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教辅研修总结

初中教辅研修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一样的村校教师培训

一、不一样的课程设置

以前的大多数教师培训,课程都是专题性的,重在理论认知与知晓操作,具体到实际操作的内容不多,而本次却不一样,主要突出实际操作,这主要缘于调研的结果。

第一轮调研,培训对象数量调研,分两次进行。一次是由教委人事科进行摸底,要求各学校报送在村校工作的教师情况,由此统计出村校教师的基础数据。然后由进修校挂出培训对象,让各校再次进行核实与更动。根据培训人数,大约1800名的规模,进修校初步确定分两轮培训,每轮培训5天;培训内容初步定为专题培训,分师德专题、教育理论专题、教学设计专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学科教学论专题、教师专业成长专题、有效教学专题8个,每个专题半天时间。

第二轮调研,村校教师的教学生存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由进修校的学科教研员负责,通过问卷调查、召开村校教师座谈会、听课观课等形式,对全县的村校进行分类别、分区域的抽样调研。通过调研,完全了预设的8个专题的培训内容,几经座谈征求意见,几经研讨,形成了以“提高村校教师教学基本功”为主题的以备课模块、上课模块、听评课模块、班队活动设计模块的培训内容,并形成了培训课程表(附表)。

二、不一样的培训方式

1.分类实施小班化培训。根据村校大多数是包班这一现状,把近1500名培训对象分成语文、数学两类进行培训,语文、数学学科的申报由教师自己在第二轮摸底调研时填报。每类设20个班,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与两名学科辅导教师。每班学员最多38名,每名辅导教师最多辅导19名学员。

2.认真遴选辅导教师。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在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前提下,辅导教师就至关重要了。我们首先召开汉丰一至六校的校长会,一是听取他们对村校培训方案的建议,二是让他们按教学尖子、师德楷模、管理行家、沟通能手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推荐辅导老师。

3.扎实开展辅导教师培训。在村校教师培训展开前,提前一个月举行辅导教师培训,先集中讲培训的重要意义与相关要求,然后分语文、数学两组分别开展培训,既听取他们对培训内容的建议,更让他们明确重点、明确职责、明确做法,让他们初步掌握备课、上课、班队活动设计与听评课这四个模块的实际操作要点,确保他们提前精心准备,做到早启动、早筹划、早安排,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统一行动。

全文阅读

选择快乐――两个音乐辅修学生的个案研究

摘要:近年来,辅修在我国各大高校办得如火如荼,却也不乏学生半途而废的现象。这些中途退辅的学生也曾付出过诸多努力,却难以将学业进行到底。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做一典型个案研究,以期了解那些中途退辅人的真实想法。

关键词:音乐;辅修;质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20-01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学分与弹性学制在高校的推行,辅修已成为大学生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话题。在辅修办得热火朝天之际,却也不乏学生半途而废的现象。为弄清那些中途退辅人的真实想法,笔者决定用质的研究方法做一典型个案研究。

本文研究是特殊性问题,只对个案本身进行探讨;同时又是意义类问题,探讨的是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从旁观者角度,会自然认为中途退辅是极不划算的事。但或许在这些退辅人行为背后的个性化解释会让局外人有所理解和触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确定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具体策略为“典型个案抽样”,具体方式为“方便抽样”。(二)研究方法的选择。1、资料收集。(1)观察法研究采用隐蔽的、无结构的参与型观察方式,探索与验证相结合,动态地与研究对象直接作用,在短期内对研究对象获得一个即时的了解。(2)访谈法研究采用半开放型访谈法。2、资料分析。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

全文阅读

乡村教师远程培训有效性思索

本文作者:张忻 李艳 单位:乐山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管理共同体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资源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他们登录进入平台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就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虚拟的教师网络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形式包括论坛发帖、研修日志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的撰写,作业和总结的提交。通过这些方式的交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老师们形成了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奉献和分享这个共同体成员在远程培训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智慧。但这个共同体所共享的平台毕竟是虚拟的,老师们需要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远程培训所获所得。这就是远程培训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安徽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所提倡的现场研习,就是远程培训在现实教研中的实践运用,也是参训教师们的虚拟共同体走向现实教研共同体的一个范例。这种现实的教研共同体,可以由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培训中心和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组织发起,共同营造远程培训现场研修的气氛。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2010年的国培过程中以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了一个试验范例,在此次现场教研的活动中,师训中心选取了一个县级区域的一所小学作为教师培训现实共同体研修的场域,让本区域参加国培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场做了一个新方法新课堂的展示,将网络上所习得的理论,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远程培训实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乐山市师训中心又选取了另一个县级区域,做了小学数学现场研习会。组织发起者是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兼2011乐山市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辅导专家。这次现场研习会参加的人数和内容的丰富,都超过了2010年国培小学英语的现场研习会。这次现场研习会,更好地把网络虚拟的管理团队、辅导团队以及参训教师团队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些不同的虚拟团队走进现实,形成了远程培训的现实共同体,其间交流了经验,展示了远程培训所得成果和经验。2011年11月,乐山市师训中心利用“国培计划”继续教育网“国家专家到我身边”初中语文远程视频答疑会在乐山召开的契机,组织了两个区县近100名正在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远程培训的老师们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这样的现场答疑会,让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时也让老师之间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网络交流到现场研修的良好效果。这样的现场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们的好评,加强了老师们参与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校本研修共同体的构建

从以往的培训经验来看,参训教师网上研修任务顺利完成与否,与所在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有很大关系。有的学校校长也加入了远程培训管理共同体,这些学校与远程培训管理团体一道,督促本校教师认真完成远程培训。而参与市级县级现场研修的教师毕竟是教师所在区域的少数,大部分教师还需要在校本研修中实现远程培训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主管教师培训的师训机构,在网络培训结束后,也应当适时地制定在岗研修的方案,以引导参训教师把网络所习得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乐山市中小学教师为例,为了实现网络研修与在岗研修的的结合,在网络培训后,师训中心向全体参与网络培训的老师提出了几个要求:选取网络课程中最认同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至少参加一次学校或者区县师训机构组织的集中在岗研习,积极分享经验并与其他参训老师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产生碰撞。每个学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团体,他们既是远程培训虚拟网络共同体,同时也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校本研修共同体。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校本研修,可以通过学科教研会、课堂竞赛、说课评课、送教下乡以及校际交流活动等形式,展开远程培训的校本研修。这样,不仅教师个人能力发展了,教研组成员整体素质提升了,学校整个教师团体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共同得到了发展。通过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教师完成了自我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p#分页标题#e#

全文阅读

英语专业辅修翻译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和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双学位辅修的学生大多缺乏较为扎实的文学基础,但同时在各自的主修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专业修养。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减少文学翻译的比重、增加实用文体的练习,同时以语篇为单位,结合翻译理论和技巧,分组协作。此方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的学生主导化。

【关键词】辅修翻译教学;建构主义;语篇翻译观

0 引言

自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开办英语专业双学位辅修以来,笔者一直承担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译汉》和《汉译英》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本校的英语双学位辅修课程通常定于大二暑假初次开课,面向二年级以上已通过四级、并且英语期末考试无不及格记录的学生。我校辅修学生总体说来在有以下特点:1)对英语具有较浓厚的兴趣;2)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基础水平并不一定比我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尤其是一些高分专业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好的语言掌控力,但也有不少基础较薄弱的应试型学生;3)平时忙于本专业学习,而辅修课程又涵盖了我校英语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因此学习节奏非常紧凑,课后较难抽出大量时间进行钻研。

更重要的是,虽然现在四六级考试改革了翻译题型,变单句翻译为段落翻译,但是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依然将其看做是“教学翻译”,认为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即便在课堂上涉及到翻译内容,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纠正错误或检验教学效果。而辅修的翻译课程又由于和英语专业课程接轨,通常会被归于“翻译教学”,目的是要培养翻译方面的专业人才,传授的是翻译知识和技巧。二者之间该如何衔接,是辅修翻译课程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 辅修翻译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皮亚杰(J. Piaget)的日内瓦学派,最初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并非教师传授。因此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的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和协作学习对意义构建的作用,而教师仅仅只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因此笔者认为,辅修翻译课程从设置到教材内容选择都应该与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较大区别,如何选择符合辅修学生特点的材料以及如何完成从教学翻译到翻译教学的顺利过渡成为教师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否有必要教授翻译理论?其实最开始上《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时笔者也有过担忧,怕晦涩的理论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过于深奥,也曾思考过讲授理论的必要性。但实践证明,理论的讲授是必要且有效的。针对辅修学生的整体水平,笔者认为“观念构建”模式结合具体的翻译技巧讲解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刘季春教授提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翻译观。笔者认为,针对辅修的学生,没有必要涉及过于抽象高深的理论,可以选取如目的论、归化异化、神似形似等较易理解分析的理论,结合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文本,提纲挈领地让学生领略到翻译思想的精髓,在真正动笔实践之前建立起正确的翻译观。在讲授理论时,笔者将重点放在“理解”之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不必像专业授课时那样采用全英文的形式,并在课前布置任务,请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PPT先进行讲解。通过之后的《汉译英》和《英译汉》这两门课程的大量实践,笔者发现前期关于翻译理论的介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如在进行广告翻译等练习时,不少学生能跳出原文的桎梏,提供让人惊喜的译文。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学案编写与使用的一点体会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打造高效课堂,我校历史教学进行了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有效的课堂模式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在学案编写和使用中的一些体会。

一、初中历史学案编写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为我校学生间的历史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所以教师编写历史学案,可以采取个人编写与集体教研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步骤如下:第一,提前由担任本年级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根据教研室编写或修改计划与具体分工,执笔编写学案草稿或修改上学年学案。第二,把学案草稿分别发给历史教研组成员,要求写出修改意见。第三,全体成员共同对学案草案进行集体探讨,并形成学案草案的修改意见。第四,负责执笔编写学案的教师,按照形成的集体修改意见,对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形成定稿。这样集中各骨干教师的智慧,既加强了集体备课,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案更具实用性。

二、初中历史学案的基本结构宜精简,不宜过细过全

一般学案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达标反馈”五部分。如果其结构包括九部分,还有“知识结构”“学法指导”“自学质疑”“知识链接”等。使用时,留给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从教师角度突出一个“导”字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所以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时,要能体现对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拓展等各环节的学法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创新的空间,不能因为有了学案就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都丢给学生,放任自流。

四、历史学案导学从学生角度强调一个“学”字

全文阅读

校本研修中的校长角色

校本研修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校长的角色转换是校本研修的关键要素。校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校本研修的认识及所持的态度,乃至个人的理论功底、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对校本研修过程与效果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校长是学校研修方案的策划者

首先,校长要全面掌握“双主体”基本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研修方案。学生、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状态决定学校的生存发展,他们的状态是制定研修方案的第一依据。校长在制定研修方案时,一要掌握教师状况,主要是指摸清教师的教育理念、现论素养、教学艺术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二要掌握学生状况,主要是指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道德结构;三要掌握学校的资料状况,包括电子资料、文字资料以及“活”资料(外校经验及本校教师经验)。

其次,校长要根据现代管理学原理,科学慎重地策划研修方案。现代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人本管理”、“科学管理”、“实效管理”。据此,校长确定研修方案要遵循以下七项基本原则:因校制宜原则、激励性原则、针对

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制度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二、校长是研修运作的指导者

一是指导理论学习过程:自学+讲座+辅导。学校要提供自学时间,并要求教师写学习笔记;为教师提供资料,并规定某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校长要及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讲座,讲座的内容应针对学校具体的、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校长辅导分为个别辅导和小群体辅导。个别辅导机动灵活,针对性强,效果很好。小群体辅导也很有效果,但必须选择共性问题,主要针对学科教研组和青年教师进行。

二是指导教学科研过程:立项+实施+结题。学校科研项目的确定必须有根据、有计划、有实施预案。例如,我校根据一些学生不愿学习或学习劲头不足的现象,确立了科研课题《基于我校部分学生课堂不愿学习的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根据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的问题,确立了科研课题《基于我校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的问题的研究――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研究》。每位教师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子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校长和学校科研处的领导和组织下,许多教师已基本完成课题任务,课题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先后发表在学校编撰的第一至第四期《黑大附中学报》“科研成果专版”上。

全文阅读

电影课程开发管理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二、研究目标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三、研究方法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一年级:赖浩二年级:吴小红三年级:刘小明四年级:刘小玲五年级:刘跃辉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七、预期研究成果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八、领导机构及分工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全文阅读

免费师范生课外辅修动机与现状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的辅修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他们在辅修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此从学校管理和学生个人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为各师范高校更科学地开展与管理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提供参考,也为免费师范生理智地选择及对待辅修提供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辅修;动机;现状

一、关于免费师范生的辅修

辅修是指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自愿修读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并依据修读的辅修学分情况,申请获得相应的辅修证书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2001年,教育部指定武汉七所直属高校开展七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联合跨校辅修,吸引了一大批莘莘学子求学求知的目光。参与辅修的学生数量连年增加,其中有不少的免费师范生。

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免费师范生,他们拥有着普通大学生所没有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 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除学杂费和住宿费,每月补助固定的生活费,承诺毕业后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还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享受着国家补助,但同时肩负着未来担当人类灵魂工程师重任的免费师范生,他们对辅修的选择是否有着不一样的动机,在其选择的动机和特殊身份之下的辅修又给其带来了怎样的问题?本文将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结合对200名辅修的免费师范生展开的抽样调查,剖析免费师范生辅修的动机与辅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于免费师范生辅修的动机与现状研究的调查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六所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之一,也是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对于本次的研究,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师生访谈、问卷分析三种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其中辅修的免费师范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问卷回收率99%。

(一)选择辅修的动机

全文阅读

辅助生产费用的代数分配法辨析

[摘 要] 目前出版的一些会计教材对辅助生产费用的代数分配法的阐述,在理论上存在明显的错误。文章结合案例对错误进行辨析,并提出修正意见,以求能够推动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进步。

[关键词] 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错误辨析;修正意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24

[中图分类号] F2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44- 02

辅助生产费用的代数分配法是许多大中专院校成本会计或其他相关教材所介绍的多种分配方法之一,并被这些教材称为最准确的分配方法。然而,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教材介绍的所谓代数分配法在理论上是存在错误的,当然在实务中是否为最准确的分配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1 相关教材的错误论述

下面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的“2016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资格《初级会计实务》”一书第260-261页(承第254页[例8-5]的案例资料)所介绍的代数分配法为例,分析其错误所在。现摘录该书对代数分配法阐述的相关内容如下:

[例8-5]假定甲工厂设有机修和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2×12年5月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以前,机修车间发生费用1 200万元,按修理工时分配费用,提供修理工时500小时,其中,供电车间20小时,其他车间耗用工时如表8-4(该表介绍的系直接分配法,所以本文略)所示;供电车间发生费用2 400万元,按耗电度数分配费用,提供供电度数20万度,其中,机修车间耗用4万度,其他车间耗电度数如表8-4所示。该企业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

全文阅读

电影课程开发方案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王万辉伍世冯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