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物科学

初中生物科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研究

一、用新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活力课堂,全面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生物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反射”概念时,我改变以往简单枯燥的讲解,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先做一个简单的针刺手指的缩手反射小实验。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反射概念,“针刺”是刺激,“缩手”是反应,“人”是主体(与无反应植物比较),有神经系统。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这样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到自然、有趣,容易接受。

二、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魅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去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并把培养形成的这种能力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所以,我仔细研究揣摩新版课程标准和教育学、心理学,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和探讨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全新的课堂里,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一改以往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和学生能够打成一片,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范听众,课堂俨然成为了他们“高谈阔论”的舞台。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时而质疑问难,时而浮想联翩;同时学生小组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又得到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频率明显加强,组际互动更加频繁。这样就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充满着热情的交流和激励的辩解,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生物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生物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生物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生物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画画,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操作能力

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思维,把课堂的“家长”转化为课堂的“听众”,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培养学生能力方法的过程,因为传授知识只能是死知识,交给学生方法才能对他们终身有益。所以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终还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身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生物积累更多的实践操作经验。

全文阅读

初中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初探

摘 要: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后备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一个时代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得到发展,许多学科的教学课堂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初中生物是一门以科学实践为主的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阶段是他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形成阶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学习特点有效引导学生展开生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达到生物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九年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所有课程学习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生物作为一门初中才开始接触的基础学科,因为生物的特性使得该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探究性,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该学科的特点创设有效的生物教学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要怎么在生物教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呢?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探讨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望这些教学策略能为我国的生物教学做出些许贡献。

一、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设备也已经进入我国的教育行业许多年,但是现阶段许多中学都缺乏对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应用,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仍然固执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利用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但是也仅仅只是用幻灯片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一些教材内容中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进而导致多媒体设备没有在课堂中发挥出它原有的教学作用。生物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而且还可以把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学习,利用融合图片、文字、音频或是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现课堂教学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物知识。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一生》这一教学内容时,由于植物生长过程是漫长的,要想短时间内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生物成长历程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便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找到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通过种子的萌芽、根的生长以及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的反应等画面来让学生更加深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成长,进而激发学生的生物W习热情,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生物学科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学习成绩。

二、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内推动力,初中生已经脱离了小学的稚嫩,在心理以及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的定性也越来越差,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导致学生出现“听一半、漏一半”的情况,进而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产生一种生物很难学习的错觉,生物学习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提高。要想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教师必须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许多学生家中都养有宠物,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家动物的一些奇特之处和生活习惯,然后再谈谈自己对动物的一些了解和认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大大地活跃生物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便可以有效地展开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教学课堂小活动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生物知识抢答比赛”“生物大比拼”“生物健康知识问答”等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做游戏的情况下轻松掌握生物知识、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学习水平,为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初中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培养工作,首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地学习生物知识,接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到生物教学课堂中,使他们能够积极对生物学习展开思考和探索,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物学习能力,以此为今后的生物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全文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教学是这门科学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教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科学品质 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能力 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观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品质的教育。

教材选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形形的植物和动物时,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树、观赏植物、食用藻类等,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社会。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要求学生亲自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实践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内容。生物界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象。如多姿多彩的动、植物因长期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之美;生物的色彩之美;鸟类身体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之美;DAN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虎毒不食子”和“乌鸦反哺”等动物的行为之美;孟德尔、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思维之美和顽强精神之美,等等。它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通过让学生欣赏生物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领悟生命的奥秘,找寻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之路,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全文阅读

初中生物科学论文

一、几个重要科学探究活动

1《.骨的结构与成分》涉及的探究活动

《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骨的结构和成分》这节课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物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学生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理出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关系。阐述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的动态变化,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后面学习运动的实现打下基础。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借助实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据此,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的教学设计思想,确定本节知识主题,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该主题的意义建构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生物体层次结构主题下,重要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重要概念的构建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黄瓜果肉细胞、番茄果肉和果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皮肤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构建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相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特殊结构这两个重要概念。再设计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了解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观察蛙的胚胎发育细胞变化和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骨细胞、血液细胞等)、上皮组织和卵细胞、等的不同细胞形态和结构,构建细胞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这一重要概念。设计观察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构建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可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的重要概念。通过这一系列探究实验的设计,依存这些重要概念的构建,帮助学生构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由此,实验教学的设计是围绕重要概念构建的。实验教学的设计要求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只有有的放矢的实验设计,才能落实到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

3.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是自身及其他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理解它对于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关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多数学生可以准确地说出来,然而,这种表述只是停留在记忆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实践体验。通过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可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植物在接受光照后,能在叶片中产生淀粉,这一实验对于他们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至关重要。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在缺少具体现象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将之定义化,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上学期比较复杂的一个实验,对操作的准确性要求高,而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对此,在教学中笔者对两个方面作重点控制,一个是酒精灯和火焰,这个确保安全,另一个是条件、现象的操作和观察一定要严谨,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安全控制的细节有两个,一是酒精灯的使用,让学生2人一小组,每小组在实验前先进行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练习,确保操作成功。二是烧杯很热,容易烫伤或脱手,所以进行镊子夹取烧杯的预练习,确保都能准确操作才进行实验。实验条件控制上要求一定要叶片变白后才取出,并注意滴加碘液的量。通过实验,学生普遍观察到实验现象,体会到每个实验操作的环节对于实验结果的出现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植物只有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的知识,对于其形成光合作用概念十分有帮助。

二、科学探究对重要概念理解的贡献

全文阅读

论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科学素养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明确地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宗旨。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为此,初中生物课堂中向学生普及生物知识,提高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应该成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新理念和历史使命。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自己的一点想法和体会。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了解和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这是美国人定义的科学素养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一个公民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科学的知识支撑着我们的思想行为,科学的方法依赖于科学的知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而初中生正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年龄,在初中生物学领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原理、事实及应用,这对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是必要的。

二、生物课堂中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实践证明,美国的中学生物教育事实说明了中学生物培养科学素质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的人读完初中后就直接走向农业生产,这些人的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现行我国的中学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大纲,大纲明确规定教学目的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其中能力培养大纲提出“通过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由以上分析来看,在我国初中生物课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重要性。

三、激发科学兴趣,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发学习的动力,生物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兴趣也是其学习的动力。创设奇趣意境,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兴趣是学生求知欲望的集中体现,它是学生在探索自然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做起,同时,也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四、加强科学方法训练,有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是在小学生物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中考理科综合考试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希望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能够对生物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对将来学生的生物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中存在异同点与相互间的联系,提出小学科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保证性,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延续性和深入性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等。

关键词:衔接;小学和初中;生物教学

近三年,我同时担任学校的小学与初中七年级的科学教学,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特别是生物教学的学习尤为明显。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学时是班级中科学学习的佼佼者,也对初中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本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过渡没能做好。原来,小学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都对初中生物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上初中的生命科学,就要解决小学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在知识、兴趣、教法和学法等上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小学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是小学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注意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为初中生物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平时,经常听到初中科学老师对小学科学老师抱怨,说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都有学过,但是并没能很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帮助。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再与自己平时教学中实际情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没有做好。例如,种子的生物教学中,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外形,初步探究和观察种子的萌发。在中学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小学着重于动植物外形结构的学习上,而中学阶段则会深入学习动植物生殖等知识。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学习中,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人的具体活动与身体相应部位的关系,粗略地了解了人体的几大系统,而初中阶段会深入学习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这些都说明了中小学生物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安排的,也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为初中的教学进行服务;针对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初中老师应该对所教的内容做好选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中,对各种种子外形特征就进行过观察;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种子的萌发也尝试进行简单的探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这些学习中内容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还会涉及,那么这时就将初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渗透到小学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为初中教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就将重点放在探究种子内部结构与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在联系上。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生物教学注重从感官观察、感受等情感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而初中更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会更广、更深。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合理地衔接好,只有这样,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

全文阅读

初中生物学困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初中生物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学困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自身学习水平较低,所以增加了生物学科教学培养学困生科学素养的难度。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初中生物学困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学困生;策略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类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和个人决策所应用的生物科学概念,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学困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学习水平较低,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生物科学中培养学困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简要论述。

1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初中生物学科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1]。其中,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在初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强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尤其是应该注重培养学困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端正的态度。例如:在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国山河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从而增强学困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众多与生物学相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从而逐渐增强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2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中,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困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学困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困生学习认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这对培养学困生养成两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和叶的结构”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个细胞的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图片呈现在屏幕上,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各个结构的名称、组成部分和作用。再如:在学习《人的神经系统》的内容时,由于神经系统的知识涉及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所以学困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的将“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展现在学困生面前。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的内容时,老师充分利用心脏的模型进行教学,充分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当老师将心脏模型剖开之后,其心脏的内部结构呈现在学困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老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全面的介绍,从而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如:当讲“棘皮动物”时,老师便可以将海星和海胆的标本带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老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困生通过学习找出答案,有利于帮助学困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棘皮动物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人与自然》节目中的部分内容,充分调动起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3结合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教学,培养学困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全文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

摘 要:物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结合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经验,从几个方面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科技意识;培养;作用

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至今,注重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已不再是单纯的对传统教育的一种突破,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重要部分。所谓科技意识,是指一个人对科学技术的基本认识、理解程度和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具体表现在物理教学中,就是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完成科学信息采集和处理,掌握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实现由科学素养引领综合素养整体提升的过程。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着眼点,从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具备科技意识,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发挥物理史教学的作用

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在初中物理史中,集中展现了人类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和物理本质的认知历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精神和科学价值观,而这恰恰是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单纯地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述与传授,那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将会十分单一,物理中包涵的科学精髓完全得不到体现。学生不了解物理的发展历史就无法理解物理的现实意义,更无法从物理学家身上领悟到珍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融史于教,起到了对物理知识结构进行合理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加深印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历史,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三十多年里,仅仅为了解决灯丝短时间被烧断的问题,就先后用了七千多种材料进行反复实验,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科学的热爱,最终发明了可以持续发亮的灯丝,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还有与牛顿齐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历经九年的努力,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提出了光的电磁说。可以说没有电磁学就没有现代电工学,更不可能有现代文明。这些物理学家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故事,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科技意识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它是物理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手段。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技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不但能直接掌握实验技能,还能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相似体验,体会到科技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科研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完成科学探究和科技体验的过程;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胆质疑和猜想,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进行深入科技探索的欲望。为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一方面要对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革创新,多鼓励学生上台操作,以小组形式进行现场演示,做到实验、讲解、总结各有分工,使学生感受不同层次的科学体验;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科技小制作,培养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有的同学用废旧的纸箱、半透明塑料袋、胶带、蜡烛、白纸、剪刀等随处可见的日用品制作了一个“小孔成像演示仪”,对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和全过程进行了课堂展示,效果非常好。经过推广验证后受到同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了科技成果带来的喜悦。

三、组织多种科技活动,实现物理知识的有效延伸

全文阅读

依托初中生物教材,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摘 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工作多年以来,注重发挥学科的资源优势,依托初中生物教材,逐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些做法: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讲、演,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素养;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方法素养;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参观、调查、访问,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素养;在校本课程编写中,放手让学生搜集、设计、撰稿,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兴趣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 提升 科学素养

世界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摆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科学素养这一概念伴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而系统确立起来,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核心要素,既要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事,是科学教育的神圣使命。”据研究资料显示,科学素养教育成果的显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国又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大、突出和紧迫。作为生物教师,作为生物科学教育在生物课堂的代言人,不仅要完成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更要注重对科学的共性、本质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同,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规范。

我工作多年以来,注重发挥学科的资源优势,依托初中生物教材,逐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体做法是:

一、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讲、演,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素养

生物课程目标涵盖了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教学模式的改革,只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才是可行的、有效的、成功的。我在“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实验探究课、中心概念形成课、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课、问题模式课和学生主讲课等。例如,我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给每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展示内容,由学生主讲,并用小品、角色扮演、讲述、谈话等多种多样的手段,把知识讲解得淋漓尽致,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你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给你一个奇迹”的内涵。

二、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方法素养

全文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定位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众教育,这是现代的教学观,是我国在基础教育价值和功能方面的全新认识,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次变革.物理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形成的,它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观察、实验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早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科学教育的研究、理解和支持”,从而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其战略举措.美国科学改革纲领性文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描述性定义:科学素养指了解忽然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教授提出的科学素养的“三维模型”得到广泛认同,他认为科学素养不是一个静态的,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物理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方法、物理能力、物理思想和物理科学品质.物理知识包括物理基本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物理技能是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进行操作活动和心智活动方式,如仪器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属于操作技能;受力分析技能,状态分析技能属于心智技能,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物理方法是人们在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活动方式,物理课程中经常涉及的物理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法,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抽象与概括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类比法,理想化方法等 ;物理能力是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个体心理特征,物理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对知识深刻理解和对技能熟练运用,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即成为能力.在我国普通教育中,物理能力包括观察与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科学品质是物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因素,它与物理学内容和人们的物理学认识活动相联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政治思想.

通过物理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2000年4月总书记为中国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其中科学思想是包括物理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渗透在物理学内容中并在物理学中提出来的科学思想是物理学思想,其具有四个特征:创造性、科学性、层次性、指导性.

二、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定位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大众教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次变革.物理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它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在物理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境、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具体目标作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观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