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节风俗作文

春节风俗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六年级第一单元春节的风俗作文

以往的惯例,正月十五、十六各地的春节的活动该完的全完了,同学们也该把心收回来,安安心心开学了,这不刚开学就可以写春节的风俗作文了。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六年级第一单元春节的风俗作文_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第一单元春节的风俗作文1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家家团圆,人人高兴,每个人都穿上新衣裳,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春节是一人隆重的节日,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怠慢,会有许多事情要做。正如这个歌谣所说“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碾糕米,二十八吊夜叉,二十九吊灯笼,三十包饺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扫房子、洗衣服,让家里里里外外,每个角落都过一次年。而且我们往年还要蒸许许多多的馒头,一盘盘香肠,想起来就流口水。然而,由于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的繁忙,馒头不再亲手去蒸,灯笼也不必亲自糊,都可以买到,年糕更是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

是啊!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兴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可以省下许多时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不是现在没有以前的年味浓了,没有了以前大家一起忙碌的景象,没有以前的热闹气氛,人也没有以前勤快变得懒惰了。

再回想以前我们春节的活动,有舞狮子、耍杂技、敲大鼓、唱大戏……另外,小朋友们会聚会在一起,玩沙包、跳绳、打羽毛球;大人们也会聚在一起闲聊。而现在大多数人是聚在家里,坐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一天。当然最传统的,我们怎么也不能改变,三十的年 夜 饭,初二初三初四串亲戚……但是,由于这种改变,我们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的交流少了,了解少了,沟通少了。

伴随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习俗也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可能意识到,但是否寻找过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变化了,也可能是社会潮流变化了,还可能是……总之,这不是单方面,一言两语就是说明的。但不管怎样,我们一定不能丢弃我们的社会习俗,而要继续坚持,将它传承下去。

六年级第一单元春节的风俗作文2

全文阅读

过年——感受春节风俗作文1300字

刚刚过了世界公历的新年,又迎来了中国农历的春节。世界各国年的味道截然不同,过年的感受千差万别。过了一年,我又长了一岁,我对中国春节风俗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

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zhan)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nian)?”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现在急着过年,今天卖个关子,以后我可以仔细说说。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文阅读

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四年级:李昊洋

全文阅读

民风民俗(广西的春节)作文500字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全文阅读

浅谈黑龙江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黑龙江民俗文化的特色和闪光点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黑龙江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一、民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包括岁时节庆民俗、宗教祭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生活民俗、竞技游艺民俗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民俗文化是黑龙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的民俗文化有着历史的传承性,它随着时展不断丰富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民俗类的有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五大连池药泉会、达斡尔族传统婚俗、鄂温克族瑟宾节、朝鲜族花甲礼等5项,传统音乐类有蒙古族四胡音乐、杨小班吹鼓乐棚、兴安岭森林号子、鄂伦春族赞达仁、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等5项,传统舞蹈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1项,传统戏剧有评剧、望奎县皮影戏、龙江皮影戏3项,曲艺有赫哲族伊玛堪、东北大鼓(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五常市文化馆2个保护单位)、东北二人转(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绥棱县剧团2个保护单位)、鄂伦春族摩苏昆、达斡尔族乌钦等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有戏法(赵世魁)1项,传统美术有方正剪纸1项,传统技艺有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等4项。省人民政府自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份三批公布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83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合计为187项)。合并其同类者共143项。涉及民俗的36项。其中汉族的7项,满族11项,鄂伦春族4项、赫哲族54项、蒙古族3项、朝鲜族3项、达尔斡尔族2项、鄂温克族、锡伯族各1项。

汉族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包括哈尔滨市的祭孔大典、猴石山庙会、松峰山庙会,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滚冰节,齐齐哈尔、大庆的古驿道站丁习俗,穆棱晒烟种植技术,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满族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满族颁金节、满族莫勒真大会、满族传统婚俗、满族家祭、山神节、满族礼节、杨氏家族萨满鹰神祭、满族萨满家祭、满族碗、满族年猪菜、满族采参习俗,鄂伦春族4项包括鄂伦春族萨满服饰、鄂伦春族传统服饰、鄂伦春族萨满祭祀、鄂伦春族狩猎文化,赫哲族的4项包括赫哲族传统服饰、赫哲族传统婚俗、赫哲族乌日贡大会、赫哲族食鱼习俗,蒙古族的3项包括多可多尔山祭祀文化、蒙古族传统婚俗、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3项包括朝鲜族流头节、朝鲜族花甲礼、朝鲜族传统服饰,达斡尔族的2项包括达斡尔族传统婚俗、达斡尔族抹黑习俗,鄂温克族的瑟宾节、锡伯族的鱼清明节民俗。

二、黑龙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全文阅读

春节文化研究综述

摘 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意义非浅。过去学术界对春节的关注是将其置于节日民俗(特别是岁时节日)这个大的节日研究背景中,作为岁时节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来考察的。21世纪初始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众多社会学科才注意将春节作为独立对象来研究。民俗学侧重于收集和记录春节的具体形态,描述和挖掘其文化内涵及原始意义,社会学与人类学则侧重在春节的功能上做文章,文学界与历史学界侧重于对春节节日语言及其历史演变的探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法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在田野考察和对史料、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的研究上。笔者试图从学术界各学科对岁时节日研究的历程中去回顾中国春节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关键词:春节文化;传统节日;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20-03

一、20世纪初至80年代以前的研究

中国民俗学产生于上个世纪初“五四”时期,对节日民俗的探索也始于此。从“五四”时期到八十年代以前,学术界主要做的是对节日民俗资料的调查、收集、整理。就相关研究成果来说,不得不提两本书: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1923)与娄子匡《新年风俗志》(1935)。《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胡朴安在二十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其中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过节习俗。就节日民俗总体研究来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人们开始尝试运用新方法、扩大新视角来挖掘节日民俗中的文化内涵,为八十年代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80年代的节日及春节文化研究

在“双百”方针号召下,各种传统文化艺术重新受到重视。节日文化研究,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兴起一样,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罗启荣、阳仁煊,较早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学者,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年节》[1]一书中,将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按季节进行分类为“孟春节日”、“仲春节日”、“季春节日”、“孟夏节日”、“仲夏节日”、“季夏节日”、“孟秋节日”、“仲秋节日”、“季秋节日”、“孟冬节日”、“宗教节日”。

全文阅读

中韩春节(舍尔)民俗比较研究

摘 要:春节是中韩两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比较两国的春节节日民俗对两国的跨文化交流和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韩两国春节(舍尔)起源、民俗习俗形式及对中韩两国深入交往和发展的重大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两国民俗交流和合作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韩;春节;民俗;异同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16-04

从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中国越来越关注作为亚文化圈共同的岁时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岁时民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春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马来西亚等很多亚洲国家春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特别是韩国,春节即舍尔是韩国两大重大节日之一。中国的汉文化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两国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受此影响,韩国的传统风俗很多与中国相同或相似,但中国文化在韩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韩国特色的风俗习惯。农历春节在韩国和中国都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同一节日在两国的过法和意义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中韩春节(舍尔)的由来、风俗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并探讨其对中韩两国交流的影响。

一、中韩春节(舍尔)起源的异同

(一)中韩春节(舍尔)的相同起源

春节也叫过年,古时候以“年”作为时间单位,因此春节和舍尔就成为了新年伊始。同时,由于它们与时间单位以及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制定时间的历法相当重要。因此在中国和韩国,指定春节(舍尔)的日子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过去,春节与舍尔,是根据日月的组合周期换算成太阴太阳历得出的,即所谓的农历。而现在,以半个月和一个月为周期换算得出的太阳历结合季节形成了24节气,也就是阴历。阴历计时是统一的新罗时代从中国传到韩国并开始使用的。这就是中国春节与韩国舍尔的共同起源。

(二)中韩春节(舍尔)的不同起源

全文阅读

中国民俗的历史传承及艺术特点

江宁区原为南京市一个县,位于城南,横跨南京市南部东西,东起与镇江句容搭界,西至长江,境内有汤山猿人,历史久远,各地农村保存旧有民俗较多,同时接受主城影响。江宁区域曾是古都重地,汉民族的正统文化给这里的乡风民俗打下了深深烙印,明代之后以中原地区南迁之民为主体的风俗,又与原本的江浙移民风俗相交融,再加上清朝皖南徽州文化的影响,形成该区域相对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因而与主城的民俗相比,江宁区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具有对比性研究切入点。

一、江宁的民俗传承背景

1.江宁地区的基本概括

“南京猿人”的发现,使江宁的历史可追溯到50万年前。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在这里融汇;秣陵、丹阳、湖熟西汉侯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牛首山佛教、方山道教、湖熟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生存发展。曾是“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家”,在明清两代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就了兼容并蓄、包容豁达、宽厚开放的秉性。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江宁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江宁人继往开来,勇于创新,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设施全面改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为全市文化强区。

2.理念探索

调查研究主要采用的理论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另一个是布尔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根据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分类,将文化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不同层次。大传统,也就是上层社会的传统,包括诸如史料撰写、文人墨客的文章、贵族名仕的生活记录等。小传统,即民间传统,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民间风俗习惯传承、民间风俗典故的传递等。在江宁区春节调查中,不仅有知识分子阶层对于春节文字记录的内容,同时也有民间口头传唱、民间艺术的内容。春节活动呈现一个立体式的变迁内容。布尔迪厄认为,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而惯习则是一种“外在的内在化”。群众的春节活动还与其个体的具体利益驱动机制相关联,在文化、利益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发生参与或者组织春节活动的可能,并在一定时期中逐渐形成惯习,这种惯习在传播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群体,民风民俗就此形成。

二、常见民俗项目

调查小组自1月26日进驻调查点,记录的春节内容主要包括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尘,从该日开始到除夕洗浴,腊月二十九、除夕开始贴门神、年画、对联、门头,除夕中午进行祭祖,晚上放烟花炮仗、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除此之外,还有年货的准备,包括杀猪宰牛、杀狗宰羊、鸡鸭鱼肉腌制、做肉圆(当地又称“开油锅”)、龙须面粉丝年糕的制作、包水饺蛋饺元宵、什锦菜准备、各种干果糖果、扎花灯等。新年大年初一抢富水、吃元宵,从初一开始亲戚相互之间开始拜年,初五接财神,十四送茅姑娘娘,十五元宵节,十六爬城楼。中间包括各种民间活动,民间艺术类如送春、玩龙灯、玩麒麟、唱花船、打神鼓、玩狮子,民间娱乐活动,包括各种游艺、猜灯谜等。其中年货的准备工作是最忙碌的了,因为春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家团圆、喜气洋洋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各种肉类、干果类、蔬果类年货。杀猪宰牛、杀狗宰羊、腌制鸡鸭鱼肉,当地狗肉比较出名,很多外乡人都前来购买。除此之外,地方特色的小吃中还有制作龙须面、粉丝以及年糕。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开油锅,俗称炸肉圆,将猪肉或者鱼肉或者藕片切成块状,放入淀粉,搅拌至粘稠状,用勺子一个个放入油锅中炸。在炸油锅之前,是将买来猪肉中的肥肉部分放入锅中,炸出油来,一部分油是要分装到很多瓶瓶罐罐中,以后日后食用。另一部分就是用来炸圆子的。通过油锅将围绕自己家人的晦气、污秽之物统统炸干净,吃下去有阳气护体,百邪不侵。什锦菜又称十样菜,当地的一道特色素菜。意思是将香芹、金针菇、黄豆芽、胡萝卜等不少于10种蔬菜炒制而成,讲究一点的人家会选16种或19种蔬菜,取“和顺长久”寓意。十多种蔬菜也各有说法,黄豆芽形似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荠菜音似“聚财”,寓意招财;芹菜读音与“勤快”相近,取“勤劳致富”之意;黄花菜寓意花样年华、前程似锦;香菇意为“和和美美”;就连豆制品千张,也有“千秋百代、代代兴旺”的说法。

全文阅读

论周密风俗词的写实性

【摘 要】周密是宋末一大词家,其词作囊括了多种题材与内容,其中他的风俗词是一大特色,以风俗词中的节序词为代表,极具写实性,几乎可以当作笔记小品文来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浙东南社会风俗的画卷。

【关键词】周密;风俗词;写实性

个人的生活总是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宋代都市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追求现世享受的市民意识大大增强,身处这一历史背景,宋朝的文人雅士也受其影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风俗题材成为文人的创作热点,表现在各种艺术领域内:宋诗盛行描写社会风俗了,南宋诗尤其如此;风俗画在宋代熠熠生辉,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素有“天下第一图”的美称;宋代的风俗志也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孟元老撰写的风俗志《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撰写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等,词作为有宋一代的代表文学样式,也受这股风气影响,如张炎的《词源》还特别有“节序”一节(描写节令时序的词也作为风俗词的一种)。南宋庆元以前民间书坊编集《草堂诗馀》一书中,有“节序”一类,并且在这一类下又分元宵、寒食、清明、端午等十个子目。

宋末词坛名家周密也受这股风气影响,他对浙东、浙西的社会风俗非常熟悉,于是便把风俗真实地写入词中,“以风俗为词”,又因他长于史述,所以他的风俗词较于其他词家更具写实性,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于这一点,王鹏运在《草窗词跋》曰: “商之古微,古微以草窗著籍弁阳,又词中多吴兴掌故,遂欣然从事,往复商榷,逾月而书成。”古微是朱祖谋的字,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周密号草窗,著籍弁阳,弁阳属于吴兴,朱祖谋在校勘周密词时便发现他的词中多吴兴掌故,既有掌故,可见他的风俗词具有一定的写实性,下面以他的节序词为代表试论之:

一、元宵词

周密叙写元宵佳节的词作有多首,如《探春慢.修门度岁,和友人韵》篇如下:

彩胜宜春,翠盘消夜,客里暗惊时候。翦燕心情,呼卢笑语,景物总成怀旧。愁鬓妒垂柳,怪稚眼、渐浓如豆。尽教宽尽春衫,毕竟为谁消瘦?

梅浪半空如绣,便管领芳菲,忍孤诗酒。映烛占花,临窗卜镜,还念嫩寒宫袖。箫鼓动春城,竞点缀、玉梅金柳。厮勾元宵,灯前共谁携手?

全文阅读

浅析韩国舍尔与中国春节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归属感的象征,也可以作为划分和确认一个群体的方法。而节日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特殊表现,可以通过分析韩国节日和中国节日的异同,更好地了解韩、中民族的整体性,对于韩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对韩国舍尔及中国春节的由来、习俗展开进行描述,加深人们对韩国舍尔和中国春节的认识。

关键词:韩国;舍尔;中国;春节

节日是每个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视的日子,人们可以通过节日更好地认识、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土民情。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提高人民的节日文化意识。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通过对两国的春节进行研究,把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寻找出共性和特性,发现节日文化的优点与长处,了解两国文化传统的异同,为未来韩中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 韩国舍尔节和中国春节起源的对比

1.1 韩国舍尔节的由来。舍尔节被认为是韩国固有民俗和中国传统民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习俗。6世纪前在承接了太阴太阳历之后,人们制定了以太阳历为基准的标准,因此舍尔也是以太阳历为基准。舍尔未产生之前,上元(1月15日)就是这样一个类似舍尔的节日。制定舍尔之后,在上元节举行的仪式就被分为元旦与上元两部分。与农耕岁时有关的在上元举行,而关于儒教的仪式则在元旦举行[1]。1985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宣布把农历舍尔作为“民俗的天”,农历舍尔再次恢复。1989年开始把“民俗的天”改成目前的“舍尔”。制定与现在一样的三天公共假日。1991年新正假日由三天变为两天,1999年最终变为一天。即使到现在,舍尔主要还是为了祭祀和探亲访友。

1.2.中国春节的由来。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约四千年前的殷代。在殷代每年年初举行祭祀,这种仪式可以说是春节的最初形态。春节也被称为 “元日 ”、“元旦 ”、“新年 ”。 1911 年以前,中国将阴历 12 月称为“腊月”,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作为一年的开始。将腊月最后一天称为“除夕 ”。春节指从除夕到元旦这个阶段。1912 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将每年的阳历 1 月 1 日称为“元旦 ”,而将每年的阴历 1 月初 1 统称为“春节”。春节是新春开始的日子, 也预示着新的耕作的开始[1]。

二、韩国舍尔节和中国春节习俗的异同

2.1 韩国舍尔节习俗

全文阅读