就会生机盎然。那么,对于德育、对于人类生活的这个特定领域,叙事同样也为德育大厦的构成添砖加瓦。而且,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与跨学科领域研究开拓,尤其是受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对于叙事与德育之间的关联,已较之前有所扩展,并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当然,为了理解叙事德育的本质,我们还是要回到叙事学的母体。在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中,叙事学就是通过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来揭示叙事语言背后的生命意义。根据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的研究,叙事包含故事和讲述两部分:故事具有事件、任务、背景以及其他构成叙事内容的成分,讲述是指告诉、表达、呈现或叙述故事。其中,故事是叙事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既然,叙事德育研究不可能脱离叙事学这一母体,它在本质上仍要归属于这一范畴,那么,要更好地认识叙事德育,使其价值可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就要从分析叙事德育的出发点――素材――开始,把握叙事德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叙事素材在叙事德育活动中究竟具备怎样的重要性呢?

第一,叙事素材是叙事德育活动的载体,支撑叙事主体进行德育叙事活动。叙事是一个整体,叙事能告诉我们某件事在何处、何时、何种脉络中,以何种情感、何种情绪发生。当一个人进行叙事时,他必须先由复杂情境中选择出一些事件,再就这些挑选出来的事件、情节赋予意义。在德育叙事活动中,同样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受叙者”“叙事者”“所叙之事”“对话”。其中,“所叙之事”是叙事德育的素材和资源,是叙事者表达道德观念的载体,是叙事者和受叙者理解、讨论和对话的主要依托。尽管德育叙事活动评价不是叙事素材本身,但是一旦没有了素材,理解、对话、讨论评价就无法进行。所以说,叙事素材、资源是叙事德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是名词的德育叙事变成动词的德育叙事的桥梁。

第二,叙事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叙事德育的质量,正是通过故事等叙事素材,人们把自身的文化源头和一向所追求的信念框架起来。叙事是一种直达人心的智慧。经学大师俞樾曾作《余莲村劝善杂剧序》曰:故事是“天下之物最易动人耳目者,最易入人之心。是故老师巨儒,坐皋比而讲学,不如里巷歌谣之感人深也;官府教令,张布于通衢,不如院本平话之移人速也。”而叙事德育正是借助了叙事性这种指向人心的智慧思维,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叙事素材(包括直接生活经验叙事和间接生活经验叙事――例如神话、童话、寓言、歌谣、英雄故事等)”的叙述,让学生对“事”有所感触、有感动、有感悟,道德世界因此受到促进、成长和发展。“……正是通过听到许多重要的故事……儿童才领会或没有领会到一个孩子是什么,一个父亲或母亲是什么……故事在教育我们成为有德性的人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1]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直接生活经验的叙事素材,还是包含故事的间接生活经验的叙事素材,都传达着人类一向所追求的信念和对自身文化源头的追溯。就像米开朗基罗曾说过的那样,他并没有创造雕像,而仅仅是把这些雕像从石头中解放出来。

全文阅读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形成并发展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较之其他学科,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强化质量意识、素质教育意识,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道德 形成发展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较之其他学科,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又具有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语文教材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既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素材,也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可能。中等职业学校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与普通高中相比,更有优越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更应在素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程和工作后接受再教育的基础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教学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备过硬的基本能力,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从而不断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个基本点,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准备“工具”,才能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时展,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对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文学科是知识性、思想性的统一,“诗言志”“文载道”“文道合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材有着丰富而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或展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或反映优良传统、崇高的思想道德风格,或表现对科学、真理的捍卫和追求,或记叙优秀人物的事迹,或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教育因素,通过赏析领悟、激情朗读、再现形象、理性阐发等手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文化的情感,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语文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文阅读

语文德育渗透应把握“四度”

摘 要: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除了具有其他德育手段所共有的层级性外,还有它独有的不确定性和难测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把握“四度”,即“梯度、信度、效度、准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语文;德育;四度

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的调子唱了几十年,但效果却不容乐观。纵观现状,在教育手段上,一些人掩盖了丰富的教材内容,几乎舍弃了宝贵的德育因素,一些人则采用“粘贴法”,进行简单生硬的教训。在课堂上,或理不胜辞,或心口不一。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除了具有其他德育手段所共有的层级性外,还有它独有的不确定性和难测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语文德育渗透必须把握“四度”。

一、梯度

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知能训练的需要编排的,这其中的德育因素与整个学校德育的序列先后不一致,深浅各不同,因而语文德育实施就遇到了较大困难。如果因此而轻视这个梯度,那将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而只有高度重视这个“度”,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德育主干线的作用。

首先,语文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熟悉《中小学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搞清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同时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起码要熟悉规定的德育篇目。其次,把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思想品德课进行对号联接起来,如某段某级中的哪些语文因素可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就可以有序有效地在进行语文知能训练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渗透了。

二、信度

要使我们的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必须增强德育渗透的“信度”。

全文阅读

技校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开发与思考

摘 要:一体化是技工教学的改革方向,一体化教材是一体化课程的基础。本文认为,技校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应以生活学习一体化的思路来开发,并对教材开发策略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德育 一体化教材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人们的思想出现深刻的变化,德育问题成了广泛性的社会难题,德育课程在应对这种变化上显得滞后,课堂教学陷入困境。近年来,技工学校推行一体化课程,把教学做合而为一,以任务来驱动学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为德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对教材的要求

作为一种全新课程体系,教材开发首当其冲。一体化教学中,教材不仅是教学材料,更是为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而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德育一体化教学对教材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而非学科性,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办学目标。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以职业需要和岗位适应来组织教学,德育就应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中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的培养,围绕学生的这些职业素养的提高来设置教学内容,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2. 科学性。德育教材经历了从强调课程学科的系统性、知识性,到强调理解运用与情感体验的转换,弱化了学科性,强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对其教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所忽视。德育课程有国家标准,但是教材内容的具体选择需要经过必要的理论论证和实证支撑,要与专业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要更多地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道德实际,既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又要符合德育形成规律。

3.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技工教育的特色,德育形成的关键也在于实践。一体化课程要求教学做合而为一,做中学,学中做,让道德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得到实化,所以,德育教材不仅要有实践环节而且要有可供实践的内容。

全文阅读

强化小学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学德育功能

摘要:小学语文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提高语文教学德育功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穿插对学生德育知识的培养。小学语文要肩负双重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要求教师正确的处理两者关系,发挥德育功能。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提出几点建议,旨在推动语文教学的进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功能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重视的是有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人才,而不是空有文凭实则道德素质低下的人。这就说明,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培养道德素质要从小学生抓起,只有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接下来的道德教育奠定基石。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德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进的人物事例,所以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吃透语文教材中思想教育部分,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着榜样事例。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听故事的同时掌握语文知识点,还可以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一位被世人敬佩的人。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成分,让学生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潜在的、德育的内涵,并且教师要把这些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小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应该用孔融让梨、雷锋无私奉献等故事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知道凡是以人为善,谦虚进步。当然,教师在挖掘德育内容时还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不能单纯地讲解,呆板的引入,而是要以新颖的方式,幽默的语言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德育活动,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

小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比较低,只对教材中丰富的图片和故事情节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课文上的内容,让学生不只对图片或者故事情节感兴趣,也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表达出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小学生,让小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而努力。

二、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一般是在课堂上,学生只是从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有限的知识,这种单调的教学环境无疑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逐渐降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就更不会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了。所以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利用,课堂和室外相结合,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环境。

全文阅读

对我国高中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 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却存在着德育理念笼统抽象,与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相偏离,阅读教学内容陈旧刻板,难以达到德育目的的缺陷。对此,我们应当遵循人文性、实用性、时代性的原则选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德育内容,从而充分地发挥其巨大的德育潜能。

关键词: 语文教材 高中 德育 德育理念

建国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历经几次大的变动和小的增删、调整,但贯穿于语文教材中的德育任务却并未因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语文教材的德育任务主要是指以母语教育为前提,强调教材在指导思想上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表明,由于学科教育本身含有的教育性以及语言文字教学离不开思想内容分析的特点,德育成了语文教材中的有机成分,高中语文教材在突出母语教育的同时,应该渗透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本文主要以人教版(2003)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在新时期条件下,高中语文教材充分发挥其“文以载道”德育功能的必要性,总结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不足之处,并力求探寻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俗语说:“文以载道”、“道以贯文”。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其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往往存在着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具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等诸多特点,这就决定着在语言阅读训练中必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此外,作为正处在十六七岁年龄段的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这时正是青少年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的阶段,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学科本身就有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文化的功能,它丰富的人文性与广阔的内蕴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其中的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祖国美丽多姿的山河,或深刻地阐述生命的意义,它不会为“理”而“说理”,为“教”而“说教”,而是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熏陶。这样就不至于使那些似乎“长大了”的高中生产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

二、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缺陷

全文阅读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

摘 要:根据新课改精神编写的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作为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品德教育于教学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初中英语教材既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及民主与法制教育。”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渗透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教育

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英语新课程教材中本身所具有的蕴藏。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观点,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例如,初中英语九年级(人教课标版) 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要求学生就“规则(rules)”这一话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该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最后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感受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并通过主人公对妈妈顶嘴的片段,帮助学生体会父母对孩子的伟大的爱,教育学生尊敬父母,理解父母,听取父母的意见,明白接受父母和长辈给他们的建议的重要性。

二、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典型实例,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外语知识的载体,同时也应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平台。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除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与知识的训练外,也要深入钻研、挖掘教材,准确灵活地把握其内在的思想性,恰如其分地运用和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如,初中英语教材中学习写“失物招领”“寻物启事”,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及价值观。学习食物的单词和句型,渗透教育他们要珍惜粮食,饮食要均衡。教材中的对话包含了许多礼貌用语,这就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了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动物单词时,告诉他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要好好珍惜,保护生态环境教育。教材中谈论京剧及生活用品的材料和产地,学生在了解中国产品和传统艺术品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就能使学生既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三、结合教材中的句子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全文阅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讨

摘 要:英语是高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大量的人文文化,如何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学习其中的人文文化,树立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英语教学中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文化;道德素养

一、英语教学中德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关于德育教学的探讨从很久之前就有,教育家都很注重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从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到唐代思想家韩愈,再到近代的学者,都提倡思想素养的培养,发挥教化、育人的功能,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把德育教学分为了显性、活动和隐形的德育教学,在隐形的德育教学中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在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利用学科进行德育教学。

二、英语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变化,还有很大的塑造空间,所以德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也应该认识到在学科渗透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有的道德教育大纲提出:教师应该教学育人,将道德素养教学融入学科的各个层面上去,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坚决执行道德教育大纲,达到大纲的总体要求,要在课堂上执行德育教学,把它当作是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种德育执行方式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很多,保证了教学的时间,也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深刻的情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上的,所以德育教学摆脱不了学习知识的过程。

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教材,教师要教学也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很重要的,教材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德育因素,所以德育教学的前提是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也是一种德育教学方法,就是要深度地研读教材,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学习英语,发觉德育因素;第二种方法是将德育教学向英语教学课堂中渗透,在随时随地的课堂中,教师要将德育教学融入英语各个学习环节中,促进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第三种方式就是将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有效地利用其他知识、课内外的教学,来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

全文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文化是指以文化为基本形式所体现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的道德活动和道德现象,具有道德规范和影响意义,其核心是道德价值和道德精神。

随着市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社会出现了无法回避的道德文化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控制机制弱化。非道德现象泛滥:诚信缺失、以职图利、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吸毒赌博、……尽管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些地区的部分人群中,但是影响极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一、 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教育。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道德文化教育的一块阵地。语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道德文化的内涵,学生沉浸其中必受到深深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熏陶。像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背影》都充满着高尚的道德文化的因素。初中教材中类似的篇目很多,阅读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道德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

二、 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道德文化水平。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生活反思的过程,也是道德和灵魂得到净化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写作教学方案指导下,不仅要对写作素材用道德文化这个标准进行评判,还要根据自己的道德文化标准对材料进行取舍整合,并以自己的道德诉求对原材料进行想象、联想和拓展,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我们在设计写作教学方案时,有意识地把道德文化的培养作为指导思想,则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到高尚的道德文化的境界中去。例如,指导学生写作《一个……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确定写作对象、选材、构思、写作过程中主动自觉地用一定的道德文化标准进行衡量、评价;而在《谈道德滑坡》习作中则可以直接地由当前道德滑坡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在对若干个不道德现象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道德文化素养。

三、 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文化素养。口语交际是初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与社会成员的交流和沟通的一系列环节中,体现道德文化的内容。无论是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交际行为的体现、语言表达的效果、社交服装的设计、交际表情的流露,还是交际目的的确定、氛围的营造等,都需要有一定的道德文化作为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体现道德文化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培养道德文化素养。像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就安排了一个《说话尊重对方,增进理解》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教材不仅阐述了为什么要在说话时尊重对方,而且还提供了正反两个口语交际的案例,以说明尊重对方的重要性,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训练要求。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情境进行训练,其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效果肯定是好的。

此外,还可以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

虽然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平台,但是仍然需要一些其他条件的保障,像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教学和训练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道德文化素养培养中的积极性等,只有如此,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全文阅读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李长春同志指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大事”,因此各校在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学校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基于这一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渠道。

1 巧设作文题目,赋予德育内涵

每一个作文题目都影射了出题者的训练意图,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抛出一些让学生能受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通过这些作文的写作收到了极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谓是一石二鸟。为了让学生“尊重教师、感悟爱心”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学生布置像“烛光里的爱”、“老师,我要对你说”、“谁为我的成长伸出他的双肩”这样的一些作文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写写“母(父)爱下的我”、“爸爸(妈妈)我应为你做些什么”、“孝敬父母是不是也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的精神,让学生们练练“面对歹徒,我能做些什么”、“在邪恶中,谁能挥起正义之剑”这样的一些作文;面对校园里到处乱扔的大块面包、残存很多饮料的塑料瓶等现象,引导学生写写“如此浪费,对吗”、“小康社会呼唤节约”、“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这样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让学生写一些关于“《锄禾》,让我读懂了什么”、“我劳动,我光荣”、“我在汗水中收获快乐”一类的作文题目;在暴雨肆虐的时候让学生写写“在洪流中,是谁筑起人墙”,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受到献身精神教育;为了在学生中渗透环保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主题,就让学生写写“我为世界增一片绿色”、“是谁污染了这片土地”、“还我一个碧水蓝天”这样一些文章。这样的一些训练极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这样即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受到德育教育。

2 提供德育素材,熏陶学生心灵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德育主题,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训练中要想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德育教育就得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有关德育的素材。多数学生由于受阅读面及时间限制所掌握的素材不够丰富,应付写作可能有些吃力,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或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德育方面的素材。一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典型的德育素材,用真人真事直接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二是让学生直接在语文教材中获得素材。现行语文教材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美文,让学生直接予以借鉴;三是提供书目让学生在图书室去借阅,获得一手资料;四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影视节目中获得这方面的素材;五是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印刷资料等直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德育素材。学生通过搜集、整理、阅读、观看、利用这些大量的可歌可泣的德育素材,使他们的视听得到震撼,心灵得到熏陶,这样他们在资料的收集使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这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3 凸现德育主题,体现三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深化德育教育

所谓主题,就是贯穿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

学生通过对教师有意识抛出的一些体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的思考(这样的一类题目极易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在写作过程通过对一些相关德育素材的分析、研究、选择、提炼、加工过程中既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同时又自然而然地提炼出一个反映德育教育的主题,而学生在拥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并在各类素材的提炼加工过程中思想受到各类鲜活的德育事迹的熏陶和震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写出的文章也一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极易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而这一过程又使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收集整理各相关德育素材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社会知识同时也使书本知识得以延伸,写作过程也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这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学生在材料的收集使用及写作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文字组合方法、各类与写作相关技巧与方法等,这又充分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而学生在写作有关德育题材的文章,兴趣盎然,而在各种有关德育素材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洗礼,同时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也极易写出相对成功之作,这又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得以很好的体现。在引导学生写这样的一类文章时,只在教师激发学生方法到位,学生就能拥有极强的写作欲望并一定能想方设法写出优秀的文章。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既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综合提高学生四方面的语文素养(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自主的得到效果极佳的德育教育,这要比泛泛的德育说教效果强数十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