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沦丧

道德沦丧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德沦丧作文400字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这些问题,其实你都是可以忍受的,那么以前的时候你又去做什么了呢?还是说在这样的场景之下,你永远都是在做马后炮。

以前我很讨厌在各种创业大赛当中有那么多人在发乱七八糟的广告,其实这些广告没有什么任何用处,大多数都是骗人的如果有人点进去之后就很容易会被盗号。

甚至有很多时候我们想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自食其力的人不去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而是靠这种欺诈行为,也许是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实名制,根本就不需要负责任吗?

还是说在这样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也许以前的时候我们在说这些话,都把他当成了一个玩笑。但是当我们终于明白之后,才会感觉这样软件的普及,其实也是有好处的,就好像你无论在哪里下载都能够找到他的存在。

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觉得这样的途径对于我们来讲又有着什么样的收获,可是过去那么长的时间,我们依旧抱着自己原本的信念聚聚都行。

也许到最后我们透过了历史的书卷,看那些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

可是即便如此,也不能真正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正如同那些思想观念的东西同样无法抑制一般。

全文阅读

林芙美子《浮云》中男性的道德沦丧

摘要:林芙美子在《浮云》中,塑造了多个走向道德沦丧的男性形象。本文以富冈兼吾这一男性形象为中心,分析他逐步丧失义、忠、信的堕落过程,并论证雪子富冈的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是源于雪子在富冈生命中毫无新意。通过战争对伊庭和加野等其他男性角色命运的改变,指出战争对人性道德的扭曲与作品的批判本质。

关键词:《浮云》;林芙美子;道德沦丧;反战

林芙美子(1903-1951)的长篇小说《浮云》以20世纪30-50年代的日本为背景,描写了日本对亚洲发动侵略战争中后期,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宛如浮云般捉摸不定的故事。如果说《放浪记》是林芙美子作家生涯的正式起点,那么《浮云》便可以看作她的终点。这部她耗时三年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在她突发心脏麻痹去世前两个月才完成,可谓是她呕心沥血的集大成之作。然而,目前学界对《浮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芙美子的女性观、恋爱观和战争观上,对该作品中的男性角色多数忽略。为了弥补以往研究中的空白,本文拟从男性角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道德沦丧过程的分析,重新审视雪子恋爱悲剧的原因。并立足于战争这一时代背景,解析造成男性无奈命运的根源与林芙美子的态度。

一、富冈的道德沦丧

仅次于女主人公雪子,林芙美子花费了极大的笔墨刻画了富冈兼吾这个男性角色。在作品的后半部,富冈几乎超越了雪子,成为了后半部分的主人公。然而,初次登场时富冈帅气沉稳、富有才气的农林技官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步步走向堕落,直至作品结尾几乎“换了一副面孔”,宛如丧家之犬,日日沉迷于酒色无可救药。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富冈逐步抛弃仁义礼智信,走向道德沦丧的几个重要节点。

第一,对朋友不义。雪子初识富冈之时,富冈乃是众所周知的模范丈夫,每三天就要给老婆写一封信。然而,从后文可知,邦子原本是富冈的朋友小泉的妻子,是富冈“把有夫之妇邦子弄到手并娶了她”。这样的举动似乎是源于富冈对邦子的深情,但是,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让重新结合的两人都背负着重担。当战后富冈回国,对邦子的爱情逐日冷却时,邦子哭诉自己是“受了天罚”;而富冈听到邦子哭诉后的第一反应便是“你又想起小泉君的事儿?”这恰恰可以说明小泉的事儿一直在富冈心里,且会不时引发他的罪恶感。这一情节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夏目漱石的作品《门》和《心》。林芙美子笔下的富冈和夏目漱石笔下的宗助、先生一样,均是背叛朋友为代价获得了妻子,但都因此背负上内心的重担,始终无法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宗助和妻子阿米始终无法有孩子,于是认为自己受了天谴,只能向禅的世界寻求解脱。先生终生郁郁寡欢,认为自己是人品低下的人,最终选择自杀。而林芙美子笔下的富冈,也开始逐渐远离妻子邦子以逃避现实、逃避对自己利己主义的谴责。

第二,对妻子不忠。作为作品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先知者形象,富冈早早预测到这场战争注定失败,然而自己根本无力改变这一现实。为了逃避内心的重担,也为了发泄,富冈第一次出轨的对象是大叻的安南人女佣阿蓉。这段关系中,阿蓉首先对外表俊朗、身体强壮的富冈产生了好感,尽心尽力地照顾富冈的生活,甚至主动在夜里投入其怀抱,富冈便顺水推舟接受了阿蓉。但他清楚,自己与语言不通的阿蓉间并不存在爱情,而是源于单纯的肉体需求。虽然他一瞬间也曾“对自己的卑鄙感到愤懑”,但富冈最终没有抵抗的诱惑,开始纵容自己在女性关系上的放纵。

第三,背信弃子。富冈离开越南之前,阿蓉怀孕了。富冈不曾考虑过为这对母子负责,只是给了阿蓉一笔钱,让她独自回老家默默生下受人轻视的混血私生子。日后富冈回忆起自己抛弃阿蓉和孩子的行为虽然仍有一丝内疚,但他已经在违背道德沦丧的路上越走越远。这里的情节让人不禁联想起森鸥外的《舞姬》,同是异国恋爱,同是“抛妻弃子”。然而相比《舞姬》中主人公对爱丽丝的爱恋和愧疚之情,富冈对阿蓉的感情可谓淡薄至极。

全文阅读

对资产阶级道德沦丧的血的控诉作文1400字

高一(2)班张?

古往今来,描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但惟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成为小仲马最后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小说,《茶花女》先后被编成话剧、歌剧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毫无疑问,《茶花女》是部爱情小说,它从生活中来,但经过了作者的提炼,所以比生活来得更高。

《茶花女》真实逼真地写了主人公玛格丽特被侮辱、被损害的一生。玛格丽特原来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农家姑娘,后来被迫沦落为娼妓。他容貌漂亮、聪慧绝顶、温柔多情,倾倒了巴黎众多的贵族富豪,整日受到他们的包围。玛格丽特经常是同时应付三四个情人,过着极为奢华和的生活。但是这种卖笑生涯,使玛格丽特万分痛苦,因为她的灵魂是纯洁的,他无法忍受每天和她见面的人对她的侮辱。就在这时,玛格丽特偶然结实了正直、纯真的阿尔芒·迪瓦尔。阿尔芒赤诚的爱,激发起她对爱情的向往,于是他们双双坠入爱河。

在作者笔下,男女主人公都拥有真挚的爱情,一个甘于牺牲自己向往的豪华生活,处处替情人着想,不愿多花情人一分钱,也不愿情人为自己去借债,甚至在面对自己的幸福时,仍在为情人的前途着想,为情人妹妹的婚事考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而另一个则一见钟情,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又暗中将母亲给他的遗产赠送给情人,此外,他强烈的嫉妒心也是他的爱情的深切表现,直至情人死后埋入地下,他依然没法将她挖掘出来,见上一面。可见他的爱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这时,阿尔芒的父亲却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正人君子”。认为他的儿子同一个相爱会毁了阿尔芒的“前程”和阿尔芒妹妹的“门当户对”的婚事,于是使用各种手段阻饶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结合,阿尔芒的父亲显然不是什么庸碌无能之辈,这从他谋得了C城总税务长的职务就可以看出。他比儿子老练得多,在严词开导儿子未成功之后,他改变了策略。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单独跟玛格丽特交谈晓之以利害。是玛格丽特无法坚持己见,而为阿尔芒表现出了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忍痛含泪地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的父亲是虚伪道德的化身,是他一手造成了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

《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悲惨的一生,充分暴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残忍和道德沦丧。《茶花女》中所描写的巴黎上流社会,是对统治阶级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靠巧取豪夺而发财至富的贵族资产阶级整日沉溺于吃喝嫖赌。用钱收买玛格丽特做他们的“女儿”、“相好”、“情人”。在这种裸的金钱交易中,毫无爱情可言,有的只是对女性的玩弄和对女性尊严的践踏。玛格丽特曾对阿尔芒愤愤地说:“你爱我是为了我,而别人爱我从来都只是为了他们自己。”“我们不在属于自己,我们不在是人,而是物。他们要做场面时,我们所处的是第一位,但说到尊严,我们就要处在末位了。”玛格丽特在丑恶的社会环境中,无力自拔,肉体遭到蹂躏,灵魂受到摧残,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思想的死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玛格丽特过寻欢作乐的生活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以便快些舍弃人生。

全文阅读

浅析《白噪音》中当代人精神危机之因

摘要:《白噪音》作为美国当代优秀小说家唐・德里罗的一部力作,充分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们正是受到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和科技的巨大负面影响,遭遇了精神空虚和真实自我沦丧的精神危机。

关键词:《白噪音》;精神危机;精神空虚;真实自我的沦丧

引言

唐・德里罗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白噪音》自1985年出版以来一直是中外学者评论的焦点。学者们大多从生态批评、死亡主题、心理学、精神分析、消费学及符号学等角度对该著作进行研究,却很少有人探析其中所展现的当代人精神危机之因。本文从该视角入手,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以更好地把握小说内涵。

一、《白噪音》中当代人精神危机之因

不可否认,《白噪音》充分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其精神危机主要体现在精神空虚和真实自我的沦丧两个方面。而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即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和科技。

首先,大众传媒导致当代人真实自我的沦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了可供仿效的形象,成为他们新的人生经历来源。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借助图像、文字等载体对人们进行信息轰炸,其影响力超乎人们想象。当人们在借助大众媒体获得娱乐、信息和感官等方面的满足感时,不知不觉之中思想和行为已经被它们所操控。正如一位学者所尖锐指出的那样:“《白噪音》展现了一个真实自我被媒体形象所替代的世界”。[1]101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模仿大众媒体声音、形象和典范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杰克的女儿斯泰菲就有模仿电视声音的习惯。一天晚上,杰克偶然发现她坐在电视机前嘴唇上下移动,企图模仿电视传出的声音。在空中毒雾事件的大逃亡时,斯泰菲在睡梦中喃喃发出商业广告的声音:“Toyota Celica”也就不足为奇了。小说中的边缘人物汤姆・福斯特正是受到电视节目的驱动,走上了谋杀的犯罪道路;他杀人的过程也是从电视节目中学到的。因此,在杰克的儿子海因利希描述汤姆的杀人计划实施过程之前,杰克就已经精确地猜出其实施过程。同样,杰克向格雷先生复仇的计划也来源于大众媒体中动作影片的故事情节。其二,大众媒体使人们错误地认为它是绝对的真理权威。例如,斯泰菲坚持认为人们应该将水烧开,其理由是收音机节目就是这样说的。再如,在“空中毒雾事件”发生之初,在听了收音机广播中关于毒雾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和手心出汗的报道之后,杰克家的斯泰菲和丹妮斯立刻抱怨手心出汗;当收音机广播报道毒雾还有可能造成恶心、呕吐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这两个女孩又开始呕吐;最终当收音机报道毒雾有可能引发幻觉等时,斯泰菲、丹妮斯、芭比特和铁匠镇上许多其他居民纷纷反映出现了该症状。正如美国学者帕特里克・迪纳所总结的,大众传媒造成了人们的一种病态:“我们记得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却忘记了我们应该记得的事情。”[2]219

第二,消费主义也造成了当代人精神的空虚和真实自我的沦丧,这一点在《白噪音》中得到了真实刻画。小说中,几乎每一个任务都沉溺于消费各种实物和符号,或者为了成名而不惜将个人作为商品推销出售的活动中。例如,杰克一家人、默里和老人们是商场和超市的常客及电视节目的忠实观众。看电视和购物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消费活动正逐渐将他们转变为被商品、金钱和电视形象所奴役的单向度人。消费主义剥夺了当代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本真。芭比特的经历就证实了这一点。她不喜欢喝酸奶,但在消费主义文化的驱动下却不断购买这类商品,浪费的恶性循环每天都在她家上演。可以说,面对消费主义的诱惑,她束手无策,完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和真实自我。除了消费实物和符号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还痴迷于将个人或其它东西转化为商品,以达到谋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以山上学院的教职员工为例,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推崇成功,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对于杰克这样的教授而言,除了商场和超市外,希特勒研究是他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的又一领域。为了迎合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欣赏品味,他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戴着厚重黑框眼镜、穿着黑色长袍的电影明星或流行音乐明星。默里和其他同事同样为了更好地在美国学术市场上推销自己而不懈努力着。这些所谓的“学者”无法抵御消费主义的诱惑,但可悲的是他们已经丧失了研究者应该具有的批判思维能力,迷失了自我。

全文阅读

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浪荡子的颓废因素分析

摘 要: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刻画了浪荡子的形象。以亨利勋爵和道连为代表的浪荡子不仅有着浪荡的一面,他们身上也表现出了一些颓废因素。浪荡子们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这是他们颓废因素形成的背景。本文试图从浪荡子们在享乐、道德沦丧、自恋以及对女人的看法这些方面找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颓废因素。

关键词:颓废;享乐;道德沦丧;自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51-02

一、颓废主义与浪荡子

纳尔班蒂安在他的Seeds of Decadence in the Late Nineteenth-centry novel一书中指出:“颓废主义的种子植根于1870到1900年的西方文学的转型时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王尔德的文学创作显然也受到了颓废主义的影响。因此,他小说中那些过着唯美主义生活的浪荡子们自然也和颓废主义脱不了干系。在他的描述中,最有意义最合适浪荡子的就是“我们是颓废者”,因为这种颓废不过是人性向某种理想的攀进,这些理想被认为是不可企及的。浪荡子身上的颓废因子可以从他们的对话和思想方面表现出来,但不是负面、堕落的。他们颓废但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是堕落的,相反,他们的思想很活跃。他们颓废是因为他们的梦想被看作是无法企及的。正如波德莱尔在The Painter of Modem Life所说:“浪荡子们具有抗争和反抗的的特点,他们代表了人类最优秀的那部分和也代表了对于反对和摒弃平庸的需要,这是我们今天的人们所不具备的。”我们从王尔德和他小说里的浪荡子身上找到这种颓废的风格。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被看作是一部具有颓废风格的小说。而小说里的浪荡子们也毫无疑问地被看作是颓废的。因此,我们很容易的从这部小说中浪荡子身上找到颓废的元素,这些颓废的因素显示出浪荡子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不满与反叛。

二、颓废的享乐主义

浪荡子所表现出来的颓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做为享乐主义。广义的来说,享乐主义代表着一种精致的、精明的自私,它不追名逐利但是追求感官的享受,不喜欢孤独,需要陪伴。王尔德自己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小说中的浪荡子们也曾发表享乐主义的长篇大论。亨利勋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享乐主义演讲中说:“格雷先生,诸神厚爱你,可是诸神赐予你的,会很快被取走。你只有几年时间,能够实实在在,完完美美,充充实实地生活。青春一逝,美也随之而去……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不断寻找新的感受……一种新的享乐主义――那正是我们的世纪所缺乏的。”

亨利勋爵第一次见到道连时就被他深深吸引了。作为美丽事物的追求者,他找到了他想要的美。他会想方设法让这种美能够尽可能的持续下去。他劝道连充分的享受自己的青春年华,而不要去做一些枯燥的事情,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这是充满反叛精神的劝说。他认为虚假的理想在那个时代是很重要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浪荡子生活的束缚。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些所谓的目标和理想却束缚了很多人,因为他们不像浪荡子一样具有颓废的思想,他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尽管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对人们的道德控制已经放松,但是普通人还是不敢打破这些传统的目标和理想去享受生活,只有浪荡子们才会勇敢地挑战这些道德束缚。为了表达他对所处时代病态目标和虚假理想的不满,他竭力劝说这个年轻人不要去在乎它们。我们可以看出浪荡子们在试图逃离这个真实的世界,那就是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伦敦。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就是过一种享乐生活。

全文阅读

文明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禾苗的茁壮;没有水滴,就没有生命的灿烂;没有文明,世界就会是一片野蛮与黑暗。因为文明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黑暗就少一些。文明是一扇窗,窗子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文明是一朵花,如果我们多给它“浇水、施肥”,它就会开得更繁茂,更鲜艳,更光彩夺目。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自幼就懂得的交通规则,当今却被改变,“中国式过马路”却成了当下的一种“时尚”。“中国式过马路”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中华的文明被藏到了哪个角落?是被快速发展的时代车轮碾得破烂不堪,还是被追逐物欲的脚步践踏得支离破碎?为什么一幕幕不文明的行为总在我们身边上演?

文明的遗失,敲响道德沦丧的警钟。

回顾往昔,一幕幕充斥着血与泪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一位年轻司机在河北大学校园内撞倒两名女生,致其一死一伤,创造了“我爸是李刚”的神话;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倒一名女服务员,下车后发现伤者在看自己的车牌号,便拿出刀子,对其连捅8刀,致其死亡;一堆堆问题食品、地沟油、瘦肉精的频繁出现,再次动摇了人们在餐桌上的安全感。这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不得不让人深思:高速旋转的车轮,为何载不来对生命的尊重?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何赢不了漠视生命的冷漠?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难道就在这一代沦丧了吗?人性的沉沦怎可到达如此冰冷的地步?

这一系列的事件,源自于文明,但又早已超出了文明的范畴,触及了道德的底线,甚至滑向了犯罪的深渊。但是,道德事件并非只有灰暗的记忆,有一颗颗赤热的心,一直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而且无论在什么时候,这颗心从未黯淡过,一直向我们诠释着文明的可贵。

文明的守护,彰显着道德的高尚。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佳话举不胜数:孔融让梨,礼让兄长传美谈;程门立雪,尊敬师长成典范……确实,良好的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人生价值,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尺。文明是一次道德的坚守,当现场清理发生分歧时,特警邵曳戎仍坚持搜寻,终于救出了“7·23”特大动车事故中最后一个幸存的女孩;文明是高尚道德的一种本能反应,杭州两岁的妞妞从10层高楼坠落,“最美妈妈”吴菊萍伸出双手接住了孩子,而自己的手臂却伤势严重;文明是对崇高道德的一次守护,“90后”孟佩杰,小小的年岁撑起了整个家,一直守护在母亲的身边,虽然艰辛了四千多个日子,可笑容依然灿烂如花。这一个个文明之举,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其实生活中并不是缺少文明,只是有时候被一些为人所不耻的事蒙蔽了双眼。文明,一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有了文明,即使成了木偶,也会是一只提线的木偶,至少不会迷失自己,它会带领我们一起走向道德的高地。

文明,如空中的一抹彩虹,闪亮苍穹;文明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文明如山涧里的一泓清泉,旋律怡人……它没有虚伪的杂质,没有功利的色彩,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愿文明之花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绽放,让道德的血液在我们的内心沸腾。

全文阅读

宁波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46年4月11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 (1)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3) 不得少于800字。(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真正的科学精神与高尚的道德伦理并非背道而驰,而是相辅相成的。题目要求同学们直视科技与道德的关联,对素材中爱因斯坦的论断明示立场和态度,在此基础上达成合宜的情感态度与判断,并进一步启发同学们自觉捍卫道德伦理。

全文阅读

生态文学视角下解析拉斯普京作品中的“父”与“子”

摘 要:拉斯普京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作家。在拉斯普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个“父”与“子”的主题。父辈与子辈对待自然、家园、传统道德等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出作者正积极探索一条拯救俄罗斯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途径,从而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关键词:拉斯普京 生态文学 “父”与“子”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文学家迫切关注的问题。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出现在世界文坛,并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生态文学是世界生态文学重要一支,众多俄罗斯作家热情讴歌自然并创造了一系列经典的生态文学著作。文学家拉斯普京的生态文学创作更具有代表性,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忧患意识,并呼吁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更要重视传统美德和道德伦理。

一、拉斯普京作品中的“父”与“子”

“父”与“子”是拉斯普京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父辈与子辈在对待自然生态,故土家园,道德传统等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态度体现在拉斯普京的许多作品之中。拉斯普京作为西伯利亚农民的儿子,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70年代以后的作品,大多以西伯利亚农村为背景,塑造了许多具有传统美德的劳动者的形象。他们大多是老年妇女的形象,土生土长,一生扎根在农村中的普通农民。她们终日在土地上劳作,乐于奉献,不求索取,本分朴实,心灵充实。她们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大自然,痛恨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破坏家园的行为。《最后的期限》中的老太太安娜,《告别马焦拉》中的达丽娅都是典型的代表。

拉斯普京在塑造美好的老年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脱离自然,脱离土地,感情淡漠,道德沦丧的子辈形象。比如《为玛丽亚借钱》中的阿列克赛,《最后的期限》中的柳夏,《告别马焦拉》中的安德烈、彼特鲁哈、克拉芙卡以及《火灾》中趁火打劫的“无赖”等。通过对形象各异的子辈形象的刻画,作家向我们揭示了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导致的道德沦陷与灵魂堕落,并且指出当今世界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人们精神生态的严重失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关键课题。

二、父辈对自然,家园的热爱与忧虑

拉斯普京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学除了完全彻底地为养育它的土地服务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另一种选择。”作家凭借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作品,热情讴歌了俄罗斯农村传统美德与俄罗斯精神的载体、保护者与传承者―根植于农村的父辈。《最后的期限》描述的是一位名叫安娜的俄罗斯农村妇女在生命垂危之际的心理状态以及子女们的表现。作为父辈代表的安娜是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土地上的老人。这位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女人,把一生的快乐和美丽的希望都寄托在大自然身上。作品中安娜母亲在生命垂危之际以平静坦然的心态回顾了自己在土地上辛勤劳动的一生,她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善良、驯服和温顺的”。而她这种坚韧不屈,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美德根植于土地,根植于大自然。《告别马焦拉》中的父辈代表达丽娅也是一位根植于土地的善良老人。面对即将消失的马焦拉岛,以达丽娅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内心惶恐不安。在他们心中土地是永恒的,他们有责任守护好祖先保留在来的土地。因此,在大水即将淹没这片土地时,达丽娅老人感到痛心疾首,为自己没能够保护如“母亲”一样生养几代人的马焦拉岛而感到愧对祖先,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命家园即将遭到毁灭而忧虑。拉斯普京作品中的父辈形象无疑是俄罗斯传统精神的象征,他们坚守自己的土地,为保护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全文阅读

白噪音中当代人精神危机之因

引言

唐·德里罗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白噪音》自1985年出版以来一直是中外学者评论的焦点。学者们大多从生态批评、死亡主题、心理学、精神分析、消费学及符号学等角度对该着作进行研究,却很少有人探析其中所展现的当代人精神危机之因。本文从该视角入手,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以更好地把握小说内涵。

一、《白噪音》中当代人精神危机之因

不可否认,《白噪音》充分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其精神危机主要体现在精神空虚和真实自我的沦丧两个方面。而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了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即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和科技。

首先,大众传媒导致当代人真实自我的沦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了可供仿效的形象,成为他们新的人生经历来源。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借助图像、文字等载体对人们进行信息轰炸,其影响力超乎人们想象。当人们在借助大众媒体获得娱乐、信息和感官等方面的满足感时,不知不觉之中思想和行为已经被它们所操控。正如一位学者所尖锐指出的那样:“《白噪音》展现了一个真实自我被媒体形象所替代的世界”。[1]101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模仿大众媒体声音、形象和典范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杰克的女儿斯泰菲就有模仿电视声音的习惯。一天晚上,杰克偶然发现她坐在电视机前嘴唇上下移动,企图模仿电视传出的声音。在空中毒雾事件的大逃亡时,斯泰菲在睡梦中喃喃发出商业广告的声音:“Toyota Celica”也就不足为奇了。小说中的边缘人物汤姆·福斯特正是受到电视节目的驱动,走上了谋杀的犯罪道路;他杀人的过程也是从电视节目中学到的。因此,在杰克的儿子海因利希描述汤姆的杀人计划实施过程之前,杰克就已经精确地猜出其实施过程。同样,杰克向格雷先生复仇的计划也来源于大众媒体中动作影片的故事情节。其二,大众媒体使人们错误地认为它是绝对的真理权威。例如,斯泰菲坚持认为人们应该将水烧开,其理由是收音机节目就是这样说的。再如,在“空中毒雾事件”发生之初,在听了收音机广播中关于毒雾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和手心出汗的报道之后,杰克家的斯泰菲和丹妮斯立刻抱怨手心出汗;当收音机广播报道毒雾还有可能造成恶心、呕吐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这两个女孩又开始呕吐;最终当收音机报道毒雾有可能引发幻觉等时,斯泰菲、丹妮斯、芭比特和铁匠镇上许多其他居民纷纷反映出现了该症状。正如美国学者帕特里克·迪纳所总结的,大众传媒造成了人们的一种病态:“我们记得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却忘记了我们应该记得的事情。”[2]219

第二,消费主义也造成了当代人精神的空虚和真实自我的沦丧,这一点在《白噪音》中得到了真实刻画。小说中,几乎每一个任务都沉溺于消费各种实物和符号,或者为了成名而不惜将个人作为商品推销出售的活动中。例如,杰克一家人、默里和老人们是商场和超市的常客及电视节目的忠实观众。看电视和购物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消费活动正逐渐将他们转变为被商品、金钱和电视形象所奴役的单向度人。消费主义剥夺了当代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本真。芭比特的经历就证实了这一点。她不喜欢喝酸奶,但在消费主义文化的驱动下却不断购买这类商品,浪费的恶性循环每天都在她家上演。可以说,面对消费主义的诱惑,她束手无策,完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和真实自我。除了消费实物和符号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还痴迷于将个人或其它东西转化为商品,以达到谋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以山上学院的教职员工为例,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推崇成功,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对于杰克这样的教授而言,除了商场和超市外,希特勒研究是他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的又一领域。为了迎合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欣赏品味,他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戴着厚重黑框眼镜、穿着黑色长袍的电影明星或流行音乐明星。默里和其他同事同样为了更好地在美国学术市场上推销自己而不懈努力着。这些所谓的“学者”无法抵御消费主义的诱惑,但可悲的是他们已经丧失了研究者应该具有的批判思维能力,迷失了自我。

第三,科技是导致当代人精神危机的重要因素。尽管在《白噪音》中德里罗确实描写了人们享受着现代科技产物,如信用卡、自动取款机、微波炉、垃圾压缩机和烘干机等带来的生活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清楚地意识到:科技越发达,人们沦为其奴隶的危险性越大。科技将这样一种错误观念植入人们的头脑中:它构成了人们解读自我和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的唯一渠道。对自然科学深信不疑的海因里希将人类看作是“化学神经冲动的总和”。[3]219芭比特和“戴乐儿”药丸的研发者们与海因里希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们看来,每一种感觉或情感都有各自的神经传递素,这种新型药丸能够对大脑中跟死亡恐惧感相关联的神经传递素产生抑制效果;人类只不过是“一系列神经元细胞”,那些用来描写人类个性、情感和感觉的术语,如“激情”、“怯懦”、“嫉妒”、“厌恶”等都是毫无意义的词汇。对科技的过分依赖导致了人们真实自我的沦丧和批判质疑精神的日渐消亡。在某些时候,科技的绝对权威战胜了人们的自我感知。例如,在“空中毒雾事件”爆发之初,尽管铁匠镇上方的空气中能够弥漫着刺鼻的化学物质气味,但当地居民无动于衷,其理由是技术人员尚未出现,根本没有必要感到恐慌。以上这些例子足以证明科技在引发当代人丧失真实自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结语

全文阅读

不讲良心枉有知识

最近,岳阳市公安机关经过两个多月的缜密侦查,查清了全国首例瘦肉精新品种的来源。目前,警方已对这一案件犯罪嫌疑人全部实施控制。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时,特别突出了一个看点,并醒目地指出:浙大一教授因瘦肉精案被刑拘。

不知是出于为尊者讳,抑或是因为查处策略,消息中没有点出这位浙大教授的姓名,只是以一句话一带而过:“警方顺藤摸瓜,从浙江大学教授邹某处查获含苯乙醇胺A的饲料1500公斤,并对其实施刑事拘留。”然而,有好事者在网上“人肉搜索”,很快就将这位“邹教授”的底儿都刨了出来,甚至将与这位“邹教授”一起搭伙研制“毒饲料”的另外一位教授也给抖搂出来。

媒体何以特别点出这位“浙江大学教授邹某”,并以之为标题吸引读者?无疑还是因为在国内名牌大学的教授处查获“毒饲料”,特符合流行的新闻数学公式:不平常人+不平常事=大新闻。

名牌大学教授,当得起“不平常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教授,理当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不平常人”。作为“不平常人”,固然要有超越一般的学术成就,也当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出众的人格力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这位“邹教授”做的事情实在让人惊诧,不但私藏数量颇观的毒饲料,而且据网上“人肉”信息分析极有可能是毒饲料的祸首。“邹教授”如此身份与社会期待反差极大的作为,不也完全符合“不平常人”的定义吗?

从瘦肉精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专家、学者精神的堕落:为了金钱利益,不惜出卖良心,将社会责任抛到一边,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掌握的仪器设备,研究制造明知有毒的瘦肉精,甚至在被曝光后还私饲料。这就让人感到特别震惊:这就是我们的名牌大学教授!

专家、学者、教授作为知识分子,应当是社会知识和道德良知的载体,公共利益的“守望人”。瘦肉精事件中名牌大学教授的无良行为,不能不促使我们深思:当神圣的学术殿堂与科研前沿中,德行、境界、操守、原则和责任渐渐沦丧,任唯利是图、制毒贩毒、弄虚作假、亵渎学术等行为无所顾忌地成为“流行”之时,我们还能指望他们教出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之才吗?

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尤其需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良知来引领。公众愿意相信,每一次操守的缺失与良知沦丧都必然会呼唤道德凤凰的涅,这不仅是因为精神的堕落是全社会的痛,一些知识分子操守的缺失与沦丧正如网民痛斥的那样:枉有知识,不讲良心,是为贼!更因为无论社会价值观怎样遭受冲击,多数知识分子恪守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信仰,不愿不能也不甘做被千夫所指的“贼”!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