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民族贫困地区现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绩效的精准考核是其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根据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数据的获取性,构建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很有必要,这对今后的精准扶贫实践的精准考核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38-04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真正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也都把农村脱贫致富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正确认识及评价贫困村贫困的现状,量化各地村级精准扶贫绩效,可以具体针对各地村级精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进行分析,理清思路,找出差距,解决问题[1]。这对于今后制定并实施村级精准扶贫开发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构建,要以科学的原则为前提。精准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民族地区贫困村扶贫的具体实际及发展规律为准绳,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必须从贫困的本质出发,强调以人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借鉴参考其他一些评价研究方法,可以确立以下四个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针对性。基于村域的精史銎妒且桓鲎酆闲缘母拍睿构建村级精准扶贫指标体系要求:一方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体现综合性,能以多维的角度构造出全面而综合的村级精准扶贫效果评价体系,即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生活幸福,还应包括生态友好、资源持续;另一方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应具有针对性,应该针对村级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确定关键性、决定性要素[3]。
自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要求,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立足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职能,不断明确扶贫任务,突出扶贫重点和责任落实,全方位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据行业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扶贫工作总结
(一)完善机制、加强扶贫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各项工作,成立局党组书记、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管理所、局机关有关股室、局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事调动并及时做出调整。集中学习讨论各级下发的各项扶贫文件政策,深入贯彻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年初制定并印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扶贫工作计划》,对各项扶困工作进行专题安排部署,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调度,真正将扶贫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精准施策,全方位推进各项扶贫工作
根据市局及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主动与县扶贫办对接,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第一书记”帮包、机关干部联系困难群众等工作领域,深入调研,确保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贫困户,确保国家扶贫资金及单位扶贫力量向贫困村、贫困户重点倾斜。
1、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积极研究保障项目用地措施,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盘活挖潜用地优先用于扶贫攻坚项目,重点保障贫困镇(办)、村居基础设施和脱贫致富项目用地,为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用地保障。配合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等部门,积极运用增减挂钩政策,整合政策、资金、资源,有效推进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需要,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贫困镇(办)、村居开展增减挂钩的,节余指标在县区和全市范围内流转使用,积极引导节余指标合理流转,尽快实现增减挂钩收益,为贫困村居脱贫致富提供增减挂钩政策支持。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生产需求进行工程布置,最大化满足贫困村的农业生产需求。
2、实行机关干部联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扶贫开发“五个一、三个一”帮包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53名机关干部与镇9村53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并开展了“遍访核查”专项行动,制定方案对“遍访核查”成果进行问题排查整改。局党组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经常把扶贫工作列入党组议事日程,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各项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细化干部帮包户的具体任务,提出扶贫工作的各项要求,保证扶贫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一是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在入户走访、核实贫困户收支情况、摸清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全体帮包责任人认真完善贫困户档案资料,本着“一户一策”的原则,精准制定帮扶措施。二是及时入户走访,积极开展帮扶“讲策解难”活动。今年来扶贫帮包责任人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每季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贫困户入户走访工作。三是及时完善贫困户档案资料,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和镇扶贫办对接,配合做好贫困户信息动态调整工作和贫困户资料相关完善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县于1980年被列为国家“老、少、边、穷”县,1986年被列为国家贫困县,1993年因农民人均年收入超出国家界定标准13.6元退出国家贫困县。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关心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扶贫攻坚和强农惠农政策,自我加压,奋力追赶,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面貌不断改观,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增长30%,连续四年实现“三年翻番”。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8亿元、财政总收入2.5亿元,分别增长10.6%和28.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4.6%和1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5个指标增速列全市首位。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村庄整治推进。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扶贫攻坚整村推进的有效载体,以做优做大村庄规模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村镇联动、村落连片、综合示范区建设、公路沿线整治,着力改变农村面貌。截至目前,全县先后共完成了589个省批建设点村庄整治任务(含2013年68个省批建设点),涉及23600多户农户、92000多人直接受益,改路、改厕、改水“三改”基本到位,16200农户改造了住房。打造了一大批如古井、古松、客家源、大畲旅游新村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村、文化新村、生态新村。二是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贯彻《若干意见》、促进扶贫攻坚的首要大事、开局工程和民生工程,2012年完成了4770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2013年市下达我县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为14410户(其中新建和维修加固9063户,拆除空心房5347户),截止到9月6日,全县落实改造对象9208户、已开工6184户、完工1431户,拆除空心房3985户。全县规划建设的50个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已全面启动建设。
2.坚持产业发展推进。一是做优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通过多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形成了“田里烟、莲、稻三分天下,山上油茶、果业、香樟三业并举”的农业产业格局,今年种植烟叶3.2991万亩、白莲4.5万亩,收购烟叶9.4773万担、预计收购干莲3500吨以上,白莲、烟叶两项产业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约1500元。此外,全县油茶面积达10万亩,香樟面积达5万亩,成为新兴农业产业,我县被列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油茶产业项目示范县”,并连续多年在国家、省组织的年度油茶发展业绩考核中名列前茅。二是突出“一村一品”促农民增收。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将科技扶贫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向重点村集中投入,各重点村已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如:木兰乡东坑村63户农户自行组织成立了“县山地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该社山地鸡年出栏量达30万只,年产值达1500万元。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进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种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小松镇瑶上村建立蔬菜种植基地300亩。带动基地农户500户,其中贫困农户240余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带动企业的发展,也使农民增加了收入。琴江镇大畲旅游新村,依托通天寨景区,捆绑新农村建设、旅游、扶贫开发、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努力打造一个“客家气息浓郁”宜居、宜游、宜业新型村落。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为当地农民创收人均达3000元以上,使该村农民既改了房又致了富。2012年,琴江镇大畲旅游新村被评为全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点。三是发展旅游带动服务业和农产品销售。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已建成通天寨4A级景区、大畲乡村旅游示范区、九寨温泉、赣江源漂流等四大核心景区,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今年1-8月,累计接待游客87.3万人次,同比增长29.8%,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32.4%。旅游促进了城乡餐饮酒店业的发展,使农村一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服务业脱贫增收。通天寨景区、赣江源景区周边农民依托旅游的驱动,经营宾招酒店和经销土特产品,增加了收入。
3.坚持项目建设推进。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我县共有国家和省级贫困村2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2%,上级下达整村推进资金1216万元,其中:省级贫困村项目资金290万元,国家贫困村项目资金66万元,危旧土坯房改造资金420万元,2013年整村推进(村庄整治)440万元;截止目前,贫困村申报项目140个,已完工项目109个,占申报项目总数的77%。二是加强项目对接工作。我县根据《若干意见》出台了35条实施意见,编制了《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强项目储备,目前已编制重大项目385个,总投资达476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80个;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或报批的项目102个,总投资128.9亿元,为把国家政策尽快转化为项目、促进新一轮扶贫攻坚尽快取得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4.坚持社会扶贫推进。一是推行“三联系一挂职”机制。全面推行县领导联系乡、县直部门联系村、干部联系户、新列后备干部和新聘工作人员到村挂职锻炼,全县29名县领导联系10个乡镇,每人挂点一个国家或省级重点扶贫村,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有力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二是成立县老区促进会。加强与上级老区促进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为争取更多的社会扶贫资金提供了平台。2012年,钨业集团公司向县老促会捐助5万元作扶贫救助资金。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帮扶。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举措,省财政连续十年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将为我县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四是深入推进“三送”工作。积极推行“三代”、“六民”工作机制,开展“五进农家五同步”活动。今年,县财政出资2000万元,分两批实施376个交通、水利等“三送”民生工程项目,项目覆盖全县131个行政村。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为深入贯彻落实州扶贫办《关于印发<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临贫预警、骤贫处置、防贫保稳各项工作,有效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对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委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省负总责、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收入等方面,跟踪变化情况、着力促增收、强兜底、救急难,做到及时发现、分类帮扶、动态清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协同做好低保、特困供养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及时制定计划,采取有效帮扶,防止返贫致贫发生。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共同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有效形成防止返贫的合力。
坚持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因人因户,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采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通过劳动增收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日常监测与定期动态调整相结合。日常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实时更新监测台账信息,做到发现及时、响应迅速,帮扶到位。定期组织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和数据共享,提升监测准确性,确保有针对性的帮扶,实现“动态清零”。
《福建省农村扶贫开发办法》已经2017年5月3日省人民政府第9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福建省农村扶贫开发办法,欢迎阅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开发活动。
本办法所称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和社会各界通过财政支持、产业扶持、挂钩帮扶、生态补偿、社会捐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就业创业等措施,帮助扶贫对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第三条 农村扶贫开发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精准施策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落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扶贫开发相关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扶贫办关于印发<省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临贫预警、骤贫处置、防贫保稳各项工作,有效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对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收入等方面,跟踪变化情况、着力促增收、强兜底、救急难,做到及时发现、分类帮扶、动态清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协同做好低保、特困供养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及时制定计划,采取有效帮扶,防止返贫致贫发生。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共同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有效形成防止返贫的合力。
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因人因户,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采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通过劳动增收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日常监测与定期动态调整相结合。日常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实时更新监测台账信息,做到发现及时、响应迅速,帮扶到位。定期组织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和数据共享,提升监测准确性,确保有针对性的帮扶,实现“动态清零”。
20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战决胜我县脱贫摘帽的关键之年,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保障,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稳步落实,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现就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下辖22个乡镇209个村(社区),其中207个村(社区)有扶贫开发任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4年全县农村户籍人口7415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85万户123400人,贫困村70个,贫困发生率为16.6%。经过历年动态调整,截至2020年12月13日,我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560户126109人。2014年、2015年分别脱贫21963人、32972人;2016年脱贫20948人、出列20个贫困村;2017年脱贫22860人,出列20个贫困村;2020年脱贫19697人,出列30个贫困村。五年累计脱贫3.43万户11.82万人、出列贫困村70个,年均减贫2.36万人,当前贫困人口788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6%,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整体贫困状况显著改善。
二、总体工作安排
我们以扎实开展“12345”行动为抓手,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摘帽攻坚战。紧盯一个目标。紧盯2020年县摘帽这个总目标,围绕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966万贫困人口脱贫和40个已出列村、9.78万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的目标列出工作清单,“对单销号”完成任务。坚守两个标准。对标对表“户脱贫、村出列”和县摘帽标准,精准施策,补齐短板。统筹三个平衡。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统筹“户脱贫、村出列”与整县摘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平衡,不断提升群众的整体满意度和县域整体发展水平。突出四大重点。突出产业帮扶,努力实现可持续增收产业帮扶项目全覆盖;突出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对所有农村危房应改尽改,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双基”提升,开展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电网改造等巩固提升行动,确保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突出贫困群众满意度和一般群众认可度,抓好扶贫政策落实和帮扶成效。强化五大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县乡村三级抓脱贫攻坚的组织体系,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强化力量保障,全力打造一支懂农村、会扶贫、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强化投入保障,用好土地增减挂指标跨区域调剂政策红利,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对我县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支持,确保全年脱贫攻坚总投入25亿元以上;强化作风保障,切实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强化纪律保障,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三、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政策落实情况和取得成效
(一)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保护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重点工程推进情况
1.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2020年发展到户产业项目93750个,户均2.48个,发放到户产业补助资金4176.55万元。发展到村特色产业项目415个,村均2.2个。发展17个贫困村“一村一品”项目,占比24%,超过省定20%的目标任务。完成省下达70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任务,今年30个出列村主导产业达标。117个示范区及示范基地、148家企业、269个合作社、大户以及897家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32484户,带动比例86%。光伏扶贫方面,涉及13个乡镇24个贫困村总容量3.972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于9月底前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资产收益扶贫方面,县财政拿出3440万元,对70个贫困村在去年每村投入50万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10万元,对137个非贫困村(社区)分别给予20万元引导资金,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均衡发展,全县207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社区)资产收益扶贫实现全覆盖,今年9396户、25067名贫困人口享受收益分红637万元。电商扶贫方面,累计开展电商培训50余场,培训5000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逾1500人次。完成70个贫困村村级服务站建设任务,建设电商扶贫示范基地6个、示范村站18个,带动贫困户农产品销售135.2万元。旅游扶贫方面,13个旅游扶贫“八个一”工程全部完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3011人、完成率115.81%,发展涉旅企业300多家,贫困户通过售卖农副土特产品、参与旅游服务,户均增收600元以上。
为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建立扶贫开发促进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带动扶贫开发的互动双赢机制,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推动我市率先突破发展,特制定《市年旅游扶贫行动规划》。
一、背景与意义
地处腹地,所辖七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系中的等五大山脉,这类区域地域偏僻,气候高寒,耕地狭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存状态已被改变,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来源,收入依靠外出务工,亟需开辟新的增收途径。一方面,受自然、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处深山区的贫困区域虽延缓了发展进程,却保护了生态资源,留下了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本理念逐步形成和深化,城镇居民追求自然、追求绿色、追求健康、追求原生态成为一种趋势,发展生态旅游为贫困区域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新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以推动,为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条件。
一是《大》热播产生的生态旅游效应,为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外部环境。电视纪录片《大》在央视的连续播出,向世人全方位介绍了大的人文、山水、环境、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讲述了大对、对中华文明乃至对人类的贡献,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绿色的新形象,引起了世人对这座影响中国的伟大山脉的神奇和向往,掀起了全国生态游的好奇和热潮。
二是“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为旅游扶贫行动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大旅游发展规划》,作出了围绕“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着力打造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千里山水度假旅游胜地,实施以旅游业突破发展为先导,全力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为旅游扶贫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为旅游扶贫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保护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精心打造了四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漂流、等一批知名旅游产品,走出了以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随着以“最美是”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生态旅游节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率先突破发展的思想共识。
二、思路与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加快贫困区域脱贫致富步伐,以“旅游”为抓手,探索一种旅游扶贫的新模式,以“生态”为抓手,探索一条产业扶贫的新途径,以“生态旅游”为平台,探索一条以扶贫开发促进生态旅游开发、以生态旅游开发带动贫困区域发展的新路子。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市扶贫和移民部门要认真结合我市贫区库区实际,认真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对扶贫和移民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和移民工作特征,坚持抓重点、强基础、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用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思维谋划扶贫和移民工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贫困群众和移民群众增收。推动全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
第一,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贫区库区发展的基本保障,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把加强我市贫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区库区持续发展的支撑,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到2015年全市要基本实现贫困村和水库移民村村村通水泥公路、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村村通广播电视,全市50%左右的贫困村和水库移民村要按照“五美四和谐”的总体要求,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积极培育350个“环境优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生态文明新村。
第二,把加快产业开发作为加快贫区库区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生态扶贫产业。面对贫困农民增收和生态安全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拓宽扶贫产业的功能和领域,以新的眼光和视角看待扶贫产业,以新的理念发展扶贫产业,在不断加强贫困农民就业增收的传统功能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扶贫产业内涵,构建新的生态扶贫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力争培育打造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50家,幅射带动贫困农户6万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要在贫区库区着力发展生态扶贫产业,积极培育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150个,从事“农家乐”等旅游扶贫产业的贫困群众4万人以上。
第三,把扶贫搬迁作为保障贫区库区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将居住偏远,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但生态环境较好地区的贫困群众,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工程,搬迁到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服务齐全的新家园,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部门支持、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帮助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农民重点污染区的贫困群众实现异地搬迁安置,帮助他们逐步脱贫致富,改善原居住地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市要完成移民搬迁安置6万人,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1万人。
第四,把加快科技进步作为推动贫区库区发展的根本途径,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要从科技、转移就业和创业三个层面上积极推进贫困农民和水库移民培训,积极培养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民技术员、农民企业家四支队伍,造就新型农民。到2015年,全市要建成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0个以上,科技扶贫示范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接受“雨露计划”培训、科技培训的贫困农民和水库移民达到15万人以上,实现成功转移并稳定就业的贫困农民和水库移民12万人以上。
德兴市是全省水库移民人数较多的市,2006年江西省政府核定德兴市移民扶持人口指标为26373人(2013年德兴市享受现金直补移民14083人,无法核定移民12290人)。分别来自浙江“两江”(新安江、富春江)和德兴市辖区双溪、双河口水库移民以及外省、外市、外县自主搬迁到德兴市的水库移民。浙江“两江”移民占德兴市移民总数的75%。现有农业人口21.86万人,贫困人口1.2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92%,“十二五”省级贫困村6个。
近年来,德兴市紧紧围绕服务民生的理念,以整村推进、移民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移民后期扶持等工作为重点,以行业建设、机关建设、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为保障,奋发进取,扎实工作,扶贫和移民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取得新进展
针对德兴市部分水库移民生存环境恶劣、收入水平低、生活十分困难的实际,德兴市及时研究调整工作思路和措施,坚持一手抓600元直补资金兑付工作,一手抓特困移民解困和重点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调查处理,突出加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一是2012年的847.86万元和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的422.49万元直补资金以“一卡通”形式已发放至移民手中。二是加大移民维稳工作力度,重点指导各乡镇(街道)在移民村组建立维稳信息点,及时掌握移民思想动态,一旦发现问题主动出击,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为有效改善德兴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在全市共实施项目239个,扶持资金1644.94万元。四是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编报了2013年后扶项目。五是按照德兴市的实际情况,对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范围的“六类”生产生活存在特殊困难的农村移民进行逐村逐户开展调查摸底,统计出生产生活在特殊困难的水库移民总数为6122户22506人。目前,全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得到快速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开创新局面
2011年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扶贫开发纲要开启了新阶段扶贫攻坚的序幕,省、市也相继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一年多来,德兴市按照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开展整村推进、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扶贫等4个方面的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落实力度,在服务民生和改善民生上狠下功夫。一是全力抓好村庄整治工作。2013年,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将过去的贫困村整村推进调整为贫困村中自然村的村庄整治,德兴市六个“十二五”省级贫困村有三个村被列入省级新村点,每个村安排省级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未列入的安排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二是全力抓好移民搬迁工作。经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批准,按照省办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中心村建设,今年实施深山区搬迁移民扶贫330人,分别为龙头山乡桂湖村横坑自然村174人和张村乡大畈村156人;生态移民搬迁227人,分别为绕二镇横港村107人和李宅乡宗儒村120人。目前龙头山乡桂湖村横坑自然村174人正实施建房,其他搬迁移民均已完成建房。三是搞好协调与服务工作,积极协调并配合有关挂点单位开展社会扶贫工作。这些工作都为今后推进扶贫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全力抓好“雨露计划”。德兴市为增强贫困地区农民的就业能力,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产业经营、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按需培训、就业脱贫”的原则,2012年共举办4期养殖技术、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服装加工技能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培训劳动力36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